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英汉语用差异
英汉问候语差异比较
英汉问候语差异比较本文旨在比较英汉问候语的差异,从而增进对两种文化及其语言的理解。
在跨文化交流中,问候语是建立友好关系的关键,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问候语使用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了解英汉问候语的差异对于提高交际能力、促进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对象本文以英汉问候语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相关文献资料,包括英语和汉语的教科书、口语教材、电影、电视剧以及实际交际场景中的英汉问候语使用情况,来探究其差异。
差异分析1.语音方面:英语中的问候语发音一般较为简单,通常是升调,而汉语中的问候语发音相对复杂,调型多变,有时甚至会出现降调。
2.词汇方面:英语中常使用“Hello”、“Hi”、“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等词来表达问候,而汉语中则倾向于使用“你好”、“早上好”、“晚上好”等词。
3.用法方面:英语中通常在首次见面或不太熟悉的人之间使用正式的问候语,而在亲密的朋友和家人之间则使用非正式的问候语,如“Hey”、“Hi”。
而在汉语中,无论面对熟悉的人还是陌生的人,一般的问候语都是“你好”,只有在特殊场合如正式场合或书面语中才会使用较为正式的问候语。
原因探讨英汉问候语差异的原因主要可以从历史、文化、语言地位等方面进行考虑。
在历史方面,英语和汉语的发展历程截然不同,这种差异也反映在了问候语上。
此外,英汉两种文化的价值观也有所不同。
英语文化中强调个人主义,因此英语中的问候语使用较为简洁直接;而汉语文化中强调集体主义,所以汉语中的问候语使用较为温和礼貌。
此外,英汉两种语言的语言地位也有所不同。
英语是全球通用语言,而汉语则主要在中国及海外华人社区中使用。
这也导致了英汉问候语的差异。
启示与建议通过比较英汉问候语的差异,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和建议:首先,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需要了解并尊重对方的文化和语言习惯。
在交际过程中,适当的调整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可以更好地融入对方的文化环境。
其次,教育机构在开展外语教学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让他们了解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习惯用法。
英汉称谓语文化差异比较
英汉称谓语文化差异比较论文导读:人际间的相互称谓语是沟通人际关系的信号和桥梁,是人们之间对相互关系的一种语言表述,同时也反映了一定的社会集团规范。
不同的民族有其不同的称谓系统。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和掌握英汉语言称谓语的文化差异,根据交际语境,恰当运用能融洽交流双方关系的称谓语,能有助于双方的进一步交流,对顺利完成交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称谓语,称谓系统,语用机制,文化差异人际间的相互称谓语是沟通人际关系的信号和桥梁,是人们之间对相互关系的一种语言表述,同时也反映了一定的社会集团规范。
前者体现了人类社会中交际双方的角色关系、社会地位关系;后者则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亲疏远近、情感好恶关系。
不同的民族有其不同的称谓系统。
每种称谓系统都是这个民族内部社会交际的产物,反映着该民族独特的风俗和文化。
在人们交际活动中,言语交际得以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条件之一就是恰当、得体的称谓语。
不恰当的称谓语会给言语交际活动带来障碍,会让交际双方感到不快,或留下某种印象,给以后的交往造成不利影响。
尤其是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不同语言的称谓系统的差异,并遵循对方语言称谓系统的语言表达规范是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保障之一。
一、英汉称谓语之选择方略选择何种方式称呼对方取决于诸多因素。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称谓语在数量上和指称的范围上都各有特色。
从社会语言学的观点来看, 各民族的称呼行为都具有极其丰富的社会和文化内涵,它可能是该社会中权势性和平等性的象征。
从称谓语的交际功能上来看,称谓语选择之方略则可以分为三大类:亲属称谓语、社交称谓语、描述性称谓语[1]。
亲属称谓语是用来表示家庭结构中家庭成员相互关系的称谓语。
社交称谓语则是用来直接反映社会的政治制度和人际关系的称谓语,它包括关系称谓、职衔称谓、敬称称谓、谦称等,如汉语中的李局长、何教授、犬子等,英语中的professor、Your Majesty等。
描述性的称谓语是指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出于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抒发说话人或作者的情感、增强语言的艺术感染力而使用的称谓语。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恭维语的语用差异
[ 1 5 】 张乔. 模糊语 言的弹性 [ J 】 . 外 国语言文学,2 0 1 2 , ( 4).
[ 5 】 陈建平. 商务英语研 究 【 M 】 . 杭州:浙江大学 出版社 ,2 0 1 0 :
1 2 6~1 3 2 6 8~ 1 1 6 .
[ 6 】 陈建平. 应用翻译研究 [ 刚. 苏州:苏州大学 出版社 ,2 0 1 3 :
P r e s S , 1 9 8 3 .
[ 1 2 ] 伍铁平. 模糊语 言学初探 [ J ] . 外国语 ,1 9 7 9 , ( 4).
[ 3 ] Z a d e h ,L . A . F u s s y S e t s [ J ] . I n f o r m a t i o n a n d C o n t r o l ,1 9 6 5 ,
(8).
【 1 3 ] 伍铁平. 模糊语 言学再探 [ J 】 . 外国语 ,1 9 8 0 , ( 5 ) . [ 1 4 】 熊德米. 模糊性法律语 言的认知与翻译 … .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 0 0 8 , ( 2).
[ 4 】 陈建平. 法律文体翻译探 索 [ M ] . 杭州:浙江 大学 出 版社 ,2 0 0 7 :
S h a n g h a i F or ei g n L a n g ua g e E d u c a t i o n P r e s s , 2 0 0 4: 1—3 3 .
【 1 O 1 黎千驹. 法律 中 的模 糊语 言研 究 【 J 】 . 平顶 山学 院 学报 ,2 0 1 4 ,
统 的 阐述 。
维语及 其回应 已经融 入人们 的日常交往中 ,恰 当的使用能
调节性 、公平性、公正 性等特殊的语用 功能 。本文基 于奈 【 7 ] 陈忠诚. 法窗译话 [ M ] .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 出版公司,1 9 9 2 :
论跨文化交际中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
同情准则 ( h y ptyMai : 话 者要 尽量 T eS m a x m) 说 h 减少 自己对别人 的厌 恶感 , 尽量增加 同情 感。
2 中国式 的礼 貌 准则 .
