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壮医针灸

合集下载

壮医药线疗法

壮医药线疗法

与传统的中医针灸穴位定位基本相同,但也有一定区别。
第6页/共29页
特殊穴位简介
• 梅花穴:又称局梅,主要针对肿胀或肿块部位取穴。 • 以痛为穴或以肿为穴:一般不是取一穴,而是取4穴,如腰肌疼痛,则取
疼痛之腰肌上缘两穴,下缘两穴。以肿为穴,一般指肿块顶端为穴,如外 痔,取痔顶为穴。 • “长子”穴:凡皮疹类疾患,抓最先出现的疹子或最大的疹子的顶端为穴。 • 结顶穴:淋巴结附近或周围发生炎症,引起局部淋巴结肿大,取肿大淋巴 顶部为穴
第22页/共29页
月经不调
• 肝俞: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 肾俞: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 足三里:犊鼻下3寸。 • 关元:脐下3寸。
第23页/共29页
泄泻
• 脐4穴:脐周上中下旁开1.5寸各取1穴。 • 上巨墟:犊鼻下6寸。
第24页/共29页
呕吐
• 天突:胸骨上窝正中。 • 内关:腕横纹上2寸 • 止吐穴:鸠尾与膻中连线中点。
第15页/共29页
头痛
• 头维:额角发际上方0.5寸。 • 风池: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凹陷处。 • 攒竹:眉毛内侧端。 • 百会:后发际中点上7寸。
第16页/共29页
感冒
• 头维:额角发际上方0.5寸。 • 风池: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凹陷处。 • 攒竹:眉毛内侧端。 •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
• 龙玉乾老前辈在其一生当中曾亲自施灸治疗病人十万余次,不仅治愈了许 多常见病和多发病,并抢救了一些危重病人和治愈了不少奇难杂症,经过 较长期的医疗实践,积累了一定经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药线点灸的内 容,扩大了他的应用范围。
第2页/共29页
壮医对疾病的认识 • 壮医对疾病的认识可以用一句口诀简单的概括如下:“疾患并非无中生,

壮医特色技法

壮医特色技法

壮医特色技法一、壮医特色技法简介壮医可是咱中华传统医学里超有特色的一部分呢。

壮医的特色技法有好多超酷的。

比如说壮医的针法,那可不像咱们平常看到的普通针灸。

壮医的针法有着自己独特的手法和选穴的讲究。

就像有的壮医针法是根据人体特殊的气血运行线路来选穴的,扎针的角度和深度也很有门道。

还有壮医的药浴。

哎呀,这个药浴可不得了。

它用的都是壮医特制的草药配方。

这些草药可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把它们煮成药水用来泡澡。

据说对一些风湿病痛、身体疲劳之类的状况有特别好的改善作用呢。

泡在药浴里,就感觉全身的毛孔都在欢呼,像是在和那些草药的精华打招呼,让身体从里到外都舒畅起来。

壮医的按摩技法也很有特点。

壮医按摩师的手就像有魔法一样,他们通过特定的手法在身体上按压、推拿。

这种按摩不仅仅是让肌肉放松,还能调节身体内部的气血运行呢。

有时候感觉身体哪里不通畅了,来一次壮医按摩,就像是给身体的交通系统来了一次大疏通。

二、壮医特色技法的传承与发展壮医特色技法传承了很久很久。

在以前呢,都是靠壮医们口口相传,一代一代地把这些技法传下来的。

但是现在不一样啦,有很多人开始重视壮医特色技法,把它们推广开来。

有一些壮医的老师傅们开始带徒弟,把自己的手艺毫无保留地教给年轻人。

而且呢,还有很多关于壮医特色技法的研究在进行,希望能让这些技法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比如说把壮医的药浴开发成适合大众在家里就能使用的产品,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壮医的好处。

三、壮医特色技法与现代医学的结合现在啊,壮医特色技法也在和现代医学相结合呢。

在一些医院里,医生们会把壮医的特色疗法和现代的诊疗手段一起使用。

就像有的病人在做完手术之后,会结合壮医的按摩和药浴来加速身体的康复。

这种结合可以取长补短,让治疗效果更好。

壮医特色技法可以为现代医学带来一些新的思路,而现代医学也可以给壮医提供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让壮医特色技法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四、壮医特色技法的学习与体验要是有小伙伴想要学习壮医特色技法,其实也有不少途径的。

壮医针灸学心得体会感悟(3篇)

壮医针灸学心得体会感悟(3篇)

第1篇针灸,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历经千年而不衰。

在壮医领域,针灸同样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作为一名学习壮医针灸的学生,我有幸接触到这门独特的医学技艺,并在学习过程中收获颇丰。

以下是我对壮医针灸学的几点心得体会和感悟。

一、针灸的历史渊源针灸起源于我国远古时期,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在壮医领域,针灸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

壮族人民在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针灸理论和技术。

壮医针灸学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理论为基础,强调天人合一、辨证论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二、壮医针灸的独特之处1. 针具多样化壮医针灸在针具方面具有多样性,如银针、竹针、铜针、石针等。

