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 血液讲解

合集下载

生理学血液课件

生理学血液课件

淋巴细胞: 参与机体特异性免疫:对“异己” 构型物,•特 别是对生物性致病因素及其毒素具有防御、杀灭和消 除的能力。 T 淋巴细胞主要与细胞免疫有关; B 淋巴细胞主要与体液免疫有关。
(三)白细胞的生成及其调节 (四)白细胞的破坏
三、血小板 (一)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 数值:正常成人为100~300×109/L(10~30万/mm3)。
基因型 OO AA,AO BB,BO AB
表现型 O A B AB
血型的抗原、抗体非同时产生。在胚~8个月开始 产生,8~10岁时达高峰。
血型的鉴定
抗A血清
抗B血清
抗A血清
抗B血清
A型血
抗A血清 抗B血清
B型血 抗A血清 抗B血清
O型血
(二)白细胞的功能 中性粒细胞: 吞噬、水解细菌及坏死细胞,是炎症时的主要反应 细胞。当急性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多,尤其是中性粒 细胞增多。 单核细胞: 进入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后,其吞噬力大为增强, 能吞噬较大颗粒。单核-巨噬细胞还参与激活淋巴细胞 的特异性免疫功能。
嗜碱性粒细胞: 胞内的颗粒中含有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 • 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 • 组胺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参与过敏反应。 趋化因子A:吸引、聚集嗜碱粒细胞参与过敏反应 嗜酸性粒细胞: 不能杀菌,可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致敏 作用。 其胞内的过氧化物酶和某些碱性蛋白质,参与 对寄生虫的免疫反应。 所以,患过敏性疾病和某些 寄生虫病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AB型血
(二) Rh血型系统 Rh血型抗原:人类RBC膜上有C c、D d、E e六种抗原, • 以D抗原的抗原性最强。 • 分型:Rh+:有D抗原为Rh阳性(汉族99%) Rh-:无D抗原为Rh阴性 (苗族12%,塔塔尔族16%) Rh血型抗体:主要是IgG,属免疫性抗体, 故可通过胎盘。 特点:血清中不存在“天然”抗体。 当Rh+的RBC进入Rh-的人体内,通过体液性免 疫,产生抗Rh的抗体。

生理学课件-血液

生理学课件-血液
第三章血液
一、 概 述
(一)体液和内环境
体液: 细胞内液 2/3
(60-70% )
细胞外液 1/3 ——内环境
血液 (保持相对稳定)
组织液
淋巴液
脑脊液
(二)血液的基本组成和血量
1. 组成: 血细胞 红细胞
白细胞
分层 现象
血小板
血浆
血细胞比容: ————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百分比。
2.血量: 机体中血液的总量,约占体重的7~8%
不同的方式
• ①机体大量失血,可以输全血.
• ②严重贫血者,主要是红细胞量不足,可以输入浓缩 的红细胞悬液.
• ③大面积烧伤的病人,主要是血浆量减少,最好输以 血浆或血浆代用品
凝集原:红细胞膜上的抗原物质 凝集素:能与凝集原结合的特异抗体 凝集反应:如果将含有不同凝集原的血混合,将 会发生红细胞凝集成簇的现象。
血型 A B AB O
ABO 血型系统
红细胞抗原 A B AB ___
血浆中抗体 抗B 抗A ——
抗A和抗B
(二)血型的鉴定
L
R
B型 A型 AB 型 O型
(三)Rh血型系统
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 (主要为白蛋白)
意义 维持细胞内外水分交换
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
保持RBC正常形态和功能
的交换和维持血浆容量
渗透压与溶液的关系: 等渗溶液:0.9%NaCl溶液或5%葡萄糖溶液
三、血细胞生理
(一)红细胞
1.数量 数量最多,平均420 万/mm3 2.形态 中央双凹的圆盘状,无细胞核 3.功能 运输氧和二氧化碳
五.输血
• 1.原则:同型血相输
• 输血之间应作交叉配血试验

