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心理学-第一章(完)

基础心理学-第一章(完)
基础心理学-第一章(完)

第一篇

1、心理学分为基础和应用心理学。

2、基础心理学着重于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基本规律的探讨。

3、应用心理学运用于实际生活,提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质量。

4、医学心理学包括心理卫生、心理健康、变态心理学、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

第一节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2、基础心理学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基础学

科。

3、基础心理学的内容:①认知、②情绪、情感和意志;

③需要和动机(内部动力);④能力和人格

4、认知: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也是信息加工的过程。

(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现象)

5、心理本质:①心理是脑的机能;②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6、思维(意识、精神)----人类;思维的萌芽-------灵长类动物;

知觉-------------------------脊椎动物;感觉----------------无脊椎动物;

7、德国----艾宾浩斯说过:“心理学有一个长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知的历史”。

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发现了“差别感觉阈限定律”,即韦伯定律。

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开创了记忆的实际研究。

德国-----冯特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研究心理现象的实验室。

相继创办了《哲学研究》、《心理学研究》。

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实验室,科学心理学的诞生的标志。

8、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影响的学派有构造、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9、学派的纷争:

10、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

11、研究心理学的原则: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解决社会实际提出来的问题,是推动心理学发展的动力)

12、研究心理学的方法:观察、调查、个案、实验法。

13、实验效度的高低取决于实验中对额外因素控制的严格程度。

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1、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三种。

2、感觉神经元又叫传入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又叫付出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又叫联络神经元。

3、外周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①从解剖上看,外周神经系统包括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

②从功能上看,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

4、中枢神经包括脊髓和脑。脑又由脑干、间脑、小脑和端脑组成。

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最低级的部位,如膝跳反射等。

5、脑干包括延脑、桥脑和中脑三个部分,是脑最古老的部位,也是维持生命的基本活动的主要机构。

6、间脑由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四个部分构成。

7、小脑的功能:保护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度,随意运动和不随意运动。

8、端脑,即大脑。它中间的裂缝叫纵裂把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纵裂的底上一个大的横行纤维束叫胼胝体,把大脑两半球连接起来。

9、大脑的外层有大脑灰质,(又叫大脑皮质或大脑皮层)和大脑白质,白质内有灰质核团,称为基底核。

大脑灰质的总重要约600克,占全脑重要约1400克的40%,总面积约为2200平方厘米。

10、大脑半球的四个叶:额叶、顶叶、枕叶、颞叶。

11、额叶最大,约占半球表面的1/3;

12、颞叶以听觉功能为主;枕叶以视觉功能为主;顶叶以躯体感觉功能为主;额叶以躯体运动功能为主。

13、边缘系统,是内脏功能和机体内环境的高级调节控制中枢,也是情绪的调节中枢。

14、身体各部位在大脑皮层上的代表区域都是倒置的,即脚在上,头在下。

15、身体感觉敏感的部位和运动灵敏的部位在大脑皮层上所占的区域就比较大;感觉迟钝的、活动少的部

位,所占的区域就比较小。

16、大脑两半球和身体两侧是对侧传导的关系。

17、大脑两半球的解剖结构基本上是对称的,其功能又是不对称的,这种不对称性叫做“单侧化”。

18、大脑半球的分工跟用手的习惯有关。惯用右手的人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左手右半球占优势的功能是不需要语言参加的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活动。

19、1860年,法国外科医生布洛卡发现证明,对于右利手的人来说,他们的左半球语言功能占优势。

20、20世纪60年代,美国神经心理学家罗杰.斯佩里做了“割裂脑”的实验。

这一实验证明,对于右利手的人来说,他的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右半球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功能占优势。

21、内分泌系统:由垂体腺、肾上腺、甲状腺、胸腺、胰腺、性腺等组成。它受自主神经系统支配。

第三单元、高级神经活动的反射学说

1、巴甫洛夫学说的几个基本概念:

①兴奋和抑制(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②反射、反射弧和反馈

2、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回答。

3、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叫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4、反馈:指反射活动的结果又返回传到神经中枢,使神经中枢及时获得效应器活动的信息,从而更有效

地调节效应器活动的过程。

5、无条件反射是动物和人生而具有、不学而会的反射。如吃食物流口水、光照使瞳孔收缩等。

6、条件反射是个体通过模仿、学习、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

7、巴甫洛夫研究的条件反射称为经典条件反射,斯金纳研究的称为操作条件反射。

8、巴甫洛夫发现的几个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①条件反射的抑制;②扩散和集中;③相互诱导;④动力定型;

9、巴甫洛夫认为,动力定型是人的习惯的生理基础,动力定型的破坏会引起人的消极情绪的反应。

第三节、感觉、知觉和记忆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

2、分类:①外部:由身体外部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包括视、听、嗅、味和皮肤感觉(皮肤感觉

又包括触觉、温觉、冷觉和痛觉)

②内部:由身体内部的刺激引起的感觉,包括运动、平衡和机体觉{机体觉又叫内脏感觉,包括

饿、胀、渴、窒息、恶心、便意、性和疼痛等感觉}

3、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4、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两者成反比}

5、感觉阈限:分为绝对和差别感觉阈限。

①绝对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②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

备注:一个能够觉察到的差别越小,说明他的差别感受性越高。

6、感受性:分为绝对和和差别感受性。

7、德国生物学国韦伯发现的韦伯定律, I/ I = K, I是差别阈限,I是原来的的刺激强度,K是一个

常数。

{韦伯定律只适用于中等强度刺激的范围}

8、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发现的费希纳定律,S=K.lgR。S是心理量,R是物理量,K是一个常数。

{费希纳定律只适用于中等强度刺激的范围}

第三单元、感觉现象

1、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最典型的是对暗适应和光适应}

2、保护对暗适应,就是戴上红色的眼镜。

3、感觉后像: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还能暂时保留一段时间的感觉形象。{各咱感觉器官都能产生}

4、正后像:和刺激物的性质相同;负后像:和刺激物的性质相反

{彩色的负后像是刺激色的补色}

5、正后像和负后像可以相互转换,后像持续的时间与刺激的强度成正比。

6、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7、①同时对比:两种感觉同时发生所形成的对比;

②相继对比:两种感觉先后发生所形成的对比;

③各种感觉出现的对分别叫做视觉、嗅觉、味觉对比和温度对比等。

8、联觉:一种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了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第四单元、各种感觉

1、视觉的适宜刺激:波长在380纳米-780纳米

2、视细胞上有两种视觉神经细胞,即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

3、颜色包括彩色和非彩色。

4、色觉有缺陷的人是靠明度的差别来“辨认”颜色的。色觉异常绝大多数是遗传的原因造成的。

5、色盲中女性色盲的人数仅仅是男性色盲人数的1/10.

