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石》教案-1

《竹石》教案-1
《竹石》教案-1

竹石

教学目标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感情。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指名背诵《石灰吟》。

2.汇报自学预习的情况。

(1)强化学习古诗的方法。

(2)询问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学习《竹石》

1.了解诗人,理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属江苏省)人。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是“扬州八怪”之一。

(2)理解诗题。(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的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首诗是题写在他画的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2.抓字眼,明诗意。

A.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

破岩:山岩的裂缝处。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破碎的山岩之中。

这两句诗中用了一个“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立根原在破岩中”表明了劲竹对生活条件并没有过高的要求,显示出它的生命力极强。

B.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坚劲:坚韧不拔。

任尔:随你。人,任平。尔,你。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遭受无数的磨难仍然坚挺,不管你从何方刮来什么风。

这两句进一步写出了恶劣环境对劲松的磨练以及它不屈不挠的精神。“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指的是无数的磨难,恶劣的环境。面临着如此多的磨难,进一步表现出了不屈不挠的精神。

3.想意境,悟诗情。

(1)在你的生活中,你最喜欢哪种植物?你喜欢竹子吗?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2)诗人喜欢竹子吗?为什么?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作者非常喜欢竹子。作者用质朴的语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劲竹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寓意十分深刻。这首诗借物喻人。通过咏诵立根破岩之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决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3)以诗人的身份,怀着对劲竹的敬佩之情朗诵全诗。

《竹石》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竹石》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竹石》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学习郑燮的《竹石》,理解诗中“咬定、青山、立根、原、破岩、千磨万击、坚劲、任尔”等词。2.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竹石》,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3.了解诗人郑燮,联系他的生平事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重点: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难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教学过程一、导入: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发现我们漓江边用来防水土流失而种得最多的植物是什么吗?(竹子)除了江边还有那里也可以呢?请看下图。(展示2-6幅的幻灯)2 .观察比较竹子的样子和生长环境你觉得那个地方的竹子生命力最顽强?(学生讨论)我们古代有一个的大书画家也觉得长在石头上的竹子生命力最顽强。你们想进一步了解他是谁吗?3 .说到诗人郑燮,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你想了解郑板桥的故事吗?4.请品味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展示幻灯7)故事: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5.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二、指导朗读1.学生先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 (展示幻灯8)先听读——跟领读——齐读,感受诗中抑扬顿挫的读法。3.抽一个同学到小黑板用斜线画出停顿。指导读准节奏。(二二一二停顿)4.请个别读再抽同学评价。请男女分开读,比一比效果。三、理解诗题。板书:竹石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四、集体交流,理解诗意。边分析边打板书(幻灯9)(一)“咬定青山不放松”1.这个“咬”字让你想到了什么?抓住一个“咬” 字,想象竹根盘根错节的模样,想象竹根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你还能想到用其他词来形容吗?(如“抓、攀”等。)“咬”:像用牙齿咬住一样,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2.学生朗读诗句老师边画山、竹表现其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二)“立根原在破岩中”1.理解“ 立:站立,扎根。立根(把根扎在……)”。讨论交流:“破岩”是什么?体会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破岩:山岩的裂缝处。2.通过朗读表现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3.把一、二两句诗联系起来读,你又读懂了什么?欣赏《竹石图》(幻灯6和5)初步感受竹子坚韧顽强的精神,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在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读读议议,展开想象,再现竹子牢牢扎根在山石间,不怕艰险、顽强生长的情景,深入体会竹子坚韧顽强的品质。(体会竹子虽然生活在艰险贫瘠的地方,但依然坚强地生长着,让人佩服。)4.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立根破岩、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坚韧不拔。)5.朗读,读出竹子的坚韧。6.读着读着,你对这样的竹子产生了怎样的感情?(肃然起敬。)7.朗读,读出对竹子的崇敬之情。8.这两句诗中用了一个“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立根原在破岩中”表明了劲竹对生活条件并没有过高的要求,显示出它的生命力极强。9.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破碎的山岩之中。(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1.请自读诗句给这两句诗找出多音字在书上注音,并理解。“磨”是读mò “磨——磨砺、磨难、困难” “还”是读hái“还是”“劲”也是多音字在此处是形容词只有读作“jìng”才符合作者的真实意图。“劲”指竹子“挺拔有力、威武挺立””“坚”是“坚强不屈、坚韧不拔”的意思,坚劲:坚定强劲。击:打击任:任凭。任尔:随你。尔,你。2.竹子不屈服于哪些?在交流中理解“千磨万击” “东西南北风”3.想象竹子遇到的磨难、打击,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4.这两句进一步写出了恶劣环境对劲竹的磨练以及它不屈不挠的精神。“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指的是无数的磨难,恶劣的环境。面临着如此多的磨难,进一步表现出了不

