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产品升级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产
品升级的研究
工业是辽阳市国民经济的主体,而传统产业在工业经济总量中占有绝大部分比重。
虽然出现一批高技术产业,但“十二五”期间,传统产业仍将是保持经济增长、解决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保证,是经济发展的基本支撑和重要驱动力量,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同发达地区和城市相比,辽阳在传统产业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仍存在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技术层次不高,龙头企业实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弱,产品附加值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从而导致可持续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当前,技术进步已成为实现地区经济增长,竞争力增强的根本动力,必须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这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中803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233户停产,占规模企业的29%,109户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订货合同同期相比减少30%。
使我们清醒的认识到,引导传统产业结构调整,资源整合和产业集聚,促进优势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协调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当前和今后我们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由重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资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转变。
对于提高辽阳自主创新能力和发展后劲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辽阳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背景
(一)辽阳传统产业发展现状
传统产业在辽阳工业经济中占有支柱性地位,2007年传统产业产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81.6%,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5.9%,2007年传统产业增加值达128.8亿元,出口创汇完成3.5亿美元,是辽阳工业经济增长持续稳定发展的主要力量。
工业主要领域的高新技术产品持续增长。
电子信息制造业主导产品已发展到军工电子、电子元器件、电子专用材料和智能机电仪四大类,1000余种规格,包括新式警戒雷达、电子声学干燥设备、IC级新型半导体分立器件、石英晶体元器件等系列化产品,软件产业(含嵌入式软件和系统集成)加速成长,2007年利税同比增长60%,全市通过“双软”认证的企业达14家,通过登记测试的软件产品有22种。
含能材料、稀土材料、功能性金属材料、复
合材料的开发取得新的技术成果。
高性能铜板带材、大断面、复杂断面铝型材加工、高压直缝焊管、PCC管、超大型致密性钢铁铸件、尼龙树脂基高温耐磨自润滑功能材料等的制造继续保持较高水平,海绵钛生产开始起步。
环氧乙烷衍生专用化学品、新型有机染颜料及中间体、双环戊二稀、环丁砜、高分子合成用催化剂、助剂等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市精细化工行业的中小企业发展到60家,生产量小差别化品种达200个。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2007年全市地方财政全口径科学技术投入4225万元,其中市本级财政科学技术投入2170万元,县(市)区财政科学技术投入2355万元,市本级科学技术三项经费投入1200万元。
市本级科学技术三项经费从2002年的800万元到2007年的12 00万元增长50%,年均增长8.45%。
2007年全市研发经费5.3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2%。
2007年全市完成专利申请量127项,其中发明专利25项。
全年申请专利71项,其中发明专利55项,在企业申请的93项职务发明专利中,已实现82项,职务发明转化率达88.17%,共实现工业产值近5亿元。
在全省各市中专利申请数和发明专利都位居第五位。
辽阳市高新区2007年成立了合成催化剂厂、石化机械设计公司和富强食品公司等企业研发中心,全区企业研发中心总量达到10家。
产学研科技合作稳步发展成果显著。
2007年,辽宁新风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与上海内燃机研究所的高压共轨ECN单元解析评价,辽阳爱斯特仪表有限公司与浙江大学的移动电除尘装置等项目签署了协作合同。
全市引进人才、引进项目、引进设备、引进技术等方式的校企合作开发创新成果显著。
辽阳市一些企业与科研单位和高校对接项目达100多项。
全市5
年来,共有100多家企业与国内外50多所高校院所建立了紧密型的合作关系,科技合作项目200多个,新增产值214亿元。
科学技术平台建设步伐加快。
全市现有企业办科研开发机构50个,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2个,这些企业的技术和研究中心已经显著出勃勃生机,切实成为企业技术进步的科技创新平台,带动本企业,乃至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化发展。
生产力促进服务平台建设加强。
全市已创建4个生产力促进中心,其中科学技术企业孵化器1个,辽阳市科学技术创业中心孵化项目185项,孵化企业62家,孵化完成毕业27家。
全市已有科学技术咨询机构300多个,社会化科学技术创新服务网络初步形成。
建立企业科技创新孵化平台,建立科技协作网,加强孵化器与高校、科研单位、咨询服务机构的联系与合作,促进科研所院与企业科技项目的对接。
(二)我市传统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业产品技术含量低,产品结构不合理,低中档产品、粗加工产品、大路货产品多;
2、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薄弱,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少、电子信息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率较低。
