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认同的动力与阻力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我认同的动力与阻力探析
摘要:自我认同就其机制来讲是一个内外交互的系统。这一系统的运行有其动力因素,也有其阻力因素,二者互为依靠,缺一不可。动力因素包括交往模式的创新、交往理念的发展、交往工具的进步和交往范围的扩大等。阻力因素包括交往技术的阻力、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等。认识自我认同的动力和阻力有利于人类在现代社会的顺利发展。
标签:自我认同;动力;阻力
一
自我认同的动力是推动人进行自我确认,达成自我反思连续性,推动人对自身的认同与外界对人的认同趋向和谐一致的力。它包括交往模式的创新、交往理念的发展、交往工具的进步和交往范围的扩大等。马克思说:“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怎样”。[1]57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人,他们表现自己生活的方式就是他们的活动方式;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他们的活动方式就是他们的交往方式,即交往模式。交往模式的创新是人对自己能动的表现自己生活方式的选择。它包含移风易俗、革新制度、选择新的生活方式、改变人在实践中物质活动的关系等。这种创造、发展和选择活动极大地彰显了人作为高级类存在的自由性、自觉性。既使引进了创新的交往模式的个人也会体到自己对自身行为的调节、选择和超越。“我的对象只能是我本质力量的确证”[2]87。人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和调节,对自己交往模式的创新和选择,从本质上讲“是通过自己对象性关系,即通过自己同对象的关系而对对象的占有,对人的占有”。人在根本上占有了自身,占有了自己的类本质后二年会觉得自己的生活有意义,自己的存在有价值,人的自我认同感自然就强。所以,人的交往模式的创新是人自我认同的根本动力。
交往理念是人对自身所参与的交往活动的基本看法、观念和意向。交往理念影响着人在交往关系中的地位预设和关系实现。人在相互关系中的地位影响着人直接认同状态。因此,交往理念的发展,是人在交往关系和活动中对自身确认、定位的发展,他是人对自身所活动于其中的世界有越来越清晰的认识,使人对处于社会交往活动和关系中的自我身份与地位有更加清晰的审视,例如,过去朋友聚会习惯于轮流请客,现在多提议AA制。这个变化是交往理念的发展,即联络了感情,又尊重了每个人的利益。个人利益的界定与尊重直接昭示了对个体存在的认可,对个人权利和个人个性的尊重。这种认可与尊重使人明白了自己存在的独特性、自主性,明确了自己的身份,知道了自己是谁。它赋予现实人的交往活动以独特性内涵和自主性原则,这使人对自己的行为有了目的指向的同时,又对自身的个体命运有了关照。交往理念的发展,从自我认同的个体化和自律化方面推动了人的自我认同发展。
人们要实现社会交往,就必须以一定的交往工具为中介。交往工具是主体之间实现互动的手段。交往工具的性质直接决定了交往主体之间互动符号的传递速
度、效率、效果等一系列状况。交往工具的进步意味着交往主体之间在信息方面互动性强,交往工具的进步能加快社会流动,实现不同社会主体面对面地沟通或实时、快速、准确、有效地交流。通过沟通交往多方主体在信息方面相互共享,在意见方面相互协调。主体调整其对自我和环境的评价,他人的调整对我和环境的评价,及时达成相互理解、认可,使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趋于一致。交往工具的进步将不同于自身所有的文化快速带到骄傲我主体面前,对交往主体形成思想冲击,使交往主体有反思自身并有机会用另一种思维方式来审视自我、认识自我、反观自身在社会中的位置,为人自身寻找新的意义,使自我在多重文化中寻找并走向和谐统一。交往工具的进步,尤其是网络的使用,使个人能借助现代社会的符号系统与专家系统,对自身有更多的认识,在一些方面使自我认识与社会认识趋同。交往工具的进步,为人在多种社会角色之间的快速转变提供了条件和说明,使自我在反思个体与不同场景内的行为时得以连续性再现,能达成人在经历过不同时空内活动后对自我主体反思确认的一致性。总之交往工具的进步从各个反面延展深化了人的自我意义,推进了人的自我认同发展。
一个人的交往范围决定着他的发展程度。交往范围的扩大意味着骄傲我对象的增多和交往空间的拓展。交往范围的扩展是主体以多种社会角色去多方位地与他人交流互动的交往过程。这一扩展使人超越了旧有的活动范围和生活场景,打破了人在原有生活中的片面固定化,丰富了自己的社会生活,从狭隘地域性的人逐步走向世界历史性的人。在交往范围的扩展中,由于人交往活动的丰富,人由旧有的单一发展走向丰富而全面的发展。萨特说:“只要人的生活经验在实践惰性中发展,所有人就是奴隶”[3]87。社会生活多变和交往关系的复杂会激发人不断地学习、开发潜能、结识新人、探索新观念,尝试陌生的生活方式从而加强自身能力,在实践中实现自己自由的存在和多方面的发展。交往范围的扩展从本质上讲是人脱离孤立封闭状态走向全面发展、走向自由自觉的类本质的过程,这一突然的过程形成了现实存在的自我。在交往范围扩展的推动下,实然的自我与应然的自我无限趋近。
二