顾 日国提 出 了汉语 文 化 的 四个 礼 貌特 征 :尊 重 、
谦 逊 、态 度 热 情 、 雅 。 文
1 西 方 的 礼 貌 准 则 . 英 国著 名 的 语 言 学 家 利 奇 ( .L eh 在 仔 细 研 究 G ec )
顾 日国在吸收和借鉴 了利奇 ( .L eh 的六条 礼 G ec )
貌准则 , 比分析 了英语礼 貌现象 , 追溯 了现代 礼 对 并 貌概念 的 历 史 渊 源之 后 ,根 据 礼 与 礼 貌 的联 系 ,于
J u a fL o a gNoma iest o r lo u yn r lUnv ri n y
Au ., 0 g 2 09 Vo . 8 No. 12 4
第2 8卷 第 4期
论跨文化 交际 中英汉礼貌 用语的语用差异
张 海 琳
( 河南科技大学 外 国语学 院,河南 洛阳 4 10 7 0 3)
摘
要 : 跨文化交际 中,来 自不 同文化背景 ,操不 同语 言的人 们常常会遇到 文化 差异 问题 ,英 汉礼貌 在
用语在英汉两种语言 的应用 中就存 在有很大 的差异 。其差异性 主要表现在 : 谈语 题 目、称呼方式和对赞美感
谢 的 回答 四个 方 面 。
关键词 :英汉语言 ;礼貌用语 ;礼貌准则 ;语用差异
翻译。
一
、
引 言
他人受惠最大 。
慷 慨准则 ( h e eoi ai : 话者 要尽量 T eG nrsyM x t m) 说
浅谈日常交际中英汉言语行为的差异及其文化内涵
2、实验研究:采用实验的方法,探究英汉言语幽默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理 解和接受程度,为跨文化交际提供更为量化和科学的依据。
3、案例研究:针对具体的跨文化交际场景,分析英汉言语幽默的应用和效 果,为如何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好地运用言语幽默提供指导。
4、跨学科研究:可以将心理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引入 到英汉言语幽默的研究中,从多角度、多层次探究言语幽默的本质和功能。
2、问候用语
在问候用语方面,英语和汉语也有所不同。英语中的问候语常常涉及天气、 健康等话题,如“How are you?”“Nice weather, isn’t it?”等。而在汉 语中,问候语往往聚焦于对方的生活、工作等方面,如“你吃了吗?”“你到哪 里去了?”等。
3、告别用语
在告别时,英语和汉语同样存在差异。英语中常见的告别语有 “Goodbye”“See you later”等。而在汉语中,告别语则更为丰富,如“再 见”“再会”“后会有期”等。
这些文化内涵的差异对英汉言语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英语中,由于对狗 的喜爱,许多与狗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都具有积极的意义。而在汉语中,由于 对龙的崇拜,很多与龙相关的言语行为也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
三、如何避免日常交际中英汉言 语行为差异带来的误解
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避免因英汉言语行为差异而产生的误解呢?首先,我 们要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和习惯。在与英语国家的人交流时,我们要尽量采用直 接、坦率的表达方式,避免使用含蓄、委婉的语言。要避免谈论对方认为不合适 的话题,尤其是与其信仰、风俗习惯等相关的内容。
二、文化内涵的探讨
英汉言语行为背后的文化内涵大相径庭。以英国人为例,他们通常以“dog” 作为宠物,对狗有着特殊的喜爱。因此,在英语中,“dog”往往具有积极的语 义内涵,如“lucky dog”表示幸运的人。而中国人则崇拜龙,认为龙是权力、 尊严和繁荣的象征。因此,汉语中有很多与龙相关的成语和词汇,如“龙飞凤 舞”“生龙活虎”等。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礼貌的语用对比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礼貌的语用对比研究作者:尹立鑫董爱华来源:《商场现代化》2011年第35期[摘要] 礼貌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和文化当中,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常常在跨文化交际中会因为文化差异问题而在礼貌用语方面产生误解。
本文从礼貌策略理论对英汉礼貌用语以及跨文化交际中英汉礼貌的语用失误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并进一步指出了礼貌用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意义及启示。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英汉礼貌用语语用对比礼貌作为一种普遍现象,在人类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现代语言学,尤其是跨文化交际领域中的重要研究课题。
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由于礼貌策略等方面的差异通常理所当然地从本民族的文化取向来衡量其他文化的言语行为,这种“语用迁移现象”往往是导致交际失败的重要原因。
本文是从语用学角度探讨跨文化交际中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语用失误以及对跨文化交际的启示。
一、跨文化交际中礼貌策略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使用众多的策略手段,其中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礼貌。
对礼貌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随着语用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把礼貌作为一种语用现象来进行研究,以此来解释发话人和受话人为实现成功交际所采用的礼貌策略。
其中Leech (1983) 的“礼貌原则”和Brown & Levinson (1978) 的“面子论”堪称代表。
Leech 赞同Grice 所提出的人们在进行会话过程中都遵循着“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这一理论,但却认为Grice 的理论框架并没有解释发话人为什么要违反合作原则以间接的方式进行交际以及受话人如何推导发话人话语的特殊含意。
于是Leech (1983)提出他的“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来弥补这一不足,并且进一步提出,礼貌原则不再从属于合作原则,而是与合作原则并重。
Leech 的礼貌原则概括了西方的礼貌用语的特点,包含六项准则:得体准则 (Tact Maxim),慷慨准则 (Generosity Maxim),赞誉准则 (Approbation Maxim),谦逊准则 (Modesty Maxim),一致准则 (Agreement Maxim),同情准则 (Sympathy Maxim)。
跨文化交际中中英非语言交际礼仪的差异比较
跨文化交际中中英非语言交际礼仪的差异比较一、本文概述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交际固然重要,但非语言交际同样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旨在探讨中英非语言交际礼仪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并分析这些差异对双方交流的影响。
通过对中英非语言交际礼仪的深入比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交际习惯,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效果,减少误解和冲突。
