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课堂提问的艺术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课堂提问的艺术

摘要: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课堂提问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单位时间内教学的效果。如果能够在教学中科学地设计并进行课堂提问,就能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显示教师的教学魅力。

主题词:教师学生提问艺术

常言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有一次给学生讲课时,忽然把身体侧过去,让学生看他的头脑的侧面形象,并比划着说:"假如由我的眉毛,沿着额头,头顶心、后脑勺,头颈直到脊柱,画一条弯曲的线,那是标点符号中的什么号?"学生立刻回答:"问号。""对了,我们人类头脑的侧面形象就是一个大大的问号。人生在世,一定要勤于、善于提出问题啊!假如我们不善于提出问题,我们就对不起自己的模样。就不配称个人!"俗话说:"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学习,无疑是带着问题而来,带着问题而去的活动。科学家爱因斯坦则说:"我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穷追问题罢了。他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技能上的实验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进步。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精彩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能开启学生的大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师生情感的交流,优化课堂教学。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的提问不注重艺术性,过于简单。诸如“是不是”、“好不好”

之类的提问,表面上营造了热烈的气氛,实质上流于形式,华而不实,有损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的教师提问超出学生知识范围,问题过难,抑制了学生的思维热情和信心;有的教师不善于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而适当引导,学生思维水平难以提高。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艺术,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把握提问的“度”和时机、对象,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那么,怎样优化课堂提问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呢?

一、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的问题

课堂提问的问题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进行精心设计,问题设计要巧妙合理,构思巧妙的问题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去探索,去发现,从而获得知识。反之,则会使学生厌烦。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力求精当,“精”指的是精炼扼要、言简意赅,“当”指的是得当,所提问题要恰是重点、难点;还要富于思考,即紧扣教材,突出重点、难点,并有一定的思考价值,使学生理解词句丰富而深刻的含义及其作用;同时,所提问题还要紧随所学关键内容,紧扣主题,以点带面,对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充分概括。问题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应服从总的教学任务,教师在备课时应进行充分的准备,做到适时适度,灵活多样。如孙双金老师在教《二泉映月》这篇课文时是这样设计的:

师:课文第二小节小阿炳跟着师傅来到二泉边,师傅告诉阿炳能听到泉水非常奇妙的声音。“奇妙”是什么意思?

生:神奇美妙。

师:奇妙的声音呢?

生:就是十分神奇美妙,悦耳动听的声音。

师:那么课文第四小节,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阿炳又来到了二泉边,这次他听到的却是叹息声、哭泣声、倾诉声、呐喊声……这声音奇妙吗?

生:不奇妙。

师:为什么?

生:这和阿炳坎坷、不幸的身世有关。身世决定了阿炳内心所能听到的声音。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老师抓住了师父说泉水的声音很奇妙,而阿炳听到的却是叹息、哭泣、倾诉、呐喊……这一矛盾冲突发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有一定的思考价值。

二、热情鼓励,提供线索,引发学生思维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如果总是处于一种兴奋的、愉快的状态,他的思维就会有超常的发挥,他接受外面信号的速度就会非常快捷。这就是说,作为一个教师,课堂上必须注意营造一种和谐愉快的气氛,让学生时刻处于一种轻松自如的情绪中,那么无论是记忆,还是思维,都会得到最好的发挥。当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所提的某一个问题疑惑不解时,教师应适时点拨、解惑;当学生对某一个问题考虑成熟,苦于无法表达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整理思路,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从而激励学生感奋起来,活跃课堂气氛,主动探求知识,而不是由教师双手给学生奉送真理。比如于永正老师教学白居易的《草》时是这样设计的:师:小朋友,回到家里,谁愿意把新学的《草》背给妈妈听?(生纷纷举手,师找一名学生到前边来)好,现在我当你的妈妈,你背给我听听好吗?想想到家里该怎么说。

生:妈妈,我今天学了一首古诗,背给你听听好吗?(生背)

师:啊,我女儿真能,老师刚教完就会背了。(众笑,学生觉得不妥,忙掩口。)

师:谁愿意回家背给哥哥听听?(师指一学生到前边来)现在我当你哥哥,你该怎么说?

生:哥哥,我背古诗给你听听好吗?

师:哪一首?

生:《草》。

师:噢,这首诗我也学过。它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

生:哥哥,你记错了!是白居易写的!

师:白居易?都有个“白字”,我搞错了。还是弟弟记性好。(众笑)

师:谁愿意背给奶奶听?(指一学生到前边)现在我当你奶奶。你奶奶没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生:奶奶,我背一首古诗给您听听好吗?

师:好。背什么古诗?

生:背《草》。

师:草?那么多花儿不写,干嘛写草哇?

生:因为草有一股顽强的精神,野火把它的叶子烧死,可第二年又长出了新芽!(生背)

师:“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生:这句诗就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

生:不是!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干枯,荣就是茂盛。

师:你看俺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钱上学啊!(众皆忍俊不禁,满室粲然)

三、捕捉信息,延伸疏导,拓展学生思维

苏联教育家达尼洛夫提出了建立某种问题情境进行教学的方法,主张把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积极思维结合起来,主动探求知识,设计了“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积极独立活动——教师把学生引入下一个新问题”的教学模式。这种问题情境就是解决问题的背景。创设问题情境能是使学生产生疑问,渴望从事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教育实践证明,这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有效的教学在于形成一种使学生似懂非懂、一知半解、不确定的问题情境,在矛盾、疑惑、惊讶中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愿望和意向。为使学生能顺利的回答问题,教师要提供学生必要的智力背景,亦情景,给学生创造一定的作答条件。或做知识铺垫;或启迪学生根据已知的去开拓未知的;或进行示范讲解,教师“举一”,令学生“反三”,实现学习的迁移。这样给学生一个“支点”,让他们用“杠杆”把“地球翻转过来”。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智力背景,是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内容,也给教师和学生发挥创造性提供了广阔天地。如孙双金老师在教《落花生》这一课时,教师出示“晚上天色不太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对学生说:“就这句话老师至少可以提三个问题”。

师:第一个问题,父亲来了,实在很难得,说明什么?

生:父亲平时工作很忙,很少和我们聚在一起。

师:第二个问题,难得和父亲聚在一起,我的心情怎样?

生:我心里很高兴。

师;第三个问题,父亲的工作那么忙,天色也不好,父亲为什么还要来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