这些针具在材质、形状、长度等方面各有特点,适用于不同的疾病和部位。

例如,银针适用于治疗皮肤疾病,竹针适用于治疗肌肉疼痛,铜针适用于治疗关节疾病等。

2. 针法独特壮医针灸在针法上也有其独特之处,如点刺法、挑刺法、飞针法、旋转法等。

这些针法在操作过程中注重手法和技巧,以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目的。

3. 穴位丰富壮医针灸在穴位选择上具有丰富性,不仅包括十四经穴,还包括壮医特有的穴位。

这些穴位分布在人体各个部位,具有独特的治疗作用。

例如,壮医特有的“百会穴”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

4. 灵活多变壮医针灸在治疗过程中注重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灵活选用穴位和针法。

这种灵活多变的特点使得壮医针灸在临床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三、学习壮医针灸的心得体会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壮医针灸,首先要掌握其基本理论,如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

同时,要注重实践,通过临床实习和实际操作,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治疗中。

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提高自己的针灸技能。

2. 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在学习壮医针灸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思考,不断总结经验,勇于创新。

针对不同疾病和患者,我们要灵活运用针灸技术,寻找最佳治疗方案。

3. 严谨治学,精益求精壮医针灸是一门严谨的医学,要求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保持严谨的治学态度。

壮医药线点灸

壮医药线点灸

陆川县中医院科壮医药线点灸疗法一、疗法定义:以壮医理论为指导,采用经过多种壮药制备液浸泡过的直径约为0.7毫米的苎麻线,取出后将一端在灯火上点燃,使之形成圆珠状炭火,然后将此炭火迅速而敏捷的直接灼灸在人体体表一定穴位或部位,用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独特医疗保健方法。

二、基本原理:以温热和药效的穴位刺激,通过经络传导,调整气血恢复平衡,使人体各部恢复正常的功能,使三气复归同步,促使疾病转归和人体正气康复。

三、适应症适用范围很广,据调查和临床验证,本法可以治疗临床各科100多种疾病,而对有畏寒、发热、肿块、疼痛、痿痹、麻木不仁、瘙痒者,疗效较好。

四、操作规程【用物准备】治疗盘,酒精灯,火柴,药线(事先放在药酒中浸泡)。

【操作程序】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耐心解释,消除患者顾虑,取得配合。

2. 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患处,注意保暖,必要时屏风遮挡。

3. 整线用两手拇食指分别持线的两端,捻转拉直,把浸泡过已松散的药线搓紧。

4. 持线用右手食指和拇指持线的一端,露出线头1-2厘米。

5. 点火将露出的线端在灯火上点燃,如有火苗必须扑灭,只需露出线头有圆珠状炭火星即可。

6. 施灸将有炭火星线端对准穴位,顺应手腕和拇指的屈曲动作,拇指指腹稳重而敏捷地将圆珠状炭火星线头直接点按于穴位上,一按火灭即起一壮,一般每穴点灸1-3壮。

9. 协助衣着,整理床单位。

10.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五、禁忌症1.孕妇禁灸,尤其是不能点灸下半身穴位;2.眼部禁灸;3.男生外生殖器龟头部及女性小阴唇部禁灸;4.点灸眼区及面部靠近眼睛的穴位嘱患者闭目,以免不慎火花飘入眼内引起烧伤;5.病人情绪紧张或过度饥饿时慎用;6.各种皮肤病,如湿疹、荨麻疹、带状疱疹、白癜风等患者,在点灸治疗时期忌食生葱、牛肉、马肉、母猪肉、海味、竹笋、韭菜、南瓜苗、公鸡、鲤鱼等发物;7、点灸面部穴位时一律用轻手法;8.黑痣不作点灸,建议用药物或激光等作一次性彻底治疗。

壮医针挑疗法治疗乳腺增生的理论探讨

壮医针挑疗法治疗乳腺增生的理论探讨

壮医针挑疗法治疗乳腺增生的理论探讨
乳腺增生是女性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乳房肿胀、胀痛和乳腺增生结节等。


前针灸疗法已经成为治疗乳腺增生的常用方法之一,而壮医针挑疗法则是一种针灸疗法中
的传统技术。

本文将从壮医针挑疗法的理论基础、操作流程以及疗效等方面对其治疗乳腺
增生的理论进行探讨。

一、壮医针挑疗法的理论基础
壮医针挑疗法来源于中医传统的“针刺泻膏”治法,其理论基础与传统中医理论相符。

中医认为,乳腺增生是气滞血瘀、阴虚阳亢和乳房失和所致。

而壮医针挑疗法的作用机制
主要是通过针刺疏通经络,调节气血运行,提高经络的通畅性,使其达到平衡。

1、准备工作:
① 每次治疗前要对针具进行消毒处理;
② 患者要解除上身衣物,躺在治疗床上。

2、取穴:
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针灸的穴位,一般选用足三里、涌泉、三阴交、神阙、天枢等
穴位。

3、刺激:
用针刺入后,突然挑动、抽出针头,以达到刺激穴位的目的。

这种方法一般需要反复
进行3-5次,或者直到患者感觉到局部酸胀、发痛为止。

4、收拾:
针挑治疗结束后,要将针具收拾整齐,消毒处理,以免留下安全隐患。

综上所述,壮医针挑疗法治疗乳腺增生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方法,但需要特别注意操
作过程中的卫生与安全问题,防止感染和针具损坏等问题发生。

如果患者出现不适症状或
者其他反应,应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

壮医针挑治疗规范

壮医针挑治疗规范

壮医针挑治疗一、概念壮医针挑治疗是使用三棱针通过不同挑刺手法,挑破浅层皮肤反应点或挑出皮下纤维,以疏通龙路火路、调三道气机、逐瘀毒外出,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具有清热毒、除湿毒,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等功效。

