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雷与发射技术
航空鱼雷极简史3-更高更快-二战期间航空鱼雷的发展
航空鱼雷极简史3-更高更快-二战期间航空鱼雷的发展更高,更快——二战期间航空鱼雷的发展二战爆发后,加装了“安定器”的九一式改2型鱼雷,在偷袭珍珠港的作战中大获成功,此后,日本海军对九一式鱼雷的改进相对有限,主要是提升强度和威力,1944年,面积更大的十字形四式“框板”被投入使用。
在美国方面,由于海军军械局的老爷们拒绝来自舰队的批判,于是MK 13糟糕的可靠性,和TBD同样糟糕的飞行性能,直接导致了中途岛海战中美国三个鱼雷机中队遭到屠杀的同时未能命中一雷,尽管美国海军在中途岛战役中获胜,但是MK 13的表现仍然让太平洋舰队怒火万丈,此时军械局才扭扭捏捏的开始着手解决美国航空鱼雷的可靠性问题, 1943年中,美国海军组织了一次对MK 13 Mod 1鱼雷的评估,鱼雷轰炸机在150节(约278千米/小时)航速下投射了105枚鱼雷,结果只有大约31%的鱼雷正常航行,20%的鱼雷直接沉底,36%的鱼雷出现了“冷跑”现象也就是发动机未能正常启动,鱼雷仅靠压缩空气启动器航行了一小段距离,18%出现定深错误问题,20%出现了方向跑偏,还有2%窜出了水面——这其中还有不少鱼雷出现了不止一种故障现象,实际上,除去正常航行和直接沉底的鱼雷,剩下49%的鱼雷,平均故障现象超过1.5种,这个实验结果,结结实实在军械局和海军鱼雷站的官僚老爷们脸上抽了一个大嘴巴。
TBD加Mark13mod1鱼雷,堪称美国海军航空兵的噩梦1942年底,军械局向国防技术委员会提交了研发新式航空鱼雷,同时改进MK 13鱼雷的申请,新式航空鱼雷的研发项目被交给了哥伦比亚大学,而改进MK 13鱼雷的项目则交给了加州理工学院。
接受项目后,加州理工一方面使用比例模型进行室内水槽实验,另一方面则着手在以水质清澈著称的莫里斯水库建设了一条300英尺(约91米)长的空气弹射滑道,用于向水中弹射全尺寸的鱼雷模型,模拟不同角度和速度下鱼雷入水的状态,并用高速摄像机从不同角度记录相关的影像资料以备分析。
水中导弹鱼雷制导技术
• 采用以大规模集成电路为基础的数字 计算机来分辩真假目标。
• 原理:计算机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频 谱分析,并与计算机内存的目标信息 对照以识别目标;或者对目标进行频 率响应测量,根据它的特征值进行鉴 别。
• 随着大容量、高速度、智能化、小型 计算机的出现,鱼雷制导性能将会大 大改进。
制导技术趋向
• 利用水下污染自导
系统、导引控制系统和动力推进系统等。
制导技术的产生
• 现代鱼雷具有航行速度快、航程远、隐蔽性好、命中率高和破坏性大的特点 ,可以说是 “水中导弹”。
制导技术的发展
制导技术的历史时刻
• 1899年,奥匈帝国的海军制图员路德格·奥布里将陀螺仪安装在鱼雷上,用它 来控制鱼雷定向直航,制成世界上第一枚控制方向的鱼雷,大大提高了鱼雷 的命中精度。
谢谢
• 70年代后,鱼雷采用了微型电脑,改进了自导装置的功能,增强了抗干扰和 识别目标的能力。
• 目前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鱼雷的研究、改进和制造,目的是使鱼雷更轻便, 进一步提高命中率、爆炸力和捕捉目标的能力。
制导技术的发展
• 直航鱼雷
• 从鱼雷问世到二战前所用的鱼雷都是无制导的直航鱼雷,是一种近程快速、 威力大的反舰武器,但是由于鱼雷上没有自导装置和非触发引信,单发命中 概率很低,为了达到攻击目的必须几条鱼雷同时齐射。
反鱼雷技术——精选推荐
反鱼雷技术什么是反鱼雷技术反鱼雷技术是指各国海军为其水面舰艇和潜艇提供足够的对抗鱼雷攻击所研制和应用的技术。
反鱼雷技术的类型水面舰艇是未来海战的主要兵力之一。
随着鱼雷技术的不断发展,鱼雷对水面舰艇和潜艇的威胁越来越大,已成为制约水面舰艇发展的因素之一。
随着鱼雷从自控鱼雷、声自导鱼雷、线导鱼雷,逐渐发展到最先进的尾流自导鱼雷,各国海军研制的反鱼雷技术也在不断向前发展,目前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反鱼雷防御系统。
为了抗击鱼雷的攻击,目前世界各国研究开发的反鱼雷技术可分为两类:一:是被动防御,二:是主动进攻。
被动防御主要是通过在舰艇上涂层、贴片、敷设橡胶等措施来降低舰艇的噪音,使舰艇隐身,以降低被敌声纳发现的概率和减小声自导鱼雷的自导作用距离,从而达到减少被声自导鱼雷命中的目的。
如原苏联潜艇表面的吸声材料“集束卫士(Clusterguard)”,能吸收入射波的1/3,而且由于吸声层使入射声波成漫反射,类似尾流层回波,影声纳工作,使声纳探测和鱼雷自导装置的作用距离缩短约1/3。
潜艇指挥塔部分涂敷这吸声材料,使声纳识别图象中的最显著特征消失,难以识别。
同时,在舰艇两侧或尾部拖带防鱼雷网,以阻拦鱼雷,使舰艇免受损伤;或改进舰艇装甲,采用钛等高强度合金材料;或将舰艇外壳作成耐冲压隔层(称舰舷防雷结构)或防雷隔舱(一般用在潜艇上,使固壳和外壳间有一段距离),以对抗鱼雷战斗部的穿甲和杀伤力。
个别舰艇还进行了消磁处理,降低磁探仪的探测效果,并且导致磁和电磁引信鱼雷失效。
主动防御又可分为战术防御和器材对抗防御。
