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第四版(8至12章)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号识别颗粒(SRP)的结构示意 图(图8-2)
在非细胞系统中蛋白质的翻译过程与 SRP、DP和微粒体的关系(表8-1)
分泌性蛋白的合cotranslational translocation):分泌 蛋白向rER腔内的转运是同蛋白质翻译过程偶联进行的,这 种蛋白在信号肽引导下边翻译边跨膜转运的过程称为共翻译 转运。
信号肽的一级结构序列(图8-1)
• 信号识别颗粒(signal recognition particle,SRP ):信 号识别颗粒是由6种不同蛋白质和一个7S小RNA分子构成的 RNP颗粒。SRP含有2种结构域,即信号肽识别结构域和核 糖体结合结构域,其中信号肽识别结构域中的p54蛋白是一 种包含成簇Met残基的GTP酶,Met侧链与信号肽的疏水核 心结合;当SRP与信号肽结合后,核糖体结合结构域中的 p9和p14蛋白复合体阻断新生肽链的翻译。 SRP通常存在 于细胞质基质中,等待信号肽从多核糖体上延伸暴露出来, SRP既可与新生信号肽序列和核糖体大亚基结合,又可与 内质网膜上SRP受体结合,指导新生多肽及核糖体和mRNA 附着到内质网膜上。 • 信号识别颗粒的受体(又称停泊蛋白,docking protein, DP):DP是内质网膜的整合蛋白,由α和β亚基组成,可特 异地与SRP结合。α亚基可结合GTP。 • 信号肽酶(signal peptidase ):内质网腔面上蛋白水解 酶,负责切除并快速降解新生多肽的N端信号肽序列。
通过后翻译转运途径对核基因编码 的线粒体蛋白的转运(图8-6)
• A:线粒体蛋白从 细胞质基质输入 到线粒体基质 • B:线粒体蛋白通 过3种途径从细胞 质基质输入到线 粒体内膜 • C:线粒体蛋白通 过2种途径从细胞 质基质输入到线 粒体膜间隙
(二)叶绿体基质蛋白与类囊体蛋 白的靶向输入
• 进入基质与线粒体的相似:叶绿体前体蛋白具有 N端叶绿体(基质)靶向序列和类囊体靶向序列, 进入基质与线粒体的相似:如前体蛋白非折叠, 依赖于基质Hsc70水解ATP提供能量。但与线粒 体不同的是:不产生跨内膜的电化学梯度。 • 进入基质后不同蛋白的转运途径不同:一个是叶 绿体SRP依赖途径(与蛋白质进入内质网过程相 似);另一种是pH依赖途径(蛋白质与其辅因子 结合,在类囊体靶向序列N端的2个Arg残基和跨 线粒体内膜的pH 梯度是折叠蛋白输入到类囊体腔 所必需的。)。
三、蛋白质向线粒体、叶绿体和过 氧化酶体的分选
• 转运到线粒体、叶绿体和过氧化物酶体等细胞器的蛋白质分 选是一个多步过程,需要多个不同的靶向序列(targeting sequence)。 • 定位到叶绿体的前体蛋白N端具有40~50个氨基酸组成的转 运肽(transit peptide),用以指引多肽定位到叶绿体并进 一步穿过叶绿体被膜进入基质或类囊体中。 • 转运到线粒体和过氧化物酶体的蛋白质靠的是线粒体蛋白N 端的导肽(leader peptide)或过氧化物酶体蛋白C端的靶 向序列(targeting sequence)。 • 注意:蛋白质最终的定位还需要其它空间定位信号;蛋白质 必须在分子伴侣的帮助下解折叠或维持非折叠状态,以利于 通过膜;蛋白质输入通常需要能量。
细胞生物学教学课件
第八章~~~~~~第十二章
第八章 蛋白质分选与膜泡运输
第一节 细胞内蛋白质的分选 第二节 细胞内膜泡运输
第一节 细胞内蛋白质的分选
真核细胞中除线粒体和植物细胞叶绿体中能合成少量蛋白 质外,绝大多数蛋白质都是由核基因编码,起始合成均发生在 游离核糖体上,然后或在细胞质基质(游离核糖体)中完成翻 译过程,或在粗面内质网膜结合核糖体上完成合成。然而,蛋 白质发挥结构或功能作用的部位几乎遍布细胞的各种区间或组 分。因此必然存在不同的机制以确保蛋白质分选,转运至细胞 的特定部位,也只有蛋白质各就各位并组装成结构与功能的复 合体,才能参与实现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这一过程称蛋白质 分选(protein sorting)或蛋白质寻靶(protein targeting)。 蛋白质分选不仅保证了蛋白质的正确定位,也保证了蛋白质的 生物学活性。实际上,蛋白质分选主要依靠蛋白质自身信号序 列,从蛋白质起始合成部位转运到其功能发挥部位的过程。 一、信号假说与蛋白质分选信号 二、蛋白质分选转运的基本途径与类型 三、蛋白质向线粒体、叶绿体和过氧化酶体的分选