截止2007年末我市共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68家,只占我市规模以上企业的10.7%。
3、资源型企业多,深加工不足,加工链条短,企业经济效益不高。
4、产业结构高级化过程缓慢,环境约束加剧,万元GDP综合能耗较高。
二、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基本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基本思路
贯彻落实“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紧紧围绕增强辽阳传统产业国际、国内竞争力的目标。
以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为基础,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以研发推广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为手段,实现产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快速发展,为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技术保证。
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启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手段,以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实现规模化生产、增加销售收入、提高利税率为目标,发挥产学研结合优势,在我市传统行业中选择若干在全国、全省有优势的重点企业,进行重点支持,带动整个传统产业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逐步形成我市现代化的产业体系,为全市经济跨越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相结合,坚持先进和适用相结合,坚持以企业主体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坚持重点发展和统筹协调相结合,坚持典型示范和全面推进相结合。
(三)战略目标
到2010年,研究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工艺,研制一批重大技术成套装备和主导产品,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力争达到全省领先,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
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5%,逐步淘汰高耗能、高污染、落后的生产工艺。
开发工业新产品100 0种以上。
高新技术产品100种,开发重点自主知识产权项目100项,创省级以上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50项,国家级5项。
全市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5%,占工业增
加值30%以上。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增强,带动和促进我市传统产业得到改造和提升。
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发展重点
(一)化工、化纤、塑料三行业
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提升企业运营和管理水平,选用天然纤维的结构和改性技术,生产流程过程控制与自动化技术,系统软件功能及可靠性测试技术改造提升化工、化纤、塑料三行业。
重点支持辽阳石化分公司的俄油和重岐化装置,对二甲苯及C509等深加工项目,芳烃基地奥克集团、科隆公司环氧乙烷衍生物系列产品项目、辽宁忠旺集团的塑料异型材等项目开发建设。
重点开发环氧乙烷衍生物系列、已二酸衍生物系列、酯肪醇衍生物系列、高分子有机溶剂及添加剂系列、纳米材料专有化学系列、汽车用系列化学产品等六大化工系列产品。
(二)钢铁和有色金属加工业
要采用均质化冶炼、高精度轧制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自动化控制、电子监测系统等高新技术,重点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种钢、合金钢、轻质板材、高强度预应力钢绞线,大口径UOE直缝钢管等产品,提高钢铁和有色金属的高新技术深加工能力。
大力发展新型铝材产品,多规模高精度铜板带、超微细漆包线等有色金属加工业、拉长产品链条,增加品种,提高质量,形成加工配套、协调发展的研发和生产格局。
(三)装备制造及配套业
积极采用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工业自动化、高效节能、降耗,清洁生产,产品质量检测标准化等共性技术。
攻克柔性数控加工、智能化传感、激光加工以及精密铸造等关键技术。
提升装备制造及配套业的开发能力,成套能力和配套能力,开发一批新的装备制造及配套业高新技术产品,促进造纸机械、制药机械、筑路机械、锻压机械、汽车曲轴、柴油机高压共轨生产线等产品形成产业规模。
(四)矿产建材和新材料产业
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积极引进国内外的先进勘察技术与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高性能水泥和特种水泥、高胶凝性熟料、废弃物的资源化、无害化利用技术,节能粉磨技术,调整传统建材业的产品结构,增大新产品的科技含量,大力开发高附
加值、市场竞争力强的多种类型的新型建筑材料,重点开发新型干法水泥、彩色塑料、装饰铝材、彩钢板、石膏板等特色新产品。
(五)发展生物技术拓宽产业发展领域
发展生物技术拓宽产业发展领域,能源、资源、环境等问题已经成为影响辽阳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缓解能源压力,改善生态环境,而且在生物技术领域地区间差距水平较小,是最有希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领域,在发展新经济增长点,提高地区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在医药方面;以生物活性新材料改造传统药用辅料,中医中药、生化制药、保健品、动物疫苗产业的产品开发和生产工艺改造;能源方面以辽宁万凯锋稀土新材料有限公司高性能稀土系列产品、辽宁凯达太阳能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太阳能系列产品和辽宁北方重工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风能发电设备核心部件等项目为依托,发展新能源产业。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科技投入的管理