战术防御主要通过改变舰艇的航向、航速及航深(用于潜艇)的方法来规避直航鱼雷的雷迹和自导鱼雷的探测,从而达到避开被敌雷击中的目的。
器材对抗措施又包括软杀伤(软对抗)和硬杀伤(硬对抗)两种。
软杀伤主要是通过采用各种诱饵、干扰器和气幕弹等,使来袭鱼雷跟踪或攻击假目标或偏离航向,迷盲、消耗鱼雷的动力,造成鱼雷攻击失效。
硬杀伤主要是使用反鱼雷浮标、反鱼雷深弹(炸弹)、反鱼雷水雷、反鱼雷鱼雷等,把来袭鱼雷拦截、摧毁或让其失去战斗力。
鱼雷制导技术
迄今为止,鱼雷制导技术有以下几种:1、声自导;2、主/被动声自导;3、线导+声自导;4、线导+主/被动声自导;5、尾流制导+声自导;6、光纤制导+声自导;7、光纤制导+主/被动声自导;8、拖曳基阵制导;9、智能数字化制导。
这些制导方式均以声场理论为基础,大多已广泛应用于鱼雷,只有几种还在研究发展之中。
重型鱼雷往往采用以上的第4种制导方式,即线导+主/被动声自导;而轻型鱼雷一般无需线导,只有主/被动声自导。
这是因为前者航程较远,所以要光用线导把鱼雷导向目标近,最后转换成主/被动声自导。
如果没有线导,鱼雷声自导不可能捕获远距离目标;而没有主/被动声自导,鱼雷的命中精度就不高。
这与反舰导弹需要中段惯性制导加末段主/被动雷达寻的的道理是一样的。
鱼雷线导控制系统由导线、放线器和信号传输设备等。
导线具有较强的拉力和抗腐蚀有力。
鱼雷发射后,射击控制系统通过导线传输指令,控制鱼雷的航向、航速、航深和姿态;鱼雷则通过导线向发射舰艇连续传回自身的工作状态、位置、运动姿态、以及目标的方位、距离、干扰情况等信息。
射击控制系统根据目标和鱼雷的运动参数,经处理后形成制导指令并向鱼雷发出,把鱼雷导向目标。
当鱼雷进入声自导作用距离时,启动自导系统,先以被动声自导进行搜索,发现目标后转入自动跟踪、识别,在一定时候转入主动声自导,对目标精确定位和攻击。
美国MK50轻型鱼雷的声纳系统能以很快的速度在很大的水域内搜索和发现目标。
其声纳基阵能以多种频段连续发射单脉冲和调频脉冲,然后通过选择发射及接收波提高数据的采集量量。
自导数据处理系统采用后检测信息处理技术,2台数字式计算机可以用来估算声纳回波,辩别真假目标。
瑞典TP43X0虽然是轻型鱼雷,却有线导部分。
它采用在一根导线上进双向分时多路传输方式,允许传输80多种不同类型的信息。
鱼雷制导技术的发展趋向主要有以下几种:应用数字计算机技术使鱼雷自导智能化:采用以大规模集成电路为基础的数字计算机可分辩真假目标。
潜艇鱼雷发射流程
潜艇鱼雷发射流程
1. 目标锁定
潜艇首先需要使用声纳等设备锁定目标,获取目标的方位、距离、速度等参数。
这需要声纳员的操作技能。
2. 鱼雷管的准备
根据目标参数,计算出发射角度、发射方位等数据,并输入鱼雷管的火控系统。
同时,鱼雷管的水门打开,准备发射。
3. 鱼雷的装填
将鱼雷从鱼雷库运到鱼雷管,装填入发射管内。
一般由舰员进行人工装填。
4. 最后检查
对仪表、参数进行最后检查,确认一切正常后由舰长下达开火命令。
5. 鱼雷的发射
通入高压空气,鱼雷从发射管内射出,进入水中。
发射时要控制好速度和角度,避免震动影响鱼雷的运行。
6. 鱼雷的追踪
发射后通过声纳继续追踪鱼雷的运行情况,必要时进行遥控调整,使其
继续朝目标行进。
7. 战斗估算
根据目标参数和鱼雷运行情况,判断是否击中目标或估算可能的击中概率。
鱼雷是怎样攻向目标的-
鱼雷是怎样攻向目标的?如果说到“地雷”,大家一定会想起电影“地雷战”中炸得日本鬼子魂飞胆丧的“大圆球”。
如果提起“水雷”,不难想像,一定是水中的“大圆球”。
而说到“鱼雷”,自然便成了可以像鱼一样游动的“大圆球”。
从外形上看,此时的鱼雷已经不是“大圆球”了,它要像鱼一样在水中运动,就需要加上“鱼头”、“鱼尾”、“鱼鳍”等,于似乎,“大圆球”被拉长。
就更像鱼了。
翻开《辞海》,鱼雷的释义是“能自行推进、自行控制方向和深度的水中兵器,似圆椎形,头部装有引信和炸药,中部和尾部装有燃料和动力装置等。
……有的鱼雷还有能自动捕捉目标的自导装置等。
”我国军标对鱼雷的表述是:“鱼雷是一种水中自动推进、引导,用以攻击水面或水下目标的水中兵器。
”以上对鱼雷的释义概括了它的三个基本属性,即:在水中自动推进或自航性,导引性,破坏性。
鱼雷的破坏性不难讲解也不难实现,只要有引信和炸药即可解决。
如何让鱼雷动起来,而且能自动地游向目标,这才是人们最关注的,也是鱼雷技术的关键。
如何让鱼雷动起来?要让鱼雷动起来,关键就是它的动力系统,这也是决定鱼雷速度和航程的重要性能指标。
一般来讲,鱼雷的动力系统主要分为两大类:热动力和电动力。
在鱼雷航速、体积、重量一定的前提下。
航程取决于动力系统的比功率和能源的比能,而这两项指标,热动力都比电动力具有较大的优势。
热动力系统热动力系统一般包括能源(燃料)、发动机和推进器三部分。
发动机的种类繁多,有多缸往复或凸轮活塞发动机、斜盘发动机、涡轮发动机、燃气轮机及固体火箭发动机等。
它们的位置一般设在鱼雷的后段。
热动力系统采用的燃料有普通燃料(气、水、油)、单组元燃料(如奥托燃料)、多组元燃料(如奥托-Ⅱ+过氧化氢+海水三组元燃料)和固体燃料。
应用广泛的奥托-Ⅱ燃料是一种硝酸酯类燃料。
燃料在常温下一般是气态或液态的,只有固体火箭发动机用的火药是固态的。
由于鱼雷在水下航行,不可能像飞机和汽车一样从周围大气中取得氧气,因此它携带的燃料不但有燃烧剂还有氧化剂,空气、过氧化氢和纯氧就成了不可缺少的携带物。