6、听觉的适宜刺激:16-20000赫兹的空气振动是听觉的适宜刺激。{1000-4000赫兹的声音最敏感}

7、如果听觉疲劳不断积累,长期得不到恢复,将会导致永久性的听力丧失,如职业性耳聋。

8、嗅觉是最古老的感觉。

9、最基本的味觉有甜、酸、苦、咸四种。

10、皮肤上能分辨出来的感觉包括触觉、压觉、振动觉、温觉、冷觉和痛觉。

触觉、压觉都是被动的触觉;触觉和振动觉结合产生的触摸觉则是主动的触觉。

11、平衡觉又叫静觉。晕车、晕船就是平衡器官过于敏锐造成的。

12、运动觉又叫动觉。

13、痛觉总是和痛苦的情绪联系在一起,但是痛觉对机体却具有保护性的作用。{痛觉最难以适应}

{人们之间痛觉的感受性有很大的差别}

第五单元、知觉概述

1、感觉: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2、知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3、知觉的基本特性:整体、选择、恒常、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在一定范围内,知觉的条件发生了变化,而知觉的映像却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的知觉特性,

简称常性。

5、知觉理解性:在知觉外界物体时,人们总要用过去的经验对其加以解释,并用词把它提示出来的特性。

第六单元知觉的种类

1、知觉的种类: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

2、空间知觉:对物体的大小、形状、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3、大小知觉是由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的视像的大小,物体与观察者之间的距离及周围参照物等因素决定的。

在形成在小知觉的时候,运动觉和触摸觉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4、视网膜像提供了视觉信息,视线沿物体边界的扫描运动提供了动觉信息,手的触摸提供了触觉信息,这

些信息的结合形成了形状知觉。

5、随着生活经验的积累,这些信息结合得非常牢固了,只要其中一个入信息起作用,就可引起对物体形状

的反映。

6、方位知觉可以以自身作为参照,也可以以双耳听觉提供的信为参照。

7、距离知觉:是判断距离远近的知觉,又叫深度知觉、立体知觉。

8、人们判断距离远近的依据:①肌肉运动线索、②单眼线索、③双眼线索

9、两眼的瞳孔相距大约65毫米。

10、双眼视差,就会产生深度知觉。

11、立体摄影、立体电影都是应用双眼视差的原理制作出来的。

12、时间知觉:是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13、人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的节律,一般是以24小时为一个单位的。

14、运动知觉:是对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移产生的知觉。

15、似动现象:物体在空间并没有发生位移,却能被知觉为运动。又叫动景现象。

16、似动、诱导运动和自主运动,实际上他们都是视觉的运动错觉。

17、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这种歪曲往往带有固定的倾向。

18、只要具备了错觉产生的条件,错觉是必须会产生的,通过主观努力是无法克服的。

第七单元记忆及记忆过程

1、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2、记忆的种类:

①按其内容分:一、形象记忆,即对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记忆;

二、情景记忆,对亲身经历过的,有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的事件的记忆;

三、情绪记忆,对自己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的记忆;

四、语义记忆,对用语词概括的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

五、动作记忆,对身体运动状态和动作技术的记忆。

②按是否意识到:

一、外显记忆,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的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又叫受意识控制的记忆。

二、内隐记忆,个体并没有意识到,过去的经验却对当前的活动产生了影响,又称自动的、无意识的记忆。

③能否加以陈述: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

④认知心理学按照信息保存时间的长短及信息的编码、储存和加工的方式的不同分为:

瞬时记忆:1秒以内的记忆,又叫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容量较大。

短时记忆:1分以内的记忆,容量只有7 + 2个单位 (即一般说的记忆广度)

长时记忆:1分以上的记忆,无论就记忆的种类或数量来说都是无限的。

3、记忆的过程:识记(开始)→保持(知识和经验在大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回忆(从大脑中提取知识和

经验的过程)→再认(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重现时却能有一种熟悉感)

4、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或者发生了错误的回忆或再认。

5、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是记忆与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创始人。

6、保持曲线:后人用艾宾浩斯的实验数据,以间隔时间为横坐标,以保存量为纵坐标,画了一条说明遗忘

进程的曲线,也叫遗忘曲线。{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的}

7、艾宾浩斯致力于用实验的方法研究较高级的心理过程---记忆。

8、造成遗忘的原因:因自然的衰退,或因干扰的造成。

9、干扰又分为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两种。

10、系列位置效应:记忆材料在系列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响。

11、系列开始记得好叫首因效应或首位效应,末尾记得好叫近因效应或新近效应。

第四节、思维、言语及想象

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

2、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正是因这两个特性,人的认识又具有超脱现实的性质)

3、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①分析与综合、②抽象与概括

4、思维的种类:

①按思维的形态,分为动作、形象和抽象思维。

②按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向不同,分为辐合和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更具有创造性的思维}

③按是否具有创造性,分为再造性和创造性思维。

5、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性的反映,是以词来标示和记载的。

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和产物,又是思维活动借以进行的单元。

6、概念形成(或叫概念掌握):指个体借助于语言,从成人里继承和学会包含于概念中的知识和经验的过程。

7、、人工概念:只是模拟自然概念,与实际生活有很大的距离。

8、认知心理学研究思维的一个途径就是问题的解决。

9、问题解决:在问题空间中进行搜索,以便从问题的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过程。

10、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①迁移的作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分正迁移和负迁移}

②原型启发的作用:从现实生活的事例中受到启发,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方法。

③定势的作用:人们在从事某种活动前的心理准备状态,会对后边所从事的活动产生影响。

11、言语: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

12、语言是社会现象,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言语是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13、言语离不开语言,语言也訑不开言语。

14、外部言语又可分为口头和书面言语;口头又分为对话和独白言语。

15、内部言语:是为了支持思维活动进行的、不出声的言语。

16、内部言语的特点:①发音器官活动的隐蔽性;②言语的减缩性;③速度快

17、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

①运动性言语中枢(又叫布洛卡中枢)、②听觉性言语中枢(接受性失语症)、

③视觉性言语中枢(缺陷叫失读症)、④书写中枢(又叫又失写症)

18、表象: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在头脑中所出现的事物的形象也叫表象)

19、想象就是运用已有的表象,对其进行加工和改造,从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20、想象的种类:

①无意想象:

梦:是无意想象的一种极端的例子。

幻觉:是在异常的精神状态下产生的无意想象。

②有意想象:分为创造、再造和幻想。

21、幻想:指和一个人的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

第五节、意识与注意

1、意识:人类大脑所特有的反映功能,是人的心理和动物的心理的根本区别,是物质发展到最高阶段的产

物,也是自然进化的最高产物。

2、觉察:意识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觉知就是觉察。{包括对外界事物和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如知觉、

思维、情感和欲望,也包括对这些内容和自身行为的评价}

3、意识具有重要的心理机能,对人的身心系统起着统合、管理和调节的作用。

4、无意识:是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包括对刺激的无意,也包括无意识的行为。

5、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①睡眠:人一生大约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

清醒和警觉的状态,频率是14-30赫兹,波幅较小的β波;

安静和休息的状态,频是8-13赫兹,波幅稍大的α波;

睡眠状态下,是波幅更大的θ波和δ波。

②根据脑电波,将睡眠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大约持续10分钟,浅睡眠;

第二阶段,大约持续20分钟,出现睡眠锭(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

第三阶段,大约持续40分钟,出现δ波,有时出现睡眠锭;

第四阶段,大约持续20分钟,呈现为δ波,深度睡眠阶段,且前半夜长、后半夜短。

③这四个阶段大约要90分钟中,此后便进入快速眼动睡眠阶段。眼睛开始快速上下左右移动,梦境开始出现,这一阶段大约持续5-10分钟。

④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之后,又会重复上述睡眠的四个阶段,而且时间会比第一次长,直到最后一次可长达1小时,像这样的睡眠周期不断循环。不过,随着黎明的渐渐到来,第四阶段和第三阶段的睡眠会逐渐消失。

