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课件:苏轼词两首《定风波》说课课件PPT
合集下载
人教版 必修4 第二单元《定风波》课件(共33张ppt)
![人教版 必修4 第二单元《定风波》课件(共33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eede2617312b3169a451a455.png)
“莫听”
“何妨” “谁怕”
“吟啸且徐行”
“超然物外”
向风雨挑战
潇洒安闲 泰然自若
赏析探究
思考:作者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 “轻” ?你认为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 有什么深刻含义吗?
“轻” “竹杖芒鞋”
心情的轻松,无官一身轻 闲散江湖
“马”
奔波官场
“竹杖芒鞋 轻胜马”
两者对比,隐喻闲散 江湖胜过奔波官场
春风是使苏轼得了一场病的。但苏轼不 提病事,而直写胸襟。
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片写风雨中的情景和心境(雨中事)。 下片写风雨后的情景和心境(雨后感)。
赏析探究
上片: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 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 雨任平生。
雨
赏析探究
思考:面对穿林打叶的大雨,抒情主人公是 怎样的人生态度?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个性?
拓展训练 临江仙
夜归临皋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 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 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 营营?夜阑风静縠(hú)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思考:哪些词句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感情?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赏析探究
思考:“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 也无晴”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说说这样写 的好处。
这句话是词眼,其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 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 静,风雨和晴朗都无所谓的; 其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 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这是一语 双关的手法,以曲笔抒胸臆,以小见大,从生 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第5课《定风波》——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共17张PPT)
![第5课《定风波》——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共17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0dfc384eb52acfc789ebc98f.png)
诗曰:“哪管风雨漫天,任凭乱云飞渡。我自岿然闲 步,笑看人生沉浮。”——人应当坚强,笑傲困境, 潇洒走一回。
下阕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
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 晴。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
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来程风雨潇潇的地方,
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 词中记叙的只是出游 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
事,但从中表达了作
者洒脱、放达的人生 态度.
一语双关: 途中遇雨→仕途风雨 雨后景象→宠辱皆忘、超然物外的境界 以小见大: 小:寻常小事 大:仕途坎坷,遭贬黄州,渔樵杂处,放浪 山水等人生际遇感悟
《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雨》导悟
一次遇雨小事
一种心境态度 一个人物形象
沙湖道中的风雨,又指政治风雨,人生 风雨
研读 入境
探究①:上阙“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历 来为人称道,谈谈自己的感受.
大意是: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自然界的 风雨也好,政治上的风雨(指贬谪生活)也好,又都 算得了什么,有什么可怕的呢?况且,我这么多年, 不就是这样风风雨雨过来的吗?此际我且吟诗,风雨 随它去吧!
时间:三月七日 地点:沙湖道中 天气:先雨后晴 人物:苏轼及同行者 事件:途中遇雨 写作缘由:因为途中遇雨引发感慨而写。
朗读 点拨
定 风 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 读出词的缓急、节奏、 起伏、情感。如“莫听” 的毫不在意,“吟啸”、 “徐行”的开朗闲适, “谁怕?”的狂傲不羁, “任平生”的奇崛潇洒, 都要读到位、读出味。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 万顷之茫然。是你啊,旷达的子瞻,泛舟赤壁。 你心中何尝不想“至君尧舜上,再使风淳”?可 你逃不了“乌台诗案”,你选择了黄州,造福一 方百姓又何尝不好?“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 飞烟灭”,那雄姿英发的周瑜,你仰慕他,然而, 你终是你,变人生的轨迹未尝不可?高歌“一蓑 烟雨任平生”岂不快哉?
下阕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
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 晴。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
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来程风雨潇潇的地方,
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 词中记叙的只是出游 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
事,但从中表达了作
者洒脱、放达的人生 态度.
一语双关: 途中遇雨→仕途风雨 雨后景象→宠辱皆忘、超然物外的境界 以小见大: 小:寻常小事 大:仕途坎坷,遭贬黄州,渔樵杂处,放浪 山水等人生际遇感悟
《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雨》导悟
一次遇雨小事
一种心境态度 一个人物形象
沙湖道中的风雨,又指政治风雨,人生 风雨
研读 入境
探究①:上阙“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历 来为人称道,谈谈自己的感受.
大意是: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自然界的 风雨也好,政治上的风雨(指贬谪生活)也好,又都 算得了什么,有什么可怕的呢?况且,我这么多年, 不就是这样风风雨雨过来的吗?此际我且吟诗,风雨 随它去吧!