船舶的鱼雷与反鱼雷作战技术
船舶的鱼雷与反鱼雷作战技术1. 鱼雷的定义与分类鱼雷是一种水中兵器,它通过自身的动力装置推进,依靠声纳系统制导,用以攻击潜艇、舰船和其他水中目标。
鱼雷的分类方法有多种,按动力来源分,可分为电动鱼雷和蒸汽鱼雷;按制导方式分,可分为自导鱼雷和线导鱼雷;按作战用途分,可分为攻击型鱼雷和防御型鱼雷。
2. 鱼雷的作战原理鱼雷的作战原理主要依赖于其动力装置、制导系统和战斗部。
动力装置为鱼雷提供推进力,使其在水中高速航行;制导系统通过声纳或其他传感器探测目标,并引导鱼雷准确命中目标;战斗部则用于对目标进行破坏。
3. 反鱼雷作战技术反鱼雷作战技术是指采取一系列措施,以防止敌方鱼雷攻击成功。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防御鱼雷防御鱼雷是指通过发射干扰信号、施放声纳诱饵等手段,干扰敌方鱼雷的制导系统,使其无法准确锁定目标。
此外,还可以利用声纳系统对周边水域进行监测,发现敌方鱼雷的信号,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规避。
3.2 硬防护措施硬防护措施主要包括采用消声材料降低舰船的噪声,以及安装防护装甲板,提高舰船对鱼雷攻击的生存能力。
3.3 软防护措施软防护措施主要是指利用电子战手段,对敌方鱼雷进行干扰,使其无法正常工作。
例如,通过发射强烈的电磁干扰,干扰鱼雷的导引系统;或者利用声纳系统发射干扰信号,干扰鱼雷的声纳系统。
3.4 综合防御系统综合防御系统是将多种防御手段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
例如,可以结合防御鱼雷、硬防护措施和软防护措施,以及对敌方鱼雷的预警和跟踪系统,实现对鱼雷攻击的全方位防御。
4. 发展趋势与挑战随着科技的发展,鱼雷与反鱼雷作战技术也在不断进步。
一方面,鱼雷的隐蔽性、精确性和威力不断提高,对舰船的威胁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反鱼雷作战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力求破解敌方鱼雷的攻击。
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智能化、无人化、多功能化、网络化等。
同时,这也给反鱼雷作战技术带来了新的挑战,需要不断研究和创新,以适应新的作战环境。
鱼雷的工作原理
鱼雷的工作原理
1鱼雷的结构
鱼雷是一种小型的水下武器,用于杀伤敌方船只和水下目标。
它们可以用于多种武器系统,如电磁,激光和声纳系统等。
它主要由机身、传动装置、发射药室、发动机和头部装置等部分组成。
2发射机制
鱼雷的发射机制包括发射器载体、发射塞、胶状密封和发射系统。
发射器载体负责携带发射器,发射塞用于密封发射仓,而胶状密封则用于固定发射塞,避免在发射过程中发射仓内的水进入发射器造成流动损坏。
最后,鱼雷的发射系统是将发射仓内的药剂燃烧,从而将鱼雷发射出水面。
3头部装置
鱼雷的头部部件,又称为"鱼雷头",是该武器自主导航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不同的系统,它的结构可能不同。
一些系统的鱼雷头可以拥有激光或者声纳探测器,用于探测水下目标。
它还可以识别目标船体的热释磁场和热源,以便精准攻击目标。
4工作原理
鱼雷发射之后,传动装置会激活导航系统,通过检测鱼雷头上的传感器,使鱼雷在不断的调整航向,从而实现较高的精度。
接着,鱼
雷ブ会锁定正在移动的目标,并调整航向使其接近目标,最后,达到接近足够距离后会开爆,从而达到杀伤的目的。
国外鱼雷武器技术的发展
中 图分 类 号
D e e o m e ft r e o W e p n y Te hni a v lp nto he To p d a o r c c l
S n Yi u Li i g uM n
( Ammu iin M itr p e e tt eOfieo v nS e y n ”,S e y n 1 0 4 ) nt l a yRe rsn ai f fNa yi h n a g o i v c hn a g 1 05
型柴 电潜艇 。本 文 就 鱼雷 武 器 装 备 、 展动 向 、 发 发
准 口径 )通常 由 MK3 , 2水 面舰 船 发射 装 置 或直 升
摘
要
鱼雷武器技术在现代 战争 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 的作用 。文章介 绍了鱼雷武器技术 的发展历程 以及装备 的研
制 、 进 情 况 , 出 了在 现 代 战 争 中发 展 鱼 雷 武 器 技 术 的 优 势 和 重要 性 , 点 探 讨 了几 种 鱼 雷 武 器 技 术 的性 能及 其 特 点 , 改 指 重 最 后 论 述 了 鱼雷 武 器 技 术 的发 展 动 向 与 分析 。 关键词 鱼雷武器 ; 术 ; 展 技 发
总第 14 9 期 21 0 0年第 8 期
舰 船 电 子 工 程
S i e to i g n e i g h p Elc r nc En i e r n
Vo . O No 8 13 .
