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艺术黑陶烧制技术的探索与研究
黑龙江境内之陶器遗存与黑陶文化散论
![黑龙江境内之陶器遗存与黑陶文化散论](https://img.taocdn.com/s3/m/2baece23453610661ed9f49f.png)
流域的原始居民,学会了烧制陶器。 齐
齐哈尔博物馆藏有金朝前的为数较多
的黑陶瓶、黑陶罐。
绥化位于黑龙江省中部, 辖望奎、
绥棱、北林区等 10 个县市区。 据《望奎
图7
记事》(中华书局 1993 年 8 月 版 )记 载 ,
该县境内发现过一座辽金时代的石棺。
1982 年,黑龙江省考古勘察分队深入现 和 黑 陶 。 1994 年 ,日
本学者小岛芳孝发表 《关于中国东
北地 方 的 渤 海 陶 器— ——大 川 遗 址 出
图5
土的黑色陶壶》一文,对渤海陶器研究现
状、器型变化与年代分期等进行探讨。 从
这些信息中可以推断,泥质黑陶在当时是
有一定生产量的。
十世纪初叶,契丹人建立辽朝,开发
村, 口径 7.5 厘米、 通高 20.2 厘
米,直口,腹部仿鸭身,两侧各有
一小扁方板耳,象征双翼,腹下有
三个实心足,遍身红衣。 有研究者
认为,鸭形壶可能是礼器。 黑陶因良渚文化、 龙山文化
图 2 藏族黑陶壶
声名鹊起,而黑陶遗存则遍及祖国大地。 黑陶作为陶器大家族
中重要一员,在黑龙江境内有史可查的最早的一件制品是“黑
我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分布广泛, 陶器制作几乎遍 布中华大地,品种十分丰富。 地处祖国东北边陲的黑龙江,在 6000 年前出现了陶器制作。 在一般人的观念中,黑龙江开发较 晚,似乎是文化上的沙漠地带,实则不然。 从历史文献和考古 发现中,均可见证黑龙江、松花江流域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 化。 幅员辽阔的东北大地包括黑龙江地区,很早就有古人类活 动。 黑龙江省历史学者干志耿指出,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即 距今两万年以前,黑龙江地区已经有了远古人类活动。 在龙江 大地上,最早见于文献的是肃慎族。 《后 汉 书·东 夷 传 》、《山 海 经·大 荒 北 经 》中 均 有 关 于 肃 慎 人 的 记 载 ,其 后 出 现 了 东 胡 人 和岁貊人。 有了人也便有了文化、有了文明。 在 1300 多年前, 土肥水美的黑土地 出 现 了 文 明 发 展 史 上 的 第 一 个 高 峰— ——海 东文明,即粟末靺鞨人建立的唐朝地方政权渤海国,成为黑龙 江古代最灿烂辉煌的时期。 12 世纪初,继“海东盛国”后,黑龙 江古代文明又呈现一大 亮 点— ——金 源 文 化 。 女 真 人 一 度 入 主 中原,盛极一时。 渤海国与金源文明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一 样,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撇开历史文化这条线 索不论,仅以龙江境内陶器遗存状况,特别是黑陶遗存情况为 观照点,可同样印证上述认识。
最新-黑陶民族艺术风格研究 精品
![最新-黑陶民族艺术风格研究 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09c875e6d5bbfd0a79567331.png)
黑陶民族艺术风格研究黑陶是一种传统制陶技艺,源于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
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先生这样评价龙山文化的黑陶这个文化最显著的器物是陶器,拥有这个文化的人民是极精巧的陶工。
他们所制的陶器可与中国制陶技术最好的产品相抗衡,而形式的轻巧、精雅、清纯之处,也只有宋代最优良的瓷器可以与它媲美。
黑陶是继仰韶文化彩陶之后的优秀陶种,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人文内涵,构成中华陶文化的渊源龙脉。
多彩的黑是其最主要特色,虽然黑如漆,明如镜,黑中透亮,亮中润柔,但其独有的粘土资源和烧制工艺使黑陶出窑后在强烈的光照下呈现出一种黑中泛兰透紫、相互渗闪的金属感光泽,与绚丽多彩的其他名陶相比,其神秘、凝重、古朴的风格独处一枝,形成标志性的特色。
黑陶纹样的构成形式,符合其相关的工艺制作与装饰要求,并经过反复的推敲与加工,使纹样更加具有装饰性。
传统的纹样在黑陶的运用中很普遍,随着时代发展的脚步,现代的设计意识冲击着热爱黑陶的创作者们,他们将现代的语言融到了作品中去,使之更加具有观赏性与装饰性。
以单独纹样作基本单位,组合成了各种适合纹样、二方连续纹样与四方连续纹样,图案的民族表现极为丰富,独特优雅的艺术风格表现的淋漓尽致。
一、黑陶元素与橱窗设计建筑构造镶嵌的融合式展现橱窗在店铺陈列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展示作用,店铺的形象和品牌形象在终端都是通过这个窗口向消费者推销出去的,橱窗设计的创意和精妙,是吸引顾客入店的主要因素,橱窗陈列设计,可谓创意百出。
好的橱窗陈列设计,不仅仅是陈列、灯光、装饰的问题,个性风格与时代语言的表达尤为重要,具有一定艺术形态的黑陶传统民间艺术图案加上商业环境中特定的橱窗环境构造形成了新了艺术表现空间,由于橱窗的封闭性良好,只有设计人员可以出入布置空间,因些,回避了黑陶在材料上的易碎缺陷,使黑陶的艺术特征在建筑构造镶嵌中得以全部展现。
如图1,橱窗为半封闭建筑构造设计,黑陶以单片图案形式镶嵌在实木间隔空间中,采用实木中拉木槽的方法,将黑陶镶嵌其中,前后放置软装饰作为视觉隔离保护黑陶陶片,确保了黑陶脆弱材质在公共空间中的安全性,再配以艺术照明使模糊的传统黑陶艺术图案即刻清晰起来,主体的动感变化丰富表现,强化了原有的民族艺术风格,瞬间打造出深郁的民族特色。
黑陶调研报告
![黑陶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0604257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c3.png)
黑陶调研报告黑陶调研报告一、背景介绍:黑陶,又称中国“古代陶瓷之冠”,是中国陶瓷文化的瑰宝之一。
它诞生于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黑陶以其特有的造型、釉色和纹饰成为中国陶瓷工艺的瑰宝,被视作中国古代陶瓷的典范之一。
二、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黑陶的制作工艺、历史渊源以及市场需求,并探讨其在当代陶瓷市场中的发展前景。
三、调研方法:1. 文献资料调研:通过阅读相关的书籍、论文和研究报告,获取更多关于黑陶的信息;2. 实地考察:参观黑陶生产基地,了解黑陶的制作过程;3. 问卷调查:设计问卷,向民众和陶瓷爱好者收集对黑陶的看法和市场需求。
四、调研结果:1. 制作工艺:黑陶的制作工艺包括选择原料、捏制成型、烧制和釉面处理等。
其中,原料的选择对黑陶的品质至关重要,而烧制时的温度和气氛也会直接影响黑陶的成品质量;2. 历史渊源:黑陶起源于中国仰韶文化时期,经过长期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征。
在汉唐时期黑陶达到了鼎盛时期,成为古代宫廷和贵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3. 市场需求:通过问卷调查得知,黑陶作为传统的陶瓷工艺品,受到了一部分人群的喜爱。
然而,在当代工艺品市场中,黑陶的知名度相对较低,需要进一步宣传和推广。
五、发展前景:1. 传承与保护:作为中国传统的陶瓷工艺,黑陶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需要得到更好的传承与保护;2. 创新与推广:在传承的基础上,黑陶也需要与时俱进,进行创新和推广。
