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问题与建议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相当多的农民开始按照市场需求组织农业生产,有的农民甚至通过互联网来了解农产品的市场行情。以市场为导向的农户行为的自我调整,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强化其对农民收入的贡献能力,必须转向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农业产业经济结构的调整。但必须指出的是,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非常需要政府给予广泛而有力的引导和支持,也就是说,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政府应该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原计划经济条件下,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完全是政府的行为,是通过中央计划、层层下达任务的自上而下的方式实现的。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结构调整主要是通过价格信号的诱导机制实现的,是农业生产者的行为和自下而上的变化。但是,由于我国农民经营能力十分有限,市场发育离成熟完善的程度还相差甚远,加之农业特殊的产业特性,致使广大农民很难顺利实现结构的调整。这表明,目前微观决策与宏观供求关系之间的矛盾,是制约农业结构调整的重大障碍。因此,政府必须充分关注我国农民人数众多、经济容量狭小和抵御风险能力很弱这一特点,既要看到市场化改革给农民带来的巨大利益,也要认识到市场经济对个体小农

的冲击。

因此,在市场化改革中,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农民的利益问题,并在政策安排上有充分的体现。在目前形势下,政府应明确“调减数量、提高质量、深化加工、开拓市场”这样的政策选择方向和基本思路。其中,特别值得提出以下几点:1.调整农业结构,首先要调整总量供求关系。根据对目前政策取向的分析,政府制定农业政策时固然要强调品种和品质的结构调整问题,但更重要的是首先要明确农产品的总量供给与市场有效需求相适应的问题,亦即总量的平衡是结构调整的基础。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任何一种产品的供给都绝非多多益善,这是市场的基本法则。因此,我国粮食政策选择的方向应当是保护和培育粮食生产的潜力,重点放在科研投资和农田基本建设上,而不是不惜代价地追求粮食实际产量的快速增长。2.保持农民利益,妥善处理财政负担与农民收入的关系。我国农民人均土地经营规模小,技术含量又不高,根本无法与发达国家竞争。这种情况下,政府必须通过保护价机制保护农民利益。在更加平衡的经济增长的宏观范围内,对农业采取更加广泛的保护和支持政策,这应当成为中国农业发展政策选择的基本原则。3.加强信息服务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结构是否能够

得到优化调整,取决于产品和要素的价格信号是否真实、准确,即在发展市场农业的过程中,价格信号是决定资源配置的方向、规模和速度的核心因素,进而是引发结构变化和资源配置效率水平变化的基本动因。因此,强化市场信息服务,比如政府支持建立信息咨询服务机构,对有关人员进行培训等,已成为当务之急。

三、进一步调整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政策建议

1.扩大优良品种,提高农产品优质率。目前我国农产品的优质率相当低,稻谷等粮食产品的优质率一般为10%左右,其它农产品的优质率也高不了多少,农产品综合优质率大约占15%左右。可见提高农产品优质率有很大的空间。通过提高农产品优质率,能够缓解农产品阶段性供大于求的矛盾。过去我国农业生产长期偏重于量,是造成当前供大于求的主要原因。增加优质农产品的生产,不仅有利于从整体上实现农产品质的提高,也有利于缓解农产品普遍供大于求的矛盾,不失为当前一种切合实际的选择。通过提高农产品优质率,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步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程度如何,归根结底是取决于科技进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从本国国情出发,大力推广和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不断提高科学种植和科学养殖

的水平,提高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优质率和产出率,使我国农业的整体科技含量能有一个明显的上升,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取得较好的农业综合经济效益。

2.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逐步优化生态环境。长期以来,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国土荒漠化趋势加重,自然灾害频繁,都是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有很大关系。而生态环境被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和开垦草原。当前我国农业生产供大于求,这为我们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退耕还林还草还湖不是权宜之计,不是在粮食充裕情况下的一时安排,而是长远的战略性措施。

3.调整农业布局,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除了要从全国着眼农业总体结构外,还必须从各个地区着手调整农业区域结构。全国的农业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和各个地区的区域结构有着直接关系。各个地区有着不同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既有各自的特长和优势,也有各自的缺陷和劣势,只有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农业产业结构,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确立较为有利的地位,进而形成一个具有活力的全国农村产业结构,并且促进和保持农业的长期持续稳定发展。当前,

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各个地区的区域结构趋同现象严重,区域优势没有很好形成,更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以粮食生产为例,各个地区都强调自给自足,结果造成粮食丰收年,主产区和主销区都增产,到处出现卖粮食难现象;粮食歉收年,主产区和主销区都出现供不应求,又到处出现买粮现象,这给粮食生产带来极大的不利影响。如果粮食生产实行明确合理的地区分工,主产区专心致力于商品粮生产并与主销区建立相对稳定的供销关系,主销区则保持适当的自给水平,将更多的资源用于发展具有优势的产业和产品,通过市场机制将这些产品卖到粮食主产区和其他地区,并从主产区购买所需的粮食和其他产品。这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商品购销关系,必然使不同地区都能从中受益。调整区域农村产业结构,正是为了逐步推进这种新型经济合作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4.健全农业产业体系,保证农民收益增加。农业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应当是生产、加工、流通等紧密连接在一起的。完整的农业产业结构,不仅包括农产品的生产环节,而且包括农产品的加工环节和流通环节。在农业发达国家,农业早已不是指单纯的农产品生产环节,而是包括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在内完整的农业体系。相比之下,我国农业至今基

本上仍然没有摆脱单一生产环节的束缚,总体上存在着与加工、流通环节脱节的结构缺位,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一个举足轻重的任务就是解决结构缺位问题,逐步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等环节连成一体、协调运转的农业产业体系,并且在此基础上建立带领农民有组织走向市场的组织形式,形成有利于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利益分配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