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肉搜索”相关法律问题规制机制论文
法律案件中的人肉搜索(3篇)
第1篇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肉搜索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引发了许多争议。
特别是在法律案件中,人肉搜索的滥用不仅侵犯了个人隐私,还可能引发道德和法律的双重危机。
本文将围绕法律案件中的人肉搜索展开讨论,分析其危害以及应对措施。
一、人肉搜索的定义及特点人肉搜索是指通过互联网,利用各种手段搜集、传播、评论他人的个人信息,以达到揭露真相、监督社会、追求正义等目的的一种网络行为。
其特点如下:1. 快速传播:人肉搜索具有极强的传播速度,一旦发起,相关信息瞬间被大量网民转发,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
2. 门槛低:人肉搜索的门槛较低,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其中,无需专业知识和技能。
3. 真假难辨:人肉搜索的信息来源复杂,真假难辨,容易造成误判。
4. 隐私侵犯:人肉搜索过程中,个人隐私容易被泄露,给受害者带来极大伤害。
二、法律案件中人肉搜索的危害1. 侵犯个人隐私:人肉搜索将个人隐私暴露于众,给受害者带来极大痛苦,甚至可能导致其生活、工作等方面受到严重影响。
2. 影响司法公正:人肉搜索的滥用可能导致舆论压力过大,影响司法机关的正常工作,甚至干扰司法公正。
3. 加剧社会矛盾:人肉搜索的负面效应可能导致社会矛盾加剧,引发暴力事件,破坏社会和谐。
4. 法律风险:人肉搜索的滥用可能涉嫌侵犯他人隐私权、名誉权等,给参与者带来法律风险。
三、法律案件中人肉搜索的应对措施1. 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提高公众对人肉搜索危害的认识,倡导文明上网、理性表达。
2. 完善网络安全法律体系:加大对网络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严格规范网络行为,保障公民个人信息安全。
3. 强化网络监管: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对涉嫌侵犯他人隐私、名誉的违法行为进行查处。
4. 提高公众道德素质:通过教育、宣传等方式,提高公众的道德素质,引导网民理性表达、文明上网。
5. 建立人肉搜索举报机制:鼓励网民积极举报人肉搜索违法行为,共同维护网络环境。
6. 加强司法救济:为受害者提供法律援助,维护其合法权益。
人肉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
然而,在享受网络便利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诸多法律问题。
其中,人肉搜索作为一种网络行为,因其涉及个人隐私、名誉等问题,近年来引发了广泛关注。
为了规范人肉搜索行为,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
本文将围绕人肉法律规定展开论述。
二、人肉搜索的定义与特点1. 定义人肉搜索是指通过网络平台,借助网民的力量,对特定个体进行信息搜集、传播和讨论的行为。
这种行为通常涉及个人隐私、名誉等敏感问题。
2. 特点(1)匿名性:人肉搜索过程中,参与者可以匿名发表意见,这使得部分网民敢于说出真实想法。
(2)群体性:人肉搜索往往涉及大量网民,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
(3)快速性:人肉搜索可以迅速搜集到相关信息,提高信息传播速度。
(4)破坏性:人肉搜索过程中,部分网民可能发布侮辱、诽谤等不当言论,对被搜索者造成伤害。
三、我国人肉搜索的法律规定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侵权责任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侵害他人名誉权、荣誉权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网络安全法》第四十四条规定:“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利用网络传播淫秽色情信息、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信息。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5.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该解释明确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侮辱、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犯罪行为的定罪标准。
四、人肉搜索的法律风险1. 违反宪法规定,侵犯他人人格尊严人肉搜索过程中,部分网民可能发布侮辱、诽谤等不当言论,侵犯被搜索者的人格尊严。
人肉搜索的刑法规制与治理
人肉搜索的刑法规制与治理1. 引言1.1 人肉搜索的定义人肉搜索是指通过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大量网络用户的力量,齐心协力搜索、调查、公开他人个人隐私信息并对其进行追踪或者恶意攻击的行为。
人肉搜索可以迅速曝光目标的个人信息,包括真实姓名、住址、联系方式等隐私信息,从而导致目标遭受到侵犯、骚扰甚至诋毁。
这种行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揭露真相和维护公共利益,但也往往伴随着泄露隐私、造成伤害等负面影响。
人肉搜索的定义与传统的网络调查行为有本质区别,其侧重点在于群体性和扩散性,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力和影响力。
人肉搜索的发展已经成为当前网络社会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
在人肉搜索中,参与者通常是匿名的,难以被追究责任,这也给打击人肉搜索带来一定困难。
人肉搜索已经成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以法律规制、技术治理和社会监督等手段加以规范和管理。
1.2 人肉搜索的危害性人肉搜索可能导致隐私泄露和个人信息被滥用。
当个人的隐私信息被不特定的大众获取和传播时,个人的安全和隐私权利就可能受到侵犯。
这种情况下,个人可能面临着身心双重的威胁,甚至可能导致个人的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人肉搜索可能引发误导性和恶意扩散。
在人肉搜索的过程中,由于信息来源的不确定性和真实性的难以核实,可能导致信息的失实和不实传播。
这种情况下,会给被搜索者和相关人员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可能导致社会舆论的误导和混乱。
人肉搜索还可能导致网络暴力和群体施压。
一旦人肉搜索结果被利用于暴力行为或者群体施压,就可能给被搜索者和相关人员带来极大的精神压力和身体威胁。