时间:三月七日 地点:沙湖道中 天气:先雨后晴 人物:苏轼及同行者 事件:途中遇雨 写作缘由:因为途中遇雨引发感慨而写。
朗读 点拨
定 风 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 读出词的缓急、节奏、 起伏、情感。如“莫听” 的毫不在意,“吟啸”、 “徐行”的开朗闲适, “谁怕?”的狂傲不羁, “任平生”的奇崛潇洒, 都要读到位、读出味。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 万顷之茫然。是你啊,旷达的子瞻,泛舟赤壁。 你心中何尝不想“至君尧舜上,再使风淳”?可 你逃不了“乌台诗案”,你选择了黄州,造福一 方百姓又何尝不好?“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 飞烟灭”,那雄姿英发的周瑜,你仰慕他,然而, 你终是你,变人生的轨迹未尝不可?高歌“一蓑 烟雨任平生”岂不快哉?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 《定风波》课件 (20张PPT)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 《定风波》课件 (20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5a69867a49649b6649d74793.png)
学习目标
1.认识学习本词的表达技巧。 2.感悟苏轼达观的处世态度。 3.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背诵。
写作背景
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乌台诗案” 被贬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第三年,偏居荒野, 躬耕自乐。是年春,诗人在几个朋友的陪同下去 沙湖相田看地。出门时,风和日丽,却不料途中 转阴,进而风雨袭来。大家淋得狼狈,而东坡浑 然不觉,从容不迫地一边吟啸一边慢步前行。不 久雨散云收,斜阳复出。此次沙湖之行就催生了 这首《定风波》。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自题金山画像》(公元1101年)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 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 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 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 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 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 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定风波
苏轼
新课导入
苏轼在他的绝命诗中云:“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 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东坡仕宦一生, 沉浮一生,飘泊一生。乌台诗案是一场政治迫害,他被贬黄州。从政治 上生涯看,黄州是他的谪居之所、生命的低谷;从文学创作来看,黄州 是他的“洞天福地”、生命的巅峰。余秋雨说:“没有黄州被贬,一道 天光就不可能射向天际。”在黄州,留下了他的旷世之作,最富盛名的 是“赤壁三咏”——二赋加一词。除此还有一首谪居黄州时所作之词不 能不提—— 《定风波》。
2.从这首词中你得到怎样的人生启示?
(1)阳光总在风雨后,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希望。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打击只会让我们坚强! (4)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5)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6)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成功还会远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5苏轼《定风波》 (共25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5苏轼《定风波》 (共25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1058ae9a02d276a200292e82.png)
“马”轻呢?你认为这里的“竹杖芒 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吗? 轻 心情的轻松 无官一身轻 竹杖芒鞋 闲散 马 奔波 竹杖芒鞋轻胜马两者对比,隐喻 闲 散江湖胜过奔波劳碌。
一蓑烟雨任平生
思考:“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烟
雨?“任”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烟雨:自然界的风雨 政治的风云变幻 任:镇定 洒脱 从容 旷达
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 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处 如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苏轼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 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世间万千 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不是好 人”。他这样描述自己的一生: “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可见苏 轼是潇洒超俗的,乐观开朗的,旷
定风波
苏轼
学习目标
人生是淋一场雨
你从词作中获得怎态度。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
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
自爱铿然曳杖声。
速读下面作品,分析其所蕴含的人生态度。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
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luò 确坡头路,
自爱铿然曳杖声。
赏析诗词 解读小序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 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时间:1082年3月7号 地点:沙湖道中 人物:同行、余 事件:遇雨 已而遂晴 感觉:狼狈 不觉
雨
偶 然 客 观 ……
淋or躲
选 择 主 观 ……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雨, 苏轼是如何做的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序言“雨具先去”又何来“蓑”?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句不是写眼前景,而 是想心中事,因为“雨具先去”,当时并无蓑衣.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料峭春风:人生的逆境 政治 的风雨 山头斜照:人生的希望 作者在于挫折中看到希望,于 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 的挫折和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定风波ppt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定风波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93f398d31b765ce04081426.png)
都站在哪里,学生能一下就指出来吗?
课程
课 程
事实上,在高效教师的课堂里,没人 能确定这位老师接下来会走到什么位置。 而且,学生也习惯了自己的老师在教室内 不停地走动,他们都见怪不怪了,但是教师 并不是漫无目的地随意走动每次巡视他 都会有特定的目的,只不过教师走动的十 分频繁且经过了深思熟虑,因此学生猜测
1
目标
•人们总喜欢在自己的舒适区域呆着,因为大家 按自己的习惯行事时会觉得自在。如果一个人 仅仅是喜欢在出席会议时选择房间里的特定位 置,这当然没错。但如果作为教师,却总是习惯 站在教室里某个特定的地点,这就有问题了。这 种情况下,距离教师较远的地方,往往更容易出 现课堂纪律问题。多数教师只能照顾到离自己 不远的学生。为什么会有很多学生喜欢后排的 座位呢?正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距离教师越远, 就越可以肆无忌惮。
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 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处如天堂, 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苏轼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 同道反目,见识了人世间万千丑态却说 “眼前见天下无一不是好人”。他这 样描述自己的一生:“载歌载舞,深 得其乐”,可见苏轼是潇洒超俗的, 乐观开朗的,旷达的。
定风波
苏轼
置之不理 雨大
无所畏惧 气定神闲
挑 轻松 神态 战 欢快 自若
15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态度: 置风雨于不顾、吟啸徐行 镇定自若,泰然处之
莫听: 外物不足萦怀
“何妨” 俏皮的挑战色彩
•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呢? 你认为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 义吗?
