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农村金融发展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农村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廉志辉
来源:《时代金融》2020年第17期
摘要:2020年是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胜之年。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我国农村都是关键的一环,只有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实现发展,广大农村人口实现脱贫,我国才能真正建成小康社会,才能真正打赢脱贫攻坚战。而农村金融的发展是支撑农村地区发展的重要基础。以河北省农村金融发展现状为基础,分析河北省农村金融实际存在的问题,并以此提出相应的建议,为河北省的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关键词:河北省; 农村金融; 脱贫攻坚; 全面小康
一、引言
要了解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首先就要明确农村金融的定义,在我国,对农村金融的普遍认识就是农村的货币资金融通,但此种定义仍比较模糊,首先,“农村”一词本就不甚明确,较为广泛,其次,“货币资金的融通”只是对金融活动的一种概括,并未触及金融的本质内涵,而且,时至今日,金融在中国的发展更是有了前所未有的创新,简单以货币资金的融通来概括,可能并不能很好的解释农村金融的一些问题。因而,此处援引熊德平教授的原话“‘农村金融’的本质蕴藏于农村金融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之中,其定义实际上是不同历史背景下的农村金融现实,在人们观念上的反映[1]。”
二、河北省农村金融现状
(一)金融机构单一,金融体系不健全
河北省农村金融服务种类较少,信贷类型单一。目前农村的信贷种类有小额存单质押贷款、农户小额信贷、担保抵押贷款等,因为农户的担保抵押品大多价值不高,因此金融机构的坏账率也会上升。另一方面,河北省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并没有太多金融机构愿意设立分支点,这也导致了大多数农村地区一般只有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这两种银行类金融机构。同时,河北省農村地区的农业互助组织例如农业互助合作社等发展也不规范,没有同金融机构形成互补优势。民间金融发展缺乏保护,关于民间借贷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于欢案”的发生更是将民间借贷推向了风口浪尖,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大型金融机构不愿发放贷款给小微企业及农村地区等经济实力较弱的个人和集体的现实问题。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说,农村地区信用体系不完善,农户的契约精神较低时常有恶意拖欠贷款的现象,金融机构在深入农村地区的积极性也就较差。
(二)省内农村金融发展的地区差异明显
河北省南北跨度大,界于北纬36°05′-42°40′,虽地处华北平原,但辖区内地形多样,是我国唯一兼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湖泊和海滨的省份。这就造成了省内不同地形的农村地区实际差别很大,河北省贫困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自然生态环境大多较为恶劣,各地区经济发展模式也各有特点,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给统筹规划带来了一定难度,各地发展农村金融也不易相互借鉴。
(三)缺少资金承接主体
河北省省内南北地区都有国家级贫困县,以北部张家口、承德最为集中。贫困县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且自然环境较为恶劣,地形以高原为主,土壤多为碱性土壤,降雨量少,不适宜农作物生长及大规模生产。传统农业业规模小、效益差,不易形成规模效益,因此造成贫困地区经济落后,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选择外出务工,农村地区空巢现象严重,更加阻碍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实体经济是金融发展的基础,实体经济的落后必然会导致金融的落后[2]50-52。因此,农村的政策信贷起到的发展生产的作用可能较小,倒是很多贫困地区都出现了骗取国家扶贫补助的现象,例如贫困户从牛贩子手中租牛,应付检查组,以此骗取养牛补助等。
(四)资金“虹吸”现象严重
河北省内农村地区的金融资源本就稀缺,但由于经济欠发达,银行类金融机构为追求资金的效益最大化,会“只存不贷”或“多存少贷”,将从农村地区的吸收的资金转移到其他经济发展较好,投资机会多的地区的分支机构,例如城市的分支机构,形成资金的“虹吸现象”,如此导致农村地区不仅得不到其他地区的资金支持,且连本地区的资金也无法真正有效利用,造成资金的短缺。
三、对策建议
(一)大力发展农村地区的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是金融发展的基础,金融业是虚拟经济的一部分,虚拟经济依赖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实体经济为虚拟经济提供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虚拟经济也会随着实体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脱离了实体经济发展的虚拟经济,尚且不说无法发展,即使是发展也是空中楼阁,时刻都会威胁到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因此,农村金融的发展一定离不开农村地区实体经济的发展,农村实体经济的发展,又首先依赖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基础设施的完善应既包括硬基础设施又包括软基础设施。硬基础设施自然是交通、通信、水、电设施的建设。要致富不仅要先修路,而且要修好路。软基础设施则应是地方法规、规章、征信体系的公平和完善,这是保障经济活动参与各方正当利益的最基本要求。
(二)规范农村民间金融的发展
民间金融具有多、散、乱的特点。一方面,民间金融是民间一种重要的融资方式,民间借贷起源早,资金来源广,筹资速度快且极其便捷,没有繁琐的手续,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这些特点,民间金融有诸多隐患,携款跑路、暴力催收等往往与民间金融有密切联系。某些地方,为了防止恶性事件的发生,可能会对民间金融进行全部禁止,但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对于民间金融应进行适当引导,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对民间金融有清晰的界定,丰富民间金融的形式,加强监管,保护合法民间借贷,打击地下钱庄,充分发挥出民间金融的作用[3]8-13。
(三)建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明晰产权,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建立农村存款保险制度。健全贷款担保体系,鼓励担保公司在农村地区的建立,银行可以与担保公司共享农户信用调查资料,让贷款更为便利,扩大金融主体的投入范围,并积极创新农村地区的贷款品种,丰富贷款种类,建立全方位多元化融资体系[4]90-91。完善农村资金回流机制,使资金回流到农村地区,在这方面可以有效借鉴美国的经验,美国在西部大开发时期,为保证西部地区的资金不被吸引到东部地区,美国政府创新了商业银行体制,即单一银行制,规定西部地区的州银行不得设立分支机构,为西部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资金支持。我们可以借鉴此种方法,创新金融机构模式,找到经济效益在机构与农村之间的最佳平衡点,真正实现资金的“取之于农村,用之于农村”的良性循环。
(四)省内应因地制宜、因情而定
结合农村金融整体发展规划和各市、县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市、县的发展规划,不应套用一个模式,也不应放任农村金融单纯依靠市场发展,政府应进行积极引导与规范,发挥其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四、总结
农村金融不仅是农村地区的资金融通,还应包括农村地区的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及相配套的信用体系的完善。同时,任何地区金融的发展都应以实体经济为基础,实体经济是大厦之基,因此若想农村金融健康发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则首先应完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发展农村地区的实体经济。农村金融的发展应依靠政府、个人、企业、社会团体等多方的努力,而不是单纯的政府救济或是单纯依靠市场缓慢发展。农村金融的发展应当结合乡村独特的优势进行。同时也应加强对农民的金融知识的普及,提高农民的金融素养,为更好地利用农村金融发展经济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