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应产业升级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现状探索
产教融合视角下的学生评价体系
产教融合视角下的学生评价体系一、产教融合的背景与意义产教融合是当前教育的重要方向,它强调教育与产业的紧密结合,旨在通过教育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相匹配的人才。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产教融合对于提升国家竞争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1.1 产教融合的概念产教融合是指教育与产业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创新实践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形成教育与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
它要求教育系统与产业界建立紧密的联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教育资源与产业需求的有效对接。
1.2 产教融合的发展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产业升级的加速,产教融合已经成为各国教育的共同趋势。
许多国家通过政策引导、机制创新等手段,推动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以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1.3 产教融合对学生评价体系的影响产教融合对传统的学生评价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在这一背景下,学生评价体系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职业素养,以适应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的需求。
二、学生评价体系的现状与问题当前,学生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需要我们进行深入分析和改进。
2.1 学生评价体系的现状传统的学生评价体系主要侧重于学生的学术成绩和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评价方式较为单一,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全面考量。
2.2 学生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现有的学生评价体系存在以下问题:评价标准过于单一,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评价内容过于侧重理论,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察;评价方式过于封闭,缺乏与产业界的互动和反馈。
2.3 产教融合对学生评价体系的新要求为了适应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学生评价体系需要进行相应的和创新。
这包括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注重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拓展评价内容,涵盖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评价方式,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实现评价的开放性和动态性。
产业升级背景下的广东高职教育结构现状分析与发展策略探讨
当代职业教育/ 2 。 1 3 年第 1 1 期
7
目前广东的产业状况仍存在产业层次总体偏低 ,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 第三产业所 占比重较低等 问题 。
从 比重 最 大 的第 二产 业 来 看 , 广 东 省工 业 以劳 动密 集 型为主, 技 术层 级 比较低 , 具 有低 利润 、 低 技术 含量 、 低
产业升级背景下 , 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升级
之 间 具 有 联 动关 系 , 其 结构 设 置 必 须 与产 业 结 构 升 级 相适应 , 并 推 动 产业 结 构 的调 整 与 升 级 。 随着 广 东 经
右; 第二产业稳 中有降 , 期 间有过小 的波动 , 逐步趋 向 稳定 , 至2 0 1 2 年时降至 4 8 . 8 %, 相 比2 0 0 8 年下降 2 . 8 个 百分点 ; 第三产业所 占比重有所提高 , 并逐渐接近第二 产业所 占的比重 。广东省的产业发展状况 已转变为第
势( 见表 ) 。十一五末期至十二五初期 的五年间 , 第一
产业 比重下降了 O . 5 个百分点 , 总体 比重保持在 5 %左
资料 来源: 2 0 0 8 — 2 0 1 2 年 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项 目来源 : 本 文系广 东省 高等职 业技术教 育研究会 2 0 1 2年度课题《 产 业结构升级背景 下的广 东高职 教育结构 适应性调整 研 究》 ( 项 目编号 : GD GZ 1 2 Y 0 5 7 ) 的研 究成 果之一。 作者 简介 : 侯 春雨( 1 9 7 6 一) , 男。 河北 涞水人 , 广 州民航职业技术学 院。 讲师 。 硕士, 主要研究方 向: 移 动通信技 术、 高职教育。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探讨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探讨作者:朱美玲赵苓妃来源:《现代职业教育》2024年第10期[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高等职业学院已经崭露头角,成为培育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关键途径。
高等职业学院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建立,已经成为提升人才培训效果和质量的关键途径。
因此,在产教结合背景下,建立高等职业学院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对于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旨在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出发,深入探索高职院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法。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职院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0-0081-04我国高等教育体系正面临深度转型与升级的关键节点,尤其在职业教育领域,高职院校的角色愈发凸显,特别在技能型人才培养、对接地方经济发展战略需求等方面承担着日益重要的职责。
教育质量作为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成效的核心指标,有关评价体系的科学构建与持续完善已成为决定高职教育能否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关键要素。
在产教融合这一新型教育模式的引领下,如何将产业实际需求与教育教学过程紧密结合,构建符合时代特征和教育规律的高职院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无疑是对教育改革的一大挑战。
一、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教育质量评价工作开展的意义(一)精确对接产业需求在产教深度融合视角下进行教育质量评价,能够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动态精准对接。
通过构建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质量评价体系,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能实时响应市场变化,切实满足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实际需求,从而有效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契合度与贡献率。
(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深度践行产教融合理念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有助于推动高职教育全面深化改革,尤其是在课程结构设置、教学方法创新以及实践教学环节强化等方面。
