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言文字学
Chinese Philology
(专业代码:050103)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简介】
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点设立于2004年,所在学科为浙江省高校重点学科(A类)。现有导师12人,其中长江学者1人,教授7人,副教授5人。已有毕业生32人,现有在读生39人。目前,该学科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省部级课题3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一级以上刊物论文7篇,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一项。研究生在语言学专业杂志发表论文多篇。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具有独立学习、研究的能力和扎实的语言文字表达基本功,能胜任大专院校、各级文化机关的教学、科研、文字处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的培养要求:
1.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较强的事业心,身心健康;
2.掌握汉语言文字学坚实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了解本门学科的发展现状和动向,具备从事本学科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基本能力;具有求实、严谨的科学作风;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比较熟练地进行本专业外文文献的阅读,并能准确地撰写论文外文摘要;
4.具有较强的信息收集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
二、学习年限
本专业标准学制为3年(前3学期完成学位公共课、学科平台课、学位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导师课程、跨学科课程的学习,同时完成必修环节和硕士学位论文开题等工作,后3学期撰写学位论文并进行答辩),学习年限不超过5年。特别优秀的研究生,可申请提前毕业。
三、研究方向
四、课程设置计划
详见本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课程计划表。
五、培养环节
参见《浙江师范大学关于攻读学术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环节的说明》。
六、培养方式与方法
本学位点采用导师负责与导师组集体指导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课程教学提倡理论与实践并重,课内与课外结合。重视引导学生研读汉语言文字学经典名著和前沿论文,通过学术论文案例分析、课程论文和读书笔记的写作、语言事实的调查、学术报告与研讨、研究沙龙的活动以及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进行有效训练,强化学生的语言研究的基本功。提倡师生合作研究课题,通过合作研究实践,训练学生学术思维、研究方法和写作技巧。
七、科研能力与水平及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1.科研能力和水平的基本要求
熟悉本学科已有成果和前沿进展,掌握本学科研究的基本方法,并能独立进行学术研究,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正确把握学术规范,论文写作达到本专业学术期刊发表水平。
2.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学位论文的选题富有新意、材料翔实,方法得当,结构合理,语言流畅、具有逻辑性,结论可靠,行文、注释与参考文献等合乎学术规范。论文字数在3-5万字。第3学期做好开题准备,第4学期初正式开题;第5学期进行中期检查(或预答辩);第6学期中组织答辩。
八、须阅读的主要经典著作和专业学术期刊目录
1.必读书目
[1]《文字问题》,李荣,商务印书馆,1987年。
[2]《说文解字》,汉许慎著,四部丛刊本。
[3]《说文解字注》,许慎撰,段玉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4]《方言箋疏》,汉扬雄著,钱绎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影印本。
[5]《说文通训定声》,朱骏声著,武汉古籍出版社,1983年影印本。
[6]《方言疏证》,汉扬雄著,晋郭璞注,戴震疏证,万有文库本。
[7]《广韵》,陈彭年等修,四部丛刊本。
[8]《集韵》,丁度著,扬州使院重刊本。
[9]《大广益会玉篇》,顾野王著,陈彭年等重修,四部丛刊本。
[10]《训诂学》(修订本),郭在贻,中华书局,2005年。
[11]《汉语史稿》,王力,中华书局1980年。
[12]《近代汉语研究概要》,蒋绍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3]《近代汉语语法研究》,冯春田,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14]《诗词曲语词汇编》,张相,中华书局,1955年。
[15]《语法研究入门》,吕叔湘等著,马庆株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
[16]《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吕叔湘著,商务印书馆,1979年。
[17]《中国文法要略》,吕叔湘,商务印书馆,1987年。
[18]《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朱德熙著,商务印书馆,2001年。
[19]《语法讲义》,朱德熙,商务印书馆,1989年。
[20]《汉语语法学》,邢福义,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21]《语法理论纲要》,范晓、张豫峰等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
[22]《现代汉语史》,刁晏斌,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23]《汉语语法研究的认知视野》,袁毓林,商务印书馆,2004年。
[24]《不对称和标记论》,沈家煊,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25]《汉语功能语法研究》,张伯江、方梅,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26]《汉语语法学史稿》(修订本),邵敬敏著,商务印书馆,2006年
[27]《中国语法学史》,龚千炎著,语文出版社,1997年。
[28]《修辞学发凡》,陈望道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年。
[29]《中国修辞学》,杨树达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30]《修辞学通论》,王希杰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31]《汉语修辞美学》,谭永祥著,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
[32]《内外生成修辞学》,陆稼祥著,重庆出版社,1998年。
[33]《广义修辞学》,谭学纯、朱玲著,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
[34]《修辞学》,亚里士多德著,罗念生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
[35]《小说修辞学》,W·C·布斯著,华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36]《理论修辞学——宏观视野下的大修辞》,张宗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37]《现代汉语修辞学》,张弓,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
[38]《修辞学导论》,王希杰,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
[39]《修辞格论析》,吴士文,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
[40]比喻近喻与自喻——辞格的认知性研究,刘大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41]《语法修辞方法论》,复旦大学语法修辞研究室,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
[42]《中国修辞学史稿》,郑子瑜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
[43]《廖秋忠文集》,廖秋忠,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
[44]《汉语语法化的历程》,石毓智、李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45]《语言规划研究》,陈章太,商务印书馆,2005年。
[46]《语言文字应用探索》,苏培成,商务印书馆,2004年。
[47]《新语文建设》,周有光,语文出版社,1992年。
[48]《当前我国语言文字的规范化问题》,吕冀平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49]《语言规范精要》,刘兴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50]《方言与中国文化》,周振鹤、游汝杰,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51]《汉语方言学》,李如龙,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