这种情况下,可能引发更严重的社会冲突和群体事件,造成不可控的社会影响和后果。
人肉搜索的危害性在于可能导致个人隐私泄露、信息误导和恶意传播、网络暴力和群体施压等负面后果。
为了有效防范人肉搜索的危害,需要加强法律监管和技术治理,提倡网络文明行为和道德建设。
1.3 人肉搜索现状目前,人肉搜索的现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人肉搜索行为呈现出越来越频繁的态势,特别是在一些网络热点事件中,人肉搜索行为更是屡见不鲜。
论人肉搜索的法律规制
政策与商法研究论人肉搜索的法律规制王智慧(黄河科技学院,河南郑州450063)摘要:伴随信息技术的普及,人肉搜索作为新事物就出现了。
人肉搜索是一把双刃剑,利弊并存,人肉搜索的 ,直接出 意义上的权利冲突,这利冲突规制的直接。
我行规制明显不足,关于人索的规定有待。
人保的出台有利于从明确个人范围、个人信保护原则、侵害个人的责,这才能对人索的规完整化、体系化。
关键词:人索r法律规制;个人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 19311/ki. 1672-3198. 2017. 35. 059伴随信息技术的普及# 为新事物就出现了。
从2001年的陈自瑶事件起,已有多起典型的人 事件在我国发生,这类事件反映 的巨大影响力。
利弊兼有,是一把 剑,迫切需要法律的规制,可我国立法供 对滞后# 从整体上规制 的法律滞后。
近几年,学界一直研究这一现实 ,论述 ,但从整体上对 搜索的法律研究则较少,本文的思路恰在于此。
1索的价值考量考 的价 研究其法 制的前提,一无是处,直接法 止 ,无 制,如纯 事,应当鼓励,那全是一个道德 。
而实际上# 一把 剑,利弊并存# 法律规制的缘由。
11人肉搜索的正价值的引擎不同# 更多地利 .工 的机制# 往从 那 找答案,转变为从 那里获知答案。
为两种,即窥探隐私型和公共事件型# 客事件作为表,后者则 须门事件作为代表。
对于窥探隐形事件#有可能发挥 ,的个 ,而对于公共事件型的则更多地发挥舆论监督的正面功能。
在天价头事件中,正是由于 自发的监督和追踪 出国际的非法营业 %漏税行为,维 国家的 利益。
总 ,人肉搜的正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 。
其一,民意表功能。
在互 诞生之前,民意表达的方式已经比较丰富,在互 ,则是一种新的表 ‘式,它扩 公民知情权的范围,更 地实现公民的论自由。
,道德评价功能。
道德评价是对一个的言行进行伦理评判。
而互 的事件中,虐待动物、殴打老人、介入的 事件占 ,事件当事人一 发,就会受到 般的攻击。
人肉搜索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肉搜索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现象,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人肉搜索是指在网络上通过公开或半公开的渠道,对特定人物或事件进行搜索和调查,以达到揭露真相、监督社会、娱乐大众等目的。
然而,人肉搜索在追求真相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法律问题。
本文将从人肉搜索的法律案例入手,分析其法律性质、法律责任以及法律规制,以期为人肉搜索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二、人肉搜索的法律性质1. 人肉搜索的法律性质之争关于人肉搜索的法律性质,学术界存在以下几种观点:(1)侵犯隐私权说:认为人肉搜索涉及对他人隐私权的侵犯,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名誉权等合法权益。
(2)非法获取个人信息说:认为人肉搜索行为非法获取他人个人信息,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3)言论自由说:认为人肉搜索是公民言论自由的体现,具有监督社会、揭露真相的作用。
2. 本文观点本文认为,人肉搜索的法律性质较为复杂,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一种法律关系。
一方面,人肉搜索涉及对他人隐私权的侵犯,具有侵权行为的特征;另一方面,人肉搜索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言论自由,具有监督社会的功能。
因此,在处理人肉搜索的法律问题时,应综合考虑其法律性质,进行合理规制。
三、人肉搜索的法律责任1. 侵权责任(1)隐私权侵权:人肉搜索过程中,未经他人同意,公开他人个人信息,侵犯他人隐私权。
对此,侵权人应承担停止侵害、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2)名誉权侵权:人肉搜索过程中,对他人进行侮辱、诽谤,损害他人名誉。
对此,侵权人应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2. 刑事责任(1)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人肉搜索过程中,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他人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2)诽谤罪:人肉搜索过程中,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构成诽谤罪。
3. 行政责任(1)网络安全法:人肉搜索过程中,违反网络安全法规定,如未采取技术措施保护他人个人信息等,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
“人肉搜索”行为民法规制探讨
“人肉搜索”行为民法规制探讨[摘要]“人肉搜索”作为公民社会一种原始的社会自力救济方式,因其具有群众运动性,极其隐蔽性的特点,越来越多的对被侵权人构成实质伤害,“人肉搜索”也带来一系列的法律问题:人肉搜索中的被搜索人的权利如何保护,何种情况下构成侵权,游离于法律边缘的“人肉搜索”,究竟是一纸禁令将其宰割于摇篮,还是通过填补立法空白让其走上正道?文章拟通过对“人肉搜索”相关理论及现状的分析,阐述我国关于人肉搜索行为的民法规制。
[关键词]人肉搜索;隐私权利;立法规制;责任承担一、”人肉搜索”概述(一)“人肉搜索”的概念人肉搜索就是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变枯燥乏味的查询过程为一人提问、八方回应,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声呼唤惊醒万颗真心,千方百计的搜索体验。
由于网络这个虚拟空间聚集了各地的不同阶层,不同知识背景的人,得到帮助的几率也会大大增加。
(二)人肉搜索的现状“人肉搜索”是近几年来在互联网兴起的一种资料搜索方式,很多人把它误会成单纯的“寻人”机制,而实际上“人肉”的内涵远不止如此,它更多时候代表着依托的载体而不仅仅是要寻找的目标。
其实所谓“人肉搜索”是由人工参与解答的一种搜索方式。
遇到困难的人会在一个比较有影响力的社区或论坛上提出问题,有这方面知识或者经验的人会对其进行解答、分析。
互联网专家指出,一般来说,“人肉搜索”的起因是一起事件,这些事件可以是犯罪行为,如撞人后逃逸,或者是不违反法律,但为主流道德观所憎恶的行为,如丈夫婚外恋导致妻子自杀。
