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县十三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乾县“十三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6~2020年)
乾县国土资源局
二〇一六年十二月
乾县“十三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6~2020年)
组长:焦志鹏代县长
副组长:张继荣副县长、公安局长
陈永胜县政府办公室主任
胡小乔县国土资源局局长
成员:李筱县发改局局长
席俊昭县监察局局长
窦光涛县农业局局长
刘小纲县水利局局长
周明璞县交通局副局长
窦公安县电力局局长
王大伟县国土资源局总工程师
目录
前言 (5)
一、地质灾害防治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6)
(一)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 ............................................................................... - 6 - (二)地质环境基本特点 ................................................................................... - 6 - (三)地质灾害现状 ........................................................................................... - 7 - (四)“十二五”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成效 ....................................................... - 9 - (五)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 - 11 - (六)防治工作面临形势 ................................................................................. - 12 - 二、规划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13)
(一)指导思想 ................................................................................................. - 13 -(二)规划原则 ................................................................................................. - 13 -(三)规划目标 ................................................................................................. - 14 -三、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和重点防治区 (15)
(一)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 ......................................................................... - 15 -(二)地质灾害防治分区 ................................................................................. - 18 -(三)地质灾害防治重点 ................................................................................. - 21 -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部署 (22)
(一)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建设 ................................................................. - 22 -(二)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 - 22 -(三)综合治理体系建设 ................................................................................. - 23 -(四)地质灾害应急能力体系建设 ................................................................. - 24 -五、经费概算与筹措 (27)
(一)经费估算 ................................................................................................. - 27 -(二)经费筹措 ................................................................................................. - 29 -六、保障措施 (31)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各级责任 ............................................................. - 31 -(二)完善法规、健全基本制度 ..................................................................... - 31 -(三)建立机制,加大地质灾害防治资金投入 ............................................. - 31 -
(四)坚持以人为本,做好应急抢险救灾工作 ............................................. - 32 -(五)加强宣传培训 ......................................................................................... - 32 -七、附则. (33)
附表:
附表1 乾县地质灾害隐患点及防治规划一览表
附表2 乾县地质灾害“十三五”防治规划经费估算表
附图:
附图1:乾县地质灾害分布及易发程度分区图(1:100000)
附图2:乾县“十三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图(1:100000)
前言
