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院校应建立就业导向的质量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高职院校应建立就业导向的质量文化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教育质量;就业导向;质量文化
论文摘要:从文化建设的角度提出高职院校要形成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质量体系,把就业导向贯穿到教育质量标准制订、保障、控制、评估等环节中,从而建立就业导向的质量文化。
质量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质量管理过程中形成的,是围绕质量问题所产生的一切活动方式的总和,这些活动体现的是学校独特的质量价值观念。只有把学校教育质量问题上升到文化建设的层面进行考虑和管理,形成符合时代需求的先进的质量文化,才能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形成长久的教育教学质量保证机制。高职院校质量文化建设应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由于我国现阶段的职业教育已被明确定位为就业导向的教育,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应以就业为导向,要从传统的学科导向和升学导向转变为就业导向,要建立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质量文化,要把就业导向作为一种理念,贯穿到教育质量标准制订、保障、控制、评估等环节中。
1树立就业导向的质量观
(1)树立企业本位的外适质量观。传统的教育质量观是以知识为本位的内适质量观。这种内适质量观主要是看学生的考试成绩,一个阶段的学习(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下一阶段的学习(研究)做准备,这是一种升学导向或学科导向的质量观,也是一种开放程度较低的质量观。
现代教育质量观认为,教育质量是教育(包括课程与教学)满足客户(高等教育的“客户”包括家长、学生、国家、社会、企业等)确定和隐含需求的能力。高职教育的客户主要是高职学生和企业。高职教育的质量是满足学生和企业需求的能力。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接受高职教育的主要目的和愿望是就业;对于企业而言,其希望高职毕业生既快又好地适应职业和岗位的要求。显然,只有满足企业的要求,才有可能达到高职学生就业的目的。这就意味着就业好坏是衡量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尺度,即高职教育要树立就业导向的质量观。这是一种企业本位的外适质量观,是一种开放程度很高的质量观。
高职院校必须转变教育质量观,从过去传统的、知识本位的内适质量观向现代的、企业本位的外适质量观转变。
(2)制订职业本位的高职人才质量标准。高职教育培养毕业生的质量标准应符合外适质量观,即要满足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要求,有利于高职毕业生就业。因此,高职毕业生的质量标准必须与行业的职业标准协调一致,要从由学校设计的所谓“合格人才”向“用户满意人才”转变四,从培养“知识型人才”向培养“准职业人”转变。高职人才的质量标准不仅仅是由学校和教师单方面制订,还必须由“客户”和教育成果的使用者——企业共同制订,同时还应听取受教育者——学生的建议。
2建立就业导向的质量保障体系
(1)目标保障——确立就业导向的质量目标。高职院校在制订学校教育教学目标时,要把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水平作为质量目标的重要内容。学校要根据各专业的情况制订就业率目标,并将就业率和就业水平作为各系和各专业教学质量考核的重要指标。
(2)模式保障——形成“产学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培养符合现代高职教育质量要求和生产第一线真正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靠传统的学科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必须彻底转变传统的育人模式,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形成“产学合作教育”的育人模式。
“产学合作教育”的育人模式有多种形式,如“订单式”、“2+1”育人模式、“学工交替”育人模式、全方位合作育人模式等。“产学合作教育”的育人模式主要有以下基本特征:①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②利用校企双方的教育资源营造学校和企业2种育人环境。
(3)组织保障——设立“产学合作教育”的组织机构。高职院校要保证就业导向的教育教学质量,除了依赖学校已有的组织机构外,还应设立由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及学生代表参加的“产学合作教育”组织机构(见图1),形成校、政、企合力办学的办学模式。
(4)师资保障——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支既有较好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培养企业满意人才的重要条件之一。特别是在实施“产学合作教育”育人模式的过程中,教师是联系企业和学生的纽带和桥梁,是这种新型育人模式的具体实施者,因此,教师的“双师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在建好专职教师队伍的同时,还要建设一支实践能力强的兼职教师队伍。兼职教师应主要从合作企业中聘任。
(5)质量设计保障一建立职业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质量必须从设计人手。教育质量的设计最终体现为课程体系。我国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和过去相比虽然有了一些改革,但仍然没有摆脱学科本位的课程模式,课程的内容往往距离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比较远,造成高职人才的培养效果与市场实际需求有较大差距,使得高职毕业生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加快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探索符合我国国情、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
就业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观,决定了课程必须与职业建立紧密的关系。高职教育必须建立职业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每一种职业都有自身的职业标准和能力要求。高职教育的课程要依据所面向的职业标准和能力要求进行开发和设计,把职业标准和能力要求转化为课程目标,使培养的人才达到职业要求。
(6)实践保障——建立完善的校内仿真实训基地。高职教育的实践性非常强,其就业导向要求这种实践的环境必须是企业环境或接近企业环境。作为用于训练学生专业技能的校内实训中心,应按照企业实际设计和布置,配备符合培养目标的常规设备和先进设备,并按照企业管理模式进行运作,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企业工作环境,培养企业意识。
3建立就业导向的质量控制体系
传统的教育质量管理把教育和教育质量看成学校单方面的事情。这种质量管理基本上在学校内部封闭运行,开放程度较低。
全面质量管理强化顾客中心,注重过程管理,注意持续改进,强调广泛参与。这种质量管理思想非常有利于高职教育就业导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在高职院校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是建立就业导向质量控制体系的最理想选择。
(1)强化顾客中心。高职学生接受高职教育最主要的愿望是通过学习到企业就业。高职学生希望通过接受高职教育达到企业所需人才的标准,以倒顺利就业。因此,高职教育的客户主要是学生和接受学生就业的企业,而且学生和企业这2个客户对高职教育的需求是统一的。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强化以顾客为中心实际上就是一种就业导向。正因为如此,高职教育比其他类型的教育更适合、更需要实施全面质量管理。
(2)注重过程管理。高职教育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育。高职教育的就业导向要求把顾客——企业的需求转化为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定位决定了其教学过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现场性和仿真性。全面质量管理注重过程管理,能更好地实现这种转化,能够使实践性教学环节更好地落到实处,更加标准和规范。注重实践性环节的过程管理将更有利于学生向职业人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