可以结合现代设计元素,开发出更符合当代审美需求的黑陶作品;3. 市场拓展:黑陶作为一种独特的陶瓷工艺,有着广阔的市场潜力。
可以通过开设陶瓷工作坊、举办黑陶主题展览等方式,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和陶瓷爱好者。
六、结论:黑陶作为中国古代陶瓷的代表之一,在陶瓷艺术领域有着独特的地位。
然而,在当代陶瓷市场中,黑陶的知名度相对较低。
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对黑陶的宣传和推广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世界级的艺术品。
中国的黑陶艺术
![中国的黑陶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5860d165e518964bcf847caf.png)
中国的黑陶艺术作者:吴冰来源:《今日中国·中文版》2009年第06期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期间,中国向世界展示了4件国宝,其中之一就是黑陶蛋壳杯。
生产于约4000年前的黑陶蛋壳杯,“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其工艺水平之高令现代人惊叹不已,被誉为“地球4000年文明最精致的代表”。
据传黑色是由于人们在烧制过程中控制上的失误造成,但因黑色的稳重、神秘、庄重使得黑陶得到不断发展。
跟其他陶器不同,黑陶的功能并不在于实用性,从一产生它就被列入审美范畴的工艺品当中。
最早的黑陶是作为祭祀礼仪的礼器,人们以奉献给神灵的虔诚态度来进行黑色陶器的制作。
一度失传的工艺1928年在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龙山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约4000年前的陶器,其中一种前所未见的黑陶制品吸引了考古学者吴金鼎先生的目光。
这种陶器色泽漆黑光亮、薄如蛋壳、扣之有声。
黑陶从此开始被人们所认识。
然而,有4000年历史的黑陶曾消失数千年之久,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黑陶才被以新的技艺展现于世。
关于黑陶一度消失的原因,并没有定论。
有人认为,黑陶作为观赏陶,在实用陶和瓷器的冲击下退出了历史舞台,也有人用战争和工艺的复杂来解释黑陶消失的原因。
所有陶器都是用泥土作为胚胎,用火高温烧制而成的。
黑陶是用快捷的轮盘旋转技术拉型制胎,胎料精细讲究,用极细的筛子把陶土筛过,按需要用纯泥或掺沙,陶泥经过晾晒、搅拌、脚踩等多道工序处理,在坯胎半干时进行修改和雕刻,全干后再用蚌壳压光,最后入窑烧制。
黑陶对陶土的要求很高,一般粘土极易干裂,不易成功。
由于陶胎较薄,胎骨紧密,陶壁精致到0.2毫米,因此,漆黑光亮的黑色陶器一诞生就成为陶器界的宠儿。
器型丰富是黑陶艺术的另一特点。
早期出现的黑陶有鼎、盘、碗、鬲等形制,后来又出现了罐、壶、柸尊、爵、人物、动物等几十个品种,这些器型与青铜器在造型基本上可以对应起来,因此有人把它视为青铜器造型的先导。
由于黑陶不宜像彩陶那样做各种精细的彩绘,黑陶主要的装饰手段是“胚体装饰”即镂刻(花纹穿透胎体)、贴塑(用陶泥塑成各种装饰物然后趁湿贴上去)以及刻划弦纹(在轮制陶胎时用尖状物接触器表以形成平行的弦纹)等方法。
对黑陶调查报告
![对黑陶调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0c325729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e6.png)
对黑陶调查报告黑陶是一种中国传统的陶瓷艺术品,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美丽的外观而闻名于世。
最近,我对黑陶进行了一次调查,以了解其历史、制作工艺以及对当代陶瓷艺术的影响。
首先,黑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中国各地的考古遗址中,已经发现了大量的黑陶器物,这些器物不仅展示了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还证明了黑陶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黑陶的制作工艺非常独特,它采用了特殊的烧制方法和独特的材料。
首先,制作黑陶的材料主要是含有高铁含量的黏土,这种黏土在烧制过程中会产生一种独特的黑色。
其次,黑陶的烧制过程也非常特殊,通常会采用低氧烧制的方法,使得陶器表面产生一层黑色的氧化铁膜。
这种独特的表面处理方法使得黑陶具有了独特的光泽和质感。
黑陶在当代陶瓷艺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它作为一种传统的陶瓷艺术品,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通过对黑陶的研究和传承,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
其次,黑陶的独特外观和工艺也对当代陶瓷艺术产生了影响。
许多现代陶艺家将黑陶的工艺和元素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创造出了独特而富有创意的陶瓷作品。
除了对黑陶的历史和制作工艺进行调查,我还参观了一些黑陶的制作工作室和陶瓷艺术展览。
在这些地方,我亲眼目睹了陶艺家们的制作过程和他们对黑陶的热情。
他们用心制作每一件作品,追求完美的细节和独特的创意。
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黑陶的美丽,还传递了陶艺家们对传统工艺的热爱和对当代艺术的思考。
通过这次对黑陶的调查,我深深地被它的魅力所吸引。
黑陶不仅是一种艺术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它让我们重新思考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启发我们对艺术的理解和创造力的发展。
在未来,我希望能够进一步深入研究黑陶,并与更多的陶艺家和艺术爱好者交流。
通过这样的交流和学习,我相信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黑陶的美丽,同时也能够为陶瓷艺术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之,黑陶是一种独特而美丽的陶瓷艺术品,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黑龙江绥棱黑陶的发展现状及创新探索
![黑龙江绥棱黑陶的发展现状及创新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a099caf0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46.png)
