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地与地下空间的复合开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绿地与地下空间的复合开发

马忠政侯学渊李红

摘要:分析国外城市绿化的发展过程及地下空间在其中的作用;根据国内城市绿化的规划目标,分析因土地紧张而导致的问题及对策;引出对城市绿化与地下空间复合开发的模式、优点的探讨,并提出一些建议,认为进行城市绿地与地下空间复合开发是我国城市走出绿化用地不足、功能不全困境的重要途径,在文末给出几个实例。

关键词:城市绿化;地下空间;复合开发

1 现代城市绿地的发展与地下空间

在西方现代城市发展中,城市绿地建设与发展一直贯穿其中,已有近160

年的历史,经历了公园运动(1843—1887)、公园体系建设(1880~1898)、重塑城市运动(1898—1946)、战后大发展(1945—1970)及生物圈绿化运动(1970年以后)等多个特点明确的发展阶段,城市绿地发展非常完善,为营造健康、舒适、美丽的城市发挥巨大作用。在面向二十一世纪之际,以发达国家绿地为代表的绿地发展已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城市绿地系统的要素趋于多元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对象正从土地,植物两大要素扩展到空间、商业、水文、大气、动物、细菌、真菌、能源、城市废弃物等要素;

二、城市绿地系统的结构趋向网络化。国外城市绿地系统由集中到分散,由分散到联系,由联系到融合,呈现出逐步走向网络连接、城郊融合的发展趋势;

三、城市绿地系统的功能趋近生态合理化。以生物与环境的良性关系为基础,以人与自然环境的良性关系为目标,城市绿地系统的功能在21世纪走向生态合理化。其中包括:城市绿地系统的生产力(自然与社会生产)将进一步提高;消费功能(人及生物间的营养关系)进一步优化;还原功能(自维持、降解能力)将得到全面加强。

这其中很多要素均与地下空间发生联系,地下空间成为城市设施的一个巨大置换容器,涉及到绿化建设的许多方面,可以预测,在21世纪的世界城市建设中,地下空间将会更多地为绿化或者与绿化一道开发;由于地下空间(尤以地铁为代表)在城市物流、能量流、信息流、价值流、人流的移动与交换中发挥重大作用,与地下空间复合开发的城市绿地系统也将会更有力地支持城市物流、能量流、信息流、价值流、人流,使之更为通畅,它与城市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功能耦合关系将更为细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国外许多发达城市,在绿地开发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上,已经创造了许多综合建设开发的典范。这些城市在绿地与城市功能相对集中、用地矛盾十分尖锐的地方,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将交通、基础设施和商业等功能下移,地面上留有开阔绿地作为集散广场、联系纽带和公园,达到城市交通、景观环境、商业、文化、防灾等的多种效果的统一。如法国的德旺斯、德国的汉诺威站前广场、日本的中央公园地下街、美国的某些大学城的建设、

加拿大蒙特利尔的绿地覆盖的地下城等。由于地下空间与绿地同步开发,许多城市矛盾迎刃而解。

2 我国城市尤其是大都市的绿化困境

2.1 我国城市绿地的现状与目标

近15年中,全国城市园林绿地面积增加了56.82万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增加9个百分点;公园增加2991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增加2.7m2,至1995年底,全国城市绿地总面积达67.83万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达23.9%,城市公园3619处,公园面积7.28万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5m2。建设部规定的《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要求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000年达到5~7m2,2010年达到6~8m2,城市绿地率2000年达到25%,2010年达到30%,城市绿化覆盖率2000年达到30%,2010年达到35%。尽管这个指标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但对于人口众多的我国来说,还需很大努力。以上海为例,人均绿地面积只有

3m2左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就更少,很多区的绿地覆盖率在10%左右,现有绿地才6000万平方米,如按照建设部的标准,到2000年,这些绿地全作为公共绿地,还达不到人均公共绿地的指标,与规划目标存在明显差距。

2.2 问题与困境

应该说,我国许多城市的规划目标与现实的差距是很大的,城市绿化中目前存在如下问题:

(1) 老城缺乏绿化,人均指标少;新城一度因政策和土地优势,得以“摊大饼”式地展开,绿化情形较老城为好,但因建设中缺乏系统绿化建设思想,随着城市规模发展、人口增加及保护耕地政策的限制,绿化优势可能会慢慢失去;

