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生理.

合集下载

(生理学课件)第三章血液

(生理学课件)第三章血液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1.颜色:取决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颜色。 动脉血呈鲜红色;静脉血呈暗红色。
2.比重:全血比重:主要取决红细胞的数量; 血浆比重:主要取决血浆蛋白的含量;
红细胞比重:与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含量成 正比。
3.粘滞度:
全血的粘滞度:主要取决于血细胞比容 血浆的粘滞度: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血液的粘滞性是形gren) 男子为0~15mm/h, 女子为0~20mm/h。
意义:血沉越快,表示红细胞悬浮稳定性越小
(主要为NaCl) (主要为白蛋白)
(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 )
压力 大(300mmol/L或770KPa) 小(1.3mmol/L或3.3KPa)
意义 维持细胞内外水分交换 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 保持RBC正常形态和功能 的交换和维持血浆容量
临床应用:
①胶体渗透压与水肿的关系:
血浆蛋白(白蛋白)浓度↓→胶渗压↓→水向组 织间隙转移→组织液↑→水肿。
第三章 血 液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第二节 血 细 胞 生 理 第三节 生 理 性 止 血 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
(一) 血细胞 blood cells
红细胞red blood cell, RBC 数
量最多,占99%
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 WBC 血小板platelet 最少
(1)概念
指血液凝固后所析出来的清澈的淡黄色的液体。
(2)与血浆的区别
一无一多一少:
✓ 无纤维蛋白原(主要); ✓ 多了一些血小板释放物质;
✓ 少了一些凝血因子。
抗凝


不加
全血
血浆 白细胞 血小板
红细胞

血液生理知识点总结

血液生理知识点总结

血液生理知识点总结1. 血液的组成血液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占血液体积的55%,是无细胞核的黄色液体,其主要成分包括水、电解质、蛋白质、激素以及营养物质等。

血细胞分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细胞,其含有血红蛋白,主要负责输送氧气和二氧化碳。

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主要细胞,负责抵抗外界侵入的病原体和异物。

血小板则是血液凝固的关键成分,主要参与血栓形成和止血过程。

2. 血液的生理功能血液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主要包括输送氧气和养分、维持内环境稳定、免疫防御以及凝血止血。

首先,血液通过红细胞输送氧气到各个组织器官,并将代谢产物二氧化碳带回肺部排出体外。

其次,血液中含有各种养分,如葡萄糖、氨基酸、脂类等,通过血液循环分配到各个组织细胞,以维持机体的生理代谢活动。

此外,血液还通过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保持内环境的稳定。

免疫防御则是血液中白细胞和相关蛋白质的作用,参与抵抗感染和异物侵入。

最后,血小板和凝血蛋白质的作用使得血液在受伤部位迅速形成血栓,从而完成止血和伤口修复的过程。

3. 血液的生成和代谢血液的生成主要发生在骨髓中,包括红髓和黄髓。

红髓是血液细胞的主要生成地,而黄髓则主要负责脂肪细胞的生成。

而血液中的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则主要由肝脏和脾脏等器官负责清除和处理。

4. 血液的循环循环系统是人体内输送血液至全身组织器官的系统,主要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

心脏负责推动和循环血液,血管负责供应全身的血液通道,而血液则负责在循环系统内输送各种养分。

循环系统主要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

体循环是指心脏将含有氧合血液通过动脉输送至全身各个器官,再通过静脉将含有二氧化碳的血液返回至心脏,形成循环。

而肺循环则是指心脏将含有二氧化碳的血液通过肺部进行氧合,再将氧合血液返回至心脏,完成气体交换的过程。

5. 血液的调节功能血液对于机体内环境的调节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调节血液的分布、成分和含量,可以维持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生理学血液》ppt课件