二、适应症主要用于风寒湿毒、瘀毒痹阻龙路、火路所致的各种病症,如颈肩腰腿痛、肩周炎、关节炎、颈椎病、手足麻木、中风、偏瘫、跌打损伤;各种痧病;哮喘、慢性咳嗽等肺部疾病以及皮肤病,如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湿疹、座疮等。

三、禁忌症(一)有出血性疾病者。

(二)心脏、肝脏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的患者。

(三)精神病患者,或精神高度紧张、狂躁不安、抽搐不能合作者。

(四)局部皮肤有破溃、疤痕、高度水肿及浅表大血管处禁用。

(五)过度疲劳、饥饿者。

(六)孕妇。

四、操作步骤与要求(一)施术前准备物品准备:一次性无菌三棱针、消毒真空抽气罐、复合碘皮肤消毒液(或2%碘酒、75% 酒精)、医用棉签、无菌纱布、一次性医用外科手套等。

(二)环境要求治疗室内清洁、安静,光线明亮,温度适宜,避免吹风受凉。

(三)术前护理备齐用物,说明治疗的意义和注意事项,进行精神安慰与鼓励,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情绪,使患者能积极主动配合操作。

(四)部位选择根据患者病情合适的部位,避开浅表大血管。

(五)体位选择根据患者情况选取体位,一般取卧位、俯卧位或坐位,避免强迫体位。

(六)消毒1.针具消毒:三棱针。

2.部位消毒:常规消毒施术部位皮肤。

3.术者准备:术者采用七步洗手法常规清洗双手。

(七)施术方法1.选挑点:一般选取皮肤反应点或者阿是穴做为挑点。

常规消毒挑点局部皮肤,戴一次性医用外科手套。

2.持针:左手食指轻压挑点一侧以固定皮肤,右手持针,露出针尖1〜2厘米。

3.行针:针身与皮肤呈30O角,对准挑点迅速入针,挑出或挑断皮下组织中白色纤维状物质4.摆针:在挑治过程中,如纤维较粗,可先将皮下白色纤维状物质拉至针口,然后一边做前后摇摆,一边向上用力缓慢拉出纤维。

壮医学知识点

壮医学知识点

壮医学知识点壮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以中国壮族地区的民间医术为基础,结合中医理论和经验总结,形成了独特的壮医学知识体系。

壮医学不仅包括了丰富的医疗经验和治疗方法,还融合了壮族的文化、哲学和审美观念。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壮医学的知识点。

一、四气养生壮医学强调四气养生,即清气、浊气、慑气和病气。

清气是指早晨和晚上的气氛清新,适合进行锻炼和休息;浊气则是指中午气候炎热,适合进食和午睡;慑气是指下午的酷暑天气,应该避免阳光直射和过度用力;病气则是身体出现疾病时的体征,需要及时治疗。

通过合理调节和利用四气,人们可以达到保持身体健康的目的。

二、八药理论壮医学中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即八药理论。

八药分别为苦、酸、甘、辣、咸、淡、酸涩和苦涩。

每种药具有不同的性能和作用,可以在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例如,苦味的食物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以帮助消化和排毒;酸味的食物则具有收敛和涩肠的作用,可以缩小血管和止泻;辣味的食物则具有祛寒和散寒的作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驱寒。

三、中药治疗壮医学中广泛使用中药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连、黄芩、柴胡等。

这些中药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活血化瘀等功效。

壮医学中的中药治疗通常以中药汤剂为主,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病症进行配方,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四、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壮医学中一种可追溯到远古时期的治疗方法。

通过在特定穴位上刺激,针灸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改善病痛和促进身体的自然愈合。

壮医学中常用的针灸疗法包括艾灸、针刺、拔罐等。

这些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壮族地区的医疗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五、气功养生壮医学中,气功是一种重要的养生方法。

气功通过调节呼吸和运动来平衡身体的气血,促进气血的循环和活力。

壮族地区有许多独特的气功流派,如兔宫、鸭宫、蜜蜂宫等,这些气功都以壮族的特点和习俗为基础,非常适合壮族群众的养生需求。

壮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区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是采用广西壮族地区出产的壮药泡制成的药线,点燃后直接灼灸人体体表一定穴位或部位,以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医疗方法。

该疗法挖掘于民间,经研究整理提高,至今仍深受广大民众的欢迎。

一、治疗机理:壮医认为:“疾病并非无中生,乃系气血不均衡。

”通过药线点灸的刺激,疏通龙路火路气机,起到通痹、止痛、止痒、祛风、消炎、活血化瘀、消肿散结等作用。

二、主要功效:①消炎退热。

如感冒发热的病人,可以用药线点灸退热,痔疮发炎肿胀,可通过点灸消炎消肿。

②祛风止痒。

本法对皮肤瘙痒及荨麻疹有较好疗效,临床资料证明,点灸后确能起到祛风止痒的作用。

③通路止痛。

本法对各种痛症如头痛、月经痛、肌肉扭伤痛等,有明显的疗效。

④消肿散结。

本法可治疗各种肿块性疾病,如乳腺小叶增生、脂肪瘤、局部扭伤肿痛等。

⑤健脾消食。

本法对小儿厌食有较好的疗效,对成人食欲不振者,亦能增强食欲。

⑥健脾止泻。

对脾胃虚寒的泄泻有较好的疗效。

⑦温经通脾。

对风寒湿毒引起的关节痹痛,有较好的疗效。

⑧活血止血。

可用于各种出血症,既能止血,又能活血,关键在于选好穴位。

三、适用范围: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的适用范围很广,据调查和验证,可用于临床各科100多种疾病,对属畏寒、发热、肿块、疼痛、痿痹、麻木、瘙痒者,效果较好。