本文将首先介绍非语言交际礼仪的基本概念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然后分别阐述中英两国在非语言交际礼仪方面的主要特点。
接着,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中英非语言交际礼仪在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空间距离、时间观念以及服饰礼仪等方面的显著差异。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探讨这些差异对跨文化交际可能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中英非语言交际礼仪的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以适应日益频繁的跨文化交流需求。
本文也希望能为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参考。
二、非语言交际概述非语言交际是指通过语言之外的各种符号和方式来传达信息、情感、态度和关系的过程。
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有时甚至超越了语言本身的重要性。
非语言交际包括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空间距离、触摸行为、时间观念、服饰打扮等诸多方面。
这些元素在不同的文化中有着不同的含义和解读,因此,了解和掌握中英非语言交际礼仪的差异,对于促进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和有效沟通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文化中,非语言交际往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观。
例如,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在表达情感、态度和尊重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交流过程中,中国人倾向于保持适度的空间距离,避免过于亲密或疏远的举动。
同时,中国人重视礼貌和谦逊,常常通过点头或微笑来表示认同和尊重。
相比之下,英国文化中的非语言交际方式则有其独特之处。
英国人注重个人空间和隐私,因此在交流时更倾向于保持一定的距离。
英汉礼貌用语差异及其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准则 :尽 量缩 小对他人 的贬损 ,尽量夸 大对他 人 的赞 扬 。(4) 免一些不该 问的 问题 。个 人 的经济 收入 、婚姻 状况 、年龄 、政
谦虚准则 :尽 量缩小对 自己的赞扬 ,尽量 夸大 对 自己 的贬 损。 治倾 向和宗教 信仰 ,都是西方人不愿意别人 问及 的,这是他们
(5)一致准则 :尽量缩小 自己与他人 的分歧 ,尽 量夸大 与他人 的私事 。而中国人 聊天时 则喜欢 打 听对方 的经济状 况 、年龄
结合 中国特有 的历 史文 化传统 ,我 国学 者顾 日 国先 生也 礼 的行为 。而类似 的问题 在 中国人看来 ,是 体现 出对人 的关
在 1992年提 出 了五条 中国 的“礼貌 准则 ”:(1)贬 己尊人 准 心或表示双方关 系不一般 。 由于中 国文 化 以家庭为 其基 础 ,
则 :即对 自己或与 自己相关 的事物 时要“贬 ”,要 “谦 ”;对 听者 讲究人与人之 间的相互关 心 、开诚布 公 ;强调人 的社会 性 、集
关键 词 :英汉语 言;礼貌 用语 ;礼 貌准则 ;跨 文化 交际
礼貌 现象 是每个语言 社 团都 有 的社会 现象 ,它存 在 于各 上 ,尽 量减少他人付 出的代价 ,尽 量增 大对他人 的益 处 ;在 言
种不 同的文化 和语 言之 中,制约着人们 的言行 ,协调着人 们的 辞上 ,尽量夸大别 人对 自己的好 处 ,尽量 说 小 自己付 出的代
交 际活动 。任 何一 个 国家 或 民族都 具 有 自己独特 的文化 传 价 。(5)求 同准则 :指交 际双方在 诸多方 面力求 和谐一致 ,尽
统 ,它包括人生价值 观、思维方 式 、道德 准则 、宗教 信仰 、风 俗 量满足对方愿望 (顾 日国 ,1992)。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语言的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2 1 词 汇 .
英汉两 种语言在长 期使用 中积 累了丰富 的文 化内涵, 以在 交际中要注 意 所 英 语语言 的文化 意义, 防止 单纯从 词汇本 身做 出主观 理解 。如 英语 与汉语 中 的 “ 民 所 体 现 的 涵 义 并 不 完 全 相 同 。《 国传 统 词 典 》这 样 定 义 农 美 Pe “ 下人 、庄稼 人 、乡 巴佬 “ 养 不好 的人 、粗 鲁 的人 ” sa a nt: 乡 教 。
呼 。如 : 爷 、大 娘 、大 叔 、大婶 、大 哥 、大 姐 等 。西 方 人 之 间 ,如 无 大 血缘 关 系, 对男 子统 称 “ r ’ 未婚 女 士统称 “ i 对 已婚 女士 统称 M . 对 M s s “ r . 。 英 语的 亲属 以家庭 为 中心, 代人 为一 个称谓类 别 , Ms” 一 只区别 男性 、 女性 , 显得 男女平 等 。如 :g a d a h r g a d o h r 再 如, 母同辈 “ r n f t e ,r n m t e ” 父 中的称 谓 : 文 “ ne 英 u l e”和 “ u t 分 别指 中文 的 “ 伯 、叔叔 、舅 a n 伯 舅等 和姑 妈 、姨妈等 ” 还有 , 。 表示 晚辈 的 “ e h w和 n e e np e i c ”是不分 侄甥 的 , 表示 同 辈 的 “ o c n”不分堂 表 、 性别 。 o si 2 4社 交 . 中国人 在吃 饭前 后打 招呼 的常 用语 “ ( 了吗 ? ’ 吃 饭) 在英 美有 时意 味 着邀 请 对方 去 吃饭 。再如 , 语 中的 “ 哪去 啊 ? ”这样 打招 呼 的话 直译 汉 上 成英 语就是 “ h r a e o g ig 大 部分讲 英语 的人 听 了会 不高兴 , W e e r y u o n ? 他们 反应很 可能 是 :I ’s n n f yu u i e s ( “ t o e o o r b s n s ! 你管得着 吗 ?)” 西方 人 很反 感 被 问及 年龄 、 收入 、家庭 等 隐私 , 以他们 见 面打 招 呼总是 所 说 : “ i/H 1 o!’“ o d m r i g/a t r o n/e e i g “ o H e1 G o o n n feno vnn ! Hw a e o ?”以及 “ t s o e a , s ’ t 常 以天 气 、健 r y u I ’ a l v l d y i n t j ?’ 通 Y 康 状 况 、 交通 、体 育 以及 兴 趣 爱 好 为 话 题 。 中国人 招待 客人 时, 一般 都不断地 劝客人 享用满 桌 的美 味佳肴, 自己还 谦 虚, 没 什么 菜, “ 吃顿便饭 。 ”西方 人会 对此 大 惑不解 : 明明这么 多菜 , 说没 却 什么菜 , 而他 们请 客吃 饭, 菜肴 简单, 间劝 客仅 仅说 :H i o r e f t 席 “ e p y u s l o s m e e a l s p e s . o e v g t b e , la e ”吃喝 由客 人 自便 。 当被 问及 是否要 吃点或 喝 点什 么时 (o l o i esm tig t a /d ik , Wu d yu lk o ehn oe t r n ?) 中国人通 常习惯 于 客气 一 番 ,回 答 : 不 用 了” 别 麻烦 了 ”等 。 按照 英 语 国家 的 习 惯, “ 、“ 就不必 推辞, 说声 “ e , p s . Ys l a e ”若 不想要 , 需 “ o t a k 。 e 只 N , h n s ”就 行 了 。这 也 充分 体现 了中 国人 含 蓄和 英 语 国家 人 直率 的不 同 风格 。 可见在 语言 教学的过程 中, 要注重 语言和 文化的关 系, 不可忽视 语言 交际 中的文 化倾 向, 要适 时导 入相关 的文化 背景知 识, 以充实学 生的知 识结构提 高 学生 跨文 化 交 际的 敏感 性 和适 应 性 3英汉文 化 差异与英 语 语富教 学 由于改 革开放 的深入发 展和全球 化的进程, 社会上对大 学毕业 生的 英语运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礼貌用语差异对比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礼貌用语差异对比研究摘要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用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其涉及到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文化在礼貌用语方面存在许多差异,例如在称呼方式、道歉方式以及感谢方式等方面。