黑龙江绥棱黑陶的发展现状及创新探索严振兴;赵爱丽;杨亮亮;王伟洁【摘要】文化的创新传承是维持我国文化活力的关键,我们需要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创新来提升我们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以及国家的综合实力.文章是根据实际调研情况从绥棱黑陶的历史、发展现状以及发展方向三方面对其进行了研究分析和创新探索,深度挖掘绥棱黑陶的文化特征,探索黑陶文化与设计理念创新融合的方向,最后提出绥棱黑陶今后创新发展的要求.【期刊名称】《工业设计》【年(卷),期】2018(000)004【总页数】2页(P45-46)【关键词】黑陶;创新设计;传统文化;产品;文化传承【作者】严振兴;赵爱丽;杨亮亮;王伟洁【作者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B472当今社会各个国家呈现出经济可持续发展、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在我们国家经济实力持续增强的同时更为需要的是增强民族自信和提升文化软实力,需要不断地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并以创新的方式将其传承和发扬。
设计是贯穿人们生活的一种工作方式,可以用独特的理念和方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新的改善,而设计和传统文化进行创新融合,能够让我们国家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得到更好地沉淀发展,使得传统文化顺应时代发展,持续散发自身独特的魅力,同时还将形成一种具有我国文化特色的设计风格。
本文则是基于黑龙江省的地域文化展开调查研究,探索和调研本地的绥棱黑陶并进行文化创新产品的设计,以促进黑龙江省黑陶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1 传统绥棱黑陶的发展绥棱黑陶发祥于黑龙江省绥棱县,已有百余年的发展历史。
绥棱黑陶采用的是绥棱县西部特有的黄土,此处的土质细腻、透气性能好、容易雕刻。
在制作工艺上绥棱黑陶需要经过原料的筛选和制作以及拉胚、压光、雕刻、烧造、熏烟、渗透等十几道工序,最终才能烧制出“黑如漆、明如镜、硬如瓷、声如罄”的品质[1]。
绥棱的黑陶外观没有鲜艳的色彩,却有着清幽、素雅的艺术特点。
黑陶研究报告
![黑陶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06fb1dc2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36.png)
黑陶研究报告
黑陶研究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黑陶是一种古老的陶器工艺,起源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被认为是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研究旨在探索黑陶的制作工艺、烧制技术和文化背景,并对其在古代社会中的角色和意义进行分析。
二、研究方法和材料:
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了解黑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其次,对中国黑陶较为集中的地区进行实地考察,收集黑陶器物和相关器物的样本,并与相关文献进行对比分析。
三、研究结果和讨论:
1. 制作工艺和烧制技术:黑陶采用特殊的制作工艺和烧制技术,使其具有特殊的黑色和金属光泽。
其中,采用特殊的陶土和高温烧制是黑陶制作工艺的重要环节。
2. 文化背景和意义:黑陶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生活的必需品,还具有象征意义和礼仪功能。
黑陶的制作和使用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产方式、物质文化水平和精神追求。
3. 区域特点和风格变化:黑陶在不同地区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例如,中国北方的黑陶器物多采用刻画和线条装饰,而南方的黑陶器物则更注重整体形式和曲线美。
四、结论:
黑陶作为中国传统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
本研究通过对黑陶的制作工艺、烧制技术和文化背景的探索,对于深入理解古代社会和传统陶瓷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受到时间和环境的影响,黑陶的保存和研究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不完全以上所述,仅供参考。
分析黑龙江黑陶造型及装饰艺术语言特点
![分析黑龙江黑陶造型及装饰艺术语言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cc7eb57a561252d380eb6ea2.png)
分析 黑龙江黑 陶造型及装饰艺术语言特 一 占 、 、 I
任 虎 陈力石 牛 铁 张 蕾 孟广宇 ( 哈 尔滨理工 大学 艺术学院 , 黑龙江 哈 尔滨 1 5 0 0 4 0 )
摘 要: 黑龙江黑陶艺术做为 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之 一 , 在技术层 面达 到 了极尽 完美 , 其 工艺之 高超 , 制作之精 湛, 造型之奇妙 , 达到 了前 所未有 的高度和深度 , 是 中华 民族人们勤劳智慧的结晶 , 是人 类文化高度文明所致。黑 陶中的造型与装饰 艺术也是 民族思想意识 最 直观 、 最普遍的艺术形态 , 更是 中国社会政 治、 经济、 文化的体现。 关键词 : 黑 陶; 造型 ; 装饰 ; 纹样
黑陶作为工艺美术中的重要艺术 门类 ,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和形 等因素都促进了人们创造能力的发展,由此也就推动了思想意识 的转 成基础, 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的生产、 生活最原始的阶段 。黑陶艺术 变。以实用为主的功能主 慢慢地被削弱了, 取而代之的是宣扬 氏族文 是以造型见长 , 并不是 以装饰取胜 , 但两者高度统一 , 缺一不可 , 由于受 化、 阶级思想等需求为主要 目的, 使得装饰艺术在人们心 中变得越加重 地域环境的影响 , 不同时代 , 不 同的审美价值趋 向, 都有各 自的发展规 要 , 随之也愈加繁荣。 律及艺术特色 ,黑陶艺术 的发展无论是从造型元素还是装饰语言都有 首先 , 图腾纹样装饰。“ 图腾” 顾名思义, 用印第安语解释就是“ 他的 其丰富的内涵。 家族” 。氏族社会初期人类 的思维处于一种萌芽阶段, 对于生命意识没 1原 始黑 陶造 型语 言特征 有明确的概念 , 所 以把 自己寄托于某种植物或动物的化身 , 并赋予超 自 原始黑陶艺术是指新石器时代时期, 距今大约已有七千年左右 , 由 然的力量 , 让她保佑 自己, 保佑氏族 , 使之家庭兴旺 , 子孙繁衍 昌盛 , 这 于 当时人们生产技术水平低下 , 制陶工具简陋 , 工艺水平粗糙 , 采用纯 就是 人 类早期 的一种宗教行为, 并目 体 现在 日常的生活器皿上。 如石器 手工制作 , 所以当时的黑陶造型较为简单 , 器形结构呈不规则状 , 而且 时代的黑陶制 品就有了植物图案和动物图案,这些 图案常常被人为地 器物的质感厚度不够均匀 , 凸凹不平 , 主要的器皿有盘 、 盆、 钵、 斧、 罐等 赋予某种力量或某种愿望。其次, 吉祥图案装饰。吉祥图案产生于石器 日常生活用品。原始黑陶的装饰艺术的表现同样也是受当时各种条件 时代 ,几乎是与土陶形成 的时间相 同。吉祥是人们对于生命成长的期 的限制 , 装饰显得很粗糙 , 看上去 比较朴实 、 稚拙, 从出土器物的装饰手 待 、 渴望 , 把这些动物或植物 图案化并赋予积极的象征意义 , 具有主观 法主要有三种 , 刻划 、 捏塑 、 和堆贴。 这三种装饰技法在 当时是比较常用 色彩。如陶器上的鱼形纹样代表多子多孙, 人丁兴 旺; 龙凤呈祥象征高 的表现形式。 在装饰图案语言上主要是以几何纹和动植物纹为主 , 以较 贵、 富丽 、 祥瑞 ; 喜鹊登枝象征美好的幸福生活等等都赋予 了不 同的含 写实的畜兽鱼鸟和花草这一类 的装饰最具有代表陛。