春日偶成
春日偶成赏析

春日偶成赏析《春日偶成》原文: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赏析:乍看之下诗的前二句“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看似十分平淡,但如细细品味,却有几层意思在其中;其一,写自己春游所见、所感。
云淡风轻,傍花随柳,寥寥数笔,不仅勾画出了春景,而且强调了动感一和煦的春风吹拂大地,自己信步漫游,到处是艳美的鲜花到处是袅娜多姿的绿柳。
可谓“人在图画中”。
其二,着重写自己留连忘返的心情。
这种心情主要是通过'近午天”、“过前川”六字自然而然地传达出来的,所谓“近午天”,并不是说自己时至中午才出来游春,而是用“近”来强调自己只顾春游忘了时间,用自己的突然发现来表现自己沉醉于大自然的心情。
同样,“过前川”也并不仅仅是简单地描写自己向河岸漫步的情况,而是用“过”来强调自己在春花绿柳的伴随下“过”了前面的河流才发现自己只顾游春,不知不觉已经走了很远很远;这样,这两句诗尽管描写的只是云风花柳等自然景观和作者喜爱它们的心情,但其中更隐括着一种作者要忘世脱俗的高稚情调,正是这种情调,才使他几乎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疲劳达到了如醉如痴的境界。
假如说,诗的前两句主要是写情写景的话。
那么,“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则主要是诗人自己内心世界的直接抒发。
本来,在云淡风轻的大好春光中漫游,在春花绿柳的簇拥中陶冶自己的情操,这应该是十分自然的事,但是,在扼杀人们心灵的封建时代,这似乎只应该是有些“狂”劲儿的少年人才能干,而须眉长者只应该端然危坐,摆出一副冷酷的面孔才行。
然而,尽管程颢是一位著名的理学家,尽管他写这首诗时很可能已经是一位蔼然长者,可他仍然无法抗拒大自然对他的吸引,做出一些为“时人”所不能理解的举动。
这其中包括了他对自然真性的追求和理解同时也包括了他对一般“时人”的嘲笑与讽刺,既表现了他对子人生价值的另一种认识,也表现出了他乐在其中,孤芳自赏的高雅。
至此,一向被人们认为是道貌岸然的理学家也有意无意地披露了他性格的另一个侧面:他不仅生活在令人窒息的“理”的世界中,还是一个对大自然充满感情的活生生的人,只不过他的感情经常被“理”压抑和扭曲罢了。
春日偶成 古诗翻译

春日偶成古诗翻译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春日偶成》。
怀旧。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赞美春天。
诗家有喜春。
万物生光辉。
岂曰无衣好。
与子同裳衣。
翻译如下:
怀旧:
在东边篱墙下,黄昏时举杯品酒。
衣袖里总有淡淡幽香。
不要说感受不到快乐。
窗帘随着西风飘动,人比黄花还要消瘦。
赞美春天:
诗人们都喜欢春天。
因为万物都开始发芽生长,散发光辉。
不要说没有美好的衣裳可穿。
我们可以穿上同样的衣服,共同度过春天。
春日偶成程颢_程颢《春日偶成》诗词鉴赏

春日偶成程颢_程颢《春日偶成》诗词鉴赏程颢(1032-1085),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北宋理学的奠基者。
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
洛阳(今属河南)人。
神宗朝任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
反对王安石新政。
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的命题,认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便须“以诚敬存之”(同上)。
倡导“传心”说。
承认“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
程颢学说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
其亲撰及后人集其言论所编的著述书籍,收入《二程全书》。
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程颢《春日偶成》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春日偶成宋代:程颢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韵译云儿淡,风儿轻,时近春日中午,傍着花,随着柳,我向河岸漫步。
这惬意的春游呀,人们并不了解,将会说我忙里偷闲,强学少年童。
散译淡淡的云在天上飘,风儿吹拂着我的脸庞,此时此刻已近正午,我穿行于花丛之中,沿着绿柳,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前面的河边。
当时的人不理解我此时此刻我内心的快乐,还以为我在学年轻人的模样,趁着大好时光忙里偷闲呢。
注释偶成:偶然写成。
云淡:云层淡薄,指晴朗的天气。
午天:指中午的太阳。