竹石教学设计

竹石教学设计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竹石》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对古诗有了一定的积累,已初步掌握理解和朗读古诗的方法,能够较好地运用搜集资料、查阅工具书、合作探究等方式学习古诗。本首古诗的内容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启蒙价值,诗句语言质朴、通俗易懂、诗意极浓,与六年级学生感性化思维方式相契合,易于被他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并理解“破、磨、任、尔、还”5个生字,掌握“磨”的两种读音 过程与方法:结合朗读音频,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情感与态度:通过诵读古诗,感受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学习竹子坚韧不拔,不怕艰难的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竹的形象和特点,体会诗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 了解借物喻人的特点,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 教学过程 一.从花中四君子说起 开始学习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猜谜游戏。有谁知道,我们通常所说的花中四君子,是哪四种(梅兰竹菊) 根据老师说的描述,猜测是四君子中的哪一种 它不仅清丽淡雅、芳香袭人,而且具有傲霜斗雪的特征,一身傲骨(梅) 一则花朵色淡香清,二则多生于幽僻之处,故常被看作是谦谦君子的象征(兰)也经冬不凋,且自成美景,它刚直、谦逊,,潇洒处世,常被看作的高雅之士的 象征。(竹)

它美丽绝俗,却不与群芳争列,故历来被用来象征恬然自处、傲然不屈、坚韧不拔的高尚品格。(菊) 四君子者,梅兰竹菊也。盖此四物虽生于自然,而究其各自秉性,却别具君子之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和学习四君子之一的“竹”。 二.自由朗读,读通诗歌,感知大意 大家翻到课本149页,首先自己把这首诗朗读几遍,把不理解的字词标记出来(板书:竹石) 我们通常说,要读懂一篇文章,首先要了解它的作者和写作背景。那么我们首先来看看这首诗的作者-------郑燮。说到郑燮大家可能所知甚少,但要提起他的另一个名号,大家一定耳熟能详-------郑板桥。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同学们还知道哪些诗人我们经常会用号来称呼他:苏东坡)。谁来说说,你对郑板桥了解多少 (预设:1、他是清代着名书法家、书画家、诗人 2、他是扬州八怪之一 3、它的诗书画旷世独立,世称三绝 4、他擅长画兰、竹、石、松、松等植物,以画竹成就最为突出 5、着有《板桥全集》) 同学们说的很全面,老师想补充一点。扬州八怪包括:郑燮、罗聘、黄慎、李方膺、高翔、金农、李鱓、汪士慎八位画家。(只做了解,不需要记忆) 三.音频听读,读懂诗歌,理解内容 这是一首题画诗,所谓题画诗,是指在画的空白处,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这种题在画上的诗就叫题画诗。我们来看看关于这首诗的画。------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口上有座焦山,栽了许多竹子,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留下了许多竹的形象,那一杆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 听音频朗读,注意这几个字的读音和释义“破、磨、任、尔、还”(强调磨的多音字) 结合音频,给诗句划分节奏(按照划分的节奏,两个同学交换朗读)

《石灰吟》《竹石》教学设计

《石灰吟》、《竹石》教学设计 培新学校李艳红 【教学目标】 1、读诗时抓住关键词,了解石灰和竹石的特点。 2、知人论诗,体会诗人托物言志抒发自己清正、廉明,正直、坚韧不拔的品质与高尚情怀。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 2、联系作者生平,体会作者的志向。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三年级的时候,我们曾经学过贺知章的咏柳,有谁能来背诵一下。 2、咏物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历代诗人把在自然中得到感染与启迪,还有自己的感情凝注于自然景物,写出了一首首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诗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咏物诗的殿堂,学习鉴赏咏物诗两首《石灰吟》、《竹石》。 二、对比诗题,感悟题意。 1、自读诗题,领悟题意。 石灰吟竹石 2、找题目的相同点。预设:都是咏物、都有赞美的意思…… 三、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吟读,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 2、译读,找出两首诗的相同点。 四、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一)石灰吟。 1、抓住关键词,体会石灰的特点

