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师爱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多方协调,教育要讲究系统性。当学生遇到挫折时,教师要做到:巧妙沟通,给心灵一个驿站;心理减压,对挫折多一份爱;给予勇气,给成功一个支点。
一、主张是非对错
应试教育中,考试成为甄别学生优劣的直接手段,似乎只要考第一名就是好学生,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应试教育的弊端,更新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怎样正确地评价、看待学生,应注意以下三点:一、品质比成绩更重要。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话道出了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二、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我们要坚信“人人皆可成材,生生都有作为”。三、欣赏比批评更重要。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新课改呼唤师生平等、尊重学生,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对师生关系具有正确的认识,必须树立具有符合时代要求的师生观。教师应认识到学生是与自己平等的活生生的人,树立民主意识,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把学生作为和自己平等的个体来对话;把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个体来对话;把学生作为合作的个体来对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对我们的教学设计不感兴趣时,教师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调整学生偏离的兴趣,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氛围内自主学习,愉快学习。要尊重差异,因材施教;自主选择,教学相长。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犯过错误,犯错误正是一个积累经验的机会,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因此,面对犯了错误的学生,
教师不能以暴风骤雨似的批评让其产生忧愁、悲伤、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而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抓住这些教育资源,运用教育机智纠正学生失当的行为,引领他们走出错误的沼泽。在学生发生失当行为时,教师要注意以下问题:一、做平等中的首席。二、给学生犯错误的权利。三、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二、弘扬主流价值观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是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在学科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促使学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首先要以生动形象的事物对学生形成强烈的情感上的刺激,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可以从感受形象出发激发爱国情感;以教师的真情实感激发学生的情感;从高尚的情感引向正确观念的形成。
爱心是对人或事物产生的深厚感情。没有爱,世界就变得冷漠,人与人之间就谈不上爱,更谈不上爱家、爱他人、爱社会、爱祖国。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始终把传授知识与爱心教育相结合。要求教师要充分挖掘课堂教学中蕴含的爱心教育因素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精心备课,深钻教材,抓住重点,突出难点;关爱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他们思考问题的时间和机会。
“百善孝为先”,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今,孝心教育已成为青少年人格教育中比较棘手的一个问题,“孝心教育”这门课程亟待加强。“孝心教育”必须注重实践,应该与“爱心教育”结合,要从细微处着眼,从小事抓起。
三、正确使用批评
正确地使用批评是学生成长中的一项重要保证,是“修枝剪叶”的有效方法。
新课改倡导教育要以学生为本,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要关注学生、关注过程、关注发展。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批评时要注意以下几点:多想一下“如果是我的孩子”。多想一下“如果我是孩子”。给学生自悟的空间。
小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有直接感知和从已知到未知两种。在教学中,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和有效的教育。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时,要直面错误,教育的目的就是就是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巧妙地引导学生认识错误,纠正错误,并保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要注意转移学生的兴趣。要让学生感受成功。
学生学习的成功总是与其良好的心理品质息息相关,所以,积极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才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要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四、辩证地看待学生的认知失真
所谓认知失真,是人们对环境、现实生活和他人情况产生不合理的认知。中小学生受其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容易发生认知失真的现象。消除学生对自己的认知偏差是新任教师必须解决的难题。新任教师要认识到“第一印象”的重要性,要对学生充满爱心,用师爱
来温暖学生,要消除学生对自己的认知偏差,要调整心态,保持一颗平常心。
目前,教学方式的变革成为大多数教师最为关心的问题,但学生及家长不懂教育学知识,对课程改革缺乏认识,有时会对教师的教学方式产生认知偏差,形成认知失真。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首先,学校应利用家长学校的形式向家长宣传课改理念,教师应多与家长交流,让家长了解课改的情况,了解自己教学的初衷。其次,学校应利用校园开放日等形式,让家长走进课堂,感受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变化,直接见证学生在课堂上成长的历程,消除不必要的顾虑。另外,教师应努力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自己的实践,让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上受益匪浅,用学生的进步向家长证明自己真实的教学水平。
新课程的实施给教学带来了重大的变革,许多新的理念冲击着陈旧的思想,一些观念转变比较慢的人难免会戴着有色眼镜看问题,这种心理定势往往会影响对新课程的认可,还有可能对师德产生认知偏差,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正确对待这种认知失真。为了避免认知偏差的产生,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充分了解教学交往前学生的心理背景因素。二、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运用教育智慧,最大限度地赢得学生的理解与支持,形成教育合力,推动课改的良性循环。
专题四法不容情——教学中的师德底线
随着我国法律的逐步健全,国家逐步走上了依法治国、高度民主的法制轨道。在教育领域,主要体现在教师要“依法执教”。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对教师的必然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也是树立高尚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依法执教要求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要在法律规定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不违法违纪,要坚守师德的底线。要注意做到:不侵犯学生的受教育权,不侵犯学生的名誉权,不侵犯学生的隐私权,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和谐之美——教学中的科学发展观
一、问题是最好的老师
二、生活中不是缺少问题,而是缺少发现问题的眼睛。发现问题
是学习的开端,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学生在寻找问题的过程中,他们的观察力、好奇心、想象力等都被调动和诱发。教师必须
创设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要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要适当地加以引导点拨,以问引问,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能
够发现问题。那么,我们如何教会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学生“会问”呢?教师要给智慧给方法;给氛围给情境
三、问题来自实践,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指导学生对发现的问
题和学习任务进行研究讨论,是引导学生进一步解决问题、获
取知识的重要手段。新课程要求教师重视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体
验和感悟,追求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意境,在创设问题
情境时要有针对性、探究性、趣味性、开放性。
四、习惯是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