《生理学血液》ppt课件

血液在生理系统中地位
重要性
血液是生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连接着身体的各个组织和器官。
作用
通过血液循环,将氧气、营养物质和激 素等输送到全身各部位,同时将代谢废 物和二氧化碳等排出体外。
血液生成与循环路径
生成
血液主要由造血器官(如骨髓)生成,通过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为各种血细胞。
循环路径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通过心脏泵血作用,将血液推送至全身各部位。 血液在体循环和肺循环中不断流动,完成物质交换和气体交换等生理功能。
凝血酶原等。
血小板功能
血小板在止血、血栓形成、伤口 愈合、炎症反应、免疫反应及肿 瘤转移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其中,止血功能是血小板最为人
熟知的功能之一。
止血过程及影响因素
止血过程
止血过程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形成和血液凝固三个环节。当血管受损时,首先发生血管收缩,减小血流量; 接着血小板迅速黏附于损伤部位并激活,形成血小板血栓堵住伤口;最后血液凝固系统被激活,形成纤维蛋白网 加固止血栓。
血红蛋白性质与作用机制
性质
血红蛋白是一种含铁的蛋白质,呈红色,易溶于水。 它具有氧合作用和脱氧作用,能与氧气和二氧化碳 结合或分离。
作用机制
血红蛋白的氧合作用是指血红蛋白与氧气结合形成 氧合血红蛋白,从而将氧气运输到全身各组织器官; 脱氧作用是指氧合血红蛋白在组织器官中释放氧气, 供组织细胞利用。同时,血红蛋白还能与二氧化碳 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将二氧化碳运输到肺部排 出体外。
免疫调节作用
白细胞通过分泌细胞因子等调节免 疫应答,促进炎症消退和组织修复。
04
血小板与止血机制
Chapter
血小板形态、结构及功能
血小板形态

血液的重要生理功能

血液的重要生理功能

【tips】本文由王教授精心编辑整理,学知识,要抓紧!
血液的重要生理功能
血液的重要生理功能:
1.运输物质:从消化道吸收的各种营养物质、肺部吸入的氧,都要通过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器官组织,供其利用;全身各种组织在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代谢产物,如尿素、肌酐及二氧化碳等也需要通过血液运送到排泄器官肾、肺、皮肤及肠道等而排出体外。

进入体内的药物也要通过血液分布到体内不同部位。

2.维持组织的兴奋性:维持机体各种组织正常兴奋性需要有合适而恒定的内环境,如温度、酸碱度(pH)、渗透压及各种离子浓度等,血液对维持内环境的恒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血液中的缓冲系统(如碳酸氢钠和碳酸、血浆蛋白、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等)具有缓冲酸性或碱性物质的作用,使血液的pH值维持在7.35~7.45.血浆中各种无机离子的含量及其比例对维持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尤其是心肌的兴奋性至关重要。

3.调节机能: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组织的特殊产物及一般代谢产物,如甲状腺素、肾上腺素、肾素、组胺、二氧化碳和乳酸等都要通过血液循环而分布到身体各器官组织,从而对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活动进行调节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4.防御作用:血液中的白细胞有吞噬细菌和异物的作用,血浆中的各种抗体有免疫作用,从而使机体能防御外界有害因素的入侵而保持身体的健康。

血液名词解释生理学

血液名词解释生理学

血液名词解释生理学
血液是指机体体内流动在心脏和血管内的不透明红色液体,主要成分为血浆、血细胞、血小板,还含有各种营养成分,如无机盐、氧、代谢产物、激素等。

血液中的血细胞又分红细胞和白细胞,红细胞呈双凹圆盘形,属于高度分化的专门输送氧和二氧化碳的细胞,主要含血红蛋白,白细胞是无色的球状血细胞,有细胞核和细胞器,有运动能力,可以从毛细血管的内皮间隙渗出,从而吞噬侵入人体的细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