不到下一秒自己的老师会往哪里走。
实践 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请特别留意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请离开你已经习
课程
课 程
事实上,在高效教师的课堂里,没人 能确定这位老师接下来会走到什么位置。 而且,学生也习惯了自己的老师在教室内 不停地走动,他们都见怪不怪了,但是教师 并不是漫无目的地随意走动每次巡视他 都会有特定的目的,只不过教师走动的十 分频繁且经过了深思熟虑,因此学生猜测
1
目标
•人们总喜欢在自己的舒适区域呆着,因为大家 按自己的习惯行事时会觉得自在。如果一个人 仅仅是喜欢在出席会议时选择房间里的特定位 置,这当然没错。但如果作为教师,却总是习惯 站在教室里某个特定的地点,这就有问题了。这 种情况下,距离教师较远的地方,往往更容易出 现课堂纪律问题。多数教师只能照顾到离自己 不远的学生。为什么会有很多学生喜欢后排的 座位呢?正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距离教师越远, 就越可以肆无忌惮。
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 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处如天堂, 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苏轼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 同道反目,见识了人世间万千丑态却说 “眼前见天下无一不是好人”。他这 样描述自己的一生:“载歌载舞,深 得其乐”,可见苏轼是潇洒超俗的, 乐观开朗的,旷达的。
定风波
苏轼
置之不理 雨大
无所畏惧 气定神闲
挑 轻松 神态 战 欢快 自若
15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态度: 置风雨于不顾、吟啸徐行 镇定自若,泰然处之
莫听: 外物不足萦怀
“何妨” 俏皮的挑战色彩
•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呢? 你认为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 义吗?
不到下一秒自己的老师会往哪里走。
实践 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请特别留意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请离开你已经习
高一必修四 语文课件:第5课《定风波》 (共46张PPT)
![高一必修四 语文课件:第5课《定风波》 (共4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da8eb1c65022aaea998f0f5d.png)
是温暖。悲观的人,春天播种的是失望,夏天
挥洒的是叹息,秋天收获的是泪水,冬天享受
的是寒冷。
2.希望是什么?悲观者说:“希望是地平线,就 算看得见,也永远走不到。”乐观者说:“希望是启 明星,能告诉人们希望就在前头。”风是什么?悲观 者说:“风是浪的帮凶,能把你埋葬在大海深处。” 乐观者说:“风是帆的伙伴,能把你送到胜利的彼 岸。”生命是不是花?悲观者说:“是又怎么样?开 过了也就没有了。”乐观者说:“不,它能留下甘甜 的果。”
提示:不是。这是一句包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 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 风雨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句中“萧瑟”二字,意为风雨之声,与上阕的“穿林打叶声”
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 又暗指几乎将他置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归去,也 无风雨也无晴”,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不管是风吹雨打, 还是阳光普照,一旦过去都成了虚无。这反映了苏轼不以物喜、
此类题目主要的命题角度有:(1)某一联中最精练传神的 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赏析。(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 为它好在哪。(4)诗歌的诗眼是什么?鉴赏它的妙处。(5)某个词语
或某个字被认为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考题印证
(2012·安徽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最爱东山晴后雪[注]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 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 〈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舞的蝴蝶。自然,他的眼里到处都是春天。
诗歌鉴赏中的“炼字”题
考点对接
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 挑选出最妥帖、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 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
挥洒的是叹息,秋天收获的是泪水,冬天享受
的是寒冷。
2.希望是什么?悲观者说:“希望是地平线,就 算看得见,也永远走不到。”乐观者说:“希望是启 明星,能告诉人们希望就在前头。”风是什么?悲观 者说:“风是浪的帮凶,能把你埋葬在大海深处。” 乐观者说:“风是帆的伙伴,能把你送到胜利的彼 岸。”生命是不是花?悲观者说:“是又怎么样?开 过了也就没有了。”乐观者说:“不,它能留下甘甜 的果。”
提示:不是。这是一句包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 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 风雨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句中“萧瑟”二字,意为风雨之声,与上阕的“穿林打叶声”
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 又暗指几乎将他置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归去,也 无风雨也无晴”,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不管是风吹雨打, 还是阳光普照,一旦过去都成了虚无。这反映了苏轼不以物喜、
此类题目主要的命题角度有:(1)某一联中最精练传神的 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赏析。(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 为它好在哪。(4)诗歌的诗眼是什么?鉴赏它的妙处。(5)某个词语
或某个字被认为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考题印证
(2012·安徽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最爱东山晴后雪[注]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 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 〈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舞的蝴蝶。自然,他的眼里到处都是春天。
诗歌鉴赏中的“炼字”题
考点对接
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 挑选出最妥帖、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 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定风波》课件(27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定风波》课件(27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e8db2ca289eb172dec63b752.png)
已先三 而去月 遂,七 晴同日 ,行沙 故皆湖 作狼道 此狈中 。,遇
余雨 不, 觉雨 。具
自主探究:说说这首词作的大意:
·
不要去听雨点子穿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不妨一边舒适地吟诗、长啸,一边慢慢地走 去。 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比乘马还要来得轻