傍花随柳:傍随于花柳之间。
傍,靠近,依靠。
随,沿着。
川:瀑布或河畔。
时人:一作“旁人”。
余心:我的心。
余:一作“予”,我。
将谓:就以为。
将:乃,于是,就。
偷闲:忙中抽出空闲的时间。
赏析这是一首即景诗,描写春天郊游的心情以及春天的景象,也是一首写理趣的诗,作者用朴素的手法把柔和明丽的春光同作者自得其乐的心情融为一体。
诗的前二句“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看似十分平淡,但如细细品味,却有几层意思在其中。
其一,写自己春游所见、所感。
云淡风轻,傍花随柳,寥寥数笔,不仅出色地勾画出了春景,而且强调了动感—和煦的春风吹拂大地,自己信步漫游,到处是艳美的鲜花,到处是袅娜多姿的绿柳,可谓“人在图画中”。
《春日偶成》教学设计5篇

《春日偶成》教学设计5篇《春日偶成》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春日偶成》,背诵这首古诗.2.学会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3.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教学重点:1.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感情,熟读成诵.2.结合古诗简洁的语言想象丰富的画面,先说再写.教学难点: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古诗两首》中的《江南春》(指名背诵).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诗《春日偶成》(板书).在1000多年前的一个春天里,北宋诗人程颢踏春郊游,意兴所至,偶有所感,写下了这首诗.师:听了老师的叙述,你能通过自己的理解说出题目的意思吗?(出示:春日:春天里的一天,偶成:偶有所感,写成诗歌.)生:春天里的一天,诗人偶有所感,写成了一首诗.师:程颢偶有所感而写成的这首诗,后来竟成了脍炙人口.流传千年的经典名诗它的魅力何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它,欣赏它.(出示全诗)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分清节奏.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板书:读准)开火车分行读,正音.师:古诗是有节奏的.(出示划分好节奏的诗,范读)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将它读顺.指名二三个学生朗读.齐读.三.理解诗意.师:这首诗你能读懂吗?通过课前的预习你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哪些词语的意思还不明白?出示词语解释,开火车读,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提供的字词解释,思考这首诗的意思,不理解的词可以在书上做笔记.(出示:近午天:接近中午,傍:靠近,随:沿着,川:河流,时人:当时的人,识:理解,余:我,将谓:就以为,偷闲:忙中抽出空闲的时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自由说,同桌交流.师:同学们,你理解了哪些诗句的意思?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学习成果.学生试说,教师注意引导和纠正.指导〝云淡风轻近午天〞,解释方法:改变顺序.〝近午天云淡风轻〞〝傍花随柳过前川〞,解释成:〝在花丛柳林间穿过〞,没有直译,根据诗意巧译.〝将谓偷闲学少年〞,解释方法:改变顺序.〝将谓学少年偷闲〞师: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都说出来?学生试说,教师注意引导和纠正.(将近中午的时候,淡淡的云飘浮在天空,轻轻的风吹拂着大地,我在花丛柳林间穿过,又走过了前面的小河.当时的人不知道我的心情多么快乐,还以为我学少年的样子,忙里偷闲去玩耍呢!)师:我们已经大致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可以说同学们已经读懂了,再次齐读,读出古诗的意思.(板书:读懂)四.指导朗读.引导想象.理解了古诗的意思,我们还要去品读古诗的意境.(板书:读悟)师:各位同学,现在你就是程颢,我想请教一下,你在这首诗中描绘了哪些春景?生:云.风.花.柳.川(板书:云.风.花.柳.川)出示图片.师:你能具体描述一下你看到的景物吗?你可是文采飞扬的大诗人呀!师:除了这些之外,你还看到了什么美景?能不能用一两句话描绘一下?出示图片,帮助学生想象.出示句式金黄的迎春花在枝头绽放,像______山坡上,那大片大片的桃花像______油菜花开了,_________鸟儿在枝头__________湖面上,几只野鸭_______五彩斑斓的蝴蝶________学生描绘春景,教师予以引导和评价.