(1)从诗题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吟诵的是石灰,那么石灰有什么特点呢?诗中用哪些词描写了石灰的经历? ①自学指导自由读诗,请从诗中找出描写石灰经历的词语。(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 ②选择其中一个词,结合自己的想象,说说你的理解和感受。 (2)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①千锤万凿 A、学生谈体会。 B、千锤万凿是不是把石头锤一千次,凿一万次呢?这里的千和万都是形容次数很多,是虚词。你还知道哪些含有虚词的四字词语?(千山万水千言万语三言两语)那我们古诗中还有哪些诗句,也有类似使用虚词的呢?课件出示:竹外桃花三两枝桃花潭水深千尺千里江陵一日还 ②烈火焚烧 A、学生谈体会。 B、看,这就是被烈火焚烧的石灰石(出示相应的图片)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块石头,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③粉骨碎身 A、学生谈体会。 B、学生能说到,就总结:是呀!石灰石经过烈火的焚烧,变成浑身雪白 的块状石灰后,还要把水泼在上面,使它粉骨碎身。(出示相应的图片)总结:哦,原来石灰就是先,然后,最后。 同学们,请再次默读这首诗,想一想面对如此的磨难,石灰又是怎样的态度呢? ④若等闲 A、学生汇报。 B、如果学生答到“若等闲”就引出:说到“等闲”这个词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了哪句诗?毛泽东的《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而在石灰

竹石的意思-竹石的诗意及释义-古诗《竹石》的意思

竹石的意思|竹石的诗意及释义|古诗《竹 石》的意思 《竹石》是清代画家郑燮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具体是什么意思呢?以下是留学为您整理的竹石古诗及释义。供您参考! 《竹石》作者是清朝文学家郑板桥。其古诗全文如下: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前言 《竹石》是清代画家郑燮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一首咏竹诗。诗人所赞颂的并非竹的柔美,而是竹的刚毅。前两句赞美立根于破岩中的劲竹的内在精神。开头一个“咬”字,一字千钧,极为有力,而且形象化,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再以“不放松”来补足“咬”字,劲竹的个性特征表露无遗。 次句中的“破岩”更衬托出劲竹生命力的顽强。后二句再进一层写恶劣的客观环境对劲竹的磨练与考验。不管风吹雨打,任凭霜寒雪冻,苍翠的青竹仍然“坚劲”,傲然挺立。“千磨万击”、“东南西北风”,极言考验之严酷。这首诗借物喻人,作者通过咏颂立根破岩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全诗语言质朴,寓意深

刻。 注释 咬定:咬紧 立根:扎根。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 千磨万击:指无数的磨难和打击。坚韧:坚强有力。 任:任凭,无论,不管。尔:你 翻译 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题于作者郑板桥自己的《竹石图》上。这首诗在赞美岩竹的坚韧顽强中,隐寓了作者藐视俗见的刚劲风骨。 诗的第一句:“咬定青山不放松”,首先把一个挺立峭拔的、牢牢把握着青山岩缝的翠竹形象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一个“咬”字使竹人格化。”咬”是一个主动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动作。它不仅写出了翠竹紧紧附着青山的情景,更表现出了竹子那种不畏艰辛,与大自然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紧承上句,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岩中”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拔于青山之上的基础是它深深扎根在破裂的岩石之中。在作者郑板桥诗、画中的竹又往往与“石”是分不开的。 有时侯,石构成竹的对立面,如“画根竹枝插块石,石

《竹石》教学设计

《竹石》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对古诗有了一定得积累,已初步掌握理解与朗读古诗得方法,能够较好地运用搜集资料、查阅工具书、合作探究等方式学习古诗。本首古诗得内容对学生形成正确得人生观具有启蒙价值,诗句语言质朴、通俗易懂、诗意极浓,与六年级学生感性化思维方式相契合,易于被她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并理解“破、磨、任、尔、还”5个生字,掌握“磨”得两种读音 过程与方法:结合朗读音频,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情感与态度:通过诵读古诗,感受竹子坚定顽强得精神,学习竹子坚韧不拔, 不怕艰难得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竹得形象与特点,体会诗人得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 了解借物喻人得特点,感受诗人得伟大情怀。 教学过程 一.从花中四君子说起 开始学习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猜谜游戏。有谁知道,我们通常所说得花中四君子,就是哪四种?(梅兰竹菊) 根据老师说得描述,猜测就是四君子中得哪一种 它不仅清丽淡雅、芳香袭人,而且具有傲霜斗雪得特征,一身傲骨(梅) 一则花朵色淡香清,二则多生于幽僻之处,故常被瞧作就是谦谦君子得象征(兰) 也经冬不凋,且自成美景,它刚直、谦逊,不亢不卑,潇洒处世,常被瞧作不同流俗得高雅之士得象征。(竹) 它美丽绝俗,却不与群芳争列,故历来被用来象征恬然自处、傲然不屈、坚韧不