⑤深度睡眠阶段所占的比例加大,睡眠的效率就能提高。睡眠对机体也起着保护的作用。

⑥梦:用脑电仪、或以眼动仪可以准确地检测出人在睡眠中是否正在做梦。

⑦梦的特点:梦境的不连续性、不协调性和认知的不确定性等。

⑧梦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做梦不会妨碍人的休息。

⑨梦剥夺,可能出现记忆力下降,情绪低沉,进而影响到健康的现象。

第二单元注意概述

1、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注意的种类:

①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的,不需要付出意思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又叫不随意注意。

②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才能维持的注意,又叫随意注意。

{两者可以相互转化。}

③原来的有意注意转化成了无意注意,有时把这种注意叫有意后注意或随意后注意。

第三单元、注意的特征

1、注意广度: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地把握的对象的数量,又叫注意范围。

{注意广度大约是7 + 2,即5-9个项目}

2、注意的稳定性:对选择的对象注意能稳定地保持多长时间的特性。(注意维持的时间越长,注意越稳定)

3、注意转移:由于任务的变化,注意由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上去的现象。

4、注意分配: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活动的现象。

5、注意分配的条件:

①所从事的活动中必须有一些活动是非常熟练的,甚至已经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

②所从事的几种活动之间应该有内在的联系,没有内在联系的活动很难同时进行。

第六节、需要与动机

1、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2、需要都有对象,是推动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3、需要是发展的,是永远不会彻底满足的。

4、需要的种类:

①从需要产生的角度分类: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

②从满足需要的对象分类: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5、动机: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里活动或内部动力。

动机不能进行直接地观察,可根据个体的外部行为表现加以推断。

6、动机的产生:

①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②由生理需要引起来的,推动个体为恢复机体内部平衡的唤醒状态叫内驱力,或驱力,它是生理性的动机。

③由外部环境条件引起的。

④诱因:能引起有机体的定向活动,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

⑤情绪也具有动机的作用。

7、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关系:

①同一行为可以由不同的动机引起;

②不同的活动也可由相同或相似的动机引起。

③动机和效果也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

8、动机的种类:

①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生理性动机:由有机体生理需要产生的动机,又叫驱力或内驱力(如吃饭、穿衣、休息、性欲等动机)

社会性动机:以人类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而产生的动机(兴趣、爱好等)

②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

有意识动机:能意识到自己行为活动的动机

无意识动机:没有意识到或没有清楚地意识到活动目的的动机

③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在推动个体行为、活动都会发挥作用。外在动机只有在不损害内在动机的情况下才是积极的。如果外在动机的作用大于内在动机的作用,个体的行为、活动主要靠外部奖励的推动,那么此后,个体对外部奖励的水平不满的话,他的行为、活动的积极性就会大大降低,结果毁掉的是个体活动的内在动机。

9、定势:对人的知觉、记忆、思维、行为和态度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多选}

10、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于1968年提出来的需要层次理论。

11、需要的层次:五个层次是由低级到高级的逐级形成并满足的。{多选}

①生理需要:人对食物、空气、水、性和休息的需要。

②安全的需要:对安全、秩序、稳定以及免除恐惧和焦虑的需要。

③爱和归属的需要:人要求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隶属于某一群体,并享有地位的需要。

④尊重的需要:希望有稳定的地位,得到他人高度评价,受到他人的尊重并尊重他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会产生自卑和失去信心)

⑤自我实现的需要:人希望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地完善自己,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实现自己理想的需要。(最高层次的需要)

12、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层次越低的需要出现得越早,层次越高的需要出现得越晚。

层次越低的需要力量越强,又叫缺失性需要。高层次需要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精力的旺盛,又叫生长需要。第七节情绪、情感和意志

1、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是不同于认识过程的一种心理过程。

①情绪和情感反映的是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认识过程则是对事物本身的认识。

②情绪和情感是主体的一种主观感受,认识过程是以形象或概念的形式反映外界事物的。

③可以从一个人的外部表现看到他情绪上的变化,却看不到他所进行的认识活动过程。

④情绪和情感会引起一定的生理上的变化,认识活动则不伴有这种生理上的变化。

2、表情:情绪变化的外部表现模式。{包括面部、身段和言语表情}

备注:面部表情是鉴别人的情绪和情感的主要标志。

3、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情绪:是感情反映的过程,也是脑的活动过程。情感:常被用来描述具有深刻而稳定的社会意义的感情。情绪和情感之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情感要通过情绪来表现,情感也能制约情绪的表现方式。

4、情绪和情感的功能:适应、动机、组织、信号功能。

情绪和情感的信号功能是通过表情实现的,表情的交流比言语的交流出现的要早。

5、情绪和情感在每一维度上的变化,都具有两极对特性。

6、情绪和情感变化的维度:

动力性(增力和减力)、激动度(激动和平静)、强度(强和弱)、紧张度(紧张和轻松两极)。

7、情绪和情感的种类:

①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分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基本情绪: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不学而会的,又叫原始情绪(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

复合情绪:由基本情绪的不同组织派生出来的。

{由愤怒、厌恶和轻蔑组合的叫敌意;由恐惧、内疚、痛苦和愤怒组合的叫焦虑}

②按情绪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心境:是一种微弱、持久又有弥漫性的情绪体验的状态,通常叫心情。

(心境往往由对人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引起,心境对人的生活、工作和健康会发生重要的影响)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有明显的生理反应和外部行为表现。

(激情往往由对人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引起,心境对人的生活、工作和健康会发生重要的影响)

应激:在出现意外事件或遇到危险情景时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应激源:能够引起应激反应的事物。应激反应:个体对应激事件做出的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

③应付应激可以:调整自己的情绪、重新评价应激源或采取某种行为、可以集中精力解决面对的问题、

在不具备解决问题的条件采取回避的策略。

8、人的高级情感有: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此外还有宗教情感、母爱等。

9、意志: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并能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行动:受意志支配的行动。

10、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

①准备阶段、②执行决定阶段

11、动机的冲突有四种形式:

双趋式、双避式、趋避式、双重趋避式冲突。

12、意志的品质:

①意志的自觉性:与其相反的品质是受暗示和武断从事。

②意志的果断性:和其相反的品质是优柔寡断和鲁莽草率。

③意志的坚韧性:与其相反的品质是虎头蛇尾和执拗。

④意志的自制性:与其相反的品质是怯懦和任性。

第八节能力和人格

1、能力: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

2、智力: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即认识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思维力是支柱和核心。正常发展的智力是从事任何一种实践活动的基本条件。

3、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①能力是掌握知识和技术的前提(不能简单地把知识和技能当做标准,来比较人们的能力高低 )

②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能力也得到了发展,所以能力与知识和技能又有密切的联系。

③具备能力所需要的各种心理条件叫才能;不仅具有才能,而且能力所需要的各种心理条件都达到了完美的结合,又为人类做了杰出贡献叫天才。

4、能力的分类:

①按能力的结构分: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②按与先天禀赋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关系分液体能力和晶体能力。

③按能力所涉及的领域分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④按创造程度:模仿能力、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

5、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能力类型的差异、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

6、能力发展的水平差异:

①智力的高度发展叫智力超常,一般把智商高于140的儿童叫超常儿童,大约占全部人口的1%。

②远低于中等水平的叫智力落后(一般把智商低于70的儿童叫弱智儿童,约占全部人口的3%)