便。这雨有甚么可怕?虽只有一件蓑衣,任凭一 生风雨都不在意。
课下作业:
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 人生再多的雨,经 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 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 一样明亮,一样豁达。
请以《苏轼,我想对你说》为题, 写一篇短文,以跨越时空,把你想对苏 轼说的话写出来,与历史伟人进行心灵 的交流。
《苏轼,我想对你说》参考观点:
全
书法:与蔡襄、黄庭坚、
米芾并称“宋四家”
才
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整体感知,初赏《定风波》
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词上片和下 片的主要内容。
学士的词,必须要找关西大汉,怀抱铜 琵琶,手绰铁板,高唱“大江东去浪淘 尽,千古风流人物。”
定风波
苏轼
也归回山微料一谁竹何莫 无去首头冷峭蓑怕杖妨听 风,向斜,春烟?芒吟穿 雨 来照 风雨 鞋啸林 也 萧却 吹任 轻且打 无 洒相 酒平 胜徐叶 晴 处迎 醒生 马行声 。 ,。 ,。 ,。,
(写作特色二)
实战演练
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 难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人物形象鉴赏题答题模式
(1)步骤一:概括塑造了怎样的形象 (身份、性格) (2)步骤二: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 本特征(性格是如何展现的) (3)步骤三:指出塑造形象有什么意 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PPT课件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1630923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82.png)
苏轼文化现象的形成原因
时代背景
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为苏轼等文学家的涌现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个人经历
苏轼一生历经坎坷,但始终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这 种精神也体现在他的文学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苏轼文化 现象。
文学传承
苏轼在文学创作上继承了前人的优良传统,同时又勇于创 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 的一座丰碑。
02
诗词内容解析与赏析
《定风波》全文及注释
全文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 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
穿林打叶声:指风雨声。吟啸:吟咏长啸。芒鞋:草鞋。一 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料 峭:形容微寒的风。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也无风雨也无 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启示读者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 ,应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热爱生活,珍惜当下
苏轼以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美景 ,表达出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的境遇,提 醒读者珍惜当下,把握美好时光
。
鼓励读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 ,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与乐趣。
传承文化,弘扬精神
苏轼的《定风波》作为经典文学作品 ,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苏轼所处的时代,正值北宋诗文革新 运动的高潮期,他继承并发扬了前辈 的文学传统。
《定风波》一词便充分体现了苏轼的 文学风格和思想境界。
苏轼其他代表作品
01
02
03
诗歌方面
《题西林壁》、《饮湖上 初晴后雨》等。
词作方面
《念奴娇·赤壁怀古》、《 江城子·密州出猎》等。
高中语文 《定风波》精品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 《定风波》精品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https://img.taocdn.com/s3/m/f11960b276eeaeaad0f33040.png)
•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声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编辑ppt
苏轼的人生态度
积极、进取 乐观、旷达
苏东坡是在苦难中完成了自己的一个人 物,挫折磨练了他的顽强意志,面对风 雨,不惊恐,不逃避,不哀伤,泰然处 之,潇洒从容,这就是苏轼最具魅力的 人格光辉。
编辑ppt
苏 轼
编辑ppt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词的特点
2.结合时代背景,准确把握诗歌主旨
3.体会词旷达豪放的意境和词人丰富的 思想感情,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 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树立自己的 志向。
编辑ppt
黄问
《
州汝
自
、平
题
惠生
金
州功
山
、业
画
儋,
像
州》。编源自ppt1、全词分别写分明内容?
序写作词缘由,上片写雨中事,下 片写雨后感。
2、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 而词人却能“吟啸且徐行”“竹杖 轻胜马”,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闲适、轻松、自如
编辑ppt
3、“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表达了什 么情怀?
前句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 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4、“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 反映作者不避人生风雨,不惊恐、不退缩 、任其自然、坦然处编辑之ppt 的生活态度。
【写作风格】
1、豪放风格。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 慷慨豪迈的形象;阔大雄壮的场面。 2、旷达风格。《定风波》 3、婉约风格。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 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 发展。(《蝶恋花》)
编辑ppt
编辑ppt
苏轼的人生态度
积极、进取 乐观、旷达
苏东坡是在苦难中完成了自己的一个人 物,挫折磨练了他的顽强意志,面对风 雨,不惊恐,不逃避,不哀伤,泰然处 之,潇洒从容,这就是苏轼最具魅力的 人格光辉。
编辑ppt
苏 轼
编辑ppt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词的特点
2.结合时代背景,准确把握诗歌主旨
3.体会词旷达豪放的意境和词人丰富的 思想感情,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 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树立自己的 志向。
编辑ppt
黄问
《
州汝
自
、平
题
惠生
金
州功
山
、业
画
儋,
像
州》。编源自ppt1、全词分别写分明内容?
序写作词缘由,上片写雨中事,下 片写雨后感。
2、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 而词人却能“吟啸且徐行”“竹杖 轻胜马”,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闲适、轻松、自如
编辑ppt
3、“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表达了什 么情怀?