师:哦,原来程大诗人看到了这么多美景.你能读出这美丽的春景吗?生再读诗句: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指名读.评议,齐读.师:同学们,如果你处在这样的美景中,你会做些什么?(要求将句子说清楚说具体)生1:太开心了,我编了个柳条帽子戴.生2:我也很开心,我欣赏花朵上的蝴蝶了.生3: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我在河边逗小鱼和蝌蚪玩.…………师:诗人程颢看到如此美丽的春景,他也做出了像你们一样的举动.那些在地里劳动的庄稼人.在河边洗衣的姑娘们看到这样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做出这样的举动觉得非常奇怪.他们会说什么呢?出示句式:地里劳动的庄稼人会说:〝〞在河边洗衣的姑娘会说:〝〞________会说:〝〞学生想象说话.自由说,同桌互相说.师:诗人介意别人对他的议论吗?你认为诗人此时的心情怎样呢?能否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呢?(怡然自得.悠然自得.自得其乐的快乐.)师:由此可见,作者写乡邻们对他的议论,实际上是为了突出自己心中的——快乐!(指板书)指名学生朗读,评价.(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师:程颢在这首诗中先描写了美丽的春景,(板书:写景)再抒发了快乐的心情(板书:抒情),由景生情,情景交融,将心中的快乐和这柔和明丽的春光融为了一体.整首诗读起来,有一种闲适恬静的意境,令人百读不厌.我们再来读一读.指名学生朗读,评价.齐读.五.背诵古诗.师:优美的诗篇应该储存在大脑里,请读熟这首诗,学会背诵.指名有感情地背诵,齐背.《春日偶成》教学设计2一.导入1.老师板书课题,指名读题,齐读课题.从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从〝春日〞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描写春天的诗.)2.描写春天的古诗还有很多,能背诵给老师听吗?(《春晓》.《春雨》.《江南春》.《城东早春》.《春日》.《游园不值》……)过渡:那么《春日偶成》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春景呢?二.学习1.多媒体出示古诗: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指名读诗,齐读古诗.2.从诗中,我们看到哪些春天的景物呢?请圈出来.根据学生的回答,多媒体课件显示答案:云.风.花.柳.川3.那么,春天里的云.风.花.柳和小河又是什么样的呢?多媒体出示练习题:[()的云()的风()的花朵()的柳树()的河水]4.根据诗中的景物,请你写一段话描写美丽的春天.生当堂完成,指名朗读,配乐.5.春天的景色这么美好,怎能不去欣赏一番呢?让我们跟随着诗人一起游览吧!请学生用〝△〞标出表示诗人春游时动作的词.根据学生的回答,多媒体显示答案:傍.随.过6.一边行,一边看,诗人的脚步怎样?诗人的心情怎样?多媒体出示练习题:选词填空[ 轻松轻快()的脚步()的心情]7.诗中哪一个词体现出诗人轻松愉悦的心情呢?(〝乐〞)8.快乐的心情使年纪已不小的诗人仿佛又找回了青春,你看,他像年轻人一样迈着轻快的脚步穿行于繁花绿柳之间.(多媒体显示画面)不知道的人会以为他在干什么?理解古诗后两句.齐读诗的后两句.9.有感情地朗读全诗.10.多媒体出示练习题:填空[春天的景色(很美),从诗中(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这两句可以看出来;诗人的心情(愉悦),从诗中(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这两句可以看出来.]_.美丽的春景不仅使诗人的心情愉快,而且触发了诗人的诗兴,于是信口吟成这首小诗《春日偶成》,理解〝偶成〞的意思._.试着背诵古诗._.课后作业:画春景.反思:本课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最为突出的是精心的练习设计.表现在:一.练习内容上的拓展性与综合性.本课练习的设计立足于课本,但又不局限于课本.从导入部分由课题拓展开来的问题〝描写春天的古诗还有很多,能朗诵给老师听吗?〞相机学习其它描写春天的诗篇,时机把握恰到好处,学生表现积极主动,有感情地背诵了课内课外所学的众多诗篇,课内课外有机结合,表现学生丰富的古诗积累,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课堂气氛活跃.到在学习古诗内容时,在让学生从诗中划出描写春天的景物的词〝云.风.花.柳.川〞后,老师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以此为切入点,相机出示词的练习,让学生填空:()的云,()的风,()的花朵,()的柳树,()的河水.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写片段的练习,让学生根据诗中的景物,写一段话描写美丽的春天,并配乐朗读.