拔得高尚品格。(菊) 四君子者,梅兰竹菊也。盖此四物虽生于自然,而究其各自秉性,却别具君子之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与学习四君子之一得“竹”。 二.自由朗读,读通诗歌,感知大意 大家翻到课本149页,首先自己把这首诗朗读几遍,把不理解得字词标记出来(板书:竹石) 我们通常说,要读懂一篇文章,首先要了解它得作者与写作背景。那么我们首先来瞧瞧这首诗得作者-------郑燮。说到郑燮大家可能所知甚少,但要提起她得另一个名号,大家一定耳熟能详-------郑板桥。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同学们还知道哪些诗人我们经常会用号来称呼她:苏东坡)。谁来说说,您对郑板桥了解多少? (预设:1、她就是清代著名书法家、书画家、诗人 2、她就是扬州八怪之一 3、它得诗书画旷世独立,世称三绝 4、她擅长画兰、竹、石、松、松等植物,以画竹成就最为突出 5、著有《板桥全集》) 同学们说得很全面,老师想补充一点。扬州八怪包括:郑燮、罗聘、黄慎、李方膺、高翔、金农、李鱓、汪士慎八位画家。(只做了解,不需要记忆) 三.音频听读,读懂诗歌,理解内容 这就是一首题画诗,所谓题画诗,就是指在画得空白处,由画家本人或她人题上一首诗。这种题在画上得诗就叫题画诗。我们来瞧瞧关于这首诗得画。------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口上有座焦山,栽了许多竹子,于就是她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留下了许多竹得形象,那一杆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得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得诗文,让人耳目一新。 听音频朗读,注意这几个字得读音与释义“破、磨、任、尔、还”(强调磨得多音字) 结合音频,给诗句划分节奏(按照划分得节奏,两个同学交换朗读) 竹与石本就是两物,为何作者把它们放在一起呢?由请她们二位现身说法。(学生表演竹与石得对话)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 古诗三首:竹石|部编版

《竹石》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通过自读自悟,能理解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凭借古诗诗句,感受古诗美的意境,让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4学习诗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 感悟诗中内涵,学习诗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学生搜集郑燮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许多描写物的古诗,如贺知章的《咏柳》,杨万里描写荷花的古诗《小池》,谁愿意和大家分享,请举手。 那么今天我们又要来赞美什么呢?在学新课之前我们看一幅图,说说你的感受。 竹四季青翠,凌霜傲雪,坚韧不拔,所以是文人墨客歌颂

赞美的对象,这节课我们再学一首郑燮写的赞美竹子的诗。(板书诗题)。 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郑燮呢? 《竹石》是一首题画诗学古诗,什么叫题画诗呢? (二)学古诗 1、自学 出示自学提示:(1)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2)借助书中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弄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自学情况 选几名学生朗读,大家评议。注意(1)“劲”有两个读音,诗中读jìng。(2)七言诗的节奏组合当中,只有“二二三”这种形式常用。(划出节奏) 听课件播放范读,学生再齐读。 3、理解诗意 先请学生说出每句诗的意思,再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你认为诗中哪些字词写得精彩?说说理由。 朗读你最喜欢的诗句。 4、理解诗的主题 学生回答师总结:《竹石》描写了竹子扎根岩缝中坚忍不拔的形象,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刚正不阿的品质。 5、学习写作方法

什么是托物言志?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喻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 我们学过的哪些古诗词也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6.怀着对竹子对诗人的敬佩之情朗读全诗。 7、背诵古诗。 (三)学诗后 1、你觉得这节课你学得怎样?谈谈你的感受或收获。 2、欣赏郑燮的墨竹图。 3、出示郑燮写的另外几首写竹的诗,学生选择喜欢的朗读。板书设计 竹石 咬定 竹立根人 坚忍不拔坚劲刚直不阿 任尔 阅读古诗《竹石》完成练习 1.我们要像竹石那样(),朝着自己的目标不屑努力. 2.最能表现竹子品性的诗句是那一句?诗句赞美了竹子( )的精神,充分表现了诗人( )的志趣.