前句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 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4、“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 反映作者不避人生风雨,不惊恐、不退缩 、任其自然、坦然处编辑之ppt 的生活态度。
【写作风格】
1、豪放风格。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 慷慨豪迈的形象;阔大雄壮的场面。 2、旷达风格。《定风波》 3、婉约风格。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 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 发展。(《蝶恋花》)
编辑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定风波ppt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定风波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51cc4e66edb6f1afe001f26.png)
总结:
从序中的介绍来看,这首词写的是途 中遇雨时所持的态度和所得感受,然而, 词人实在借此表露自己的人生态度,展 示自己的宽阔胸襟。自然界的风风雨雨 遇上了只需坦然面对,仕途与人生旅途 中也免不了坎坎坷坷,有了这种坦然地 态度就能处之泰然,就没有过不去的难 关,最终会“山头斜阳却相迎””也无 风雨也无晴”。
颖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 赦北还,病死常州,葬于河南郏 县,追谥文忠公。
在任地方长官期间,他关心民众疾苦, 做了许多利民的好事,深受民众拥戴。
苏轼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 最高成就。他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 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著名诗人, 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 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 出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世产 生了很大影响;为著名书法家,同黄庭 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为著 名画家,工枯木竹石。此外,在农田水 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 美学,烹饪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
1
目标
•人们总喜欢在自己的舒适区域呆着,因为大家 按自己的习惯行事时会觉得自在。如果一个人 仅仅是喜欢在出席会议时选择房间里的特定位 置,这当然没错。但如果作为教师,却总是习惯 站在教室里某个特定的地点,这就有问题了。这 种情况下,距离教师较远的地方,往往更容易出 现课堂纪律问题。多数教师只能照顾到离自己 不远的学生。为什么会有很多学生喜欢后排的 座位呢?正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距离教师越远, 就越可以肆无忌惮。
1
目标
•人们总喜欢在自己的舒适区域呆着,因为大家 按自己的习惯行事时会觉得自在。如果一个人 仅仅是喜欢在出席会议时选择房间里的特定位 置,这当然没错。但如果作为教师,却总是习惯 站在教室里某个特定的地点,这就有问题了。这 种情况下,距离教师较远的地方,往往更容易出 现课堂纪律问题。多数教师只能照顾到离自己 不远的学生。为什么会有很多学生喜欢后排的 座位呢?正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距离教师越远, 就越可以肆无忌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定风波》课件(共22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定风波》课件(共2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bb2edeef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bb.png)
艺术特色
一、若即若离,隐喻寄托
这首词的言与意之间,不是局部的一对一的直接 比喻关系,而是整体性的隐喻寄托。这种整体性 隐喻寄托具有若即若离的特点,而不可一一捉对 坐实。例如在“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 行”中,隐喻寄托着苏轼遭贬后泰然自若的情绪; 在“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阳却相迎” 中,隐喻寄托着作者历经坎坷后对世事更加清醒 的社会人生感受;但不能说,这些都是比喻。可 以说,隐喻寄托具有更多的象征意味,不过这种 象征意味是若即若离、隐约而含蓄的,而词的意 境美也就更多地体现在这种若即若离的朦胧之中。
二、以小寓大,言外无穷
《定风波》以道中遇雨,隐喻仕途风雨,并进 而借雨后“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景象,寄托隐 逸江湖后就无挂累于风雨阴晴的超然心境,这 都是即景生情、以小见大。而且这个“大”是 难以穷尽的:不仅有通雨、吟啸、竹杖、芒鞋、 寒风、酒醒、斜阳、晚照这一系列历历在目的 自然真景,还有苏轼仕途坎坷、遭贬黄州、一 蓑烟雨、超然物外等一系列在想象中展开的社 会人生景象,不仅表现出苏轼在自然风雨中镇 定自若、在仕途风险中泰然处之、在痛苦中旷 达自解、在醒悟中心仪归隐等一系列复杂而深 微的情致,而且渗滤出放开眼量、洞达事理、 自我调节、旷达通脱等一系列人生哲理。写眼 前景有限,想心中事无限,这就是隐喻寄托所 追求的艺术效果,也最终体现了这首《定风波》 的成功之处。
解词释句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芒鞋:草鞋。 谁怕:怕什么。 一蓑:满蓑衣。 烟雨:喻指人世的风雨烟波。 任:任凭。
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轻松的胜过骑马, 怕什么?任凭一生中遭遇风雨烟波。
解词释句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两句 似乎是说穿着草鞋、拄着竹杖在雨中走得 很轻松,胜过骑马,风雨有什么可怕的呢? 实际上是以“竹杖芒鞋”喻指闲散江湖, 以“马”喻指奔波官场,通过两者对比, 隐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官场,远离宦海险 恶反觉一身轻松。穿着草鞋走泥泞之路是 不可能轻松的,故而它的实质用意只能是 “无官一身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定风波》ppt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定风波》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60fd390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9b.png)
24
梦 境
感谢观看
25
梦 境
定风波
1
导入
• 贬到杭州,他说: “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 • 贬到黄州,他说: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 • 贬到惠州,他说: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 • 贬到儋州,他说: “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
2
背景简介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 (1082) ,这是作者被贬 官到黄州的第三年 ,偏居荒野,躬耕自乐。是年春,诗人至 黄州东南三十里的沙湖,归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 。
上片写风雨中的情景和心境(雨中事)。 下片写风雨后的情景和心境(雨后感)。
16
• 1、在该词中,苏轼通过途中遇雨这种生活小事,表达 了自己怎样的生活态度?
v (1)途中遇雨, “同行皆狼狈”,而作者的反应怎样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态?
v (2)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从这一心中事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面对人生的风雨,你会怎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做?