本文首先探讨了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礼貌用语的概念以及意义,然后分别从称呼方式、道歉方式、感谢方式、客套话等几个方面对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礼貌用语差异进行详细比较,并分析了其背后的文化背景。
最后,提出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避免礼貌用语的误用。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礼貌用语;英汉文化差异;称呼方式;道歉方式;感谢方式;客套话AbstractPoliteness languag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a very important topic, which involv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language cultures.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in politeness languag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es,such as the way of addressing, apologizing and expressing gratitude. This paper first explores the concept and significance of politeness language in 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es, and then compares the differences in politeness languag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es in terms ofways of addressing, apologizing, expressing gratitude, and polite language. analyzes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behind it. Finally, how to avoid the misuse of politeness languag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proposed.Keyword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politeness language; 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al differences; ways of addressing; ways of apologizing; ways of expressing gratitude;polite language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一种常见的交际方式。
浅析汉英语言的语用差异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影响
浅析汉英语言的语用差异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影响摘要:跨文化交际中的诸多障碍是因语用失误造成。
本文列举了中英两种语言常见的语用差异及这种差异造成的语用失误,分析了这些语用失误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在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应采用的正确的语用教学态度和方法。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用差异对外汉语教学一、语用的概念“语用”顾名思义,就是语言的使用,语用学即关于语言使用的学问。
语用学是语言学领域中的一门新兴学科。
1938年,美国哲学家查尔斯・莫里斯在他的著作《符号理论基础》中首次使用这一术语。
他认为语用学研究“符号与符号解释者的关系”。
二、语用失误1983年托马斯首次提出语用失误的概念。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者因文化差异,而不能准确地根据语境理解、使用学习语的隐含意义。
语用失误是因语用差异而导致的误解、不合乃至冲突,或偏离交际目的的语言行为。
三、汉英语言中常见的语用差异及容易产生的语用失误1.称谓用语中国人重视家庭、亲情,认为血浓于水。
为了表示礼貌,对陌生人也以亲属关系称呼。
如:“李阿姨,张叔叔,王奶奶”。
英国人之间,如没有血缘关系,对男子统称“Mr.”,对未婚女士统称“Miss”,对已婚女士统称“Mrs.”。
英语的亲属以家庭为中心,一代人为一个称谓板块,只区别男性和女性,却忽视配偶双方因性别不同而出现的称谓差异,显得男女平等。
如称谓“grandparents,grandfather,grandmother”,而中文要用“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词语以示区别。
父母同辈的称谓:英文统一用“uncle”和“aunt”,而中文“伯伯、叔叔、舅舅、姑妈、姨妈”等区别细致。
英文中表示下辈的“nephew和niece”是不分侄甥的,表示同辈的“cousin”不分堂表和性别。
而中文中严格区分“侄儿、侄女、外甥、外甥女、堂弟、堂妹、表弟、表妹”等。
外国人在学习中文的称谓用语时常常被这些复杂的关系搞得晕头转向,这也是他们常出现语用失误的地方。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称谓语的对比翻译
营 业 员 、 摩 师 等 , 般 后 面 加 上 同 志 一 词 , 成 尊 称 。 个 别 按 一 变
职 业 称 呼之 后 还 可 以 加 上 师 傅 一 词 。社 会 中 绝 大 多 数 人 都 有
自 己相 对 的 定 位 和 特 定 的职 衔 称 谓 英 美 人 受 “ 等 性 ” 系 平 关 影 响 较 大 , 此 英 语 中 的职 衔 称 渭 局 限 性 很 强 , 般 不 用 作 称 因 一
n p e ne e c u i , u b n , i ) 几 个 修 饰 词 ( ra , e h w, ic , o s h s a d w f 和 n e get g a d se , af f s ,e o d i— lw) 可 以 反 映 所 有 的 辈 rn , tp h l i t s c n ,n a 就 ,r 份、 同胞 、 缘 关 系 ( 榕 培 , 9 7 1 2 。 而 汉 语 的 亲 属 称 谓 血 汪 19 :0)
交 际 的产 物 , 映 着 该 民族 的 风 俗 和 文 化 。本 文 从 跨 文 化 交 反 际 的 角 度 , 过 英 汉 两 种 语 言 中 称 谓 语 的对 比 , 讨 英 汉 称 谓 通 探
语“ 值” 等 翻译 的 可 行 性 。
1 跨 文 化 交 际 中英 汉 称 谓 语 的 分 类
军 职 可 单 用 。另 有 一 些 只单 用 的如 wa e ,o ,o d c r i rb y cn u t 等 t o 称 谓 , 含 一 种 卑 微 低 下 的 含 义 , 能 加 姓 或 名 。总 的 说 来 , 隐 不
汉 语 的职 衔 称 谓 比英 语 要 广 泛 复 杂 得 多 。 1 2 2 姓 名 称 谓 姓 名 称 谓 就 是 双 方 以 对 方 的 姓 名 相 称 。 ..