生理学血液演示PPT

生理学血液演示PPT
新生儿:~55% ❖ 主要是红细胞比容 ❖ 临床意义:如贫血、失水时会发生变化
•5
•6
血液的理化性质
❖ 血量:体重的7~8%=循环血量+储存血量 ❖ 血液的比重
全血:1.050~1.060; 血浆:1.025~1.030 ❖ 血液的粘滞度(viscosity)
血液:4~5 血浆:1.6~2.4(相对于水的1) 主要取决于红细胞数量、血浆蛋白、血糖浓度等。 ❖ 血浆pH 7.35~7.45
❖ 血浆:内有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 ❖ 血清:缺少纤维蛋白原和部分凝血因子,但增添了一些
由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释放的化学物质
•57
凝血过程的三个阶段
❖ 第1阶段——生 成凝血酶原激活 复合物
❖ 第2阶段——凝 血酶原被激活生 成凝血酶
❖ 第3阶段——纤 维蛋白原生成纤 维蛋白
•58
血管内皮破裂 使胶原暴露
❖ 血浆白蛋白↑→ ESR ↓
•19
0.0% 0.3% 0.4% 0.5% 0.6% 0.9%
渗透脆性
❖ Osmotic fragility ❖ RBC在低渗盐溶液中会
胀破 ❖ 渗透脆性大,表示对低
渗溶液的抵抗力小
•20
❖等渗溶液与等张溶液
❖ 等张=等渗+溶质不能透过红细胞膜 ❖ 1.9%尿素溶液等渗不等张(尿素可透过膜) ❖ 0.9%NaCl溶液为等张溶液 ❖ 5%葡萄糖溶液理论上为等渗溶液(低渗)
组织因子
•59
凝血因子
❖ Coagulation factor; Clotting factor
❖ 是指血浆和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 ❖ 因子III存在于血管外组织 ❖ 因子IV为Ca2+,其余皆为蛋白质 ❖ 因子II、VII、IX、X、XI、XII、前激肽释放酶皆为蛋白酶;因子II、

生理学血液课件

生理学血液课件

生理学血液课件一、引言血液是人体内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输送氧气、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激素等重要生理功能。

血液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而血浆则是血液的液体部分。

本课件旨在对血液的生理学知识进行系统阐述,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血液的结构、功能及其调节机制。

二、血液的组成与功能1.血液的组成(1)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2)血浆:水、蛋白质、电解质、营养物质、激素、代谢废物等。

2.血液的功能(1)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红细胞通过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实现体内外的气体交换;血浆则负责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2)免疫防御:白细胞具有识别和消灭病原微生物、肿瘤细胞等功能,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3)凝血和止血: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共同作用,使血液在受损血管处形成血栓,实现止血作用。

(4)调节体温:血液通过输送热量,维持人体体温的稳定。

(5)信息传递:血液中的激素、细胞因子等物质,可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三、红细胞生理1.红细胞的红细胞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经过一系列分化、成熟,最终进入血液循环。

红细胞过程受到促红细胞素(EPO)的调控。

2.红细胞的结构与功能(1)结构: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无细胞核,富含血红蛋白(Hb)。

(2)功能: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实现气体交换。

3.红细胞的代谢红细胞通过糖酵解途径代谢葡萄糖,产生能量。

同时,红细胞还参与脂质代谢、氨基酸代谢等过程。

四、白细胞生理1.白细胞的分类白细胞分为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T细胞、B细胞、自然杀伤细胞)。

2.白细胞的功能(1)免疫防御:识别和消灭病原微生物、肿瘤细胞等。

(2)炎症反应:参与炎症介质的产生和炎症反应的调控。

3.白细胞的调节白细胞的、分化、增殖和凋亡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如细胞因子、激素、神经递质等。

五、血小板生理1.血小板的血小板起源于骨髓巨核细胞,脱落进入血液循环。

《生理学血液》ppt课件

《生理学血液》ppt课件

血液在生理系统中地位
重要性
血液是生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连接着身体的各个组织和器官。
作用
通过血液循环,将氧气、营养物质和激 素等输送到全身各部位,同时将代谢废 物和二氧化碳等排出体外。
血液生成与循环路径
生成
血液主要由造血器官(如骨髓)生成,通过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为各种血细胞。
循环路径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通过心脏泵血作用,将血液推送至全身各部位。 血液在体循环和肺循环中不断流动,完成物质交换和气体交换等生理功能。
凝血酶原等。
血小板功能
血小板在止血、血栓形成、伤口 愈合、炎症反应、免疫反应及肿 瘤转移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其中,止血功能是血小板最为人
熟知的功能之一。
止血过程及影响因素
止血过程
止血过程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形成和血液凝固三个环节。当血管受损时,首先发生血管收缩,减小血流量; 接着血小板迅速黏附于损伤部位并激活,形成血小板血栓堵住伤口;最后血液凝固系统被激活,形成纤维蛋白网 加固止血栓。
血红蛋白性质与作用机制
性质
血红蛋白是一种含铁的蛋白质,呈红色,易溶于水。 它具有氧合作用和脱氧作用,能与氧气和二氧化碳 结合或分离。
作用机制
血红蛋白的氧合作用是指血红蛋白与氧气结合形成 氧合血红蛋白,从而将氧气运输到全身各组织器官; 脱氧作用是指氧合血红蛋白在组织器官中释放氧气, 供组织细胞利用。同时,血红蛋白还能与二氧化碳 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将二氧化碳运输到肺部排 出体外。
免疫调节作用
白细胞通过分泌细胞因子等调节免 疫应答,促进炎症消退和组织修复。
04
血小板与止血机制
Chapter
血小板形态、结构及功能
血小板形态

