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最牛”VS“最熊”商界人物(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十大“最牛”VS“最熊”商界人物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

眼前飞扬著一个个鲜活的面容。

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郭广昌:十大牛人之最理性

任正非:十大牛人之最低调

马云:十大牛人之最自信

袁隆平:十大牛人之最阳光

刘永行:十大牛人之最敏锐

李书福:十大牛人之最顽强

马蔚华:十大牛人之最稳健

王石:十大牛人之最异端

张瑞敏:十大牛人之最完美

马明哲:十大牛人之最坚毅

黄光裕:十大熊人之最霸道

李途纯:十大熊人之最冒险

杜双华:十大熊人之最矛盾

郭炳湘:十大熊人之最悲情

邱继宝:十大熊人之最失落

牛根生:十大熊人之最郁闷

刘根山:十大熊人之最伤感

田文华:十大熊人之最倒霉

石雪:十大熊人之最贪婪

朱新礼:十大熊人之最委屈

郭广昌:十大牛人之最理性

财富哲人郭广昌

诱惑多的时候避免贪婪,在选择少的时候克服恐惧,这不正是郭广昌这个财富哲人给我们上的一堂哲学课吗?

如果要找一个民企多元化的成功案例,复星是其中一个;如果要再找一个企业如何“过冬”的完美范本,恐怕还是非复星莫属。

2008年,在众多行业萧索的季节里,不甘寂寞的郭广昌却屡屡出手,而且是一次次的重磅出击。

2008年年底,中国企业界发生了最戏剧性的一幕,郭广昌是其中的主角之一:在新浪与分众达成换股协议后不久,复星国际公告称早已购入分众股份,成为其第一大股东。随着后来再次增持分众股份,复星国际因此又成了新浪的最大股东。

除了分众,郭广昌最近一年还购入了湖南时代阳光制药、浙江临海海宏集团、同济堂药业、天津钢铁、永发生物浆纸。另外,还入股了“老娘舅快餐连锁”和民用炸药行业。

如果翻开复星的成长史,我们就不会惊讶于郭广昌在2008年的收购行为。从中

可以发现,

自1998年开始,郭广昌就已经开始率领着成立了6年的复星踏上了多元化道路。从医药到房地产开发,从钢铁业到商业零售业,从投资到矿业,无一不被郭广昌收入复星的麾中。学哲学出身的郭广昌是一个拥有很强哲学思辩能力的企业家。

他是这样定位复星的:以产业为基础、以资本为助推力,站在产业的角度看资本,站在资本的角度看产业。他的目标是把复星打造成“中国的GE”和“内地版

的和黄”。

事实证明,复星的多元化道路是成功的,至少在目前为止是成功的。过去十年复星所涉猎的行业让它赚了个盆满钵满。复星集团仅5年来纳税额就高达200亿,

成了全国纳税额最高的民营企业之一。

了解郭广昌的人知道,他的成功不仅在于缔造了一个庞杂的“复星系”资本帝国,他更是为众多企业提供了一个如何“过冬”的完美范本。

“复星不仅要过冬,还要在冬天里壮大。”在一次公司内部会议上,郭广昌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郭广昌是如何带领复星过冬的?这成了我们关心的话题。

其实,2008年并不是复星第一次过冬。2004年,随着德隆系的坍塌,复星国际的多元化发展思路也饱受到了多方的质疑,郭广昌不得不试图通年来的多元化思路加以验证。也正是那一年,被郭广昌称为复星的“体检年”。

有了一次过冬的经验,郭广昌在2008年的冬天就显得格外轻松。他很早就准备上了“过冬棉袄”,当冬天真的到来时已经手握上百亿现金,并大声呼吁“恐惧

的时候勇敢一点”。

追根到底,使复星国际安然过冬的无非还是那两个法宝:“体检”和“战略”。出身贫寒之家的郭广昌即使在成为数百亿资产的掌舵者之后,仍然清晰记得母亲最初的教诲:不该做的事情不要做。他说,“不公平赢得的东西我绝对不要。江湖上有句话说的很对,出来混总是要还的。你如果相信市场经济的原则,就要相