图案的发明是原 义并延续至今。黑陶制品由于受色彩的限制不能像彩陶那样在形体表 始人类审美能力提升的重要标志, 图案与造型的结合 , 大大丰富了黑陶 面进行描绘 , 所 以在器型的表达 匕 更加注重题材与造型元素的结合 , 强 艺术 , 并使其更具有观赏 陛。虽然两者的结合不是很完美 , 但随着社会 调两者的高度协调 ,高度统一 ,对于技巧的运用是表现黑陶品质的关 生产力水平的逐渐提高 , 制作技术的不 断成熟 , 以及审美能力 的提高 , 键。 第三 , 几何纹样装饰。 几何纹样作为陶器上的装饰 , 大约产生于 8 0 0 0 无论是造型还是装饰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更力 I 1 丰富了。 年前的石器时代早期。 多数学者认为 几 何纹样的形成源于编织。 编织是 2传统黑陶造型艺术语言特征 人类最早利用藤条 、 柳 枝、 竹子 、 草等天然材料加工成 日常生活用具 , 而 在龙山文化中, 最具有代表 I 生 首推是黑陶制品。 在人类的不断发展 目是根据材料本身 的特性或使用功能进行编制 ,既要方便实用又要具 如我们比较熟悉 的席纹 、 人字纹 、 菱形纹 、 十字纹 、 过程 中, 人们的生存条件改善 , 对于黑陶的认识已经又 日常用品提升到 有一定 的装饰效果 , 观赏层面, 并逐渐形成 了有别于其它陶器制品, 显现出无法被替代的特 水纹、 波浪纹等各种几何形纹样 , 说明在原始社会初期人类对于几何形 有艺术表现语言。 龙山文化中的黑陶是迄今发现器型最完整 , 工艺最完 纹样的装饰语言也有了一定认识并且反应在陶器制 品中。从出土的黑 善, 图形结合最丰富 , 具备 了黑如漆 , 明如镜 , 硬如瓷 , 声如謦 的艺术品 陶器型上的造型和装饰就是吸收了编织表现语言, 通过刻画 、 镂空等方 质 。龙山文化中的黑陶造型及装饰 , 反映了远古原始文化的特征, 在造 法所塑造的几何纹样 由平面逐渐向立体化转变 ,由具象图形转化成抽 型语言上继承了原始黑陶的艺术形式 ,最大限度地提升了器物本身的 象化语言。 把形体与图形有机地结合, 既强调节奏的动感变化又要符合 工艺程度, 从外形上看更加凝重、 尊贵并赋予其内涵 。黑龙江作为中国 器型的 自身变化 , 其难度可想而知, 可 以说是人类审美意识和精神文化 黑陶艺术的主要发祥地之一 , 在世界文化长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 需求的一次伟大创造 。 其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独树一帜 、无论是造型语言还是装饰特点都体 综E 所述 , 黑龙江地区的黑陶艺术作为中国文化一颗璀璨明珠 , 在 现了地域背景下的文化 l 生 和民俗性。黑龙江地 区的黑陶文化主要产 自 原始社会时期条件极其恶劣的状态下 , 经过漫长时间的历史积淀 , 无论 于绥棱县地区,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土壤特质 , 形成了一种有别于龙 是实用和审美 , 技术与艺术的相互影响 ; 从具象到抽象 , 从写实到符号 山文化的黑陶艺术。黑龙江的黑陶也都是继承了传统造型艺术特点和 化都真实的再现了人类 的生产 、 生活特| , 由此可以断定生活和美学是 制作工艺, 符合黑陶艺术所具备的黑如漆 , 明如镜 , 硬如瓷 , 声如謦的表 相辅相成 , 密不可分的。 从物质到精神层面的需求是不同时期人类对于 现品质。即承载了原始文化内涵 , 同时又在传 江 艺 的技术基础上开创 现实发展的必然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都有各 自的文化形成基础和 不同的材料一定会产生不同的技术 , 并 目会形成不同的艺术 了新的烧制方法 , 而且将黑陶造型艺术注入了现代元素 , 丰富了黑陶艺 历史脉络, 术 的表 现手段 。 风格 。当下 , 黑陶艺术正处于经济发展的最繁荣时期 , 在继承了传统丰 厚的文化遗产基础上也要与时俱进 ,既能延续传统 的民族文化血脉又 3 黑陶装 饰艺 术的体 现 与继承 黑陶艺术做为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 ,在技术层面达到了极尽 要进行创新 ,如何将时代元素注入其中且建立新的审美倾 向已经成为 完美 , 其工艺之高超 , 制作之精湛 , 造型之奇妙 , 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陶艺工作者研究的主要方向。 和深度 , 是 中华民族人们勤劳智慧的结晶 , 是人类文化高度文明所致 。 参考文献 同时 , 做为黑陶中的造型与装饰艺术也是民族思想意识最直观、 最普遍 【 1 】 张蕾 , 林竞路 中国古代陶瓷图案中的吉祥纹样研究叨. 艺术研 究, 2 0 1 3 的艺术形态 , 更是中国社会政治、 经济、 文化的体现。 将造型艺术与装饰 ( 3 ) : 1 8 — 1 9 . 语言高度地融合、 统一 , 将生活与艺术完美地结合 、 诠释 , 使得黑陶艺术 『 2 1 田 自秉冲 国工艺美术史 上海: 东方 出版 中心 , 1 9 9 6 : 4 . 更加具有观赏性和文化 陛,装饰艺术的产生也是人类审美能力发展 的 c 3 ] 员勃. 秦汉漆器凤鸟纹的“ 立象以尽意” 叨. 美术大观 , 2 0 1 3 ( 1 ) : 6 5 . 标志性行为。原始社会时期受 自然条件的约束 , 人类要不断与之抗争 , f 4 ]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 ] .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 99 4: 4 所以生存是唯一面对的最大障碍, 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物 1 质生活得到改善,人类防范 自然能力的逐渐增强以及国家体制 的建立 项 目类
黑陶艺术特点及传承策略分析
![黑陶艺术特点及传承策略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95c053b76a20029bc642dc3.png)
黑陶艺术特点及传承策略分析摘要:黑龙江省黑陶艺术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既保留了传统黑陶艺术技巧,又融合了黑龙江本土文化特色,因而具有较为深刻的文化内涵,对它的传承与保护更是成为当代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首先对黑龙江省的黑陶艺术特点进行了分析,然后从不同方面针对如何做好黑陶的传承进行了探讨,以期促进黑陶艺术的创新发展和传承。
关键词:黑陶;艺术特点;传承据历史记载,黑陶最早起源于新石器时代,代表的是龙山文化,其漆黑的颜色,既显得沉稳大气又不失古朴、典雅,因此从古至今一直十分受大家的喜爱,并且在海外市场也享有较高的声誉。
接下来,我们首先探讨黑陶的艺术特点,然后从市场、旅游、教育三个方面出发分析黑陶艺术的传承策略。
1当代黑龙江省黑陶艺术的特点1.1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首先,当代黑龙江省黑陶艺术并没有摒弃传统陶文化特色,仍旧沿袭了其借物寓意的表现手法,借用龙纹、鹤纹、龟纹、莲花纹、祥云纹等传统纹饰图案来传达吉祥的寓意。
在此基础之上,当代黑陶艺术对这些传统的纹饰图案进行了重新排列组合,从而进一步丰富了黑陶艺术的视觉层次和表现内容。
其次,当代黑龙江省黑陶在制作过程中采用了一些现代化的制作手法和表现素材,在保留传统黑陶古朴、典雅特点的基础之上,融合一些现代化的审美元素,从而大幅度提高当代黑陶艺术的表现力,这也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理念,因而更容易被大众接受。
1.2融入本土文化元素。