二、对“人肉搜索”法律规制的必要性分析“人肉搜索”不乏积极的社会意义,它可以维护道德秩序,充分发动了人际网络力量,将互联网“互动、分享”精神发扬光大。
但是“人肉搜索”往往“暴露”当事人的个人隐私,捏造事实,对人肉对象侮辱、诽谤,夸张声讨,肆意辱骂,甚至对现实住所进行滋扰,这一切早已经超出了正义的底线。
在总体上支持“人肉搜索”这一“中国特色”的网络社区互动模式,其根据在于它提供了中国转型时期公民社会与政府体制“双重不规范”条件下公民生活的一种替代性机制,具有公益性和互助性,甚至具有刺激公民社会发育的独特功能。
人肉搜索的法律适用(2篇)
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加强自律,对涉嫌侵权的行为进行审查,避免侵权事件的发生。
四、结论
人肉搜索事件涉及多个法律问题,对其法律适用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在法律层面,我国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网络监管,强化网民自律,提高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责任意识,共同维护网络秩序,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根据《民法典》第九百九十条,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人肉搜索行为若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名誉权、肖像权等,应当依法承担侵权责任。
三、人肉搜索的法律责任
1. 民事责任
人肉搜索行为若侵犯了他人合法权益,当事人可以依法提起民事诉讼,要求侵权人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2. 行政责任
行政机关可以对违反网络安全法、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人肉搜索行为进行行政处罚,如罚款、没收违法所得等。
3. 刑事责任
在严重的人肉搜索案件中,如涉及诽谤、侮辱、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犯罪行为,当事人可以依法提起刑事诉讼,追究侵权人的刑事责任。
四、结语
人肉搜索作为一种网络现象,在揭露真相的同时,也可能侵犯他人合法权益。在法律适用方面,我国已对侵犯隐私权、名誉权、肖像权等行为作出了明确规定。对于人肉搜索行为,应当依法予以规制,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同时,网络用户也应提高法律意识,自觉抵制人肉搜索,共同营造一个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
第2篇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肉搜索现象日益普遍,引发了一系列法律问题。本文旨在分析人肉搜索的法律适用,探讨其涉及的主要法律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法律对策。
一、引言
人肉搜索,即通过网络平台,利用网民的力量,对特定人物或事件进行搜索、追踪、曝光等行为。近年来,人肉搜索事件频发,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在法律层面,人肉搜索涉及多个法律问题,如侵犯隐私权、名誉权、人格权等。本文将从法律角度分析人肉搜索的法律适用,以期为相关法律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人肉搜索的刑法规制与治理
人肉搜索的刑法规制与治理【摘要】人肉搜索是一种通过网络等方式搜集、曝光他人个人信息、隐私并进行追踪等行为,具有严重的侵犯他人权利和损害社会秩序的危害性。
我国刑法对人肉搜索的规制主要包括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和对侵犯他人权益行为的惩治。
加强网络监管和打击人肉搜索的措施是应对该问题的重要举措。
建立健全的社会治理机制、加强公民网络素质教育以及探讨人肉搜索的合法性和道德性也是解决该问题的长久之计。
依法规制和有效治理人肉搜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人肉搜索对社会的影响需要引起重视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
通过多方合作,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遏制人肉搜索的蔓延,维护社会的良好秩序。
【关键词】人肉搜索, 刑法规制, 网络监管, 社会治理, 公民素质教育, 合法性, 道德性, 依法规制, 社会影响, 应对策略1. 引言1.1 人肉搜索的危害性人肉搜索是指通过网络等信息渠道,以获取特定人物的个人信息和生活轨迹,并通过公开曝光和追踪等手段对其实施调查、审查或者施加压力。
人肉搜索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揭露一些不法行为或者维护公共秩序,但是也存在着严重的危害性。
人肉搜索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一旦信息失控,可能导致广泛的社会恐慌和混乱。
在人肉搜索的过程中,参与者通常情绪高涨,难以自控,容易鼓动他人参与,形成群体行动,甚至演变成暴力事件。
这给社会治安和公共秩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人肉搜索容易侵犯他人的隐私权和人身权。
在人肉搜索的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到个人的隐私信息,例如家庭住址、电话号码、银行账号等,这些信息一旦被泄露,将给被搜索对象带来严重的伤害和困扰。
一些参与者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可能采取言语暴力、人身攻击等手段,进一步侵犯他人的人格尊严和安全感。
人肉搜索的危害性主要体现在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侵犯他人隐私权和人身权等方面。
加强对人肉搜索的规制和治理,建立健全的社会管理和监督机制,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1.2 人肉搜索的定义和特点人肉搜索是指通过网络工具和社会网络力量,搜集和传播某个特定目标的个人信息,进行调查、曝光或追踪的行为。
人肉搜索的刑法规制与治理
人肉搜索的刑法规制与治理人肉搜索是指一种通过互联网收集他人个人信息、进行寻找、追踪、曝光并加以谴责的行为。
在一定程度上,人肉搜索的行为可能会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因此对人肉搜索的刑法规制与治理显得尤为重要。
人肉搜索行为可能侵犯他人的隐私权。
在进行人肉搜索的过程中,往往会收集并公开他人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等。
这些信息的公开可能会对被搜索对象造成严重的侵犯,甚至给其生活和工作带来不便和困扰。