四、常用穴位①中医针灸穴位。

按中医取穴方法取穴,②壮医经验穴位:主要的有:梅花穴:按局部肿块的形状和大小,沿其周边病损部位选取一组穴位,此组穴位组成梅花穴。

适用于外科病症、肿块等。

莲花穴:按局部皮肤病损的形状和大小,沿其周边病损部位选取一组穴位,此组穴位组成莲花穴,适用于治疗一般癣症和皮疹类疾病。

葵花穴:按局部皮损形状和大小,沿其周边和病损部位取穴,此穴组成葵花形,适用于治疗比较顽固的癣类和皮疹类疾病。

结顶穴:淋巴结附近或周围发生炎症,引起局部淋巴结肿大者,取肿大之淋巴结顶部为穴。

痔顶穴:取外痔顶部为穴。

长子穴:对皮疹类疾病,取首先出现的疹子或最大的疹子为穴。

黄瑾明壮医针灸学术特点

黄瑾明壮医针灸学术特点

黄瑾明壮医针灸学术特点壮医药是中国传统医药的⼀块绚丽的瑰宝。

⾃1983年以来,国家加⼤对壮族医药的挖掘整理研究⼒度,许多散落民间的壮医特⾊诊疗技法得到挖掘整理与推⼴应⽤,逐渐形成壮医针灸流派,黄瑾明教授便是壮医针灸流派的创始⼈,现就黄瑾明及其《中国壮医针灸学》介绍如下。

《中国壮医针灸学》特点发掘壮医针灸,⾃成⼀派本书融壮医针法与灸法于⼀体,⾸次提出“壮医针灸”⼀词。

壮医针灸疗法具有浓厚的壮民族特⾊和地⽅特⾊,且历史悠久,种类繁多,理论古朴,疗效确切。

从考古实物追根溯源,壮医针灸已有⼏千年的历史。

尤其是⼴西武鸣西周末年古墓出⼟的青铜浅刺针和⼴西贵港汉墓出⼟的银针,据考是迄今我国出⼟年代最早的微针,均为古骆越⼈(壮族先民)的针刺⽤具,且为本地制作。

但与《内经》“九针”不完全相同,⽽同⼀时期却未见有关⽂献记载,其他地⽅也未发现类似针具,很可能仅在壮族地区使⽤。

《素问·异法⽅宜论》载:“南⽅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弱,雾露之所聚也……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

故九针者,亦从南⽅来。

”⼴西地处南疆,属亚热带湿润季风⽓候地带,⽓候炎热,多⾬潮湿,久居潮地,易患风湿痹证,故⽆论从地理位置、⽂献记述,还是从⾃然环境、体质特点视⾓,这⾥的“南⽅”当包括⼴西,说明壮医针刺历史悠久,起源于原始时期,盛⾏于春秋战国,并传播中原,对“九针”的形成产⽣了重⼤影响。

1965年,黄瑾明开始对壮医各种针刺术和灸法进⾏深⼊挖掘、系统整理和全⾯总结,阐明其机理,对⽐其疗效,并将针法和灸法有机结合,最终整理出系统的壮医针灸疗法并形成体系,于2010年著成《中国壮医针灸学》,并在临床⼤⼒验证和推⼴应⽤,开创壮医针灸流派。

2012年,⼴西黄⽒壮医针灸流派传承⼯作室建设项⽬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壮医针灸流派传承⼯作由此翻开崭新⼀页。

明确道路传导,不⾔经络《中国壮医针灸学》明确提出,壮医针灸不是以经络作为传导和调节系统,⽽是通过道路系统进⾏传导和调节,以道路学说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传统中医经络学说没有成为壮医理论基础。

壮医火针疗法

壮医火针疗法

壮医火针疗法
Cangyih H0jcinh Liuzfaz
壮医火针疗法是将针尖烧红后迅速刺入体表,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一、适应证
各种风湿痹病引起的关节红肿、疼痛,细菌、病毒引起的局部组织红肿,陈旧性外伤所致的局部瘀血,淋巴结核,关节囊肿等。

二、部位选择
阿是穴。

三、治疗方法
1.器具准备:针灸针、三棱针、缝衣针、生桐油、硫磺粉、75%酒精、2%碘酒、无菌棉球、灭菌橡胶手套、酒精灯。

2.治疗体位:根据病变部位取坐位或卧位,充分暴露治疗部位。

3.操作步骤
(1)针刺点:用2%碘酒、75%酒精消毒。

(2)持针:用右手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握住针身,距针尖3~4厘米。

(3)行针:持针后,将针尖1厘米高度蘸上桐油和硫磺粉,在酒精灯上点燃后,吹灭明火将针尖垂直刺入病灶部位中点,一般刺2~3个点,深0.2~0.5厘米,使血水或脓液流出。

四、注意事项
1.针刺时,注意患者有无头晕、恶心、面部颜色改变等。

2.注意避开大血管、重要内脏及重要穴位。

五、禁忌证
1.年老体弱者禁用。

2.孕妇、严重心脏病患者、重度高血压患者禁用。

3.急性传染病患者禁用。

民间秘技:壮医药线灸!(比悬灸效果更好)

