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数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语言。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阅读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数学阅读是学生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阅读数学材料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的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
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人们不仅需要具备语文和外语的阅读能力,而且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数学阅读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
有了兴趣,学生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进行学习。
有没有兴趣,阅读的效果很不一样,带着一定的问题去读,可以使学生从机械阅读向意义阅读转化。
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适当地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问题要精辟而具体,要有针对性,新而有趣,要有适当难度,富有启发性。
我们可以通过呈现与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的现象,设置悬念;或提供几个相互矛盾的方案、解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加强指导,掌握阅读方法
小学生随着识字量的增加、阅读经验的积累,阅读理解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不仅
如此,到了中、高年级,一般还能自发地掌握一些阅读方法。
但是,他们往往不能自觉地使用这些方法来提高阅读学习的效果,更不能针对数学教材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符合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阅读方法。
这就需要教师给予科学的、清晰的指导。
指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作为教师,要把握“愤悱启发,相机诱导”这一原则。
(1)提纲挈领法
就是把一组学习材料划分成若干个小单元,并通过简约化的编码形式,进行梳理和归类,归纳出数学知识的基本规则、原理等,使知识整体的层次和结构一目了然,既深化理解又便于记忆。
指导时,应从整体阅读、句段分析、简缩概括等环节入手,着重引导学生有序、准确地获得文字所表达的意义,并把获得的意义用恰当的语言概括地表达出来。
”
(2)咬文嚼字法
数学教材中概念、性质、法则、公式以及解题方法、操作步骤的表述,由于其自身特点的要求往往具有更高的严密性和逻辑性。
因此,要在阅读的前提下,对它们的遣词用字、表达方式进行反复地推敲,以帮助学生逐步弄清结论成立的条件,准确把握结论的内涵。
(3)融会贯通法
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新旧知识之间总保持着某种内在的一致性。
这直接关系到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
阅读学习时,善于从一般原理的高度去认识新知识,从知识系统的角度去把握新材料,融会贯通地深入思考,才能避免片言只语的肤浅印象,减少思维的盲目性,真正理解教材所包含的严密的逻辑关系,从而提高理解的层次,增强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并促使学习方法从单向平面化向多元立体化转变。
三、及时反馈,促进数学交流。
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认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这是因为数学语言是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的载体,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最终要通过数学语言表示出来并获得理解、掌握、交流和应用。
特别地,数学语言又是进行有效数学交流的必要条件。
人们平时的日常交流大多是借助于自然语言而进行的,但数学语言与自然语言有很大的区别,它是以符号来表示各种量的关系,量的变化,以及在量与量之间的进行的推导和演算的一种语言,它具有精确性,简约性,通用性和抽象性的特点,正因为这些特点,要进行数学交流必须加强数学语言的学习,丰富学生的数学词汇,培养学生正确理解数学语言表述的数学内容,并逐渐学会怎样由日常语言转化为用数学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数学概念。
数学交流的载体是数学阅读和数学语言,无论从学习数学的角度还是使用数学的角度看,数学交流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阅读学习后,指导学生带着阅读中的体会与疑问,主动与老师或同学交换看法,探讨是非真伪。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努力创设一种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的情境,调动全体学生投入相互探讨;另一方面要引导交流向思维的纵深发展:当学生闪现精辟见解时,要及时捕捉,并予以肯定;当出现错误或片面认识时,要及时纠正或补充;当思维停滞时,要及时引发新的认知冲突……总之,教师要善于把握契机,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在交流中真正实现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的交锋。
在教学中,注意给学生提供多向交流的机会,让和谐的氛围、成功的体验、竞争的机制激励学生主动求知,主动发展,主动将数学作为信息交流的工具。
及时反馈阅读信息. 教师可采用提问、练习、互相讨论等方式加强信息交流,检查阅读效果. 随时发现问题,使指导更具针对性.