这一系列练习中,含理解.再创造.表达为一体,既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感受美和表达美的能力.及至到教学最后所布置的课后作业,让学生画春景,都体现了练习设计的拓展性和综合性.达到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综合,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融合,知识.能力和情感的整合.二.练习形式上的开放性与多样性.本课练习融读.写.画为一炉,形式不拘一格,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背诵描写春景的古诗.写春景.配乐读春景.画春景等),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三.练习设计的针对性.练习内容上的拓展和形式上的开放并非天马行空,随心所欲,而是始终紧扣着本课教学中心展开,有很强的针对性.写春景画春景以及让学生标出诗中表示诗人春游时动作的词,是针对诗的前两句〝云淡风轻近午天,伴花随柳过前川〞的教学;随着教师的过渡语言〝一边行,一边看,诗人的脚步怎样?诗人的心情怎样?〞相机出示的选词填空的练习(轻松.轻快;()的脚步,()的心情)则结合古诗后两句〝时人不知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的学习,紧扣着古诗所表达的情感〝乐〞;在教学内容的最后,教师用填空练习〝春天的景色(),从诗中(),()这两句可以看出;诗人的心情(),从诗中(),()这两句可以看出〞对古诗进行小结.本课在练习设计上开放适宜,张弛有度,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春日偶成》教学设计3一.诗句导入,创设氛围在括号内填上相应的的词语1.竹外桃花三两枝,( )水暖鸭先知.2.( )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3.( )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 ).5.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 )似剪刀问: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刚才填的诗句里都含有一个什么字?(春)二.揭题解题,简介作者师:是呀,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又是春暖花开,在这美好的春光里,你们最想干什么?生1:郊游去.生2:放风筝.……师:热情的春姑娘向大家发出了这么多邀请,北宋大诗人程颢也加入了郊游的队伍,并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春日偶成》.(春日:春天的一天. 偶成:偶有所感,写成诗歌.)三.合作探究,悟解诗意过渡:诗人究竟看到些什么?1.听录音2.自由朗读读这首诗3.品读一.二句师:现在你们就是程颢了,有几个问题问问大家.a.你什么时候出门的,当时天气怎样?(生联系诗句回答中午出门,天气晴朗.)b.一路上,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生:淡云.轻风.午天.鲜花.垂柳.前川.引导学生读: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解词:傍:靠近. 随:沿着. 过:到.师:这些你在诗中写到了,还有没写到的吗?生:还有鸣叫的小鸟,游玩的小鱼,飞舞的蝴蝶……师:一定很美吧?给大家描绘一下好吗?(生纷纷描绘.)师:这么美的景致,你能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描绘吗?生1:春光明媚.姹紫嫣红生2:风和日丽.莺歌燕舞.草长莺飞……师:真美,把诗句读一读,能读美吗?(生各自练读后当众朗读)c.看图,说句意(将近中午,春光明媚,云淡风轻.我在花丛中柳林间穿行,走到了前面的小河.) 师:欣赏到这么美的景致,你高兴吗?试着把你高兴的感觉读出来.(生再读一.二句)4.品读三.四句师:天气这么好,景致如此美,一路上你开心不?都做了些什么?生1:太开心了,我编了个柳条帽子戴.生2:我也很开心,我欣赏花朵上的蝴蝶了.生3: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我在河边逗小鱼和蝌蚪玩.……师:(笑着聆听)你们真有意思,地里劳动的庄稼人.河边洗衣的姑娘们在议论你呢!听到他们说什么了?生1:说我返老还童了.生2:说我像个孩子,在偷闲玩耍呢.……诗人介意别人对他的议论吗?所以诗人说什么了?引导学生读: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说得好,大诗人程颢整天忙着到处讲学,就像我们整天学习一样.这一天,他偶然来到郊外,顿时被眼前美丽的春景迷惑了,禁不住手舞足蹈起来.