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系统(生理第七版)ydh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反应过程。根据功能分二大类:吞噬 细胞与免疫细胞。
• 1、吞噬细胞和非特异性免疫细胞
• 吞噬细胞是指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靠吞噬 活动处理异物,不针对特定异物,故称非特异 性免疫。
• (1)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菌病毒,吞噬能力 强,在吞噬过程中,中性粒细胞破裂,内容物 逸出,对组织产生溶解作用,本身死亡,与溶 解组织一起变成脓液。
• 4、选择通透性。
• (三)生成与破坏: • 1、生成: • (1)场所:红骨髓。 • 红骨髓功能正常是RBC生成的前提,故红骨髓受
损会致再生障碍性贫血。 • (2)原料:主要是铁和蛋白质。 • ①铁: • 缺乏会致缺铁性贫血。 • ★最经济简单的补铁方法是多食用动物内脏、动
物血。 • ②蛋白质:食物中肝、肾、瘦肉、蛋中含必需氨
生成,在胸腺激素下发育成熟,执行细胞免 疫。例:破坏肿瘤,排异移植组织。 • (2)B淋巴细胞:(占20%~30%):在骨 髓或肠道组织内发育成熟,抗原作用下转化 为浆细胞。能产持抗体,执行体液免疫。
• 3、嗜酸性粒细胞与嗜碱性粒细胞的功能: • (1)嗜酸性粒细胞: • ①限制嗜碱性粒细胞产生的过敏反应。 • ②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 (2)嗜碱性粒细胞: • ①合成并释放组胺:组胺作用于平滑肌 • A、与H1受体结合:使小血管扩张。支气管、肠道平
• 体外测定与水比较: • 正常值:全血:4~5; 血浆:1.6~2.4 • 例: • RBC叠连或聚集,则粘滞性↑; • 贫血:RBC数↓,则粘滞性↓; • 烧伤,血浆外渗,则粘滞性↑。
• (四)渗透压: • 1、含义:溶质颗粒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
力。 • 其大小与单位溶液溶质颗粒数呈正比,而与
• (4)生成调节: • ①促RBC生成素(EPO): • A、本质:糖蛋白 • B、来源:由肾脏产生 • C、主要作用 • 促进造血干细胞向原红细胞转化。 • 促进RBC发育和血红蛋白生成。 • 促使成熟的RBC释放入血 • D、EPO生成的调节: • 组织缺氧:EPO生成释放增多。如高原地区
RBC数多与此有关。 • 肾脏疾患:EPO生成减少,致肾性贫血。
• 3、生理变动: • (1)年龄:新生儿﹥成人,约为
(12.0~20.0)×109/L,中性百分比为 65%,15岁左右达成人 • ( 2 ) 剧 烈 运 动 WBC 总 数 ↑ , 可 达 27.0×109/L, • (3)孕妇↑,分娩时最高,可达(17~ 34)×109/L
• (二)功能 • 主要功能是防卫,参与人本对入侵异物
维蛋白原,故不会凝固)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 • (一)颜色: A:鲜红; V:暗红 • (二)密度: • 全血:1.050g~1.060g/cm3,取决于RBC
数; • 血浆:1.025g~1.030g/cm3,取决于血浆
蛋白含量。 • 意义:测定全血或血浆密度可间接估算
RBC或血浆蛋白的含量。
• (三)粘滞性:指液体内部颗粒或分子 的摩擦力。在血液主要是血细胞和血浆 蛋白。
• 其中PF3能使凝血酶原激活速度加快2万倍。 • 3、维持毛细血管壁正常通透性:
• PBC随时沉积在毛细血管内皮脱落留下的空隙。 多而保持正常通透性。
• 当血小板减少到50*109/L以下时将会出现血小 板减少性紫癜。
基酸多。贫血者应注意补充质量较高的蛋白质。
• (3)成熟因子:叶酸和维生素B12。
• ① 叶 酸 : 合 成 DNA 所 必 需 , 如 缺 铁 RBC 核 内
DNA合成障碍,分裂增殖速度下降,RBC不能
成熟,成为巨幼RBC性贫血。
• ②维生素B12:增加叶酸在体内的应用,间接促 进DNA合成。
• 食物中维生素B12与蛋白质结合在一起,须经胃 蛋白酶的消化,维生素B12分离出来,再与胃壁C 细胞分泌的内因子结合在一起,形成维生素B12内因子复合物,从而保护维生素B12不被消化液 破坏。当运送到回肠时,维生素B12被吸收,内 因子则排出体外。