1 2
国外 鱼 雷 武 器 技 术海军驻沈 阳弹药专业军事代表室” 沈 阳 1 04 )海军驻锦州地区军事代表室。 锦州 11 0 ) 1O 5 ( 20 0
( itr p ee tt eOfieo v iz o ,Jn h u 1 1 0 ) M l ay Re rsn ai f fNa yi Jn h u i v c n iz o 2 0 0
百年鱼雷
百年鱼雷1866年,英国人罗伯特·怀特黑得制成一种新的水中兵器,由于其外形很像鱼,的别是像那种专爱攻击水下大型动物的电鳗,而电鳗的拉丁名称是“Torpedinidae”,所以人们便将这种新兵器命名为“Torpedo”,鱼雷。
至今已是140多年。
在兵器的发展史中,140年,经历了多少兵器从新生到销往,而鱼雷依然矍铄,其不俗的表现,更不容小视。
虽古老而不可替代,,鱼雷至今仍是反潜的重要武器。
在导弹技术日益精确的今天,甚至有人说,百年鱼雷的技术含量超过导弹。
这种说法是否正确,我们不做评论,但是,这样一种重要的武器,在世界上能够生产它的厂家却是屈指可数,也多少隐射些什么。
这就是鱼雷-百年辉煌,百年荣耀,百年如此!世界鱼雷武器鱼雷问世以来,它的表现有目共睹。
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鱼雷击沉运输船1153万吨、占被击沉运输船总吨位的89%;击沉大、中型舰艇162艘,占被击沉舰艇总数的49%。
第二次世界大战,鱼雷击沉运输船1445万吨,占被击沉运输船总吨位的68%;击沉大、中型舰艇369艘,占被击沉舰艇总数的38.5%。
后来的局部海战中,鱼雷也有不错的表现。
1950年7月1日,朝鲜人民军的鱼雷艇夜袭美国“芝加哥”号巡洋舰,命中3枚,使其沉没,美军还有一艘驱逐舰被击伤。
最有戏剧性的是,1982年马岛海战中,载有现代先进鱼雷的英国核潜艇“征服者”号,竟是用二战时服役的直航鱼雷MK8击沉了阿根廷巡洋舰“贝尔格拉诺将军”号。
鱼雷的生命力由此可见一斑。
如今,反舰、反潜导弹快速发展,百年兵器-鱼雷何以能长盛不衰呢?鱼雷航行于水下,特别是可由潜艇从水下发射,隐蔽性远高于导弹。
更重要的是,鱼雷在水下爆炸的威力远大于空气中,因为水的密度比空气大800倍,而压缩性只有空气的1/2500,是爆炸的良好导体。
炸药在水中爆炸瞬间,可形成几万个大气压和几千度的高温瓦斯,并以6000~7000米/秒的速度迅速膨胀,强大的冲击波能轻易击穿舰艇的水下部分。
鱼雷及其发射装置用新材料技术的发展
鱼雷及其发射装置用新材料技术的发展
鱼雷及其发射装置用新材料技术的发展
作者:吴始栋;王岳;程德彬;王永朝
作者机构:洛阳船舶材料研究所,河南,洛阳,471039;洛阳船舶材料研究所,河南,洛阳,471039;洛阳船舶材料研究所,河南,洛阳,471039;洛阳船舶材料研究所,河南,洛阳,471039
来源:鱼雷技术
ISSN:1673-1948
年:2006
卷:014
期:002
页码:7-11
页数:5
中图分类:TJ635;TB3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鱼雷;发射装置;铝合金壳体;保护涂层;降阻涂料;复合材料;超导材料;永磁材料
摘要:为了满足鱼雷及发射装置发展的需要,国外不断开发新材料和改进壳体表面防护技术、修复技术与发射装置技术.至今,已经研制了满足重型鱼雷燃料舱要求的新型Al-Li合金;筛选了壳体防腐涂料,采用了有效的铝表面阳极化处理和涂料综合保护方法,在鱼雷发射管内加入缓蚀片剂以加强对壳体的防腐;采用先进的壳体激光熔敷修复工艺,解决了鱼雷以往存在的问题,提高了焊接质量和成品率;应用减阻降噪涂料,起到了提高航速、增加声纳探测距离、提高命中率、降低阻力和防污的作用;采用先进的复合材料,可减轻推进器的重量并提高效率,可延长活塞头的使用寿命;采用先进的永磁材料和超导材料的电磁发射装置取代压缩空气装置,可简化其结构,减少维护工作,便于精确控制发射过程.总之,新材料技术的开发与研究将成为提高鱼雷性能的基础.。
预定相遇态势的潜射鱼雷射击及其技术方法
预定相遇态势的潜射鱼雷射击及其技术方法李本昌;李长文【摘要】为发挥鱼雷的作战效能,提出潜射鱼雷有利相遇态势的概念,指出当一次转角射击不能满足鱼雷以有利相遇态势接近并发现目标时,各种自导方式的鱼雷均需要二次转角射击.在给出二次转角射击时机、解算模型的基础上,着重对预定相遇态势射击的关键——二次转向点的选择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引入基于鱼雷自导探测距离的二次转向点与预定相遇点之间距离的选择方法,使得二次转向点的选择更具合理性和针对性,且适用于包括直航鱼雷在内的各种鱼雷.%In order to exert operational effectiveness for torpedo, this paper bring forward the conception of sub-launched torpedo favorableness meeting situation, points out that torpedoes of every homing method need second turning angle firing when first turning angle firing can't satisfy torpedo to approach and find the target with favored meeting situation. The key point of second turning angle firing—how to choose the second turning point is emphasized systemic research, based on giving out the second turning angle firing