民间秘技:壮医药线灸!(比悬灸效果更好)

民间秘技:壮医药线灸!(比悬灸效果更好)壮医药线点疗法是流传于广西壮族民间的一种灸法方法,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针灸工作者的发掘整理和规范、并通过广西中医学院壮医研究所及壮医门诊部进行大量的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后,向全国、港澳台地区及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该疗法是通过以壮医秘方浸泡过的苎麻线点燃后直接灼灸在患者体表的一定穴位或部位,以疏通气道、谷道、水道,调节龙路、火路气机,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操作方法】灸材制备:1.浸线药酒的配制有二法,一为:生南星、生半夏、生川乌、生马钱子、大黄、苏木、乳香、红花、归尾、生草乌、没药、三棱、莪术、威灵仙、骨碎补、羌活、独活各 10 g,浸于 50%酒精1000 ml 中 30天,滤过后加麝香 1g,密封保存。

约可浸药线 500 g。

一为雄黄酒:取适量雄黄、吴萸粉、樟脑、麝香等浸入95%乙醇中,配制成20%的雄黄酒备用。

2.药线制作取苎麻、黄麻或了哥王根皮搓成直径0.25~1mm,长15~30cm的线,浸于上述药酒中。

一般须浸泡8~15天,亦有报道在雄黄酒中浸泡24小时的。

然后密封保存,保持湿润,用时取出。

药线分为3种型号,1号药线直径为1mm,多在冬季用;2号药线直径为0.7mm,是最常用的一种,使用范围广,适用于各种病证;3号药线直径为0.25mm,用于灼灸皮肤嫩薄处、耳穴及小儿患者,药线长度均为30cm。

具体操作:1.一般点灸法:①持线:以右拇指、食指挟持药线的一端,并露出线头1~2cm。

②点火:将露出的线端在乙醇灯上点燃,然后吹灭明火,只留线头珠火即可。

③施灸:将线端珠火对准选定的穴位,顺应手腕和拇指屈曲动作,拇指指腹稳健而敏捷地将带有珠火的线头直接点按在预先选好的穴位上,一按火灭即起为一壮。

一个穴位灸一壮。

壮医药线点灸治疗手法分轻、中、重三种操作手法,点灸时间短于1秒且轻快迅速为轻法,点灸时间l~2秒且中等用力为中法,点灸时间超过2秒且较用力为重法。

壮医针刺治疗巧尹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壮医针刺治疗巧尹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壮医针刺治疗巧尹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引言:巧尹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特点是反复发作性的剧烈头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传统中医壮医认为,巧尹偏头痛是由于气滞血瘀导致脑络血流不畅引起的。

壮医针刺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本文主要观察壮医针刺治疗巧尹偏头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40例巧尹偏头痛患者进行观察,其中男性18例,女性22例,年龄范围为30-50岁。

患者在接受壮医针刺治疗前,需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并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头痛。

治疗过程:壮医针刺治疗过程中,患者仰卧位或坐位,针刺治疗采用一次性消毒针具,定时更换。

针刺部位为头部、颈部和背部的相应穴位,如百会穴、风池穴、额角穴等。

针刺深度为2-3寸,针刺时间为20-30分钟。

每周治疗2次,连续治疗4周。

观察指标:观察指标包括头痛的发作频率、头痛的持续时间、头痛的强度。

通过患者自觉评分的方式,将头痛的强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

结果:经过4周的壮医针刺治疗,观察40例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显示,头痛的发作频率明显减少,头痛的持续时间明显缩短,头痛的强度显著降低。

具体结果如下:头痛发作频率:治疗前,40例患者中,头痛发作频率在每周3次以上者占30例,每周1-2次者占10例。

治疗后,头痛发作频率在每周3次以上者减少至10例,每周1-2次者减少至5例。

头痛持续时间:治疗前,40例患者中,头痛持续时间在6小时以上者占25例,2-6小时者占15例。

治疗后,头痛持续时间在6小时以上者减少至5例,2-6小时者减少至8例。

头痛强度:治疗前,40例患者中,头痛强度为重度者占20例,中度者占15例,轻度者占5例。

治疗后,头痛强度为重度者减少至5例,中度者减少至8例,轻度者增加至27例。

讨论:壮医针刺治疗巧尹偏头痛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壮医认为,巧尹偏头痛是由于气滞血瘀导致脑络血流不畅引起的,针刺治疗可以疏通气血,恢复脑络血流畅通。

本次观察结果显示,壮医针刺治疗后,头痛的发作频率明显减少,持续时间缩短,头痛的强度显著降低,与壮医理论相符。

论壮医针刺的穴位特点及取穴原则

论壮医针刺的穴位特点及取穴原则

(总)广西中医药2018年4月第41卷第2期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使用针法最早的民族之一,从文献记载和广西武鸣县马头乡出土的实物例证来看,壮族医家(壮医)使用针刺治病已有数千年历史[1]。

壮医在初起使用针刺治病时,大多是在疼痛处或患病部位来进行针刺的,或以针刺入肌肤或以针挑破表皮来达到治疗的目的,并无“穴位”一说。

随着大量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反复的临床验证,壮医们发现了大多数的疾病都可以使用疼痛部位或患病部位进行局部针刺治疗,且能收获疗效,于是就逐渐形成了以疼痛的部位为针刺点,古壮医亦称之为穴道、穴点。