生理学血液生理PPT课件

生理学血液生理PPT课件
11
❖ (2)红细胞悬浮稳定性:指红细胞能相对稳定地 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
❖ 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 )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 细胞的沉降速度。即第一小时末,玻璃管中析出的 血浆柱高度(mm)。
❖ 魏氏法 男性:0—15mm/h 女性:0—20mm/h ❖ 血沉快慢取决于— ❖ 红细胞是否容易相互叠连 ❖ 导致红细胞相互叠连的原因— ❖ 血浆成分改变
29
(二)、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内源激活途径 外源激活途径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凝血酶原
凝血酶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30
(三) 、抗凝系统
血浆中最重要的抗凝物质
1. 抗凝血酶III:能与凝血酶结合而
失活产生抗凝 2. 肝素:用于防治血栓性疾病
32
2、凝血过程的延缓和加速
影响因素 加快 接触面 粗糙
凝血因子。 2.种类:12种,即凝血因子FI~FXⅢ(无FVI )。此外,
还有前激肽释放酶、高分子激肽原。见PP64 表3-2 3.特点:
(1)本质:除因子Ⅳ为Ca2+,其余均为蛋白质。 26
(2)存在形式:因子Ⅱ、Ⅶ、Ⅸ、Ⅹ、 Ⅺ、Ⅻ及前激肽释放酶均为丝氨酸蛋白 酶,但正常情况下均以无活性的酶原形 式存在需激活后才有活性。
减慢或抗 凝
光滑
温度 化学物质
适当的升 温
维生素K
低温
草酸盐、
柠檬酸盐、
肝素
33
三、止血栓的溶解
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称为纤维蛋白溶解。
激活物
纤溶酶原
纤溶酶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课件课件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课件课件
血管系统的功能
血管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输送血液,同时调节血液的温度、pH值和渗透压等。此 外,血管系统还参与免疫反应和物质交换等功能。
血液循环的动力和调节
血液循环的动力
血液循环的动力来源于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运动。心肌收缩时,心室内压力升高,将血液泵出心脏;心 肌舒张时,心室内压力下降,血液从静脉回流到心脏。
血液循环的调节
血液循环的调节主要依赖于神经和体液因素的调节。神经调节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影响心脏的 收缩力和心率,体液调节则通过激素等化学物质调节心血管系统的活动。此外,心血管系统内部也存 在自我调节机制,如压力感受器和化学感受器等。
THANKS
感谢观看
心脏的结构
心脏是一个肌肉泵,由四个心腔组成,分别是左心房、右心 房、左心室和右心室。心脏内部还有瓣膜,用于控制血液的 流动方向。
心脏的功能
心脏的主要功能是泵血,将血液从心房泵到心室,再从心室 泵到全身各部位。心脏的泵血功能依赖于心肌的收缩和舒张 运动。
血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血管系统的结构
血管系统由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组成。动脉负责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 部位,静脉负责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返回心脏,毛细血管则连接动脉和静脉, 使血液能够顺利通过。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 课件课件
目 录
•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 血细胞 •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 血型与输血 • 血液循环
01
CATALOGUE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血液的组成
血细胞
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是血液中的有形成分,执行着特 定的生理功能。
血浆
血液中除血细胞外的透明液体部 分,占血液总体积的55%左右, 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无机 盐和血浆蛋白。

血液名词解释生理学

血液名词解释生理学

血液名词解释生理学摘要:一、血液的概念和组成二、血液的生理功能三、血液的循环和调节四、血液的病理变化和疾病五、临床血液学的应用和发展正文:血液是人体内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组成。

血浆是血液的液态部分,含有大量的水、蛋白质、糖、氨基酸、脂类等物质,起着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代谢废物的作用。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其中红细胞主要负责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白细胞具有防御和保护作用,血小板则有止血和凝血作用。