occasion and count model used in submarine torpedo weapon system. The paper imposts choosing method of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second turning point and given meeting point based on torpedo homing detected distance, so to make the choose of second turning point have more rationality and pertinence, and can be suitable for all kinds of torpedoes which include straight running torpedo.【期刊名称】《指挥控制与仿真》【年(卷),期】2013(035)002【总页数】4页(P5-8)【关键词】自导方式;辐射噪声;二次转角;瞄准点;相遇态势【作者】李本昌;李长文【作者单位】海军潜艇学院,山东青岛26604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E925.23;TJ630.3+4通常,潜射鱼雷在攻击过程中,鱼雷的二次转角主要用于实现多雷的平行航向齐射。
1894甲午大海战真相:“致远”号是被自己的鱼雷炸沉的
[键入文字]1894 甲午大海战真相:“致远”号是被自己的鱼雷炸沉的1894 甲午大海战真相:“致远”号是被自己的鱼雷炸沉的1894 年清朝与日本的甲午之战失败,其原因何在,直至今日,众说纷纭。
其实,对于一场战争的成败,除了对大背景大环境的分析,技术因素往往也是最重要的。
要承认,打仗是个技术活。
大家最熟悉的北洋水师的炮弹里掺沙子的故事,除了引发对军火质量和军火采购者的怀疑之外,其实也涉及到一个军事装备的技术问题。
被自己的鱼雷炸沉目前,尽管反舰导弹的普遍装备,使鱼雷在海战中的传统地位有所下降,但鱼雷仍是海军特别是潜艇的重要攻击武器。
现在的鱼雷,发射后可自行控制航行方向和深度,只要一接触舰船就会爆炸,具有速度快、航程远、隐蔽性好、命中率高和破坏性大的特点,真堪称“水中导弹”。
任何导弹,即使是专门用来反潜的导弹,在飞行过程都有脱离水面进行制导的阶段,而鱼雷却自始至终都在水中航行。
1866 年,英国工程师罗伯特·怀特黑德成功地研制出第一枚真正意义上的鱼雷,并根据怀特黑德(White Head)名字的含义,而定名为“白头鱼雷”。
它外形似鱼,用压缩空气发动机带动单螺旋桨推进,通过液压阀操纵尾部的水平舵板以控制航行深度。
不过,直到19 世纪末,鱼雷的航速也不过11 公里/小时,射程180~640 米,且性能很不稳定。
国人长期以来都认为,1894 年“甲午海战”中,民族英雄邓世昌的“致远”舰是被日舰“吉野”号发射的鱼雷击沉的。
但从近年发掘出的史料看,所有日舰并无当时发射鱼雷的记录,“致远”舰是因被日军炮火引燃自身鱼雷管中待发的鱼雷,而爆炸沉没的。
直到1904 年,美国人布里斯才发明出第一条热动力鱼雷(亦称“蒸汽瓦斯鱼雷”),使鱼雷航速提至约65 公里/小时,航程达2740 米。
鱼雷终于成为堪与舰炮齐肩的海军主战兵器。
二战中,交战各方共发射了约3 万枚鱼雷,击沉运输船1366 万吨,占被击沉1。
鱼雷的几种形式
鱼雷作为海军的主战武器,在战争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一、鱼雷的分类1、按动力分类:电动力鱼雷、热动力鱼雷。
电动力鱼雷使用的动力通常有:硫酸电池、银锌电池、燃料电池等。
热动力鱼雷使用的动力通常有:煤油+高压空气,煤油+氧气,奥托燃料等。
2、按发射体分类:空投鱼雷、舰用鱼雷、潜用鱼雷。
3、按鱼雷自导方式分类:声自导鱼雷、尾流自导鱼雷声自导鱼雷既可攻舰,也可反潜。
尾流自导鱼雷只能攻舰。
4、按鱼雷的控制方式分类:直航式鱼雷、自导鱼雷、线导鱼雷5、按鱼雷的直径大小分类:重型鱼雷、轻型鱼雷目前国际上的鱼雷通用直径是533mm,重型鱼雷的直径多为650mm,轻型鱼雷的直径为320mm,如空投鱼雷,多为轻型。
而潜用鱼雷多为标准型或重型鱼雷。
二、鱼雷的发展鱼雷最初只能直航,即发射后走直线,因此要求鱼雷能很准确的瞄准目标。
而对直航鱼雷的规避也很简单,只需转向就可轻松规避。
同时,早期的鱼雷航程也很近,大多只有3000-4000米的距离。
随着时代的发展,鱼雷技术也大大提高。
在二战未期,德国首先研制出了自导鱼雷,但当时由于太过仓促,技术没有完全过关,自导鱼雷也没有真正派上用场,德国就战败了。
而德国的这些鱼雷专家被美国和苏联分别网罗至本国继续研究新式的鱼雷武器。
冷战时期,美苏两国继续进行军事竞争,鱼雷也是其中的一项。
但此时两国的研究方向却有不同。
美国重点在鱼雷的声自导技术,而苏联却声自导与尾流自导并举。
随着鱼雷自导技术的发展,反鱼雷技术也不断进步。
特别是对声自导鱼雷的对抗技术也越来越完善,自导鱼雷也越来越难以命中目标,为了对抗目标的机动,使鱼雷能更准确的捕获目标,发展了线导鱼雷。
即同发射载体通过线导来导引鱼雷去捕获目标,这样大大加强了鱼雷的捕获概率,也可使发射体先于目标使用武器,因为线导鱼雷可以先发射,后跟踪目标进行导引。
无论电动力鱼雷还是热动力鱼雷,其航速都不可能太高,因为海水中阻力大,比空气中的阻力大上300倍。
为了发展高速鱼雷,前苏联时期就开始研究超空泡鱼雷,即利用超空泡现象,可使鱼雷在海水中脱离与海水的接触而航行于空气中,这样鱼雷航速可达100节。
鱼雷发射技巧
本人电脑原本比较破,Geforce2 MX440的显卡,因此包括猎杀潜航3在内的众多游戏根本不敢玩。
一个月前,花了2000多元把CPU内存显卡主板四大件全部更新,因此把以前想玩但是玩不了的游戏统统拉出来爽了一下,其中就包括猎杀潜航3。
