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成长历程中的观念变迁_从革命的_民族的视角到发展的_.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交评论 2009年第 3期 1中国外交成长历程中的观念变迁
———从革命的、民族的视角到发展的、全球的视野
章百家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60周年。

60年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
周期。

60年来 , 中国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 。

改革开放以后 ,
的梳理和分析 , 。

60年的发展看做一个 , 重新认识自我、重新认识世界的过程。

, 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 , 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 然而 , 我以为最重要的、最能反映成长特征的是思想观念和认识方法的变化 , 它指导着我们如何观察和认识世界 , 决定着我们如何行动 , 如何处理与现存世界的关系。

一般地说 , 共和国历史可以分成两个大的时期 , 以改革开放的启动为界 , 此前一段 , 此后一段。

外交史也不例外。

作为成长中的大国 , 中国外交一直带有很强的探索性。

值得注意的是 , 那些对共和国外交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的基本观念大多是在这两个大的时期开始
的一段时间里提出的 , 并在以后的时间里经受实践的考验。

基本观念的变革不但
推动着、也反映着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变化。

以下 , 我想用回过头来看历史的方法 , 对那些影响我国外交发展的基本观念作点简要的回顾。

新中国的诞生带来了近代以来中国与世界关系的第一次大变化 , 造成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在这一历史性的转折中 , 从革命的和民族的利益出发 , 共产党领导人提出了两个最基本的外交观念———独立自主与和平。

中国共产党人是在革命的过程中逐渐积累起自己最初的外交经验的。

革命的
理想和实践 , 改变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抱负 , 对共产党领导人具有重要影响。

抗日战争后期 , 毛泽东和周恩来就设想要对旧式外交进行革命 , 以建立新型外交关系 , 尽

3章百家 ,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 (北京 100080 。

2外交评论 2009年第 3期
那时的设想还不具体。

在新中国成立前后 , 最基本的外交观念被确定下来。

“ 独立自主” 与“ 和平” 这两个词集中体现了中国在外交方面长期以来最基本的诉求 , 反映了历史经验积淀和共产党人决心改变近代以来屈辱外交的决心。

与这两个最基本的原则相比 , 外交政策实际处在其指导下的低一层次。

新中国成立初期采取了“ 一边倒” 的外交政策 , 形成了“ 一边倒” 的对外关系格局 , 这引起了一些人对新中国是否真正独立自主的置疑。

“ 一边倒” 的出现 , 一方面是冷战外部环境造成的 , 另一方面也是面对这种环境所做的政策选择。

当时的特殊之处是 , 中共主张的意识形态、新中国的国家利益恰好高度统一。

采取“ 一边倒” 的政策 , 中国最初追求的外交目标基本都实现了 , 这包括获得国际承认、巩固国家安全、获取外来援助等。

历史地看 , 是否独立自主并非由一段特定时期的政策所标注。

在“ 一边倒” 的情况下仍强调并坚持独立自主这一更高的原则 , 决定着后来中国外交的走向。

在共和国历史的前一时期 , 外交探索是在许多方面同时展开的 , 学习的过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结束 , 冷战的环境使得这一过程变得十分复杂。

最大的困扰首先是如何看待国际形势的发展 , ,
质。

事实上 , 直至上个世纪 60年代 , 。

现在看来 , 自朝鲜战争结束之后 , , 无论 , 基本是以实现 , 除少数国家外 , 大都不具有向无产阶级社会在实际处理外交事务时 , 最大的难题是如何处理本国和平建设的需要与支援一些第三世界国家革命的关系问题。

这一难题的最终解决不是因为找到了新的方法 , 而是因为民族革命的浪潮已经结束 , 世界进入了和平与发展的新阶段。

在这样一种不确定的背景下 , 在中国的外交实践中有两种不同的观念在交错发展、此起彼伏。

在那个时期 , 关于如何认识中国外交工作的主要任务 , 我们既可
以看到主要是为中国的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的观点 , 也可以看到强调支援世界各国人民革命的观点。

关于如何处理与世界各国的关系 , 我们既可以看到强调和平共处的观点 , 也可以看到坚决同“ 帝、修、反” 斗争的观点。

总的来说 , 在那个时代中国是以现存世界秩序挑战者的身份来行事的。

在共和国发展的前一时期提出的观念 , 一些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并不断发展完善 , 另一些观念则被历史所淘汰 , 为新观念所取代。

在被承继下来的观念中 , 最重要的是和平共处的观念与求同存异的方法 , 现在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无疑已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基石。

