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膨大内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些字也许揭示了这个行业的老底。这正是我的一贯秉性,也是我尽管努力,却一事无成的关键因素。然而,能改得了的,就不能称为秉性了。
作为一个新生代的,稍微有点文化的果农,我可以这样来解释膨大剂:
其实就对葡萄而言,除了欧亚品种(如“美人指”和“里扎马特”等)以外,几乎所有的品种都可以施用膨大剂,只是不同品种对膨大剂的敏感度不同,膨大效果也不同罢了。我们的葡提园现有十三个品种的葡萄,我们认为需要施用膨大剂的品种有两种:“夏黑”和“藤稔”(乒乓葡萄)两种。假如“夏黑”不经过膨大技术,单果重量只有2克左右,大概跟一颗黄豆差不多大小。我曾经尝过未经膨大处理的“夏黑”,极美味,但是消费者不一定能接受这样袖珍的果型。
葡萄园施用的膨大剂通常是生物提取的赤霉素,赤霉素能够促使果实快速生长。其实葡萄籽本身就能生成和释放赤霉素。因为夏黑是无籽品种,也就无法生成赤霉素,只能人工补充一些。这种多年来被欧洲食品安全标准放行的药剂的安全性,应该远远高过在这个季节,你从菜市场买回来的,再用流动水浸泡了两个小时的小青菜。与残留农药相比,膨大剂的危害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

而我要告诉你的,是另外一些事。
无锡地区的葡萄规模化种植,大致在七十年代末。地点是在蠡园乡,那时候蠡园乡的部分农户开始在自己的承包地上种植葡萄。当时只有“巨峰”这一个品种,属欧美品种,由日本引种进来。其实“巨峰”这个品种五十年代就引进了,八十年代初得以规模化种植,是因为引进了高效高产种植技术。
七十年代末的一万元还是个不小的数字,有万元户一说,蠡园乡的葡萄种植户个个成了万元户。以一户人家一亩地算,当时的亩产可以在五六千斤,听说最多的达到七千多斤。就算五千斤吧,再以平均每斤两元五角计算,就能卖一万两千五。土地是自己的承包地,地里的活都是自家人做,仅一亩地就超万元收入了。我至今还记得当年去蠡园和鼋头渚景区的沿途,那些搭建得歪歪扭扭的葡萄棚,和葡萄棚外的零售摊点。
现在还有很多种植“巨峰”的葡萄园,但是真正能种出“巨峰”这个品种风味来的,就我见到的几十个葡萄园来看,真的不多。“巨峰”这个品种有个特点,在开花坐果期疯长叶子,养分不提供给花果,生理落果严重,最后的果串就成了稀稀落落的,产量和卖相极差。现在追求4000~5000斤左右亩产量的种植户,一般都采取无子处理,就是在幼果期浸泡一种药剂,能软化果核,又兼有膨大和保果作用。但是这样又会带来一种麻烦,所有的果

粒都保住了,会使果穗太过拥挤,到了硬核期和成熟期,会因为挤压而造成裂果,这样一来,前期就需要大量的人工来疏果。
这就是“巨峰”这个品种逐渐淡出市场,被越来越多的“夏黑”所替代的重要原因。与“巨峰”相比,“夏黑”的坐果极好,甜度高,果皮厚,更利于运输和储存,商品期和货架期长。因为“夏黑”品种本身属三倍体,无核。我去年试着在冰箱里保鲜一串“夏黑”,一个月之后都没有腐败变质。
这时候你也许会问,八十年代初的蠡园人种植“巨峰”,是如何做到亩产五六千斤,又能确保坐果正常的呢?这个秘密现在很多新的种植户都不一定知道。当时从日本引进“巨峰”高产栽培技术的同时,还引进了一种叫“B9”的关键药剂,这种药剂能够抑制叶子的生长,而使足够的养分可以直接输送到果实,但是这种药物在后来因为被检测出含有强致癌物质而禁用了。为你当年没有在蠡园乡的葡萄地前过多地驻足而庆幸吧!
我见过的不作任何激素处理,又能将“巨峰”种得很好的果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亩产很低,每亩1500斤上下。其实对于多数品种的葡萄,要真正体现出它本身的风味和品质,亩产都不应该超过2000斤。不说你也能知道,同等的叶面积,通过光合作用所产生的养分,输送到多少果实,就相当于一个哺乳期的母亲奶一个宝宝,还是同时奶好几个宝宝。对于有物理保果经验,又把风味摆在首位的葡萄园,“巨峰”一般不采用膨大和无籽技术。
当然,要保持很好的果型和风味,除了低产以外,还需要一定的技术,这些技术是很环保的,通常是有机肥和给水时机的控制,和枝蔓摘心技术。具体的操作,按照行规,我不能告诉你,这需要经过拜师程序,我也是这样得来的。即便我不相信读到这些文字的,会有我的同行。^_^