本文写作目的是给无法使用94%难度进行游戏的朋友,因此已经熟练使用100%难度进行游戏的大侠请出门左拐。
此外,如果刚刚接触游戏的朋友,也需要至少把训练关稍微玩一下,以免阅读困难。
-------------这里正式开始--------------------到目前为止,整个猎杀潜航3的游戏生涯如下:1.首先用电驴下载了一份1.4的汉化版,因为汉化补丁较早,有BUG会无故跳出游戏,因此在游侠重新下载了第四版的汉化补丁,装上开始游戏。
2.用29%难度开始游戏,开始熟悉游戏,发现除了画面,整个游戏思路和前两作基本相同。
3.闲时上网拜读各位前辈的经验文章,无外乎如何使用海图测算、如何手动发射鱼雷。
其中手动鱼雷发射比较有趣,但也相当繁琐,不把手册翻个几十遍甚至连船只都鉴别不了。
因此本人把理论吃透,实际操作几次后就放弃了100%难度,毕竟是玩游戏,不是BT就不要难为自己,本来就是武器官的活咱就别跟他抢了。
4.虽然放弃了100%难度,但是为了成就感,咱也不能把难度弄得太低了,在这里我强力推荐94%难度。
这个难度就是只打开武器官部分。
理论上弄清楚如何手动测算和发射就可以了,真正玩起来千万别难为自己,毕竟潜艇数据测算本来就是几个人一起。
5.94%难度基本已经是很真实了,海图上看不到敌船、无法使用自由视角、数据不会自动更新,只不过有个万能的武器官(开心咩)。
这个难度个人感觉是既保证汹涌澎湃的成就感,又不会让自己累到吐血的最佳比例难度。
再次强烈推荐。
-------------套路经验介绍--------------------出了港,就是茫茫大海了,如何使用海图就是第一课。
下面具体讲述下海图的用途和测算方法,可能和某些前辈的方法有所不同,但原理相同。
鱼雷全弹道设计
再搜索时的制导方式和再搜索形式,与鱼雷 丢失目标时的制导方式及状态有关。在主动自导 时丢失目标,则进行主动自导再搜索;在被动自 导时丢失目标,则进行被动自导再搜索。
主动自导时的再搜索弹道形式与丢失目标时 目标是否核实及丢失时的距离有关,一般分为3种 形式。
1.目标未经过核实就丢失目标的再搜索
2.远距离丢失目标的再搜索
四、 捕获和攻击段弹道设计
1. 声自导
对于大多数鱼雷来说,其对目标的探测主要是 目标在航行过程中所发出的噪声(被动方式下)或声 反射,并通过海水的传播而到达鱼雷的自导装置, 从而测定目标的有关运动参数。
常见的导引规律有尾追法固定提前角导引法、 自动调整提前角法和比例导引法等。
2.尾流自导
尾流自导是利用敌舰的尾流来导引鱼雷攻击目 标,以其不受敌水声对抗器材的诱骗和干扰的独特 优点正越来越多地应用在攻击水面舰艇的鱼雷上。
1
1 (
p sinV
sin
q0
cos q0
1 p sinV sin q cos q
1 p2 sin2 V 1 p2 sin2 V
)
p cosV 1 p2 sin2V
]
2)当 p sinV 1 时,可以导出:
r
r0
(1 sin q0 1 sin q
)e p
cosV
[tan(
2
q0 2
)tan( q )] 22
的导引过程中,鱼雷的速度矢量与视线保持一定
的角度的导引规律。其导引方程为
V 0
V =常数≠0
弹道方程
固定提前角导引时,若取基准线平行于目标的 运动轨迹,目标的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变,导引的 几何关系如图3所示。
其相对运动方程组为:
整理
第一章1 鱼雷:是一种自动推进并按预定的航向和深度航行,自动导向目标且在命中目标时能自动爆炸的水中兵器。
2 鱼雷武器的特点:鱼雷武器的进攻性强、鱼雷武器的隐蔽性好、鱼雷武器的破坏威力大、鱼雷武器战斗使用广泛3 鱼雷的种类繁多,试按照动力装置、直径、制导方式对其分类。
按动力装置分为:热动力鱼雷和电动力鱼雷按直径分为:重型鱼雷(直径为533mm或大于533mm)和轻型鱼雷(直径为324mm或小于324mm),重型鱼雷的装药量一般在200kg以上,可用于睡眠舰艇获潜艇;轻型鱼雷的装药量一般小于100kg,主要用于反潜。
按制导方式分为:直航鱼雷、自导鱼雷、线导鱼雷等按攻击对象分为:反舰鱼雷、反潜鱼雷按运载工具分为:舰用、潜用、空投、火箭助飞鱼雷4 鱼雷的基本系统包括:战斗部、动力推进系统、制导系统、总体结构等。
各部分的作用:总体结构:把各个部分进行合理布置和联接,以组成鱼雷整体,并使其具有良好的总体性能战雷段:对目标起直接破坏作用动力推进系统:决定鱼雷的航程和速度制导系统:导引和控制鱼雷能准确地命中目标,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自控系统、自导系统、线导系统5简述鱼雷在海战中的作用1)是反潜的主要武器由于潜艇战斗性能的改进和它在海上战斗行动中作用的增大,反潜战成为各国海军非常突出的问题,将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
2)用于攻击水面战舰及反航母航母和大中型水面舰艇及编队具有较强的对空,对海防御能力,采用潜艇携带鱼雷隐蔽攻击,远距离突袭是反航母及打击大中型水面舰艇的有效方法和战术。
3)破坏海上运输航线潜艇具有较长时间的海上独立活动能力,携带鱼雷武器,能在水下隐蔽,突然准确地给予运输船只以威力巨大的打击。
航空兵也可在远距离外用鱼雷快速突击。
4)袭击水下设施鱼雷可以用来破坏敌人的港口、码头、船坞、水闸和其他水下工程,以及各种水下障碍,有使用方便、破坏效果彻底等特点。
6 鱼雷已经历经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请对第一枚鱼雷、第一枚热动力雷、第一枚电动力雷和第一枚声自导雷的诞生做一介绍。
世界各国现役水中兵器及发展