看图,诗人脸上的表情如何?追问:〝他怎么笑的?他为什么笑呢?〞师:看来,人们并不理解诗人当时的感受,如果把当天你写下的诗的意思说给他们听,他们会理解的.引导学生理解: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解词:时人:当时的人. 识:知道.理解. 余:我. 谓:认为.偷闲:忙里抽空.启发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表述诗句的意思(人们不知道此时我的心里是多么快乐,还以为我是在学年轻人的样子,趁着大好时光忙里偷闲去玩耍呢.)四.课外延伸,巩固理解1.诵读《春日偶成》,体会诗人春游的快乐.2.继续收集描写春天的古诗,准备诗会.《春日偶成》教学设计4教学内容(课时) 《春日偶成》(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3.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课前准备教学过程(含板书设计) 调整修改一.复习导入1.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又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江南春》,我们一起来背一背.2.在这美好的春光里,你们最想干什么?(春游去.放风筝.……)3.师:热情的春姑娘向大家发出了这么多邀请,北宋有一位大诗人程颢也加入了春游的队伍,并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春日偶成》.4.这位大诗人就是程颢.出示:程颢(1_2-1_5),北宋著名儒家学者.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河南洛阳人.他与其弟程颐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世称〝二程〞.他们的学说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他的诗大分为两类,一类是申述理学宗旨和描写山水闲居生活.5.这首《春日偶成》应该是属于——描写山水闲居生活的.齐读诗题,解题:春日就是春天里的一天,偶我们可以组一个词——偶然,成在这里的意思是?(写成)诗人为什么会偶然写成这首诗呢?(诗人看到美丽的春色,偶然生出灵感,诗兴大发,写成了这首诗歌.)那谁能连起来完整地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春天里的一天,诗人看到美丽的春色,偶然生出灵感,诗兴大发,写成了这首诗歌.) 二.范读正音,读出韵律. 1.要学好一首诗,首先得读通读准,这首诗里的字都是熟面孔,相信这难不倒大家.其次,诗歌诗歌,就像唱歌一样,还得读出节奏韵律.(板书:读出韵律)下面听课文录音来读一读,同学们可以根据老师的朗读来试着画画节奏.2. 听录音读,自由朗读.3. 指名读,相机正音.4.齐读. 三.读出画面.过渡:诗人究竟看到些什么美景才会偶然有了灵感而诗兴大发呢?我们读诗还得读出画面.(板书:读出画面)我们首先来读读诗的一二两句. 1.品读一.二句可以紧扣诗句中你读来最有感觉的字词,试着展开联想,用文字把你所看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如果碰到一些不理解的地方,可以作上记号,一会我们一起来交流.(出示学习目标:细细品读前两句诗:1.紧扣诗句中你读来最有感觉的字词,试着展开联想,用文字把你所看到的画面描述出来;2.圈画出你不理解的地方.)2.交流.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你们已经读了这么多遍了,更能够走进诗歌所描写的画面.哪位同学来给我们描述一下.(2).来到郊外,你只看到了这些景物吗?你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远处的连绵起伏的山穿上了青色的外衣,清澈见底的小河中鱼儿在自由自在地游玩嬉戏,小草悄悄地探出了小脑袋,树上的黄鹂鸟在欢快地歌唱……)(3).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解词:傍:靠近. 随:沿着. 过:到.前川:前面的小河.川字一看就知道是〝河〞,这是一个象形字.(4).这么美的景色,你能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描绘吗? (春光明媚.姹紫嫣红.风和日丽.莺歌燕舞.草长莺飞.春光明媚.姹紫嫣红)(5).能把这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接近中午,我走出了家门,天上的云淡淡的,风轻轻的,我被眼前的景色陶醉了,穿行于花丛绿柳之中,不知不觉就来到了前面河边了.)(6).看着大家描绘的一幅幅画面,老师知道大家已深深地走进了古诗,展现了你们的丰富的想象力,并融进了自己的深切感受.是呀,淡淡的白云,轻轻的春风,鲜艳的花朵,依依的绿柳,都在近午的暖融融的日光里,营造成了一种大好春色,怎不令人怡然生爱?