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技术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绵城市技术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徐永军孙海涛薛亚芳韩嵩许慧星

(泛华集团第二设计所)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城市景观中的传统雨排水方式,然后阐述海绵城市技术特点,提出城市景观设计应与海绵城市建设理论相融合,城市景观应采用海绵城市技术进行构建。最终列举了几种典型的海绵城市技术原理及其在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城市景观设计海绵城市技术雨水花园生态滞留区植草沟渗透池透水铺装雨水湿地绿色屋顶雨水综合利用

1 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传统雨排水系统

1.1 城市景观设计概述

城市景观包括和人工景观。其中自然景观主要是指自然风景,如大小山丘、古树名木、石头、河流、湖泊、海洋等。人工景观主要有文物古迹、文化遗址、园林绿化、艺术小品、商贸集市、建构筑物、广场等。这些景观要素为创造高质量的城市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但是要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必须对景观环境进行规划设计,将各种景观要素进行系统组织,并且结合风水使其形成完整的景观体系和有序的空间形态。

城市景观设计,主要应用于:(城市广场、商业街、办公环境等)、、规划与设计、滨水绿地等。

1.2 传统的雨排水系统及其缺点

城市景观的雨排水系统,基本上有三种:地面排水、沟渠排水和管道排水,其中以地面排水最为常见。在我国,大部分景观绿化都采用地面排水为主、沟渠和管道排水为辅的综合排水方式。如北京的颐和园、北海公园、广州动物园、杭州动物园、上海复兴岛公园等。

地面排水的方式可以归纳为五个字,即:拦、阻、蓄、分、导。“拦”就是把地表水拦截于园地或某局部之外;“阻”就是在径流流经的路线上设置障碍物挡水,达到消力降速以减少冲刷的作用;“蓄”包含两方面意义,一是采取措

施使土壤多蓄水,二是利用地表洼处或池塘蓄水,这对干旱地区的园林绿地尤其重要;“分”就是用山石建筑墙体等将大股的地表径流分成多股细流,以减少危害;“导”就是把多余的地表水或造成危害的地表径流利用地面、明沟、道路边沟或地下管道及时排放到外部水体中去。

城市景观项目中的传统雨排水系统,基本上以快排方式为主,这对地表冲刷加重,对外部排水系统的通行能力要求加大。一方面,传统雨排水系统没有充分考虑植被的种类和分布与排水的关系,土壤的结构对径流系数的影响,没有充分利用好下垫面的渗透作用以减轻外排雨水径流量;另一方面,传统雨排水系统,对于雨水的资源化利用措施和工艺也考虑不周。

当前,由于城市的快速扩张,不透水下垫面增多,同时气候变化异常,出现了部分城市涝水现象严重,而部分城市却水资源短缺严峻的问题。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对水资源的利用以及控制雨洪的需求日益迫切。因此,在城市景观项目设计中也必须考虑海绵技术运用,以配合城市的海绵建设。

2 海绵城市构建技术

2.1 海绵城市概念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2.2 海绵城市技术

城市土地、能源、河湖水系、湿地等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是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将城市的雨水资源化,这样不仅增加城市水源,同时还可以有效地减小城市径流量,延滞汇流时间,减轻城市防洪设施的压力。“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防涝理念上实现了“三个转变”,从末端转向源头,从快排转向慢排,从集中转向分散。通过绿色屋顶、城市道路、透水铺装、下凹式绿地、调蓄池等设施的建设,从源头减少城市地表径流的产生,通过存储、调节、

转输雨水,延迟暴雨径流峰值,通过对雨水截污、净化有效去除雨水径流中的污染物。构建“渗、滞、蓄、净、用、排”的慢排缓释、自然生态的海绵城市。

3 几种典型的海绵城市技术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海绵城市即是以城市景观为载体的水生态基础设施。城市的每一寸土地都具备一定的雨洪调蓄、水源涵养,雨污净化等功能,这也是“海绵城市”构建的基础。但是,各种关键性生态过程在土地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因此,通过“景观设计的安全格局”合理规划在城市雨涝调蓄、水源保护和涵养、地下水回补、雨污净化、栖息地修复、土壤净化等重要的水生态过程中关键性的区域、位置和空间,它们共同构成水生态基础设施。“海绵”不是一个虚的概念,它对应着的是实实在在的景观格局;构建“海绵城市”即是建立相应的水生态基础设施,这也是最为高效和集约的途径。故此“海绵城市”理念与当前的城市景观设计是密切相关的。

3.1 雨水花园

雨水花园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已经普遍应用。雨水花园是自然形成的或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被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通过植物、沙土的综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净化,并使之逐渐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

雨水花园做为低影响开发系统()最为常见的设计手段,如今已延展出了多种形式。狭义的雨水花园仅为规模有限、结构简单的浅凹绿地,适用于小区或私宅绿化。

广义的雨水花园泛指具有一定调蓄容积,并且可调蓄和净化雨水的下沉式绿化设施,包括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湿塘、雨水湿地、调节塘等。

3.2 生态滞留区

在街区、道路景观设计中,也有生态滞留区的设计。生态滞留区,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达到雨水滞留、下渗或外排的功能。根据位置的不同,生态滞留区可分为生态滞留带、生态树池、生态滞留池等。在工程技术方面,生态滞留区的对植物根系类型要求相当严格,对于土壤和工程排水结构也都有明确的要求。

3.3 植草沟

城市景观设计中,不可避免要考虑绿地雨水的径流问题。生态植草沟,类似管道排除方式,也属于有组织排水,目前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应用较为普遍。一般植草沟为横切面呈三角形或梯形的带状下凹绿地,适用于道路两旁绿化隔离带等狭长地带。由于水流速度相对较快,在植草沟内一般以石头铺于底部防止土壤侵蚀。虽为带状转输雨水措施,但植草沟的宽度并无硬性规定,亦可设计为绿地形式,成为集休闲绿化、转输渗留于一身的多功能区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