血液的生理功能主要包括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同时将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从体内运出。

此外,血液还参与体温调节、酸碱平衡、免疫防御等重要生理过程。

血液的循环和调节主要通过心脏、血管和神经系统来完成。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通过不断地收缩和舒张,将血液推向血管,形成血液循环。

血管是血液流动的管道,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类型,它们分别负责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各个组织,将血液从各个组织输送回心脏,以及进行物质交换。

神经系统则通过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节因子,对心脏和血管的收缩和舒张进行调节,以保证血液的循环和调节。

血液的病理变化和疾病主要包括贫血、出血、血栓形成、白血病、淋巴瘤等。

贫血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含量不足,导致运输氧气的能力下降。

出血是指血液从血管内流出,可以分为外出血和内出血两种类型。

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血管内凝固,可以导致血管阻塞和缺血。

白血病和淋巴瘤则是一类恶性肿瘤,起源于血液和淋巴系统。

临床血液学是研究血液和造血组织的生理、病理基础和临床各个方面的一门学科,包括血液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血液概述(生理学课件)

血液概述(生理学课件)

内源性凝血 血管损伤 Ⅻ 多 慢 复杂
外原性凝血 组织损伤 Ⅲⅲ 少 快 简单
4.抗凝系统 (1)抗凝因素
①光滑的血管内皮不能激活凝血因子 ②血液是流动的可以稀释已凝物质 ③肝脏能及时灭活已凝物质
(2)抗凝物质
①抗凝血酶Ⅲ:是肝脏合成的球蛋白。 作用:阻止血液凝固过程的第一、第二步
②肝素:由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产生 作用:增强抗凝血酶Ⅲ的抗凝活性
(1)血型鉴定
受血者血型
供血者血型
A
B
AB
O
A
B AB
_
+ +
+_
_ _
+ +
+
_
+
O
_
_
_
_
2. 交叉配血:
红细胞
红细胞






血清
血清
主侧凝集,绝对不能输血
主侧不凝,次侧凝集,紧急时可以考虑少量缓慢输血
两侧均不凝集,配血相合,可以输血
(3)输成分血 ①提高疗效 ②减少反应
优点
③合理使用 ④经济实惠
血液
学习目标
1.了解血液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2.掌握血浆的组成及渗透压 3.理解血细胞的特征及作用 4.理解凝血过程 5.掌握血型及输血原则
•第一节 概 述
一、血液的组成
血浆
淡黄色液体 55%
白细胞与 无色透明 血小板
1%
红细胞
红色
44%
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血细胞
二、血液的理化性质
2.生理特性 (1)粘附 (2)聚集 (3)释放 (4)收缩 (5)吸附 (6)修复 3.生理功能 (1)参与生理性止血 (2)促进凝血 (3)维持血管内膜的完整性

血液名词解释生理学

血液名词解释生理学

血液名词解释生理学
血液是指机体体内流动在心脏和血管内的不透明红色液体,主要成分为血浆、血细胞、血小板,还含有各种营养成分,如无机盐、氧、代谢产物、激素等。

血液中的血细胞又分红细胞和白细胞,红细胞呈双凹圆盘形,属于高度分化的专门输送氧和二氧化碳的细胞,主要含血红蛋白,白细胞是无色的球状血细胞,有细胞核和细胞器,有运动能力,可以从毛细血管的内皮间隙渗出,从而吞噬侵入人体的细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