• (2)单核细胞:吞噬作用弱,游离出血管后 进入组织变成巨噬细胞后成为巨噬细胞后具有 强大吞噬功能。①能吞噬病毒、原虫等,②参 与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免疫功能,③识别和杀 伤肿瘤细胞,清除细胞碎片等血液异物。
• 2、淋巴细胞的特异免疫功能 • 淋巴细胞又称免疫细胞。 • (1)T淋巴细胞(占70%~80%):由骨髓
功能。
• ③防御和保护:有各种球蛋白、WBC等。
• 3、生理意义:如血液成分和性质改变,血液循 环障碍,可造成人体代偿失常,器官功能紊乱, 组织损伤,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 *血液检验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
• 4、体液:是人体内液体的总称,占体重的60%。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特性
一、血液的组成
(一)组成:血浆和血细胞
滑肌收缩。 • B、与H2受体结合:刺激胃酸分泌。 • ②合成并释放过敏性慢反应物质(SRS-A) • (SRS-A)的作用:使血管通透性升高,细支气管平
滑肌收缩,引起哮喘,寻麻疹等过敏反应。 • ③合成并释放肝素:具有较强的抗凝作用。
三、血 小 板 • (一)来源与数量: • 1、来源:是骨髓巨核细胞的细胞质脱落而成,体积
第三章 血 液
主要内容
• 掌握:血浆渗透压概念、形成及生理意义;红细 胞的生成与破坏;各类血细胞的正常值及功能; 中性粒细胞的分类百分比;血量的正常值;ABO 血型分型、依据及鉴定方法;输血的原则。
• 熟悉:血液组成和理化特性;各类血细胞的生理 功能和特性;抗凝与促凝方法及在临床上的应用; Rh血型。
溶液。 • 如5%的葡萄糖溶液,0、9%的NaCl溶液。 • (4)高渗溶液:比血浆渗透压高的溶液称为高渗溶
液。 • (5)低渗溶液:比血浆渗透压低的溶液称为低渗溶
液。
• 3、作用:
• (1)晶体渗透压: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 • (2)胶体渗透压: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
• (五)酸碱度: • 正常值:PH7.35~7.45之间,当PH﹤6.9
• 0.46%~0.42%NaCl溶液中,部分破裂
• 0.34%~0.32%NaCl溶液中,全部破裂
• 但等渗等张溶液正常。如0.9%NaCl既等渗又 等张,因为NaCl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维持细 胞外张力;尿素是等张液但非等渗液,因其能 自由通过RBC膜,造成溶血。
• 3、可塑性变形:其大小与红细胞的 形态、膜特性及内容物的性质和量 有关。
• ②雄激素: • A、来源:男性睾丸,男、女性肾上腺皮质 • B、作用:作用于肾,促进EPO分泌 • 例:青春期后男性RBC多于女性。 • ③其它:如甲状腺激素、生长素、糖皮质激
素等对红细胞的生成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 2、破坏:平均寿命120天 • 衰老的RBC可塑性↓,脆性↑,因冲
撞而破碎,由肝、脾、巨噬细胞吞 噬。消化后,铁再得用,脱铁血红 素随尿或粪排出体外。
小,椭圆形。生成后约有10%贮存于脾脏,机体处 于紧急状态时分泌增多。 • 2、正常值:(100~300)×109/L • 3、变动: 减少:妇女月经期; • 增多:妊娠、进食、运动、缺氧,机体较大损伤。 • 4、PBC过多:﹥(100~300)×109/L,血栓形成; • 5、PBC过少:﹤(100~300)×109/L,出血倾向。
• 了解:血液主要功能;体液的组成及主要功能; 白细胞的生成、破环与调节;血液凝固的概念、 基本过程,内外源性凝血的区别;纤溶;红细胞 凝集反应;无偿献血。
概述
• 1、概念:血液是一种流体组织。
• 2、功能:
• ① CO物2。质运输:如营养物质、代谢产物、激素、O2、 • ②调节功能:调节体温、血液酸碱度等各种生理
二、白 细 胞 • (一)分类及正常值: • 1、正常值:健康成人总数为(4~10)