在师徒授受、口耳相传的过程中,经过不断的认识、总结、积累和再实践、再认识、再修正、再运用的漫长过程,逐渐提炼了“以环为穴”“以应为穴”“以痛为穴”“以灶为穴”“以边为穴”“以间为穴”和“以验为穴”的取穴原则和取穴方法[2],发展成为了壮医针刺疗法的取穴大法,得以流传至今,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1壮医针刺的穴位特点壮医针刺穴位具有原创性、地域性、民族性和传统性的基本特点。

1.1穴位命名特点壮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和转归都可以随着自然的变化和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并创造性地提出了穴位以“天干”“地支”命名的方法,具有时、空、量的基本特点。

壮医穴位以天干、地支命名的方法,以时间、方位对穴位进行命名,体现了时间、空间的特点;而“天圆地方”的取穴特点,以能量60年轮回和天、地、人以及宇宙万物密切相联系,充分体现了壮医针刺穴位的时间和空间的特点,而壮医针刺“以环为穴”等七大取穴方法,所能选取的穴位数量众多而功效广泛,全身有数百个穴位,体现了壮医针刺穴位的量的特点。

1.2穴位特性壮医认为,穴是空隙、穴道,内与三道两路相连接,在体表肌肤上表现有凹陷或有压痛、胀、麻等反应点,是壮医针刺及其他一些外治法施术的部位。

穴位是人体三道两路运行气血的出入之处,是脏腑气血骨肉的外延,是天、地、人三部运行气血的重要通道,是三道两路在体表布设的网结,具有明显的生理特点:穴位是整个人体中气血最集中之处,气血运行、循环、出入于穴位之中以渗灌濡养脏腑、骨肉,联络体表、肢体、关节;穴位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体现,是脏腑、骨肉、气血等生命物质基础之壮气游行出入的体表反应点;穴位所承载的“巧坞”神机变化与时间有密切关联;穴位中的神机变化与调节是壮医针刺治疗的关键所在。

中医执业医师(状医)2013年壮医针灸学考试大纲

中医执业医师(状医)2013年壮医针灸学考试大纲
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4.叩剌部位选择 5.注意事项 6.临床运用(腰痛、发旺、面瘫、颈椎病、肩周炎、坐骨神 经痛、骨质增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湿疹、痤疮的莲花针叩 剌治疗) 第二单元 壮医灸法 细目一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 要点: 1.定义 2.功用 3.适应症 4.取穴原则 5.特殊穴位(梅花穴、莲花穴、葵花穴、结顶穴、痔顶穴、 长子穴、脐周四穴、关常穴、下迎香穴、启闭穴、鼻通穴、新设 穴、下关元穴、膀胱三穴、止吐穴、外鱼际穴、食背穴、食魁穴、 中背穴、无魁穴、拇宣穴、肩前穴) 6.特点 7.注意事项 8.临床运用(贫痧、胃痛、呃逆、屙细、屙意卡、年闹诺、 兰奔、麻邦、头痛、腰痛、面瘫、皮肤瘙痒症、湿疹、带状疱疹、 红眼病的药线点灸治疗) 细目二 壮医灯花灸疗法 要点: 1.定义 2.功用 3.适应症 4.注意事项 5.临床运用(贫痧、发得、昏迷、胃痛、腰痛、屙细、发旺 的灯花灸治疗)
壮医针灸学
第一单元 壮医针法 细目一 壮医针挑疗法 要点: 1.定义 2.功用 3.适应症 4.挑点选择规律 5.注意事项 6.临床运用(贫痧、发旺、头痛、颈肩腰腿痛、跌打损伤、 麻邦、仲嘿喯尹、喯疳的针挑治疗) 细目二 壮医火针疗法 1.定义 2.功用 3.适应症 4.针刺部位选择 5.注意事项 细目三 壮医刺血疗法 要点: 1.定义 2.功用 3.适应症 4.刺血部位选择 5.注意事项 6.临床运用(贫痧、发旺、邦尹、中风、昏迷、中暑、发得、 牙痛、货咽妈、呗疔的刺血治疗) 细目四 壮医莲花针疗法 要点: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1.定义 2.功用

中国壮医学内容

中国壮医学内容

中国壮医学内容
中国壮医学是一门源远流长的传统医学,主要流传于中国云南省壮族地区。

它包括了中医、巫术、草药、按摩等多种疗法,强调身体与自然界的和谐,重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壮医学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即在治疗疾病时注重患者的个体差异和整体情况,强调病因与病机的综合分析,并将人类的健康与环境、社会、文化等因素紧密联系起来。

中国壮医学的临床技术非常独特,如“针灸”、“火针”、“拔罐”、“刮痧”、“足疗”、“推拿”、“吹箫”等。

其中,针灸和火针是壮医最常用的手段,针灸主要是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人体气血,火针则是用火烧热针头来刺激穴位。

拔罐、刮痧和足疗则是通过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等方式来促进身体健康。

此外,壮医还注重草药的使用,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不同的中药进行治疗。

同时,壮医还有一些独特的疗法,如“摇病”、“扫病”、“吹箫祛邪”等。

摇病是指通过摇动患者的身体来调整气血,扫病则是用竹帚扫拂患者的身体来驱走疾病,吹箫祛邪则是用特制的箫吹出特定的音乐来清除邪气。

总之,中国壮医学是一门独具特色的传统医学,它强调个体化治疗、环境与人的关系,注重预防和治愈,对于维护人类健康,促进中医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 1 -。