返回
20
人的一生,不论他处于什么朝代,都难免会遭 受风雨、不幸和打击。正所谓“人生不如意者十之 八九”。可以说,只要生活,就有可能遭受“风雨 ” ,就有可能遭遇不幸。怎样面对人生道路上的风 风雨雨,怎样面对人生的种种不幸?当我们无法排解 时,就让我们诉诸内心、诉诸文字。白居易说过“ 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庄子也说过 “顺适自然,则无物不可观,无物不可乐。 ”苏轼 的洒脱正是他寄托于内心,从中寻找到平衡点,这 也正是我国传统文化在他身上的体现。懂得了这一 点,我们便了解了与生活和谐相处的真谛。
通达:也无风雨也无晴。阴晴可以等同, 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 灭… …
梦 境
感谢观看
25
梦 境
定风波
1
导入
• 贬到杭州,他说: “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 • 贬到黄州,他说: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 • 贬到惠州,他说: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 • 贬到儋州,他说: “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
2
背景简介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 (1082) ,这是作者被贬 官到黄州的第三年 ,偏居荒野,躬耕自乐。是年春,诗人至 黄州东南三十里的沙湖,归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 。
上片写风雨中的情景和心境(雨中事)。 下片写风雨后的情景和心境(雨后感)。
16
• 1、在该词中,苏轼通过途中遇雨这种生活小事,表达 了自己怎样的生活态度?
v (1)途中遇雨, “同行皆狼狈”,而作者的反应怎样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态?
v (2)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从这一心中事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面对人生的风雨,你会怎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做?
返回
20
人的一生,不论他处于什么朝代,都难免会遭 受风雨、不幸和打击。正所谓“人生不如意者十之 八九”。可以说,只要生活,就有可能遭受“风雨 ” ,就有可能遭遇不幸。怎样面对人生道路上的风 风雨雨,怎样面对人生的种种不幸?当我们无法排解 时,就让我们诉诸内心、诉诸文字。白居易说过“ 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庄子也说过 “顺适自然,则无物不可观,无物不可乐。 ”苏轼 的洒脱正是他寄托于内心,从中寻找到平衡点,这 也正是我国传统文化在他身上的体现。懂得了这一 点,我们便了解了与生活和谐相处的真谛。
通达:也无风雨也无晴。阴晴可以等同, 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 灭… …
苏轼《定风波》ppt课件
![苏轼《定风波》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6477d5c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21.png)
明确: 1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两句似乎是 说穿
着草鞋、拄着竹杖在雨中走得很轻松,胜过 骑马,风雨有什么可怕的呢?
2 “竹杖、芒鞋”代指隐居、闲适的江湖生活
,是苏轼向往的,“马”隐喻奔波的官场生 活,“轻胜马”表明苏轼向往一种隐居闲适
的生活,厌恶官场的险恶的争斗。
精选可编辑ppt
21
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东坡,也改变不了 我 们
精选可编辑 ppt
26
6、本词以一场自然风雨实写人生风雨、人生态度,不细 细品味,难揣其意,大家思考,词人运用了一种什么表现
手法来表现了他的人生态度的?
运用一语双关的手法,将自然界的风雨 和人生的风雨相类比。
以小见大,以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
哲理。
⑶虚实结合 实写自然风雨和自己的坦然 面对的态度;虚写人生的风雨、政治“风 雨” 和他在政坛风雨中遭贬后仍泰然处之 的豁然旷达人生态度。
合作探究 重点鉴赏
1 .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雨,苏轼是如何做的呢?
2、作者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 有什么深刻含义?
3、“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是否只指自然界的风雨?
4、“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的内涵和给我们怎 样的人生启示。
5、“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和“晴”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这句 诗写出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
精选可编辑ppt
27
总结
《定风波》这首词写眼前景
寓心中事,从习以为常的自
然现象生发出深刻的人生哲
理,以一语双关,以小见大,
虚实结合的手法体现了作者
藐视祸难、达观自信的智者
襟怀。
精选可编辑ppt
28
归纳小结
着草鞋、拄着竹杖在雨中走得很轻松,胜过 骑马,风雨有什么可怕的呢?
2 “竹杖、芒鞋”代指隐居、闲适的江湖生活
,是苏轼向往的,“马”隐喻奔波的官场生 活,“轻胜马”表明苏轼向往一种隐居闲适
的生活,厌恶官场的险恶的争斗。
精选可编辑ppt
21
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东坡,也改变不了 我 们
精选可编辑 ppt
26
6、本词以一场自然风雨实写人生风雨、人生态度,不细 细品味,难揣其意,大家思考,词人运用了一种什么表现
手法来表现了他的人生态度的?
运用一语双关的手法,将自然界的风雨 和人生的风雨相类比。
以小见大,以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
哲理。
⑶虚实结合 实写自然风雨和自己的坦然 面对的态度;虚写人生的风雨、政治“风 雨” 和他在政坛风雨中遭贬后仍泰然处之 的豁然旷达人生态度。
合作探究 重点鉴赏
1 .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雨,苏轼是如何做的呢?
2、作者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 有什么深刻含义?
3、“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是否只指自然界的风雨?