这种评价机制将引导院校更加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精炼提升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从根本上保障并提升高等职业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
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探索与研究
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探索与研究1. 引言1.1 产教融合的背景在产教融合的模式下,中职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学校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
企业则可以通过与学校合作,捕捉新鲜人才,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人才,实现人才与产业的良性互动。
产教融合的背景下,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和就业市场的竞争。
1.2 中职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重要性中职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是当前中职教育领域亟需关注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随着产教融合不断深化,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就变得尤为重要。
中职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劳动力储备,他们的能力决定了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和竞争力。
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直接关系到他们未来就业的质量和稳定性,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中职学生需要具备更加多元化和复合型的职业能力才能适应未来职场的需求。
提升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成为教育各界共同努力的目标,也是推动中职教育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只有不断完善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实现中职学生的自身价值和社会发展的双赢局面。
2. 正文2.1 产教融合对中职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影响产教融合是指产业界与教育界之间的合作与融合,通过企业提供的实践机会和行业导向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就业需求。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产教融合的模式能够有效提升他们的职业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产教融合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行业需求。
通过与企业合作,学生可以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实际项目,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技术需求,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
产教融合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企业与学校的合作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训的机会,还可能直接转化为就业机会。
企业能够通过实践了解学生的实际能力,从而更愿意招聘这些具有实践经验的毕业生,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思考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思考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是指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通过深度合作,实现教育和产业的融合。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为高职院校提供实习基地、师资培训、校企合作项目等资源,高职院校则为企业输送人才、提供终身学习平台等服务。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现状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合作意愿持续增强、合作形式多样、合作效果互补。
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合作意愿持续增强。
随着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企业对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需求持续增加,而高职院校则需要与企业紧密合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意愿越来越强烈。
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合作形式多样。
合作形式可以包括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项目开展、校企合作实验室建设等。
这些合作形式可以满足企业的需求,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促进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发展。
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合作效果互补。
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能够更加贴近实际,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培训资源;而企业通过和高职院校的合作,能够获得更多的人才和创新力量,促进企业的创新发展。
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效果是互补的。
针对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发展趋势,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高职院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意识和意愿。
高职院校应认识到产教融合对培养学生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与企业进行对接,建立合作关系,推动产教融合的发展。
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合作模式和机制。
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求,积极与企业探索合作模式,建立合作机制,例如建立联合培养基地、设立产学研合作基金等,促进产教融合的深度发展。
高职院校应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协调。
高职院校和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应加强沟通与协调,了解对方的需求和期望,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实现共赢。
高职院校应注重教师培训和学生素质提升。
高职院校应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教学;高职院校应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实践需求。