无论是素雅的绥棱黑陶还是大气的勃利黑陶,都深受黑龙江省本土文化的影响,因而呈现出浓郁的北方地域特色。
黑龙江省地处我国北方,其独特的气候和自然环境造就了东北人豪迈、大气、爽朗的性格特征,当地的文化艺术也呈现出大气自然、刚柔并济的艺术特征,黑陶艺术也不例外。
以绥棱黑陶为例,其用来装饰的纹饰是对当地剪纸风格的借鉴,不仅线条清晰明朗,而且结构轮廓也十分清晰。
这不仅反映了东北人直爽的性格特征,而且还为我们呈现了东北艺术质朴、自然、大气的艺术特点。
黑陶调研报告
![黑陶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5962b1b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03.png)
黑陶调研报告一、引言黑陶是中国陶瓷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制作工艺。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黑陶的起源、发展、特点以及对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影响,以进一步推广和保护这一传统工艺。
二、黑陶的起源与发展黑陶起源于中国北方地区,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
早期的黑陶主要是用来制作生活用具,如饭盆、水壶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黑陶的制作工艺逐渐完善,艺术性也得到了提升。
宋代以后,黑陶逐渐成为宫廷和贵族的专属器皿,被广泛用于宴会和礼仪活动中。
三、黑陶的特点1. 色泽独特:黑陶以其独特的黑色闻名,这是由于其釉面经过特殊烧制工艺形成的。
2. 质地坚硬:黑陶的质地坚硬,耐磨性强,使用寿命长。
3. 纹饰精美:黑陶上的纹饰精美细腻,常见的纹饰有云纹、莲纹、花卉纹等,展现了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独特魅力。
4. 造型多样:黑陶的造型多样,既有古朴简约的器皿,也有富丽堂皇的装饰品,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四、黑陶对当地经济的影响黑陶的制作过程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挑选黏土、制作胚体、上釉等。
这些工序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时间,为当地提供了就业机会。
同时,黑陶作为一种具有文化价值的艺术品,可以吸引一定数量的游客前来参观和购买,进一步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为经济增添了活力。
五、黑陶对当地文化的影响黑陶是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
黑陶的制作工艺和纹饰设计都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通过黑陶的传承和推广,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和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六、黑陶的保护与推广为了保护和传承黑陶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需要加强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制定与执行,加大对黑陶工艺的研究和保护力度。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黑陶的推广和宣传,通过举办展览、培训班等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黑陶的制作和传承中来。
七、结论黑陶作为中国陶瓷艺术的瑰宝,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制作工艺。
它不仅是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黑陶艺术未来发展趋势的探讨
![现代黑陶艺术未来发展趋势的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03bba15f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882ad7c.png)
现代黑陶艺术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和改进,引入 新的技术和手段,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增 强市场竞争力。
产业链协同发展
现代黑陶艺术需要与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 销售商等环节紧密协同,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共同应对市场挑战。
现代黑陶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出路
人才短缺
现代黑陶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需 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和技术工人 ,但是目前这方面的人才短缺 ,需要进行人才培养和引进。
黑陶艺术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体现了古代中国 人民的智慧和艺术创造力。
现代黑陶艺术的特点与价值
现代黑陶艺术具有独特的特点,包括精湛的技艺、极高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文化 内涵。
现代黑陶艺术不仅是一种艺术品,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表达方式,具有深远的意 义。
现代黑陶艺术的发展历程
自20世纪初以来,现代黑陶艺 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技艺传承和保护
现代黑陶艺术作为传统技艺,需 要进行传承和保护,但是目前面 临着技艺失传和保护不足的问题 ,需要加强保护措施。
创新和发展
现代黑陶艺术需要进行创新和发展 ,以满足市场需求的变化和消费者 需求的提高,需要进行产品创新和 市场开拓。
05
结论与展望
总结现代黑陶艺术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起源与早期发展
国内外市场,为艺术家提供更多的展示和交流机会。
THANKS。
分析现代黑陶艺术的未来发展趋势与前景
多元化发展
现代黑陶艺术将更加多元化, 不同地域、文化背景的黑陶艺 术家将各具特色,形成各自独
特的风格。
跨界合作
黑陶艺术将与不同领域展开跨 界合作,如与建筑设计、室内 装饰、产品设计等领域相结合
,拓展其应用范围。
黑陶: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
![黑陶: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https://img.taocdn.com/s3/m/4d2a73c5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a6.png)