血浆是呈半透明的淡黄色黏稠状液体成分,可以与全部细胞进行交换以完成血液的各种功能。

血小板来自骨髓中的巨核细胞,为血液中没有细胞核的小体,可以保持血管内皮完整性,具有促进止血、加速凝血、防止出血的作用。

血液维持着各器官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对身体内环境稳态起着重要的作用。

若机体出现出血不止、乏力、发热等症状,可以前往血液内科就诊,进行血常规、骨髓穿刺等检查明确诊断,在医生指导下积极治疗。

患者治疗期间应保证充足的睡眠,保证营养均衡,避免磕碰、防止感染。

生理学血液PPT课件【可编辑全文】

生理学血液PPT课件【可编辑全文】

5.淋巴细胞: 免疫
33
四、血小板 Thrombocytes
(一)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量
体积小无细胞核双面微凸的圆盘状 内有α颗粒,致密体等颗粒
正常成人为(100~300)×109/L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34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1. 参与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数量减少到50X109/L,血管脆性增高
41
★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
1.血管收缩; 2.血小板活化,形成止松软血栓─初期止血; 3.血液凝固─第二期止血;
纤维组织增生─永久性止血
42
血小板与生理性止血
1.血小板与血管收缩: 血小板释放的TXA2、5-HT→收缩血管。
2.血小板与血栓: ①黏附+聚集→松软血栓; ②释放血小板因子等→ 加固血栓; ③收缩→坚实血栓。
0.1~0.8 0.8~4.0
50~70 1~5 0~1 3~8
20~40
32
(二)白细胞的功能 1.中性粒细胞:
吞噬病原体(特别是化脓性细菌),炎症时的主要反应细胞
2.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 组织 巨噬细胞
吞噬力↑
3.嗜酸性粒细胞:
可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致敏作用。 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4.嗜碱性粒细胞: 参与过敏反应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大细胞高色素性贫血) 影响红细胞成熟的因素( VitB12 +内因子 ;叶酸)
27
2.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红细胞生成的关键环节:
红系祖细胞 向 红系前体细胞的增殖分化 爆式促进活性因子(BPA)
早期红系祖细胞 晚期红系祖细胞
爆式红系集落形成单位 红系集落形成单位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四)红细胞的破坏

3.血液(生理专升本)名称解释和简答

3.血液(生理专升本)名称解释和简答
成人男性是40—50%,女性是37—48%
22.试述交叉配血试验及输血原则。
答案:交叉配血实验:
供血者的红细胞和受血者的血清混合称为主侧; 受血者的红细胞和供血者的血清混合称为次侧。
输血原则是:首选同型血相输;异型血相输,只 在紧急时用,并且要求少量;缓慢
23.简述白细胞的正常值及其分类。
答案:白细胞的正常值是4.0—10.0×109/L,白细 胞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 胞;(粒细胞) 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无粒 细胞)。
答案:由血浆中胶体物质主要是血浆蛋白所形成的渗透 压称为血浆胶体渗透压。 7.血浆晶体渗透压 答案:由血浆中晶体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血浆晶体渗 透压。
8.等渗溶液 答案: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
9.溶血 答案:红细胞破裂而使血红蛋白逸出的现象称为溶血。
10.贫血 答案:在末梢血液中,单位容积内的红细胞;血红蛋白
答案:红细胞数量由正常变多,又由多变正常 这种变 化是红细胞的一种调节,由于在江汉平原红细胞数量 正常, 而西藏高原缺氧,引起肾脏产生促红细胞生成 素,促红细胞生成素刺激红骨髓,红细胞数量变多, 是一种负反馈调节,而在江汉平原红细胞数量正常。
• 26.某人患胃粘膜萎缩,胃腺分泌机能发生障碍,引起 营养不良。试述此人的红细胞与组织间隙液有何变化, 并说明机制。
答案:此人的红细胞减少,因为胃黏膜萎缩,胃腺分泌 内因子缺乏,影响红细胞的成熟,易患巨幼红细胞性 贫血 。 因为此人胃黏膜萎缩,营养不良,导致蛋白 质消化受影响,易在组织间隙积聚过多体液,形成水 肿

27.一小班学生15人,已知其中张某的血型是A型,如何 将其他14人的血型检查出来?
答案:考虑用交叉配血实验的方法,认为张某为供血者, 其他学生为受血者,进行实验,结果有四种情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ppt)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ppt)
出血时间:临床上用细针刺破耳垂或指尖使血液自 然流出,然后测定从出血到自然停止的这段时间。 作用:判断生理性止血功能。 正常成人出血时间1-3分钟
第四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一、 血液凝固概念: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 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血清:血液凝固后,血凝块逐渐回缩,析出的淡黄色液 体
二、血液的理化性质
1,颜色 取决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颜色 2,比重 全血—红细胞 血浆---血浆蛋白 3,黏滞性 全血—红细胞 血浆---血浆蛋白 4,血浆渗透压 正常值:300mOsm 5,酸碱度 正常值:7.35-7.45
酸中毒 碱中毒
第二节 血 浆
成分
水(91%-92%)
血浆
溶质(8%-9%)
无机盐 功能:形成和维持晶体渗透压、维持酸碱 平衡、维持神经肌肉正常兴奋性 血浆蛋白 正常含量60-80g/L
非蛋白含氮化合物
其他
(1) 渗透现象和渗透压
(2) 血浆渗透压的形成与数值
血浆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晶体物质(主要是 Na+,Cl-)所形成的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蛋白质(主要是清蛋 白)所形成的渗透压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 (ppt)
(优选)生理学第三章血液
第一节 概述
一、血液的组成
血浆 血液
血细胞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血细胞比容:
概 念: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百分比。 正常值: 男性为40~50%,女性为37~ 48% 变 化: 血浆量与红细胞数量发生改变 时,都可使红细胞比容改变。
血量:约占体重的7~8%
细胞性贫血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促红细胞生成素调节红细胞生成的反馈环 BFU-E :爆式红系集落形成单位; CFU-E :红系集落形成单位 +:表示促进;-:表示抑制