血浆是呈半透明的淡黄色黏稠状液体成分,可以与全部细胞进行交换以完成血液的各种功能。

血小板来自骨髓中的巨核细胞,为血液中没有细胞核的小体,可以保持血管内皮完整性,具有促进止血、加速凝血、防止出血的作用。

血液维持着各器官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对身体内环境稳态起着重要的作用。

若机体出现出血不止、乏力、发热等症状,可以前往血液内科就诊,进行血常规、骨髓穿刺等检查明确诊断,在医生指导下积极治疗。

患者治疗期间应保证充足的睡眠,保证营养均衡,避免磕碰、防止感染。

生理学血液PPT课件【可编辑全文】

生理学血液PPT课件【可编辑全文】

5.淋巴细胞: 免疫
33
四、血小板 Thrombocytes
(一)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量
体积小无细胞核双面微凸的圆盘状 内有α颗粒,致密体等颗粒
正常成人为(100~300)×109/L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34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1. 参与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数量减少到50X109/L,血管脆性增高
41
★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
1.血管收缩; 2.血小板活化,形成止松软血栓─初期止血; 3.血液凝固─第二期止血;
纤维组织增生─永久性止血
42
血小板与生理性止血
1.血小板与血管收缩: 血小板释放的TXA2、5-HT→收缩血管。
2.血小板与血栓: ①黏附+聚集→松软血栓; ②释放血小板因子等→ 加固血栓; ③收缩→坚实血栓。
0.1~0.8 0.8~4.0
50~70 1~5 0~1 3~8
20~40
32
(二)白细胞的功能 1.中性粒细胞:
吞噬病原体(特别是化脓性细菌),炎症时的主要反应细胞
2.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 组织 巨噬细胞
吞噬力↑
3.嗜酸性粒细胞:
可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致敏作用。 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4.嗜碱性粒细胞: 参与过敏反应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大细胞高色素性贫血) 影响红细胞成熟的因素( VitB12 +内因子 ;叶酸)
27
2.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红细胞生成的关键环节:
红系祖细胞 向 红系前体细胞的增殖分化 爆式促进活性因子(BPA)
早期红系祖细胞 晚期红系祖细胞
爆式红系集落形成单位 红系集落形成单位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四)红细胞的破坏

生理学中职课件第三章血液

生理学中职课件第三章血液

2024/1/25
23
贫血类型及发生机制
01
02
03
04
缺铁性贫血
由于铁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导 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
巨幼细胞性贫血
由于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导 致DNA合成障碍。
再生障碍性贫血
由于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导致全 血细胞减少。
溶血性贫血
由于红细胞破坏加速导致贫血 。
2024/1/25
24
白血病发生原因和分类
微循环的组成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 液循环,主要由微动脉、后微动脉、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通血毛细血管、 微静脉和动-静脉吻合支等部分组成。
微循环的功能
微循环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 换的场所,具有调节血流量的作用, 参与血液和组织液的回流,以及维持 组织细胞的正常代谢和功能。
22
05
血液疾病生理基础
蛋白质
包括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等 ,具有维持血浆渗透压、运输物质和 参与免疫应答等作用。
糖类
以葡萄糖为主,是机体主要的供能物 质之一。
2024/1/25
脂类
包括甘油三酯、磷脂和胆固醇等,参 与机体的能量代谢和细胞膜的构成。
无机盐
如钠、钾、钙、镁等,维持血液的酸 碱平衡和渗透压稳定。
激素和酶
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
2024/1/25
27
06
实验诊断在血液学中 应用
2024/1/25
28
常见实验诊断方法介绍
01
02
03
血液常规检查
通过对血液中红细胞、白 细胞、血小板等指标的计 数和形态学观察,了解血 液的基本情况。
2024/1/25

生理学:血液知识点总结

生理学:血液知识点总结

生理学:血液知识点总结生理学是研究生命现象中机体内各类基本生理过程的科学,其中血液是人体重要的生理过程之一。

本文将对血液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

一、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血液是人体内液态组织之一,由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组成。

血浆主要由水、蛋白质、电解质等物质构成,而血细胞则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血液在机体内起着输送氧气和养分、排除代谢产物、维持体内稳态等重要作用。

1. 红细胞(红血球)红细胞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在人体中起到气体交换的主要作用。

红细胞内富含血红蛋白,可与氧气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然后将氧气运输到全身各个器官组织。

2. 白细胞(白血球)白细胞是机体的一种重要免疫细胞,主要负责抵御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和清除机体内的异常细胞。

根据细胞形态和功能的不同,白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细胞和嗜碱细胞等几个亚群。

3. 血小板血小板是血液凝固过程中的重要成分,主要参与止血和血管修复。

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迅速聚集并形成血小板聚集体,释放出多种活性物质促进血管收缩和血栓形成,从而防止出血。

二、血液的循环血液通过循环系统在全身进行输送和循环,这一过程包括心脏的泵血功能和血管的输送功能。

1. 循环系统的结构循环系统主要由心脏、血管和毛细血管组成。

心脏分为左右两个心房和左右两个心室,通过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将血液推送至全身各个组织器官。

2. 循环系统的功能循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将氧气和养分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并将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带回肺部排除。

心脏通过泵血功能,将富含氧气的血液经动脉输送至身体各部位,而静脉则将含有代谢废物的血液输送回心脏。

三、血液的凝固过程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迅速聚集形成血小板聚集体,并激活血液凝固过程,这是为了防止出血以及修复受损的血管壁。