高职院校对接区域产业特色专业群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高职院校对接区域产业特色专业群建设的思考与实践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区域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需要与区域产业特色进行对接,保持与产业发展的密切联系。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对接区域产业特色专业群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当前,不同地区的产业发展水平有所不同,各地区拥有不同的产业特色和优势。
高职院校要根据所在地区的产业特色和需求,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开设符合实际需要的专业,培养适应当地产业发展的人才。
这种专业群建设也是高职院校顺应产业发展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通过对接区域产业特色,高职院校能够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人才供给和需求的有效对接。
对高职院校对接区域产业特色专业群建设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将结合研究目的,探讨该领域的相关问题。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高职院校如何对接区域产业特色,构建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群,旨在促进高职院校和地方经济的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
通过研究区域产业特色和需求,深入理解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方面的定位和作用,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方法的探讨,总结出有效的建设思路,为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建设提供实际操作指导,促进高职院校与地方产业的融合发展,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2. 正文2.1 高职院校对接区域产业特色的意义高职院校对接区域产业特色的意义在于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通过深度对接区域产业特色,高职院校可以更好地培养适应当地产业需求的专业人才,提升就业质量。
通过与当地企业合作开展产学研项目,高职院校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产需求相结合,使学生毕业后更容易就业。
对接区域产业特色还可以促进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高职院校对接区域产业特色的意义不仅体现在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机会,还有助于地方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思考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思考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是指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界的深度合作与融合,旨在培养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技术人才,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目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在我国已取得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现状有待改善。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仍较为传统,与产业界的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
教师培训和更新知识技能的机制还不完善,导致部分教师无法及时了解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和技术要求。
产业界与高职院校之间的合作机制和沟通渠道也较为薄弱,双方合作的项目和实践机会较少,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和就业竞争力提升。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发展趋势是积极向好的。
随着近年来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政府对高职教育的重视度不断提高,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得到了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加之产业界日益增长的需求和对高素质技术人才的追求,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发展空间将更加广阔。
为了进一步改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现状,有几个方面的思考和建议:加强教师培训和更新知识技能的机制。
高职院校应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学术交流和实践研究,使教师始终保持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实用性,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就业竞争力。
第二,建立健全产学研结合的机制。
高职院校应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打破学院和企业之间的壁垒,建立起完善的合作机制和沟通渠道。
双方可通过共建实训基地、开展实践教学、组织产学研合作项目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加强行业导向和就业指导。
高职院校应根据不同行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培养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
加强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帮助学生更好地对接就业市场。
第四,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政府应加大对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为高职院校和产业界搭建更多的合作平台和项目。
加强对高职院校的监管和评估,推动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全面发展。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和途径,对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推动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价值诉求、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价值诉求、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价值诉求、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一、引言高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为了促进高职院校与产业的有效对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高职院校需要深化产教融合。
本文将探讨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价值诉求、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二、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价值诉求1. 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深化产教融合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就业培训等活动,可以让学生更早地接触实际工作环境,了解职业要求与市场需求,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技能。