7、遗传的因素:主要指的是一个人的素质,或叫天赋,即一个人生来具有解剖生理特点。素质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基础和前提。

8、环境教育因素包括:儿童正常发育的物质条件,儿童的家庭、所在的学校及他所处的社会环境。

9、人格:是各种心理特性的总和,也是各种心理特性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都影响着一个人思想、情感和行为,具有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心理品质。

10、人格的特性: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功能性、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11、人格的结构:苏联心理学界常用个性这个概念;西方心理学界常用人格这个概念。

12、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相当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脾气、秉性和性情。

13、气质类型说:

①体液说:希波克拉底提出,四种液体,即黄胆汁、血液、黏液和黑胆汁。

{大多数人是介于两种气质类型之间的中间型和混合型}

②体型说、③血型说(尚缺乏足够的科学根据)、④激素说

14、气质的特性:

①感受性和耐受性、②反应的敏捷性、③可塑性、④情绪的兴奋必性、⑤指向性

备注:指向性也表明兴奋和抑制哪种过程占优势,兴奋占优势者外向,抑制占优势者内向。

15、气质类型的外在表现:

①胆汁质:精力旺盛、行为外向,直爽热情,情绪的兴奋性高,心境变化剧烈,脾气暴跌,难以自我克制。

②多血质: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行动敏捷,反应速度、注意转移的速度比较快;行为外向,容易适应外

界环境的变化。

③黏液质、④抑郁质:大多数人是中间型或混合型。

16、如何看待气质类型:

①气质具有稳定性和可塑性;②没有好坏之分;③不决定一个成就的高低,但能影响工作的效率;

④影响性格特征形成的难易;⑤影响对环境的适应和健康。

17、性格: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

18、态度:一个人对人、物或思念的一种反应倾向性,是在后天生活中习得的,

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因素组成。

19、气质更多地体现了人格的生物属性,性格则更多地体现了人格的社会属性,个体之间的人格差异的核

心是性格的差异。

20、性格的结构:

①性格的静态结构: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

②性格的动态结构:性格态度特征是性格的核心。

21、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的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①本我:最低层次,是人的原始的无意识本能,遵循快乐的原则。

②超我:最高层次,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遵循道德的原则。

③自我:中间层次,在本我和超我之间起着调节的作用,遵循的是现实性的原则。

当三者处于协调状态时,人格表现出一种健康的状况,当三者发生的冲突且无法解决的时候,就会导致心理的疾病。

22、瑞士新精神分析学家容格在<心理类型论>提出内—外向人格类型理论。

空格认为,一个人兴趣和关注既可以指向内部,也可以指向外部。前者叫内向,后者叫外向,每个人都有内向和外向两种特征。

根据内向占优势,还是外向占优势,将人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

备注:极端的内向或极端外向的人很少,多为中间型的。

空格的理论虽然简单,但比较切合实际,也容易了解、使用。

23、美国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是人格特质理论的创造人,认为特质是构成人格的基本元素。

人格特质分为在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24、艾森克和巴甫洛夫都支持四种气质类型的划分,说明四种类型的划分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25、20世纪80年代,科斯塔和麦克雷提出了人格的大五或五因素模型。

人格五因素包括神经质(N)、外倾性(E)、经验开放性(O)、宜人性(A)和认真性(C)

教育心理学整理笔记

概念题及单选题(93题)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行为过程(知,情,意)。 3、单选: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的 心理学的诞生。 4、桑代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现代教育心理学的 诞生,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5、心理学简史:(单选)学派名称,代表人物,基本观点 1)构造主义:学派的奠基人为冯特,代表人物为铁钦纳。认为心理和意识是由元素构成。 2)机能主义:创始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代表人物杜威。机能主义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哲学基础为实 用主义)(意识流) 3)行为主义: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代表人物有桑代克、斯金纳和巴甫洛夫。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操作的行为,强调刺激——反应联结。 4)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是韦特海默、卡夫卡和苛勒,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也称为完 形主义心理学。 5)精神分析心理学:代表人弗洛伊德,提出“潜意识流”,把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 ——潜意识;并提出“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包括:“本我”、 “超我”和“自我”,“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6、认知心理学:又叫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心理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代表 人皮亚杰。 1)7、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马斯洛、罗杰斯。强调存在、价值,认为人性是善的,每个人都是受自我实现倾向引导的。 8、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9、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法、相关研究法和描述性研究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相关未必因果,因果一定相关”。 10、实验研究法:是指通过操作自变量、控制额外变量、测量因变量,以此推断自变量和 因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方法。(实验法揭示因果关系) 11、教师期望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使学生朝向期望的方向发展,又叫“皮格马利翁 效应”,也称“罗森塔尔效应”。(赏识教育) 12、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13、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14、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提出,是指个体在面对任务时,对自己能否有效应对任务能力 的主观判断和信念。 15、教师风格: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的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 方式方法的特点。 16、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对教学的计划、监控和调节能力。体现三个方面:1)、教师 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预先计划和安排;2)、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 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3)、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 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 17、师爱的心理功能:激励、感化、调节、榜样 18、学习:是指在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

社会心理学知识框架图(完整版)复习过程

第一节概述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社会行为、社会意识 定义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社会互动 社会行为勒温 B=f(P,E) 研究对象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 和范围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个体层面、人际层面、群体层面、社会层面 时间: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 哲学思辨内容:围绕着“人性”的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启蒙期)人物:康德、卢梭 时间: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 经验描述特点:观察 简史(形成期)人物: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社会心理学导论》概述(霍兰德)时间:始自20世纪20年代 实证分析阶段 (确立期)特点:描述转向实证研究,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遵循的主要原则:价值中立原则、系统性原则、伦理原则 观察法:自然观察、参与观察 研究研究的主要方法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 方法档案法 如何看待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结果 社会学习论 社会交换论 理论符号互动论 流派精神分析论 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概述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社会化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个体社会化的主要载体:1 家庭;2 学校;3 大众传播媒介;4 参照群体 几种重要的社会化类型:语言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 概念 按角色获得方式分: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 按角色行为的规范化分:规定型角色和开放型角色 社会角色分类按角色的功能分: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 社会角色按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分: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 社会化角色扮演: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 与自我角色失调: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 概念自我的概念 自我自我的结构 自我概念的功能:1 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2 解释经验;3 决定期待自我、身份与自尊身份的定义 身份 身份的特点 自尊的概念詹姆斯自尊=成功/抱负 自尊一些影响自尊的因素 自尊的测量 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