黑陶: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曾孕育出无数闪耀着人类智慧光芒的文明奇迹,发源于黄河流域的黑陶文化正是这些文明瑰宝中璀璨的一颗,被当今社会各界誉为“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
黑陶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已有5 000多年的历史,它以其温润质朴、庄重典雅的艺术表现形式为世人所钟爱,被称为“陶中瑰宝”。
白山东北亚的黑陶是采集长白山地下深层的页岩土,经多道工序精制而成。
将上等的黑陶土取回后,首先用净水进行充分浸泡,并利用传统的作法双脚踩泥、手工反复揉泥,被揉搓后的泥筋道十足,然后进行手工拉坯成型,属于夹砂黑陶。
再经过修型、打光、绘画、雕刻、镂空等一系列程序。
黑陶艺术品成型后再进行养生、阴干,待整个工艺品干燥到坯体发黄,晾干彻底后入窑烧制。
白山东北亚公司采用柴窑烧制黑陶产品,入窑烧制是黑陶制作最关键的一个环节。
烧制过程中,要将坯体摆放整齐稳当,将火苗一点一点加大,烧制到900摄氏度高温左右的时候封窑烟熏渗碳,至少烧至17个小时后降温,整个烧制过程待三到五天后出窑,自然冷却后擦洗干净陶器上的灰尘,再进行水洗,随后再入干燥室进行烘干,烘干
后进行手工抛光,抛光后的黑陶艺术品呈现光亮乌黑就制作成功。
白山东北亚黑陶工艺品纯手工雕刻,技法上以高浮雕、多层次,构图饱满,富有立体感,风格朴实而引人注目。
白山东北亚手工艺师多以镂空雕、镶嵌雕、浮雕、圆雕、阴雕等手法进行创作。
在白山东北亚生产的黑陶工艺品具有以下四大特点:
一、题材生动,内容丰富二、构思巧妙,审美独特
三、地域性强,文化丰富四、技法娴熟,雕工精湛
想要了解和购买精致得黑陶产品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长按关注我们吧。
“龙江瑰宝、黑土奇葩”——勃利黑陶
![“龙江瑰宝、黑土奇葩”——勃利黑陶](https://img.taocdn.com/s3/m/1defab3c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30.png)
PROJECT
专题 黑陶专题
“龙江瑰宝、黑土奇葩”
——勃利黑陶
勃利黑陶产自黑龙江省东南边陲的七台河市 勃利县,是中国古代肃慎文化、“龙山文化”在 黑龙江的传承和发展地。是中国北方民族大融合 的结晶。它通过传统手工技艺与现代陶瓷工艺相 结合的方法淬炼而成,手工垃坯、雕刻、装饰, 再经窑变烧成。勃利黑陶秉承“黑、薄、光、 亮 ” 之 特 点 , 造 型 简 洁 大 气 , 装 饰 精 雕 细 刻,被 誉为“龙江瑰宝、黑土奇葩”。
张宏
张宏,高级技师;黑龙江省陶瓷 艺术大师;七台河市首届工艺美术大 师;黑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七台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
从事黑陶工艺品设计、雕刻创作 二十余年,擅长黑陶工艺品雕刻,手 法娴熟。部分作品被《黑龙江省民间 工艺百家典藏》、《七台河旅游天 地》等书刊登。
在工作期间,参加了包括“哈洽 会”“文博会”、“七台河非遗日展览 展示活动”等十余次省、市级展览展示 活动,并获得“中国原创-百花杯”中国 工艺美术精品奖-优秀奖,省妇联颁发的 -最具龙江文化创意奖,省工艺美术设计 大 赛 金 奖 等 共 十 多 个 奖 项 。 2017年 《镂雕工艺黑陶》被黑龙江省博物馆收 藏并颁发收藏证书;黑陶作品《火苗》 被黑龙江省非遗保护协会收藏。
黑陶工艺技术
![黑陶工艺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4a4aa255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cf.png)
黑陶工艺技术黑陶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陶瓷艺术品种,它源自中国古代的陶瓷制作技术。
黑陶的特点是器物表面呈现出深黑色的光泽,给人一种神秘而高贵的感觉。
黑陶工艺技术在中国的历史悠久,技术精湛,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与演变,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工艺特点。
黑陶的制作过程十分繁琐,需要经历多道工序才能完整呈现。
首先,原材料的选择非常重要,黑陶的原料通常是混合黏土和煤炭,经过精心配比后制成陶泥。
然后,师傅需要将陶泥放在特制的轮盘上,用手捏成所需的形状。
捏好的器物放在室温下晾干,然后进行修整和打磨。
接下来,器物需要经历烧制的过程。
黑陶的烧制分为两次,第一次烧制称为“柴火烧”,这是黑陶独有的烧制过程。
柴火烧的技术要求非常高,需要掌握好火候和温度,以确保器物能够均匀受热,并且烧制过程中的火焰和烟雾会将器物表面覆盖成黑色。
经过柴火烧后的器物需要进行二次烧制,这次烧制称为“茶透烧”。
在茶透烧的过程中,器物需要放在封闭的炉中,使用特殊的燃料进行烧制。
茶透烧的目的是让器物表面呈现出光泽,并且增加器物的强度和韧性。
除了烧制过程,黑陶还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工艺,以增加器物的观赏价值和实用性。
常见的加工技术包括刻花、雕刻、贴花等,这些工艺技巧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手工操作才能完成。
最后,黑陶需要进行上釉和烧瓷等工艺,使其表面呈现出光滑的质感和美丽的光泽。
黑陶工艺技术的传承需要时间和耐心。
师傅们需要经过长时间的修炼和实践,才能掌握黑陶的制作技艺。
同时,黑陶的制作过程需要进行多次尝试和纠正,才能使作品达到最佳效果。
正因如此,黑陶被誉为陶瓷制作中的艺术杰作,堪称中国古代陶瓷文化的瑰宝。
黑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通过黑陶的制作,师傅们将自己对于生活和艺术的理解融入到每一个作品中,展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独特魅力。
随着时代的变迁,黑陶工艺技术正逐渐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作出更多具有现代风格和观赏性的黑陶作品,为传统工艺注入新的活力与生命力。
矿产
![矿产](https://img.taocdn.com/s3/m/829bb502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9b.png)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黑陶调研报告
![黑陶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21f53d2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57.png)
黑陶调研报告一、引言黑陶是中国传统的陶瓷工艺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本次调研旨在对黑陶进行深入了解,包括其起源、制作工艺、特点以及市场前景等方面的内容。
二、黑陶的起源黑陶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
其制作工艺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改进,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技艺。
黑陶的制作主要使用粘土和炭粉,通过手工捏塑、刻划和烧制等工艺,形成了独特的黑色陶器。
三、黑陶的制作工艺1. 材料准备:黑陶的制作主要使用优质的陶土和炭粉。
陶土要经过筛选、平整和搅拌等处理,使其具备良好的可塑性和可刻画性。