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葡萄要以品种来定价格,就像我不相信武功的高低要以门派来甄别,有人能成为一代宗师,是因为这位宗师个人的慧心和努力,恰好将他所在的门派发扬光大罢了。就一株小苗而言,欧亚品种“白罗莎”和最便宜的“藤稔”,不过相差几块钱。后期的种植管理上,会有些技术含量和人工的悬殊,但是体现到每斤葡萄上,也就两三块钱。据我所知,有葡萄园连续几年将“白罗莎”卖出每斤70元的记录,而我知道今年“藤稔”的批发价,有跌破1元一斤的。有些葡萄园可以卖出比我们生产成本还低很多的价格,是因为他们除了疯狂地提高产量外,还没有计算自己的劳动,因为没有销路,又不能眼睁睁看着烂在地里,实际上也是赔本在做。
去年有个葡萄园给我送了几串“白罗

莎”来,说是自己种的,却总是不肯成熟的样子,要我品鉴下。看到他的“白罗莎”真的让我大吃一惊,我没想到高产后的“白罗莎”就会是这般“落魄”的样子。询问了他的产量后,我告诉他,这样的挂果量,果实即便是在树上挂到枯竭,也不会呈现应有的乳白色。不用尝就知道,这样的果子,风味绝对比不上正常生产的“巨峰”。这甚至会危及到来年,我建议他立刻将所有的果实剪去,为果树争取最后阶段的冬芽养分积累,这样,来年才可能有少量的花穗。
其实每一个品种都有其特有的风味,不同的风味正迎合了不同人在口味上的不同需求,跟价格应该没有太大关系。但是这种风味,需要在正常条件下的种植才能体现出来,无锡区域大大小小的葡萄专业种植园应该有千家,而我知道的,按照每个品种正常产量来种植的,屈指可数。这样的结果也许并不是因为种植技术,而仅仅取决于他们是不是拥有相对应的消费群。

比膨大剂可怕得多的,是催红药物,尤其是那种直接在果实上喷洒的催红剂。这样的催红剂因为含有致癌物质,早已经被禁用。但是,尽管不陈列,多数的药店都有售,看来国家对农药的禁令也仅仅局限于一纸空文。
可以说,市场上能买到的,中早期上市的葡萄,几乎都施用催红药剂。因为市场能接受的价格决定了果农必须的产量,这样的产量又使果实断然不可能自然上色,催红药剂就成了一种必然手段,典型的中国国情和逻辑。
这话说起来也许有些可怕,你至少会悲观,也许,可能,你一辈子都不会知道,一串葡萄真正的味道。我这样说也许有些武断了,但实际情况大抵如此。我认为,是否施用催红药剂,是一个果园的最终道德底线,但是有时候市场和消费者将果农的生存底线推到了道德底线之上。
实际上我并不想太过谴责那些因为追求高产,而施用过多化肥,激素和催红药剂的同行,这是他们生存的需要。我必须再次强调,那些敢于低产保质,和尽量不使用膨大剂和化肥,并且坚持不使用催红药物的葡萄园,他们除了有好的种植技术,还有很理性的消费群体,这个才至关重要。
多数的葡萄园是需要依赖小贩的。在同等效益的前提下,小贩能接受的价格决定了这些葡萄园必须的产量。而消费者能接受的价格又决定了小贩的进价。
在葡萄上市的季节里,小贩会聚集在一些葡萄园周围,却不跟园子里接触,只是静心察看哪家园子好些天没有出货了。那些施用了催红药剂的果子如果不及时售出,不仅容易落果,腐烂,还会因为挂果太多而影响其它成熟中的果实。小贩们早就联盟了,这时候才会进园子,以数量