自我认同的阻力是阻碍自我在一致性进程中发展的力。它阻碍了人们清楚地认识自己,阻碍了人自身一致、内心和谐状态努力的行为,给人带来迷茫、不确定和无意义感。它包括人的思维定势和传统观念的制约、交往沟通的技术性阻力、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等。思维定势和传统观念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中积淀下来的结果。它以其确定性、有序性和不可变更性在人们的生活中维持,调整着人们看事物的角度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从而大大节省了人们的思维成本,使人在遇到问题时仅凭借本能就可以作出判断快速反应。但是也正是这种长期积淀并维持着的思维成果对人的自我认同起了阻碍作用。实践是永恒发展的。在不断的交往时间过程中,社会、他人和外界环境对人的自我认识和评价也是不断发展的。个体的社会价值和生存意义也会随着交往活动的变化而扩大、转移、延伸。而思维定势和传统观念以其稳定甚至顽固的方式阻滞了人对自身客观认识,自己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准确位置并给予正确评价。外界对我的评价与自我评价不一致,人感到迷惑,不知道以内在评判为自己实践行动的价值参照,也不知道以那一种价值评判基础来归纳、界定和发展自己的存在意义。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
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4]208同样,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一个能否达成自我认同不在于思考什么而在于怎样思考。所以,根据客观事物和实践的发展善于打破思维定势、超越传统观念的思维方式能推动认得自我认同,反之则对人的自我认同发展起到阻碍作用。
交往沟通的技术性阻力。沟通是交往主体在彼此认可的规范性背景及话语正确性上通过相互传递信息从而对世界上某种事物达成理解,并彼此使自己的意向为对方所理解的活动。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相同的人。从沟通的技术性层面上讲,由于个人的社会交往关系、社会实践类型、生活方式、知识背景和发展程度的不同,交往双方对相互传递的信息在传递方式的认可和解释方式的取向上天然地存在误差。这种误差在现实中绝对存在,在实现的过程中可能(或因双方妥协达到)被双方忽略不计而实现顺利沟通,也可能使交往主体的认识截然相反无法实现沟通。这种误差实在地影响着双方相互认识、理解和评价的程度,从而决定了双方再次实践的行为和相互协调的行为。在整个过程中,如果我们不能以别人的理解方式表述一些事物,我们就不能和别人有相同的事实认识。如果我们不能在内容方面清楚地表达出要理解的某些东西,我们就不能和别人形成共同的价值评判。我们不能处在要达成的有共同事实认可和价值评判的框架中被交往对象理解,我们对自身的评价和他人对我们的评价就会不一致,我们自身的本体存在价值和社会实践意义便不能被他人认可。这种交往沟通的技术性阻力一方面可能使人的内外评价不一致,人生在对自身的定位不清晰、迷茫和分裂中;另一方面,可能使作为自身的人不被别人完全了解,生活在只有孤单自我的意义世界中。
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对人的自我认同的阻力。社会制度的不合理(这里的制度属于广义上的制度,它涵盖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自然形成的规则等)造成的是人控制人、轻视人的现象,一部分社会成员被压抑被奴役。马克思在批评资本主义的不合理时说:“工人变成了机器单纯的附属品,要求他做的只是极简单、极其单调和极易学会的操作。”挤在工厂里的工人、就像士兵一样被组织起来……受到各级军士和军官的层层监视,他们不仅仅是资产阶级国家的奴隶,他们每时每刻都受机器、受监工,首先是受各个经营工厂的资本者本人的奴役。制度的不合理意味着人在发展机会、规则和对社会发展成果分享方面的不平等。人情关系、排资论辈、特权门第等不合理的社会潜制度也都阻碍了社会成员激发自身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活动,使许多人不能通过展现自己的现实力量对自身的自由达到现实与认同。所以,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理想自我就必须有合理的制度保障为基础。邓小平说:“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阻碍了人的理想人格的实现和人的社会价值的实现,使人在对自己从现实自我走向理想人格的实现和人的社会价值的实现,使人在对自己从现实自我走向理想自我进行连续性反思解释时发生断裂,不能形成良好的自我认同。
当今社会,人的自我认同问题是解决人的存在、人的环境、人的价值、人的信仰和人的自由等一系列人学问题的关键,同时也是维系社会运转,激发社会变革,实现人本社会发展的基础。因此,我们只有对人的自我认同的动力和阻力进行深入了解研究,才能通过各种环节和中介减小阻力,凝聚动力来实现人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