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的影像诊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血后磁共振信号的变化,最主要由血液 中血红蛋白形状的不断变化所致;血红蛋 白由氧合血红蛋白→脱氧血红蛋白→高 铁 血红蛋白→含铁血黄素变化。
高场磁共振对出血的观察没有根本的提高。
脑出血
脑干出血
基底节脑出血
外囊 亚急性 脑出血
外囊陈旧性脑出血
脑叶出血
脑出血后内 囊改变
脑出血后常 规 T1WI 、 T2WI 以及Flair均未见 左侧内囊前肢改 变 , 而 DTI 显 示 左侧内囊前肢改 变。
脑出血
• 破入脑室和/或蛛网膜下腔 • 水肿和占位:2周最明显,2月消失 • 增强:
完整或不完整的环影,相当于原血肿的 大小和形状。
左侧丘脑血肿
右侧丘脑血肿破入脑室系统 2周后血肿吸收
左侧豆状核血肿2周后吸收
脑出血后脑软化
脑出血
MR表现:由于血液在磁场中受血液成分、
出血后的时间、磁场强度不同的影响。
动脉供血范围
大脑前动脉 大脑中动脉 脉络膜前动脉
大脑后动脉
大脑前动脉闭塞致脑梗死
大脑中动脉闭塞致脑梗死
大脑后动脉闭塞致脑梗死
小脑后下动脉闭塞致脑梗死
CT表现:
脑梗死
( <24小时) • 50~60%正常 • 早期征象
• 致密动脉征:为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椎动 脉或其他大动脉密度增高,CT值77~89Hu( 42~53Hu )
• 临床:一般无临床症状,个别有抽搐、神 经功能障碍、脑出血等,可伴皮肤毛细血 管扩张。
• 影像特点:边界不清小病灶,病变之间有 正常脑组织,典型者增强后呈毛刷状强化 。

• CT:典型表现为小的稍高密度结节,可伴钙 化,增强扫描典型者边缘呈毛刷状改变,CT 可为阴性
• MR:T1WI多为阴性,T2WI及FLAIR T2WI 50%表现为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典型者边缘 呈点状或毛刷样强化。
• MR典型表现为:中心混杂信号,周围有完 整含铁血黄素环;如有出血表现取决于出 血时间和时期;磁敏感成像可更好显示小 血管情况和小出血灶。
顶叶海绵状血管瘤
毛细血管扩张症
• 文献报道占CNS血管畸形16~20%。
• 病理:棕色或粉红色多发小病灶;显微 镜下由扩张的毛细血管构成(50~ 150μm),毛细血管病缺乏弹力纤维和 平滑肌,可与海绵状血管瘤并存。
• 临床:头痛、抽搐、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 ,对病程延长可逐渐加重或自行消退。
• 影像特点:小结节状或团块状肿物,无明 显占位效应,水肿轻或无,可显示出血等 合并征,追踪复查可显示其扩大、退化、 新生病灶等动态过程。
• CT:主要表现为边缘清晰类圆形病灶, 多呈不均匀稍高密度,占位效应不明显, 可伴钙化或全部钙化,强化程度与血栓形 成有关,无血栓部分可明显强化或延迟强 化。或约30~50%为阴性。
• 病理:由供血动脉、异常血管团、引流
静脉组成。
• 异常血管团由大小不等、粗细不均的
异常血管构成,其内含有少量的胶质增
生和无功能的脑组织以及不同时期出 血、钙化等。
• 临床:发病率0.2~0.8%,体征取决于病变 部位、大小、是否出血和其他合并症;多 在20~40岁发病,15岁以前发病15%,60 岁后发病少见;主要表现为抽搐、头痛、 破裂出血相关症,可伴智力减退、神经功 能紊乱、精神症状等;
顶叶AVM
• DSA:可直接显示异常血管团,更容易显示供 血动脉和引流静脉
海绵状血管瘤
• 占脑血管畸形15%,在隐匿性血管畸形 中最常见,可发生在脑任何部位,77% 发生在幕上、23%在幕下,颞叶和额叶 常见。
• 病理:深红色多发浆果样病变,内含不 同时期出血;显微镜下由缺乏肌层、弹 力层,内称内皮的海绵状血窦构成,内 有凝固或半凝固血块,可伴机化、钙化 或骨化;病变周围脑组织有含铁血黄素 沉着和染色。
脑血管病的影像学诊断
神经内科讲座 顾汉沛
概念
脑血管病是指各种病因所致脑血管 损害而引起的脑组织病变,临床表
现为各种脑功能障碍。
脑血管病主要类型
• 缺血性:短暂脑缺血发作—TIA;脑梗死(动脉 硬化性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 分水岭脑梗死、出血性脑梗死、无症状性梗死 等)。
• 出血性: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出血 。