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他们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 促进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产教融合能够促进高职院校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存在理论脱离实践、知识与技能割裂的问题,导致学生缺乏实际能力。
而通过与产业合作,高职院校可以将实践与教学相结合,提供更加贴近实际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产教融合有助于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高职院校具有一定的科研实力和人才储备,通过与企业合作,可以将校内的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进行有效对接,推动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为产业升级提供有力支持。
同时,产教融合还可以为企业提供创新人才,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竞争力提升。
三、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现实困境1. 体制机制不完善当前,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体制机制不完善。
由于我国高校体制中存在着行政主导、学术独立的特点,高职院校与产业合作的组织和管理机制尚不健全,给深化产教融合带来一定的障碍。
2. 企业资源与需求不匹配深化产教融合还面临企业资源与高职院校需求不匹配的问题。
一方面,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完全一致,企业资源无法充分满足高职院校的需求;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也不能完全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导致两者之间的融合效果不佳。
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对接的现状与挑战
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对接的现状与挑战职业教育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提高劳动者技能、促进就业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社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增加,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对接已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然而,当前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之间仍存在一定的隔阂,形成了诸多现状与挑战。
在现阶段,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各行业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人才。
但是,产业的发展变化迅速,技术更新换代加快,使得许多职业教育课程落后于市场需求。
许多教育机构未能及时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导致培养的技能与企业实际需要之间出现了显著差距。
这种课程内容滞后,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使得企业在招聘时面临困境。
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通常随着行业的发展而变化,因此,职业教育必须保持动态调整。
在某些领域,由于技术进步,例如智能制造、新能源等,对人才的需求迅速增长。
相较之下,传统职业教育体系往往难以适应这些变化,导致毕业生无法满足这些新兴行业所需的专业技能。
此外,由于部分教育机构过于关注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也相应受到制约。
在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方面,不同地区和行业的发展不均衡也是职业教育面临的重要挑战。
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在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上存在明显差异。
大城市中高科技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强烈,而农村地区和小城市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相对不足。
这导致了一些技术型人才大量集中在大城市,而许多地方企业仍面临“招人难”的问题。
同时,部分小企业对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引入及应用能力较弱,导致他们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认知不足,从而影响了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有效对接。
师资力量也是影响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的重要因素。
由于薪资待遇、专业发展空间等原因,从业人员流失严重,特别是在技术含量高、更新速度快的行业,尤其需要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的专业师资。
然而,目前很多职业院校面临教师队伍建设不足、师资流失率高等问题。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现状及思考
、
高职 院校 综合 素 质 教 育 中现 存 的 问题 义的风潮 ,波及到人们 的学 习、工作甚至家庭生 活的
领域 。在这样 的社 会氖围下 ,高职学 生要保持人 天生 的 良性 ,使 自己成 为集社 会价值与个人价值于一体 的 道德高 尚的人 ,这是一项难度极 高的事业 ,也需要极 高 的教学 艺术和技巧 。可是 现在学 校的综合 素质 教育 几乎都是应试教育 ,教学手段满足于 “ 满堂灌 ” ,学生 在满腹 牢骚 中质 问 “ 为什么 要我学 ?”但最 后结 果还 是不得不 “ 要我学 ” 。素质教育只看重分数 的高低 ,不 关心学生心 灵的成长 、德性 的养成 ,学生在这样 的教 育体 系下 ,心灵只会更加粗鄙 ,根本谈不 上综合素质
的提 升 。 3. 学 内容 的 现 实 针 对 性 不 强 教
2 0世纪 8 0年代初 ,为适应我国经济的发展 ,建造 了一 批 以面 向地方 、服务 社会 、培养技术 应用型人才 为 目标的职业大学 。1 9 8年 ,我国高职教育进入 了大 9 发展时期 , 00 , 2 1 年 我国高职院校达到 14 所 ,比20 26 09 年增加了 3 所,占全国普通高校的一半。l 尤其是近 l 1 1 1 以来 ,我国高职教育无论外延还是 内涵都取得快 0年 速 发展 ,逐步形成 了合理 的区域分布 ,逐 步优化的专 业结 构 ,凸显 出工学结合 的特色和灵活多样 的培养模 式 。l 目前 我 国正处 于产 业 转型 升级 的关键 时 期 ,高 职 教 育要 起一 个 特殊 作用 ,就是 直 接为 产业 转 型升 级服 务。高职学生有很 多是来 自贫 困家庭 ,所 以高职 学 生 的综 合 素质 教育 是 时代 和社 会 发展 的需 要 ,也 是一项重 要的 民生 工程 ,是 2 1世纪教育改革 的时代 主题 。经过 1 0多年的探讨 和运作 ,高职 院校的综合 素质 教育取得 了许 多成就 ,积累 了许 多经验 ,但 同时 也存 在不 少 问题 。 1 部 分院校 同顾 实际情 况,以工程 思维育人 ,急 .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培育与创新
济南 职业学 院学报
Ju  ̄ o ia e o M l g om fJn n Vo  ̄in Col e e
Ap . 0 2 r2 1
第2 ( 期 总第 9 期) l
N . ( e  ̄ N .1 o2 Sf i o9 )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 素质 的培育 与创新
王 光 英
( 广东水利 电力职业 技术学院 , 广东 广 州 5 0 3 ) 16 5
摘
要: 产业转型升级既给 高职 院校人 才培 养模 式和素质教 育的 陈旧套路 提 出 了挑 战 , 给 高职 院校 学 也
生职业素质 的培 育从传 统向现代 转型 , 从要 素驱 动向创新 驱动转变提 出了全新的课题 。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大 背景 下, 对高职院校 职业素质教育重新进行科 学定位 , 与社会 、 企业对现代 高素质人 才的需求对接 , 根据 经济 结构转型升级和社会发展 对高职教 育与人 才素质的要求 , 强化 内涵建设 , 促进职业 素质教 育在转 型中求变革 , 在创新 中促升级 已成 为高职教 育的 当务之急。
.