《生理学》血液》ppt课件

《生理学》血液》ppt课件

pH7.35=酸中毒;pH7.45=碱中毒;

pH6.9或7.8,将危及生命。
(2)维持相对稳定的因素:
1)血浆中的缓冲物质:NaHCO3/H2CO3
2)通过肺和肾的调节:
医学
9
5.血浆渗透压osmotic pressure 概念:指溶液具有的吸引水
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量。 影响因素:渗透压的大小
2.比重:正常人全血比重主要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
血浆比重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红细胞比重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含量成正比。
3.粘滞度:全血的粘滞度主要取决于血细胞比容的高低,
血浆的粘滞度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血液的粘滞性是形成血流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4.酸碱度(pH值)
(1)正常值:pH为7.35~7.45•
• 晚期:红系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
erythroid, CFU-E),促红医细学 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
27
EPO),其它因素。
医学
28
骨髓
红 细 胞 生 成 的 调 节
EPO调节红细胞生成的反馈环
医学
29
3.红细胞的破坏
红细胞的平均寿命为120天。
压力 大(300mmol/L或770KPa) 小(1.3mmol/L或3.3KPa)

意义 维持细胞内外水分交换 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
保持RBC正常形态和功能 的交换和维持血浆容量
医学
11
临床应用:
①胶体渗透压与水肿的关系:
血浆蛋白(白蛋白)浓度↓→胶渗压↓→水 向组织间隙转移→组织液↑→水肿。
②渗透压与溶液的关系:

血液生理学

血液生理学

血液生理学
血液是人体内一种特殊的循环组织,它在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血液不仅为机体各组织和器官输送必需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还将代谢产物从组织中带走,维持体内环境的稳态。

此外,血液还参与了机体的免疫防御、体液的调节以及许多其他重要的生理功能。

1. 血液的组成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组成。

血浆约占血液总量的55%,主要由水、无机盐类和有机物质组成。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占血液总量的45%左右。

2. 红细胞
红细胞是血液中最多的细胞类型,其主要功能是运载氧气。

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能与氧气结合,将其从肺部运送到全身各处。

同时,红细胞还参与了二氧化碳的运输。

3. 白细胞
白细胞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抗感染和肿瘤发挥关键作用。

根据不同的功能,白细胞可分为多种类型,如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

4. 血小板
血小板对止血过程至关重要。

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会聚集在伤口处
形成血小板栓,防止过多的失血。

同时,血小板还参与了多种生理过程的调节。

5. 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是一个复杂的级联反应过程,涉及多种凝血因子的相互作用。

适当的血液凝固可以防止大出血,但过度凝血也会引起危险的血栓形成。

6. 免疫功能
除了白细胞,血液中还存在多种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等免疫分子,共同参与机体的免疫防御。

血液生理学是一个广阔的研究领域,对于维持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全面理解血液的生理功能,有助于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许多疾病。

三.血液

三.血液

一. 血细胞生理:1.血液的组成: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离心后,上层为血浆;中间为白细胞和血小板;下层是红细胞层。

234渗透压大小与溶质颗粒数目呈正比,与溶质的种类和颗粒大小无关。

等张溶液一定是等渗溶液,等渗溶液不一定是等张溶液。

如:0.85% NaCl溶液是等渗等张的溶液; 1.9%尿素溶液是等渗不等张溶液。

要点一:红细胞:1.形态:双凹圆形; D=7~8μm;无核;胞浆内含血红蛋白。

2.红细胞数量:男(4.5~5.5)×1012/L;女(3.0~5.0)×1012 /L。

Hb浓度:男120~160g /L;女 110~150g /L。

3.红细胞的生理特性:1)膜通透性;2)可塑变形性;3)悬浮稳定性;4)渗透脆性。

①通常以红细胞沉降率(血沉)来表示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大小。

红细胞沉降率愈大,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愈小。

②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增加(沉降减慢)主要是由于血浆白蛋白、卵磷脂含量增多。