(2) 各类建筑活动与绿化争地,蚕食绿地。在国家各级城市,均时有发生建筑活动蚕食绿地的情况,有时又因为绿化指标的要求,不得不拆除一些建筑用以绿化。在此争地的过程中,浪费极大;

(3) 分块零碎,见缝插绿,生产量少,形成“弱肺”,没能发挥绿化的生态效应与规模效应。由于各种建筑活动的蚕食,没有成块建设绿地的条件,而零星绿化不仅不能发挥净化环境的效益,反而被污染毒害;

(4) 绿地建设,仅供“观瞻”的居多,没能以人为本,绿化的保健功能被削弱。成块建设的绿地,在多数城市都被“严禁践踏”据之千里,市民只能隔着栅栏观赏,游憩性较差。这种绿地管理与国外是存在极大差距的;

(5) 种植单一,草本和矮木本居多,高大木本较少;季节性多,常绿性少。这种情况越在大城市越突出,越在市中心越突出。单一的、季节性的绿化,一个重要原因是城市土质决定的。这在不与地下空间复合开发时,是很难改变的,当进行复合开发时,可以通过对开挖地带进行填土选择,可以丰富局部土质以适应多种绿化;

(6) 大城市中,缺乏避灾的广场绿地。象上海、北京等大城市,高楼林立、道路密集,由于没有广泛分布于居民居住区的广场绿地,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的隐患很大。

这些问题当然一是因为我国城市化进程还很短,国情也不同(城市人口密集、用地紧张、人均资源较少),另一原因,确实是因为过去在城市建设中,比较忽略城市的绿化与环境问题,尤其一度是属于工业性质的城市,伴随着工业与污染

的扩大,绿化却在减少,城市为工业服务简单扩张,注重城市的生存建设,城市的重塑性较差,除了众多的基础设施“积劳成疾”外,稀薄的绿地远远小于城市污染的生产量,奉行的是“以治为主”的对策路线,离生态城市差距悬殊,属于“先污染,后治理”模式。

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人口、规模都还在扩大,另一方面,城市的可用土地越来越受到限制,土地资源相当紧缺,生产用地与生态用地矛盾尖锐,加上城市建设的传统惯性,城市绿化很大程度上让位与生产用地。城市绿化的压力越来越大,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常发生矛盾,在中心城区更是如此。

3 复合开发的探讨

针对我国目前城市绿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我国土地资源尤其是城

市土地资源的紧张性,为了达到规划中的绿化指标,进行绿化与地下空间复合开发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有力途径。复合开发就是充分利用绿地下部的地下空间,将与绿化争地的设施与功能以及适于放入地下的设施与功能,向绿地下部空间转移,进行绿化与地下空间的同步开发,以实现超绿化效益和超地下空间效益的综合开发模式。

3.1 复合开发模式

(1) 形态开发

。作为城市整体形态的有机组成部分,城市绿地地下空间的整体规划应与城市绿地的形态乃至城市形态相协调;

。城市绿地的点状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协调的基础,一般通过与城市重要节点的结合,来达到协调发展的目的。

(2) 功能开发

作为城市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绿地地下空间功能开发,可为城市提供多项服务设施:地下停车设施、地下文化、商业、娱乐、体育等公共设施、交通、供给管线等市政设施及防灾设施、储藏设施等,通过地面绿地和城市上部空间有机结合。可以考虑下述地区的功能开发:

。绿地广场与地下空间的复合开发;

。高密度住宅区及地铁站附近绿地地下空间,由于大量生活人流、交通人流及停车等要求可考虑结合地面功能设置地下停车场和商业、娱乐设施等地下综合体;

。在生产企业密集的地带,可结合绿地建设地下货物与原料仓库等;

。在城市文化活动集中的绿地区域,开发一些地下展示空间;

。结合小区绿地建设,分段建设地下室与防灾设施;

。路边绿化与道路供给管沟的开发;

。结合城市外围绿地,开发地下仓储、车库,在城外、城内交界处设置一个缓冲带,并利用外围绿地的绿化量大、风景好的特点开发一些地下空间医疗保健、娱乐度假项目。

(3) 绿地地下空间开发途径

。从开发时序考虑,绿地地下空间由于经济、环境、功能等因素可采用与绿地同期开发模式,先地下后绿化;

。具体开发可采用全地下式、半地下式、靠坡式、叠加式、堆积式等,因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