和应变处理问题的能力 , 以及具有合作意识 、 责任
感 和敢 于承 担风 险 的精 神 。 2 .突 出高 职“ 职业 特 色” 构 建新 型职业 素质 , 教 育教 学体 系 高 职 院校 的 职业 素 质 教 育 “ 业 特 色 ” 区 职 是
别于普通教育的内在特质和核心 因素, 是高职院 校 得 以生 存 和发 展 的本 质体 现 。这 种 “ 业 性 ” 职 不仅体 现在 学生 今 后 的 工作 职 业 行 为操 守 上 , 而 且体现在今后的职业品质 、 职业能力 、 职业适应等 方面 。这种 “ 职业 性 ” 求 高 职 院校 构 建 新 型职 要 业 素质 教育 教学 体 系 , 围绕适 应 地 方 经 济社 会 需 发展 对 高职 人 才知 识 、 力 、 质 的要 求 , 整专 能 素 调 业教 学计 划 、 学 内容 、 学 手 段 、 教 教 考核 与 管 理制 度等 , 建立 、 完善 富有 高职特 色 的人才 培养 教学体 系 。一 是 为 了适 应 学 生 对 现代 职 业 的 特 定要 求 , 二是 这种新 型职 业素 质教 育教学 体 系需 注 重个体 的 内在 素 质 的养 成 。这一 职业素 质教 育教 学体 系 不仅是实施职业 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而且 使个体经过学习、 实践 和 自我体验而逐步形成 自 身 的职业 品质 , 职业 特 定 要 求 在个 体 心 理 的 内 是 化, 它贯穿 于学 生职业 成 长 的全 过程 。 3 注 重“ 能 与 人 文 素 养并 重 ” 职 业 素 质 . 技 的 教育 格局 的生成 从人 本 的意义 来 看 , 育 最根 本 的使 命 就 是 教 “ 人” 育 。高 职 院校 实 现 高 素 质人 才 培 养 目标 的 关键 在 于两个 重要 环 节 : 是 学 生 的专 业 技 术 能 一 力 的提 升 。“ 高职 院校要 遵循 ‘ 学结 合 ’ 工 的人 才 培养 模式 , 紧密 围绕 培养 目标 , 注重 学生 动手 能力 的培养 , 注重学生使用现代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能 力 的培养 。 2不仅 注重 专业知 识 的全面性 、 ”_ 系统 性 和逻 辑性 , 强调 职业 岗位 的针 对性 、 应性 和 更 适 应 用性 。二是 在 能力培养 中促 进高 职大学 生健 全 人 格 的生成 , 性得 到培 育 , 种非 智力 因素得 到 个 各 发 展 。高职教 育 同样 是一 种 素 质 教育 , 质教 育 素 中知识 、 能力 、 格 三者 的关 系 , 人 知识 是 人 生事 业 成 功 的基础 , 能力 是 人 们 由现 实 向理 想 飞跃 的翅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学习质量评价存在问题与对策[论文]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学习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摘要】珠三角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体系在每个学校中都存在已久,但随着地方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客观形势变化,高职院校学生中传统的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体系逐渐和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严重脱节,不再符合现有“90后”学生的发展特点。
消除现有弊端并寻找一条适合地方特色的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以珠三角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为例展开研究和探索,寻求改革创新的理念和方法。
【关键词】学习质量评价体系创新一、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学习质量现状分析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平面设计方向)创建于2004年,主要培养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知识,计算机艺术设计基本技能,并能从事计算机平面设计、广告设计与制作、包装设计、室内设计、网页设计等方面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学生的学习质量是决定其能否成功就业的有力保证,所以在学习质量监控方面,从学院高层到系领导层面一直把关比较严格。
计算机应用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专业技能较强、能体现出比较高的职业综合素质,但从最近几年的学生学习质量监控环节来看,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现有质量评价体系已不符合现代职业教育学生发展需求计算机应用专业现有在校学生主要由“90后”构成,“90后”职教学生从自身发展特点来看思想活跃、头脑灵活、有通过学习取得成就的渴望。
但普遍缺乏持之以恒的耐心,贪玩思想严重。
而传统学习质量监控体系侧重点在评价学生的技能发展提高方面,忽视了“90后”学生的自身特点,学习质量评价的主客体之间存在了意识形态及理念的差距。
所以现有学习质量评价体系已经不适台现代职教学生了。
2.现有质量评价体系存在生搬硬套嫌疑珠三角地区职业教育和江浙沿海一带职业教育一起引领了全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珠三角职业教育专业的设置、培养目标的设定一般都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围绕企业生产展开,广东东莞地区经济目前正在转型之中,产业升级要求该地区职业院校也参与其中,现有的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体系基本上是针对产业升级之前的中小企业服务的,部分内容过分依靠用人单位提供现成模版,存在生搬硬套嫌疑,把粗放型经济中的一些弊端带入7职业院校教学中。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项目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探索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项目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探索【摘要】近年来,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愈发受到国家的重视,改革的核心更是紧紧围绕产教融合的推动。
目前,高职院校内部管理对产教融合项目的内涵理解、评价研究还有诸多不完善的问题。
本文从高职院校内部管理视角,对产教融合项目进行内涵分析,并基于此进行质量评体系构建并进行实践应用研究,以期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内部产教融合项目质量评价体系构建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颁布多项政策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行积极部署和安排。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双高计划”相继出台,明确“推进产教融合发展”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水平为核心,建立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是确保产教融合目标达成并进行诊改提升的有效抓手。