人肉搜索往往还会伴随着对被搜索对象的人格侮辱和攻击,进一步加剧了被搜索对象的精神压力和心理痛苦。
对人肉搜索行为的刑法规制必须充分考虑保护他人的隐私权和人格尊严。
人肉搜索行为可能触犯他人的名誉权和荣誉权。
在进行人肉搜索的过程中,往往会对被搜索对象进行指责、诽谤和污蔑,导致其名誉受损,甚至影响其社会形象和事业发展。
这种行为不仅侵犯了被搜索对象的名誉权和荣誉权,还可能给其带来经济损失和心理困扰。
对人肉搜索行为的刑法规制必须充分考虑保护他人的名誉权和荣誉权。
针对人肉搜索行为,国内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对其进行了严格的规制和治理。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53条规定,对在互联网上侮辱、诽谤他人的行为,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而《网络安全法》则明确规定,网络运营者应当依法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和隐私,不得泄露、篡改或者非法收集、利用用户个人信息。
最高人民法院还发布了《关于审理侵害个人信息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对侵犯个人信息权的行为作出了明确的界定和规定,并明确了被侵权人的追究赔偿责任。
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和实施,为对人肉搜索行为进行有效的规制和治理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除了法律法规的规制外,对人肉搜索行为的有效治理还需要加强社会教育和舆论引导。
要倡导崇尚法治、尊重他人隐私和人格尊严的社会风气,提升公众的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人们自觉遵守法律,不参与和支持任何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
要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引导网络用户理性表达意见,规范网络公共秩序,杜绝人肉搜索等非法行为的发生。
“人肉搜索”背后的法律问题思考-法律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毕业论文
“人肉搜索”背后的法律问题思考-法律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 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人肉搜索从最初的解决问题发展到虚拟世界的社交方式。
其带来的利与弊也日益显现, 人肉搜索是一把双刃剑。
关键词:人肉搜索; 个人信息权; 隐私权; 名誉权;一、什么是人肉搜索如要说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那应该就是信息化。
互联网填充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每天都必须要做的事情就是浏览社交软件, 搜索网络上的新闻。
互联网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 人们坐在家里透过互联网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事情。
人肉搜索就是基于这样的社会环境产生的。
人肉搜索从最开始的解决问题, 信息搜索的方式发展到现在的虚拟二次元中的社交互动方式。
这里简单罗列一下几个典型的人肉搜索案例, 虐猫到华南虎照到博客案到天价烟局长到现在的江歌案, 教科书式老赖案。
这些案例中人肉搜索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那什么是人肉搜索, 其定义是什么。
杨孟尧认为, 人肉搜索就是利用现代信息科技, 而不再是传统媒体中小范围内的人与人之间直接的关系网络社交活动, 而是在网络中一人提问、八方回应, 一石激起千层浪, 一声呼唤惊醒万颗真心的人性化搜索体验。
信息网络改变人类记忆与遗忘的格局:自从时间开始以来, 对于人类来说, 遗忘是常态, 记住是例外。
但此种平衡被数字技术和全球网络所转移。
今日, 在广泛传播技术的帮助下, 遗忘成了例外, 记住往往成了常态。
二、人肉搜索的法律特征以及其法律属性(一) 人肉搜索的法律特征1.行为主体的的虚拟性。
2.行为主体的群体性和不固定性。
3.行为的互动性和影响的广泛性。
4.侵权证据的隐藏性。
(二) 人肉搜索的法律属性目前, 对人肉搜索的法律属性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观点:1.人肉搜索行为侵害的是公民的隐私权。
2.侵害的是公民的名誉权。
人肉搜索的刑法规制与治理
人肉搜索的刑法规制与治理【摘要】人肉搜索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网络现象,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帮助揭露一些不法行为,但也带来了严重的隐私侵犯和社会混乱。
本文旨在探讨人肉搜索的刑法规制与治理问题。
在分析了人肉搜索的危害性、定义和研究目的。
在对现行法律对人肉搜索的规定进行了总结,强调了加强监管、完善法律法规、建立举报机制等措施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对违法行为的严厉处罚。
结论部分指出,加强对人肉搜索的治理是当务之急,法律应明确规定其边界,发展应与法治相适应。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望为未来的立法和治理提供参考,有效防范人肉搜索带来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人肉搜索、刑法规制、治理、危害性、监管、法律法规、举报机制、违法行为处罚、边界、发展、法治适应。
1. 引言1.1 人肉搜索的危害性人肉搜索的危害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肉搜索往往伴随着隐私泄露的问题。
当个人信息被大规模地曝光和传播时,个人隐私权往往难以得到保障,从而引发一系列纠纷和矛盾。
人肉搜索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当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和行为被人肉搜索放大传播后,可能会引起大规模的情绪和舆论激荡,进而演变成具有破坏性的社会事件。
人肉搜索还存在着极大的舆论压力和道德风险。
在人肉搜索的过程中,参与者往往会受到舆论的强大压力,甚至受到道德和法律的责问。
人肉搜索所带来的危害性不容忽视,必须加强法律规制与治理。
1.2 人肉搜索的定义人肉搜索是指通过互联网等方式,利用个人信息追踪、搜集、公开他人隐私信息的行为。
这种行为往往是由一些网民或群体在网络上发起,通过搜索引擎、社交网络、论坛等平台搜集相关信息,对特定对象进行调查、追踪、曝光和攻击,甚至造成被搜索对象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受到威胁。
