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改革实施情况和成效

1.体制机制建设及明确专业定位

1.1调研市场需求,明确专业定位

为了使人才供给及社会需求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实现协调对接,首先对及我校交通运输专业密切相关的汽车制造、销售、运输、检修和保险等行业企业,毕业生和在校生等对象的广泛充分调研和分析,全面了解行业企业现状、发展规划、本专业就业岗位、对学生专业能力的需求和对学生成长的需求等。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动态及社会发展需求,同时结合学校定位、学生自我成长需求和专业本身的特点,将我校交通运输专业定位为为满足汽车运用、检测、维修、组织、管理、营销、保险等汽车运用工程领域需求而设置的本科专业。交通运输专业方向在产业链中的定位如图1所示。

图1 交通运输专业方向在产业链中的定位

1.2顺应行业发展,定位专业培养目标

由专业定位确定我校交通运输专业(汽车运用工程方向)的培养目标确定为:本专业培养适应经济及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坚实的数学、外语、计算机基础,掌握本专业领域所必需的较为系统的基础科学理论、专业基础理论、扎实的专业知识及技能,了解本专业领域理论前沿及发展动态,熟悉国家关于本专业领域的技术标准和相关法规,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具备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工程素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及交流能力,能在道路交通运输管理部门、汽车服务企业和汽车运输企业从事道路交通运输组织、设计、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具有一定国际视野、有成长力的

工程师和管理者。

由专业培养目标和国家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确定毕业要求,交通运输专业的12条毕业要求如下:

(1)工程知识:具有较宽的学科背景和综合素养,掌握本专业所需的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专业知识,并能将其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本专业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针对本专业复杂工程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创造性地设计满足本专业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及工艺流程设计,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本专业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及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本专业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及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及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工程及社会:能够基于本专业领域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沟通:能够就复杂工程问题及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及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是学生经过大学阶段的学习最终获得的学习成果,将学习成果中概念性的表述分解成可考核的指标点,为重构人才培养体系奠定基

础。交通运输专业毕业要求的可考核的指标点如表1所示。

表1 交通运输专业毕业要求的可考核的指标点

2.“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2.1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系统构建

由分解的毕业要求的可考核指标点,反向倒推确定人才培养体系,使人才培养目标体现在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

将人才培养体系从空间上分为三个方面:课程体系、第二课堂活动体系、学生自我教育体系。其中,课程体系主要培养学生基础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第二课堂活动体系主要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学生自我教育体系指的是学生在大学中的自我养成教育。这三个方面形成了立体的人才成长空间,其互相联系、互相促进,有机统一,共同为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服务。同时,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以增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图2为构建的交通运输专业的三维空间人才培养体系。

图2交通运输专业三维空间人才培养体系2.2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分析

(1)课程体系总体构成分析(表2)

表2 第一课堂总体构成分析

(2)公共基础课模块构成分析(表3)

表3公共基础课模块构成分析

(3)学科基础课模块构成分析(表4)

表4学科基础课模块构成分析

(4)专业必修课模块构成分析(表5)

表5专业必修课模块构成分析

(5)专业方向限选课模块构成分析(表6)

表6专业方向限选课模块构成分析

(6)专业任选课模块构成分析(表7)

表7专业任选课模块构成分析

(7)创新创业课程模块构成分析(表8)

表8创新创业课程模块构成分析

(8)集中实践教学模块构成分析(表9)

表9集中实践教学模块构成分析

(1)第二课堂模块构成分析(表10)

表10第二课堂模块构成分析

(2)各模块任务和活动构成分析(表11)

表11各模块任务和活动构成分析

(3

)学生可获取各类证书(表12)

表12学生可获取各类证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