为了有效防治地质灾害,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394号)、《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编制《乾县“十三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以下简称为《规划》)。
本《规划》适用乾县辖区内由自然因素或者人为工程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规划》是在全面、系统收集乾县经济、社会发展资料及对全县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考虑与《陕西省“十三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咸阳市“十三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乾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乾县移民搬迁规划》、《乾县第三轮矿产资源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综合分析编制完成的。
《规划》结合近年来发生的地质灾害情况和防治工作经验,重点对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群测群防、监测预警、避灾搬迁、工程治理、能力建设等六方面进行规划,初步估算了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并提出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是我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指导性文件,适用于全县范围。
《规划》基准年为2015年,规划期限2016~2020年。
《规划》适用范围为乾县下辖的15镇、1街道办事处,173个行政村,4个三农服务中心。
一、地质灾害防治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一)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
乾县隶属于陕西省咸阳市,东临礼泉县、西接扶风、麟游县,南连兴平、武功县,北临永寿县。
总面积1002.71km2,总人口53.89万。
地理坐标:东经108°00′13″-108°24′18″;北纬34°19′36″-34°45′05″。
县境内交通方便,东距省会西安60公里、西安咸阳国际机场35公里,南距陇海线30公里,312国道、福银高速和西平铁路穿境而过,107省道及周边县市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县域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为小麦、玉米,经济作物以苹果、梨、柿子为主,种植面积较大,经济效益好,是乾县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畜牧业以养奶牛为主,为乾县的另一个经济增长点;工、企业以小型的纺织厂、砖厂、橡塑化、食品加工业、水泥厂为主;矿产开采以石灰岩为主;县域内著名景点乾陵带动了旅游业和餐饮业的蓬勃发展。
(二)地质环境基本特点
1、气象
乾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2.7℃,极端最高气温41.1℃,极端最低气温–17.4℃,无霜期224天,年平均降水量537.9mm,县境南北降水量有差距,北部最多,其次是南部,中部最少,西部又略多于东部。
2、水文
乾县境内主要有漆水河、漠谷河、泔河等三条河流,属黄河水系渭河流域支流。
漆水河:发源于麟游县,流经本县关头三农服务中心西南边境杨西河坡,南趋永寿县好畤河后转向南流,由米家河再入乾县境,经羊毛湾、龙岩寺,于龙塘口出峪。
至临平镇王家庄出境南流入武功县汇入渭河。
漠谷河:发源于永寿县,从本县梁山镇与关头三农服务中心的交界处嘴头入境,至王村镇牛池沟村出境入武功界,南流经武功县汇入渭河。
泔河:发源于永寿县,由峰阳镇西胡村入境,在阳峪镇南北村汇合了注泔沟,
至阳洪镇杨庄村东沿灵源镇与礼泉县的边境流过一段后东流入礼泉县,汇入泾河。
3、地貌
乾县地处关中盆地中段,属渭北黄土台塬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按地貌形态大致可分为黄土梁塬沟壑区,二级黄土台塬区,一级黄土台塬区。
境内最高点为东北角上的五峰山主峰,海拔1474.7m,全县最低点为周城镇窦村漠谷河谷底,海拔476m。
4、地层岩性
乾县地层属于华北地台区、陕甘宁盆缘分区。
出露地层主要为寒武系(∈)、奥陶系(O)、二叠系(P)、第四系(Q)等。
县境内绝大部分面积被黄土覆盖,黄土结构疏松多孔,垂直节理发育,遇水容易软化,抗剪抗压强度减弱,加之黄土斜坡沟壑发育,易形成临空面,诱发崩塌和滑坡地质灾害。
5、地质构造
乾县大地构造位置属于中朝准地台南部。
区内构造以断裂构造(多表现为隐伏断裂)为主。
断裂:区内断裂可分为三组,一组为NE向断裂:包括F1乾陵断裂、F2乾县—合阳断裂、F3姜村—礼泉断裂;一组为NW向断裂:县境内有一条,F4周城—姜村断裂;第三组为NNE向断裂,F5淡村—佛头断裂。
6、地震
调查区属于华北地震区汾渭强地震带南端的渭河地震区,为陕西省地震活动较强烈的地区。
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本区地震峰值加速度0.15g,抗震设防烈度为Ⅶ度,特征周期0.45s。
(三)地质灾害现状
截止2015年底,全县共有地质灾害点23处。
其中,滑坡3处,崩塌 20处,分别占地质灾害隐患点总数的13.04%、86.96%(见附表1)。
1、地质灾害类型及发育特征
(1)滑坡
县内滑坡均为黄土滑坡,分布于漠谷河、泔河及其支沟岸边,共有3处(1处中型,2处小型)。
其中关头街道桥北桥南村滑坡危险性大,共威胁6户30人的生
命财产安全和20间房;其它2处(周城镇慈母村,阳洪镇中陆陌村)滑坡危险性中等,主要影响耕地10亩。
(2)崩塌
崩塌主要分为黄土崩塌和岩质崩塌。
崩塌地质灾害点共20处(其中黄土崩塌17处,岩质崩塌3处),中型2处,小型18处,威胁21户114人,43孔窑洞,17亩耕地、500m泔惠渠和沟底道路行人、福银高速服务区,一座抽水站等。
2、地质灾害分布规律
(1)地域分布
乾县地貌类型属渭北黄土台塬区,黄土地层分布广泛,断裂构造较为复杂,降雨强度集中,境内沟谷水系较发育,因此地质灾害的分布呈现出山区、河流沟谷沿线灾点相对分布密度大。
(2)镇(办)分布
县城、集镇等地人口相对集中,人口密度大,人类工程活动相对强烈,地质灾害相对发育,往往是地质灾害易发区。
因各镇(办)所处的地质环境条件、人口密度、地理位置、植被发育、人类工程活动程度等不同,在辖区范围内地质灾害的分布亦呈现较大差异(见表1-1)。
3、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乾县地质灾害的发育在空间分布上与地形地貌密切相关,时间分布与降雨基本同步,而地质灾害的发育类型则受制于岩土体结构及特征,因而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具有区域性、群发性、周期性、突发性、链生性等特点。