心理学基础第一章练习绪论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当刺激作用于神经时,神经元就会从比较静息的状态转化为比较活跃的状态,这就是_神经冲动_.神经冲动 2、一次神经冲动产生的过程,基本上是由于刺激导致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从而使膜外膜内的正负离子移动而导致膜内外电位差发生变化的过程,因此,神经冲动会用_动作电位_来说明。 3、神经冲动的传导在细胞内主要是_电传导_,在细胞间主要是化学传导。 4、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互接触的部位叫_突触_,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借助于_神经递质_来完成的。突触,神经递质。 5、神经递质主要起两种作用,一种叫_兴奋_,另一种是_抑制_。 6、反射是指有机体借助神经系统对刺激做出的有规律的反应。以脑为核心的神经系统的一切活动都是通过_反射_方式来实现的。神经回路是处理信息的基本单元,最简单的神经回路是_反射弧_。反射,反射弧。 7、一般情况下,当人在恐惧和愤怒等情绪状态下,_交感神经_使躯体兴奋起来,它能加速心脏的跳动、能让肝脏释放更多的血糖以便肌肉利用、能减缓消化器官的活动,以便于采取搏斗和逃走的行动。交感神经。 8、大脑皮层有四个脑区,分别是:_额叶_、_顶叶_、_枕叶_、_颞叶_。负责控制躯体运动和类似筹划、决策、目标设定等高级的认知活动的是_额叶_;_顶叶_主要负责触觉、痛觉和温度觉;_枕叶_主要是视觉中枢;颞叶主要是_听觉中枢_。 额叶、顶叶、枕叶、颞叶;额叶,顶叶,枕叶,听觉中枢。 9、在功能上,大多数人与_语言_相关的机能已一侧化到左半球,我们说话、阅读、写字主要是左半球完成。语言。 10、巴甫洛夫认为,条件作用可以是用刺激唤起特定反射的兴奋过程,也可以是用刺激_抑制_原本可能会产生的反射的过程。条件抑制包括:_消退抑制、延迟抑制_;无条件抑制包括:_外抑制、超限抑制_。抑制。消退抑制、延迟抑制;外抑制、超限抑制。 11、条件反射形成的最佳条件是:在铃响(信号刺激)后的0.5秒时,呈现食物(无条件刺激),两者的_相邻性_是重要的条件,也叫条件作用。后来的研究进一步发现,_相倚性_是影响经典条件作用形成的重要因素。相邻性,相倚性。 12、在心理学上,当一个反应的概率由在其之前的事件决定的时候,其行为被归类为应答性

设计心理学1读书笔记

设计心理学1读书笔记 【篇一:设计心理学读书心得】 设计心理学读书心得 《设计心理学》是一本有关日用品心理学的书,侧重于告诉人们如 何理解那些配备旋钮、刻度盘、控制键、开关、指示灯和仪表的物品。在书中作者表达了一种十分重要的观点:“绝大多数的日常知识 存储于外部世界而非人的头脑中。”也就是说人的大脑空间还是有限的,大部分还是需要依靠外界知识存储来进行操作。 诺曼说,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是避免犯错误的一个根本途径,即设 计应以用户的需求和利益为基础,以产品的易用性和可理解性为侧 重点。 认知心理学认为:在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之间存在着一种对应关系,人脑内部是以符号、符号结构以及符号操作来表征、解释外部世界 的“符号”是信息的载体,因此,这些心里表征就代表了外部世界存 贮在头脑中的“信息”。内、外两个世界不断的进行着信息的交换, 这样的结构就解释了人与外部环境之间“信息交换”的关系本质。在 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遭遇个各种不同的麻烦,往往很多人会认为是 自己太笨,然而事实却是因为产品的设计有问题。这需要设计人员 对产品的外观和易用性之间保持平衡,在设计产品时不能只注重外观,也不能只重功能,想要在保证设计的几项原则下把产品做到最 好则需要从用户的角度看问题,考虑可能出现的每一个差错,然后 想办法避免这些差错,设法使操作具有可逆性,以尽量减少差错可 能造成的损失。 在设计中当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1、保证用户能够随时看出哪些 是可行的操作。2、注重产品的可视性。3、便于用户评估系统的工 作状态。4、在用户意图和所需操作之间、操作与结果之间,可见信 息与对系统状态的评估之间建立自然匹配关系,要利用各类自然关 系和自然限制因素,尽量不要使用产品说明书或标示,即便确有必 要也应当只用一次。 设计人员将复杂的操作过程变得容易需要遵循以下七项原则:1、应用存储于外部世界和头脑中的知识。2、简化任务的结构。3、注重 可视性消除执行阶段和评估阶段的鸿沟。4、建立正确的匹配关系。5、利用自然和人为限制因素。6、考虑可能出现的人为差错。7、最 后选择,采用标准化。第一项原则适用于功能较多的产品,将人脑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单项选择题讲解学习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单项选择题(单选) 1、神经元中接受外界刺激或接受前一神经元传来的神经冲动的部位是()。 (A)树突 2、自主神经由()组成。 (B)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3、丘脑是()。 (C)皮层下较高级的感觉中枢 4、顶叶上靠近中央沟的回叫()。 (D)中央后回 5、当一种神经过程进行的时候可以引起另一种神经过程的出现,这叫()。 (B)相互诱导 6、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 (B)感受性 7、"红花还得绿叶配"是说绿色背景上的红色看起来更红了,这种现象叫()。 (C)颜色对比 8、站在铁路上看两根铁轨,距离越远看起来两根铁轨的距离越近,到视线的尽头就交叉到一点了,这在判断距离时提供的线索叫()。 (C)线条透视 9、个体并没有意识到,过去的经验却对当前的活动产生了影响,这种记忆叫()。 (C)内隐记忆 10、通过思维,能从已知推断出未知来,这说明思维具有()的特点。 (C)间接性 11、从事某种活动前的心理准备状态叫()。 (C)定势 12、看了《阿Q正传》后,头脑里可以呈现出阿Q的鲜明形象,这是()。 (D)再造想象 13、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是()最主要的特点。 (A)意识 14、按照动机产生的根源可把动机划分为()。 (A)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15、人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叫()。 (C)兴趣 16、有爱就有恨;有喜悦就有悲伤;有紧张就有轻松,说明情绪和情感具有()的特性。 (C)两极对立 17、按情绪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持续时间对情绪进行的划分叫()。 (C)情绪状态 18、按情绪状态可把情绪分为()。 (A)心境、激情、应激 19、和意志自觉性相反的品质是()。 (A)受暗示性 20、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即认识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叫()。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 第一节绪论 第一单元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一、心理学概述 ●心理学的定义: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进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基础心理学的任务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基础学科。 二、基础心理学的内容 ●基础心理学内容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第二单元人的心理的本质 一、心理是有脑的机能:心理是脑的机能,也就是说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现象是脑活动的结果。 ●心理现象是动物适应环境随着神经系统的产生而出现的。动物心理进展:单细胞动物(变形虫)有感应性,没有心 理现象。