在人肉搜索中,参与者往往会利用社交媒体上的信息、照片、视频等追踪特定对象的行踪和个人隐私,甚至通过暴力言论和行为对其进行攻击和威胁。
人肉搜索的定义虽然没有明确的法律界定,但在实际运用中往往是一种对个人隐私权和人身安全构成威胁的行为。
人肉搜索的刑法规制与治理
人肉搜索的刑法规制与治理人肉搜索是指一种网络现象和行为,通过互联网途径获取某人的信息和资料,进而对其进行非正式的调查、批判、袭击等一系列活动的行为。
人肉搜索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揭示出一些不公正行为和事实,但也频繁出现人身攻击、隐私泄露等问题,对被搜索者带来极大的伤害和不良后果。
因此,对人肉搜索的刑法规制与治理迫在眉睫。
一、刑法规制在刑法层面对人肉搜索行为进行规制,主要涉及对人身、财产等方面的保护以及隐私权的保护。
首先,针对人身伤害的情形,如被搜索者遭到人身攻击、诽谤等,人肉搜索行为构成侵权和犯罪行为。
侵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如散布谣言、搜集信息、骚扰等,可通过刑法第二百三十一条、二百四十四条规定来惩处,依据侵犯他人名誉、尊严、荣誉罪、寻衅滋事罪等予以处罚。
其次,对于财产方面的损害,如人肉搜索行为导致被搜索者财产上的损失,应依据刑法第二百三十五条、二百三十九条规定对侵权者进行惩治,以侵犯财产罪、敲诈勒索罪等罪名进行追究。
最后,针对人肉搜索行为造成的隐私泄露及其伤害,也需要进行规制。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017年颁布的《关于审查逮捕、批准逮捕和羁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五)》第三十二条规定,“网络社会公众人物或有知名度的人,因承担公共职责或者公共事务而产生公开的私人信息,不适用侵犯隐私罪的定罪标准”。
因此,人肉搜索行为需要在合法途径和适当的认定范畴内进行,违反法律规定的应依据刑法、相关行政法规予以处罚。
二、治理方案除了刑法的规制之外,还需要通过其他途径对人肉搜索行为进行治理,包括法律、自律、技术等多种手段。
首先,加强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完善。
应加大对人肉搜索行为的法律规制力度,明确其违法性、社会危害性,并制定相应的处罚标准。
此外,对于涉及到隐私泄露等问题,需要通过网络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相关法律的规定来进行治理。
其次,强化网络自律机制的建设。
网络企业应加强自律,积极落实网络舆情治理责任。
发现有人在其平台上进行有害信息、人肉搜索等的行为,应立即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制止和删除,并配合公安机关等监管部门进行调查处理。
“人肉搜索”运行的机制与过程中涉及的法律问题
“人肉搜索”运行的机制与过程中涉及的法律问题摘要近几年网络上流行的“人肉搜索”的反腐作用等给社会带来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人肉”过程中涉及到的侵权行为也使这一活动饱受诟病。
个人缺少法律常识,媒体平台推卸责任,加之法律不健全都使侵权的问题难以得到彻底解决。
关键词人肉搜索网络侵权隐私权随着web2.0时代的发展,社会化媒体随即应运而生,社会媒体最大的特点—信息交互催生了“人肉搜索”这一活动。
近年来“人肉搜索”侵权等状况不断,本文对“人肉搜索”活动中的运作机制以及活动参与者等进行分析,从法律的角度阐释了“人肉搜索”活动中的违法行为以及解决方式。
目前大多数的研究只针对于猫扑等社区网站,随着时间的推移参与“人肉搜索”的媒体越来越多,与之前研究不同的是笔者将所有的社会化媒体纳入到搜索参与的行列。
一、“人肉搜索”概述“人肉搜索”,出现于互联网平台,随着web2.0技术的发展而日趋兴盛。
目前对“人肉搜索”的解释还停留在互动问答网站定义的层面,没有权威的解释。
笔者认为“人肉搜索”是以社会化媒体为介质,部分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搜寻信息,以人工的方式辨别信息真伪,最终整合搜索信息以查找某人物或还原事实真相的活动。
在中国,起初“人肉搜索”活动的展开主要在猫扑、天涯等网络社区和百度知道等问答网站,近几年有蔓延至各个社会化媒体平台的趋势,包括微博、人人、豆瓣等。
二、“人肉搜索”的现实情况近年来,在“人肉搜索”的监督下,众多官员纷纷落马,如陕西省安监局局长、党组书记杨达才和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房产局局长周久耕。
这一活动通过对一些不文明行为的披露,也起到了遏制社会不良风气的作用。
网民的舆论和监督力量在“人肉搜索”中得到了绝佳的体现。
在这些案例中“人肉搜索”俨然成为网络暴力,然而影响却不止停留在线上。
在虚假消息充斥网络的今天,如何辨别信息的真假,是每个网民需要面对的问题。
即便是被搜索对象有道德缺陷或违反法律,网民是否可以随意公开他人私人信息依然值得商榷。
人肉搜索的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都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然而,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些人为了满足好奇心、报复心理或者其他目的,开始进行人肉搜索,这种行为往往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名誉权等合法权益。
本文将通过对一系列人肉搜索的法律案例进行分析,探讨人肉搜索的法律责任及其应对措施。
二、案例一:某网民人肉搜索他人个人信息案【案情简介】2018年,网民甲在网络上散布某网民乙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工作单位等。
甲的行为导致乙遭受网络暴力,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乙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甲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
【法院判决】法院经审理认为,甲的行为构成对乙个人信息的侵犯,侵犯了乙的隐私权和名誉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判决甲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乙精神损害抚慰金人民币5万元。
【案例分析】本案中,甲未经乙同意,在网络上公开乙的个人信息,侵犯了乙的隐私权。
同时,甲的行为还可能损害乙的名誉,导致乙遭受网络暴力。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甲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案例二:某网民人肉搜索他人照片案【案情简介】2019年,网民丙在网络上发布了一组某网民丁的照片,并附上丁的真实姓名、职业等信息。
丁发现后,认为丙的行为侵犯了自己的肖像权和隐私权,遂向法院提起诉讼。