内质网膜整合蛋白的拓扑学类型 (图8-4)
• STA:内部停止转移锚定序列
SA:内部信号锚定序列
• 线粒体、叶绿体和过氧化物酶体的蛋白质的信号序列特称为导 肽(leader peptide),其基本的特征是蛋白质在细胞质基质 中的游离核糖体上合成以后再转移到这些细胞器中,因此称这 种翻译后再转运的方式为翻译后转运(post-translational translocation)。这种转运方式在蛋白质跨膜过程中不仅需要 消耗ATP使多肽去折叠,而且还需要跨膜后由分子伴侣帮助蛋 白质再正确折叠形成有功能的蛋白。 • 继信号假说提出与确证后,人们又发现一系列蛋白质分选信号 序列,统称信号序列(signal sequence),而且有些信号序 列还可形成三维结构的信号斑(signal patch),指导蛋白的 靶向转运和定位。
真核细胞蛋白质分选的主要途径与 类型(图8-5)
• 左:共翻译转运
右:翻译后转运
根据蛋白质分选的机制或转运方式不同,又可将蛋白质 转运分为4类: (1)跨膜转运(transmembrane transport):指共翻译转 运途径中蛋白质边合成边转运进入内质网腔或插入内质网膜; 另指翻译后转运途径中蛋白质在合成后依不同机制转运到线 粒体、叶绿体和过氧化物酶体等细胞器。 (2)膜泡运输(vesicular transport):蛋白质被不同类型 的转运膜泡从糙面内质网合成部位转运至高尔基体进而再分 选转移至细胞的不同部位,其中涉及供体膜出芽形成不同的 转运膜泡、膜泡运输和转运膜泡与靶膜的融合等过程。 (3)选择性门控转运(gated transport):在游离核糖体上 合成的蛋白质通过核孔复合体在核-质间双向选择性地完成 核输入或核输出。 (4)细胞质基质中蛋白质的转运:蛋白质在细胞质基质中的 转运显然与细胞骨架系统密切相关,其它不明。
(一)蛋白质从细胞质基质输入到 线粒体
1. 线粒体蛋白从细胞质基质输入到线粒体基质:两性的N端靶 向信号序列(形成α螺旋构象)对于指导蛋白质输入线粒 体基质是至关重要的;需要分子伴侣胞质蛋白Hsc70和线 粒体基质蛋白Hsc70协助;需要从内外膜接触点的Tom (外膜移位子)和Tim(内膜移位子)处输入。 2. 线粒体蛋白以3种途径从细胞质基质输入到线粒体内膜:途 径A:具有N端基质靶向序列和内部停止转移序列;途径B: 具有N端基质靶向序列和内部疏水的Oxa1靶向序列(内膜 蛋白Oxa1所识别 );途径C:没有N端基质靶向序列,含 有多个内部靶向序列;倆种膜间隙蛋白(Tim9/10)为外 膜与内膜之间转运的分子伴侣。 3. 线粒体蛋白质从细胞质基质输入到线粒体膜间隙:途径A: 具有N端基质靶向序列和内部间隙靶向序列(其过程类似 内膜蛋白途径A,需要内膜上蛋白酶于膜间隙一侧切割释 放。);途径B:通过外膜Tom40孔直接进入膜间隙。
过氧化物酶体靶向序列1(PTS1) 指导的过氧化物酶体基质蛋白的输 入(图8-8)
第二节 细胞内膜泡运输
一、膜泡运输概观 二、COPⅡ包被膜泡的装配与运输 三、 COPⅠ包被膜泡的装配与运输 四、网格蛋白/接头蛋白包被膜泡的装配与运输 五、转运膜泡与靶膜的锚定和融合 六、细胞结构体系的组装
一、膜泡运输概观
指导蛋白质从细胞基质转运到细胞 器的靶向序列的主要特征(表8-2)
二、蛋白质分选转运的基本途径与类型
核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的分选大体可分2条途径: (1)共翻译转运(cotranslational translocation)途径: 即蛋白质合成在游离核糖体上起始之后,由信号肽和与之结 合的SRP引导转移至糙面内质网,然后新生肽边合成边转 入糙面内质网腔或定位在ER膜上,经转运膜泡运到高尔基 体加工包装再分选至溶酶体、细胞质膜或分泌到细胞外。这 种蛋白在信号肽引导下边翻译边跨膜转运的过程称为共翻译 转运。注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本身的蛋白质分选也按此途 径来完成。 (2)翻译后转运(post-translational translocation)途径: 即蛋白质在细胞质基质游离核糖体上合成以后,再转移到膜 围绕的细胞器,如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和过氧化物酶体, 或者成为细胞质基质的可溶性驻留蛋白和骨架蛋白。酵母中 有些分泌蛋白由结合ATP的分子Bip蛋白(Bip-ATP)与膜 整合蛋白Sec63复合物相互作用,水解ATP提供动力驱动翻 译后转运途径,即分泌蛋白在细胞质基质游离核糖体上合成 后,再转运至内质网中。