真美,把诗句读一读,能读美吗?四.读出情感 1.品读三.四句(1).读诗除了读出韵律.读出画面,还要读出情感来.(板书:读出情感)请你细细品读三四两句诗,从中找出最能表现诗人当时心情的一个字.(乐)大诗人程颢整天忙着研究学问,就像我们整天学习一样,今天他为什么会这么高兴呢?看书上的插图,他笑得那么灿烂,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你理解吗?(他看到景色很美丽,所以微笑!.他感到难得的轻松愉悦,所以笑.这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内心快乐,偷着乐.)(评价:你们可真是他的知音.揣摩的很有见地,不仅丰富了诗人的感受,而且更多地融进了自己的理解.) (2).但是 ,当时的人们理解他的心情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有什么不理解的词语? 解词:时人:当时的人. 识:知道.理解. 余:我.(你知道〝我〞在古代还有哪几种称谓吗?台.吾.余.印)谓:认为. 偷闲:忙里偷闲.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人们不知道此时我的心里是多么快乐,还以为我是在学年轻人的样子,趁着大好时光忙里偷闲去玩耍呢.)是呀,因为诗人平时忙于讲学,整个心思用在了传经布道上,哪有闲暇赏花观柳.沉醉于春光之中呢?今天,偶然出门散散心,适逢风和日丽,花香柳眉.作者这份痴迷的模样,如痴如醉,简直返老还童一般,别人怎么不认为他是一个老孩童——将谓偷闲学少年.(3).能读出诗人的这种快乐吗?(指名读,齐读)(4).小结:这首诗一.二两句写景,三四两句抒情,表现了内心读后的欢乐情怀,有景有情,可以说是——情景交融.写诗如此,我们平时写作文也是如此,在写景中可以加入自己的感情,抒发自己的心情.2.对比感悟.编写教材的学者对于每一篇课文的选择和编排都有着独特的用意,可以说是匠心独运.回顾一下我们上学期所学的24课《古诗两首》:《元日》和《江雪》.它们有着相同点,那就是都是描写冬日的景象,但又表达着作者不同的情感:《元日》在热闹中蕴含着王安石对于推行新政的一种理想与期盼;《江雪》在孤独寂寞中寄托着柳宗元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怀.与《春日偶成》编排在一起的是《江南春》,那么你觉得这两首诗又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呢? 请小组四个人合作讨论,然后请一位代表来表达你们一组的意见.(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总结:是呀,一样的春景,两样的心境,同样是将春景描写得如此美丽,但前者流露着对南朝灭亡的惋惜,一种伤感之情油然而生;而后者则将自己的快乐表达得淋漓尽致.)再一次痛痛快快地读出诗人的快乐! 五.拓展延伸.自古以来春天一直是文人墨客所描绘和歌颂的对象,今天老师也从中撷取了我自己喜欢的两首描绘春天的诗,请你们自己来读一读.参照学习古诗的步骤,看看你们能从中读出什么样的情感.(出示:《春夜洛城闻笛》和《送元二使安西》)(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来归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所以第一首应是表达了诗人浓厚的思乡之情;第二首表达了诗人深挚的惜别之情)六.课后作业: 你心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呢?可以用诗.用画.用歌来表达你心中的春天. 教后反思一看到这首诗就很是喜欢:〝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那绿的草,红的花,欢快的鸟带给人美的遐思,淡淡的云,轻轻的风,每个字都浸透的美的体味.诗人用精炼而浅显的文字,描绘了一幅唯美的画卷.这一美景,不仅成为诗人记忆中难以磨灭的印记,也感动了生活在当今快节奏生活中的我.〝色不迷人人自迷,景不醉人人自醉〞,这首诗让我深深地沉醉在了这个美丽的场景,沉醉于这有着无限魅力的春天.一直没有上过古诗的公开课,这次也算是个挑战吧.结合学校〝互动课堂,学成导航〞的教学模式,我在此课设计了三个主要的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一是通过品读一二两句诗,让学生通过想象,走进诗歌所描写的画面.在这两句中,诗人用近乎白描的手法,稍做点染,就勾勒出风和日丽,色调和谐的春日美景,使人心领神会,入其境中.我充分给予学生时间,让他们的思维自由驰骋,紧扣其中的关键词,用文字描绘出这样一幅美丽的画卷.确实不能低估学生的实力,他们所描绘的画面让我非常惊叹,这也就为体会诗人的〝乐〞铺设了很好的感情基调.二是让学生由景入境,揣摩诗人内心的快乐.让学生紧扣一个〝乐〞字,用〝时人〞的误解来映衬内心的欢乐,用〝偷闲〞来体会诗人望白云,迎轻风,流连花柳,徜徉河畔,悠然自得之态,让学生反复品读,反复吟诵,读出了一个如顽童的老人,读出了一份悠然自得.