壮医药线灸

壮医药线灸

壮医药线灸2008-11-16 19:5【大中小】【我要纠错】【概述】壮医药线点疗法是流传于广西壮族民间的一种灸法方法,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针灸工作者的发掘整理和规范、并通过广西中医学院壮医研究所及壮医门诊部进行大量的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后,向全国、港澳台地区及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该疗法是通过以壮医秘方浸泡过的苎麻线点燃后直接灼灸在患者体表的一定穴位或部位,以疏通气道、谷道、水道,调节龙路、火路气机,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操作方法】灸材制备:1.浸线药酒的配制有二法,一为:生南星、生半夏、生川乌、生马钱子、大黄、苏木、乳香、红花、归尾、生草乌、没药、三棱、莪术、威灵仙、骨碎补、羌活、独活各10 g,浸于50%酒精1000 ml中30天,滤过后加麝香1g,密封保存。

约可浸药线500 g.一为雄黄酒:取适量雄黄、吴萸粉、樟脑、麝香等浸入95%乙醇中,配制成20%的雄黄酒备用。

2.药线制作取苎麻、黄麻或了哥王根皮搓成直径0.25~1mm,长15~30cm的线,浸于上述药酒中。

一般须浸泡8~15天,亦有报道在雄黄酒中浸泡24小时的。

然后密封保存,保持湿润,用时取出。

药线分为3种型号,1号药线直径为1mm,多在冬季用;2号药线直径为0.7mm,是最常用的一种,使用范围广,适用于各种病证;3号药线直径为0.25mm,用于灼灸皮肤嫩薄处、耳穴及小儿患者,药线长度均为30cm.具体操作:1.一般点灸法:①持线:以右拇指、食指挟持药线的一端,并露出线头1~2cm.②点火:将露出的线端在乙醇灯上点燃,然后吹灭明火,只留线头珠火即可。

③施灸:将线端珠火对准选定的穴位,顺应手腕和拇指屈曲动作,拇指指腹稳健而敏捷地将带有珠火的线头直接点按在预先选好的穴位上,一按火灭即起为一壮。

一个穴位灸一壮。

壮医药线点灸治疗手法分轻、中、重三种操作手法,点灸时间短于1秒且轻快迅速为轻法,点灸时间l~2秒且中等用力为中法,点灸时间超过2秒且较用力为重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壮医针刺与中医针刺的异同
【内容摘要】通过对壮医针刺与中医针刺从起源,指导理论,治疗方法,治病原则,取穴方法,行针手法,行针后的针感的异同的比较。

认为壮医针刺有其疗法上的特色,壮医针刺较中医针刺简单易学,疗效方面各有所长
【关键词】壮医针刺,中医针刺,异同
壮医针刺疗法是壮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和总结出的宝贵的医疗经验,作为壮医临床治疗疾病的特色疗法之一,是我中华民族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壮族珍贵文化遗产的重要方面之一,与中医针灸疗法既有联系又有差异。

壮医针刺与中医针刺都是以针刺作为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针刺人体体表的特定穴位,起到促进或调节人体某些功能恢复而达到预防疾病和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手段。

自从秦朝以来,由于汉族文化向岭南地区渗透及中医传入壮族地区,壮医的针刺疗法也受到中医针刺疗法的很大影响,以至两者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但是由于两种疗法根植两种不同医学体系,各自产生形成的环境气候、文化背景、人文理念等的不同,两者在许多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别。

本文试将两种疗法的起源时间,指导理论、治病原则、选穴处方、针刺手法针具、行针时的针感的异同等进行比较。

一、起源时间不同
壮医针刺与中医针刺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医针刺,据考证,它起源于我国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制度时期。

我国从400万年前就有了人类活动,大约从4万年前进入氏族公社制度时期,一直延续到距今4千年前。

壮医针刺从考古实物来看,壮医针灸疗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起源于原始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已较盛行,并传到中原地区,取得过较高的成就,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和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壮医最具特色、最实用的治疗方法。

从文献记载来看,壮族人民使用针刺治病有着悠久的历史。

《素问·异法方宜论》中就载有:“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

”明确指出了针刺起源于南方。

而从广西武鸣县马头乡西周古墓葬群二枚青铜针以及广西贵港罗伯湾汉墓出土的可认为是现阶段发现的最早的医用针刺。

从实物说明壮族的先民用针刺治病要早于其他的民族。

二理论依据的异同
壮医与中医针刺都是传统医术中的治疗方法。

但是他们的指导理论确不相同。

三道两路系统是壮医针灸应用的理论基础。

壮医针灸治病,不是以中医的经络理论为指导的,而是以壮医传统的三道两路理论为指导思想。

壮医认为,三道两路在体表均有穴位分布,刺激这些穴位就可以作用于相应的道路及脏腑。

壮医针灸治病,就是通过外治的方法,在人体体表三道两路的某些穴位施以针刺、叩刺或点灸等治疗,通过龙路、火路的传导,畅通三道两路系统,一方面调节、激发或通畅人体之气血,损其偏胜,补其偏衰,使之正常运行,趋于均衡,与天地之气保持三同步;另一方面增强正气,提高人体抗病能力,加速邪毒化解或通过三道来排出体外,使天、地、人三气复归同步,从而治愈疾病壮,而中医针刺的理论核心则是经络学说、腧穴、气血运行理论[2]。