③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降低(沉降加快)主要是由于血浆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和胆固醇含量增多。

液的渗透抵抗力。

①红细胞在0.85%的NaCl溶液中能保持其正常的形态和功能。

②红细胞对低渗溶液具有一定的抵抗力,称为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

③若红细胞在相对浓度较高的低渗溶液中即发生破裂,表示抵抗力低,渗透脆性大。

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小,表示脆性大,易破裂,如衰老的红细胞;反之,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大,表示脆性小,不易破裂,如初生的红细胞。

4.红细胞的功能:1)运输O2和CO2;2)缓冲血浆酸碱度,维持正常血浆pH;3)免疫功能。

5.造血的基本过程:造血干细胞→定向祖细胞→前体细胞→各类终细胞6.红细胞生成:1)场所:红骨髓(成人);2)合成原料:蛋白质、铁缺铁→Hb合成不足→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缺铁性贫血)3)红细胞成熟因子(合成DNA的辅酶):维生素B12 、叶酸若缺乏→巨幼性红细胞贫血(大细胞性贫血)7.调节红细胞生成的体液因子: 1)爆式促进因子(BPA):促进早期祖细胞的增殖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小板生理
数量:150-350(×109个/L)
功能: ① 维护血管壁完整性 ② 参与生理止血
血小板的止血功能 (一)血小板粘附与聚集
粘附 血小板粘附于血管 损伤处暴露的胶原纤维 上的现象。
聚集 血小板相互粘连的现象。
ADP的作用: 促进聚集
第一聚集时相 破损组织释放的 ADP引起。 第二聚集时相 血小板聚集后释
血液生理
体液的组成 血液的组成和特性 血细胞及其功能 止血和血液凝固
体液的构成
体液:人体内的液体(占成人体重的60%)。
细胞内液(体液的2/3) 细胞外液(体液的1/3)包括血浆、 组织液、脑脊液和淋巴等 血量 人体内血液的总量(占体重 的7~8%)。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 理化特性 和生理功能
一.血液的组成及血浆成分
③ PF6可抑制纤溶
④ 纤溶酶原及其激活物可促进纤溶
血细胞的破坏
(一)红细胞的破坏 (二)血小板的破坏
生理止血、血液凝固 和纤维蛋白溶解
生理止血
生理止血:正常时小血管损伤 出血,经数分钟后出血自然 停止的现象。
过程: 小血管收缩 血小板血栓 血凝
血液凝固:血液由液 体状态变为不流动 的胶冻状凝块的过 程。
嗜酸性粒细胞功能:
① 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 胞引起的过敏反应 ② 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单核-巨噬细胞
① 吞噬、消灭细胞内致病微生物 ② 释放多种细胞毒、干扰素和白 细胞介素, 参与机体防卫机制 ③产生促进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 的因子
淋巴细胞
T细胞:
① 具有细胞免疫功能 ② 调节其他免疫细胞的功能 B细胞:参与体液免疫 NK细胞:杀伤肿瘤细胞
生成原料:铁、AA、蛋白质等
促成熟因子:内因子、VitB12、 叶酸
红细胞生成调节
爆式促进因子(BPA) ① 促进造血干细胞向红系祖细胞分化 ② 促进爆式红系集落的增殖
造血干细胞
BFU-E
CFU-E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① 促进晚期红系祖细胞的分化、增殖 ② 加速幼RBC增殖
CFU-E
红系前体细胞
放的ADP引起。
聚集过程:PG类物质的作用
血小板磷脂 花生四烯酸 PGH2 PGG2
TXA2
PGI2
PGE2
PGF2α
TXB2
6-酮-PGF1α
PG作用:
PGG2、PGH2促进聚集
TXA2促进聚集并缩血管
PGI2抑制聚集并缩血管
血小板与凝血
1 吸附因子Ⅰ、Ⅴ、Ⅺ、Ⅻ等,加速凝血
2 释放的: ① 因子Ⅰ、Ⅻ、PF2、PF3促进凝血 ② PF4可中和肝素
RBC
雄性激素
① 直接刺激骨髓,促进RBC生成
② 促进肾脏产生EPO
白细胞
粒细胞 淋巴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
数量:(4 — 10)x109个/L
中性粒细胞功能:
① 吞噬、杀灭细菌
② 清除免疫复合物及 坏死组织 TX、PG