四、优化过程,提高阅读技巧。
数学阅读的过程应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和性质,合理安排阅读时间,时间太长,影响教学进度,也不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时间太短,学生来不及思考,阅读也就会流于形式。
向学生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使阅读更有效。
数学阅读不能只是用眼浏览,而应是眼、口、手、脑等器官充分协同参与。
(1)阅读要动口。
数学阅读不同于读小说,快速浏览便知故事情节。
数学阅读要对数学概念、公式、定律等知识反复咀嚼,准确理解。
(2)阅读要动手。
读写结合,手脑并用,能促使思维展开,是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途径。
通过书写能加快加强记忆,通过纸笔演算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一是动笔圈画。
教会学生运用各种符号表示来不同的意义,以强化阅读重点与关键,做到自我阅读理解、掌握心中有数。
二为动手操作。
指导学生边看内容,边动手实践,通过亲身剪、拼、折、量、摆、画、观察、比较、体验,感悟新知,深入理解;三为动笔演练。
读中演,尝试演算验证推理;读后练,形成技能技巧;练后再读,反思失误,总结经验,回顾内化,变“厚”为“薄”。
(3)阅读要动脑。
思考是对输入大脑的阅读文字信息的识别与加工。
读中必有思考,要指导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导学提纲和阅读思考题,联系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思想方法边读边思考,尤其对重点难点内容要字斟句酌,咀嚼体味数学语言的内涵,探究领悟知识的来龙去脉,理解例题的算理、思路,形成自己的见解。
五、拓展内容,培养阅读习惯
教材是数学基础知识的载体,无疑是数学阅读的主要内容。
通过阅读教材,不仅可以学习知识、探索规律、锻炼思维,还可以通过数学图形和数学规律感知无穷的数学美。
此外,作为课外数学科普读物(包括数学史、数学学习方法、趣味数学
及数学专题讲座等)、数学学习指导物及小学生为读者对象的数学和自然科学期刊等,对于开阔数学视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也是不可缺少的阅读材料。
拓展阅读内容,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学生较快地提高阅读能力。
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和训练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从而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高度集中注意力,调动思维的能量。
(1)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质疑。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质疑的过程是学生逐步理解问题的过程,也是思维能力发展、自学能力提高的过程。
要求学生学会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质疑使学生观察得更仔细,发现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自然思考也越来越周密深刻了。
久而久之,学生在阅读时,也会抓住关键,多问些为什么,思维的深刻性随之得到培养。
事实也是如此,质疑使学生创造性地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比较。
比较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使学生新旧联系,实现学习过程的正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目的。
比较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同类题目的比较,也可以是新旧知识的比较。
常用的比较方法有同中求异法和异中求同法。
通过同中求异让学生明白,在学习教学的过程中,许多旧知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新问题。
通过异中求同可以让学生在数学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问题虽然是千变万化的,但是有很多问题有着共同的规律,有很多知识具有内在的联系。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
宝平路小学杨卫莉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学得很认真,课堂气氛也很好。
可做作业却错了一大片;考卷发下起来以后,学生后悔地说:“我都会做,怎么就做错了?”“这么简单的题,当时怎么就做错了?”这种情况,家长、学生和部分老师常常归结为不认真。
深入分析,是不是粗心、马虎惹的祸呢?其实,在粗心、马虎的背后暴露的正是学生审题能力的薄弱。
从学生看到题目到动笔解题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这个过程便是审题。
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
审题能力是一种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识水平为基础,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为保证。
这种能力的获得需要有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
小学生审题能力的高低强弱,直接影响到解题过程的正确与否。
我们开始反思,学生的审题能力为何会如此薄弱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除了学生自身的因素,与我们的教学有没有关系呢?我们又该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呢?
一.分析学生审题能力薄弱的原因
1.教师教学方面的原因
(1)对学生审题习惯培养不够重视。
从教学过程看,教师总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或担心教学内容的不完整,急匆匆地把备课时准备的内容讲完,教师把课堂教学看成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考虑学生应该学会些什么?学生学会了多少?