世界各国现役水中兵器的装备及发展情况水中兵器主要包括鱼雷、水雷、深弾,其作为最具海军特色的作战武器,至今已有100 多年发展历史,并在近代历次海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战后,美、苏、欧等海军发达国家的水中兵器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在20 世纪80 ~90 年代逐步达到了技术顶峰,即传统鱼雷、水雷和深弾的总体及各系统技术日趋成熟,然而目前我国水中兵器技术整体上还处于跟跑地位。
实际上,美、苏已在20 世纪70 年代开始,尝试将火箭与鱼雷,鱼雷与水雷结合,鱼雷与深弾结合,发展出了自航水雷、自导水雷、火箭助飞鱼雷等新式武器装备,显著提高了装备作战效能,丰富了传统水中兵器的发展途径。
本文将对传统水中兵器的发展进行分析,结合国外水中兵器的融合发展情况,分析传统水中兵器通过融合发展而推出的已有装备和可能出现的新式装备,为加速我国水中兵器装备发展及日后的学习和认识提供借鉴。
1.鱼雷装备情况:鱼雷自问世以来它的表现有目共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鱼雷击沉运输船1153万吨,占被击沉运输船总吨位的89%,击沉大中型舰艇162艘,占被击沉舰艇总数的49%。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鱼雷击沉运输船1445万吨,占被击沉运输船总吨位的68%,击沉大中型舰艇369艘,占被击沉舰艇总数的38.5%,后来的局部海战中,鱼类的表现也有不凡的表现。
鱼雷的生命力由此可见一斑。
现代的鱼雷为完成不同的作战使命,一般按轻重两个系列发展,同时还发展了以轻型鱼雷为战斗部的火箭助鱼雷。
1)重型鱼雷:也称大型鱼雷,直径一般为533毫米或更大,可由潜艇或水面舰艇携带,用于攻击水命舰艇或潜艇,特点是航程远,速度快,威力大,用途广泛。
主要现役装备有:MK48系列(美),A184,黑鲨(意),旗鱼(英),DM2A3(德),2000型(瑞典),TEST-71(俄罗斯)、UGST(俄罗斯)、65-73超重型鱼雷(俄罗斯)。
美国MK48MOD7型鱼雷打击护卫舰实验图2)轻型鱼雷:直径一般小于400毫米,适合于水面舰艇,直升机空投以及火箭助飞发射,其主要任务是反潜,也兼顾反舰,其特点是适合多平台携带、速度高、机动灵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 盖传 动装 置液缸 与传 动轴 的不 同轴 度 , 对 这 开启 前 盖 传 动装 置 运 动 的平 稳 及 各部 件 受 力
的均衡 是 非 常 关键 的 。从 我 们 的观 察 中可 以
发现 , 动轴 在穿 过 耐 压 壳 体 填料 函 的孔 时 , 传
如果其与液缸的不同轴度不好 , 也就是说液缸
2 李诗久 , 3 N. 曼 , 纽 1JF布拉 克伯恩 ,. 液动气动控 制 科 学 出版社
工程流体力学 船舶 流体 力学
机械工业 出版社 人 民交通 出版社
5 5
与传 动轴 的轴线 出现 “ 点” 当将 它们用 螺 栓 折 , 连接起 来 时 , 出现 明显 的液缸 及基 座抖 动 现 就 象 , 是受 力不 均 造 成 的 , 使 某 些 部件 长 期 这 它 受 到更 多 的偏 转 力 。从 而对 开 启 前 盖传 动 装
置不利 。
b应 严格 按 照 图纸 要求 施工 , , 如果 由于 防
关闭, 也可人 工手 操液 动完 成前盖 的开 、 。 闭
某次某 艇 的训 练 中 , 曾经 意外 发生 过诱 饵发 射
装置在 开启 前 盖 的过 程 中 , 盖 只开启 一小 部 前
开启 的动力 由艇 上 的液压源 提供 , 压力 油 推动 液缸 活 塞 , 动 连杆 机 构 及 花键 轴 , 前 带 使
产生 间 隙 , 终 使 防 波板 在 紧 固 中发 生 滑 动 , 最
带来 故 障隐 患 。 由于诱饵 发射 装置 前盖 以外 的部 分 , 由 须 相关 单 位处 置 , 因此本 文提 出 以下几点 建议 : a 安装 开启前 盖传 动装 置时 , , 应保 证 开 启
备更加好用 、 顶用 , 整体性能更上一个 台阶。
利转 到位 。见示 意图 。
装 置 的开启 前 盖方式 是 向侧 面开合 , 绕轴 为左 右转 动 ; 而诱 饵发 射装 置 的开启 前盖 方式 是上 下 开合 , 绕轴 为上 下 转 动 , 此 重 力对 支撑 点 因
也 有影 响 。如 果在 安 装 发 射 管及 防波 板 的施
4 结 束 语
生过前盖打不开的故 障, 如果是设计原 因, 因
为是设计 上 固有 的 , 障应 该 重 复 , 故 因此 可 以 排除设计 的原 因 。
间, 从计算数据到作图 比较 , 可以说设计 上绝 对不存在机械死点 。同时 , 在诱饵发射装置 的
图 2 前 盖
对 于故 障原 因 , 有很 多 分析 和猜 想 , 们 人 认 为最 可 能 的是 以下 几点 :, a开启 前 盖传 动 装
又检查 了在旁边另一具某号正常的发射管 , 其
在 开 启前 盖及 防波板 的过程 中 , 一 现象不 曾 这 发生 , 而且 , 具 正 常 发射 管 的 防波 板 支 架 上 这
过潜艇外壳的开孔 , 到潜艇外壳开孔 的上方 转 背面 , 防波板藏于潜艇外壳的开孔上方艇壳 内 侧的空间里 , 从而露 出发射 管 口便于发 射器
要 让诱饵 发射装 置各 系统 正常 工作 , 特别 是通 海的开启 前盖 传动装 置包 括前 盖 、 盖正 后
工 中, 打螺 栓孔 的位 置 , 出现偏差 , 至孔 打大 甚 了些 ( 由于 发 射管 孔 口施工 位 置 很小 , 人 员 对
施 工影 响较 大 ) 那 么 随着 使 用 次数 及 时间 的 ,
发射装置舷外部分进行了全面的检查 , 通过检 查确定 , 诱饵发射装置 的开启 前盖传动装置 、
前盖等部件没有问题 , 当通过相邻 的、 没有问
5 3
鱼雷与 发射技 术
题 的发 射 管 打 开 前 盖 , 员 钻 人 防波 板 开 口 人