4、地质灾害形成条件
岩土体类型、地形坡度是区内地质灾害形成的内在因素,降雨量及人类活动则为地质灾害形成的主要诱发因素。
(四)“十二五”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成效
县委、县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把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作为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构建公共体系的重要保障。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已经从原来粗放型管理步入到规范、科学、有序的管理轨道。
主要工作成效:
1、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2004年国务院394号令公布了《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为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保障,使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
县委、县政府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抓住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有利时机,颁布实施了《乾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为县政府及各职能部门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指导性文件和科学依据;健全了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机构,并延伸到了各镇国土所,落实了各职能部门的防治职责,修订完善了《乾县处置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全面贯彻执行汛期检查,汛期值班、险情巡查、灾情速报制度,建立了突发性地质灾害救灾快速反应机制,有效处置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加强工程建设项目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监管工作,尽量从源头上遏制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
2、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深入进行
《乾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的编制,对全县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点进行了详细深入调查、分析,提出了一系列搬迁避让、工程治理、监测等防治措施。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由专业队伍开展了全县的地质灾害排查工作,进一步查清了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完善更新了县区地质灾害现状资料,建立了数据库。
通过历次的地质灾害排查,进一步查明了全县地质灾害的类型、数量、规模与分布规律;基本掌握了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初步评价
了地质灾害点的稳定性与危害性,划分了地质灾害易发区;初步建立起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立了地质灾害信息系统,为县政府科学制定地质灾害防治、城乡建设、土地利用规划修编等提供了依据。
3、群测群防体系建设逐步完善
在“十二五”期间,乾县国土资源局建立地质灾害点群测群防体系,以单个地质灾害隐患点为监测预警基本单元,建立了县、镇、村、三级防治责任体系,层层签订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目标责任书,落实了防灾工作目标责任制。
积极开展汛前排查、汛期检查、汛后核查,及时将新增的地质灾害点纳入防控体系。
严格执行“一预案两卡”制度。
对威胁人口的隐患点,各相关镇(街道办)年年发放“两卡”、设立警示牌、指定责任人、制定撤离路线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县境内的地质灾害点实行“一点一案”制,针对其特点,提出搬迁避让或者工程治理等针对性措施;对威胁道路、耕地、机井的隐患点,设立警示牌,提醒行人注意。
十二五期间,认真贯彻上级的各项部署和要求,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应急预案体系,进一步健全地质灾害群策群防体系,积极做好监测预警和防范处置工作,汛期能根据县政府制定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市、县级地质灾害防治监测点“防抢撤”实施方案》积极协助相关各村镇、做好地质灾害点人员的撤离工作,并采取各项切实有效措施,协助各镇加大搬迁和治理力度,较好地完成了地质灾害管理工作任务。
4、开展了地质灾害勘查治理工作
乾县积极争取国家和省财政的资金,通过勘查、设计、施工等程序,已经完成了乾县北斗村三巷黄土崩塌应急治理工程1个灾害点;通过实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和搬迁避让等措施,已经消除了一批威胁城镇、村庄等人口密集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
5、地质灾害隐患点搬迁避让
乾县地形多为平坦或较平坦的塬面,以前许多村庄选择在地势起伏较大的塬边、沟边或者陡坎下。
切坎挖窑建房,极易诱发黄土崩塌地质灾害。
据调查,许多窑洞在暴雨期间或者连阴雨的情况下,常常发生窑顶上部坍塌、裂缝、渗水等,严重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在“十二五”期间,通过县政府组织,财政、国土等各部门的共同努力配合,共有26户居民已经搬出了窑洞重新建造新房居住,
远离地质灾害威胁。
6、气象预报预警
建立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
县国土局与县气象部门,在县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发布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实现了定量分等级预报,预报水平逐步提升,快速有效地向广大人民群众传递准确的气象信息,有效的控制灾情的发展。
7、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培训得到加强