信这一点。”

所以,郭广昌对任何一项投资都是慎之又慎,没有很大的把握绝不轻易出手。而对于公司的财务状况也都是力保健康。这样,即使全球金融海啸来临,复星国际

同样拥有免疫力。

郭广昌说,“我们的内心始终会被两个“恶魔”占据。一个叫贪婪,因为机会太多;另一个叫恐惧,因为要对自己的决策负责任。平衡,已经不是一个商业技巧的问题,完全在于你的内心是什么价值观。”

在诱惑多的时候避免贪婪,在选择少的时候克服恐惧,这不正是郭广昌这个财富

哲人给我们上的一堂哲学课吗?

任正非:十大牛人之最低调

万科董事长王石说,任正非是一只沙漠上孤独的狐狸。

他失败过,痛苦过,也忧郁过,但他最终都以最有静气、最有定力的力量渡过难关。他以理性、智慧和勤奋影响了中国的企业和企业家,也影响着全球通讯行业格局。从《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到《华为基本法》,再到《华为的冬天》,他始终以一种强烈的危机意识,引领着自己的企业大步向前,并最终成为中国民营企业的标杆。他,就是任正非。

2008年,华为20岁,任正非64岁。这一年,华为依然雷声不断;任正非却继续保持了一贯的沉默。

从2007年底华为发生的万人“辞职门”事件起,外界对华为的争议就一直没有消停过,也是在那一次,任正非率先自愿申请买断工龄,将自己001的工号变成十万多号。此后,华为员工一系列自杀事件又将任正非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2008年8月,中国电信近300亿元的CDMA大单引发了设备商新一轮的招标争夺大战。阿尔卡特朗讯、北电和中兴通讯的报价在140亿~70亿元之间,华为却

报出了不到7亿元的超低价。华为的“白菜价”毫无疑问又一次引起大家的非议,认为它是场竞标中的搅局者。

然而,任正非也许非常信奉“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这句话,他对外界的评论一概具有足够强的免疫力。他经常这样教导员工:“希望全体员工都要低调,因为我们不是上市公司,所以我们不需要公示社会。我们主要是对政府负责任,对企业的有效运行负责任。”

进入2008年以来,在全球经济哀鸿遍野的时候,电信业也未能独善其身。10月份,各大电信设备厂商陆续公布三季度财报,北电、摩托罗拉、阿尔卡特朗讯亏损的态势继续蔓延,何时止亏依然是未知数;诺基亚、西门子在经受合并带来的剧痛之后,复苏的道路亦非坦途。

面对行业冬天,任正非说,要“对经济全球化以及市场竞争的艰难性、残酷性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并提醒员工,“经济形势可能出现下滑,希望高级干部要有充分心理准备。也许2009年、2010年还会更加困难。”

这并不是任正非第一次警告冬天来临。早在2001年,他就提出了“过冬”的口号。当时,国内电信运营商固定资产投资的年平均增长率,从1996年~2000年的24.9%下降到2000年~2002年的2.1%。2004年下半年任正非第二次警告冬天来临。虽然这一时期,电信市场已经转暖,但是华为有自己的问题,同港湾的竞争正在关键时刻。更为关键的是,国际电信巨头已经开始对华为采取围剿行动。现在,人们又听到了任正非关于冬天的警告。

也许正是强烈的忧患意识使得华为总比别人早一步做好过冬准备,从而最后安然过冬。在严峻的2008年,华为继续保持了稳健、健康的增长,全球销售额达到233亿美元,同比增长46%,国际市场收入所占比例超过75%。数据表明,与很多已经陷入沉寂或者困境的同等级别的中国企业相比,华为仍然走在成功的路上。

业界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国外企业要想进入中国市场,必须越过两道山,一是价格,二是华为。任正非作为华为的精神领袖,无疑是应该引以为豪的,他时常被人称作土狼,或者硬汉,抑或是战略家。只有万科董事长王石把它比喻成一只沙漠上孤独的狐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