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系统生理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ABO血型系统
ABO血型系统中癿凝集原和凝集素
血型
凝集原
凝集素
A型
A
抗B
B型
B
抗A
AB型
A+B

O型

抗A+抗B
3.ABO血型的检测
(二)Rh血型系统
1. 发现和分布
Rhesus monkey RBC
Rabbit
Rabbit血清+人RBC
白种人:85%凝集(Rh+) 汉 人:Rh+占99%
抗原抗体反应,溶血
2) 新生儿溶血
Rh-母亲怀孕Rh+胎儿
胎儿D抗原(分娩时) 抗原通过胎盘
Rh-母亲血液产生抗D 抗体
Rh-母亲再次怀孕Rh+胎儿 抗体通过胎盘
溶解胎儿红细胞,流产
三、输血的原则
1. 输同型血: ABO血型相合 Rh血型相合(育龄妇女与反复输血者)
2. 交叉配血试验(cross-match test):
限制血流
血管期
细胞期 初步止血
ⅫⅢ
凝血酶 纤维蛋白 血浆期 加固止血
生理性止血分为三个时相:

缩血管反应 神经反射
② 血小板止血栓形成血:小板释放TXA2、5-HT、儿茶酚胺
血管内膜损伤,内膜下组织暴露,血小板粘附聚集
成团,形成松软的止血栓,以填塞伤口。
③ 血液凝固形成纤维蛋白凝块:
血浆中可溶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不溶的纤维蛋白
等张溶液: 能使悬浮于其中的血细胞保持
正常体积和形态的溶液。
等渗溶液 ≠ 等张溶液
1.1.9% 尿素是等渗溶液,但血细胞置于其 中即溶血,因此其不是等张溶液。
2.0.9% NaCl / 5%葡萄糖,即是等渗又是 等张溶液。
三. 血液癿生理功能
1.运输功能 2.维持内环境稳态 3.营养 4.防御功能 5.参与生理性止血
嗜碱性粒细胞 0~1%
引起过敏反应
嗜酸性粒细胞 0.5 ~ 5%
淋巴细胞
20~40%
单核细胞
3~8%
限制过敏反应
T细胞 细胞免疫 B细胞 体液免疫 吞噬、免疫
血小板(platelet,thrombocyte)生理
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量
正常: (100~300)×109/L
<50×109/L
出血倾向
于其中的晶体物质,称为血浆晶体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中所含蛋白质产生的
渗透压。 很小,<1.5mOsm。
晶体物质不易透过红细胞膜,对 于维持红细胞内外水平衡,保持 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大小很重要。
血浆蛋白一般不能透过毛细血 管壁,对于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 很重要。
注意
等渗溶液(如0.9%NaCl): 渗透压与血浆相等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
5. 收缩:在血小板收缩蛋白的参与下, 血凝块回缩。
生理性止血 ( physiologic hemostasis ) :
小血管损伤后,血液从小血管内流出数分钟后自行 停止的现象. 出血时间: 1~3分钟
血管受损
血管收缩
胶原纤维
⊕ 血小板分泌 血小板粘附、聚集
(ADP、TXA2、5-HT等 )
血小板止血栓
红色
淡黄色
1.050~1.060 1.025~1.030
4~5
1.6~2.4
7.35~7.45
300mOsm
红色 1.090
缓冲对:NaHCO3/H2CO3 =20 Pr钠盐/Pr ; Na2HPO4/NaH2PO4
渗透压:溶液吸引和保留水分子的能力
渗透压的大小与溶液中溶质的颗粒 数目成正比.
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渗透压主要来自溶解
0.32~0.34%NaCl:完全溶血) 衰老RBC>刚成熟RBC;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正常RBC
(3)悬浮稳定性
RBC能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而不易下沉 的 特 性 , 称 为 悬 浮 稳 定 性 (suspension stability),其大小以血沉表示。
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 以第1小时末RBC在沉降管中沉降距离来 表示RBC沉降速度,称为血沉(RBC沉 降率)
凝血途径:内、外源性凝血
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凝血酶原 凝血酶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凝血酶原激活物
第四节 血型 (Blood group)
1901年,奥地利科学家Karl Landsteiner (1868~1943) 发现ABO血型系统(ABO bloodgroup system) ,获得了1930年的诺贝尔生理学 及医学奖,此后他又发现了MN、P、Rh等血 型,赢得了“血型之父”的誉称
4. 红细胞的调节
瀑式促进因子: 促进早期红系祖细胞的增殖。 促红细胞生成素 (erythropoietin, EPO)
促进骨髓中晚期红系祖细胞增殖、分化; 促进幼红细胞增殖、网织红细胞成熟与释放; 促进Hb合成。
雄激素
