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茶文化(简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韩茶文化及其比较
一、中国茶文化
(一)茶文化萌发期
1.唐代煮茶法:
(1)茶叶:煮茶法用茶广泛,无论是茶树鲜叶,还是经过加工制作的各类茶叶,均可用来煮饮唐朝,茶的四种形式:散茶、粗茶、末茶、饼茶。
(2)茶具:最初的茶具多与食具、酒具共用,如浙江上虞出土的一批东汉瓷器,有碗、杯、壶、盏等,考古学家认为这是世界上现存的最早的瓷茶具。
此
后相当一个时期,茶具仍与食具共用,也出现了逐渐趋于专门化的趋势。
可以说饮茶的初级阶段,是茶具与食具共用及专用并存的阶段。
(3)煮饮法:茶与水混合,茶或先或后,水或冷或热,置炉上火煮,直至煮沸。
煮茶法简便易行,可酌情加盐、姜、椒、桂皮、橘皮等调饮,也可不加任
何佐料清饮。
调饮盛行,清饮罕见,属后茶羹时代。
2.茶字的演变:荼、茶|、茗、槚、蔎、荈
(二)茶文化成形期
1.陆羽与《茶经》:
(1)陆羽:字鸿渐,唐朝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
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曾号桑苎翁,又称竟陵子。
陆羽在继承前人煮茶法的基础上,并
更加重视煮茶时发挥茶本身的真味,通过实践逐步形成了一套有理论、有
规范的煮茶方式。
为与此前的煮茶法相区别,也称之煎茶法。
(2)《茶经》的诞生:《茶经》被誉为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第一部关于茶的百科全书。
《茶经》奠定了陆羽的“茶圣”地位。
(3)《茶经》内容:《茶经》分上中下三卷,七千字,十部分。
卷上: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卷中:四之器,卷下: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
2.唐、宋朝对茶的追捧
(1)从煎茶到点茶:唐朝寺院种茶、饮茶成为习俗。
唐朝宫廷重视茶,饮茶是一种时尚。
茶具成为唐宫礼佛进献的贡品。
法门寺出土一整套茶具,反映
了唐代宫廷饮茶之风的盛与奢。
点茶:是宋人在继承改革唐人品饮方式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饮茶方法。
包括炙茶、碾罗、烘盏、候汤、击拂、烹试等一整套程序,其关键在于候
汤和击拂,并出现了专用的击拂工具——茶筅。
另外,茶具更加精细,更
加简洁。
中国历史上最热衷于茶道的皇帝宋徽宗在其著作《大观茶论》中
着重讲述了点茶的方法和点茶中的问题。
(2)茶的竞争——斗茶:斗茶是从点茶中派生出来的一种饮茶习俗。
始于五代,
盛于宋元。
斗茶名曰斗,实际上就是一种评比茶的质量和点茶技艺的方式,
并逐渐演变成一种茶俗。
斗茶的专用茶具之一是兔毫盏,其盏底小,壁斜,
下狭上宽,茶汤易干,且便于香气发散。
盏口沿下1.5厘米~2厘米处有明
显折痕,名为注汤线,亦称斗线,可以清楚地分别水痕的时间和“咬盏”的
情况,以定夺胜负。
3.明清时,茶由煎、点改为瀹饮
(1)茶具:瀹饮法多适合清饮,有利于品尝茶之真香、真味,使饮茶更具自然美。
瀹饮法刺激了中国陶器业的发展,特别是紫砂壶、瓷器的繁荣。
煎点茶所
用的盏、碗不适用于散茶的瀹饮,相应地出现了茶壶,既使是茶碗也由黑
色,变为淡雅的白瓷和青花瓷,所谓:“素瓷传静夜,芳气满庭轩”。
明代张谦德的《茶经》中专门写有一篇“论器”,提到当时的茶具也只有茶
焙、茶笼、汤瓶、茶壶、茶盏、纸囊、茶洗、茶瓶、茶炉8件。
(3)茶品:瀹饮法促进了中国茶叶生产的发展,茶的品种不断增多,明代以炒青绿茶为主,兼有烘青、蒸青,清代出现了红茶、乌龙茶等,中国茶叶最
终发展出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黑茶等上千全品种。
赏茶、闻香、观色、品味,成为品饮中国茶的四步曲。
中国茶品的丰富、
茶具器型的丰富、品饮方式的丰富,构成了与日本茶道、韩国茶礼不同的
表现形式。
二、日本茶文化