我县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科普宣传,“十二五”期间,共发放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手册35000余份,宣传画报3000 余份,使更多群众了解到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大大提高了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了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救助能力。
为全面提升基层地质灾害防治能力,进一步加强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我县针对基层镇国土所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五到位”宣传培训活动,使更多的干部群众了解到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以及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五)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尚不完善
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网络体系的建设,运行与管理工作有待加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群专结合的监测体系尚不完善,缺乏监测技术人员和专业监测设备,监测手段落后,地质灾害应急处置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尚未健全,气象预警预报体系未全面开展,没有建立起有组织的、专门的、有预见性的资料信息提供和快速反应协调系统,难以实现地质灾害快速发布和为政府提供快速决策的功效。
2、技术力量不足,装备落后
县、镇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力量薄弱,技术人员不足,使群测群防、群专结合网络系统建设等方面存在一定困难。
地质灾害防治必需的设备未能配备或配齐,总体上技术装备落后,不能满足地质灾害应急抢险工作及监测预警工作的需要。
3、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县、镇财力有限,地质灾害防治资金严重不足,部分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居民未能搬迁避让,重大灾害点不能及时勘查治理。
兼职监测人员的补贴偏低,必须的仪器设备未能配齐。
经费不足制约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
4、应急反应经验不足,力量薄弱
地质灾害应急反应机制虽然已经形成,但经验不足,力量薄弱。
在今后的实践中有必要安排不同级别的应急演练,以锻炼队伍,提高应急指挥水平,增强实战能力。
5、地质灾害防治基本条件较差
国土资源部门缺乏基本的交通、监测、应急调查及工作设备,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受到制约,从而导致地质灾害在预防、应急、抢险等环节上出现“防灾无力、救灾不力”的被动局面。
虽然各级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机构和人员编制上给予了大力支持,但受编制和财力的限制,县国土资源局专业技术人员紧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管理人员数量不能满足实际要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六)防治工作面临形势
乾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具体如下:
(1)公路建设发展迅速,在新建道路和已建道路的拓宽,取直过程中,削坡填方、开山炸石形成的不稳定斜坡已引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已建好的公路也因切坡较高存在地质灾害隐患。
(2)乾县北部地质构造复杂,泔河、漠西河两岸地形地貌起伏变化大,具有发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物质条件。
据气象、地震部门预测,本世纪前期,气候变化和地震均趋于活跃期,强降雨和地震引发的滑坡、崩塌、地裂缝等将可能加剧。
(3)人为工程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呈上升趋势。
区内黄土残塬地质环境脆弱,“十三五”期间基础工程设施建设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仍然较强,劈山修路、切坡建房等人为引发的滑坡、崩塌灾害仍将保持增长趋势。
(4)区内威胁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需要搬迁治理。
(5)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流域河谷两岸原有滑坡、崩塌灾害稳定性产生影响,增加了地质灾害的数量。
二、规划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围绕“保底线、减存量、控增量、提能力”的总要求,以健全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综合治理体系和应急体系为核心,尊重自然规律,加强地质环境保护。
坚持预防为主、搬迁避让与治理相结合,依靠科技进步,依法防灾减灾,切实提高防灾减灾综合能力和实效,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二)规划原则
1、以人为本,预防为主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
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的协调统一,通过减少或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来保护和服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建立以群测群防、专业监测、预报预警为基础,排查、巡查、核查为一体的综合监测预警体系,全面提升防范能力,加快推进以避险搬迁和工程治理相结合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消除机制。
3、全面规划,综合治理
综合考虑全县地质灾害的发育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与其它各类工作密切结合,从实际出发,整合社会资源,充分调动各方参与防治的积极性,帮助群众脱险、脱贫,改善生存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由此出发,根据灾害点具体情况实施地质灾害点分级管理,按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和稳定性分步实施防治任务。