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一、病因: •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颅内血管破裂后血液
流入蛛网膜下腔。 • 一般分为外伤性和自发性两类。 • 以30岁一60岁多见。
•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原因很多, 颅内小动脉瘤破裂(约占51%) 高血压动脉硬化 (占15%) 动静脉畸形破裂所致(占5%)
20%的病人是原因不明。
、团块状;BBB破坏、新生毛细血管、过度灌注
同一病例:两天后出现明显低密度区。注 意左侧脑室旁白质区另有一低密度区。
脑梗死
腔隙性脑梗死:
• 脑穿支小动脉闭塞
• 好发于基底节和丘脑区,也见于小脑、脑干 ,常多发
• 直径多在10~15mm
• CT 两侧基底节丘脑区多发小低密度灶 一般没有脑室系统受压移位等占位效应
• 影像特点:典型表现为伞状或辐射状的髓 静脉汇入粗大的穿皮质引流静脉(“水母 头”改变)。
颅内动脉瘤
• 颅内动脉瘤多因脑动脉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 腔内压力增高的基础上引起 ,为颅内动脉壁上的异 常突起。
• 好发于脑底大动脉上,常伴管壁结构的薄弱和缺 损,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血管炎与动脉瘤的发生 与发展有关。
• 凡怀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只要有 条件,应首先做头颅CT扫描
• CT扫描能早期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发 现需紧急处理的颅内血肿、急性梗阻性 脑积水等并发症,并能动态观察病情发 展,安全无创伤。
(一)CT表现:
在出血几天内,CT的诊断正确率 达80%以上。随着时间的推移,CT的 发现率下降,一般疑蛛网膜下腔出血, 应在48h内行CT扫描。
• 特征性表现: 少量出血表现为局部脑沟,脑池
呈高密度影,出血量多则脑沟,脑池铸 形高密度影。
• 并发症:脑积水和脑内血肿。
• 确诊白血病1年,一直在化疗中,突然出现烦 躁、妄语而入院。
脑血管畸形
包括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毛 细血管扩张症、静脉畸形
动静脉畸形最常见
动静脉畸形(AVM)
• 颅内最常见的先天性血管畸形,占 脑血管畸形20%以上,可发生在颅 内任何地方,幕上占85%,幕下占 15%。
面积? • –判断有无可挽救区域-缺血半暗带。 • –鉴别颅内外大血管的是否有阻塞或狭窄。 • –溶栓的获益是否大于风险,决定患者是否
采取溶栓治疗。
一、病因:
脑出血
• 脑实质出血分创伤性和非创伤性
• 非创伤性脑出血,包括:高血压、动脉瘤、血管 畸形、血液病和脑瘤等,以高血压性脑出血最常
见,约占90%左右。
24h后至第5天,脑水肿达到高峰, 侧支循环开始建立
第2周开始,脑水肿逐渐减轻,包膜形成 但梗塞区组织坏死及液化更明显
8~10周开始,形成软化灶
大范围者形成囊腔 小范围由星形细胞或纤维组织填塞
脑梗死的CT时相问题
24小时后
CT上出现低密度
2~15天
低密度明显出 现水肿和占位
2~3周 3周后
出现模糊效应 水肿开始消退
• 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 ,PWI)
• 脑缺血半暗带(isபைடு நூலகம்hemic penumbra)
灌注加权成像反映毛细血管水平的灌注情况。 急性脑梗死可见左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血流灌注下降。
急性脑梗死影像检查的目的
• – 除外出血。 • – 是否有新鲜梗死灶?在什么部位?有多大
• 影像特点:可见畸形血管团、无明显占位 效应、可伴出血、脑萎缩等表现;
• 可见等或稍高密度血管团,可伴钙化,无明显水肿 及占位效应,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可见出血、脑萎
缩等合并征,有时可见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
• MRI:可更好 的显示病变周 围脑组织情况 和合并征
• 主要表现为: 流空的血管团、 不同时期脑出 血、其它合并 征等。
• 一般发生40岁一70岁 • 出血部位多见于基底节、丘脑、桥脑。
脑出血
二、病理: 玻璃样变性 微动脉瘤或粟粒样动脉瘤