2020年,《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的颁布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内涵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文件中,在关于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的要求中,进一步明确了职业院校要搭建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要主动吸纳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专业规划、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合作共建新专业、开发新课程、开展订单培养等。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解决产业链需求侧和教育链供给侧"两张皮"难题的正确办学体制和办学机制。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对落实产教融合、实施校企合作工作开展的质量评价研究大多宏观、泛化,质量评价结果的有效性有待提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尝试,摸索出评价范围涵盖全、具体可操作、针对性强的质量评价体系。
本文主要就高职院校内部管理的视角对落实产教融合理念、实施校企合作项目(以下简称产教融合项目)质量评价体系进行构建,选取校企合作项目进行实践分析,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技工院校发展性学生评价模式的构建与探索
技工院校发展性学生评价模式的构建与探索摘要:传统技工院校学生评价体系中,评价者过多地关注学科知识,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心理素质、态度、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导致学生看不到自己的进步,学习动机逐渐减弱,最后丧失了学习信心。
发展性评价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长过程,以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目标,师生之间基于平等、互动、对话确定发展目标、制定发展措施、评价发展结论,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技工院校发展性评价可持续发展技工院校以培养面向生产、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而面对的培养对象却是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的一个群体,培养目标和培养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技工院校应采取一种区别于传统教育的学生评价模式,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激励、诊断和教育功能,使这些在传统教育中受到挫折的学生能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一、技工院校构建发展性学生评价模式的意义1.对接企业用人标准的需要近年来,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使企业对技工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除了要掌握从事专业岗位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
我们无法改变企业的评价标准,只能改变学校的评价机制,因此,技工院校构建学生评价模式时必须把企业的用人需求和标准作为出发点,积极探索与企业接轨的评价模式,满足企业需要,更好地促进学生就业。
2.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技工院校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初、高中阶段应试教育的评价标准使他们从升学的独木桥上跌落下来,形成了这部分所谓的“差生”。
技工院校的学习生活是新的开始,技工教育工作者应当把握机会,通过构建发展性学生评价模式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满足学生自身、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的需要近年来,技工院校的发展面临着生源日益减少的严峻现实,如何走出一条以质量促就业、以就业促招生的良性循环道路,必须树立质量立校的理念,及时对现行的学生评价模式进行反思、调整,通过构建发展性学生评价模式,发挥教育评价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引领、评价和激励作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校的内涵发展。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多元评价的思考与探索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多元评价的思考与探索万红(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成都610067)[摘要]职业教育的评价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一项有效措施。
伴随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评价的评价方式、评价手段等也得到了发展,多元参与的职业教育评价成为一种新模式。
职业教育多元参与的评价模式在理论与实践方面还存在现实困境,其评价的组织、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评价结果应用等需要职业院校加强研究,进一步探索、实践。
[关键词]职业教育;多方评价;人才培养质量[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1)30-0196-02伴随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转型升级,高职教育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今天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为社会提供多元化、终身化的高质量职业教育与培训是高职院校的责任。
通过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进行测评,促进学校对标目标,查找不足,不断改进工作是推进高职院校提升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
近年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文件中均提出了开展职业教育多方参与的评价。