1. 血小板的活化与聚集血小板受损或受到一定激活信号后会迅速聚集形成血小板聚集体。

这一过程是通过血小板上的受体相互结合和释放出的活性物质起作用的。

《生理学03血液》课件

《生理学03血液》课件
血细胞
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占血液总 量的40%~45%。
红细胞
数量最多,呈双凹圆盘状,无细胞核,负 责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
血液的功能
物质运输
血液负责运输氧气、营 养物质和激素等重要物 质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
官。
免疫功能
白细胞通过吞噬作用和 产生抗体等方式,抵御
感染和疾病。
维持内环境稳态
通过血浆渗透压和酸碱 平衡的调节,维持内环
血小板粘附
当血管受到损伤时,血小板会迅速到达受损部位并粘附在受损的血管壁上,形成止血栓 。
血小板凝集
血小板会释放出血小板因子等化学物质,诱导血液中的其他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发生 凝集反应,进一步促进血液凝固。
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血小板寿命
血小板的寿命约为7-14天,它们在骨髓中 发育成熟后释放到血液中发挥作用。
组织损伤修复
白细胞释放生长因子等生 物活性物质,参与组织损 伤的修复和再生过程。
05
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血小板的形态和功能
血小板形态
血小板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直 径约为2-4微米。
VS
血小板功能
血小板主要参与血液凝固和止血过程,同 时也在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方面发挥重要 作用。
血小板的止血功能
红细胞破坏
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为120天,衰老 的红细胞在脾脏等处被破坏并清除。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红细胞的可塑变形性
红细胞具有适应通过狭小血管的能力 ,可在微循环中顺利通过。
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正常血液中红细胞能稳定悬浮于血浆 中而不易下沉。
04
白细胞的生理特性
白细胞的数量和分类
白细胞数量
正常成人白细胞数为(4.0-10.0)x 10⁹/L,其中中性粒细胞 占50%-70%,淋巴细胞占20%-40%,单核细胞占3%-8%, 嗜酸性粒细胞占1%-5%,嗜碱性粒细胞占1%-2%。