1.永忠:日本茶史可追溯到奈良时代至平安初期。
因为最初把茶叶引入日本的是一位叫永忠(奈良时代后期至平安时代初期的僧侣。
770—781年遣唐,
805年与最澄等人一起归国)的僧侣。
2.荣西:号明庵,于公元1168年乘商船来华。
他返回日本时,将茶种带回国,把茶种送给拇尾的明惠上人,教其种植,后来拇尾山的茶成了日本最珍贵
的名茶——本茶(区别于其他地区的茶——非茶)。
荣西还写了《吃茶养生
记》两卷,宣扬饮茶的益处。
自此日本习茶大行。
3.南浦昭明:南宋理宗开庆无年(1259)来中国留学的日本僧人南浦昭明到浙江的径山寺求学,将在中国学到的点茶技艺以及文人僧侣常常举行的品
茶论道的“径山茶晏”的仪式一同带到日本,成为日本寺院的一种严格的饮
茶仪式。
他从径山寺带到日本的茶碗,称为“天目茶碗” ,在日本茶道中使
用。
至今,在日本茶道表演过程中,依然可以见到当年从中国带去的“天目
茶碗”的踪影。
4.珠光:日本从南北朝(1336年,中国元末)到室町中期(十五世记中叶,明朝),点茶的方法及茶亭几乎完全模仿中国。
自室町中期以后,点茶逐渐日本化,人们不再注重豪华,而更讲究风雅品味,于是出现了贵族趣味的茶仪和大众
化的品茶方法。
珠光制定了第一部品茶法,因此被后世称为“品茶的开山祖”。
5.千利休:室町末期,即16世纪,出现了一位对日本茶道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大师——千利休,千利休创立的利休流草庵风茶法,一时风靡天下,将茶
道发展推上顶峰,千利休被誉为“茶道天下第一人”,成了茶道界的绝对权
威。
千利休的茶道,集禅的精神、诗的风格于一体;茶道所使用的茶具,
趋于俭朴,茶室也逐渐变小,最小的茶室只有一席半。
他一改过去的茶具
与茶室的布置方法,简朴且具有艺术性。
千利休死后,其后人承其衣钵,
出现了以“表千家”、“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为代表三个主要流派,一直
流传至今。
6.煎茶道:江户初期(十六世纪末叶),自中国明代开始流行的叶茶瀹饮法传到了日本,在日本的文人学士中出现了模仿明代饮茶的热潮,日本人称之为
“煎茶道”。
煎茶法的茶叶一般用蒸青类的玉露,将茶叶放入茶壶中用滚水
冲泡,再倒入茶碗饮用。
由于煎茶方便,又不受场地限制,所以煎茶方式
也相当普及。
三、韩国茶文化
1.传茶入朝:六七世纪,新罗僧人为求佛法前往中国,载入《高僧传》的就有近30人,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在中国经过10年左右的专心修学后回国。
在中国,他们接触到饮茶,并在回国时将茶和茶籽带回新罗。
新罗第三十
代文武王即位时(公元661),祭祖礼仪中,就有用茶作祭祀品。
2.新罗时期:新罗后期,是新罗全面输入中国茶文化时期,同时也是茶文化发展时期。
饮茶由上层社会、僧侣、文士向民间传播、发展,并开始种茶、制茶。
在饮茶方法上仿效唐代的煎茶法。
3.高丽时期:高丽王朝时期,高丽以佛教为国教,佛教气氛隆盛,禅宗中兴,禅风大化。
中国禅宗茶礼传入高丽成为高丽佛教茶礼的主流。
高丽时期
(936-1392),是韩国饮茶的全盛时期,贵族及僧侣的生活中,茶已不可或
缺,民间饮茶风气亦相当普遍。
当时全国有庆尚道6个茶区、全罗道28个
茶区等共计35个茶产地。
当时的名茶有孺茶、龙团胜雪、雀舌茶、紫笋茶、灵芽茶、露芽茶、蜡面茶等。
王室在智异山花开洞(今庆尚南道河东郡)
设御茶园,面积广达四五十里,此即为俗称的“花开茶所”,所产茶叶滋味
柔美浓稠有如孺儿吸吮的乳汁,所以称为“孺茶”。
4.草衣禅师:韩国茶道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是草衣禅师——张意洵(1786-1866年),通过40年的习茶生活,领悟了禅的玄妙和茶道的精神,并将唐之百
丈清规改编为《东茶颂》,建立韩国茶礼。
草衣禅师还著有《东茶颂》和
《茶神传》,成为朝鲜茶道精神伟大的总结者,被韩国尊为茶圣。
5.李朝时期:李朝(1392-1910)取代高丽之后,强调伦理儒学,提倡朱子之
学,儒家思想对韩国茶文化产生了极大影响。
四、中日韩茶文化异同