还有一个是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的观念 , 这个观念的提出使中国被第三世界国家普遍视为朋友。

我想指出的一点是 , 对于那些被淘汰的观念 , 也不能以简单的区分对错来衡量。

它们的出局 , 可能是因为时过境迁不再合时宜。

即使是那些今天看来有明显错误的观念 , 也有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合理成分 , 在中国外交发展的过程中或许也产生过正面效应。

例如 , 在国际领域开展过火斗争曾给中
新中国外交成长历程中的观念变迁 3
国对外关系造成了严重损害 , 但敢于斗争 , 特别是敢于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斗争 , 却是中国被世界各国普遍视为国际政治中一支独立力量的重要原因 , 是中国能较早从冷战中脱身的重要原因。

上个世纪 70年代末期开始的改革开放 , 又一次带来了中国与世界关系的重大变化。

从外交政策演变的角度来看 , 政策的调整其实从“ 文化大革命” 结束之后就开始了 , 到 1982年政策的变化已相当明显 , 最重要的是放弃了“ 一条线” 战
略。

1986年 , 中国政府第一次明确地把中国外交政策概括为“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
交政策” , 并作了详尽阐述。

到 80年代末、 90年代初 , 与改革开放相配合的外交政策又经受住国际形势大变化的考验 , 表现出不同于以往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我想 , 在政策层面之上 , 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中国外交工作的指导思想所发生的深刻变化。

把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外交观念加以比较 , 突出的发展和变化有这样几方面 :
第一 , 明确了外交工作的任务 , 除一如既往地维护国家独立、主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之外 , ,
的国际环境 , 特别是有利的周边环境。

事实上 ,
首先提出 , 60。

直到改革开放之后 , 。

, 。

主要是强调要切实 , , 并实行真正的不结盟 ,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 不扛旗” , 在第三世界国家中“ 不当头” ; 同时 , 明确了“ 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 , 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 。

第三 , 重新判断国际形势 , 逐渐放弃了以往关于大规模世界战争不可避免的观点。

70年代末 , 邓小平认为世界大战可以推迟。

80年代中期 , 他认识到世界大战可以避免 , 并提出当代世界的主要问题是“ 和平与发展” 的论断。

这一论断对中国的影响是巨大的 , 它使得中国能够集中精力从事现代化建设 , 能够实行全面的对外开放。

第四 , 承认现存世界是多样化的 , 认为多样化世界的各个组成部分有矛盾斗争的一面 , 也还有互相依赖的一面。

国家之间特别是大国之间 , 在处理一系列国际问题时存在着共同利益 , 需要进行合作 , 也可以进行合作。

在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中 , 中国将根据世界的发展趋势和自身的利益要求来处理与不同类型国家的关系 , 不再以意识形态划线 , 也不再重复划分敌、我、友 , 团结一部分国家打击某个或某些国家的策略。

在一系列新观念的指导下 , 我们看到 , 中国在世纪之交建立起全方位的对外关系格局 , 在对外关系的各主要方面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均衡 ; 在新世纪之初 , 中国领导人更准确地提出和平、发展、合作是国际形势的主流 , 积极倡导和推动“ 和谐
世界” 的建设 ; 中国外交工作的思路更为明确、清晰 , 从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出
发 , 提出了“ 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 的总体布局 ; 中国外交
4外交评论 2009年第 3期
也更加透明 , 更加务实 , 更加主动。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 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事务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观念的变化 , 不仅受政治和经济变革进程的实际需要所推动 , 也来自对以往历史经验和教训的不断反思。

中国外交指导思想的变化 , 中国对重大国际问题以及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新认识 , 表明中国已不再用以往那种带着浓重意识形态色彩的革命视角来观察和处理外交问题 , 不再作为现存国际秩序的挑战者 , 而是以积极主动的姿态 , 自觉加入到现存的国际体系之中 , 以此求得自身的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 , 我们看到中国越来越从发展的、全球的视野来观察国际问题 , 处理外交事务。

在 21世纪初期 , 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了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 ; 同时 , 我们也越来越感到 , 国际政治经济体系可能正在经历着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这种内部
和外部变动的重合 , 将使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处在一个敏感时期。

应对得好 , 中国有可能比较顺利地成为一个全球性大国 ; 应对得不好 , 也可能要在很长时间以后才达到这个目标。

为此 , 我们需要更客观地评估自己 , ; 更为重要的是必须看清世界
发展的潮流 ,
的过程之中 , 汲取以往的经验和教训 ,
来的挑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