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与案例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地理课例

课堂观察课例:农业区位选择

一、背景

任教教师:地理老师,中年教师,专业素养较好,学生非常喜欢他的课。

内容主题:农业区位选择——以棉花种植为例

观察者:西北师范大学本科生

二、课前会议:2014年6月25日星期三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能够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有哪些,掌握分析地理要素是两方面着手,一是自然因素,二是社会人为因素。

(二)教学特色

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的方式采取的是探究式学习,通过学生小组之间讨论合作,教师加以引导,从而得出结论,完成教学目标。

(三)教学设计

首先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完成教师安排的任务,得出小组对于棉花种植区位的结果,教师再进行分析点评,并让学生理解农业区位选择自然因素有哪些。之后,再通过北京郁金香节和阿根廷牛肉的发展以及北京农业种植区位分析,使同学们掌握农业区位选择不仅要考虑自然因素,也要注意自然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如科学技术、经济发展、政府政策,市场需求,地区传统等。

(四)本节课设计的创新之处

以学生组内合作探究学习为主,通过学生对各种地理要素之间的区位对比,以作图的方式,得出结论,教师再加以引导,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五)本节课设计的困惑之处:

(1)这节课学生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学习,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关

涉到这节课的成败。由于对小组合作学习,不论是经验还是理论都很不足,再加上又是通过教学视频而非实体课堂进行观察。所以我对于指导者即教师何时介入小组学习?怎样介入?甚至于观察者怎样才能收集到有效的教学信息?感觉不好把握。

(2)按预期的设想,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中实现的。而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必然带来耗时较多的问题,如何有效地分配教学时间,使得学生既能充分探究,又能完成学习目标,感觉不好把握。

(3)因采用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自主性大,必然会生成很多教学设计时不能预期的问题,针对学生的问题和错误,如何高效地引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能有效地聚焦核心问题,达成教学目标,感觉不好把握。

三、课中观察:

(一)观察位置的选择

由于进行的是教学视频而非实体课堂进行观察,所以选择的是距离投影近的第二排座位处。这样有利于更加清晰准确的对教师学生进行观察。

(二)观察记录

上课前教师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分组标准是以相同学号末位数字的同学为一组,每个小组座位呈现马蹄形。又给每个小组发了几张图纸,如大于10℃积温分布图、年降水量400mm-650mm图、地形图、光照年2000h图、七月平均气温图和一张透明的图纸,每个小组桌前还有一盒彩色笔。

上课中教师上课用多媒体呈现出问题,“根据资料分析我国哪些地方最适合种植棉花?”引发学生思考。并给出提示,气温、干旱程度、光照、降水量的少亦或是地形为平原和盆地较为平坦地区适合棉花种植。教师让学生利用手头这些资

料,找出并画出适合棉花种植的地区。

小组在之后就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合作。有同学在翻课本,有同学在相互讨论,有的同学在拿着几张图纸进行对比,还有的同学已经着手在画。随后教师走下讲台,走入讨论组,对几个小组进行了指导互动,并在全班及时指出了小组合作探究中出现的问题,引起大家注意。小组讨论进行了一段时间后,教师多次进行时间提醒,提醒大家抓紧时间。19分钟后,教师收了五个个小组的成果图纸,结束小组合作探究。

教师将收到的几个结果通过投影展示给全班同学,进行的及时定评与分析。之后通过对比分析,教师给出了正确的主要产棉区地理分布图。并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和出现这样的差异,能否解释一下”。教师给学生两分钟的小组讨论时间,之后教师随机找了两位同学进行了问题的回答。主要有:新疆以及河西走廊地区的棉花种植水源主要是冰川融水灌溉,辽宁省温度热量不足主要是通过科学技术改良品种解决的问题等等。之后教师又通过北京城市布局及农作物种植布局给同学们进行了分析讲解。

教师提出问题“这种研究叫做什么?”学生思考片刻后,并告诉学生这种研究是“农业区位的选择”。之后找了两位同学对“区位”进行解释,教师总结告诉学生,并以板书呈现,“区位——布局”可用英语“postion——location”进行理解。最后教师总结区位选择因素有气候、水源、地形、土壤自然因素可利用可改造科学技术

教师举出北京公园首届郁金香节举办从巴西运花的例子以及阿根廷牛肉的例子总结出了本节课的一个核心图表。

四、课后会议:

(1)这节课设计的学生活动比较多,在积极的思考和讨论中开始了学习,也能较好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设计的问题也较好地引导了学生去

学习知识,构建知识。但教师讲解时也出现了讲解不够精炼,耽误了一些时间的问题。

(2)通过观察教师对学生的回答问题时的态度,发现与整堂课老师所追求的民主、对话的课堂氛围是一致的,所以说,本堂课的探究氛围和效果也的确很好。(3)教师在应对学生错误的行为中,通过“鼓励、引导、换其他同学回答”的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性,体现了老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者、指导者的角色定位,说明老师较好地把握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大量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和多人回答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体验了合作所带来的好处。

(5)讲解程度上,教师始终能与学生保持眼光接触,语调也比较生动,逻辑性较强,但信息呈现速度较快。总得来看,讲解得还是清楚明白的,学生易于接受,但重复较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