加大对技术开发和技术升级的投入。
传统产业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技术水平,必须保证充足稳定的科技投入支持。
建议把全社会R&D投入占GDP的比重及政府科技投入占G DP财政支出的比例纳入各级政府考核目标,从政策上保证科技投入力度;同时设立传统产业改造项目基金,对传统产业中的技术开发及推广应用进行专项扶持,在政策上支持重点企业的发展。
市政府对选择的重点企业实施优惠政策,对企业申报的应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攻关项目,市科技三项费用给予重点安排和支持;对企业申报的高新技术产品、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市政府有关部门优先予以办理,并帮助企业搞好银企对接及相关政策。
积极推进企业上市工作,争取一批传统产业的优势企业上市融资或发行债券。
(二)制订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注重信息化建设
1、引导企业发展和应用高新技术。
鼓励企业申报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一经认定,市财政应给予一定的补助,对省级以上高新技术在生产经营用地上给予优先保证,对于被认定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市财政一次性给予一定资助。
对于被认定的省级新产品,以及企业申报成功的国家发明专利,市财政给予相应补助。
加强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的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和应用的支持。
注重企业信息化建设,成立数据中心,大力运用网络技术,特别是物联网技术,实现流通现代化。
2、制订有利于企业研发活动的财税政策,充分利用好市科技三项费专项资金,奖励企业研究开发成果,支持企业研究开发活动。
允许企业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用于科技投资的一部分资本支出,将符合条件的企业研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所发生的各项费用,计入管理费用。
由于研发活动在企业经营活动的超前性,为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加大科研力度,应允许企业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提取研发准备金。
3、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
加强对企业技术中心的财政资金支持,对省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鼓励具有2年以上资质的省级技术中心积极申报国家级技术中心或研发中心。
(三)进一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技术,一是用高新技术提升“三行业”,冶金加工业、装备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四大支柱产业。
结合产业结构调整,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化,研究新技术,引进新设备,开发新产品。
二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重点在矿产、轻纺、机械和建材行业实现传统产业改造,加速产品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培育四大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培育和构建精细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制药和四大高新技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充分发挥规模效应和集团效应,把以辽宁奥克化学集团有限公司、辽阳华兴化学品有限公司、辽阳金兴化工厂为龙头的精细化工;以辽宁忠旺集团、辽阳美宝稀土有限公司、辽阳铜业集团、辽阳万兴达集团为龙头的新材料;以微电子产业园和辽阳鸿宇电子、辽阳日月科技为龙头的电子信息;以辽宁益康生物制品厂、辽阳千山呈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辽阳华鑫药业公司为龙头的生物制药四大领域产业规模做大做强。
(四)进一步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联合
充分利用“海外学子创业”、“校企合作”、“民间资本对接”三大平台,政府搭台、企业唱戏。
同时为增进我市的技术创新力量,以引进智力、引进人才、引进项目、引进技术为核心的校企合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大力引导和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有针对性地组织产学研共同攻关,组织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为企业进行技术咨询、技术诊断及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等活动,帮助企业解决重大技术难题,弥补企业技术力量不足。
充分发挥校舍合作委员会的作用,加强与大连理工大学的合作,加
速我市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加强与东北大学的合作,加速我市原材料业的发展。
加强与东北财经大学的合作,发挥东财大软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优势,加速提高我市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发展。
(五)实行人才技术集成
实行人才技术集成,要把引进、利用社会科技力量与发挥本企业科技力量的作用结合起来,为企业应用高新技术提供科技支持。
鼓励重点企业以引进和利用国外智力、与国内著名科研单位和院校产学研结合、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委托培养、联合攻关等形式,集合全社会科技核辐射量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服务。
积极推进我市优势企业参与省引进海外研发团队工作,进一步发挥国外人才智力资源在调结构、保增长、促振兴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