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艺术黑陶烧制技术的探索与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艺术黑陶烧制技术的探索与研究
摘要:艺术黑陶被誉为“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人文内涵,构成了中华思想文化的渊源龙脉。

黑龙江黑陶艺术作为中华瑰宝,其作品均为精选泥料、严格调制、精雕细琢、高温炭化、古法烧制而成,并以丰富的造型,形象的表现手法,具有明快节奏感、韵律感的纹饰来体现形意统一,赋予黑陶制品以新的艺术内涵。

使现代的黑陶制品,超脱了远古的实用束缚,升华为具有生命语言的精巧细致、庄严典雅。

它以黑色独特的魅力,走进人类审美的心灵,以纯粹的艺术形象走进百姓生活,将会为本土的经济、文化、考古、旅游、环境及风俗习惯带来极高的应用和学术价值。

关键词:黑龙江艺术黑陶;烧制工艺;绥棱;现代黑陶
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6-0-02
一、中国的黑陶艺术文化
在我们祖国幅员辽阔的土地上,中华民族的先民们,从原始社会起就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化。

地处北陲的黑龙江省古代各民族为创造我国的文明历史,发挥了自己的智慧,用辛勤的劳动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明遗产。

早在一九七九年的春天,在上海中山公园举办了“第二届全国陶瓷艺术展览会”,这次大规模的陶瓷艺术展览中,最引人注目和使人感到有新意的是黑龙江绥棱的黑陶艺术,地处东北的黑陶艺术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淳厚的民间艺术风格,博得了
广大观众喜爱。

清末民初,原籍山东省莱州府、绥棱黑陶创始人寇化林,承继祖传瓦盆、瓦罐等土陶制作技艺,来到绥棱上集镇,建立了绥棱第一家民间土陶作坊。

2007年“绥棱黑陶制作技艺”入选第一批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8月,绥棱现代黑陶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制定黑陶企业生产标准(黑陶标准号:q/sxht001—2008),有效地规范了黑陶生产市场,为绥棱黑陶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二十一世纪中小学生素质教育文库》工艺杂谈篇中,把绥棱黑陶同景德镇瓷器、宜兴陶器、铜官陶器等23个著名瓷器并列,通雕镂空花盆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被誉为祖国陶器中的瑰宝。

二、艺术黑陶的种类
(一)夹碳黑陶:是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的第四文化层出土大量的陶片中发现的。