4、“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的内涵和给我们怎 样的人生启示。
5、“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和“晴”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这句 诗写出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
精选可编辑ppt
27
总结
《定风波》这首词写眼前景
寓心中事,从习以为常的自
然现象生发出深刻的人生哲
理,以一语双关,以小见大,
虚实结合的手法体现了作者
藐视祸难、达观自信的智者
襟怀。
精选可编辑ppt
28
归纳小结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ppt课件29张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ppt课件29张](https://img.taocdn.com/s3/m/a3ef2cbc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43.png)
苏轼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风雨无阻。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 道尽了千古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态去面对一切;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生。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道路难免坎坷曲折。汪国真有诗曰:“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 晴也是雨。”环境可以影响心境,心境也同样也可以影响环境。当我们身处逆境时,我们应该像苏轼那样做到洒脱,且行 且歌。
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 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1.“风雨”比喻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 “晴” 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2.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变幻莫测,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 我们都要人应该具有宠辱偕忘、超然物外的旷达心态去对待, 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定 波 风苏 轼
苏轼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文
新课导入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 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听的这首歌是哪位诗人写的词吗?对了,就是苏轼。苏轼,我想大家 都不陌生,他是宋朝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有着怎样的伟大胸襟 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定风波》去寻找答案吧。
课堂结构
CONTENTS
壹
贰
贰
肆
作
译
诗
练
品
文
词
习
简
与
赏
及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道路难免坎坷曲折。汪国真有诗曰:“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 晴也是雨。”环境可以影响心境,心境也同样也可以影响环境。当我们身处逆境时,我们应该像苏轼那样做到洒脱,且行 且歌。
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 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1.“风雨”比喻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 “晴” 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2.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变幻莫测,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 我们都要人应该具有宠辱偕忘、超然物外的旷达心态去对待, 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定 波 风苏 轼
苏轼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文
新课导入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 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听的这首歌是哪位诗人写的词吗?对了,就是苏轼。苏轼,我想大家 都不陌生,他是宋朝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有着怎样的伟大胸襟 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定风波》去寻找答案吧。
课堂结构
CONTENTS
壹
贰
贰
肆
作
译
诗
练
品
文
词
习
简
与
赏
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朗读和默读相结合:诗词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 有利于学生通过揣摩词的音韵、情感,从而体会和把握诗歌 的深层意蕴。 2、合作探究法:调动学生思维,学生相互讨论,主动鉴赏 诗词,自己处理文本,提高鉴赏能力。
三
说 教 学 过 程
教学过程
环节一: 导入新课
环节二: 初读感知
环节三: 问题探究
环节四: 再赏文本
说教学目标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豁 达的胸怀和旷达的意境。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 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理解“归”向何处,体会 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 意境。
说二 教 法 与 学 法
教法与学法
本课拟采取提问法、讲解法、点拨法相结 合的教学方式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作为一种传统文学形式, 词与作者的生平境遇是分不开的,要理解词作 中所隐含的传统文化心态必须经历一个探究的 过程,需要在教师的指导和讲解下探究。
环节五: 作业布置
环节一: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有没有在路上被突然而至 的雨淋过呢?你当时的心情怎样?
一千多年前,文化巨人苏轼也被雨 淋过。并写下了一首词,就是我们这节 课要学习的千古名篇《定风波》)。
环节一: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 此导语以学生的生活情境导入,增加 学生对苏轼写作背景了解的同时,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圆通,启迪他走向圆融和通达。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4)“归去”——回归自我精神家园。 他汲取了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积极因素,能够以儒家思想担纲,以道家思想养气,
以佛教思想超脱。使得他在顺境与逆境的变更中,在入世和出世的交互中,在儒道佛 的碰撞中,得到了融汇、统一,达到天趣洋溢,生机浩然,超然无景,自足完满的人 生境界,以一种赏爱的态度去应对人生的风雨。
环节二:初读感知
1、朗诵点评
2、了解序言
看看作者在小序里交代了哪些信息? 交代了:
时间(三月七日) 地点(沙湖道中) 天气(雨、晴) 人物(拿着雨具的仆人、苏轼及同行者) 事件(途中遇雨)、 写作缘由(因为途中遇雨引发感慨而写) 此词是“因事感怀”,特点:作者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 诗。
环节二:初读感知
三
问
题
探
究
——自然界阴晴变化不定,人
生中也是晴雨不定。虽然变幻
无常,但阴雨之后必有阳光。
三
问 题
(1)“晴”和“雨”分别喻指什么?
探
——“晴”喻人生顺境,“雨”
究
喻人生逆境。
(2)作者说“也无风雨也无晴”,他想
表达什么?
——无论是顺境逆境都一样坦然 面对,从容接受。
三
问 题 探 究
(1)归朝廷。 苏轼年少时接受的主要是儒家思想,这一点从他父亲给他们兄弟二人取名上就可
以看出来。儒家的入世和有为,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因此在苏轼的一生中,都信 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2)归田园。 苏轼喜欢老庄的作品,不自觉也会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的无为非凡,又使
他淡泊名利。所以他每到一处,都能敞开胸怀,尽情走进深山,寻找一种解脱,在山 水间淡泊名利,皈依心灵。
(3)归佛门。 苏轼自号东坡居士,他与佛印等人关系密切,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佛家的静达
(2)作者在疾风骤雨中“吟啸徐行”想
表达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呢?