炭粉则用于在烧制过程中形成黑色效果。
2. 手工捏塑:陶工将经过处理的陶土分割成合适的块状,然后使用手工捏塑的方式进行造型。
陶工需要根据设计要求,将陶土塑造成所需的形状和大小。
3. 刻划纹饰:捏塑完成后,陶工会使用刻划工具在陶器表面进行纹饰的刻划。
这些纹饰可以是各种图案、花纹或文字,以增加陶器的艺术感和观赏性。
4. 烧制工艺:刻划完成后的陶器需要进行烧制。
烧制分为干燥、初烧和终烧三个阶段。
干燥是将陶器放置在自然环境中晾干;初烧是将陶器放入窑中进行低温烧制,以去除水分和有机物质;终烧是将陶器进行高温烧制,使其达到所需的硬度和光泽度。
5. 修整和装饰:经过烧制后,陶器需要进行修整和装饰。
修整是对陶器表面进行打磨和修饰,以去除瑕疵和不平整的地方。
装饰则是通过涂抹、上釉等方式,为陶器增加色彩和光泽。
四、黑陶的特点1. 颜色独特:黑陶以其独特的黑色而著称,这是由于炭粉在烧制过程中的作用所致。
这种黑色给人一种神秘、稳重的感觉。
2. 纹饰丰富:黑陶的纹饰多样,包括植物纹样、动物纹样、几何纹样等,形式多样化。
这些纹饰不仅增加了陶器的观赏性,也展现了陶工的艺术才华。
3. 质地坚实:黑陶经过高温烧制后,具有坚硬的质地和良好的耐久性。
这使得黑陶可以作为实用器皿使用,同时也为其赋予了收藏和投资的价值。
4. 历史文化价值:黑陶作为中国传统陶瓷工艺的一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黑龙江黑土文化的非遗主题文创产品黑陶开发策略探究
![黑龙江黑土文化的非遗主题文创产品黑陶开发策略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327f168b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4a.png)
黑龙江黑土文化的非遗主题文创产品黑陶开发策略探究摘要:经过考古专家和学者们孜孜不倦地探索与努力,人们已经掌握了大量的黑陶艺术史料,通过对存世黑陶文物的科学分析,为将来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良好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但是长久以来,黑陶史的研究者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在黑陶的工艺技术和审美价值上,而忽略了黑陶本身象征体系的建构中所承担的多重角色。
本论文从不同方面阐述黑龙江黑土文化的非遗主题文创产品黑陶开发策略探究,希望为研究文创产品黑陶开发的专家和学者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词:黑土文化;文创产品黑陶开发;策略研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黑陶文化又称龙山文化,是一种古老的传统制陶技艺,是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距今4000多年的历史。
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这样评价龙山文化的黑陶:“这个文化最显著的器物是陶器,拥有这个文化的人民是极精巧的陶工。
他们所制的陶器可与中国制陶技术最好的产品相抗衡,而形式的轻巧、精雅、清纯之处,也只有宋代最优良的瓷器可以与它媲美”。
多彩的“黑”是其最主要特色,黑陶虽然黑如漆,明如镜,黑中透亮,亮中润柔,但其独有的粘土资源和烧制工艺使黑陶出窑后在强烈的光照下呈现出一种黑中泛兰透紫、相互渗闪的金属感光泽,与绚丽多彩的其他名陶相比,其神秘、凝重、古朴的风格独树一帜。
1什么是黑陶黑陶,是一种无釉陶器,是在史前文明时代,先民采用黄河或长江流域的胶质粘土以还原焰烧制工艺烧制而成的黑色陶器,烧制温度约 900~1 000℃左右,有泥质黑陶、夹砂黑陶、细泥黑陶三种。
其成型技术从初期的以泥片贴筑成型发展至泥条盘筑,再到轮制时期巅峰的快轮手拉坯成型。
黑陶器也从最初的粗糙发展到极其精美,以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蛋壳黑陶高柄杯为典型代表,其高超精湛的制作和烧制工艺,在现代也是难以达到的高难度工艺。
它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距今约 10 000~5 000 年)制陶工艺的一个高峰,是与中国古代彩陶制陶工艺相媲美的光辉创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艺术黑陶烧制技术的探索与研究摘要:艺术黑陶被誉为“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人文内涵,构成了中华思想文化的渊源龙脉。
黑龙江黑陶艺术作为中华瑰宝,其作品均为精选泥料、严格调制、精雕细琢、高温炭化、古法烧制而成,并以丰富的造型,形象的表现手法,具有明快节奏感、韵律感的纹饰来体现形意统一,赋予黑陶制品以新的艺术内涵。
使现代的黑陶制品,超脱了远古的实用束缚,升华为具有生命语言的精巧细致、庄严典雅。
它以黑色独特的魅力,走进人类审美的心灵,以纯粹的艺术形象走进百姓生活,将会为本土的经济、文化、考古、旅游、环境及风俗习惯带来极高的应用和学术价值。
关键词:黑龙江艺术黑陶;烧制工艺;绥棱;现代黑陶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6-0-02一、中国的黑陶艺术文化在我们祖国幅员辽阔的土地上,中华民族的先民们,从原始社会起就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化。
地处北陲的黑龙江省古代各民族为创造我国的文明历史,发挥了自己的智慧,用辛勤的劳动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明遗产。
早在一九七九年的春天,在上海中山公园举办了“第二届全国陶瓷艺术展览会”,这次大规模的陶瓷艺术展览中,最引人注目和使人感到有新意的是黑龙江绥棱的黑陶艺术,地处东北的黑陶艺术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淳厚的民间艺术风格,博得了广大观众喜爱。
清末民初,原籍山东省莱州府、绥棱黑陶创始人寇化林,承继祖传瓦盆、瓦罐等土陶制作技艺,来到绥棱上集镇,建立了绥棱第一家民间土陶作坊。
2007年“绥棱黑陶制作技艺”入选第一批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8月,绥棱现代黑陶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制定黑陶企业生产标准(黑陶标准号:q/sxht001—2008),有效地规范了黑陶生产市场,为绥棱黑陶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二十一世纪中小学生素质教育文库》工艺杂谈篇中,把绥棱黑陶同景德镇瓷器、宜兴陶器、铜官陶器等23个著名瓷器并列,通雕镂空花盆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被誉为祖国陶器中的瑰宝。
二、艺术黑陶的种类(一)夹碳黑陶:是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的第四文化层出土大量的陶片中发现的。
它的特征是在陶土中羼和大量的草类、禾本植物的杆、叶碎末禾种子壳皮等有机物(碳化物),可能是为改变陶土的性能,(降低粘度、减少烧成开裂等)用强还原气氛烧成。
胎体中的有机物质变成碳并同时与胎坯中铁的还原合起来,影响着胎坯的呈色——陶质呈黑色。
(二)夹砂黑陶:该陶是在陶土中羼和石英、长石质细砂状颗粒。
主要目的是为改变陶土性能,与夹碳黑陶相比,具有降低陶土粘度,减少烧成开裂等优点外,又提高了胎坯的耐热急变性能,增加了胎坯的强度。
多用于炊具、饮煮器等。