它的特征是在陶土中羼和大量的草类、禾本植物的杆、叶碎末禾种子壳皮等有机物(碳化物),可能是为改变陶土的性能,(降低粘度、减少烧成开裂等)用强还原气氛烧成。

胎体中的有机物质变成碳并同时与胎坯中铁的还原合起来,影响着胎坯的呈色——陶质呈黑色。

(二)夹砂黑陶:该陶是在陶土中羼和石英、长石质细砂状颗粒。

主要目的是为改变陶土性能,与夹碳黑陶相比,具有降低陶土粘度,减少烧成开裂等优点外,又提高了胎坯的耐热急变性能,增加了胎坯的强度。

多用于炊具、饮煮器等。

用强还气氛烧成,并在烧成后期封闭窑顶,造成浓烟熏制而成。

(三)泥质黑陶:采用天然粘土如红土、黄土、黑土和沉积土等。

经过漂洗、陈腐和练泥等工艺处理。

尤以山东龙山文化的薄胎黑陶(蛋壳陶)为典型。

胎坯细腻、外表光亮、周体(里外)墨黑,采用氧化气氛烧成,并在烧成的后期进行浸碳。

(四)黑衣陶:(黑皮陶)也是一种泥质陶,特征是胎坯里面(剖面)是黄色、红色或灰色,外表为黑色,即一层墨黑的薄皮。

这主要是烧成后期浸碳不足所致,碳只浸到胎坯外层很浅处,形成一层墨黑色的薄皮。

如是氧化气氛为主烧成时,后期烟碳浸入时间短、量少造成了外黑里黄(红)。

如是还原气氛为主,加上烧成后期浸碳不足,即为外黑里灰。

三、艺术黑陶的烧制工艺
黑陶选用得天独厚的纯净而细腻的陶土原料,经手工淘洗、拉坯、晾晒、修整、绘画、雕刻、压光等工艺,最后采用独特的“封窑渗碳”方法烧制而成。

其制作之精致、造型之优美,更为世人所倾倒。

被中外史学家称为“原始文化的瑰宝”。

其愈黑、愈亮、愈显珍贵。

黑色使人感觉稳重、神秘、高贵、大方、典雅、内涵深沉。

黑陶的壮美与崇高让人们感觉到心灵震撼,宁静而致远。

但是,由于黑陶制作工艺复杂、烧结难度难以掌握,所以遗憾的失传了3000年。

后来自发现以后,通过61年的不懈努力,其制作工艺才于1989年被研究破译。

此项技术在国外尚属空白,目前在国内只有黑龙江、山东等地开发研究。

且黑龙江只有绥棱、勃利在少量生产制作。

现代黑陶物质构成采用了健康新元素。

黑陶的构成要素是:承载
人类生活的土、滋养人类生命的水、照耀人类精神的火。

黑陶的镂空技术与活性碳的有机结合,可以大量吸附空气中的有毒物质,广泛用于处理含有甲苯、二甲苯甲醛等有机气体。

且受热可脱附,重复使用。

黑陶在烧制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氧化物在房间潮湿时可大量吸附空气中的水份,在房间干燥时可释放其中的水份,保持房间干湿适度。

烧成工艺是划分红、灰、黑三种陶器(白陶除外)最关键的地方。

因为红、灰、黑三色陶既然采用的原料相同,使用的窑炉相同,它们的不同点,那只有在烧成工艺和方法中找答案:(1)红陶:采用氧化气氛并自始至终用氧化焰烧成;(2)灰陶:采用还原气氛,或早期烧氧化后期烧还原;(3)黑陶:采用氧化气氛烧成,后期(成熟温度)进行烟熏。

方法是投入大量的柴或煤后封闭窑炉门、窑顶和烟囱。

(西周以前的窑没有烟囱)使窑内形成大量的碳烟。

烟中的游离碳浸入胎坯体中就显现了墨黑色的陶器;(4)白陶:由于白陶采用高岭土或瓷土制胎,胎坯中的铁含量很低,故无论采用氧化,还是还原都能呈现白色陶器。

(氧化气氛时,胎体微偏黄白色,还原气氛时微偏青白色。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知道了黑陶为什么呈现“黑色”的缘故。

从上述黑陶与红陶、灰陶及白陶的原料比较得知黑陶自古至今一直采用与红、灰陶相同的原料。

这种极普遍的黄土、红土和沉积土有些含沙量大的可塑性稍差,含沙量小的如沉积土可塑性很强,但它们的含铁量均不大,一般在2%-10%之间。

再从烧成工艺来看,如采用氧化气氛烧的话,陶体呈砖红色或土黄
色,含铁量的多少影响着呈色:即铁的含量从少到多,呈色应土黄、橙至红、红褐等的变化,从浅到深。

如采用还原气氛就是说按照现代陶瓷工艺学通常把游离氧小于1%,一氧化碳含量在2-4%的窑炉气氛称为还原气氛的话,含铁(fe2o3)22%-10%之间的胎体在这种气氛下或强还原气氛下一般为青灰色。

这大概就是三氧化二铁还原成低价铁所呈现的颜色吧。

我们看到锻铁时锤下的碎屑(一氧化铁)颜色即为青灰或灰黑色,也就是说纯度很高的铁还原成低价铁时也只不过出现灰黑色。

胎体中铁(fe2o3)只含有2%- 10%之间,即使采用强还原气氛也仍不会出现纯黑色。

至今仍有许多人认为黑陶是采用还原气氛烧成的,这是不对的,还有人认为是采用了一种特殊的原料,同样也是不对的。

通过上述的烧成比较会使我们发现碳与黑陶的呈色极为密切,即黑陶呈色的关键在于烧成后期采用的浸碳工艺,从发现最早的河姆渡夹碳黑陶中的“碳”字就早已把“碳”与黑陶联系在一起,在几年黑陶的研究和烧制实验中也深深的体会到黑陶的呈色与碳烟的浸入有着极密切的关系。

烟量的大小,时间的长短,决定了陶器呈色和浸碳的深度(针对胎坯的厚度而言)。

从故宫城里“金砖”的烧制工艺到民间中砂锅的烧制方法,基本原理是一致的。

“金砖”从剖面看,外表层很黑,往里黑灰色、灰色到中心部位仍保留有土黄色的“夹心”,从这里可以得知越往里,浸碳的量就越少,坯体的厚度有阻碍碳的浸入。

砂锅的烧制方法是把砂锅坯体放置在露天的“炉炊”上,快速烧成(氧化气氛),约900℃-1000℃后用钩子或钳夹子取下坯体放在堆满稻草的地面
上,并扣上一个锅式的罩子。