【法院判决】法院经审理认为,丙的行为构成对丁肖像权和隐私权的侵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判决丙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丁精神损害抚慰金人民币3万元。
【案例分析】本案中,丙未经丁同意,在网络上公开丁的照片及其个人信息,侵犯了丁的肖像权和隐私权。
我国法律规定,未经他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他人肖像,也不得未经他人同意公开他人隐私。
因此,丙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四、案例三:某网民人肉搜索他人违法犯罪信息案【案情简介】2020年,网民戊在网络上散布某网民己的违法犯罪信息,包括犯罪事实、判决结果等。
关于“人肉搜索”的法律规制研究【分享】
关于“人肉搜索”的法律规制研究论文摘耍:“人肉搜索”作为一种新的搜索信息的方式,是公民行使言论自由和信息自由的重要表现。
但其不恰当的使用也会导致隐私侵权和网络暴力的产生,由此而引发出一系列的法律问题,也暴露出我国法律在这方面的薄弱之处。
基于人肉搜索的原因,折射出的法律问题分析,对如何给予“人肉搜索”合适的制度框架进行了初步研究。
论文关键词:人肉搜索;隐私权;言论自由;法律规制1问题的提出近几年,伴随着网络的发展,“人肉搜索”在我国出现并发展,它也成为了颇受争议的一个话题。
作为一种信息搜寻方式,人肉搜索引起了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从最初2001年的“微软陈瑶事件”,之后2006年出现的“女子虐猫事件”、“铜须门事件”,2007年的“钱军打人事件”、“华南虎事件”、“张殊凡事件”;到2008年出现的“死亡博客事件”、“天价理发事件”、“网络红人兰董”、“辽宁女事件”、“范跑跑亊件”、“林嘉祥猥亵女童”、“南昌大学50美女事件”、“李铭佳侮辱周总理事件”;2009年的“虐婴女事件”、“晕机女事件”;2010年的“钢管男事件”、“主播门事件”。
这一系列的事件都因人肉搜索而产生巨大影响,当“人肉搜索”被不恰当利用,打着维护社会道德的旗号试图去侵害他人权益,当“人肉搜索”遭遇法律难题,法律层而的规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2人肉搜索在我国兴起的原因性解读“人肉搜索”在我国兴起并非偶然。
在我国,儒家思想从古至今都是思想的主流,其所提倡的惩恶扬善、人治、德治等思想在国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
特别是儒家所主张的“人治”强调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和人的同情心,把人看做可以变化并可以有诸多复杂的选择主动性由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的思想,这为人们进行“人肉搜索”提供了惩恶扬善的正当性基础。
大量的网民不知不觉地在这种中国式的传统下,本着匡扶自我心中的朴素正义和保护弱小,便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人肉搜索”的中去了。
其次,由于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经济迅速发展带来了贫富差距扩大化、基层分化矛盾尖锐化等新问题;全球化带来的剧烈震荡使得矛盾更加凸显,利益纷争,观点碰撞加剧。
人肉搜索现象研究及其规制的论文
人肉搜索现象研究及其规制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摘要]“人肉搜索”是网络时代的一件利器,用之得当,可以解决一些社会问题;用之不当,则贻害无穷,给当事人造成无法挽回的影响。
因此,我们既要辩证看待“人肉搜索”这一现象,又要晓之以理,通过道德约束、立法保护等多种措施,多管齐下,以确保公民权益、网络秩序。
[关键词]人肉搜索道德法律规制如今,网络已无孔不入地渗入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深刻影响并颠覆着惯常的思维模式。
吸引人们眼球的重磅“新闻”层出不穷,一些新词汇也不断地被创造出来。
从“艳照门”到“俯卧撑”、”躲猫猫”之类的词汇诞生,从邓玉娇、杨佳等人成名于网络,从“天价烟局长”周久耕被人肉到如今的“烟草局长”韩峰,还有近期火爆网络的“犀利哥”等等无数令人瞠目结舌的“新闻”实在让人应接不暇,以至于人们大呼“人肉搜索”时代来临。
一、何为“人肉搜索”“人肉搜索”是“猫扑”首创的一种搜索方式,和搜索引擎技术不同的是,它更接近于“爱问”“知道”一类的提问回答网站。
提问者提出问题,其他网民通过搜索对象之前上网所留下的痕迹,对其进行查询,或通过网络查找与知晓搜索对象的人,进而找到搜索对象。
因此,其常用的手段包括:利用搜索引擎进行搜索;从被搜索的目标对象入手,查其本人及朋友的博客、论坛等寻找线索;利用一些常用及社区类网站搜寻目标对象可能留下的注册痕迹;通过被搜索目标的注册痕迹,查其ip号,锁定目标现实生活中的活动范围,进而确定其真实身份等。
二、“人肉搜索”现象产生的原因“人肉搜索”作为一种网络集合行为,其产生和流行有着社会背景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环境条件和结构性压力。
网络的普及和网民数量的迅速增长,为“人肉搜索”提供了广阔的虚拟公共空间,这成为“人肉搜索”产生的环境条件。
不仅如此,网络的高互动性和网民的匿名性使人们可以放下现实羁绊敢于言说,无须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任何责任,风险趋于零。
人肉搜索法律论文
人肉搜索法律论文人肉搜索法律论文人肉搜索之伦理探析摘要:近年来人肉搜索事件不断发生,引发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
从道德与法律的二维角度看,它既是一种维护社会正义和道德法律的舆论监督机制,同时又演变成一种侵权行为,它究竟是维护了社会正义还是侵犯了他人隐私,无论是在现实的道德、法律,还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都存在着不同的声音。
所以,本文力求从伦理道德方面来论述人肉搜索的是与非。
关键词:人肉搜索;道德;法律;伦理一、引言从21年开始,一个新颖的词汇走进了我们的视线,然后又随着26年的"虐猫事件"红遍网络,接着在27年1月的"周老虎"案件中红遍大江南北,那就是"人肉搜索"。
"人肉搜索"就是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人碰人,人挤人、人挨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通过不断的变换关键词,千方百计的搜出与被查人物有关的信息,是所谓一人提问、八方回应,一石激起千层浪,千方百计的搜索体验。
在如今网络飞速发展时代,"人肉搜索"的案例已不胜枚举。
显然,它已经对人们社会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
它一方面揭露丑恶,弘扬社会正义与维护道德秩序的,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相当的负面效应。
它无疑是一把双刃剑,游走在法律与道德之间,围绕在其周围的总是不停地争论,褒扬,贬斥,莫衷一是。