• 在细胞分泌与胞吞过程中,以膜泡运输方式介导的蛋白质分选 途径形成细胞内复杂的膜流。这种膜流具有高度组织性、方向 性并维持动态平衡。 • 在细胞的膜泡运输中,糙面内质网相当于重要的物质生产车间 和供应站,而高尔基体是重要的枢纽和集散中心。 • 高尔基体聚集在微管组织中心(MTOC)附近。高尔基体不同 的膜囊具有各自不同的成分,其它内膜系统的成员也一样,这 是行使复杂膜泡运输功能的物质基础。受体蛋白返回原来的膜 结构中有利于维持特定膜成分的相对稳定,如从受体介导的胞 吞泡返回到质膜上,从高尔基体顺面膜囊返回到内质网以及从 溶酶体返回到高尔基体的TGN等。 • 很多蛋白质分子的表面可能含有多种介导转移与分选的信号。 转运膜泡形成或出芽主要发生在膜的特异部位,即蛋白信号与 受体结合的部位。 • 细胞内膜泡运输需要多种转运膜泡参与,根据转运膜泡表面包 被蛋白的不同,主要分3种不同类型:网格蛋白/接头蛋白包被 膜泡、COP(包被蛋白)Ⅱ包被膜泡和COPⅠ包被膜泡,它们 分别介导不同的膜泡转运途径
一、信号假说与蛋白质分选信号
• 细胞质的游离核糖体产生非分泌蛋白,内质网附着核糖体产 生分泌蛋白。核糖体没有结构差异,假设存在于蛋白质本身。 • 信号假说(signal hypothesis):分泌蛋白可能携带N端短 信号序列,一旦该序列从核糖体翻译合成,结合因子和蛋白 结合,指导其转移到内质网膜,后续翻译过程将在内质网膜 上进行。现在已知,信号假说是解释分泌性蛋白在糙面内质 网上合成的重要理论,该过程是包括蛋白质N端的信号肽、 信号识别颗粒和内质网膜上信号识别颗粒的受体(又称停泊 蛋白)等因子共同协助完成的。 • 信号肽(signal peptide):信号肽位于蛋白质的N端,一 般由16~2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其中包括信号肽疏水核心区、 N端和C端等3部分;原核细胞某些分泌性蛋白的N端也具有 信号序列。值得注意的是,信号肽似乎没有严格的专一性 (好利用!)。
膜蛋白的共翻译转运机理
• 膜蛋白的共翻译转运涉及几个问题:(1)靠疏水区滞留在内 质网膜上;(2)单次跨膜和多次跨膜;(3)跨膜段的定向。 • 开始转移序列(start transfer sequence):位于新生肽链 N端的信号序列(信号肽)(最终不保留),既可被SRP识 别,又可引导新生肽链开始穿膜转移。 • 内部信号锚定序列(internal signal-anchor sequence, SA ):位于新生肽链内部的疏水序列,既是信号序列,又是 肽链跨膜锚定在脂双层中的序列。 • 内部停止转移锚定序列(internal stop-transfer anchor sequence, STA):位于新生肽链内部的疏水序列,既是肽 段终止转移,又是肽链跨膜锚定在脂双层中的序列。 • 多次跨膜蛋白:含有多个SA和多个STA的肽链将成为多次跨 膜蛋白。 • 跨内质网膜肽段的取向:一般而言,带正电荷氨基酸残基多 的一端,或带正电荷氨基酸残基多的一侧,朝向细胞质基质 一侧(外侧)。
通过翻译后转运途径将叶绿体蛋白从细 胞质基质输入到类囊体腔(图8-7)
Toc:外膜转运体复合物 Tic:内膜转运体复合物
(三)过氧化物酶体蛋白的分选
• 过氧化物酶体是真核细胞中唯一利用分子氧氧化底物形成 小分子用于合成途径的细胞器。 • 由内质网出芽衍生出前体膜泡,然后过氧化物酶体的膜蛋 白掺入,形成过氧化物酶体雏形。 • 过氧化物酶体靶向信号(PTS):常见的C端PTS1(SerLys-Leu)和少见的N端PTS2(Arg/Lys-Leu/Ile-5XHis/Gln-Leu)。 • 可溶性细胞质受体识别并结合具有PTS序列的基质蛋白将 其靶向运输到过氧化物酶体的基质中。 • 可溶性细胞质受体(Pex5或Pex7)和膜结合受体 ( Pex14 )似乎与SRP和SRP受体的功能有相似性。 • 需要ATP水解提供能量。 • 可参考图7-19及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