4、统一管理,各负其责
县人民政府要加强对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统一领导,组织各相关部门、镇、街道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本县范围内的地质灾
害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
交通、住建、水利、安监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相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按照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实行防治工作的分级管理。
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根据灾害点的规模及危害程度,分别由县及各镇、街道政府负责治理;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坚持“谁引发、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
5、完善制度,依靠科技
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出台一批县级地质灾害防治办法、规定。
同时,依靠科技深化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力求应用新理论、新思路总结研究本县地质灾害发生、发展、演变规律及成因机制,用新技术、新方法治理地质灾害,提高地质灾害防灾减灾能力、水平、实效。
(三)规划目标
在规划期内(2016~2020年),建立、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监督管理体系,加大地质环境保护力度,有效遏制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势头,建立并逐步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和预警预报体系,结合各方面的能力和力量,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力度,有计划地开展地质灾害治理和受地质灾害威胁群众的搬迁避让工作,加强农村植树种草力度,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十三五”期间建立比较完善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加强“十有县”建设,具体目标为:
1、加强基础调查工作,进一步掌握全县境内地质灾害分布状况及危害程度;
2、加强群测群防网络的建设,并加强地质灾害的科普知识宣传工作,培训出一批有能力、有责任的基层地质灾害监测人员;
3、适时修订和完善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及其操作手册,应急救援和处置能力显著提高,最大限度的降低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率和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与人员伤亡;
4、基本完成对全县地质灾害隐患点和新发生的地质灾害点进行综合防治,按规划对隐患点进行防治、宜搬迁的进行搬迁避让等;
5、通过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综合治理,到本规划期末使已查明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基本脱险,新发生地质灾害点及时得到预防和治理。
三、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和重点防治区
(一)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
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具备发生地质灾害的地质环境条件,容易或者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地质灾害易发区是相对,而又随时间变换的概念。
考虑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气候植被、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及人类工程活动等主要因素,综合运用了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以及本次灾害点核查等成果,将全县划分为高易发区(A),中易发区(B),低易发区(C)(见表3-1及附图1)
1、地质灾害髙易发区(A)
该区主要包括泔河-注泔沟两岸沟壑区(A
1)和漠谷河两岸沟壑区(A
2
);总面
积283.68km2,占全县总面积的28.30%。
区内地质环境条件差,地质灾害隐患点呈带状分布。
发育地质灾害类型为崩塌和滑坡。
(1)泔河-注泔沟两岸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高易发区(A
1
)
该区主要包括泔河沟道、注泔沟两岸斜坡和岸边沟壑影响区。
行政区划由北向南分属峰阳镇、阳峪镇和阳洪镇管辖。
面积146.05km2,占全县总面积的14.57%。
发育地质灾害点14处,地质灾害点密度0.096处/km2。
(2)漠谷河两岸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高易发区(A
2
)
该区主要包括漠谷河及其支沟两岸。
行政区划分属关头三农服务中心、梁山镇、漠西三农服务中心、新阳镇、周城镇管辖。
面积137.63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13.73%。
发育地质灾害点8处,地质灾害点密度0.058处/km2。
2、地质灾害中易发区(B)
该区主要分布在有起伏的黄土台塬塬面上,面积401.68km2,占全县面积的40.06%,共分为3个小区。
(1)注泔镇地质灾害中易发区(B
1
)
该区分布在县域东北部,属注泔镇管辖。
面积33.39km2,占全县总面积的3.33%。
该区地形为较平坦的塬面,其间夹有沟谷。
居民多居住在塬面上,雨季发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大,主要危害耕地。
(2)梁山镇—城关街道办地质灾害中易发区(B
2
)
该区分布在县域北部,行政区划属梁山镇、城关街道办、阳洪镇、灵源镇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