当前,如何引导和规范人肉搜索已然成为社会各界讨论的焦点,但其独有的文化特征与伦理蕴涵却惜以笔墨。
本文拟就人肉搜索所体现出来的道德伦理加以反思,从伦理视角就规范"人肉搜索"提供相关建议。
二、人肉搜索所引发的伦理道德反思(一)、"社会公德"与"法律"之间的权横伦理道德不像法律规范那样具有强制性,违反道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不一定会被法律所惩罚,这就是为什么在"人肉搜索"事件频发的几年中,实际上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的却寥寥无几的原因。
论人肉搜索的相关法律问题
论人肉搜索的相关法律问题【摘要】人肉搜索是网络时代出现的一个新现象。
由于因特网传播的便利性和迅速性,人肉搜索的过程必然涉及个人隐私,如家庭住址、工作单位等信息,所以很容易对搜索对象的生活造成一定影响。
人肉搜索的出现,对公民隐私权、名誉权的保护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和挑战。
要让人肉搜索向良性发展,就必须加强对它的法律规制,加快保护个人信息隐私保护立法。
【关键词】人肉搜索;侵权;隐私权;法律规制一、“人肉搜索”及发展的相关概述“人肉搜索”是指利用人工参与来提纯搜索引擎所提供信息的一种机制,实际上就是依托其他网民的已知信息来搜索自己搜不到的东西,与知识搜索的概念差不多,只是更强调搜索过程的互动而已。
名噪一时的“人肉搜索”的突出优势包括众多网友呼吁的正义力量赢得网民的真相,协助公安机关、司法机关提供犯罪线索等。
“人肉搜索”的发展相当迅速,它的影响力及其广泛,人肉搜索可以帮助别人促成好事,如“百度寻人”;但同时也会导致当事人的隐私权和其他人格权被侵犯,甚至导致违法犯罪的发生。
“人肉搜索”的两面性在于,它既能提供伸张正义和维护人性的“道德审判”,却也可能演变成一种网上亵渎道德与法律的暴乱。
二、隐私权视野下的人肉搜索(一)探讨人肉搜索所侵犯的隐私权首先,在中国所实行的法律中,有关隐私权的规定是相当含糊的,以及对于人肉搜索这种侵权行为是否属于法律上规定的侵犯隐私权的内容,也是难以定论的。
其次,人肉搜索这种侵权行为所导致的道德批判与宪法所赋予公民的基本的言论自由权、知情权和个人隐私权之间有很大的冲突。
最后,互联网条件下的隐私权与现实和传统观念中的隐私权相比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互联网条件下的隐私权是现实和传统观念中的隐私权在网络这种时代产物下的扩展,但却同时也表现出了一种不同于现实和传统观念中的隐私权的内容。
现实和传统观念中的隐私权侵权,虽然侵权以后可以用金钱来补偿个人的损失,但它却是典型意义上的人格权的内容,不以金钱和物质价值为内容。
人肉搜索案例法律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
然而,在网络信息爆炸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种名为“人肉搜索”的现象。
人肉搜索是指通过网络平台,由众多网民共同参与,对特定人物进行信息搜集、传播和讨论的行为。
近年来,人肉搜索引发的争议不断,不仅侵犯了个人隐私,还可能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一起人肉搜索案例的法律分析,探讨人肉搜索的法律责任和相关法律问题。
二、案例简介2016年,某网友在网络上发布了一则关于某知名女演员的涉嫌“出轨”帖子。
随后,大量网友参与人肉搜索,通过公开渠道搜集该女演员的个人信息,包括家庭住址、工作单位、联系方式等,并在网络上进行传播。
此举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同时也对该女演员的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在舆论压力下,该女演员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侵权者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精神损失。
三、法律分析(一)侵犯个人隐私权1. 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收集、处理、传输、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2. 案例分析在本案中,网友通过人肉搜索搜集和传播该女演员的个人信息,已构成对其隐私权的侵犯。
根据法律规定,任何人未经本人同意,不得搜集、传播他人的个人信息。
人肉搜索行为侵犯了该女演员的隐私权,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名誉权侵权1. 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规定:“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2. 案例分析在本案中,网友通过人肉搜索搜集和传播该女演员的个人信息,并将其与“出轨”等负面事件联系起来,已构成对其名誉权的侵害。
根据法律规定,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人肉搜索行为侵犯了该女演员的名誉权,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侵权责任承担1. 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肉搜索”的相关法律问题及规制机制研究中图分类号:d92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
号:1009-4202(2010)10-230-02
摘要“人肉搜索”作为一种新生的网络现象正为社会公众所关注,它在揭发犯罪,给人类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权利受到侵犯的思考,在人肉搜索中涉及到哪些权利,人肉搜索合法与否以及怎样来认定,如何保证人肉搜索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法进行这是本文着重研究的对象
关键词言论自由公共利益隐私权
人肉搜索作为信息技术的产物,在不断改变我们的生活,挑战我们到的底线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法律思考。
所谓“人肉搜索”就是以互联网为媒介,通过人找人的方式搜索信息、查找人物或事物的大型网络社区活动。
一、人肉搜索中涉及的法律权利研究
人肉搜索在网络世界中不断发展的同时,引起了很多法学问题,本文认为人肉搜索中涉及到的法律权利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言论自由
我国《宪法》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宪法》对言论自由的规定肯定了言论自由的合法性,但是言论自由虽然受到法律的保护,其行使也并非是抽象的、无条件的,在行使过程要以不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为前提。
而在网络世界中,由于把关人的缺失,缺乏有效的控制和规
范,极易造成言论失实,很容易侵犯其他公民的合法权益[1]。