六年级语文下教案《竹石》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下教案《竹石》教学设计 1、学会3个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焚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情操美。 一、了解作者,激趣导入: 1看图:图上有什么?(板书:竹石郑燮说到诗人,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 2你知道郑板桥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 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

二、学诗 1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学习更多的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2学生说说学古诗的有效方法。 3学生自渎,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弄懂诗意。合作学习、自我体会均可。 4反馈:抓住哪些字眼来理解?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最传神? (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三、体情 1合作表演竹与石的对话。 2诗人喜欢竹子吗?他是怎样表达的?再读古诗,体味诗人写竹,是写什么? (板书:咏物明志) 借物喻人,表明诗人刚正不阿的品性,不怕打击、不畏风浪的气节。

把自己想象成郑燮,说说自己看到竹石的心情、感悟 3怀着对劲竹、对诗人的敬佩之情朗读全诗(对读、指名读、齐读) 4你喜欢竹子吗?你认为竹子具有哪些品质? (如:竹是空心的,很谦虚;竹在生命的旅程中每成长一步会留下印记;竹不开花,朴素,保持本色;竹扎根很深,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四、拓展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有竹,岁寒三友--竹松梅也有竹。有多少人吟诵过这看似普通的竹子! 交流诵读我们课外搜集的竹的典故,竹的诗句。 典故:宋代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 诗句: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石》教案

古诗《竹石》教案设计

古诗《竹石》教案设计 一、教学分析: (一)性质: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这一经典文化,对提高我们学生的素质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加大诗歌学习的力度是十分必要的。随着教育改革的进展,诗歌教学也在发生着变化。以自学为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查字典、看注释、查找资料,动手尝试学生是完全可以读懂诗句,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朗读是学习诗歌的重要手段。许多诗歌的内容往往是在读中感悟的。因此朗读在古诗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让学生在读中认识,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语文课堂中,情感这条线应该始终贯穿于学与教的始终。通过学习,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深入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参读互训中升情 (二)特点:语文课堂要体现开放襟怀,把课外的学习引进课内,使古诗的教学变得“充实”“厚实”起来。而且诗人的生平与他诗作蕴涵的精神一脉相承,感悟诗中内涵,学习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三)作用:《竹石》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性。既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风神;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她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丰姿,决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郑燮不但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 (四)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对古诗有了一定的积累,已初步掌握理解和朗读古诗的方法,能够较好地运用搜集资料、查阅工具书、合作探究等方式“自读自悟”学习古诗。本课三首古诗的内容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启蒙价值,写法同中存异,不同的背景、不同作者的阅历以及不同的写作目的会给学生造成相当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竹石》教案

竹石 【教学目标】 1.读准“劲”的读音,读清楚古诗的韵脚“松”、“中”、“风”。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歌唱古诗,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背诵。 3.能展开想象描述古诗画面,感受竹子不屈不挠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中内涵,学习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认识“竹”字。 1.识“竹”字。 师: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字(板书“竹”字)。我们的祖先是这样创造这个字的,(出示“竹”字的)。甲骨文的“竹”字很像两根细枝上垂下的六片叶子,这和竹叶的样子很像。所有与竹相关的字,都采用“竹”作偏旁。生活中,你都在哪里见过竹子? 2.知竹画。 师:如果见到的是画在画上的竹子,那就是——竹子画。 3.揭诗题。 师:以竹子为主题的绘画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人们又往往把竹子和石头(板书“石”字)画到一张画上,诗人又为这样的画题了一首诗,这首诗就叫——《竹石》。 设计意图:从“竹”字的字形入手让学生初步了解“竹”的象形字很像竹叶,为《竹石》的绘画埋下伏笔。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一步一步揭示诗题,学生会对《竹石》会产生亲近感。 二、吟诵古诗,感受“竹”韵。 1.读古诗。 师:谁愿意试着朗读一下诗题? 师:对,就这样读,要读得正式,读得庄重。预备起——《竹石》。 师:好诗在手,我们可要认认真真地朗读一番。谁愿意朗读给大家听?要注意“劲”字读作“jìnɡ”,是“坚强有力”的意思。 2.吟古诗。 师:我们刚才读诗的方法是现代人的读法,那么我们古人运用平长仄短来吟古诗。(出示

平仄)标上平仄,就是这样一首诗。认真听,老师是怎样吟诗的。 师:谁愿意先来吟给大家听一听? 师:在这样的吟诗声里,你有怎样的感受? 设计意图:该诗赞美竹子高尚的情感要首先通过朗读让学生有所感受,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正式庄重地朗读符合该诗的基调。再加以平长仄短的吟诗,使学生进一步从声音里感受该诗特有的韵律与情感。 三、解读文本,揣摩“竹”意。 (一)整体感知。 师:你知道《竹石》主要写的是什么吗? (二)解题。 师:我们再结合资料(出示资料),你发现了什么? 师:其实,《竹石》是一首——题画诗,写的是——画上的竹石。 (三)解诗。 师:默读古诗,你能说说诗中写了画上竹子的哪些方面呢? 1.扎根破岩: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板书:扎根破岩) 师:在哪句诗中发现的? 师:这句诗中你喜欢哪些字?说说为什么。 师:“咬定”就是——用力地咬着不松口。诗中“咬定”的是——青山。是说竹子的——根——咬定青山。也就是竹子的根生在——青山之中。 师:“立根”就是——生根,根本来生长在——破裂的岩石之中。 师:这两句诗的意思就是——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师:你能给竹子和破岩前加个形容词来描述一下这个画面吗? 师:这样的竹子,给你带来的感觉是——很坚强。为什么这么说? 师:诗人把它写成一句诗,叫——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师:同学们朗读这两句诗时,“松”和“中”读得要比其他字长,这两个字是这首诗的——韵脚。还有一个字也是韵脚——风。我们看看,这三个字的韵母都是——onɡ。我们来读一下,onɡ。你发现读onɡ的时候,声音特别——厚重、有力、悠远,而这样厚重悠远的声音正和竹子坚强的品格结合在一起,一起读——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师:你发现了诗中写到了竹子扎根破岩,继续找,你还发现了什么?)