壮医认为,人体周身充满穴位,可通过刺、可挑;针刺(或针挑)穴位的刺
激通过“龙路”“火路”的传导和气血运行传至脏腑以及身体的各部位,再传至“巧坞”,经中枢“巧坞”的处理后迅速做出相应的反应,实现天、地、人“三气同步”的生理平衡以达到治疗的疾病的目的。

壮医认为,火路在人体内为是传感之道,可以简单的称为“信息通道”,其中枢在“巧坞”。

火路同龙路一样,有遍布全身干线及网络,使正常人体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感受外界的各种刺激,以此来适应外界的各种变化[3]。

而中医学认为,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系肢体关节官窍沟通人体上下内外的通络。

经络系统通过其有规律的循环和错综复杂的联络交会,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组织器官连结成一个整体[4]。

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5],是经络系统通达的外属部分,是经络线上的反应点,是人体和外界沟通的转输站;经络学说是中医针刺的核心[6]。

通过针刺腧穴,能疏通经络,畅通气血,调整阴阳平衡,从而增强机体的各种功能而达到祛除病邪的目的。

《灵枢·根结》说:“用针之要,在于和调阴与阳。

”这是壮医针刺与中医针刺理论基础的本质区别
三、壮医针刺与中医针刺的治疗方法的异同
壮医针刺与中医针刺都是针刺疗法,主要是通过用针刺刺激人体体表特定的穴位,起到调节或促进人体某些功能恢复从而达到预防防疾病和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手段。

但是壮医针刺和与中医针刺在行针治病是还是有诸多的不同。

(一)、治病原则与取穴原则不同
壮医针刺是以“以痛为腧”和“以灶为穴”为治疗原则和选穴方法。

以痛为腧,即将痛点作为治疗的穴位、部位。

这里的痛,主要是患者的感觉,是患者的一种临床表现症状。

“以痛为腧”,明确了壮医针刺将疼痛点作为施治穴位的原则;“以灶为穴”,即以患者所患疾病的受累部位选取若干穴位作为施治穴位的治疗原则。

而中医针刺依据以下4个基本原则:①补虚泻实,即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不虚不实则平补平泻;②清热温寒,即热则疾之,寒则留之;③标本缓急,即治病求本,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同治;④三因治宜,即因时间、因地域、因人而异的治疗原则。

其临床选穴方法可依据辨证辨经,随证取穴,循经取穴,近部取穴,远部取穴[7]等方法取穴。

从治病原则和选穴方法上,两者存在有质的区别。

(二)治疗手法上和针具上的不同
壮医针刺与中医针刺治疗手法上最大的区别在于最原先的壮医针刺疗法行针后几乎不留针针,但是中医会根据病情的需要选择是否留针。

在手法上壮医主要有斜刺、直刺、雀啄刺、挑刺、穿刺为主,或快速出针,没有其他补泻手法或辅助手法。

这大概与壮族地区多用较为粗大的金针银针。

以及中医上所说的砭石有关。

且壮医针刺施针后忌劳累和风吹雨淋,针后往往外涂药酒或生姜汁。

而中医的针刺方法可以斜刺、直刺、横刺,手法甚多,最基本的手法是提插法和捻转法。

其辅助手法有循、弹、刮、摇、飞和震颤法等;还有行针手法,包括基本手法、辅助手法和各种补泻手法[8]。

由此可见壮医针刺和中医针刺在手法上还是有诸多的差异的。

(三)、壮医针刺与中医针刺的针感以及辅助疗法的差异
壮医针灸强调的是疗效,进针后并不强求产生“酸、麻、胀”等针感,甚至不强调运针,而强调无痛苦,病人感觉舒适,把治疗当做一种享受,在享受中治愈疾病。

而中医针刺在行针后必须有一定针感,也就是毫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
经气感应。

针感因人而异,一般会有酸、麻、胀、重感,或沿着一定部位,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开来。

临床上如果针刺没有产生针感,就要分析原因,或取穴不准,或手法运用不当,或为针刺角度有误。

[9]
壮医针刺强调应用综合疗法治疗各科疾病,重视将针刺和药线点灸的有机结合,注重各种疗法间的互补,即是在中医理论和壮医理论的指导下,综合运用壮医普通针刺术、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和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法等方法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每个病人均可针灸并用,或先灸后针,或先针后灸,推崇综合治疗, 切实提高治疗效果,用最快速度治愈疾病。

中医针刺由于其手法上有诸多的辅助手法所以中医针刺并没有所谓应用综合疗法。

在这点上壮医针刺有其独特之处。

[1]林辰.论壮医的诊治用药特色[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06,12(6):1-3.
[2]刘炜宏,王凡,王玲玲,等.论针灸医学的特色与优势[J].
中国针灸,2011,31(8):673-676.
[3]黄汉儒.壮医理论体系概述[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1996,2(6):3-4.
[4]何银川.中医如此神奇之经络穴位[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2009年:
2.
[5]沈雪勇.经络腧穴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3-15.
[6]. [7]孙国杰.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6.
[8]马铁明,于红.浅议针刺手法[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
2003,5(2):145-146.
[9]黄瑾明.中国壮医针灸[M].广西民族出版社
20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