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课题申报模板:862-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城市流动儿童心理资本的特点、机制与培养研究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城市流动儿童心理资本的特点、机制与培养研究

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1 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农村劳动力加速转移,流动人口大量增加。2011年我国仅义务教育阶段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即流动儿童)就达1260.97万人,比2010年增加近100万人(教育部, 2012)。在北京、上海、广东等人口流入集中的地区,流动儿童占当地儿童总数的比例甚至达到30%左右(刘杨, 方晓义, 2011)。这表明,流动儿童已成为城市社会中一个庞大且不容忽视的群体,如何保障流动儿童的健康发展已成为多学科研究者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刘霞, 赵景欣, 申继亮, 2013)。但目前关于流动儿童的研究大多关注其消极心理和城市适应不良,较少关注其积极心理以及社会适应的保护性因素(辜美惜, 郑雪, 邱龙虎, 2010)。心理资本作为流动儿童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是促进其个体成长和城市文化适应的重要保护性因素(Luthans, Youssef, & Avolio,2007)。因此,开展流动儿童心理资本研究对于提高弱势群体的心理和谐水平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2 课题界定

流动儿童(Migrant Children):指6~18周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城市暂时居住半年以上,且在当地学校就读的儿童青少年(申继亮,2009)。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要求心理学研究者用一种更加开放的、带有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动机、能力和潜能等(Sheldon & King,2001)。在积极心理学思潮的启发下,越来越多心理学研究者开始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力量与美德,如心理资本。

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 Capital):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是促进个体成长与行为绩效提升的积极心理资源。具体表现为:(1)在面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时,有信心(自我效能)并能付出必要的努力来获得成功;(2)对现在与未来的成功有积极的归因(乐观);(3)对目标锲而不舍,为取得成功在必要时能调整实现目标的途径(希望);(4)当身处逆境和被问题困扰时,能够持之以恒,迅速复原并超越(韧性)(Luthans, Youssef, & Avolio,2007)。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1 流动儿童的研究现状

我国的城市流动儿童类似于国外的移民儿童(migrant children)。国外研究表明, 移民及与移民相关的过程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不管是成人还是儿童) (Stillman, McKenzie, & Gibson, 2009; Leavey, Rozmovits, Ryan, & King, 2007), 移民儿童比当地儿童感受到更多的焦虑、抑郁和压力, 更多的内化和外化问题行为(Stevens & Vollebergh, 2008; Mejía & McCarthy, 2010)。

我国关于流动儿童的研究主要围绕两个主题:一是“流动”这一身份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二是影响流动儿童城市适应和身心健康的因素有哪些(辜美惜, 郑雪, 邱龙虎, 2010)。研究表明,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低于城市当地儿童,社会认知方面突出表现为歧视知觉、相对剥夺感和身份认同危机,情绪情感方面表现为情绪不平衡、孤独(抑郁)倾向较强和自卑(自责)心理严重,社会适应方面表现为城市适应不良、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学习适应性较差和问题行为较多,人格特征方面则容易形成边际人格和负性人格(熊猛, 叶一舵, 2011)。影响流动儿童城市适应和身心健康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类,研究者从不同视角探究这些因素的影响作用及影响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相应的干预措施(辜美惜, 郑雪, 邱龙虎, 2010)。

纵观以上研究可以发现存在两点主要不足:一是以往研究大多关注流动儿童的适应困

难和心理问题,而较少关注其积极心理;二是以往关于流动儿童的干预措施大多限于理论探讨,缺乏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因此,加强对流动儿童积极心理的研究,同时探索出一套有效可行的教育干预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紧迫。

1.3.2 心理资本的研究现状

结构与测量从现有文献来看, 关于心理资本的内容结构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包括:(1)四维结构说。建立在理论基础上的心理资本定义, 基本将心理资本的结构定格在自我效能、乐观、希望和韧性这一四维结构上(Luthans et al., 2008; Larson & Luthans, 2006)。

(2)三维结构说。鉴于自我效能的动态性和内隐性, 一些学者在研究心理资本时采用了仅包含希望、乐观和韧性三个维度的心理资本三维结构说(Luthans et al., 2005; Youssef & Luthans; 2007)。(3)多维结构说。Luthans等人(2008)在详细讨论了已被广泛验证的心理资本四因子之后, 进一步讨论了有可能纳入心理资本结构的另外11个构念, 分别是认知层面的创造力和智慧, 情感层面的幸福感、沉浸体验和幽默, 社会层面的感恩、宽恕和情绪智力, 以及更高层次的精神性、真实性和勇气。

影响因素目前影响心理资本的因素主要有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两大类。影响心理资本的个体因素主要包括人口学变量(Babalola, 2009)、人格特征(魏德样, 2012)和自我强化(Greenwald, 1980)。影响心理资本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组织支持(Luthans, Norman, Avolio, & Avey, 2008)、领导风格(Smith, Vogelgesang, & Avey, 2009)、教养方式(谢雅苓, 2010)和压力生活事件(方必基, 2012)等方面。

作用机制关于心理资本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主效应、中介与调节效应以及动态效应模型。主效应模型主要考察心理资本对领导和员工的工作绩效、态度、行为和幸福感等方面的影响(Avey et al., 2011)。中介与调节效应模型认为,心理资本还可能通过其它个体和环境因素对相关态度、行为和绩效产生影响,另外心理资本本身也是一个重要的中介和调节变量(Luthans, Norman, Avolio, & Avey, 2008; Walumbwa, Peterson, Avolio, & Hartnell, 2010)。动态效应模型认为,心理资本与相关结果变量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并且这种影响可能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改变而发生动态改变,但这只是一种理论构想,目前尚缺乏相关的实证研究来佐证(王雁飞, 朱瑜, 2007)。

干预与培养心理资本干预(psychological capital intervention, PCI)是心理资本研究的重要内容和落脚点, 它主要解决如何对个体和组织的心理资本存量与质量进行干预, 以产生积极效应的问题。目前对心理资本的干预主要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前测、后测的实验范式, 而干预策略主要是分别对希望、乐观、自我效能和韧性等心理资本子维度进行具体干预和开发, 如明晰希望愿景、培育乐观品质、增强自我效能、优化韧性素质等(Luthans, Avey, Avolio, & Peterson, 2010)。

1.4 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理论价值城市流动儿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逐渐形成的一个弱势群体,通过对流动儿童心理资本的结构、特点、影响因素以及作用机制的系统研究,一方面揭示出这一特殊群体在成长过程中积极心理发展的一些特点和规律,丰富流动儿童积极心理的相关研究;另一方面验证心理资本理论应用于特殊群体的有效性,丰富和验证心理资本的相关理论,拓宽心理资本的研究领域,为后续的深入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实践价值为相关学校、社区以及家庭等开展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心理学依据。采用科学规范的量表研制程序,开发出一套专门针对城市流动儿童心理资本的测评工具,有助于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进一步完善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的普查和建档工作。根据流动儿童心理资本的发展特点和影响因素,提出一套有效可行的干预和训练的措施和方法,并通过实验检验,为相关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提供科学的教育指导。

2、课题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