小学六年级语文《古诗三首(墨梅竹石石灰吟)》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墨梅竹石石灰吟)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生字教学,预习古诗,学习《墨梅》,悟出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学习生字词,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2、思考: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这课书要学习三首古诗。)读后你想到了什么?(我们想到了过去学习的古诗、诗人的介绍……特别想知道“古诗三首”指的是哪三首?是谁写的?诗的内容是什么?诗人想表达什么感情?) 3、明任务:这三首古诗分别是元代、清代和明代著名的诗歌。诗人分别是王冕、郑燮和于谦。。通过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独立学习更多的古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二、指导预习。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洗砚池千锤万凿焚烧乾坤 2、朗读古诗。 3、联系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者划下来。 4、分组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三、检查预习。 以读准字音、质疑为重点。 四、学习《墨梅》 1、了解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墨梅》作者:元代著名画家王冕。 王冕(公元1287——1359)我国元代著名画家。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今浙江绍兴)。 (3)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墨梅。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顾名思义,即为用水墨画的梅花。) (4)从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是水墨画的梅花。想知道这幅梅花图是谁画的?墨梅有什么特点?诗人为什么要写《墨梅》这首诗?要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2、讲解诗意。 (1)教师范读。 (2)指名学生读。 (3)学生借助字典、辞典进行自学。(初步理解字在诗中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地方。)(4)教师点拨前两句: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洗砚池:画家洗砚的水池。传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洗砚池边练习书法,池水因此变成黑色。

竹石教学设计

《竹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郑燮的《竹石》,理解诗中“咬定、破岩、千磨万击、坚劲、任尔”等词。 2.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竹石》,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坚韧不拔的品质。 3.了解诗人郑燮,联系他的生平事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正不阿的情操。 重点: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坚忍不拔的品质。 难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正不阿的情操。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都了解竹子吗,还想不想再看?下面我们来欣赏一组水墨画竹石图,看完之后要跟老师分享你们在画幅中看到了怎样的竹子?请欣赏国画。(展示1-5幅竹石图) 2、初步感知国画中岩竹样子和生长环境。 3、过渡:你们是这样看竹子的,那么郑燮是怎样写竹子的呢? 4、郑燮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他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 5、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 二、指导朗读 1、学生先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2、先指名读——师生合作读——全班齐读,感受诗歌抑扬顿挫的读法。 三、明诗意,想诗境 板书诗题:竹石,并释题(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一)“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1、讨论交流“咬定”,理解“立根(把根扎在……)”和 “破岩”(破岩:山岩的裂缝处)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大意。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破碎的山岩之中。 3、“破岩”这种地方最缺少什么?在破岩中生长的竹子须得怎样扎根?。 (体会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以及竹子牢牢扎根在山石间,不怕艰险、顽强生长的情景。) 4、朗读,读出竹子的坚韧,读出竹子咬定青山就不放松的精神。(二)“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理解诗句中关键字词的意思 “坚”是“坚强不屈、坚韧不拔”的意思,坚劲:坚定强劲。 击:打击;任:任凭;尔,你;任尔:随你。 千磨万击:经受无数次的磨难和打击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大意。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遭受无数的磨难和打击仍然坚挺,不管你从何方刮来什么风。 3、想象竹子遇到的磨难和打击,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创设情境引读诗句。 当经受烈日的蒸烤时,竹子怎么表现?生读后两句 当经受风雪的侵袭时,竹子怎么表现?生读后两句 当与强风作斗争时,竹子怎么表现?生读后两句 5、给“坚劲”找一个近义词。(两个字的和四个字的) 四、寻相似,悟诗情 1、诗人仅仅是在写竹子吗?诗人还在写谁? 引进诗人生平简介:郑燮,也称郑板桥,是清代著名诗画家。他一生酷爱写竹、画竹、咏竹。他是乾隆时进士,曾任七品官,居官十余年。他一生清正廉明,刚正不阿,心系民众,绝不与贪官污吏同流