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提出“完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注重发挥行业、用人单位作用,积极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估”。
2015年《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推动高职专业质量评价体系改革与完善。
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和督导评估制度。
完善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
政府鼓励、支持由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职业教育质量评价。
但是多方参与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面临诸多难点和问题,如多方参与的评价机制不够健全,多方参与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组织实施困难,多方参与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不够完善等。
针对多方参与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呈现的难点和问题进行探索,对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教育模式创新与实践探索———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①本文系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专项课题“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教育模式创新与实践探索———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课题编号:KYJD201413,主持人:汪吾金,成员:麻朝晖、林茹、陈燕萍、钱卫星、吴婷婷)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汪吾金(1971—),男,浙江萧山人,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部副教授。
麻朝晖(1970—),男,浙江缙云人,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部主任、教授。
林茹(1969—),女,浙江平阳人,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部办公室主任、教授。
陈燕萍(1963—),女,浙江杭州人,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友嘉机电学院教授。
钱卫星(1974—),男,江苏常州人,硕士,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学工办主任、讲师。
吴婷婷(1984—),女,浙江浦江人,杭州职业技术学院青年汽车学院助理研究员。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教育模式创新与实践探索①———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汪吾金(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18)职业素养是个人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作风、职业意识、职业行为等,是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有人视之为职业的内在要求和行为规范。
一个社会人在职场中成功的素养及智慧的具体量化就是职商(英文career quotient ,简称CQ )。
职商越高越有可能获得职场成功,而职商是需要培养的。
在当前高职教育加快发展的形势下,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寻求真正适用、高效的养成教育模式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院校需要强化职业素养教育高职教育助推“中国制造”向“优质制造”“中国智造”转变,要切实提高吸引力,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的压力。
(一)国家政策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培育的时代需求、现实困境和实现路径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培育的时代需求、现实困境和实现路径作者:杨莹吴伟伟来源:《职业教育研究》2024年第05期作者简介:杨莹(1981—),博士,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吴伟伟(1978—),博士,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
基金项目:深圳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创新驱动视阈下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适配产业升级的实现路径及对策”(编号:dwzz21005);2022年度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面向数字经济的广东省高职学生数字素养培育机制研究”(编号:2022GXJK586)摘要: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职业岗位和人才知识技能结构的变革,对培养学生数字技术技能、数字应用技能、数字意识技能等数字素养产生了时代需求。
以服务社会产业发展为核心职能的高职院校,肩负着数字经济时代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数字素养培育重任,但却面临着“政校企社”协同育人不足、产教融合不深不实,数字技术与高职教育融合深度不够的现实困境。
基于时代需求和现实困境,高职院校可通过建构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数字素养教育生态,践行“适需服务”的产教融合,以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推动学生数字素养培育过程创新变革等路径,实现高职学生数字素养培育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数字素养;高职教育;教育生态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4)05-0061-09当今社会发展已经全面步入了数字经济时代,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信息通信技术推动了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升级,并促使劳动力市场不断向以数字技能为代表的新技术职业领域拓展。
2023年,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2023中国数字经济前沿:平台与高质量充分就业》报告显示,2030年数字经济带动就业人数将达到4.49亿。