(二)名誉权
名誉权是指公民和法人对于就其自身属性和价值所获得的社会评价,享有的保有和维护的人格权。
《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通过人肉搜索的方式对他人进行人格侮辱,或者散布有损他人名誉的言论,这种行为主观上是故意的,违背了受害人的意愿且造成其名誉的损害,构成侵犯他人名誉权的侵权行为。
(三)隐私权
隐私权是现在世界各国公认的一项权利,是指公民不愿公开或让他人知悉其个人秘密的权利。
在网络中主要表现为网络用户有决定是否向他人公开个人信息、自己使用或许可他人使用个人信息的权利等。
网民在网络中使用人肉搜索,行使言论自由,具有比传统言论自由更开放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网络言论自由便呈现出一种无政府管制的松散状态,缺少网络法律的保护和约束,这是很大的法律缺陷。
缺少了法律准绳,网络用户对网络言论自由的滥用就有可能侵犯他人的隐私权[2]。
二、人肉搜索的合法与违法性思考
网民也是公民,他们在网络上搜索一些东西并予以公布的时候,就是在行使一项权利,就是宪法赋予公民的监督权[3]。
通过人肉搜索可以对一些政府官员的日常行为、言论进行监督,从这方面看来人
肉搜索是合法的。
另一方面,人肉搜索导致普通老百姓的姓名、身份、家庭地址等个人资料被公布于众,侵犯了其隐私权,这是违法的。
本文认为“人肉搜索”是一种网络形式、技术、方法,是像其他科技产品一样的搜索工具,人肉搜索本身并不存在合法与违法的划分,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去运用。
“人肉搜索”扮演的角色亦正亦邪,重要的是给“人肉搜索”一个恰如其分的法律地位和合理适度的制度框架,使“人肉搜索”不至于越出基本边界而过分侵犯公民权利和个人隐私[4]。
影响人肉搜索合法与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对于隐私权的侵犯,那么,怎么才会构成侵犯人肉搜索中的隐私权呢?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公布信息的类型和范围
一般认为,未经允许擅自刺探、公布或获取他人的姓名、肖像、住址、手机号码、工作单位等个人信息的行为是一种侵犯隐私权的行为。
也有一些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如刘德良教授认为对于“人肉搜索”中涉及的他人个人信息,应该区分该信息的类型与后续的信息滥用行为。
基于行使言论自由和舆论监督的需要而公布他人的姓名、肖像、住址、手机号码、工作单位等个人信息行为本身是合法的;擅自公布他人的性生活信息、裸照、生理缺陷等与人格尊严有直接关系的个人信息属于隐私侵权行为。
(二)“人肉搜索”受害主体,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其行为的合法与否
对于公众人物和普通民众来说,他们受法律保护的隐私范围是不同的,在披露和使用个人信息及在进行舆论评价时,与普通人物相比,公众人物应该保持更大的克制,允许社会公众了解其一定范围的信息和进行传播,这是不违反侵权行为法的。
例如,与普通人物相比,明星、政治家的隐私范围是相对较小的,各种新闻媒体对明星、政治家一定范围内的个人隐私进行传播的行为是不违法的。
(三)涉及利益的不同影响人肉搜索的合法性认定
法律行为侵害的利益可以分为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公共利益,是指只要有关事件或有关主体的行为违反法律、公共道德或其他关乎社会公共利益时,应该允许使用“人肉搜索”,在一定程度上这是符合法律规定的。
私人利益,是指对于那些既不违反法律,也不违反基本社会伦理道德的纯粹私人生活的问题是不允许搜索的。
因此,在人肉搜索涉及到公共利益时,只要在法律适当的范围内事应当允许的,不违法的。
而在纯属私人利益的情况下实施的人肉搜索是违反法律的侵权行为[5]。
三、人肉搜索的规制机制研究
人肉搜索涉及到公民的法律权利的行使,在权力行使中又可能引发侵权行为的产生,这就要求制定可行的措施来规范网络行为,变不利为有利,造福于人类。
(一)人肉搜索的民事立法规制
人肉搜索侵犯的重要权利之一是隐私权,要完善人肉搜索、保护网民的隐私,就要有相应的法律依据。
现行民法对名誉权、人格权(民
法通则第101 条、司法解释第140 条)作了框架性的规定,我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第7 条规定“用户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法律规定,利用国际互联网侵犯用户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司法解释扩大了名誉权的范围,将隐私权纳入了名誉权的保护范畴。
可以看出,我国民事立法对隐私权的保护属于间接保护,缺乏直接有效的规定。
(二)人肉搜索的刑事立法规制
“人肉搜索”已经成为一些人用来侮辱、诽谤他人、侵犯他人名誉等人格权的工具,它的行使给当事人造成了莫大的伤害和痛苦,仅
从民事立法上对其加以规制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完善刑法的规制。
随着这种侵权行为的增加,对“人肉搜索”进行刑法规制也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主张和接受。
人民网的民意调查显示:79.9%的公众认为应该用法律规范“人肉搜索”[6]。
因此,有必要完善“人肉搜索”的刑法规定,加强刑事立法保护。
(三)完善网络配套机制
对人肉搜索加以规制仅有法律规定还是不足以实行的,实行网络实名制和“人肉搜索”的网站许可制度也是促使人肉搜索合法化的有效途径。
“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
“正是因为网络的这种虚假性,导致人们在网络上放任自己的言行,实名制的功能在于,它建立了网络虚拟身份与真实身份的对应机制,有效的防范网
民钻空子心理的产生,杜绝人肉搜索侵权的发生。
“人肉搜索”的网
站许可制度,即提问者在发动针对有关事件或有关主体的人肉搜索时,需要事先向网站管理人提交申请,针对“家庭伦理”领域的人肉搜索时,网站管理人要根据发起人与被搜索着的身份关系,然后决定是否发动“人肉搜索”。
“人肉搜索”是互联网的产物,它的产生既给人们带来了福利也引发了一系列法律问题的,就要我们明确对人肉搜索的认识,加强法律研究,制定健全完善的规范机制,杜绝侵权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肖叶飞.”人肉搜索”与言论自由、隐私权保护.新闻世
界.2009(03).
[2]付雅慧.网络言论自由与隐私权、名誉权保护的冲突.图书情报工作.2009(02).
[3]李春杰.由人肉搜索谈公民隐私权的保护.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2).
[4]郭涛.人肉搜索的侵权法规制——从隐私权角度分析.法制与社会.2009(09).
[5]刘德良.规制”人肉搜索”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亚太网络研究中心网./index.asp.
[6]田国磊,李扬.79.9%公众认为应规范”人肉搜索”.中国青年报.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