跨文化交际-浅谈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
跨文化交际—浅谈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摘要: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映像。
语言和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只有对文化有了的充分了解之后,了解到它们之间的文化差异,才能实现对原文的原貌再现。
英汉文化差异主要在于受价值观念、文化心理与象征、审美取向、宗教意识等特征的影响,因此译者必须十分熟悉英汉语言文化的差异,提高双语的文化修养,才能更完整地传递文化信息。
关键词:文化差异语言翻译《圣经·旧约·创世纪》中有记:大洪水过后,诺亚的子孙在示拿地安下身在,其时人们言语相同,口音相通,然而安身并非意味着立命,为了给自己扬名,以免被驱散于地之四级,众人便决定建造一座城,城中竖起一座塔,塔顶高耸入云,名曰通天塔(the Babel,或译为“巴别塔”);忤逆之举一出,耶和华大为震怒,于是上帝变乱了人类的语言,并将其遣散于地之四方,以示惩戒。
至此,上帝借以命名万物的纯语言(pure language)不复存在,人类再也无法以同样的言语相互交流,而要实现彼此间的沟通,就只有借助于翻译来重建那传说中的通天塔了。
然而又谈何容易,翻译从来就不是以举手之劳所能成就的事情或事业,谓翻译之难,难于上青天,此言并非空穴来风,亦无些微渲染之嫌,如其不然,英国学界之执牛耳者瑞查兹(I.A.Richards)当年概不至于作如下感发:在宇宙演化过程中,翻译堪称最为复杂之事件,亦未可知。
语言是意义的载体,因此要完整的把一国语言翻译为另一国语言,译者则必须了解这两国的双语文化知识。
不同的语言转换必须服从特定的文化要求,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信息的传递,语言的转换只是翻译的表层,而文化信息的传递才是翻译的实质。
因此,要更深刻,更贴切地传递原文的内在信息,译者必须探明英汉双语的文化特征及其差异,并将双语的文化内涵适当对接,真实地再现原文的面貌。
由此可见,译者的双语文化知识在其成功的翻译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英汉文化差异引起的语用失误
在交际中,由于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不同,说英语的人和说汉语的人在对于谦逊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
诸如在对于餐桌上:“再来点水果吗”!对于“不,已经吃得足够饱了!”即中国人回答是这样的:使想吃,都是再三拒绝和主人的不停地邀请下才吃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而英美人就是直截了当地表是不要。
并且,无论是吃水果,还是不吃水果都会很!与教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中,教师都应该让自己具备作为一介绍者。
老师不仅是教授语言,还要把英美文化溶在教学中,老师应该全面系统地有意识地教授英美等信仰,政治制度,风俗习惯,人文地理,价值观,生活讲解这些内容可以是让先学生准备相关的资料,运用影,视频,图片等呈现给其他同学,然后老师也可以当补充,这就要求老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全面的英美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得到了激发,同了语言知识。
并且,老师也可以循序渐进地启发和引的文化,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了解和使得学生们在实际的交流中少犯文化知识方面的错在一定的考试压力下,很多时候只注意了自身的培养,因此忽略了语言的实际交流能力,这样学生在中往往会犯语用失误。
学生在学习英美文化时,不是,而是让两种文化形成互动,也就是说,在不同的语,能够充分理解和正确运用文化知识,使自己具有一造力,而不是生搬硬套某种文化知识在某种交际中。
该多读,多听,多写,多说,特别是多和母语是英语,通过实践的交流来促进交际能力的培养。
和文化的最佳途径就是让学习者亲身实践到目的且抓住机会和本族语使用者交流。
现在对于很多地很大的优势,学校有外教还有外籍学生,这供了一个天然的学习平台。
这虽然比不上到目的语和文化的机会,但是,这也可以让学生在交流和接方文化,对比东方文化的不同,促进语言学习。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名的语言教育学家拉多所说的: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5]。
懂得文化是不可能真正学好语言的。
在语言学习加强语言能力的学习和培养,还要加强文化背景知才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礼貌用语之比较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礼貌用语之比较摘要: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英语和汉语在礼貌用语中对扬升抑降的使用有所不同。
在跨文化交际中,只有了解对方语言特点,才能使用合适的礼貌用语,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
关键词:礼貌用语;扬升;抑降不同的国家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习惯和行为准则而有着不同的交际方式。
尽管使用的语言有所不同,人们在交际的过程中都希望能贯彻礼貌原则、使用礼貌用语,以创造良好的交际氛围,使交际顺利进行,达到所要追求的交际目的。
只有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才能使用合适的礼貌用语,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对方的语言特点就显得尤为重要。
礼貌原则是指制约语言行为的礼貌规范。
英国语言学家leech根据英语的特点列出了六条礼貌原则:(1)得体原则(tact maxim):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增大对他人的益处;(2)宽容原则(gen-erosity maxim):尽量减少对自己的益处,增大自己付出的代价;(3)赞扬原则(approbation maxim):减少对他人的批评,增强对他人的赞扬;(4)谦逊原则(modesty maxim):减少对自己的赞誉,增大对自己的批评;(5)赞同原则(agreement maxim):缩小与他人的不同意见,增大与他人在观点上的共同点;(6)同情原则(sympathy maxim):减少对他人的反感,增大对他人的同情。
可以看出,这些原则与汉语中“贬己尊人”、“彬彬有礼”、“求同存异”、“讲求面子”的礼貌准则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
这里我们仅对英汉礼貌用语中的扬升抑降进行一些比较,了解它们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不同特点,以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的误解。
所谓扬升抑降是指说话者相对于听话者或听话者相对于说话者位置的升高或降低。
扬升或是抑降会给对方一种礼貌还是不礼貌的信息。
举个例子,小张对小李说“做别的运动我还可以,打篮球我可不行,比起你来差远了。
”或说“你打篮球的技术可真好。
浅谈跨文化交际和英汉文化差异