《竹石》教案学习资料

《竹石》教案

古诗《竹石》教案设计

古诗《竹石》教案设计 一、教学分析: (一)性质: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这一经典文化,对提高我们学生的素质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加大诗歌学习的力度是十分必要的。随着教育改革的进展,诗歌教学也在发生着变化。以自学为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查字典、看注释、查找资料,动手尝试学生是完全可以读懂诗句,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朗读是学习诗歌的重要手段。许多诗歌的内容往往是在读中感悟的。因此朗读在古诗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让学生在读中认识,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语文课堂中,情感这条线应该始终贯穿于学与教的始终。通过学习,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深入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参读互训中升情 (二)特点:语文课堂要体现开放襟怀,把课外的学习引进课内,使古诗的教学变得“充实”“厚实”起来。而且诗人的生平与他诗作蕴涵的精神一脉相承,感悟诗中内涵,学习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三)作用:《竹石》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性。既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风神;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她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丰姿,决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郑燮不但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 (四)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对古诗有了一定的积累,已初步掌握理解和朗读古诗的方法,能够较好地运用搜集资料、查阅工具书、合作探究等方式“自读自悟”学习古诗。本课三首古诗的内容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启蒙价值,写法同中存异,不同的背景、不同作者的阅历以及不同的写作目的会给学生造成

竹石诗意

[标签:标题] 篇一:古诗诗意 《石灰吟》诗意: 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 只要是能够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 《竹石》诗意 青竹抱住青山一直都不放松, 原来是把根深深地扎入岩石的缝隙之中。经历狂风千万次的吹打折磨依旧坚硬如铁,任凭你地东西南北的狂风。 《夏日绝句》诗意 活着的当作人中的豪杰, 死了也应是鬼中的英雄。 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 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篇二:古诗诵读《竹石》教案 篇三:古诗及诗意 【一年级上册】 画唐朝?王维静夜思李白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一年级下册】 春晓唐?孟浩然村居清?高鼎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所见清?袁枚小池宋?杨万里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背诵或默写情况家长签名: 【二年级上册】 赠刘景文宋苏轼山行唐杜牧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回乡偶书唐贺知章赠汪伦唐李白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二年级下册】 草唐?白居易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绝句唐杜甫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背诵或默写情况家长签名: 【三年级上册】

《竹石》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竹石》教学设计之一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二小李莉 设计理念:语文课堂要体现开放襟怀,把课外的学习引进课内,使古诗的教学变得“充实”“厚实”起来。而且诗人的生平与他诗作蕴涵的精神一脉相承,感悟诗中内涵,学习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设计特色: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如竹与石的对话、把自己假想成郑燮,用情景的创设来加强对文本的体验。教学过程讲究承接、回环,从入课时赏画到结课时在画上题诗,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郑燮的故事,有关竹的诗句 2、小黑板或课件 一、导入: 1 看图:图上有什么?(板书:竹石郑燮说到诗人,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 2 你知道郑板桥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 (1)江苏兴化人,扬州八大怪之一…… (2)写过“难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3)早年家贫,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做鱼竿”说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4)故事: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 3 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课件欣赏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师吟诗,生读读古诗。 二、学诗 1 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学习更多的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2 学生说说学古诗的有效方法。 3 学生自渎,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弄懂诗意。合作学习、自我体会均可。 4 反馈:抓住哪些字眼来理解?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最传神? (“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根据学生学情板书:咬定千磨万击 坚劲 立根东西南北风 三、体情 1 合作表演竹与石的对话。 2 诗人喜欢竹子吗?他是怎样表达的?再读古诗,体味诗人写竹,是写什么? (板书:咏物明志) 借物喻人,表明诗人刚正不阿的品性,不怕打击、不畏风浪的气节。 把自己想象成郑燮,说说自己看到竹石的心情、感悟

