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与张爱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毛姆所处的时代背景比张爱玲更复杂一 些。他的创作生涯漫长,一生经历两次世 界大战,但是毛姆从来不是一个时期、一 个时代的发言人,他的作品不具有某种意 义上的时代性,他没有写过与伟大时代相 关的小说,他所做的就是创作文艺作品。 他说:“对于世界的纷扰,社会环境的不 公平以及政治上的混乱,我比别人不少关 心,可我认为小说不是发表我对这些问题 看法的最好工具,不象很多我的更加显赫 的同行们那样,我觉得自己无意去宣传去 预言。”他只是惯常于把一切归结为人性 的猥琐、丑恶和人生的无意义。
• 王国维的悲观:《红楼梦》是通常之道德、 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造成的悲剧中之 悲剧(宝钗的为人之道)
道不尽的“面纱”寓

小说《面纱》的扉页上的第
一行文字这么写道:“别揭开
这华丽的面纱——雪莱”。
电影《面纱》的寓意是:生
活象蒙着一层面纱,爱就在遥 远的附近。(桂林山水、吕燕)
小说《面纱》的寓意是:遮 掩的面纱非常朦胧且毒烈,它 就是以婚姻和爱情的名义,报 复感情不忠。
遗言“死的却是狗”
• “死的却是狗?”那是西方文坛诗者戈德 ·史密斯 《挽歌》当中的一出极端出名的典故,讲的是一 个好心人路边领回一条快要死的狗,养狗育狗却 遭到狗口狂咬的感情不忠的故事,类似中国民间 的《东郭先生》。
特写集《在中国的屏风上》
小说《着色的面纱》
《面纱》的故事雏形
• 《面纱》的小说原创意取自但丁《地狱》 中的一位贵妇人皮娅的故事,皮娅小姐的 丈夫疑心妻子红杏出墙,但害怕皮娅家族 势力,不大敢朝皮娅直接下手,于是设计 将皮娅投入马雷蒙城堡,想让城内散发的 毒气熏死她。然而皮娅多灾不死,最后皮 娅的丈夫干脆把妻子从城堡顶上抛了下去。 这样一个报复妻子不忠的故事,形成了毛 姆小说《面纱》的初型。(但丁的地狱都 关了哪些人?)
毛姆的婚姻和与中国的结缘
1915年,毛姆与慈善家托马斯·巴尔那多博士的女儿茜瑞·威 尔卡姆生下一个女儿。茜瑞当时是个有夫之妇,但她次年与丈夫 亨利·威尔卡姆离婚,并与毛姆结婚。
但是婚后,毛姆大部分时间与哈克斯顿生活在一起。这对同 志伴侣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携手同行,游览了中国、印度、拉美 等地。毛姆作为“世界旅行家”的称号也由此而来。在这些旅行 中,哈克斯顿好比毛姆的眼睛与耳朵,在与旅途中各色人等的交 往中,为毛姆搜罗了大量“奇闻轶事”,而这些故事日后则成为 毛姆小说创作的源泉。1927年,茜瑞终于不堪这番冷落,与毛姆 离婚。(李安《断背山》)
毛姆早年的行医经历对创作的影响
1892年返回英国,在伦敦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当了六个星 期的医学见习生,随后即进伦敦圣托马斯医学院学医。为 期五年的习医生涯,不仅使他有机会了解到底层人民的生 活状况,而且使他学会用解剖刀一样冷峻、犀利的目光来 剖视人生和社会。他的第一部小说《兰贝斯的丽莎》,即 根据他作为见习医生在贫民区为产妇接生时的见闻用自然 主义手法写成。(余华是牙医、拉伯雷、鲁迅)
毛姆孤寂的童年
威廉·萨默赛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于1874年1月25日出 生在巴黎。然而好景不长,毛姆8岁到10 岁短短两年间,母亲、父亲相继去世,无 依无靠的毛姆只得回到英国寄居在当牧师 的叔叔家里。年幼的毛姆是穷困、寂寞的, 得不到至亲的温暖,生理上口吃的毛病又 使他神经紧张,因为他读书的那个学校, 同学们常以他的口吃而捉弄他。不幸的童 年给了毛姆一生以深刻的影响
尽管凯蒂绑架了瓦尔特的爱情,而他 却给俩人挖掘了死亡的陷阱,死去的竟 是他自己。“死的却是狗”,是瓦尔特 对于人生的叹息。其实,不管谁死去, 对于人生都是一种解脱。
《面纱》的视角和结尾