浅谈跨文化交际和英汉文化差异论文导读: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我们就必须要了解英汉文化差异。
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
文化冲突,浅谈跨文化交际和英汉文化差异。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英汉文化差异,文化冲突一、引言英语,作为目前世界通用的国际语言,在政治、商业、文化,尤其是外交、外贸中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这对于加深我们的西方社会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
因此,在交际过程中,为了尽量避免文化冲突,我们就必须要了解英汉文化差异,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一)、了解英汉文化差异的重要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反映了一个社会的变化,并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
不同的民族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宗教信仰的差异,形成了千差万别的文化。
他们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以及道德标准都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英语的使用上,文化背景也起着相当大的影响作用。
由于缺乏对中西文化的了解,很多中国人在与英美人交流时套用中国的文化观念,运用中国人的交际模式,因而常常陷入尴尬的境地。
因为忽视中英文化差异知识,交际中往往会走入陷阱而导致失败。
英国语言学家JawahanlalNehna曾说过,Ifweeektoundertndapeople,wehavetoourelve,afarawecan,inthatpartic ularhitoricalandculturebackground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在我国进入WTO时代后,将使中国人有更多机会与外国人接触。
因此了解英汉文化差异,对于与外国人进行跨文化交流时非常有必要的。
从跨文化交际视角看中西礼貌用语的差异.doc
从跨文化交际视角看中西礼貌用语的差异一、前言语言是人们交际的重要工具。
学者徐一平在《英汉礼貌用语的文化迁移》中指出,礼貌是一种社会现象,不仅体现在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之中,更反映了深刻的民族底蕴和民族特点。
而礼貌用语,是在人们长久以来普遍遵循的礼貌原则的基础上形成的,既是维系人际关系的必不可少的食粮,也是体现一个人的修养和文明素质。
[3]基于对礼貌用语的研究,有利于了解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和人们的心理特征,对言语交际活动的实际、顺利完成具有积极意义,由此人们的交际能力才能逐步提高。
[3]他认为等级观念与平等观念、隐性文化与显性文化、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等是文化迁移在礼貌用语上的作用因素。
另外,礼貌用语凝聚了民族的生命力,反映了民族的风俗历史、思维方式、生活背景等。
因此,跨文化背景下礼貌用语的对比研究具有提高交际质量和效率、避免语用失误的重要价值。
[3]孙静,肖建安在《汉英礼貌用语的文化理据探析》一文中同样指出了:文化的差异导致人们选择、使用礼貌用语的差异,因此针对其语用差异具有相当深厚的文化根源。
他们认为,面对这种情况,应当采取适当的策略,确保跨文化交际的进行过程。
礼貌语言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修养与素质,尤其在跨文化背景下,我们不自觉的会采用礼貌语言表达,所以真正懂得如何学习语言的人,不仅学习语言知识,还会自觉深入体验其背后文化。
尤其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来讲,探讨不同语言背后的文化心理及礼貌用语的使用具有实用价值。
[4] (一)、中西方礼貌原则随着语言学家们对于礼貌原则、礼貌规约的研究深入,中西方学界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其中以格莱茨的合作原则、利奇的礼貌原则、布朗和莱文森的面子理论、顾曰国的礼貌原则为代表。
本文基于这些原则,针对跨文化背景下关于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展开分析。
1. 西方的礼貌原则(1). “合作原则”合作原则是美国语言学家格莱茨(H.P. Grice)于1975年提出的。
1数量准则:所说的话应该满足并且不超过交际所需的信息量。
跨文化交际中的英汉文化差异及其语用策略浅谈
跨文化交际中的英汉文化差异及其语用策略浅谈一、引言跨文化交际既指本族语与非本族语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只要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来自不同文化,跨文化交际行为就会发生。
因此,文化差异,是学习和使用语言过程中必然遇到的问题。
每个国家,由于民族、文化、宗教传统等因素的不同, 必然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产生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部分。
学习一门语言, 也是了解一定文化的过程。
学习语言,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本身的词汇、结构、句式,还要认识语言背后的历史、文化等诸多因素。
萨丕尔(Sapir)指出:“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
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决定人们生活方式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
” 因此,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二者相辅相成。
二、英汉文化差异各民族文化有其产生的土壤、发展的历史和群体认同的现状,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决定了不同的文化现状,不同的文化现状意味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及行为准则。
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不了解文化间的差异,有时就无法准确地解析对方的信息。
无法准确地译码,交际就会出现障碍,而英汉文化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一)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差异所谓世界观, 就是人对于世界的根本看法。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 东西方文化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
西方文化认为,人是万物的中心,人应该主宰自然,自然是人征服的对象,人类可以利用不断提高的科学技术改造自然、战胜自然。