罩内的稻草遇到“通红”的砂锅坯体后进行燃烧,但又由于罩内缺氧,产生了大量的浓烟,浓烟中的碳黑粒子浸入坯体中,就形成了灰黑色的砂锅,灰黑色有时发亮银灰色(无釉的地方也这样)是因为坯体的温度很高,稻草形成的炭一部分被燃烧,一部分与胎体的表层形成硅化,所以呈色发亮银灰色。

目前,有些厂家生产的黑陶也出现这种现象,陶器外表发银灰色就是这个道理。

(一)传统烧成法
称为传统烧成法是因为我国历代烧制黑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是将陶器坯体放入窑室中明火烧制。

燃料用柴草、煤等。

用氧化或还原都可。

但一般多采用氧化焰,烧成速度快、温度高。

烧制850℃-900℃后,添入足够量的柴草、煤炭(山东许多地方还用松枝或沥青等),使窑室内造成大量的烟,稍后封闭窑顶的抽烟孔或窑后的烟囱,同时用砖和泥封住炉口。

窑室内由与缺氧,形成的烟雾又跑不掉,致使烟雾中的游离碳细小粒子浸入到陶器坯体中。

窑内缺少空气,火会逐渐熄灭,待自然冷却到200℃以下,打开炉门及烟道用自然风或鼓风机快速冷却,直到适合人工出窑的温度。

(二)碳体烧成法
此方法是笔者受到砂锅烧制方法的启示,并通过试验和改进工艺已在试验厂批量生产中使用。

其方法是用1.5-2毫米厚的铁板焊接
成或圆的铁匣钵,每个匣钵均配有盖子,匣钵内底部装进1寸左右厚的煤粉(煤末)或煤泥,煤粉上放置垫饼,再装进已干好的陶坯,盖好盖子就可以装窑,匣钵的大小根据陶器的种类、尺寸而定,可一钵一陶,也可一钵多陶。

装好的“碳钵”可以垒放数个特别适合大窑烧制的中小尺寸的陶器,采用氧化焰烧,到温度900℃左右即可。

(三)电窑(炉)烧成法
虽然普遍电窑(炉)能烧制黑陶,但长期使用煤粉或木屑等产生的烟碳使正在工作的电炉丝、电热棒易损、易老化。

所以这里谈到的电窑是一种特制的或改进的电窑。

特征是一个内胆式的窑(炉)室。

这个窑室与窑的外壁保温层之间装有电炉丝或电热棒,使窑室与电炉丝等隔开。

窑室可用铁板或不锈钢板做成。

有封闭很好的窑门或窑盖。

在窑室的底部放进煤粉等,形成一个大的“碳钵”。

可烧单件大尺寸作品,也可烧数件、数十件中小尺寸的陶艺作品。

(用支架和金属网架放置作品)操作极为简单:设定好烧成温度与烧成曲线,就可进行烧制。

烧成效果与第二种方法同,能得到呈色均匀的黑陶。

此方法适合研究和陶艺创作及小批量的精品制作生产。

(四)推板窑烧成后碳钵浸碳法
此方法是为适应黑陶制品生产工艺的改进(如采用注浆成型工艺);扩大黑陶制品的应用范围(开发具有实用性黑陶制品);增加花色品种;提高产品产量而设计的。

其具体方法是采用现在陶瓷工业生产中烤花推板窑的基本结构。

不过窑加长预热带,简短冷却带,
并在冷却带的前部离烧成带终端约3米处的窑壁两侧各开两至三个出窑口,平时是关闭的,当陶器从烧成带途径此时(坯体约在800℃左右),工人用钳夹子等工具,取出陶坯放置在旁边一条装有匣钵的环形输送带(与推板窑进坯速度同步)上的“碳钵”内,盖好盖,进行浸碳,装有陶坯的匣钵在环形输送带上,转到一定的位置浸碳完成,温度下降到可以“出钵”时,工人取出陶器,并同时换掉钵内的煤粉,装入新煤粉重新放置在匣钵输送带上,以此反复地循环操作。

四、结论
黑陶艺术的烧制工艺、过程、制作手法、艺术呈色,考证我国黑陶发展历史开发民间传统新工艺成为了此次研究的难点和关键。

对黑陶艺术的研究能为当地经济、旅游发展服务,提升当地社会人文发展价值、为进一步展示民族文化艺术魅力及艺术精华提供原始依据。

本土的既是民族的,民族的既是世界的,黑龙江艺术黑陶烧制技术的研究将来能成为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为黑龙江的经济建设及文化传播提供强有力的人文支持。

参考文献:
[1]郭强.黑陶呈色原理与烧制工艺的研究[m].济南: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06.
[2]刘振群.窑炉的改进和我国古陶瓷发展关系[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198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