嗜碱性粒细胞功能:
① 释放肝素 ② 释放组织胺
激活血脂分解 过敏反应
③ 释放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A
血浆蛋白的功能
1 营养 2 运输 3 缓冲 4 形成胶体渗透压 5 参与机体免疫 6 参与凝血和抗凝
血液的特性
血浆渗透压 :313mOsm/L,由晶体 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组成。
血浆晶体渗透压
血浆中晶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 作用:保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
血浆胶体渗透压
血浆中胶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 作用:保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

2
溶解血栓使血流通畅
血量与血型
血型鉴定
抗凝系统的作用
血浆中的抗凝物质:
① 抗凝血酶Ⅲ
② 肝素
③ 蛋白质C
抗凝血酶Ⅲ
来源:肝脏合成
作用: 使Ⅱa、Ⅶ、Ⅸa、Ⅹa、Ⅻa失活
肝素
来源: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释放
作用: ① 增强抗凝血酶Ⅲ与Ⅱa的亲和力 ② 激活肝素辅助因子Ⅱ ③ 抑制凝血,加速纤溶 ④ 激活血脂酶,防止血栓形成
蛋白质C
血浆pH值 7.35-7.45
取决于: ① 血液缓冲系统 ② 肺排酸功能 ③ 肾排酸保碱功能
血细胞及其功能
红细胞
1 数量:


5×1012个/L
4.2×1012个/L 2 功能
① 运输O2、CO2
② 缓冲pH
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
容积百分比。
男:40% - 50% 女:37% - 48%
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血浆包括: ① 晶体物质溶液 水、电解质、小分子、 有机化合物、气体 ② 血浆蛋白 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
二.血浆成分及功能
盐析法将血浆蛋白分为:白蛋白(A).球蛋白(G).纤
维蛋白原(凝血因子І) 电泳法浆球蛋白分为:α1球蛋白.α2球蛋白.β球蛋 白.γ球蛋白. 正常人血浆蛋白含量:60~80g/L,其中白蛋白 40~50g/L,球蛋白20~30g/L.A/G比值为1.5~2.0.两 种蛋白皆由肝脏产生,肝病时A/G比值常发生倒 置.
来源:肝脏合成
作用:
① 灭活因子Ⅴ、Ⅷ ② 限制因子Ⅹa与血小板结合 ③ 增强纤溶
抗凝意义:
1 正常时防止血管内血液凝固,
使血液保持流体状态
2 血管损伤凝血时使凝血局限在
损伤局部
纤溶
纤溶 血纤维溶解的过程。
成分:纤溶酶原、纤溶酶、激 活物及抑制物
过程:
激活物 + 纤溶酶原 纤溶酶 + 纤维蛋白纤 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降解产物
血凝
血清 血凝后,血 凝块回缩释出的液 体。
血液凝固
凝血因子 血浆和组织中直
接参与血凝的物质。
凝血因子
因子Ⅲ存在于血管外组织
因子Ⅳ、PF3外,余为蛋白质 因子Ⅱ、Ⅶ、Ⅸ、Ⅹ、Ⅺ、Ⅻ、前激肽释放 酶均为蛋白酶 因子Ⅱ、Ⅸ、Ⅹ、Ⅺ、Ⅻ均为酶原 因子Ⅱ、Ⅶ、Ⅸ、Ⅹ在肝脏合成,需VK 因子Ⅴ、Ⅷ为辅助因子
凝血过程:
X
Xa
Ⅳ+Ⅴ+PF3 II IIa
I
Ia
因子Ⅹ的激活途径:
内源性激活途径 完全由血浆 内凝血因子激活因子Ⅹ的过程。
外源性激活途径 由因子Ⅲ触 发激活因子Ⅹ的过程。
Ⅱa 的作用:
① 催化因子Ⅰ转为Ⅰa ② 加速因子Ⅶ复合物及Ⅱ复 合物的形成并增强其作用 ③ 激活因子ⅩⅢ转为ⅩⅢ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