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干:《在老舍文字里呼吸京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干《在老舍文字里呼吸京味儿》
我能走在老舍写到的那些胡同里,呼吸到老舍小说里的空气,在北京的阳光和风里生活,哪怕有非典,有沙尘暴,那是一种宿命,也是一种关怀。——王干
有人问舒乙,能不能用几句简短的话把老舍先生的特质说出来,凭这几句话把老舍和鲁迅、郭沫若、巴金、曹禺等大师们区分开来。舒乙想出了五句话,他说,这五句话就是老舍——他是北京人;他是满族人;他是穷人;他有10年在国外生活;他生于1899年,去世于1966年。——徐虹《1999年2月3日的老舍》
□ 他们说老舍
艺术家老舍——
老舍和我们来往最密的时期,是在抗战时代的重庆。我们都觉得他是我们朋友中最爽朗、幽默、质朴、热情的一个。我常笑对他说:“您来了,不像‘清风入座',乃是一阵热浪,席卷了我们一家人的心。”那时他正扛着重庆的“文协”大旗,他却总不提那些使他受苦蒙难的事。他来了,就和孩子们打闹,同文藻喝酒,酒后就在我们土屋的廊上,躺在帆布床里,沉默地望着滔滔东去的嘉陵江,一直躺到月亮上来才走。
——冰心《又想起了老舍先生》
京味儿老舍——
鲁迅说过老舍“油滑”,叫我这半吊子北京人看,这是南方人对北京话的偏见,那不是老舍油滑,而是北京人就这么说话。老舍的作品有时给人感觉软,绕半天圈子不切题,正是有些失之厚道,舍不得,对北京小市民太热爱。他也没法儿不这样,那些人没一个外人,都是亲戚里道街里街坊的。
——王朔《我看老舍》
可爱老舍——
老舍是一个讽刺小说家,对国家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都以讽刺出之。然而决不如鲁迅那么刻薄,反而令人觉得他是一个可亲可爱的长者,这或者要感谢他那北方人的忠厚气质。鲁迅小说里没有一个好人,老舍小说里的李子荣、张大哥、丁二爷,都十分可爱。他口角边虽常常挂着讥嘲的笑意,眼里却蕴着两眶热泪。
——苏雪林《幽默作家老舍》
平民老舍——
青岛新建了一座公园,以老舍先生命名,叫做“老舍公园”,是我所见到的最好的公园之一,这很出乎我的预料。“老舍公园”的特点是它的现代气息。按照当代国际园林标准来构筑,是它的开放性,完全没有围墙,不收门票;是它的平民性,为公众,包括儿童和老人提供休闲场所。它朴素而又闹中取静。
真是个难得的好公园。 看了这公园,想起了当年老舍先生给青岛“号”的脉:“不管青岛是怎样西洋化了的都市,它到底是在山东。‘山东'二字蛮可以用作朴俭静肃的象征。这个精神使我们朴素,使我们吃苦,使我们静默。” 老舍公园,它的现代性、它的公开性、它的平民性和它的朴素与闹中取静,就是青岛的化身,而且是新时代青岛的化身。
——舒乙《有个公园名字叫老舍》
语文老师以为――“那敢情好”是“那感情好”
很多人不知道我曾经是一个有点疯狂的老舍迷,我见老舍的书就买,买了就读,有一阵我读老舍的作品,就像有人读金庸的小说上了瘾一样,看了一本还想看第二本。我可能把老舍的小说全部看完了(至少1985年前出版的小说)。我知道这在同龄人中不多见。我起初看老舍的小说是因为《沙家浜》里沙奶奶有句台词,叫“那敢情好”,我们的语文老师硬认定这是错别字,应该是“感情好”,并写信反映到上级部门。后来上面解释说“敢情”是北京的方言,我当时就有些疑惑,《沙家浜》说的是我们苏南的事,怎么用起北京方言呢?这该是样板戏的败笔吧?我把我的想法告诉语文老师,语文老师胆战心惊地警告我,不要乱说,不许怀疑样板戏。
尽管如此,但我对北京的方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敢情”仿佛外语似的,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粉碎“四人帮”之后,老舍的小说是最先解禁的第一批作家作品,他的《骆驼祥子》和《龙须沟》、《茶馆》很快“重见天日”。虽说是“重见”,对我们这些在“文革”中读完中小学的青年来说,却是“首见”,非常新鲜的。“坦率”地说,我第一次看老舍的《龙须沟》、《茶馆》的剧本并没有感到特别激动,只是感到琐碎,感到一些“无聊”的人在说一些无聊的话,于我心中期待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相差甚远。