三是让对比读诗.借鉴上学期学过的《元日》与《江雪》两首诗的对比,让学生揣摩编者将《江南春》与《春日偶成》归于一课的用意.由于有了前两首诗异同之处的范例,学生们自然就比较容易地读出了这两首诗的异同之处,不仅更深刻地体会了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涵,更学到了学习古诗的方法,为今后的自主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虽然顺利地完成了40分钟的教学,但自我感觉并不是很好,觉得这节课还存在着很大的遗憾.1.忽略了学习诗歌比较重要的〝明诗意〞这一环节.诗歌不是白话文,其中总有较多的词语是学生不能明确理解的,如果让他们共同探讨也不一定能得出答案.作为一节公开课,总想让每个环节都顺利地〝走过场〞,于是索性就将这一环节淡化了.想在想来,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学生虽然粗略地明白的诗歌的意思,但是对于其中几个生僻的字还是一知半解,并没有真正地学会这首诗.其实,当学生出现迷茫时,我应该给予他们正确地引导,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所谓的效率.2.不能正确地对待学生学习环节中出现的错误.当学生把〝傍〞理解为〝傍晚〞时,我应该让学生再去读〝近午天〞这几个字,这样学生自然就不会再出现这种理解的错误.其实,课堂学习就是一个不断出现错误的过程,而作为一堂公开课,我更追求的是表面的〝流畅〞,忽略了学生是一个个有着独特个性的活生生的知识的〝探索者〞,没有很好地定位自己与学生的角色.。
春日偶成 程颢故事讲解

春日偶成程颢故事讲解
春日,万物复苏,生机盎然。
宋代著名理学家程颢在这美好的季节里,留下了许多令人启迪的故事。
本文将为您讲述《春日偶成》中的程颢故事,让我们一起感受这位先贤的智慧与品德。
一、程颢简介
程颢(1032-1085年),字伯淳,号明道,河南洛阳人,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哲学家、教育家。
他与弟弟程颐并称“二程”,共同创立了理学学派,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春日偶成》故事讲解
1.故事背景
《春日偶成》是程颢所作的一首诗,描述了他在春日游玩时的所见所感。
这首诗意境优美,寓意深刻,展现了程颢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独到见解。
2.故事内容
一日,程颢与友人在春日游玩,欣赏着满园春色。
他看到一棵枝繁叶茂的柳树,不禁感慨万千,吟诗一首:
春日游园不值,独自寻芳草。
满地绿阴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这首诗表达了程颢对春天美好时光的珍惜,以及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慨。
3.故事寓意
(1)珍惜时光:程颢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提醒我们要珍惜美好时光,不负韶华。
(2)顺其自然:程颢在诗中提到“满地绿阴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寓意着人生中有些事情是无法阻挡的,要学会顺应自然,接受现实。
(3)无常观:程颢在诗末写道:“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表达了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道理,提醒我们要以平常心看待人生百态。
三、结语
《春日偶成》这首诗是程颢在春日游玩时的所见所感,它寓含了珍惜时光、顺其自然和无常观等哲理。
程颢《春日偶成》翻译及赏析

程颢《春日偶成》翻译及赏析程颢《春日偶成》翻译及赏析春日偶成程颢云淡风轻近午天,①傍花随柳过前川。
②时人不识余心乐,③将谓偷闲学少年。
④【注释】①云淡:云层淡薄,指晴朗的天气。
午天:中午时候。
②傍花随柳:傍随于花柳之间。
傍,依傍,靠近。
随,沿着。
川:河流。
这句说:在花丛柳树间随步慢行,已来到前面的河边。
③时人:当时的人。
余心:我的心。
余,我。
④将谓:就要说。
偷闲:忙中抽出空闲的时间。
这句说:人们还以为我像青少年一样,贪图赏玩呢!【浅评】《春日偶成》作者宋代诗人程颢,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即景生情,意兴所致写下来的。
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
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天空中,淡淡的白云,轻柔的春风,和煦的阳光;地面上,红花,绿柳,碧水。
从上到下,互相映照,短短十四个字,便画出了一幅春景图。
后两句抒发作者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偷闲学少年”,出语新颖,平淡中寓有深意,这种“怡然自得”之乐,似乎也感染了读者。