小说全文采用凯蒂的女性视角进行叙述,将 夫妻、情人、母女、父女、友人之间的关系,此 处无声胜有声地刻在纸上。对于瓦尔特的了解是 被动的,他从未主动走进读者的视野。然而,我 们眼中的他是多情的,明知道她不爱他,是在利 用他,竟全然不顾,这有点似张爱玲 “低到尘 埃里” 的爱;他是聪明的,利用离婚逼迫唐生 向凯蒂摊牌,让一个傻女人去自食真相;他是绝 决的,如果说这场婚姻他从开始就是自取其辱, 那么俩个人死在瘟疫蔓延的湄潭府未尝不是一个 自去其辱的好办法。瓦尔特为自己制造的不仅是 一副面纱,也是一座坟墓。
张爱玲的童年
张爱玲的祖母是李鸿章的女儿。但到了她这 一代,家势已经衰落。在张爱玲4岁到8岁期间, 母亲因为忍受不了丈夫的种种恶习,二度抛下 儿女,去欧洲留学。其后的张爱玲,就不得不 忍受后母的白眼了。家庭的不幸,从某种程度 上促成了张爱玲敏感、沉默、孤僻的个性。
性格交叉点
显赫的家世给了张爱玲与毛姆一个贵族的身份, 使他们能够所谓“享受人生”不放过人生的种种 琐屑乐趣。他们熟知封建大家庭或资产阶级上流 社会的人情世故,他们各自的一生最终也没有能 够跳出他们所属的那个阶级阶层,而童年的不幸 际遇,又使他们深入生活的底层,理解人生的各 种苦痛,提示人性中所包含的形形色色的弱点。 可以说,张爱玲与毛姆在性格上存在着一些交叉 点,这就是敏感、孤独、冷漠,他们不相信理想 与热情,头脑中也少有道德善恶标准,这同样表 现在他们对政治与时代的态度以及他们文学观上。
毛姆后来回忆说:“这段经历对我很宝贵。对于一 个作家来说,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比从医数年更好的锻炼 了。”后来毛姆放弃了收入丰厚的医生职业,开始了前途 未卜的文学生涯。
毛姆的同性恋倾向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 40岁的毛姆加入了法国的红十 字急救团。在西线服役时,他 遇到了22岁的美国人吉拉尔 德·哈克斯顿。哈克斯顿外向 活泼、精力充沛,与由於口吃 而不善交际的毛姆恰成互补。 毛姆遂雇哈克斯顿为自己的私 人秘书,两人的伴侣关系一直 保持到哈克斯顿1944年去世。 (李银河、王小波、周国平)
• 结论:人生虚无……生活并无意义, 人生没有什么目的。无论他出生与 否都是无关紧要的,无论它生存与 否也都是微不足道的。生命似清尘, 死去也徒然。
Biblioteka Baidu 毛姆的悲观
• 毛姆始终认为人生是一场悲剧,人是无能 为力的,人生只是对生存环境的一连串本 能反应,这种典型自然主义人生观在毛姆 的所有作品中都有所反映。
第一章 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毛姆
名噪大上海的张爱玲对毛姆作品情有独钟
• 1943年春,刚从香港辍学回沪的张爱 玲拿着她的《沉香屑——第一炉香》 拜见《紫罗兰》主编周瘦鹃时,周立 即品味出她的作品很有些毛姆作品的 风味。张爱玲承认她正是毛姆作品的 爱好者。张爱玲的弟弟在介绍姐姐时 也说:“……她顶喜爱看小说,《红 楼梦》和毛姆写的她顶爱看。”70年 代,张爱玲在她的一本小说集序里回 忆《连环套》的创作缘起时,提到某 个人物的原型,说他“整个像毛姆小 说里流落远东或南太平洋的西方 人……”
他们都生活在激烈动荡 的年代,但都与政治保 持一定距离
胡兰成曾经这样评论:“鲁迅是尖锐 地面对着政治的,所以嘲讽、遣责, 张爱玲不这样,到了她手上,文学从 政治上回到人间,因而也更亲切的。 时代在解冻,她要求自由、真实而安 稳的人生。”她不能理会外部世界任 何重大激荡,甚至民族存亡的大动荡 也不能在她的心头激起任何波澜。从 她的一些文字中可以看出,她认为现 今的一切充其量不过是历史的一种有 规律的延续。她所追求“真实而安稳 的人生”,实际上是在回顾过去中实 现,而“自由”是逃避一切社会责任。
★毛姆的自传小说《人生的枷锁》
• “人生的枷锁”出自斯宾诺莎的 《伦理学》,人屈从于自己的感情, 就如套上了枷锁。(小象的故事)
• 主人公菲力浦在经历了人生的种种 磨难,认识了人性的种种弱点和人 生的无意义之后,却逐渐在不同程 度上摆脱了肉体与精神的枷锁、经 济的枷锁和心理的枷锁,走向一个 新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