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交融是必由之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理交融是必由之路
本文是季羡林先生读了吴全德的《科学与艺术的交融》一书后写的读后感,文中大量引用了吴全德书中的语句,也转引了名家之言,并借这些引言来引发和阐释自己的观点。
一、学生自主阅读,筛选主要信息
(一)吴全德《科学与艺术的交融》中的主要观点和见解是什么?认为科学与艺术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或者联系。
强调艺术中“美”与“妙”的区别。
强调了“开发右脑”。
提倡应着重开发右脑,这样就能提高艺术鉴赏力,提高创新欲望,容易激发灵感,令人心平气和、生活平静与协调。
(二)季羡林对《科学与艺术的交融》有何评价?
“真是一部好书。
”“引人入胜,给人以无穷无尽的启悟,发人深省。
它给科学与艺术架上了一座可靠的桥梁。
”“对科学与艺术交融问题讲得最全面、最彻底、最有系统的,还是吴全德教授的这一本书。
”(三)《科学与艺术的交融》中引用了哪些名人的言论和看法?哪些是直接引用,哪些是间接引用?书中引用这些言论有何作用?
直接引用:蔡元培先生《美术与科学的关系》:“科学虽然与美术不同,在各种科学上,都有可以应用美学眼光的地方。
”鲁迅:“皆所以致人性于全,不使偏倚,因此见今日之文明者也。
”爱因斯坦:“真正投身于科学事业的人是对自然和谐与美的追求。
”庞加莱雷:“科学家研究自然是因为他从中得到快乐;他从中得到快乐是因为它美,是根源于自然各部分和谐秩序、纯理智能够把握住的内在美。
”德国数学家魏
尔:“我的工作总是尽力把真和美统一起来,但当我必须在两者中挑一个时,我通常选择美。
”
间接引用:鲁迅《科学大教篇》中指出,仅片面地推崇科学,人生必大归于枯寂。
他又指出,人类所当希冀要求者,不仅是牛顿,也应有莎士比亚;不仅要有玻意耳,也要有拉斐尔那样的画家;既要有康德,也必须有贝多芬;既要有达尔文,也必须有卡莱尔似的著作家。
德国科学史家菲舍尔认为,所有伟大的科学家都追求美的感受,他们懂得从美学中获得科学灵感,从而揭示自然界的真理。
引言作用:说明了科学与艺术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就是不“全”,“科学与艺术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或者联系,这一点是无可怀疑的”。
(四)季羡林由《科学与艺术的交融》引发了自己的什么观点?
科学与艺术的交融是一个事实,是无法否认的。
在21 世纪,文理交融是学术发展前进的必由之路,这一点我是敢肯定的。
补充资料:
我讲两个问题:第一个是21世纪理论界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第二个是理科和文科互相渗透的问题。
这两个问题我都是野狐谈禅,也可能是胡说八道,请大家“批判”。
第一个问题,21世纪最重要的理论问题是什么?大概若干年以来,我们这个地球村里面,自然界发生了很多过去没有的现象,比如气候变暖,淡水缺乏,生态平衡破坏,人口爆炸,动植物灭绝等,这些问题如果有一个解决不了,我们人类的前途和发展就有困难。
比如水,我们从来没有想到水会发生问题。
我看了一篇文章讲:如果现在
发生了世界大战,大家不是争油,而是争水。
由此可见水的重要性。
我举两句话,一句是德国的伟大诗人歌德说的:“大自然从未犯错误,犯错误的是人。
”第二句是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讲的:“我们不要过
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每一次胜利,自然界对我们都进行报复。
”这两句话很值得我们品味。
为什么自然界对我们报复呢?我们中国讲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就是天人合一。
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
大自然和人类要和谐统一,不要成为敌人。
在欧洲这种情况有些不同。
查一下英文字典,“征服”是“conquer”,举的例子有“conquernature”,把自然看作敌对的。
最近几百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很大的福利,但带给我们福利的同时也产生了问题。
所以我说的现象就证明自然不能被征服。
那么怎么办呢?我们人类的衣食住行所有的东西都是从大自然来的,我们只能向大自然伸手要,我们才能活。
不征服怎么办呢?只有一条路:就是我们和自然做朋友,天人要合一。
中国古代也有征服自然的想法,荀子想制天,想能够胜天,能够战胜自然,但现在事实证明,你想制天,必定为天所制。
天人合一不限于中国。
在印度也是讲天人合一的,讲个人与宇宙是统一的。
我归纳东方文化的特点是天人合一。
我们讲人和自然是一致的,不是敌对的。
第二个问题是文科和理科的问题。
回顾一下北京大学校史,在1917年,蔡元培校长当时提出了一个意见:文科的学生必须学一门理科的课。
蔡校长的想法是非常了不起的。
但是,我觉得我们的做法并没有达到蔡校长原来的想法。
将来怎么办?我想再进一步,文理不
但互补,而且要互相渗透。
互补怎样补法呢?一个文科学生学一点理科的课。
比如学哲学的要学一门理科的课。
不仅要互补,还要互相渗透。
21世纪要发展社会科学,推进理论创新,非文理结合不可。
清华有两位大家,一位是大物理学家李政道,也是北大的教授;一位是大画家吴冠中,刚在中国美术馆搞了一个科学与艺术展,还出了一本书。
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绝不像以前讲的那样泾渭分明。
从一部科学史可以看到,科学越来越深化。
最早的时候,只有哲学,后来分出物理、化学,再后来生物化学、物理化学等边缘学科越来越多。
到了21世纪,我想边缘科学还要增加,增加的同时,文科和理科的互相渗透能不能达到?我想真要创新,应该从这地方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