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节目分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论文

题目:《央行“24小时”新闻节目播音特点》

科目名称:新闻播音

***名:***

学号: ********** 学系:广播电视学

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师:***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2017年6月6日

《24小时》在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节目当中可以算是王牌节目之一,节目大致由几个板块组成:今日头条、国内焦点、新闻追踪等等《24小时》在北京时间2008年9月10号正式开始播出《24小时》当中的主持人播音其实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是注重播说结合,用聊天和唠家常的方式来对新闻进行讲述,这样就使得原本枯燥乏味的新闻节目更加富有人性化和感染力。第二是主持人在播音当中的节奏控制和停连做得相对比较好,重点比较突出,能够让观众较为轻松的理解新闻的内涵。第三是主持人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感比较强。比如说在2017年6月1号的《24小时》“新闻棱镜”板块里主持人沙晨和张晓楠之间对于“棉花肉松”这个新闻题目就进行了相应的互动,聊到了这则新闻其实是炒作,仅仅是为了吸引社会的关注,这样就很好地创造了一种交流的感觉。并不会让观众觉得只是主持在机械化的播读新闻,而是由聊天、有互动。这种模式其实非常值得我们去借鉴。

在《24小时》当中涌现的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新闻节目主持人,像沙晨,徐卓阳等等,他们可以说是将说新闻这一趋势体现的淋漓尽致。我认为在播读新闻最重要的其实就是语言态度要拿捏准确,叙事要有条理清晰的当。就像在六月二日《24小时》节目当中的主持沙晨报道福建龙岩地区发生洪灾的时候,他的态度就非常朴实,在播送这条稿件的时候有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将自己带入到灾区群众当中去,同时他的语气当中又透露着抢险救灾的迫切性,这样就比较好地做到了对新闻态度的把握。从理论来说,新闻的根本特点之一就是用

事实说话,失去了这一点就失去了新闻的信誉和价值。新闻播音以叙述语言为主,要有真情实感,语调平稳顺畅,不可以一时高亢,一时低沉。不应该采用过度夸张或是浮夸的手段,应该尽量反应出事实的真相。如果播音中出现了一些难懂或者晦涩的生词句子,播读时也要注意处理的分寸,要在不影响句子原本意思的情况下体现出新闻的真实性,又要在样式上和文艺作品演播区分开来,这样才符合消息播音语言朴实的要求。

《24小时》对主持人的定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是作为群众的身份,主持人在节目当中带有一定的人文情怀。2017年6月2日节目当中报道的虚假新闻“肉松棉花”,主持人就是作为一个群众,一个旁观者的角色对这则新闻加以了简单的温馨提示。提醒人们在选购食物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保质期,注意食品的生产地和质量。同时注意各种网络的造谣,以免误入陷阱。这样就很好地在播说新闻当中加入了人文感怀的成分。

其次是作为评论员的身份,民生新闻当中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是非常重要的一点。《24小时》的主持人在每条新闻后都会加入一点带有感情色彩的短评,这样使得整个节目不会非常枯燥。特别在“主播关注”板块。几句话的评论或是把深刻的道理用生活化的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体现出了主持人丰富多样的语言功底。比如说在2017年6月2日的《24小时》的主播关注环节,主持人沙晨说道了美国推出《巴黎协定》,他并不是很死板地把整件事播读出来。而是先把

《巴黎协定》给观众介绍一下其内涵和含义,这样观众就能更好地了解这份协定的主要内容。而且沙晨在播音当中是用一种讲述的语态来给观众朋友们介绍这个协定,可以说是既贴近百姓又不失庄重。同时,主持人沙晨也结合各位专家的观点用言简意赅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巴黎协定》的意见,他的评论并不带有有明显的主观色彩,而是相对比较客观。这样就比较好地使评论更加人性化而又不会带有偏见。

《24小时》对主持人的语言功力具有很高的要求。

通俗化特色在节目当中的特色非常明显。《24小时》主持人通俗化的语言还体现在了将观众比较难理解的新闻使用“转换”式的语言使之更加通俗易懂。比如:2009年11月12日的节目报道了关于陕西汉中集资修路的新闻。主持人柴静在讲述山区村民出山路难走的情况时,就用了很好的“转换”式的语言告诉受众“村里老人如果想出村,要走20多公里的山路,需带上棉被,因为得在路上露宿过夜”。这样的“换算”让受众很快就能明白出山的困难。

《24小时》的主持人在节目中表现出了丰富的语言表达技巧。《24小时》新闻题材的选择在央视新闻中可以说是一次重大的创新。这档节目其实更多关注的是软新闻。

而主持人也很好的把握了软新闻的特性,将语言更加“轻盈”化。他们的播音样态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够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打动观众和吸引观众的目光,这种“轻盈”化的语言风格给予了观众一种比较放松和自然的观感。比如在“关注斑马线”的系列报道就十分的巧妙,

主持人充分的使用聊天式的语态,把这个本来不算是新闻的琐碎题材集中成专题的形式,进行了整合,以宏观的视角进行了系统性、归纳性的报道,把“过马路”这种日常小事放到了一个大环境下,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引发人们的反思,增加了新闻的思想深度和厚重感。《24小时》是一档深夜播放的电视新闻栏目,受众定位是以年轻人为主的高端知识分子。对于高端受众而言,《24小时》颠覆了传统而呆板的新闻播音方式,不要求新闻主播“念”新闻,而更注重“说”新闻,追求新闻语言的口语化、个性化和情感化,可谓央视新闻栏目的一大突破与创新。

说新闻的发展以及运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闻类节目的不断变革,全国各地电视荧屏上各种民生新闻、评论新闻、读报式新闻可以说是风起云涌,而且形成了一种潮流。比如2002年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推出了第一档民生新闻节目——《南京零距离》,从而掀起了中国电视界“民生新闻”的热潮,中央电视台《马斌读报》也开启了全国读报类新闻的先河。这类节目的出现也催促着一种新型的新闻播报类型的出现,那就是“说”新闻。“说”新闻最主要的特点是语言口语化、样态不受限制、语体结构松散,与观众的交流和互动感比较强。有人说,“说”新闻的出现是一种必然,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产物。“《中国播音学》阐述播音语言表达类型有四种:宣读式、播报式、讲述式、谈话式。所谓说新闻,只不过是播音类型的一个分类而已。”而且把新闻拿来“说”,能够拉近播音员与受众的距离以及增强受众对稿件的沟通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