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尤在泾认为“无论贼风邪
2、鉴别:
气从外来者,必先有肝风为之内
应”,与仲景之气血内虚,外邪
《伤寒论》之太阳“中风”

诱发立论相一致。
内科的厥证、脱证
诱因:气候骤变、烦劳过度、
3、关于真中风、类中风
情志相激、跌仆努力等。
2
3
类别 病名
历 节 病
历节病概论
(一)病名概念及其沿革
(二)病因病机
强直性脊柱炎中有关节畸形或骨 损伤肝肾等。
质破坏者。
3、桂枝芍药知母汤和乌头汤
3、鉴别:痹证
是治疗历节病的代表方剂。
4
5
中风病的脉证与病机(原文一)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 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1)
提要:本条论述中风病的脉证与病机
6
中风病的脉证与病机(原文一)
“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的两种认识: 1、《医宗金鉴》:“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
19
寒湿历节证治(原文:十)
病机:寒湿内盛,痹阻经脉关节,阳气不通
治法:温经散寒,除湿止痛
方剂:乌头汤 (本方常用量:麻黄20g、芍 药20g、黄芪20g、炙甘草20g、川乌15g 蜂蜜400毫升。
金匮要略
中风历节病 脉证并治第五
1
中风病概论
类别 病名
(一)证候 与 鉴别
(二)病因病机
1、多先猝然昏倒,然后出 气血内虚,外邪诱发,是中风
现半身不遂,口眼喎斜,重则 病总的病因病机。即由于脏腑衰
中 昏迷不识人。
弱,气血两虚,经脉痹阻,偶受
多有先兆症状。
外邪诱发致病。
风 本病类似于脑血管病
按语:痹证日久,正气渐虚,治疗不可单攻邪气, 而宜在祛邪同时施以扶正之品,桂枝芍药知母1汤6 邪正兼顾,既可养阴气,又能助阳气,适于久痹
病案二
傅春梅医案:周某某,男,48岁,干部。右肩 疼痛,活动受限1年余,起于肩部外伤,疼痛以 夜间为重,夜间常痛醒,天气变化时尤甚。肩外 展80°、前屈70°,患肢内旋后伸肘,拇指及骶 部。舌淡胖,脉细弦。曾经推拿、理疗治疗,效 不显,遂来求治。
12
风湿历节证治(原文:八)
病 机: 感受风(寒)湿之邪 ,日久化热伤阴
治 法: 祛风除湿,温经散寒,兼滋阴清热
选 方: 桂枝加芍药知母汤
方 解:P64
13
病案一
赵明锐医案:任某,男,54岁。六、七年来, 两膝关节疼痛,初起轻微,逐渐加重,伸屈不便, 虽扶杖行走,也是颠跛蹒跚,遇冷则甚。盛夏也 需穿棉裤,继发两踝关节疼痛,局部不红肿,两 腿脚冰凉,脉迟缓,舌淡苔白。曾服乌头汤5剂, 症状毫无改善。
9
中风病的分类(原文:二下段)
证 型 在 络 在经 入 腑
入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症 状 肌肤不仁 重 不 胜 不 识 人 舌难言,口吐涎
病 位 肌 肤 筋 骨 胃,脑 心脾;肝肾、脑
病情 较 轻 较 重 更重
危笃
治疗


难治
预后
良好


10
中风病的证治
(1)侯氏黑散——风痰湿中经络,微有化热之势 (2)风引汤——热盛里实,肝风内动 (3)防已地黄汤——阴虚血热,感受风邪
(4)头风摩散——气血不足,感受风邪寒湿邪,脉络瘀 滞不通
(5) 《古今録验》续命汤——气血两虚,外感风寒即 气血两虚兼风寒之中风偏枯
11
风湿历节证治(原文:八)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 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8)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 桂枝四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麻黄二两、 生姜五两 白术五两 知母四两 防风四两 附子 二枚(炮)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 服。
按语(原按):气虚血弱,肝肾不足为其内因;寒湿凝
聚,阳气郁遏为其外因。本病起病缓慢,病程绵长,疼
痛多昼轻夜重,后期常出现肩部肌肉萎缩。《金匮》桂
枝芍药知母汤,仲景以之治“诸肢节疼痛”之“历节
病”,临床上,援引本方加减治疗肩周炎极合本病病机,
疗效较佳。
18
寒湿历节证治(原文:十)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10) 乌头汤方: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 麻黄 芍药 黄芪各三两 甘草三两(炙) 川乌五枚(口父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乌头) 上五味,口父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 滓,内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尽服之。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 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诞。
(2)
8
中风病的病机以及在经络脏腑上的不同见 症(原文:二上段)
(1)中风病的病因病机:气血不足,外邪诱发。 即由于脏腑衰弱,气血两虚,外邪乘虚入中经络而 深入脏腑,痹阻经脉,阻滞清窍,危害脏腑而成。
(2)中风病的特点:或损及于肢体之左侧,或 损及于肢体的右侧,即原文所说“或左或右”。
《经方发挥》1982:79
14
2019/12/19
15
病案一
桂枝30克,白芍10克,甘草10克,知母10克, 防风10克,,麻黄30克,淡附子30克,白术15 克。
服药疼痛大减,下肢松动轻健,行走已不需扶杖, 两腿脚冷也较前减轻,并能挑两半桶水,唯屈伸 时仍有中度疼痛。原方再服3周后,上述证状消 失,至今未发,照常参加劳动。
即经之谓偏枯也;或但臂不遂者,非中风也, 即痹病也。” 2、喻家言:“风从上入臂,先受之所入总浅也, 世传大拇指一指独麻者,三年内定中风,则又 其浅者矣。”
7
中风病的病机以及在经络脏腑上的不同见 症(原文:二)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 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 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
1、多以关节病变和剧烈疼痛为 1、内因心肝肾之气血不足,
主症。其疼痛常从部分关节开始,外因风寒湿热之邪乘虚侵袭经 逐渐发展遍历多个关节,甚则造 络而留着关节,导致经脉痹阻 成关节变形肿大、疼痛不可屈伸、不通所致。
身体魁羸。
2、具体病因:有因于汗出入
2、本病类似于类风湿性关节炎 水;饮酒汗出当风;过食酸咸
《江西中医药》1991,(4):30
17
病案二
桂枝10克,淡附片9克,麻黄3克,黄芪10克,知母12 克,白术10克,防风10克 ,生姜10克,赤白芍各10克, 甘草9克,制川乌8克。并配合手法治疗每日1次。
5剂后疼痛减轻,夜寐转安,以原方随症加减,继进痛 消失,肩活动功能明显改善,惟有时感觉酸楚。肩外展 上举140°,前屈上举110°,内旋后伸肘拇指达第四腰 椎棘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