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发展不平衡地现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我国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可以用多方面的指标来衡量,但较能说明问题的,则是普九、扫除青壮年文盲以及发展中学以上教育等层面,下面以小学学龄童入学率、小学五年巩固率、小学毕业升学率、小学辍学率、初中辍学率、每万人口中在校学生数等指标来对三大经济地带教育发展差距进行比较。
第一,普九发展水平上的差距。从发展不平衡的角度看,我国三带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平呈现出东部发展水平大于中部发展水平,中部发展水平大于西部发展水平的格局。其中,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以及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在三项增长指标上的差距仍然很大。如1998年,小学五年巩固率、小学毕业升学率这两个指标,东西部相差22.81个百分点和10.28个百分点,中西部相差20.81个百分点和9.12个百分点。
第二,扫除青壮年文盲差距。1997年,文盲半文盲占15岁及15岁以上人口的比重,东西部差距为12.61个百分点,中西部差距为13.42个百分点。
第三,发展中学以上教育的差距。每万人口中的在校学生数,是衡量一个地区教育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1997年,从每万人口中的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的比例来看:东部地区为31.79人,中部地区为22.82人,西部地区为20.38人,东中部差距为8.97人,东西部差距为11.41人。从高校规模的另一角度看,三带拥有普通高校数的差距也很明显。1997年,东部地区拥有普通高校483所,占全国比重47.4%,中部地区拥有普通高校334所,占全国比重32.7%,西部地区拥有普通高校203所,占全国比重19.9%。
除了这些数字指标之外,比较直接能体现教育发展不平衡的还有教育资源的差距。教育资源包括软件与硬件,软件主要指的是师资力量,硬件主要指的是学校基础建设,在许多发达地区,很多学校无论是在软件还是硬件上已经向现代化一流学校迈进,尤其是学校信息化建设已基本完成,而在一些不发达地区,很多学校却还在为各方面条件基本达标而努力,根本谈不上任何信息化建设。这种教育水平的巨大差距是中国教育改革所面临的一个基本国情。
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原因探究
(一)生产力发展不平衡是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的根源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是经济基础中的重要元素,而教育属于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地区间生产力发展极不平衡。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导致地区间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这已成为中国国情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特徵。东部地区生产力较发达,因而经济、社会发展快,产业梯度也较高;而西部地区生产力则相对落后,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也相对滞后,产业梯度也较低,其直接导致了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二)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造成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直接原因
近年来地区间,特别是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越来越突出。各地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直接影响该地区支持教育发展的经济实力,特别是直接影响该地区教育发展的程度。经济落后往往导致教育的有效供给不足,并进一步拉大了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在人才培养上的差距。而由此循环发展,必然导致经济较落后地区的发展与发达地区在相比较中陷入了更大的劣势之中。
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还导致了巨大的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贫富分化,从而直接影响各地区社会成员的实际家庭收入,进而影响社会成员对于教育支出的能力。
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会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经济对教育的需求程度,而经济对教育的需求程度,又往往是教育发展的深层次动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同的经济水平和结构决定着教育的层次与结构;而上层建筑又反过来作用于经济基础,教育水平的发达必然推动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而教育水平的落后必然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制约作用。
(三)制度性不平等是导致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原因之一
制度性不平等主要表现为教育资源配置不平等、教育政策和规则不平等。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需求不断增长,教育资源相对短缺。有限的教育资源与庞大的受教育人口之间的矛盾,教育的公平性原则与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分布之间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教育快速发展的步伐。然而针对有限的教育资源,当前的配置并未体现出“注意规则的公平,以不再继续扩大差距;在可能的情况下向落后地区倾斜,以主动缩小地区间的差距”的发展要求,而相反的是教育资源明显向发达地区、城镇地区倾斜,从而愈发拉大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忽视地区差别和城乡差别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思维定势,依然潜存于社会决策,包括教育政策之中,并致使国家的公共政策往往优先满足甚至只体现城市人的利益。其作用于教育领域的结果是使城市和农村儿童、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儿童在教育环境、教育资源上的巨大差别被明显忽略,从而影响了教育的均衡发展。
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形成原因错综复杂,既有历史的影响,又有现实的原因。除上述各点,历史文化、地域环境,自然条件、传统生活习惯和文化观念等也是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形成因素之一。
解决之道
我国教育发展的地区差距,既是我国整个社会经济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重要表现,同时又作为一个制约因素,进一步加剧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教育发展地区间的差距,不但会加剧人才培养和经济发展上的不平衡,同时还会造成公民受教育权利的不公平现象,即广大的青少年儿童难以实现受教育机会的真正平等。进而会影响就业机会乃至参与社会其它活动机会的平等,最终影响社会发展和稳定。作者认为,要解决我国教育发展的地区差距,应当采取以下的措施。
1、逐步完善扶持贫困地区发展教育事业的长期计划,继续增加中央政府的投资力度
1993年,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要在本世纪末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巩固提高高等教育”的战略发展目标。虽然国的大部分地区已经基本达到了这一目标,但是一些落后的贫困地区的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因此无论是从贫困地区现有经济的实际能力讲,还是从促进教育发展机会平等的社会需要讲,国家都应该给予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以特殊的扶持和帮助。
2、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教育发展滞后的地区,特别是中、西部的贫困地区,各级党政领导必须高度重视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要清醒地看到教育发展上的差距将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增强发展教育事业的紧迫感,切实在政策措施上真正落实教育优先发展地位。
3、动员和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发展贫困地区的的教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