二、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客观外界事物作用于人体感觉器官,通过大脑的活动将客观外界事物变成映像,从而产生了人的心理,因此,心理 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却不是大脑活动的物质产品,是一种主观映像。这种主观映像可以是事物的形象,概念,体验,是主观的,而不是物质的。心理是社会的产物,是能动的反映,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 因此可通过观察和分析人的行为活动,客观地研究人的心理。心理现象既是脑的机能,又受社会的制约,是自然和社会相结合的产物,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叫边缘学科。 第三单元心理学发展简史 一、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科学心理学诞生标志: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同期研究结果 有1840年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定律(差别感觉阈限);1860年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的费希纳定律(开创心理物理学研究领域);艾宾浩斯开创了记忆的实验研究。 二、学派纷争: 三、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 第四单元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和方法 一、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心理现象是一种主观现象,所以对于心理学的研究来说,特别强调客观性原则是必要的,不 能对心理现象进行主观的猜测,而忽视去寻找它的客观证据,以臆测代替事实。) 2、辩证进展的原则(动物从没有心理到有心理,再从低级发展到高级,直到出现人的意识,这是心理现象的 种族发展;人从出生,历经幼儿期,学龄期,青年期,中年期,最后到老年期,人的心理也有一个发生,发展 和成熟、衰老的过程。) 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心理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1.描述:对心理现象进行客观和精确的观察和了解。 注:描述要客观,必须忠实于可观察到的信息 2.解释:寻求心理和行为的原因,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心理或行为。 注:解释要合理,谨慎地超越被观察到的现象。 3.预测:是对某种特定行为将要发生的可能性或某种特定关系将被发现的可能性的陈述。 4.控制:控制意味着使行为发生或不发生,或者影响它的形式、强度、发生率等。 二、心理学简史: 1.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适应环境科学和技术受科学理念的影响,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的寻求生存的意 义哲学和宗教关于人类研究自身问题的新学科体系。 2. 科学心理学的产生:冯特:科学心理学之父。1879 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 世界上第一座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产生。 3.当代心理学流派: 结构主义心理 学 机能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 精神分析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一、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实践性原则 3、发展性原则 4、因果性原则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心理学的科学性要求其结论必须建立在依靠科学方法收集和处理的证据基础 之上。科学的方法包括一整套用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有序步骤,用客观收集 到的信息作为得出结论的事实基础。 1、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被试的行为、语言、 表情、动作等进行观察和描述,从中发现行为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2、实验法 实验法是有目的、有方向地严格控制一定条件,引起被试某种特定心理现象 和行为的出现,从而研究心理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3、测验法 ⑴作业型测验法:要求被试完成一定难度的任务,研究者根据其完成的质量对其特 质做出量化评定的方法。能力测验学绩测验⑵自陈型测验法:要求被试完 成一些自我评估的题目,研究者根据其完成的情况对 其特质做出量化评定的方法人格测验心理健康测验

教育心理学知识框架结构图(个人整理)

教育心理学知识框架结构图 第一编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3)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①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关系 ②教育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分支的关系(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1)早期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2)教育心理学的创建 (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发展的特点: ①内容庞杂,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 ②对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研究少,对教育实践作用不大。 (4)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建设与发展趋势 ①内容趋于集中;②各派的分歧日趋缩小;③注重学校教育实践。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与意义 (1)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2)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①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

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教育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有助于帮助教育者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第四节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②系统性原则;③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④教育性原则。(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①教育心理实验 ②观察法 ③调查法 问卷法、访谈法、教学经验总结法 (3)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综合化趋势 ①注意采用多种方法研究和探讨课题; ②强调并大量采用多变量设计; ③注意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 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1)心理发展的概念 (2)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①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的过程; ②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基础心理学知识点梳理-基础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基础心理学(王晓钧)重点梳理 第一章绪论 1. (重点)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自身的一门科学,起源于希腊词根:phychc(灵魂)和logos (学问),原意为“灵魂之学”。 1879年,德国哲学家、实验心理学的创始人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2.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人和动物的心理现象。具体的说,心理学研究以下内容:心理过程和心理个性 3. (重点)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1)心理过程:指人类共同拥有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①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语言等,也包括注意②情绪和情感过程:在认识他人或客观事物时所产生的一定的态度 ③意志过程:一个人有意识地提出目标,制定计划,选择行为方式,克服困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的心理活动就是意志过程。 (2)个性心理:由于遗传素质和后天环境导致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又成为差异心理。 ①个性倾向性: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也就是人对客观事物的稳定的态度。 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世界观等 ②个性心理特征:是指在一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点。 能力,气质和性格统称个性心理特征。 4. 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的联系: (1)个性心理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的;(基础) (2)已形成的个性心理制约着心理过程的进行,并在心理活动过程中得到表现。 5. (重点)心理学学科性质的两个鲜明的特点:(1)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于一身(2)集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于一身 6. 心理学的分类: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 (1)基础心理学:研究重点在于从理论上揭示人类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 主要包括: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等 (2)应用心理学:研究倾向于将基础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某一特殊群体,揭示这一群体的心理活动规律。主要包括: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工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广告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环境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等。 7.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领域: (1)心理过程:人的心理现象是在时间上展开的,表现为一个过程;分析心理现象的时间进程,对科学地揭示心理活动的规律是非常重要的。 (2)心理结构:人的心理现象是很复杂的,但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存在一定的结构;研究心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心理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3)心理的脑机制:心理是神经系统的功能,特别是脑的机能。一个健康发育的神经系统,是各种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基础。心理学家不仅要在行为水平上研究心理现象的规律,而且要深入研究心理的脑机制,揭示心理现象与脑的关系。 (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人的心理现象是进化过程的产物。研究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它和脑发育的关系,是心理学的重要任务。 (5)心理与环境:心理现象是由外界输入的信息引起的,客观世界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心理现象和人的外部环境(自然和社会的环境)之间存在着规律性的联系,揭示这种联系和关系是心理学的另一项重要任务。

第一章 基础心理学

1.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看,脑最早形成的部位是(D)。 选项:A.小脑B.脊髓C.丘脑D.脑干 2. 睡眠属于(D)状态。 选项:A.潜意识B.无意识C.前意识D.特殊的意识 3. 根据脑电波的变化,非快速眼动睡眠期有(B)个阶段。 选项:A.3 B.4 C.5 D.6 4. 由于反复操作而形成的,从事某种活动前的心理准备状态叫(B)。 选项:A.思想准备B.定势C.知觉准备D.策略 5. 属于意志行动的是(A)。 选项:A.残疾人登山B.单位会餐C.小孩玩游戏D.上床睡觉 6. 关于错觉,错误的说法是(D)。 A.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 B.错觉往往有固定倾向 C.错觉产生需具备一定条件 D.错觉很容易被纠正 7. 自制力有缺陷的人会出现(A) 选项:A.任性B.草率C.武断D.执拗 1. 与内脏系统活动关系最密切的是(D)。 选项:A.丘脑B.上丘脑 C.底丘脑D.下丘脑 (多选)2. 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包括(AB)。 选项:A.兴奋型B.抑制型C.活动型D.平衡型 3. 对弱光敏感的细胞是(C) 选项:A.椎体细胞B.双极细胞C.杆体细胞D.神经节细胞 4. 声音强度太大或声音持续时间太长,导致听觉感受性在一定时间内降低的现象(A)。选项:A.听觉疲劳B.听觉后像C.听觉适应D.听觉隐蔽 5. 人们在知觉物体时,总想知道它是什么,这反映知觉具有(B)。 选项:A.恒常性B.理解性C.选择性D.整体性 (多选)6. 在教学中“一题多解”是要培养学生的(BC)。 选项:A.逻辑思维B.求异思维C.发散思维D.辐合思维 (多选)7. 与动机产生有关的因素包括(ABCD)。 选项:A.需要B.诱因C.情绪D.内驱力 1. 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是(B)。 选项:A.知觉B.感觉C.直觉D.错觉 2. 全色盲的人似乎也能辨认颜色,他们依据的线索是(B)。 选项:A.色调B.明度C.波长D.饱和度 4 声音的特性不包括(A)。 选项:A.频率B.响度C.音调D.音色 5. 威尔尼克中枢所指的是(D)中枢。 选项:A.视觉性言语B.言语运动C.书写性言语D.言语听觉 (多选)6.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包括(ABC)。 A.需要具有对象性 B.人的需要是发展的 C.社会需要是人特有的 D.人和动物的自然需要没有区别 (多选)7. 心境的特点包括(ABC)。 选项:A.持久B.微弱C.弥漫D.沉重 (多选)8.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包括(ABCD)。

