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史__中央音乐学院(2)--期中试题(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中考试(二)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贾湖遗址出土了许多骨笛,其所在省份是
a.湖北省 b. 甘肃省 c. 山西省 d. 河南省
2.周代的“四夷之乐”是指
a.东夷的四部乐舞 b.属于夷族分支四个族群的乐舞
c.周王朝周边氏族、部落的乐舞
d.专指周王朝东方的氏族、部落、乐舞
3.古代传说有两个楚国人,一个善鼓琴。另一个善听。善鼓琴的人在晋国做官,一次途经家乡,偶遇知音,留下了《高山流水》流传千古的故事。这位鼓琴者是
a. 钟仪
b. 师襄
c. 伯牙
d. 雍门周
4.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除1枚镈不计外,共有
a.65枚 b.56枚 c.64枚 d.63
5.我国古代乐府及其职官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
a. 秦
b. 西汉
c. 东汉
d. 西晋
6.《汉书·艺文志》所记的“声曲折”是:
a. 已确定为“曲线谱” b.推测为“符号谱”
c. 推定为“状声文字谱” d.尚无确论
7.三分损益律是属于哪一种?
a.平均律制 b.非平均律制 c.纯律律制 d.混合律制
8.史载鼓吹乐的出现是在:
a.秦 b.西汉 c.东汉 d.西晋
9.《宋书·律历志》记载了一种称作“新律”的律治,提出此律制的是:a.京房 b.钱乐之 c.何承天 d.苟勖
10.琴徽是音位的标志,今仍涉及琴徽的文字出现的时期是:
a.东周 b.西汉 c.三国 d.东晋
一、连线题(每题4分,共20分)
1.史载传说的乐舞属何部落氏族或王:
反映狩猎的《弹歌》是 伊耆氏之乐
用于祭祀的《蜡辞》是 黄帝之乐
“投足以歌八阕”的是 禹之《大夏》
“皮弁素积,裼而舞”的是 葛天氏之乐2.将左方制作乐器的材质连接到右方归类的乐器:
土 鼓
革 笙
匏 敔
木 埙
3.将宋代出现的行业组织、音乐表演场所与相应的名称连接:
勾 栏
宋代民间艺人的行业组织
社 会 话本、剧本编写人的组织
瓦子(瓦舍) 民间艺人表演的场地
书 会 各类民间艺人表演的场所
4.各乐舞具体的表演形式:
5.连接下列音乐形式和其对应名称:
徒 歌 楚地民歌
但 歌 无伴奏,也不唱和的民间歌谣
艳 歌 吴地民歌
趋 歌 一唱众和的歌曲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乐舞:亦称乐,是指远古至西周时期对诗、乐、舞三者结合的表演形式之称谓周代乐舞中有“六代乐舞”,亦称“六乐”。
2.减字谱 :减字谱是由简化的谱字结构而成的琴曲谱式。文字谱字作减省笔划而成减字,再将减字和弦名、徽名等文字组合而成琴用减字谱。减字
谱形成于晚唐,史称“曹柔作减字法”,实用至今。
3.协律都尉:汉武帝扩建乐府机构任命主管乐府的职官称协律都尉。
4.盘鼓舞:是汉代很流行的一种伎艺很高的舞蹈。舞者在盘和鼓上纵横腾踏,舞态优美,伎艺高超,常作即兴表演,有“舞无常态,鼓无完节”
之说。因表演常用七盘一鼓,故称七盘舞。伴奏乐器有编钟、编磬、建
鼓、节鼓、铙、埙、排箫、瑟等乐器,并有歌者伴唱。
四、思考题(每题20分,共40分)
1.曾侯乙墓出土乐器的历史价值。
曾侯乙墓出土了钟、磬、琴、瑟、笙、排箫、篪8种,共124件乐器(钟、磬按件记)。按乐器的“八音”分类,缺少了土和木两类。木类的柷、敔两种乐器只用于礼乐,曾侯未用,可能是他的乐队只是用之于燕乐,这是一个尚待研究的课题。
土类乐器的埙在古代的北方甚为普遍,但楚地少见,湖北省麻城栗山岗出土有新石器时期的一音孔陶埙,但到了后来埙的出土所见甚少,曾侯乙墓未见陶埙可能和楚文化的背景有关,亦有待研究。十弦琴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东汉古琴形制定型之前的一种发展状况。琴无徵,面板凹凸不平,尾端上翘,琴面、琴底虚扣,半体共鸣箱,琴尾为实木窄于琴的头、腹部,尾板之下有一系弦的弦枘,长度不抵琴底平面,悬空不能触“地”,故不能起到后世成型琴双足立地,避免弹琴时上下按音琴体的晃动,保持稳定的作用。所谓一足只是弦枘,不能称足。演奏没有按音,以弦一音的散音音域有限,只能增加弦数,而成十弦琴。定型的琴可散弹,可按音,音数增多音色丰富,不必弦多,因而固定在七弦。十弦琴的形制构造决定了它的表现力是有限的,此琴对研究古琴艺术的发展相当重要。五弦器(均钟) 体窄、弦低、弦距不能容指,实难做乐器演奏。黄翔鹏先生的研究认为是先秦调钟用的调律器,称作均钟。先秦文献有均钟的记载,但有几弦如何使用语焉不详。对五弦器(均钟)的研究尚需关注。鼓有四种,形制不同,用处也不同。建鼓用在大乐队中,它和有柄小鼓、钟、磬、笙、篪、排箫、瑟同放于中
室。按《仪礼·注》所记,大射仪的乐队,在建鼓旁有朔鼙,应鼙。奏乐时先击朔鼙,应鼙应之,然后击建鼓。鼙是有柄小鼓。建鼓与有柄小鼓同在中室组成了钟鼓之乐。有环扁鼓应是悬鼓,但未见鼓架,见有青铜鹿角立鹤在同室,其角呈半圆圈似可悬鼓。同室出土的有十弦琴,瑟(五具)、笙(两件)和五弦器,可以组成一个轻乐队用之于“房中乐”。同时期已有匏笙出土,但未见笙簧,此墓匏笙有竹簧,簧片存有点笙(调音)所用的物质。这和后世的调笙原理完全相同。全部乐器制作精美辉煌,件件都是乐器工艺杰作,在出土乐器中叹为观止。
编钟一钟两音虽非初现,但在击钟的中鼓和侧鼓两个部位均有记音铭文,则是第一次发现。编钟的两千八百余字的铭文,编磬残存铭文693字,更是重要的古代音乐文献,记录了失载的许多乐律科学的内容和术语。说明了十二律及其计算法在春秋时期已经存在,到了战国初期至少出现了周、楚两大乐律体系。七声音阶的存在已为铭文所证明,而且还证明了新音阶的存在。旋宫转调在编钟上的实际功能,已经超出了已有文献的记载。其记载的乐律体系,亦为乐律发展史提出了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