那时候北京人艺上演的话剧是郭沫若的《蔡文姬》,没有电视,有广播来放演出的录音,我们喜欢听郭沫若带诗味的话剧。但等我读《骆驼祥子》时,我被祥子的命运打动了。在我以前的阅读小说中,从未读过像《骆驼祥子》这样以所谓“中间人物”为主角的作品,也从没读过这样零度感情呈现的生活状态、原生态的小说。我也不明白文学史为何说它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倾向,如果这样的话,批判现实主义是不是比现实主义更有力量?或许从那时起,我就开始对现实主义的问题进行思考,之后才会有“新写实”之类的话题,其实“新写实”就是一种回归,回归到老舍式的现实主义上面来,当然融进了新的技巧和观念。
老舍的小说让我明白了――小说是生活不是“文采”
这是后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当时对我影响最深的是他小说的语言,在这之前,我常常听人说“学生腔”这个词,我并不是太明白,我甚至觉得那些学生腔还是一种文采呢 可我读了老舍的小说之后,明白了什么是学生腔,明白什么是小说的语言,小说不是文采,小说是生活。记得《骆驼祥子》的开头这样写道:“我们所要介绍的是祥子,不是骆驼,因为‘骆驼'只是个外号;那么,我们就先说祥子,随手儿把骆驼与祥子那点关系说过去,也就算了。”地道的口语,地道的北京话,没有摆出一副教师爷的架子,也没有做出一副学问家的样子,像是聊天,又像是侃大山,完全生活化的叙述。老舍小说发出的那种特殊语言的魅力,深深地吸引住了我。我后来又买了《离婚》、《二马》、《四世同堂》、《正红旗下》等小说,一本一本地看,着了迷。更重要的是我对北京话的表现力简直推崇备至,我在老舍小说中不仅找到了“敢情”一词,还发现“敢情”除了“那敢情好”的语义之外,还有另外的语法,比如《骆驼祥子》中:“怨不得你躲着我呢,敢情这儿有个小妖精似的小老妈儿。”这儿的“敢情”是指发现了原来没有发现的情况,和“那敢情好”的当然之意不同。
老舍小说中大量的北京方言并不造成阅读障碍,在语境中能明白意思,但我不过瘾。为了更好地了解小说,也是更好地了解北京话,我还专门买了一本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杨玉秀编著的《老舍作品中的北京话词语例释》,像读词典似的,读得饶有兴趣,我就能明白钱钟书读词典为什么读得津津有味。所以1987年到《文艺报》工作不久,我时不时地蹦出几句北京话来,让同事们一愣,你刚来不久,倒学得快!其实我只能说词儿,连不成句子,那些词都是当初读书读来的。
到了北京你就会发现――老舍与这座城市是融到一起的
我是通过老舍的小说来了解北京,并且爱上北京这座城市的。除了对老舍小说中的语词感兴趣外,我对北京的地名也充满了兴趣。所以没有到北京之前,我对北京的地名已经很熟悉,一到北京就感到格外地亲切。北京城的可爱,除了历史、文物、风景之外,老舍也是北京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老觉得文学史对老舍的评价没有到位,仍然偏重于意识形态的标准。就文学本体的价值而言,老舍和鲁迅是一样的高峰,如果就语言的影响而言,他仅次于毛泽东、鲁迅,他们对中国社会文化特别是语言的影响,随处可见。以前我不明白汪曾祺、林斤澜为什么老爱模仿京腔说话,也不明白北京人艺的艺术家为什么那么推崇老舍,但你到了北京,你就会发现老舍与这座城市是那样地融到一起,你会发现北京话是那么的迷人。
我常常听人说一本书、一个作家改变了一个人的一生,有时候会觉得那是一种夸张。如果说谁的作品改变了我的一生,我自己觉得也有些矫情,可他又确确实实影响你的人生进程。比如我吧,两进北京,就是对北京城的一种迷恋,对北京文化的钟爱。第一次到北京是个青年,有闯天下的成分,1989年回到南京。12年之后,年近不惑,在南方已经过得上小日子,但北京在我心里仍然是一个巨大的诱惑,有时候你会感到那种诱惑在心里燃烧,禁不住燃烧我又重返北京。很多人奇怪,我自己知道我的血液里有北京文化的基因,虽然这些年有到上海、广州、昆明和其他城市发展的机会,而且条件还不错,但我知道这些城市精神和我没有血脉上的联系,我宁可和那些刚分配的大学生住在一起。因为我能走在老舍写到的那些胡同里,呼吸到老舍小说里的空气,在北京的阳光和风里生活,哪怕有非典,有沙尘暴,那是一种宿命,也是一种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