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社 文学社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造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成立的文学社团,是中国现代文学团体。1921年7月

中旬由留学日本归来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日本

东京成立。

前期的创造社反对封建文化、复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强调文学应该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是其文艺思想的核心命题,表现出

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郭沫若的诗集《女神》,郁达夫的小说《沉沦》

及郭沫若的译作《少年维特之烦恼》(歌德),是该社最有影响的作品。成员

们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十余种刊物。[1]以其独特的文学主张和锋芒毕露的文学活动,成为五四

以后新文学一支生力军,特别在文学青年中激起强烈共鸣。第一次国内革命战

争时期,创造社主要成员大部分倾向革命或从事革命实际工作。随后,表现出“转换方向”的态势,并有新从日本回国的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朱镜我等

思想激进的年轻一代参加,遂发展而为后期创造社。后期创造社与太阳社一起

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1923年5月13日,创造社的《创造周报》创刊,泰东图书局出版,郭沫若、

郁达夫、成仿吾编辑。发刊词是郭沫若写的一首诗《创世工程之第七日》。诗中表示"我们是不甘于这样缺陷充满的人生,我们是重新创造我们的自我",

“我们自我创造的工程,便从你贪懒好闲的第七天做起"。《创造周报》于

1924年5月停刊,共出52期。

1928年初,郭沫若的《英雄树》、成仿吾的《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冯乃

超的《艺术与社会生活》、李初梨的《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等文章,要求文

学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面向工农大众,作家要获得无产阶级意识;对五四以

后的文学和鲁迅等作家,却作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意识代表进行偏激的批判。由此引起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1929年2月,创造社为国民党政府封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