×109/L • 2、分类: • (1)粒 细 胞: • ①嗜中性: 4.5×109/L 50~70% • ②嗜酸性: 0.1×109/L 1~4% • ③嗜碱性: 0.025×109/L 0~1% • (2)无粒细胞: • 来自百度文库淋巴细胞:1.8×109/L 20~40% • ②单核细胞:0.45×109/L 1~7%
颗粒形状、大小、质量、密度等均无关。 • 通常以渗透克分子作为渗透压的单位,1渗透
克分子表示1L溶液中含有6、02*1012个颗粒。 临床常用的是毫渗透克分子表示,简称毫渗。
• 2、血浆渗透压的组成及正常值: • (1)组成 • 晶体渗透压:晶体物质组成。占总压力的大部分。 • 胶体渗透压:主要是血浆蛋白。1.5mOsm/L即3.3Kpa。 • (2)正常值:300mOsm/L(280-320)即770Kpa。 • (3)等渗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称为等渗
• 血红蛋白中的Fe+2能带O2和CO2。如被 CO氧化成Fe+3,形成高铁血红蛋白时, 带氧能力丧失。
• (二)生理特性:
• 1、悬浮稳定性:
• (1)概念:RBC能稳定地分散地悬浮于血浆中而不 易下沉的特性。
• (2)表示法:用单位时间内RBC沉降率来表示(血 沉)。
• (3)正常值:魏氏法:男:0~15mm/h,女:0~ 20mm/h。
容低于正常或其中一项明显低于正常值下限时, 称为贫血。
贫血诊断标准: 红细胞 血红蛋白 红细胞比容
男性 <4.0 <120 <0.4 女性 <3.5 <110 <0.35 孕妇 <3.0 <100 <0.3
• 3、功能:运输O2和CO2。通过血红蛋白 运输O2和CO2比血液溶解运输分别高出 65倍和18倍。
• (4)影响因素:
• ①某些疾病:如肺结核、风湿病等;
• ②生理因素:如女性月经期、怀孕期等;
• 原理:白蛋白提高RBC在血浆中的稳定性,而球蛋 白、纤维蛋白原则促进血沉。
• 2、渗透脆性:RBC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
• 脆性小,则抵抗力大;脆性大,则抵抗力小。 (脆性实验)
• 如:RBC在
• 0.8%~0.6%NaCl溶液中,膨胀
• (二)几个基本概念: • 1、红(血)细胞比容:红(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容
积的百分比。 • (1)正常值: 男:40%—50%; 女:37%—48% • (2)意义:反映了红细胞在全血中的相对值,间接反
映贫血与否。 • 2、血浆:抗凝血离心沉淀后上面的一层淡黄色液体。
(和全血一样,不抗凝就会自动凝固,因有纤维蛋白原) • 3、血清:血液凝固后上面的一层淡黄色液体。(无纤
聚集) • ③修复血管内皮(PBC进入变成其中的成分) • ④形成血凝块(参于止血过程)
• 2、促进凝血:
• PBC含有许多与凝血过程有关的因子,即血小 板因子(PF):①抗肝素因子(PF4);②抗 纤 溶 因 子 ( PF6);③ 纤 维 蛋 白 原 激 活 因 子 (PF2);④血小板磷脂表面(PF3)
• 4、收缩:血小板收缩蛋白可收缩,封住破口, 巩固止血。
• 5、吸附:将血液中凝血因子吸附到其表面。
• 6、修复:PBC融合于内皮细胞之风,保持血 管内皮的完整性。
• (三)生理功能: • 1、参与生理性止血: • (1)生理性止血:血液多小血管内流出数分
钟后出血自行停止的现象。 • (2)PBC在止血过程中的作用: • ①释放缩血管物质,血管收缩。(5-TH、NE) • ②形成止血栓,堵塞小的出血口。(粘着、
• (二)生理特性:
• 1、粘着:血小板粘着于暴露的胶原纤维上, 这是其发挥作用的开始。
• 2、聚集:第一时相:发生迅速可逆,组织损 伤释放ADP引起。第二时相:发生缓慢,不可 逆,PBC本身释放ADP引起。
• 3、释放反应:PBC受刺激后,将其颗粒中的 ADP、5-TH、儿茶酚胺向外排出的过程。
时或﹥7.8时将危及生命。
第二节 血 细 胞
一、红细胞 (RBC) • (一)数 量和功能 • 1、形态:
• 2、数量: • (1)红细胞正常值: • 男:(4.0~5.5)×1012/L,均值:5.0×1012/L • 女:(3.5~5.0)×1012/L,均值:4.2×1012/L • 新生儿:(6.0~7.0)×1012/L • (2)Hb的含量 • 男:120~160/L • 女:110~150/L • 新生儿:170~200/L • 当末梢血中RBC计数、血红蛋白含量或RBC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