《竹石教学设计

《竹石》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对古诗有了一定的积累,已初步掌握理解和朗读古诗的方法,能够较好地运用搜集资料、查阅工具书、合作探究等方式学习古诗。本首古诗的内容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启蒙价值,诗句语言质朴、通俗易懂、诗意极浓,与六年级学生感性化思维方式相契合,易于被他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并理解“破、磨、任、尔、还”5个生字,掌握“磨”的两种读音 过程与方法:结合朗读音频,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情感与态度:通过诵读古诗,感受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学习竹子坚韧不拔,不怕艰难的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竹的形象和特点,体会诗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 了解借物喻人的特点,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 教学过程 一.从花中四君子说起 开始学习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猜谜游戏。有谁知道,我们通常所说的花中四君子,是哪四种?(梅兰竹菊) 根据老师说的描述,猜测是四君子中的哪一种 它不仅清丽淡雅、芳香袭人,而且具有傲霜斗雪的特征,一身傲骨(梅)一则花朵色淡香清,二则多生于幽僻之处,故常被看作是谦谦君子的象征(兰) 也经冬不凋,且自成美景,它刚直、谦逊,不亢不卑,潇洒处世,常被看作

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征。(竹) 它美丽绝俗,却不与群芳争列,故历来被用来象征恬然自处、傲然不屈、坚韧不拔的高尚品格。(菊) 四君子者,梅兰竹菊也。盖此四物虽生于自然,而究其各自秉性,却别具君子之风。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和学习四君子之一的“竹”。 二.自由朗读,读通诗歌,感知大意 大家翻到课本149页,首先自己把这首诗朗读几遍,把不理解的字词标记出来(板书:竹石) 我们通常说,要读懂一篇文章,首先要了解它的作者和写作背景。那么我们首先来看看这首诗的作者-------郑燮。说到郑燮大家可能所知甚少,但要提起他的另一个名号,大家一定耳熟能详-------郑板桥。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同学们还知道哪些诗人我们经常会用号来称呼他:苏东坡)。谁来说说,你对郑板桥了解多少? (预设:1、他是清代著名书法家、书画家、诗人 2、他是扬州八怪之一 3、它的诗书画旷世独立,世称三绝 4、他擅长画兰、竹、石、松、松等植物,以画竹成就最为突出 5、著有《板桥全集》) 同学们说的很全面,老师想补充一点。扬州八怪包括:郑燮、罗聘、黄慎、李方膺、高翔、金农、李鱓、汪士慎八位画家。(只做了解,不需要记忆) 三.音频听读,读懂诗歌,理解内容 这是一首题画诗,所谓题画诗,是指在画的空白处,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这种题在画上的诗就叫题画诗。我们来看看关于这首诗的画。------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口上有座焦山,栽了许多竹子,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留下了许多竹的形象,那一杆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

古诗三首竹石教学设计教案.docx

古诗三首? 《竹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焚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情操美。 一、了解作者,激趣导入: 1 看图:图上有什么?(板书:竹石郑燮说到诗人,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 2 你知道郑板桥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 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 二、学诗 1 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学习更多的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2 学生说说学古诗的有效方法。 3 学生自渎,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弄懂诗意。合作学习、自我体会均可。 4 反馈:抓住哪些字眼来理解?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最传神? (“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三、体情 1 合作表演竹与石的对话。 2 诗人喜欢竹子吗?他是怎样表达的?再读古诗,体味诗人写竹,是写什么? (板书:咏物明志) 借物喻人,表明诗人刚正不阿的品性,不怕打击、不畏风浪的气节。 把自己想象成郑燮,说说自己看到竹石的心情、感悟 3 怀着对劲竹、对诗人的敬佩之情朗读全诗(对读、指名读、齐读) 4 你喜欢竹子吗?你认为竹子具有哪些品质? (如:竹是空心的,很谦虚;竹在生命的旅程中每成长一步会留下印记;竹不开花,朴素,保持本色;竹扎根很深,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四、拓展

《竹石》教学设计-教学教案word版本

《竹石》教学设计-教 学教案

精品文档 《竹石》教学设计之一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二小李莉 设计理念:语文课堂要体现开放襟怀,把课外的学习引进课内,使古诗的教学变得“充实”“厚实”起来。而且诗人的生平与他诗作蕴涵的精神一脉相承,感悟诗中内涵,学习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设计特色: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如竹与石的对话、把自己假想成郑燮,用情景的创设来加强对文本的体验。教学过程讲究承接、回环,从入课时赏画到结课时在画上题诗,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郑燮的故事,有关竹的诗句 2、小黑板或课件 一、导入: 1 看图:图上有什么?(板书:竹石郑燮说到诗人,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 2 你知道郑板桥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 (1)江苏兴化人,扬州八大怪之一…… (2)写过“难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3)早年家贫,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做鱼竿”说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4)故事: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 3 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课件欣赏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师吟诗,生读读古诗。 二、学诗 1 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学习更多的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2 学生说说学古诗的有效方法。 3 学生自渎,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弄懂诗意。合作学习、自我体会均可。 4 反馈:抓住哪些字眼来理解?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最传神? (“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根据学生学情板书:咬定千磨万击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