生理学课件血液PPT课件课件

生理学课件血液PPT课件课件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自学) 一、血液的基本组成和血量 ●血量:约占体重的7~8%。 ●组成:血浆——呈淡黄色的液体
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血细胞比容: 概 念: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百分比。 正常值: 男性为40~50%,女性为37~48% 变 化: 血浆量与红细胞数量发生改变时,
②结合多种凝血因子, 从而加速凝血过程。 3.血小板与血管收缩:
血 小 板 释 放 的 TXA2 、 5-HT→收缩血管。
•26
二、血液凝固
血凝:•血液由流动状态变成胶冻状血块的过程称为血凝。
(一)凝血因子
按国际命名法编号的凝血因子
•────────────────────────────
•编 号 同义名
流的畅通。 •22
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
一、血小板的止血功能
(一)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1.粘附: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粘着。
⑴粘附成分:血小板膜糖蛋白(主要GPIb)、内皮
下组织(胶原纤维)、血浆成分(Willebrand因子)
⑵影响粘附因素:Ca2+促进;蛋白激酶C抑制。
⑶粘附过程:血管内皮损伤→暴露出胶原纤维→血
转化生长因子-β) (直接抑制或抑制CFS释放)
•20
四、血小板
㈠数值:正常成人为100~300×109/L(10~30万/mm3)。 ㈡变异:可有6%~10%的变化:
通常午后较清晨高;冬季较春季高; 静脉血较毛细血管高; 剧烈运动及妊娠中、晚期高。
㈢功能特性: ☆粘附:血管内皮损伤→暴露出胶原纤维→血小板
T 淋巴细胞主要与细胞免疫有关;B 淋巴细胞主 要与体液免疫有关。
•19
(三)白细胞生成的调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粘滞性(液体流动时由于内部分子或颗粒之间的摩擦所表现出的流动缓慢的性质)
全血 4~5 (主要决定于血中红细胞数)
血浆 1.6~2.4 (主要决定于血浆蛋白质的含量 )
11
(四)血浆渗透压
1、概念:溶液所具有的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量
2、影响因素:渗透压的大小与溶质颗粒数目的 多少呈正变,而与溶质的种类和 颗粒的大小无关。
红系定向祖细胞,粒-单核系祖细胞、巨核系祖 细胞和淋巴系祖细胞。
祖细胞数目大量扩增 第三阶段---前体细胞阶段
造血细胞已发育成为形态上可以辨认的各系 幼稚细胞。
(五)造血干细胞的生成调节 对造血干细胞的调节主要是通过旁分泌
细胞因子的局部调节。
促进增殖(+) :Flt-3配基,促血小板生成素,白介素 1、3、6,干细胞因子等 抑制增殖(-) :转化生长因子,干扰素等
21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一、造血过程及其调节 (一)造血:血细胞由造血干细胞生成的过程。 (二) 造血器官
1. 在胚胎早期,造血中心在卵黄囊。以后转移 到肝、脾,再逐渐转移到骨髓。
2. 到婴儿出生时,几乎完全依靠骨髓造血。造 血需求增加时,肝,脾才参加造血。
3. 成年后则完全依靠骨髓(扁骨和长骨近端骨 骺的骨髓)造血,髓外造血则属异常。
③ 缺乏症: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缺乏叶酸→骨髓幼红细胞DNA合成受阻→分裂增殖 能力↓→成熟缓慢 胞浆RNA合成不受影响→成分相对↑→胞体变大→ 功能减退。
(3) 维生素B12
① 体内贮存量:1-3mg ② 需要量:1-3ug ③ 来源:主要存在于动物食品(肉、肝)。 ④ 吸收:与内因子密切相关. ※ ⑤作用:与叶酸相似。 ⑥缺乏症:叶酸的活化需要维生素B12的参与, 因此维生素B12缺乏时,可引起叶酸的相对不足, 也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第一阶段---造血干细胞阶段
造血干细胞的特点
自我更新:1干细胞→ 1干细胞+1定向祖细胞 多向分化: 能形成各系定向祖细胞 增殖潜能大:90%以上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表面标志:CD34+CD38-Lin-
通过自我复制可保持自身细胞数量的稳定, 通过多向分化形成各系定向祖细胞。
第二阶段---定向祖细胞阶段 造血细胞已经限定进一步的分化方向,包括
2. 衰老和异常的RBC难以通过脾窦而被清除
(2) 悬浮稳定性(suspension stability)
① 概念:红细胞能较稳定地悬浮在血浆中 的特性。
② 指标: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以红 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表示。
正常值:男性为0~15mm/h; 女性为0~20mm/h
③ 异常情况:妊娠、活动性结核、风湿热、 肿瘤时血沉加快。
2. 红细胞的生长过程
(1)过程:造血干细胞→多系造血干细胞→红系祖细胞 (BFU-E→CFU-E)→原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 晚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 (2)红系祖细胞分为两个亚群:早期红系祖细胞(爆式红 系集落形成单位 BFU-E)和晚期红系祖细胞(红系集落形成 单位 CFU-E) (3)在原红细胞和中幼红细胞节段经历3~4次有丝分裂 (4)血红蛋白合成从原红细胞开始,持续到网织入血 (5)从原红细胞发育到网织红细胞并释放入血经历4~7天
诊断:甲型血友病
问题与思考:
为何患儿有经常出血的现象,但血小板计数,出 血时间,血块收缩正常?
患儿有经常出血的现象与凝血时间延长,血浆 凝血因子VIII活性极低有何关系?
你考虑患儿患有何种血液疾病?你的诊断依据 是什么?
血液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
血液的功能
1、运输功能 2、缓冲功能 3、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4、参与生理性止血和机体的防御机能
举例:0.9%NaCl溶液既是等渗溶液,也是等张溶液, 故称为生理盐水。1.9%尿素溶液虽是等渗溶液,但 不是等张溶液。
张力:溶液中不能透过细胞膜的溶质所造成的渗透压
2.红细胞的功能:
功能物质: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 (1)运送O2和CO2 (2)缓冲pH, 由Hb实现 KHb/Hb, KHbO2/HbO2
血小板
血浆(55%) 水(91%)
晶体物质: 无机物及小分子有机物
(如代谢产物和某些激素)
胶体物质:
白蛋白(A)
蛋白质 球蛋白(G)
纤维蛋白原(F)
二、血量
血量(blood volume)-——人体内血液的总 量,是血浆量和血细胞量的总和。
包括循环血量和储存血量。正常成人的血 量相当于体重的7%~8%,约70~80ml/kg。 一次急性失血>20%,将显著影响人体生命活 动;>30%,则危及生命,需及时输血抢救。
6
(二)血细胞
7
血细胞比容:
概 念: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百分比。
正常值: 男性为40~50%,女性为37~48%
• 变 化: 血浆量与红细胞数量发生改变时,