促进EPO的合成; 刺激骨髓造血,RBC。
二、白细Hale Waihona Puke Baiduleukocyte生理
(一)白细胞的数量与分类: 形态:球形,有细胞核。 正常值:(4.0-10.0) 109/L
分类计数
嗜中性粒细胞 (50~70%)
嗜酸性粒细胞 (0.5~5%)
单核细胞 (3~8%)
嗜碱性粒细胞 (0~1%)
淋巴细胞 (20~40%)
白细胞分类及功能
名称
百分比
主要功能
中性粒细胞 50~70% 吞噬细菌
>1000×109/L 易发血栓
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1. 粘附:指血小板粘着于非血小板表面 血管受损→血小板与内皮下成分(胶原纤 维)结合。
2. 聚集:血小板粘附在暴露的胶原上,由圆 盘形变成球形,表面伸出许多细小的伪足, 彼此粘连在一起。
3. 释放: ADP、5-HT、儿茶酚胺、血栓 素A2等。
4. 吸附:血小板可吸附血浆中多种凝血 因子,使损伤部位凝血因子浓集,有 利于血液凝固。
循环血量/储存血量
血浆与血清
血浆 (plasma) - 血液的液体部分,是含 有多种溶质的水溶液。
血清 (serum )- 血液凝 固后,血液中析出的澄清 液体 。
血浆与血清的主要区别:
血清
血清中没有纤维蛋白原,增加了某些 凝血因子。
血浆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
全血
血浆
红细胞
颜色 比重 粘滞性
pH 渗透压
男:0-15mm/h
女:0-20mm/h
2.红细胞的功能:
功能物质: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 男性:120~160g/L 女性:110~150g/L
(1)运送O2和CO2 ,RBC内O2浓度>血浆 70倍 (2)缓冲pH, 由Hb实现 KHb/Hb,
KHbO2/HbO2
血红蛋白分子结构
供者
红细胞 主 红细胞 受者 次
血清
血清
根据主侧与次侧有无凝集,决定是否可以输血
(fibrin)→局部形成血凝块→回缩、加固止血
同时,血浆中出现抗凝和纤溶活性物质,防止血凝范 围扩大。
血凝、抗凝与纤维蛋白溶解
一、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
血液由流体状态转变成不能流动的胶冻状凝块的过程。
凝血时间:将静脉血放入玻璃管,自采血开始到血液凝
凝血因子(Blood coagulation factor):I~XIII 除因子IV外,其余都是蛋白质 II 、IX 、X 、XI 、XII都是无活性癿酶原
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
血型(blood group ) 血细胞膜上特异性凝集原的类型
凝集(agglutination) 凝集原(agglutinogen) 凝集素 (agglutinin)
凝集反应:某一血型癿红细胞与其对应癿凝集素反应,红
细胞聚集在一起,成为一簇簇不规则癿细胞团癿现象。
二、红细胞血型
第三章
血液
Blood
第一节 概述
一. 血液的组成和血量
血细胞比容 (hematocrit):
血细胞在血中所占的 容积百分比
男:40-50% 女:37-48% 新生儿:55%
60~80g/L
40~50g/L 20~30g/L
血 量:
全身血液的总量.
相当于体重的 7~8 % 即每公斤体重 有70~80 ml 血液.
(2) VitB12 :
VitB12增加叶酸在体内的利用(每天 消耗2~5μg),体内贮存2.5mg。机 体对VitB12吸收需内因子的参与。
临床
A. 缺铁
幼红细胞Hb合成↓
胞核成熟正常
小细胞、低色素性
胞浆成熟障碍
(缺铁性)贫血
B. VitB12
叶酸缺乏
RBC核发育障碍 胞浆发育正常
巨幼红细胞 性贫血
红细胞(red blood cells)生理
男性:(4.0-5.5)1012/L 女性:(3.5-5.0)1012/L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1)可塑变形性 RBC在循环中,可挤过口径比
它小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
(2)渗透脆性
正常RBC内渗透压=血浆渗透压
RBC渗透脆性:RBC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 破裂的特性,常用以表示RBC对低渗盐溶液的抵 抗力。 (0.42%~0.46%NaCl:开始溶血;
15%不凝(Rh-) 1%不凝(Rh-)
2.抗原与分型: 1) 抗原:C、c、D、d、E、e
D:抗原性最强,D阳性者为Rh+ 2)抗体:无天然的凝集素,后天致敏获 得,IgG类,可通过胎盘
3.Rh血型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无天然抗D抗体
临床
1) 给患者再次输入同一供血者血液
Rh第一次输Rh+血
产生抗D抗体 第二次输Rh+血
珠蛋白
血红素
(三)RBC的生成与破坏
1. RBC生成的原料 (1)铁:合成Hb的必需原料
食物 1~2mg Fe{
衰老RBC的破坏(25mg/d)
(2)蛋白质
2. 促进RBC成熟的因子
(1) 叶酸 RBC成熟因子,是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合成所必需的辅酶。 叶酸直接参与DNA合成(每天消耗
50μg),动植物食物中广泛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