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纤产品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化纤产品的开发现状与发展前景

班级:高122班

姓名:杜健

学号:1208062044

摘要:本文简要回顾了中国化纤工业技术的发展历程,客观分析了中国化纤产业未来发展的技术基础,探讨了化纤产业长时间内技术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化纤产业、产量、产业升级、节能减排

一中国化纤工业技术发展历程简要回顾

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化纤成为最早开放的市场产品之一,化纤工业在市场需求拉动、体制改革推动、国产化技术发展的带动下,步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这期间,世界上快速发展的化纤技术和装备也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及时的应用,有效缩小了我国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比如[1]:

(1)高速纺丝POY、FDY技术;

(2)熔体直纺长丝技术与工程;

(3)以细旦为基础的差别化纤维开发与应用;

(4)功能化纤维开发与应用;

(5)粘胶长丝连续纺技术与设备;

(6)DCS操控系统广泛应用;

(7)ERP管理系统的推广。

大容量聚酯工程以及切片纺、熔体直纺长丝POY,FDY嫁接技术和装备,也包括工程技术国产化起步,并走向成熟。到2000年,中国化纤产能773万t,其中涤纶563万t,占总量的比例提高到72.8%,为中国纺织工业提供了62%的原料[2]。

进入21世纪,我国化纤工业更加注重包括技术在内的结构调整力度并取得明显成效。企业经济规模显著提高,企业所有制结构明显改变,行业资本结构更趋多元化,产业集群在东部地区已经形成。产业基础的加强,又极大促进了技术进步的步伐。以连续聚合、高速纺丝、环保溶剂为代表的二代氨纶工程技术与装备取得突破;粘胶单线4.5万t/a短纤国产化工程成功开发;重要的是以大容量、高起点、低成本国产化聚酯工程与技术(从300t/d到900t/d)以及切片纺、熔体直纺POY[3],FDY国产化技术与装备的开发与广泛应用为代表,中国化纤产业技术全而升级,真正具备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竞争力。2006年化纤产能达到2250万t,其中涤纶1834万t,占总量81.5%。

回顾我国化纤产业的发展,无不渗透着“技术进步”的轨迹,每一项技术突破都伴随着增量的快速发展。按上述年代来分,产能的增速分别达到了11.5倍、2.5倍、2.9倍、2.8倍,特别进入21世纪,在2000年产能773万t的基础上,2006年又增长了1.9倍,为摆脱化纤“短缺经济”,满足纺织工业发展需要提供了有力保证。

二中国化纤产业未来技术发展基础

我国化纤工业已经基本完成了原始积累,产业地位明显提升。化纤占全国纺织纤维加工总量比例提高到67%,化纤及制品出口占纺织全行业创汇额的35.8%。化纤产能、产量已占世界总量的40%以上,基本完成了世界化纤产业转移的承接,中国化纤产业基本站稳了在世界化纤产业中的应有地位。之所以讲“我国化纤产业已基本完成原始积累”,其主要是制约我国化纤产业运行与发展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表现在:从市场上层而—长期困扰我国化纤产业总量不足的矛盾已让位于供需关系转化加快的矛盾;从企业和行业经济效益层而—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比如,原料制约、技术开发、环境约束、品牌竞争等。之所以讲“中国化纤产业基本站稳了在世界化纤产业中的应有地位”,是从“13亿人口大国”这个角度,是和中国纺织工业在世界纺织产业链中的竞争地位相匹配的。

客观地分析,中国化纤产业当前技术水平,或者说技术实力,仍处于支撑

着中国化纤产业的“产品制造”阶段,在国际化纤产业链的分工中仍主要承接

量大而广的中低档化纤及化纤纺织品的制造。但客观分析我们未来发展的技术

基础仍有必要[4]。

2.1总量基础

到2006年,中国化纤产能已达2250万t,产量2050万t,而且其中70%

以上的产能都是1999年以后发展起来的优质产能,这就为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打下了良好的总量基础。

2.2产品结构基础

到2006年底,中国化纤工业产能比例[5]:人纤占5万%,合纤占94.5 %,

合纤中,涤纶81.5 %,锦纶4.9%,睛纶3.8%,氨纶1%,丙纶2.5%。产能中,

长丝1400万t,短纤850万t,长短纤比例为62.38%。这些比例关系和世界上

发达国家有所不同,但符合中国目前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条件的客观

情况,今后还有调整的空间和必要。

2.3技术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期间,化纤行业技术进步明显加快,以聚酯、涤纶为代表的大型装备国产化技术和工程的成功推广应用,迅速提升了国

内产业的技术水平。“十五”期间,大型国产化聚酯工程成套装置与技术及配

套直纺长丝设备工艺与工程,在技术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建设周期缩短了

一半,单位生产能力投资仅为“八五”期间投资的1/10左右,单位产品运行成本降低20%左右,产品竞争力明显增强。

当然不仅是聚酯、涤纶行业,粘胶、锦纶、氨纶、睛纶国产化技术与工程

均取得重大突破。这些都有效提升了产业的综合竞争能力,突出表现在化纤产

品进口迅速下降,纤维出口高速增长,化纤下游制品尤其是而料出口快速增长。

进入21世纪的6年来,化纤进口量连续下降,平均每年下降4.1%;化纤出口6年来平均每年增长48 %;化纤纺织品进口连续6年下降,平均每年下降3.3%,而出口连年增长,平均每年增幅13.9%;化纤针织品也同样,平均每年进口下降1.4%,出口平均每年增幅24.3%。化纤纺织品、化纤针织品出口金额增幅均高于出口数量的增幅[6]。

2006年化纤纺织品出口金额增幅高于数量增幅3.3个百分点,其中短纤而料高出10.2个百分点,化纤针织品高出5.1个百分点,实际这种情况从2002年已经连续5年。出口产品附加值明显上升,2006年化纤纺织品、化纤针织品均价比2000年分别增长33%和18.5%。行业技术进步还表现在行业差别化率水平大幅提升。

2006年全行业差别化率32.5%,比2004年又提高3.5个百分点。其中涤纶行业最为明显:差别化涤纶长丝产量476万t,其中60万t为复合差别化或复合功能化,差别化率提高到了46.6 %;差别化涤纶短纤产量169万t,其中30万t为复合差别化或复合功能化,差别化率占到总量的1/3。粘胶短纤差别化率虽然为13.1%,但增幅很快,接近50%。技术进步还表现在化纤在下游应用的范围扩大,增幅明显。

2006年化纤用于家纺93万t,增幅116.3%;用于产业152万t,增幅53.5%,均高于棉纺、针织、丝织、毛纺的增幅,这种情况自2001年起,已持续5年。

2.4行业结构基础

技术进步是中国化纤工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但它离不开市场。在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的双重作用下,中国化纤产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和调整,而这些又为下一步更快的技术进步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可能。

行业结构继续优化,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三个集中进一步发展”[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