的, 我们 指挥 舱 内的操 作 人 员 , 复动 作 了 几 反
诱 饵 发 射 装 置 已经 广 泛 应 用 于 我 国各 型 潜 艇 中 。该 型 诱 饵 发 射 装 置 具 有 占地 少 、 构 紧 结 凑、 自动化 程度 高 、 能可 靠 等等 特点 , 性 从几 型
潜艇 数年 的使用 情 况看 , 用 状况 良好 。但 在 使
l 开启前盖传动装置的结构
诱 饵发射 装 置 要 发射 己装 填 于 发 射 管 中 的水 声对抗 器材 , 须 先打 开 前 盖 , 工作 由 必 该 开启 前盖 传 动 装 置 来 完成 。 开启 前 盖传 动装 置 由连 杆结 构 、 动 拉杆 、 缸 、 轴器 、 传 液 联 花键 轴及 前盖 等 组 成 。它 可 根据 指令 自动 打 开 或
次 , 况就 是 这样 。见 示意 图。 情
处, 检查旁边打不开 的那具发射管时 , 现了 发 问题 的所 在 , 了证实 问题确实 是 由这 引起 为
图 3 前 盖 及 防 波 板
我 们 发 现 支撑 及 紧 固 防波 板 支架 的三 处
我们 在艇 外 船 台 防波 板 处 , 楚 看 到 , 清 发 生 故 障 的某号 发射 管在 开启 前盖 时 , 防波板 往 下 一沉 , 后再 往上 转动 , 然 这时 , 波板上 缘 便 防 碰 上 了艇 外壳 防波 板开 孔 的下 边缘 ( 3中 A 图 处 )就卡在 这 里 , 前盖 再也无 法 动弹 。我 们 , 使 通 知 舱 内操 作 人 员关 盖 , 波 板 又恢 复 原 状 , 防 再 试 一 次开启 前 盖 , 同样 现象 又发 生 了。我 们
材。
的三个螺栓固定紧密 , 不产生任何 的滑动或窜
动, 因此 开启 前 盖 时 , 防波 板 顺 利地 旋 转 到 了
。诱饵发射装 置影 响前 盖开 、 闭的原因分析 及对策 。
潜 艇外壳 的开孔 上方 艇壳 内侧 的空 间里 。
现象 , 建议艇 总体 设 计 防 波板 孔 口时 , 不 影 在 响艇 噪声指 标及 艇运 动阻力 的情 况下 , 当加 适
图 4 艇 上 防波 板 开 孔 示 意 图 参 考 文 献
波板孔 口处空间狭小 , 施工人员难 以保证精度 要求 , 那应该制定特殊加工方案或特殊工艺方 法, 以保证关键螺孔的 ̄ -要求。 Jv u
C, 为防 止 由 于装 配 的 误 差 , 使 用 一 段 或 时间后 因某 种意外 的原 因 , 防波板 出现 前述 使
图 1诱饵发 射装置及开启前盖传动装置
52
。诱饵发射装置影响前盖开 、 闭的原 因分析及 对策。
为什 么会发 生 打不 开前 盖 的情况 呢 ? 是
假 海试验 样机 阶段 , 开启 前 盖传动 装 置经 历 了 数 百次 的开 、 关试 验 , 从没 有 发 生 一 次 此 类 故
否是设计上的原固造成 上述故障?或是连 杆
固定 螺栓 孔均 是 椭 圆形 , 这造 成 固定 螺 栓可 以 在椭 圆孔 中产 生 了一 个滑 动 量 , 在前 盖 开启 过 程 中 , 波 板 支 架 由 于 螺 栓 滑 动 或 下 沉 一 个 防
,
导 致 与支 架 焊 为 一 体 的防 波 板 也 滑 动 或 下
沉一个 8 , 开启 前 盖时 防波 板绕 轴 心转 动 量 在 的轨迹 发 生 变 化 。 正 常情 况 下 防 波 板 应 随 诱 饵发 射装 置前 盖 绕前 盖轴 心 向上转 动 , 正好 转
和转 臂 之 间存在机 械死 点 呢?经 分 析 , 们认 我 为从 设计 上 已 经从 严 把 关 , 部 件 、 件 精 心 各 零 设 计 , 复核 算 , 别 是 连杆 和 花键 轴 转 臂 之 反 特
障。一系列艇装备的诱饵发射装置, 经系泊试
验、 航行 试验及 交 艇 后 的正 常使 用 , 没 有发 均
海砺 子 , 者 是盐 垢 ; , 盖 部 分被 什 么 东 西 或 b前
缠住 了, 譬如水草 等; , C 传动轴变形 , 导致 卡
住。
2 故障原 因的发现
当艇 进入 坞修期 时 , 我们在 船 坞里对 诱 饵
由于 当 时艇 在海 里 , 有 关于舷 外 的部 分 所
无法观察 , 也不可 能为解 决此次故 障让艇 进 坞 。我们只能先通过海军潜水员下水 , 在发生 故障的发射管 口处 , 反复摸索。最终确认没有
常工作 , 以保 证安全 , 必须 从设 计 、 构 、 结 加工 、
安装 、 用操 作等方 面提 供有 力 的保 障 。设计 使 单位也 可从部 队使用 中发 现 的问题 中 。 改进设 计 , 到解决 问题 的更 好 方 法 , 找 以使 我们 的装
增加 , 有可能使螺孔逐步扩大成轻微的椭圆而
鱼雷与发射技术
诱饵发 射装 置影响前盖开 、 闭的原 因分析及对策
75所 昆明分部 0 王 东
摘要 : 初步分析 了追成诱 饵发射 装置前盖打不开 , 关不上的原 因, 或 并从设计 、 制造及安装 方面提 出了解
决 该 问题 的 建议
关键词 : 诱饵发射装置
故障
前盖装置
0 引 言 作为潜艇水声对抗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对解 决问题 的建议
诱 饵 发射装 置 的开启 前 盖方式 , 和鱼雷发 射 装 置的 开启前 盖方 式是 不一 样 的 , 鱼雷 发射
大防波板孔 口尺寸, 宽度不变 , 只需在上部增
加 2 0毫 米 , 防波 板 与 艇 孔 口之 间 的 间 0~3 使
隙加 大一点 。这样 , 即使 防 波板各转 动 副之 间 出现 间隙 , 防波 板 也能 让 过 孔 口上边 缘 , 而顺
盖开 、 闭。前 盖 上有 凸耳 , 过 它 用 螺 栓 及 支 通
分, 就无 法再 打 开 的 情 况 , 操作 者 反 复 几 次 经
手动 开盖尝 试 后 , 成 前 盖 既 无法 打 开 , 无 造 也 法关 闭的 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