基础心理学笔记整理

基础心理学笔记整理-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基础心理学 1.心理学可以分为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 2.基础心理学是研究正常人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基础学科。 3.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4.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 动机;能力和人格。 5.认知也叫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言语、想象。 6.需要和动机是推动人从事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 7.心理师脑的机能,也就是说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 8.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 9.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志。 10.个体的心理特性表现为他的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11.动物心理学发展经历了感觉(无脊椎)、知觉(脊椎)和思维萌芽(灵长 类)三个阶段。 12.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狼孩)。客观 现实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人类社会,还包括人类自己。 13.心理是社会的产物,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却不是大脑活动的产品。 14.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15.心理与行为的关系:心理决定行为,行为表现心理。 16.希波克拉底把人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 17.罗马医生盖伦提出“气质”概念,并把希波克拉底的分类叫做人的气质类型。 18.19世纪中叶,心理学诞生于德国,实验法的采用标志着心理学的独立。

19.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冯特。 20.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标 志着心理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1.学派(5个)有构造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和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22.冯特和铁钦纳是构造心理学的创始人。采用了内省实验的方法。 23.机能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心理学应该在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 机能作用。创始人是杜威和安吉尔。 24.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华生。采用实验观察法。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25.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整体大于部 分之和。 26.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人的心理包含两部分,即意识和无意识。他把人的 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27.当代心理研究的主要取向: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以及生理心理 学。 28.人本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罗杰斯和马斯洛。 29.生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30.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 则。 31.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观察法(更多的应用到儿童)、调查法(访谈法、 问卷法)、个案法(长期追踪)、实验法(主测者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32.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心理学知识结构图

心理学知识结构图

2

3

4 4、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正式诞生了。 ?????????????注意感觉 知觉第二章 认识过程观察(思维的知觉) 记忆想象言语与思维

5 1?????????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功能:选择、保持、调节和监督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客观条件(刺激物本身的特点)、主观条件(人本身的状态)分类有意注意(随意注意)引起有意注意的条件:对目的任务的理解、合理组织活动、对活动的间心接兴趣有意后注意,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注意的范围(注意的广度)、注意理过程的动力特征影响因素:被知觉之一。对象的特品质?点、人们当时的知觉任务、主要取决于一个人的已有经验和知识水平 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集中性)注意的分散影响因素:注意对象的特点、人有无坚定目的、人的主观状态注意的分配 影响因素:同时进行两种活动,必须有一种活动已经熟练、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熟练、几种活动成为了一套同一的组织注意的转移影响因素:原来注意的紧张度、新的注意对象特点、大脑皮层神经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转换的灵活性、各项活动的目的性或第二信号系??????????????????????????????????????????????????? 统的调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运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2?????????????????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温度觉、痛觉、触压觉)种类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感觉感受性与感觉阀限,感受性的发展 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适应和感觉对比(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感觉的相互作用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补偿、是一种最简单的联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觉

基础心理学知识点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 本章几点说明: ?基础心理学是最基础的学科,要把握好基本概念的基本定义; ?在基础心理学基础上复习其他学科,进行对照学习——社心、发心、变态、测验、咨询?本章节出题较为灵活,要以看书为主,习题集为辅。 第一节绪论 第一单元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人的心理活动中,意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层次,只有人才有意识。 ?心理现象分为两大类:心理过程和人格 第二单元人的心理的本质 ?心理发展阶段: 1.无脊椎动物:感觉; 2.脊椎动物:知觉; 3.灵长类:思维萌芽; 4.人类:思维和意识。

第三单元心理学发展简史 ?科学心理学诞生标志:人们把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看作是科学 心理学诞生的标志。(今年是130周年) ?学派纷争: ?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 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第一单元神经系统构造及功能 ●神经元:组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叫做神经元。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

●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信息)、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功能。 ●外周神经系统包括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二级掌握)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脑又由脑干、间脑、小脑和端脑构成。 ●脑干包括延脑、桥脑、中脑三部分,它是脑最古老的部位,也是维持生命的基本活动(呼吸、心跳, 血压)的主要机构。 ●脑干网状结构调节脑结构的兴奋性水平,使睡眠和觉醒的神经机构。它使有机体在一定刺激作用下, 保持一定的唤醒水平和清醒状态,维持注意并激活情绪。 ●间脑由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构成。其中,丘脑是大脑皮层下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重要中 枢;下丘脑是内脏系统活动的调节中枢。 ●小脑的功能是保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度,实现随意和不随意运动。 ●大脑半球分为四个叶:额叶、顶叶、枕叶、颞叶; ●大脑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机能。颞叶以听觉功能为主,听觉中枢位于颞上回和颞中回;枕叶以视觉功 能为主,视觉中枢位于枕叶的枕极;顶叶以躯体感觉的功能为主,中央后回是躯体感觉中枢;额叶以躯体运动功能为主,中央前回是躯体运动中枢。 ●大脑两半球的解剖结构基本上是对称的,但其功能又是不对称的,这种功能的不对称性叫做“单侧 化”。惯用右手的人,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右半球占优势的功能是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活动。 第三单元高级神经活动的反射学说 ?无条件反射:动物和人生而具有,不学而会的反射。如吃食物流口水。 ?条件反射:是个体通过模仿、学习,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 ?我们把巴甫洛夫所研究的条件反射称为经典条件反射,把斯金纳所研究的条件反射称为操作条件反射或 工具条件反射。 ?动力定型: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系统叫做动力定型。 第三节感觉和知觉(重点掌握) 第一单元感觉概述 ?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种类(内部和外部):痛觉内外都有

心理学笔记(完美版)

张厚桀版《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概论 一、心理学的概念 【识记】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领会】 心理学的基本性质 科学的标准:客观性、准确性、可检验性。心理学独特的性质: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 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冯特于1879在德国莱锡比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各种最基本的心理现象。感觉。这一行动使心理学开始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的始祖。 二、心理学的分支 【领会】 心理学理论领域: 1.实验与认知心理学 2.人格与社会心理学 3.发展心理学 4.心理测量学 5.生理心理学 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1.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2.教育与学校心理学 3.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4.广告与消费心理学 5.法律与犯罪心理学 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 【领会】 1、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下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