而东方文化认为,人与自然是一种协调关系,人类不是要改造自然, 而是适应自然,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
所谓价值观,就是判断好坏、是非的标准,它会将人的行为引至某个方向,因此,价值观构成了文化与社会结构的基础。
对于隶属于某个文化的人来说,什么是好、什么是坏都受价值观的支配。
中国人崇尚的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而西方人则认为一个人的所作所为都逃不出上帝的眼睛,做坏事必会受到上帝的惩罚。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表达感谢的异同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表达感谢的异同作者:孙文操来源:《卷宗》2016年第04期摘要:由于文化差异,中西方国家在感谢语方面存在许多差异。
本文分析和比较中西方国家在表达感谢策略方面的异同,希望对克服跨文化交际中感谢语使用失误有所帮助。
关键词:感谢语;感谢策略;跨文化交际1 引言西方人在日常各种人际关系中都会频繁公开表达感谢:比如陌生人,熟人,朋友,上下级之间。
成功使用感谢语不仅可以成功达到交际目的,而且能帮助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营造和谐社会环境。
反之,如感谢语使用不当,不仅受惠方无法恰当表达感谢之情,而且施惠方可能因此产生芥蒂,进而影响到交际双方关系。
西方人口头致谢的场合非常广泛,在服务场所,如超市、餐馆、机场等。
而对于亲戚朋友之间无论大小的帮助,西方人都会表示感谢。
实际上在西方国家,感谢语很多情况已经变成一种机械的客套,而不是发自内心的衷心感谢。
而在中国传统社会,亲戚朋友之间甚少使用感谢语。
感谢表达有时反而会疏远彼此关系,中国人倾向于用其他方式间接表达感谢。
比如对于父母的关心和帮助,子女会在父母年迈之时进行照顾作为感谢和回报。
2 中西感谢策略比较1.直接感谢式。
中美双方都有直接表示感谢的显形词语。
英语中表达感谢最常用的是thank一词。
经常使用的句子有Thankyou.Thanksalot.等后面还可以接感谢的原因,如Thankyouforyourhelp.而appreciate一词相对更加正式,感谢程度更深。
汉语中也有显形感谢词语,如“谢谢”“多谢”“谢啦”等,同时后面也可以在后面接感谢对象和原因。
而“感激”一词则相对正式,多用于书面语。
2.赞美式。
中美双方都有用赞美表示感谢的策略。
赞美可以对事,表达对对方帮助的肯定,如Thebookwasreallyveryhelpful.同时也可以以小见大,突出对方在人品、能力等方面出众之处,给对方很大的面子。
如Youarealifesaver.赞美式一般用在亲戚、朋友之间;关系一般的熟人如同事、同学用此策略有时能够增进双方的关系;而在交际双方有社会等差情况下,地位较低者如果运用此策略有恭维和逢迎的意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语用差异、摘要:语言的使用受其所属文化各种因素的制约,跨越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交际常会导致语用差异。
论述、分析、比较了英汉交际言语关于数字、颜色、日常生活用语、禁忌用语及民族性格在语用上的表现,并简要评述了语用差异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 交际;跨文化;英汉;语用差异一、总述俄罗斯有句谚语:“在一个人的尿布上就留下了这个民族的痕迹。
”意思是说,一个人从呱呱落地之时起便依附于该民族的物质、精神生存空间,并在其成长过程中逐渐习得该民族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思维方式,从内在的思维到外在的行为都烙有该民族的印记。
这里,“尿布上的痕迹”用一个术语来还原,便是“文化”。
由于研究角度和认识水平的不同,人们对“文化”这一概念的理解众说纷纭。
据《大英百科全书》统计,文化的解释有1 60多种。
早在1871年,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就将“文化”定义为“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可以获得的其它一切能力和习惯”[1]。
20世纪30年代,美国著名人类学家R.本尼迪克特提出:“文化是一种思考和行动的范型,它贯穿于某一民族的活动之中,并使这一民族与其它民族区别开来。
”[2] 语言总是处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
它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各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不同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习惯,这些文化内涵渗透在语言之中。
作为民族的语言和民族的文化,两者有着不可分割的相关性和整体性,即语言和文化是互相“粘合”的。
言语交际也绝不仅仅是语言的结构问题,它还受到文化规则的制约。
跨文化交际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因为人类享有某些共同的文化信息;跨文化交际之所以产生某些偏误,是因为交际双方不能共享另一些有差异的文化信息。
平时人们所说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大都是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导致的信息传递差异。
因而,那些隐含在语言符号系统中的文化信息差异若不加以沟通,那么人们想要进行顺畅的交际是不可能的。
当今世界,随着不同民族、国家间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艺术等方方面面的跨文化交往日益频繁,如何客观地认识并处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消除彼此之间因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言语交流障碍,已成为世界性的热门话题。
而“对语言中文化因素的了解越多,语言的交际能力越强。
”[3] 基于此,本文将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对汉英交际言语中的语用差异做一比较,并粗略分析差异所在及其产生的原因。
二、语用差异的具体表现语用差异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数字由于各地语言有一定区别,对数字的选择也就因地而异。
不仅中英文化对数字的选择有差异,就是我国国内各地也有差异。
北方方言区的人看重“6”,尤其是两个6并列,有“六六大顺”之义。
天津《今晚报》一天的广告版面原是40万元,但经过竞争,1993年6月6日的广告版费用升到100万元。
而粤方言区的更看重“8”,广州的电话号码要有一个“8”,往往要花几百元;而在香港,“8”号车牌在1988年2月竞投,成交价是500万元,创车牌竞投成交的最高纪录。
在多数方言中,“4”是不吉利的数字,跟“死”谐音。
但在上海话中,“4”跟“水”谐音,而中国历来有“水为财”的说法。
祖籍上海、家族经营航运业的赵世曾在1978年以14万7千元的价钱投得香港的“4”号车牌。
《人物》1988年第6期介绍了尼克松1972年访华前后的几个插曲。
该文讲到1972年周恩来总理到上海看望美国客人时,发现上海方面把尼克松夫妇安排在第15层,基辛格住在第14层,罗杰斯等国务官员住在第13层。
他立刻说:“怎么能安排他们住第13层?西方人最忌讳,13?。
”周总理走进罗杰斯套间时,几个美国官员站起身来,但笑得很不自然。