1.同:同根同源、悠久的历史、与宗教的关系、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核心——修身正道。
2.异:主体——茶的差异、表现形式的差异、生存的土壤不同、
文化背景的差异、美学诉求的差异、茶道的内核。
(一)禅宗与茶
茶与宗教有着天然的联系:学禅讲究不吃不睡,僧侣们为了坐禅时不打瞌睡,往往靠饮茶来提神醒脑,因此,饮茶的习俗在寺院中越来越盛。
禅宗讲究“一日不禅,一日不食”,茶被认为是入禅的捷径。
怀海禅师——《百丈清规》的制定者,是禅宗中有名的禅师,百丈清规中有许多内容是与茶相关的。
现在我们常常提及的“茶禅一
味”,其源头就是《百丈清规》。
禅宗对中日韩茶文化均有影响。
(二)茶道中的主体——“茶”不同
1.中国:茶类型、品种丰富: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黑茶、花茶等,历
史悠久,名品繁多;散茶、饼茶,形状各异;
2.日本:茶类单一:蒸青类为主,大体分为煎茶(散茶)、抹茶(抹茶粉);
3.韩国:茶类繁杂:米、大麦等等皆可入茶。
(三)表现形式不同
1.中国:茶道(艺)形式多样,不同茶类、不同地区、不同少数民族、不同身
份均可有不同的饮茶方式,并产生出不同的茶道形式。
2.日本:抹茶道、煎茶道为主,各个流派区别严格,传承清晰
3.韩国:茶礼多种多样,多与传统祭祀、礼仪相关,如按名茶类型区分,即有“末
茶法”、“饼茶法”、“钱茶法”、“叶茶法”
(四)生存与传播的方式不同
1.中国茶文化:自下而上
2.日本茶文化:自上而下
3.韩国茶文化:自上而下
(五)文化背景不同
1.中国:儒释道。
中国虽然自古就有道,但宗教色彩不浓,而是将儒、道、佛
三家的思想溶在一起,给人们留下了选择和发挥的余地,各层面的人
可以从不同角度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爱好选择不同的茶道形式和思想
内容,不断加以发挥创造,因而也就没有严格的组织形式和清规戒律。
中国茶文化经过几千年的锤炼,而多具有文人文化色彩:寄情山水,
从重视术到重视心。
宋代斗茶、分茶、戏茶。
明代文人的怡情游戏。
茶与诗书画的不解之缘。
2.日本:禅宗+武士道。
日本茶道最为发展时期,正值日本的战国时代,千利休、
津田宗及和今井宗久,合称茶道“三大宗匠”。
千利休的茶道思想主张
“和、敬、清、寂”,融合有大量禅宗哲理,对于日日征战,不知明日
倒在何方的武将们来说,寂静的茶道仪式可以抚慰他们的心灵,使之
暂时从尘世的烦扰中解脱,所以醉心茶道者比比皆是。
3.韩国:儒家中正思想。
韩国茶道除深受禅宗影响外,也深深地打上了中国儒
家思想的烙印。
中国儒家的礼制思想对韩国影响很大,儒家的中庸思
想被引入韩国茶礼之中,形成“中正”的茶道精神。
在茶桌上,无君臣,
父子,师徒之差异,茶杯总是从左传下去,而且要求茶水必须均匀,
体现了追求中正的韩国茶道精神。
最早在茶道中提出中正思想的是草
衣禅师。
在《东茶颂》中提出凡事不可过度,不可炫耀,不可偏激,
不可消极。
这也是茶人修行中所要遵循的生活准则。
(六)美学追求不同
1.中国:虚静之美:走进品茗审美的境界,静静领悟茶之色、茶之香、茶之味、
茶之形的种种美感,以及赏鉴茶道文化生活中的择器之美、择水之美、
择侣之美、择境之美。
2.日本:枯寂之美:日本禅师寂庵宗泽所说的那样:茶意即禅意也,因此舍掉
禅之外,就没有茶意;不知道禅味的话,也就不知道茶味。
3.韩国:仪礼庄重之美
(七)饮茶环境不同
1.中国:雅室、山林、荒野。
皆可饮茶。
2.日本:现代日本茶道一般在面积不大、清雅别致的茶室里进行。
室内有珍贵
古玩、名家书画。
茶室中放着供烧水的陶炭炉(风炉)、茶釜。
炉前
排列着专供茶道用的各种沏茶、品茶用具。
(八)对茶的追求不同
1.中国:术与心并重。
追求茶的本身及对茶的感悟。
表现在心与术上的并重。
鉴茶、评水、候汤、烹点,无一不悉心关照;
雅室、荒林、溪边、山野,一切清幽之所均可赏茗。
中国茶文化经过
几千年的锤炼,而多具有文人文化色彩:茶与诗书画的不解之缘。
以
茶会友。
“饮茶以客少为贵,客众则喧,喧则雅趣乏矣!独啜曰神,二
客曰胜,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
”(张伯渊《茶录》)
2.日本:仪式感强烈。