观、真实,观察者处于被动,观察结果的记录和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期和偏见的影响。)优点: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且保持了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缺点:观察者处在被动地位,观察结果难以重复,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测和偏见的影响; 2、测验法: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作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使用测验法时,必须注意测验的目的及其适用的目标群体,遵照规定的方法实施,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要求适应群体) 3、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 研究者可以积极的利用仪器设备干预被试者的心理活动,人为的创设出一些条件,使得被试者做出某些行为,并且这些行为是可以重复出现的。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到三种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实验法有两种: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得到的资料比较切合实际,但是由于实验情境不易控制,在许多情况下还需要由实验室实验来加以验证和补充。实验室实验可能获得较精准的研究结果,运用这种方法有助于发现事件的因果关系,并可以对实验结果进行反复验证,但是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的客观性,并影响到将实验结果应用于日常生活,因而有一定的局限性。(条件限制) 4、调查法: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两种方式。问卷法可以同时搜集许多人的同类问题的资料,比较节省人力物力,但其潜在问题是问卷回收率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被调查者有时可能不认真合作,而使问卷的真实性受到影响。谈话法一般不需要特殊的条件和设备,比较容易掌握,但是由于访谈对象有限,加上被试可能受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有可能会影响到资料的真实性。(节省人力物力,准确性受影响) 四、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应用】 心理学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意义 1.认识内外世界 2.调整和控制行为 3.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 一、意识的概念 【识记】 意识 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具体说来,意识活动的内容包括:对外部事物的觉知、对内部刺激的觉知、对自身的觉知。 无意识 指的是个体不能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前意识:指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过渡层面 【领会】 意识的四种不同状态 (1)可控制的意识状态:在这个状态里,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能够有意识的去完成一件事情。 (2)自动化的意识状态:它本身要求很少注意,并且不妨碍同时进行的其他活动。 (3)白日梦状态:它只包含很低水平意识努力的意识状态,介于主动的意识状态与睡眠中做梦二者之间。 (4)睡眠状态:这时意识并没有完全停止活动。 以上四种意识状态是正常情况下所出现的。此外,有时候还可以通过药物使人产生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如打麻醉针或吃特定的药物、吸毒后,会产生一种意识的扭曲状态;催眠实际上是一种受暗示的状态。

《基础心理学知识》(2015)习题与参考题答案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2015修订版) 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基础心理学是研究()。A (A)正常成人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基础学科 (B)除精神病人以外的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C)除动物心理以外的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D)所有心理现象的学科 2.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A (A)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B)心理过程、能力和人格 (C)知、情、意和人格(D)需要、动机和人格 3.心理过程包括()。B (A)能力、气质和性格(B)认识、情感和意志 (C)知、情、意和能力(D)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动机4.个体的心理特性表现为他的()。C (A)心理过程和人格(B)认识、情感和意志 (C)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D)认识、情感、意志和性格 5.心理学是()。D (A)自然科学(B)社会科学 (C)既不是自然科学也不是社会科学 (D)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6.动物心理发展经历了()阶段。B (A)感觉、知觉、思维三个 (B)感觉、知觉和思维萌芽三个 (C)感觉、知觉、情感和思维四个 (D)感知觉、思维萌芽、思维和意识四个 7.灵长类动物能够认识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因此它们的心理发展到了()。C (A)感觉的阶段(B)知觉的阶段 (C)思维萌芽的阶段(D)思维的阶段 8.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A

(A)冯特(B)韦伯 (C)费希纳(D)艾宾浩斯 9.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该实验室创建于()。C (A)1840年(B)1860年 (C)1879年(D)1885年 10.冯特和铁钦纳是()学派的创始人。B (A)格式塔心理(B)构造心理 (C)机能主义心理(D)行为主义 11.机能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A (A)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 (B)认为心理学的任务是探讨意识经验由什么元素构成 (C)认为心理学的任务就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 (D)主张要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 12.格式塔心理学主张()。D (A)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 (B)心理学的任务是探讨意识经验由什么元素构成 (C)心理学的任务就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 (D)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 13.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C (A)冯特和铁钦纳(B)杜威和安吉尔 (C)华生(D)维特海默、科勒和考夫卡 14.人本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C (A)冯特和铁钦纳(B)杜威和安吉尔 (C)罗杰斯和马斯洛(D)魏特海默、克勒和科夫卡 15.生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C (A)构成心理的基本元素 (B)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C)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机制 (D)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16. 16.神经元是由()组成的。B (A)细胞体、细胞核和神经纤维(B)细胞体、树突和轴突 (C)细胞、突起和纤维(D)细胞核、突起 17.神经元中接受外界刺激或接受前一神经元传来的神经冲动的部位是()。A (A)树突(B)轴突 (C)细胞核(D)细胞质 18.前一个神经元和后一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叫()。D (A)树突(B)轴突

第一章 基础心理学知识

第三节感觉、知觉和记忆 考查重点 1、感觉的含义及属性 2、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概念及其两者的关系 3、感觉适应、感觉后象、感觉对比及联觉 4、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及痛觉等)的含义、现象及感受器、适宜刺激等; 5、知觉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6、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和错觉的含义,以及距离知觉的线索、生物钟的概念、错觉(包括运动错觉)的应用及产生原因。 第一单元感觉概述 1、感觉含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属性:(1)感觉是对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物体的个别属性。 3、感觉的种类:可以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触觉、温觉、冷觉和痛觉) 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内脏感觉,饿、胀、渴、窒息、恶心等)第二单元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1、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感觉能力强,感受性就高。 2、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感觉阈限。感觉阈限低的,其感受性高。 3、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关系:成反比关系。 4、刺激:客观事物对感觉器官发生的作用叫刺激。发生刺激的物体叫刺激物。 一种感觉器官只对一种刺激最敏感。 5、适宜刺激:一种刺激能引起某一种感觉器官最敏锐的感觉,这种刺激就是这种感觉器官的适宜刺激。 6、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种类 感觉阈限可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感受性也可以分为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绝对感觉阈限,又叫绝对阈限。绝对阈限越小,其感受性越高。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差别感觉阈限,又叫差别阈限(其英文缩写为j.n.d)。差别阈限越小,其差别感受性越高。 7、韦伯定律:发现差别阈限和原来刺激强度的比例是一个常数(韦伯常数)。△I/I=K 8、费希纳定律:感觉的强度与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S=K·㏒R。费希纳定律说明我们不

基础心理学笔记整理

基础心理学 1.心理学可以分为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 2.基础心理学就是研究正常人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基础学科。 3.心理学就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与活动规律的科学。 4.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与意志;需要与动机; 能力与人格。 5.认知也叫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言语、想象。 6.需要与动机就是推动人从事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 7.心理师脑的机能,也就就是说脑就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 8.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与心理特性。 9.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感与意志。 10.个体的心理特性表现为她的需要与动机、能力与人格。 11.动物心理学发展经历了感觉(无脊椎)、知觉(脊椎)与思维萌芽(灵长类)三个阶 段。 12.心理就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就是心理的源泉与内容(狼孩)。客观现 实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人类社会,还包括人类自己。 13.心理就是社会的产物,就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却不就是大脑活动的产品。 14.心理学就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15.心理与行为的关系:心理决定行为,行为表现心理。 16.希波克拉底把人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与抑郁质。 17.罗马医生盖伦提出“气质”概念,并把希波克拉底的分类叫做人的气质类型。 18.19世纪中叶,心理学诞生于德国,实验法的采用标志着心理学的独立。 19.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就是冯特。

20.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标志 着心理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1.学派(5个)有构造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与弗洛 伊德的精神分析。 22.冯特与铁钦纳就是构造心理学的创始人。采用了内省实验的方法。 23.机能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特点就是强调心理学应该在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 的机能作用。创始人就是杜威与安吉尔。 24.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就是华生。采用实验观察法。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25.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整体大于部分之 与。 26.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人的心理包含两部分,即意识与无意识。她把人的心理 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27.当代心理研究的主要取向: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以及生理心理学。 28.人本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就是罗杰斯与马斯洛。 29.生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就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与脑的机制。 30.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31.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观察法(更多的应用到儿童)、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 个案法(长期追踪)、实验法(主测者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 32.神经元就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与功能单位。 33.神经元就是由细胞体、树突与轴突组成的。 34.反射就是指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回答。 35.把反射活动的结构又返回传到神经中枢的过程叫反馈。 36.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叫反射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