用强还气氛烧成,并在烧成后期封闭窑顶,造成浓烟熏制而成。
(三)泥质黑陶:采用天然粘土如红土、黄土、黑土和沉积土等。
经过漂洗、陈腐和练泥等工艺处理。
尤以山东龙山文化的薄胎黑陶(蛋壳陶)为典型。
胎坯细腻、外表光亮、周体(里外)墨黑,采用氧化气氛烧成,并在烧成的后期进行浸碳。
(四)黑衣陶:(黑皮陶)也是一种泥质陶,特征是胎坯里面(剖面)是黄色、红色或灰色,外表为黑色,即一层墨黑的薄皮。
这主要是烧成后期浸碳不足所致,碳只浸到胎坯外层很浅处,形成一层墨黑色的薄皮。
如是氧化气氛为主烧成时,后期烟碳浸入时间短、量少造成了外黑里黄(红)。
如是还原气氛为主,加上烧成后期浸碳不足,即为外黑里灰。
三、艺术黑陶的烧制工艺黑陶选用得天独厚的纯净而细腻的陶土原料,经手工淘洗、拉坯、晾晒、修整、绘画、雕刻、压光等工艺,最后采用独特的“封窑渗碳”方法烧制而成。
其制作之精致、造型之优美,更为世人所倾倒。
被中外史学家称为“原始文化的瑰宝”。
其愈黑、愈亮、愈显珍贵。
黑色使人感觉稳重、神秘、高贵、大方、典雅、内涵深沉。
黑陶的壮美与崇高让人们感觉到心灵震撼,宁静而致远。
但是,由于黑陶制作工艺复杂、烧结难度难以掌握,所以遗憾的失传了3000年。
后来自发现以后,通过61年的不懈努力,其制作工艺才于1989年被研究破译。
此项技术在国外尚属空白,目前在国内只有黑龙江、山东等地开发研究。
且黑龙江只有绥棱、勃利在少量生产制作。
现代黑陶物质构成采用了健康新元素。
黑陶的构成要素是:承载人类生活的土、滋养人类生命的水、照耀人类精神的火。
黑陶的镂空技术与活性碳的有机结合,可以大量吸附空气中的有毒物质,广泛用于处理含有甲苯、二甲苯甲醛等有机气体。
且受热可脱附,重复使用。
黑陶在烧制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氧化物在房间潮湿时可大量吸附空气中的水份,在房间干燥时可释放其中的水份,保持房间干湿适度。
烧成工艺是划分红、灰、黑三种陶器(白陶除外)最关键的地方。
因为红、灰、黑三色陶既然采用的原料相同,使用的窑炉相同,它们的不同点,那只有在烧成工艺和方法中找答案:(1)红陶:采用氧化气氛并自始至终用氧化焰烧成;(2)灰陶:采用还原气氛,或早期烧氧化后期烧还原;(3)黑陶:采用氧化气氛烧成,后期(成熟温度)进行烟熏。
方法是投入大量的柴或煤后封闭窑炉门、窑顶和烟囱。
(西周以前的窑没有烟囱)使窑内形成大量的碳烟。
烟中的游离碳浸入胎坯体中就显现了墨黑色的陶器;(4)白陶:由于白陶采用高岭土或瓷土制胎,胎坯中的铁含量很低,故无论采用氧化,还是还原都能呈现白色陶器。
(氧化气氛时,胎体微偏黄白色,还原气氛时微偏青白色。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知道了黑陶为什么呈现“黑色”的缘故。
从上述黑陶与红陶、灰陶及白陶的原料比较得知黑陶自古至今一直采用与红、灰陶相同的原料。
这种极普遍的黄土、红土和沉积土有些含沙量大的可塑性稍差,含沙量小的如沉积土可塑性很强,但它们的含铁量均不大,一般在2%-10%之间。
再从烧成工艺来看,如采用氧化气氛烧的话,陶体呈砖红色或土黄色,含铁量的多少影响着呈色:即铁的含量从少到多,呈色应土黄、橙至红、红褐等的变化,从浅到深。
如采用还原气氛就是说按照现代陶瓷工艺学通常把游离氧小于1%,一氧化碳含量在2-4%的窑炉气氛称为还原气氛的话,含铁(fe2o3)22%-10%之间的胎体在这种气氛下或强还原气氛下一般为青灰色。
这大概就是三氧化二铁还原成低价铁所呈现的颜色吧。
我们看到锻铁时锤下的碎屑(一氧化铁)颜色即为青灰或灰黑色,也就是说纯度很高的铁还原成低价铁时也只不过出现灰黑色。
胎体中铁(fe2o3)只含有2%- 10%之间,即使采用强还原气氛也仍不会出现纯黑色。
至今仍有许多人认为黑陶是采用还原气氛烧成的,这是不对的,还有人认为是采用了一种特殊的原料,同样也是不对的。
通过上述的烧成比较会使我们发现碳与黑陶的呈色极为密切,即黑陶呈色的关键在于烧成后期采用的浸碳工艺,从发现最早的河姆渡夹碳黑陶中的“碳”字就早已把“碳”与黑陶联系在一起,在几年黑陶的研究和烧制实验中也深深的体会到黑陶的呈色与碳烟的浸入有着极密切的关系。
烟量的大小,时间的长短,决定了陶器呈色和浸碳的深度(针对胎坯的厚度而言)。
从故宫城里“金砖”的烧制工艺到民间中砂锅的烧制方法,基本原理是一致的。
“金砖”从剖面看,外表层很黑,往里黑灰色、灰色到中心部位仍保留有土黄色的“夹心”,从这里可以得知越往里,浸碳的量就越少,坯体的厚度有阻碍碳的浸入。
砂锅的烧制方法是把砂锅坯体放置在露天的“炉炊”上,快速烧成(氧化气氛),约900℃-1000℃后用钩子或钳夹子取下坯体放在堆满稻草的地面上,并扣上一个锅式的罩子。
罩内的稻草遇到“通红”的砂锅坯体后进行燃烧,但又由于罩内缺氧,产生了大量的浓烟,浓烟中的碳黑粒子浸入坯体中,就形成了灰黑色的砂锅,灰黑色有时发亮银灰色(无釉的地方也这样)是因为坯体的温度很高,稻草形成的炭一部分被燃烧,一部分与胎体的表层形成硅化,所以呈色发亮银灰色。
目前,有些厂家生产的黑陶也出现这种现象,陶器外表发银灰色就是这个道理。
(一)传统烧成法称为传统烧成法是因为我国历代烧制黑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是将陶器坯体放入窑室中明火烧制。
燃料用柴草、煤等。
用氧化或还原都可。
但一般多采用氧化焰,烧成速度快、温度高。
烧制850℃-900℃后,添入足够量的柴草、煤炭(山东许多地方还用松枝或沥青等),使窑室内造成大量的烟,稍后封闭窑顶的抽烟孔或窑后的烟囱,同时用砖和泥封住炉口。
窑室内由与缺氧,形成的烟雾又跑不掉,致使烟雾中的游离碳细小粒子浸入到陶器坯体中。
窑内缺少空气,火会逐渐熄灭,待自然冷却到200℃以下,打开炉门及烟道用自然风或鼓风机快速冷却,直到适合人工出窑的温度。
(二)碳体烧成法此方法是笔者受到砂锅烧制方法的启示,并通过试验和改进工艺已在试验厂批量生产中使用。
其方法是用1.5-2毫米厚的铁板焊接成或圆的铁匣钵,每个匣钵均配有盖子,匣钵内底部装进1寸左右厚的煤粉(煤末)或煤泥,煤粉上放置垫饼,再装进已干好的陶坯,盖好盖子就可以装窑,匣钵的大小根据陶器的种类、尺寸而定,可一钵一陶,也可一钵多陶。
装好的“碳钵”可以垒放数个特别适合大窑烧制的中小尺寸的陶器,采用氧化焰烧,到温度900℃左右即可。
(三)电窑(炉)烧成法虽然普遍电窑(炉)能烧制黑陶,但长期使用煤粉或木屑等产生的烟碳使正在工作的电炉丝、电热棒易损、易老化。
所以这里谈到的电窑是一种特制的或改进的电窑。
特征是一个内胆式的窑(炉)室。
这个窑室与窑的外壁保温层之间装有电炉丝或电热棒,使窑室与电炉丝等隔开。
窑室可用铁板或不锈钢板做成。
有封闭很好的窑门或窑盖。
在窑室的底部放进煤粉等,形成一个大的“碳钵”。
可烧单件大尺寸作品,也可烧数件、数十件中小尺寸的陶艺作品。
(用支架和金属网架放置作品)操作极为简单:设定好烧成温度与烧成曲线,就可进行烧制。
烧成效果与第二种方法同,能得到呈色均匀的黑陶。
此方法适合研究和陶艺创作及小批量的精品制作生产。
(四)推板窑烧成后碳钵浸碳法此方法是为适应黑陶制品生产工艺的改进(如采用注浆成型工艺);扩大黑陶制品的应用范围(开发具有实用性黑陶制品);增加花色品种;提高产品产量而设计的。
其具体方法是采用现在陶瓷工业生产中烤花推板窑的基本结构。
不过窑加长预热带,简短冷却带,并在冷却带的前部离烧成带终端约3米处的窑壁两侧各开两至三个出窑口,平时是关闭的,当陶器从烧成带途径此时(坯体约在800℃左右),工人用钳夹子等工具,取出陶坯放置在旁边一条装有匣钵的环形输送带(与推板窑进坯速度同步)上的“碳钵”内,盖好盖,进行浸碳,装有陶坯的匣钵在环形输送带上,转到一定的位置浸碳完成,温度下降到可以“出钵”时,工人取出陶器,并同时换掉钵内的煤粉,装入新煤粉重新放置在匣钵输送带上,以此反复地循环操作。
四、结论黑陶艺术的烧制工艺、过程、制作手法、艺术呈色,考证我国黑陶发展历史开发民间传统新工艺成为了此次研究的难点和关键。
对黑陶艺术的研究能为当地经济、旅游发展服务,提升当地社会人文发展价值、为进一步展示民族文化艺术魅力及艺术精华提供原始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