(2)包办代替使学生形成依赖。
课后练习除了巩固知识、反馈信息外,也有审题能力、分析能力等多种能力培养的功能,教师的包办代替,让学生失去了这种机会,学生等待教师的分析和讲解,有了依赖性。
潜移默化中学生失去了思考的积极性和习惯。
到了考试暴露问题时,老师自认为自己教得很好,讲得很
明白,而学生没学会,就觉得是学生能力不行,其实这都是老师急于求成的后果。
2.学生自身的原因
(1)知识储备少
小学生识字量有限,在读题中往往会遇到不认识的或者是不理解的字。
于是便有了“读半边字”或者索性就跳读的现象,导致弄不清题意;即使能勉强读完的,但或者停顿错误,或者不明白字词意思,也会弄错题意。
例:一些学生不认识题目要求中生字,蒙着来,就不能正确地理解题目含义。
(2)消极的心理因素
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心理障碍,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主动地,积极地,有意识地从学生心理倾向中分析出产生审题障碍的主要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开启思维之门,下面结合教学实例,分析一下学生审题中产生障碍的主要表现:
①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也可称为思维惯性,是一种习惯性的思维倾向。
是指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形成的自己所惯用的、格式化的思维模式,面对问题,自然地沿着特定的思维路径,对其进行思考与处理。
思维定势有利于学生处理单纯的学习问题,但对于新的相对复杂的问题,则往往表现为处理盲目,思考缺乏广度与深度。
做题时孩子们往往没把题目看完,或看完了不加思索,按“老印象”办事。
学生一看到题目便以为是平时做过的,产生这类错误的原因,主要是“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
②懒惰心理
懒惰是一种好逸恶劳,不思进取,缺少责任心,缺少时间观念的心理表现。
小学生的懒惰表现尤为突出,不仅仅体现在平时的活动中,更深深地影响了思想。
有的由于平时的依赖性较强,一遇到需要动脑思考的题目,便主动放弃,希望依赖别人。
表现在审题上,便是遇到题目比较长,比较难读通,难理解的,就不去思考,甚至不去认真读,内心主动把它归为不会做的题目。
(3)不良的审题习惯
很多学生作题急于求成,读题时,缺乏耐心、细心,经常会用眼睛扫一遍,就急于动笔了。
读题时不能对题目进行正确、全面的观察。
往往被一些表面现象所吸引,如题目中图中艳丽的色彩、可爱的形象等。
遇到长的题目更不能完整的把它读完,断章取义,遇到不认识的字时,随便猜测,而不去认真的朗读思考。
二.教给孩子有效的审题方法
(一)动口朗读是审题清晰的基础
读题是培养审题能力的第一步。
通过读题,使学生明确题意,为进一步思考作准备。
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读题的形式和要求做出明确的规定,中高年级学生如可以大声读、轻声读、默读,要读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等,这就需要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读题方法的指导。
1、认真仔细,读准确。
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经常会用眼睛扫一遍,就急于动笔了,因为他们觉得这是司空见惯的问题。
而事实上题目并不是他们“经验”里的样子,题目的意思已经发生改变。
为了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字字出声读题慢”。
同时,要求学生轻读后再默看题,详细理解题目的意思,逐步提高读题能力。
2、咬文嚼字,读懂题。
咬文嚼字就是要善于抓住阅读题、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中的关键字、词或句,准确理解其表达的意义。
在读题审题的过程中抓住重难点是学会审题的最高境界。
学生一旦能在读题的过程中能找到的重点词和关键句,并能在此处仔细品味、认真思考,从中发现文字背后的含义,便会达到融会贯通的意境。
所以我要求学生要分三步读:第一遍阅读要解决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为流利阅读扫平障碍,第二遍,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画出重点词语。
第三遍,仔细推敲字、词、句的准确含义,已达到理解题意。
只有学生在审题中养成认真推敲、咬文嚼字的习惯,才能真正理解题意。
为了让学生能把认真读题、仔细推敲的过程表现出来,强化学生认真审题的意识,我要求学生一边读题时,一边圈圈点点,把重要的字词做上记号,提醒自己注意。
当然,所谓的大声朗读只能在平时的训练中进行,真正考试时只能是默读。
3.强化训练,及时鼓励。
在教给审题方法的基础上,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审题训练及热情鼓励,以培养他们认真审题的习惯和提高审题的能力。
在平时教学中,对于圈对关键词并解答正确的学生,我还给予作业或考试卷上加分法来激励,正是基于这种多形式,多渠道的对学生仔细审题的习惯指导和训练,因而,所教学生的审题能力及解题的准确性都大大提高。
(二)悉心观察是审题全面的保证
对题目意思能正确领会,还需要对题目进行正确、全面的观察。
心理学认为,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它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同时,观察与思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在观察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地伴随着思维活动。
教师还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1.观察要有顺序地进行
比如,出示一道例题图,学生总是杂乱无章地观察着,还有的孩子重复着回答别人已经回答过的数学信息,这种现象我们经常会遇到。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在观察事物的时候,往往被情景图中艳丽的色彩、可爱的形象所吸引,看到什么就什么就说什么,缺乏条理性,因此,教师在学生看例题图时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教给学生观察图画的顺序,这样学生就能按照老师的要求,有顺序地观察插图上的景物,说出有价值的数学信息,避免出现遗漏或是重复的情况了。