作为诱惑,将价格杀到最低,甚至让你血本无归。
对葡萄园而言,这些小贩几乎就是盘旋在他们上空的秃鹫,只等看到你奄奄一息了,开始下手。
除此以外,不少小贩还习惯于顺手牵羊。稍不留神就带走了园子里用于疏果和采摘的专用剪刀,这是轻的,甚至常常有果园因为小贩的光顾而丢失现金和手提电脑之类的。小贩通常只接受他们自己下地采摘的方式,明明要进的品种是“藤稔”,可是采摘后的竹筐里会无端生出几串价值好几十元一斤的欧亚品种,防不胜防。因为光照的原因,有时候一串葡萄从这一面看很成熟了,剪下来一看,发现另一面多少有些生疏,小贩是从不接受模棱两可的,因此,一拨小贩离场后,园子里除了果型和成熟度好的葡萄被搜罗一空,显得一片狼藉外,你还能在田边的草丛,或者排水沟里找到好几十斤“模棱两可”的葡萄。
面对如此可恶的主顾,没有“B9”这样的药物,叫这些种植户如何生存。可是走街串巷的小贩也很憋屈,如果按照正常的价格链,小贩的理论利润空间几乎已经没有了。就说“巨峰”葡萄吧,七十年代末卖三元一斤,三十多年后的今天仍然这个价钱,这是最常规的品种,几十年来,价格印在消费者的脑海,物价涨了几十倍,记忆却停留在那个昭然若揭价格点上,成了一个结症,卖贵了消费者不买账。
但是,即便是施用过量化肥和膨大剂,把亩产提高到5000斤以上的葡萄园,这个品种的批发价也该不太会跌破每斤2.5元。面对这样的消费者,小贩们除了有必要跟葡萄园使尽解数和伎俩地纠缠以外,还需要在出售的时候,使用七两计一斤的衡器,这才是他们能够生存的法则,生存之道才是王道。不由让我想起毒奶粉,健美猪和地沟油之类的。

最后说点实在的,大概在七月中旬,本地的“夏黑”就要上市了(比这个时候更早上市的这一品种大多来自浙江市场,温室促成居多,因为当地多是榨菜和葡萄套种的,有机肥含量显然不够,与本土葡萄相比,风味上还是有偏差的。),我可以向大家介绍一些在葡萄选购方面的小窍门:
首先不要选购过大的果串,就以“夏黑”这个品种来说,每串1200克就是极限了,再大就不会很香甜(通常由30片叶子的光合作用来提供一串葡萄的养分,假如分别提供给每串500克和每串1500克的果实,你自己就可以得出结论)。你在小贩那里尝到的葡萄也许来自同一个果园,同一个品种,甚至可能是同一棵果树,但是尝到的跟买回家的口感和甜度大不一样,就是这个道理。在进货的时候,小贩会跟果园免费要一些果型小而松散的葡萄,称为“尝果”,这种果子好吃,但是

没有卖相,园主也就默认了。小贩很偏爱大串的果型,是因为果实紧密,不易落果而产生损耗。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巨大的果型除了能够增加销量,也方便短斤缺两。
要注重风味和果糖度,不要选购颗粒太大的果实。好像前两年的吉尼斯纪录,一颗葡萄单果重量可以达到47克,不知道现在有没有被刷新,但是这只说明了技术的极限,这样的果实吃在嘴里一定像一团湿棉花。“夏黑”的单果重量在10~12克左右已经很不错了。除了靠施用大量化肥和多次膨大以外,仅仅通过正常的膨大,再有效的疏果摘心和水量,有机肥管理,也只能让“夏黑”的单果重量达到12克左右。
不要选购颗粒过于拥挤的葡萄,尤其是那些果实都挤压到变形的葡萄,这样的果实通常因为没有经过疏果,或者疏果量不够,有很多果粒因为被遮挡在内部,没有经过日照,还是青绿色的。而且即便是看似紫红的部分,也会因太拥挤而造成发育不良,当然就谈不上风味了。最好的“夏黑”果串应该在750~1000克,果粒排列均匀,大小整齐又不拥挤,果色乌紫。
果实上最好能有一层白霜,那就是果霜(要使用套袋栽培的才有)。果霜是果实自然形成的,雨水或后期的催红药物,会使果霜荡然无存。
辨别是否施用催红药剂,有一个简单又行之有效的窍门,假如你发现一串葡萄的果粒很结实,果柄很有拉力,不易落果(施用了催红药剂的葡萄很容易落果),紫黑的果串之中,最好还夹杂了三两粒青果,就可以购买了,这样的葡萄通常是安全的。
我们在评判“夏黑”的种植水准的时候,除了球型,单果重量,果糖度和成熟等级之外,在风味上通常讲究一个“脆”字,一颗葡萄丢进嘴里,一咬,嘎嘣脆。用刀切,可以成整齐的脆薄片,码放在盘中,这些都算是上品。
市场上能见到的基本都是欧美品种,选购方法大抵如此,只是在选购其它品种的时候,对色泽的要求不必像“夏黑”这般苛刻,一般达到紫红色就不错了。因为价格的因素,像“白罗莎”“美人指”和“里扎马特”这类欧亚品种很少流向普通零售市场。
还有,不要急于尝鲜,到了葡萄大量上市的季节再选购。这时候的葡萄基本自然成熟了,除了挂果实在太多,树体的养分供给已经无法使果实成熟的之外,很少需要催红药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