日本茶道的规矩比较讲究,友人到达时,主人在门口恭
候。
待宾客坐定,先奉上点心,供客人品尝。
然后在炭炉上烧水,将
茶放入青瓷碗中。
水沸后,由主持人按规程沏水泡茶,依次递给宾客
品饮。
品茶时要吸气,并发出吱吱声音,表示对主人茶品的赞赏。
当
喝尽茶汤后,可用大拇指和洁净的纸擦干茶碗,仔细欣赏茶具,且边
看边赞“好茶!”以表敬意。
仪式结束,客人鞠躬告辞,让人跪坐门侧
相送。
整个过程,都洋溢着“敬、和、清、寂”的精神。
When you are old and grey and full of sleep,
And nodding by the fire, take down this book,
And slowly read, and dream of the soft look
Your eyes had once, and of their shadows deep;
How many loved your moments of glad grace,
And loved your beauty with love false or true,
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
And loved the 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
And bending down beside the glowing bars,
Murmur, a little sadly, how love fled
And paced upon the mountains overhead
And hid his face amid a crowd of stars.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Is not between life and death
But when I stand in front of you
Yet you don't know that
I love you.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Is not when I stand in front of you
Yet you can't see my love
But when undoubtedly knowing the love from both
Yet cannot be together.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Is not being apart while being in love
But when I plainly cannot resist the yearning
Yet pretending you have never been in my heart.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Is not struggling against the tides
But using one's indifferent heart
To dig an uncrossable river
For the one who loves you.
倚窗远眺,目光目光尽处必有一座山,那影影绰绰的黛绿色的影,是春天的颜色。
周遭流岚升腾,没露出那真实的面孔。
面对那流转的薄雾,我会幻想,那里有一个世外桃源。
在天阶夜色凉如水的夏夜,我会静静地,静静地,等待一场流星雨的来临…
许下一个愿望,不乞求去实现,至少,曾经,有那么一刻,我那还未枯萎的,青春的,诗意的心,在我最美的年华里,同星空做了一次灵魂的交流…
秋日里,阳光并不刺眼,天空是一碧如洗的蓝,点缀着飘逸的流云。
偶尔,一片飞舞的落叶,会飘到我的窗前。
斑驳的印迹里,携刻着深秋的颜色。
在一个落雪的晨,这纷纷扬扬的雪,飘落着一如千年前的洁白。
窗外,是未被污染的银白色世界。
我会去迎接,这人间的圣洁。
在这流转的岁月里,有着流转的四季,还有一颗流转的心,亘古不变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