周总理找机会解释说:“有个抱歉的事我们疏忽了,没有想到西方风俗对,13?的避讳。
”转而又风趣地说:“我们中国有个寓言,一个人怕鬼的时候,越想越可怕;等他心里不怕了,到处上门找鬼,鬼也不见了…… 西方的,13?就像中国的鬼。
”说得美国客人哈哈大笑。
周总理走后,美国国务院官员的气就消了一大半,他们对周总理十分倾倒。
这段记载对我们增强跨文化意识,了解文化差异,成功交际很有启示。
由于各地域的风俗习惯千差万别,只有结合语言教学,真实地介绍各地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才能使外国学生真切了解中国,对汉文化有更全面的认识;同时也使中国学生更好地了解国外风俗,这样才能使他们更为便利地在各个地区与当地人进行交际。
(二)颜色由于中英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造成的文化差异使我们对于颜色的理解也有差异。
例如:同样是“白色”(white)在英、汉语中却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英语中white其涵义可表示“纯洁、善良”、“美好、幸福”、“合法公开”等。
如“white wedding”(吉祥的婚礼),white m an(正直高尚的人)。
而在汉语中,“白色”表示“清楚明白”、“无效的”、“无代价的”、“不祥的”等。
如:白痴(the foolish man),白吃(eat something without pay)、白丁(very common people)。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白事”是指家里有人去世了。
所以在汉语言文化中,“白色的婚礼”是指“不吉祥的婚礼”。
又如:我们中国人称之为“红茶”的茶叶,英国人却说成“black tea”。
再如:同是形容不健康的、色情之义,汉语多用黄色,日语波兰语多用粉红色,英语多用蓝色。
有一个留学生曾问自己的导师“中国准不准看蓝色电影”。
导师愣了一下,才想起英语把色情电影叫blue film或blue movie。
而英语中的yellow paper或yellow journalism,主要指大肆夸张的文章或杂志,yellow book是指政府报告,并非汉语中的“黄色书籍”。
这个留学生不懂颜色词在不同国家不同语言中的不同含义,把英语中的blue movie照搬到汉语里来,因而闹了笑话。
(三)日常生活用语1、称呼用语中国人与英美人有不同的称呼用语。
在中国,“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等称呼语,可以用来称呼非亲属成员,但在英美国家这是不可思议的。
中国人称呼别人,习惯在姓后面带上职称、职务或职业,如“张校长”、“王教授”、“李主任”、“赵医生”等等。
受这一传统的思维模式的影响,我们中国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向老师问好总是说:“Good morning,Teacher W ang.”甚至外教上课也用同样的方式:“Good morning,Teacher Smith.”殊不知这是中国式英语。
因为在一般情况下,英美人都是直呼其名,哪怕是第一次见面,否则双方会感到拘束。
英美人对称呼似乎更加随便,即使孩子对父母、学生对老师、下级对上级,也可以直呼其名。
而在中国,除了同辈或长辈称呼小辈,其他人绝不直呼其名,严格遵守长幼、尊卑的原则。
中国人一向有尊老的传统美德,这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方面。
在一般中国人眼中,“老”意味着成熟,有经验,阅历深,因而我们习惯称年纪大的人为“老人家”,称德高望重的人为“老前辈”、“老教授”、“老师傅”。
而西方人却恰恰相反,他们特别不喜欢“老”字。
在西方。
因而对于上了年龄的西方人,我们切勿按或“lonely”意味着“useless”人眼中,“old”。
对于一位老教师最好的称呼是“an elder teacher”照本民族的习惯在其姓名前加“old”,而不是“an old teacher”。
否则会使他(她)感到尴尬,引起误会,甚至反感。
2、客套用语客套用语在英汉两种文化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具有相似的社会功能,而且两种语言中常用的礼貌用语基本对应。
但是这些意义相对应的礼貌用语却具有语用上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往往是跨文化交际中语用错误的根源。
英语中的“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等,我们可称为“问候型招呼语”,它们在汉d evening”,“Hi”,“Good day”,“Hello”语中没有上述对应的问候语,尽管新闻媒体和娱乐界的人士乐于用“早上好”,“晚上好”来问候听众和观众,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大都频繁使用“您”(们)好”或“您早”,其中“您好”使用频率最高。
中国人见面彼此之间使用频率最高的打招呼方式是:“你吃了吗?”,“忙什么呢?”,“你上哪儿去呀?”(用于常见面的熟人之间);“还好吗?”,“过得怎样?”,“混得怎么样了?”(用于见面不多,甚至久别的熟人、朋友之间)。
这是不分地点,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其实在这种场合,问话者本意并非关心对方是否吃过,也并非对对方最近在忙什么或去什么地方感兴趣。
说穿了,这纯粹是一种客套用语。
但如果我们不加分析,不看对象,见了外国朋友也用同样的方式问候:“Have you eaten?”他会误认为你在问他是否吃过饭或请他吃饭。
对于行走在路上的外国朋友,如果你问他:“Where are you going?”他会感到莫名其妙,心里嘀咕:“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英语中“询问型礼貌语”:表达为“How are you?is everything with you?”等,这些询问语在更多的情况下已”“Howare things with you?”“How成为人们见面时的寒暄语,并不是真正要问别人情况,一般来说,只有回答“Fine, thank y ou.”这句客套话就行了。
我们中国人在与亲戚朋友分手时,总要习惯说:“慢走。
”以示关心,意即“走好”。
但如果我们同外国朋友分手时也照搬同样的方式说:“Walkslowly.”外国朋友可能大惑不解:“Time i s precious. Why do you ask me to walk slow ly?”其实在这种场合,最合时宜的告别语是:“By e! Have a good day.”这样就不会让对方产生错误的联想。
另外,我们中国人热情好客,客人来访,主人总是热情地献茶递烟,拿出糖果瓜子等好吃的东西殷勤招待;客人则再三推辞,实在推辞不过才表示接受。
而在西方绝无此习惯,客人到家,主人当然也会客气地招呼:“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drink?”主人则不再坚持,除非客人真但如果客人说:“No,thanks.”主人这才端上一杯茶或咖啡。
也就是说在这种场合,主要尊正想喝,说声:“Yes,please.”重客人的意志,不会出现推来让去的情况。
了解了这一点,对于在中国家庭作客的西方人,我们就不要以中国方式敬烟敬茶,更不要以此种方式在饭桌上向客人敬酒,否则,他会认为你是强人所难而感到厌烦了。
3、礼貌用语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严守谦虚准则。
在受到别人的称赞或恭维时,总要说一些诸如“过奖了”、“哪里,哪里”、“不敢当”之类表示“自贬”的话语,以示虚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