数字技能成为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必备技能,数字素养也成为数字化社会公民生存的基本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应产业升级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现状探索[摘要]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一个全新的领域,目前还处于探索和尝试阶段,存在的问题较多,研究的方法也值得探讨和评价,通过对目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存在的问题、亟需改变的问题及评价研究的视角进行梳理和剖析,为今后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供借鉴。
[关键词]产业升级高职学生评价
根据国家十二五教育规划纲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应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越来越多的高职教师和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开始认识到,课程改革成效如何,关键在于高职生是否真正得到了发展;而且高职生能不能获得自由、充分、全面又有特点的发展,关键在于能否改革传统的学生的评价制度,使其真正以“促进高职生发展为本”。
目前高职院校非常重视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但往往偏重于教师教学效果层面的评价,很少涉及对具体学生的评价。
如何根据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各种行为和表现,更好地对其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相应评价,以此给学生提供包括计划、调节、约束、暗示、指引、激励和促进方面的学习支持,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
同时,科学规范的学习质量评价体系也可为高职院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及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依据、夯实基础。
一、现阶段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教育教学评价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高职教育教学评价必须与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目标相适应,教育教学评价应该与区域经济的结构特点和发展方向实现良性互动,必须根据地方产业结构的演进、生产技术的变化等进行调整优化自身的发展。
(二)内容片面,缺乏科学性。
目前,知识与技能并重,以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的能力本位职教观念已经得到教育界的认可,但这种结构变化并没有在考核中反映出来,多数学校对实践技能和职业能力的考核重视度不高。
(三)校方主导,缺少学生和企业参与。
学生的考核成绩主要由校方统一领导下的任课教师在个体主观标准的衡量下,考核学生对课程内容掌握和操作能力的完成情况。
由于评价主体过于单一,不同学校对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结构把握不同。
(四)方式单调,形式太落后。
当前,我国各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质量评价的方式主要表现在:①理论知识的评价仍以传统笔试为主,很少采用口试、操作、演示等评价方式;②对于实践教学环节,如实践课、实习实训的考核尚缺乏科学的评定标准和评定方法,不能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操作能力等进行有效、多角度地检测;③学生思想道德的评价,多
以各项活动为主要评价依据,多数院校采取以考代评,或以班主任(辅导员)的评语为主;④学生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道德评价没有相应的标准等。
总的来说,评价方式比较单一、落后,不能适应现在的教学模式。
二、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亟需改变的问题
(一)传统知识本位的影响,评价方式方法需对应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
(二)学校培养目标的游离,科学、完善的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体系有待建立;
(三)评价主体单一化,学习质量评价形式化的状况亟需改变。
三、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的视角
(一)体现评价者和评价对象的民主协商精神。
发展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由评价者(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和评价对象(学生)双方共同协商、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且共同承担发展目标的任务,整个评价过程获得学生的全面支持、全程参与。
(二)关注非预期的生成目标的效果和效应。
在现实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除了预期的目标之外,教学过程中还会出现各种非预期的、新生成的、富有价值的目标,因此特别提倡开发发展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关注非预期的生成目标和效果,是评价对象(学生)更好更快地成长和发展。
(三)评价视角多维化。
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培养能力、养成素质,是一个过程而非结果。
知识、技能、能力、素质的结构体系总是处在变动变化的过程之中。
现在的发展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开放性的,评价视角是立体的、多维的,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①评价主体多维(元)化;②评价内容多维化;③评价功能多维化;④评价标准多维(样)化;⑤评价方式方法多维(样)化。
(四)注重评价过程的周期性。
发展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把评价看成是促进评价对象的成长或发展的培养工程,因而,将终结性评价变为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其评价活动就呈现周期性的不断推进。
基金项目: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参考文献]
[1]宗建成.高职《化工分析》课程项目化教学探索与思考[j],教育科学,2010,(11):138-139.
[2]邵利群.高职数字电子技术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探索[j].广西轻工业,2010,(11):129-130.
[3]王利明,刘鹏飞.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评价理论、评价体系与评价技术[m].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