– 急性期(1周内) – 吸收期(第2周~2月) – 囊变期(>2月)
检查方法选择
CT扫描是急性出血最简便最有效的检查方法 急性出血应首选CT检查
脑出血
CT表现:
均匀高密度影(60~80Hu); 3~7天,高密度影向心性缩小,密度减低; 1月,等或低密度灶; 2个月,脑脊液样囊腔
静脉型畸形
• 过去认为极少见,随检查技术发展检出 率明显增高,现认为是常见血管畸形之 一。
• 病理:大体上见辐射状走行的髓静脉汇 入一条粗大穿皮质引流静脉,或汇入硬 脑膜窦或室管膜下静脉;显微镜下静脉 壁缺乏平滑肌和弹性组织,很少出血。
• 临床:多无临床症状,偶有头痛、抽搐或 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
• 岛带征:岛带(岛叶皮质、最外囊、屏状核) 灰白质界面消失
• 豆状核轮廓模糊或密度减低
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
表现为一段脑动脉的密度高于同一支脑动脉的另 一段或其他动脉的密度,原因是闭塞动脉栓塞或 其内有新鲜血栓形成。
动脉闭塞性脑梗死起病1小时
岛带征
岛叶密度减低并肿胀。 对于大脑中动脉区梗死,这是一个非常有

腔隙性脑梗死
放射冠
基底节
丘脑
两侧基底节区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
脑梗死
出血性脑梗死:
CT表现的特点是低密度梗死的背 景上有散在、不均匀的高密度出血区。 与血肿不同,其密度不如血肿高,亦不 如血肿均匀一致。
出血性脑梗死
出血性脑梗死
MRI表现:
脑梗死
MRI具有多序列、多方位优势, 诊断上明显优于CT,而且发现病变早, 发现的病变多。
4~5周后
形成与脑脊液 样低密度
2~3月后
出现脑室扩大 脑沟增宽等萎缩
脑的血管支配
• 颈A系统:颈总A、颈内、外A及分支。供血眼和 大脑半球前3/5—前循环。 – 主要分支:眼A、后交通A、脉络膜前A、大脑 前A、大脑中A等。
• 椎-基底A系统:椎A、基底A及分支。供血小脑和 大脑半球后2/5—后循环 – 主要分支:大脑后A、脊髓前、后A、小脑后下 A、小脑前下A、小脑上A、延髓A、内听A、桥 支等。
• 好发年龄为40-60岁,女性多见。
动脉瘤分类
• 高血压脑病
• 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脑淀粉样血管病 、炎性脑血管病、烟雾病、颅内动静脉瘘 、颈内动脉纤维肌肉发育不良、 Binswanger、 CADACIL、颅内静脉系统血 栓形成、偏头痛等
脑梗死
• 又称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 CIS),脑血管严重狭窄或闭塞, 导致脑血流阻断而使脑组织发生缺血坏 死和软化。
MRI表现:
脑缺血lh之后就可发生脑组织水含 量增加,从而引起MRI信号的变化,缺 血主要影响Tl和T2弛像时间,即两者均 延长。
超急性脑梗死(2小时)
急性脑梗死
内囊急性脑梗死
急性延髓 梗死
急性小脑梗死
脑梗死
• 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
• 约占全部急性脑血管病的50%-60%。
脑梗死病因
引起脑梗死的原因较多,主要的是脑血 管阻塞及脑部血液循环障碍。 (1)脑动脉粥样硬化。 (2)血栓、气体和脂肪栓子进入脑血管 。 (3)低血压或凝血状态。
脑梗死病理
最初4h-6h缺血区逐渐出现脑水肿
12h后脑细胞开始坏死 但梗塞区与正常脑组织尚难区别
头颅CT平扫 脑梗塞早期无异常,一天 后左侧出现低密度区。
(>24小时)
脑梗死
• 脑组织密度:闭塞血管供血区低密度,同时累及 灰白质,大小和形状与闭塞血管有关;
1~2周密度减低且均匀,边界较清;
2~3周, 梗死区水肿消失、吞噬细胞浸润成为 等密度,“模糊效应”;
1~2月,软化灶
• 水肿和占位: 1~2周最明显 • 脑萎缩:脑室、脑沟扩大 • 增强:3天~6周,2~3周最明显;脑回、斑片
提示意义但又很细微的早期征像。 这个区域对脑缺血是非常敏感的,因为它
远离侧枝循环。
豆状核模糊征
豆状核或基底节模糊是梗死的一个重要征象。 见于大脑中动脉梗死。是最早的及最常见的征
象之一。 在大脑中动脉梗死中,基底节几乎总是受累。
注意:
早期的脑梗死出现CT上的变化最 早需要3~6小时,晚的要等到24小时或 者更长时间之后才出现典型表现。如果 临床上有典型的脑梗死症状而CT表现阴 性时,1、仔细,再仔细!2、在短期内 复查CT或MR检查,以免漏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