都可使红细胞比容改变。
例: 严重腹泻或大面积烧伤时→血浆量↓→红 细胞比容↑
贫血→红细胞↓→红细胞比容↓
血液
红细胞(99%) 血细胞(45%) 白细胞
12
3 晶体渗透压(crystal osmotic pressure)
构成: 由血浆中的晶体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主要来自血浆中
的Na+和Cl-。
作用: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保持细胞的正常体积、形态和
功能。
血浆液晶渗压↓ 引起 细胞肿胀
血浆液晶渗压↑ 引起 细胞皱缩
4 胶体渗透压( colloid osmotic pressure)
压力 大(300mmol/L或770KPa) 小(1.3mmol/L或3.3KPa)
• 意义 维持细胞内外水分交换 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
保持RBC正常形态和功能 的交换和维持血浆容量
思考:如大量丢失白蛋白,会出现什么情 况?
几个概念
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如
0.85%的NaCl,5%的glucose,1.9%的尿素。
第三章 血液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血细胞生理 生理性止血 血型和输血原则
1
案例
5岁男孩.其母述患儿常出现无明显原因的皮下大 片瘀斑.轻微碰伤后常出血不止,可持续数小时,乃 至数周.有时自发出血.患儿的父亲,叔叔,也有类似 现象发生.实验室检查:凝血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延长,血小板计数, 出血时间,血块收缩正常;凝血酶原时间(PT)正常; 血浆凝血因子VIII活性极低.
高渗溶液——渗透压高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 低渗溶液——渗透压低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
等张溶液——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体
积和形状的盐溶液。
注意:等张溶液一定是等渗溶液,但等渗溶液不一定 是等张溶液。输液时必须输等张溶液。如1.9%的尿 素是等渗液,但不是等张液。

(五)血浆酸碱度
4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与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组成
血 浆——呈淡黄色的液体 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
和血小板
5
(一)、血浆的化学成分: 水 90-91% 白蛋白
血浆 血浆蛋白6.5-8.5% 球蛋白 纤维蛋白原
电解质 小分子物质2% 葡萄糖、氨基酸
激素 代谢产物
血浆与组织液的主要区别是:血浆蛋白质的浓度。
慢性出血疾病、月经过多、铁摄入不足、 胃肠道吸收障碍、妊娠儿童生长等引起体内 铁的供应绝对或相对不足,使血红蛋白合成 不足,导致低色素性小细胞性贫血。
(2) 叶酸
① 来源:叶酸存在于肝脏、绿色蔬菜及多
种水果中。
② 作用:在幼红细胞的发育成熟过程中,叶 酸作为合成DNA的辅酶,促进细胞分裂和血红蛋白 的合成。
1.正常值:pH为7.35~7.45•

pH7.35=酸中毒;pH7.45=碱中毒;
2.维持相对稳定的因素:
(1)血浆中的缓冲物质:
主:NaHCO3/H2CO3缓冲系(比值为20∶1);
次:Na2HPO4/NaH2PO4和血浆蛋白钠/血浆蛋白等
(2)通过肺和肾的调节: ①可使血浆pH值保持相对稳定; ②可使血液中缓冲系统各物质的比例恢复正常。
构成:由血浆中的胶体物质(蛋白质)所形成的渗透压,主要
来自血浆中的白蛋白。
生理作用:维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和正常的血浆容量。
血浆蛋白浓度↓→血浆胶渗压↓→水进入组织间隙→组织水肿,血浆容量↓
★5、比较:
晶体渗透压
胶体渗透压
组成 无机盐、糖等晶体物质 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

(主要为NaCl)
(主要为白蛋白)
胚胎发育期及出生后造血部位的迁移
(三)造血微环境:造血必须的特殊环境
造血干细胞(能够)定居、存活、增殖、分 化和成熟的场所,包括:造血组织内的基质细胞、 基质细胞分泌的胞外基质和多种造血调节因子,以 及进入造血组织的神经和血管。
(四)造血过程
造血干细胞 → 多系祖细胞 → 单系祖细胞 → 可辨认的前体细胞 → 成熟血细胞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 血液的颜色 动脉血:鲜红 进餐后:混浊
静脉血:暗红
(二)比重 血液 1.050~1.060,与红细胞数目有关。 血浆 1.025~1.030,与血浆蛋白质含量有关。 红细胞 = 1090~1.092 白细胞 = 1050~1.060 血小板 = 1030~1.042
造血干细胞是所有血细胞的共同来源, 是生成血细胞的原始细胞。 骨髓移植目的是重建造血和免疫功能。
二. 红细胞生理
(一) 数量、形态
RBC正常值 男: 5.0×1012/L

女: 4.2×1012/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