全诗色泽协调,情景交融,在程颢的诗作中,这算的上是一首好诗。
【翻译】一、二句写景:淡云、轻风、红花、绿柳,加上近午的日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三、四句抒情:身处这宜人春色里,使人陶然若醉,可是有谁知道他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为他像少年人一样偷闲贪玩呢?将近中午的时候,天上飘着淡淡的云,风轻轻地吹着,我在花丛柳林间穿过,又走过了前面的小河。
人们不知道我的心情多么快乐,还以为我学少年的样子,偷偷跑出来玩耍呢!【赏析】这是一首即景诗,描写春天郊游的心情以及春天的景象,也是一首写理趣的诗,作者用朴素的`手法把柔和明丽的春光同作者自得其乐的心情融为一体。
开头两句写云淡风轻、繁花垂柳,一片大自然的郁勃生机;第三句是诗意的转折和推进,第四句更进一步说明自己并非学少年偷闲春游,它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哲理,以及对自然及宇宙的认识。
全诗表达了理学家追求平淡自然、不急不躁的修身养性的色彩和水到渠成的务实功夫,也表现了一种闲适恬静的意境。
《春日偶成》赏析

《春日偶成》赏析春日偶成程颢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一)作者介绍程颢(hào)(1032年—1085年),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和北宋理学的奠(diàn)基者。
字伯淳(chún),学者称明道先生。
二)文意赏析注释:云淡:云层淡薄,指晴朗的天气。
午天:中午时候。
傍花随柳:傍随于花柳之间。
傍,依傍,靠近。
随,沿着。
川:河流。
时人:当时的人。
余心:我的心。
余,我。
将谓:就要说。
偷闲:忙中抽出空闲的时间。
译文:将近中午的时候,天上飘着淡淡的云,风轻轻地吹着,我在花丛柳林间穿过,又走过了前面的小河。
人们不知道我的心情多么快乐,还以为我学少年的样子,偷偷跑出来玩耍呢!鉴赏:这是一首即景诗,描写春天郊游的心情以及春天的景象。
作者用朴素的手法把柔和明丽的春光同作者自得其乐的心情融为一体。
开头两句写云淡风轻、繁花垂柳,一片大自然的勃勃生机;第三句是诗意的转折和推进,第四句更进一步说明自己并非学少年偷闲春游,而是对自然和宇宙的一种认识。
全诗表达了诗人作为一名理学家,追求平淡自然、不急不躁的修身养性的色彩和水到渠成的务实功夫,也表现了一种闲适恬(tián)静的意境。
整首诗风格平易自然,语言通俗易懂。
一)阅读测验1. 用自己的话解释“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是一幅怎样的春日景象?2.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从哪句诗可以反映出来?1。
程颢《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原文+赏析

程颢《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原文+赏析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注解】此明道先生自咏其闲居自得之趣。
言春日云烟淡荡,风日轻清,时当近午,天气融和。
傍随于花柳之间,凭眺于山川之际,正喜眼前风景,会心自乐,恐时人不识,谓余偷闲学少年之游荡也。
O宋程颢,字伯淳,洛阳人。
谥明道先生,,从祀孔子庙庭。
①云淡:云层淡薄,指晴朗的天气。
午天:指中午。
②傍花随柳:傍随于花柳之间。
傍,一作“望”。
傍,靠近,依靠。
随,沿着。
川:瀑布或河畔。
③时人:一作“旁人”。
余心:我的心。
余:一作“予”,我。
④将谓:就以为。
将:乃,于是,就。
偷闲:忙中抽出空闲的时间。
【译文】云淡、风轻、花红、柳绿,加上近午的日光,长流的河水,一幅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身处这宜人的景色,我完全陶醉了。
可是谁知道我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为我像年轻人一样偷闲贪玩呢!【赏析】这是一首即景诗,描写春天郊游的心情以及春天的景象,也是一首写理趣的诗,作者用朴素的手法把柔和明丽的春光同作者自得其乐的心情融为一体。
开头两句写云淡风轻、繁花垂柳,一片大自然的郁勃生机;第三句是诗意的转折和推进,第四句更进一步说明自己并非学少年偷闲春游,它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哲理,以及对自然及宇宙的认识。
全诗表达了理学家追求平淡自然、不急不躁的修身养性的色彩和水到渠成的务实功夫,也表现了一种闲适恬静的意境。
风格平易自然,语言浅近通俗。
全诗写出了诗人怀念少年时在故乡时的事情,表达了诗人心中对少年、故乡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