2、观察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生活在信息丰富的社会里,生活经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资源,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经验的激活、利用、调整、提升的过程,是自己对生活现象的解读。
数学学习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
(三)重视学生的认知基础
不同学生的认知基础大不相同,这不仅与他们的年龄有关,还与他们的生活背景有关。
高段的学生认知能力相对而言较强些,也有着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一些较为复杂的题目也能自己审题分析并有序地做下去。
因此,在平常的练习中,要以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读题、审题、分析题意。
对于学生不理解的地方要耐心讲解,直到学生理解为止,注重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以便学生在以后的练习中能自己解决相关的题目。
(四)、作业讲评
作业讲评是学生获得信息反馈的重要途径。
学生中的作业错误,都是由于审题的不仔细所造成的。
通过作业的讲评,分析解题中造成的错误原因,沟通师
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通过作业的讲评,学生能认识存在错误的原因。
教师利用讲评,进一步补充一些练习题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发现,把学生的思维活动积极地调动起来。
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是很重要的,良好的审题习惯是做对题目的开端,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努力把一些审题中出现的不好的审题习惯扼制住。
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它几乎无捷径可走,只有在学生自己反复的练习、教师的分析指导中逐步养成。
学生经过了尝试,才会有体会和感受,才会更深刻地理解教师的分析、指导,而教师的包办代替只能扼杀学生的思想。
在今后教学中还要经常提醒学生仔细读题,认真审题,要不断做学生的表率,传授他们审题的技巧及方法,提高解题的正确率,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口语表达能力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除了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外,口语表达能力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
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动,有很强的想象力和表现欲,但不能完整地、通顺地表达出来。
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多种形式,逐步加强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模仿是进行口语表达训练的一种好形式,促进学生理解小学数学概念、锻炼学生的思维。
如出示一幅为图列式的题目,先听别人说明图意后再模仿复述图意,然后出示同类型题进行模仿说明图意的训练,这样既能促进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的发展,又可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想象能力,说话有条理,用词正确,还能提高逻辑思维的敏捷性。
在小学数学教材的每一页都安排了主题图,而这些主题全都是图文并茂的。
小学生是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因此可以给他们看一些图片,引导学生看图说意再理解。
例如,在上“加与减”的练习课时出现的小蚂蚁图,学生们是这样说的:有6只蚂蚁在跳舞,后来4只跳得太累了,所以离开了,那么还剩下几只蚂蚁呢?看,孩子的语言多丰富,他们会根据图片编故事,加入自己的想象,这样每次出现图片,孩子们都会非常高兴,既然有了兴趣,还怕他们不说吗?当然也要引导孩子要说清图意,老师要专心致志地听,指导孩子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切勿只追求量而忽略质的提升。
在小学数学活动中,作为老师,除了把无声的数字和图画变成有声的语言来引导学生大胆地、准确地表达图以外,还可引导学生以讲故事、玩游戏、表演等形式来表达,使学生的情感和情趣融合在一起,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的方法很多,诸如,可以同桌小朋友说说悄悄话,或者四人一组讨论等等。
新教材的推广给了我们另一片新的天地,教无定法,只要是有利于孩子的都可以一试,相信通过努力,我们孩子的数学语言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不可能没有数学。
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也是培养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一种方式。
如教师出一道加法算式,示范口头编题,然后由学生来进行口头编题,也可让学生任意编出多种多样的口头应用题。
在训练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等方面进行具体指导,要有意识地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连贯、完整、有条理、描述具体的语言表现能力。
通过编题训练,把学生从课堂引入现实生活当中,使学生知道自己身边处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