——从容镇定,泰然自若
三
问 题 探 究
(1)竹杖芒鞋真的轻胜马?为什 么作者觉得它轻胜马?
(2)“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句 中哪个字最关键?
(3)这的风雨单指自然界的风雨 吗?还有其他的含意吗?
(4)“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了词 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3、概括内容
明确:上阕写冒雨徐行时的景物和心境,下阕写雨过天晴后 的景象和感受。
初读诗歌,认识字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读通诗歌 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 了阅读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 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了解本诗内容的同时,也对本诗 的感情基调有了自己初步的认识,为解决教学重难点做好铺垫。
环节三:问题探究
1、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而词人却能“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2、赏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1)雨是什么样的雨?何以见得? (2)作者在疾风骤雨中“吟啸徐行”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人 生态度呢? 3、赏析“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1)竹杖芒鞋真的轻胜马?为什么作者觉得它轻胜马? (2)“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什么意思? (3)“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哪个字最关键? (4)这的风雨单指自然界的风雨吗? (5)“一蓑烟雨任平生”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定风波》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 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的第2课《苏轼词两 首》中的第二首。
这个单元所选四位词人的作品兼顾了豪放 与婉约两种风格,《苏轼词两首》都是苏轼因 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其中的《定风波 》词人以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因此淋雨的生 活小事,表达了乐观、淡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学习该词有利于学生掌握诗词鉴赏方法,提高 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性情。
陶渊明独善其身归隐田园,苏轼所归之处是一个使他敏感复杂的灵魂得以安宁的 精神家园。
再读全词,体悟情感
四
课 堂 小 结
五
作 业 布 置
1、背诵本词 2、请以“有话想对东坡说”为 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
目录
一、说教材 二、说教法与学法 三、说教学过程 四、说板书设计
一
说 教 材
说教材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 能力
1、认识学习本词的表 达技巧。 2、理解内容,感悟形 象。 3、感悟苏轼达观的处 世态度。
你
的
主
标
题
教学重点
理解内容,感悟形象,熟 读成诵。
说教学目标
过程与 方法
1、 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
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 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2、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
式品读、欣赏精彩生动的文 学语言。
苏 轼
你 的 主 标 题
了
一
时间(三月七日) 地点(沙湖道中)
解
天气(雨、晴)
序
人物(拿着雨具的仆人、苏轼及同行者)
言
事件(途中遇雨) 写作缘由(因为途中遇雨引发感慨而写)
二、初读感知
问 题 探 究
三
(1)雨是什么样的雨?何以见得?
——大雨、急雨,能听见穿林打叶的 声音;同行皆狼狈可见应是疾风骤雨 。
三
说 教 学 过 程
教学过程
环节一: 导入新课
环节二: 初读感知
环节三: 问题探究
环节四: 再赏文本
说教学目标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豁 达的胸怀和旷达的意境。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 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理解“归”向何处,体会 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 意境。
说二 教 法 与 学 法
教法与学法
本课拟采取提问法、讲解法、点拨法相结 合的教学方式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作为一种传统文学形式, 词与作者的生平境遇是分不开的,要理解词作 中所隐含的传统文化心态必须经历一个探究的 过程,需要在教师的指导和讲解下探究。
环节五: 作业布置
环节一: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有没有在路上被突然而至 的雨淋过呢?你当时的心情怎样?
一千多年前,文化巨人苏轼也被雨 淋过。并写下了一首词,就是我们这节 课要学习的千古名篇《定风波》)。
环节一: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 此导语以学生的生活情境导入,增加 学生对苏轼写作背景了解的同时,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圆通,启迪他走向圆融和通达。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4)“归去”——回归自我精神家园。 他汲取了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积极因素,能够以儒家思想担纲,以道家思想养气,
以佛教思想超脱。使得他在顺境与逆境的变更中,在入世和出世的交互中,在儒道佛 的碰撞中,得到了融汇、统一,达到天趣洋溢,生机浩然,超然无景,自足完满的人 生境界,以一种赏爱的态度去应对人生的风雨。
环节二:初读感知
1、朗诵点评
2、了解序言
看看作者在小序里交代了哪些信息? 交代了:
时间(三月七日) 地点(沙湖道中) 天气(雨、晴) 人物(拿着雨具的仆人、苏轼及同行者) 事件(途中遇雨)、 写作缘由(因为途中遇雨引发感慨而写) 此词是“因事感怀”,特点:作者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 诗。
环节二:初读感知
三
问
题
探
究
——自然界阴晴变化不定,人
生中也是晴雨不定。虽然变幻
无常,但阴雨之后必有阳光。
三
问 题
(1)“晴”和“雨”分别喻指什么?
探
——“晴”喻人生顺境,“雨”
究
喻人生逆境。
(2)作者说“也无风雨也无晴”,他想
表达什么?
——无论是顺境逆境都一样坦然 面对,从容接受。
三
问 题 探 究
(1)归朝廷。 苏轼年少时接受的主要是儒家思想,这一点从他父亲给他们兄弟二人取名上就可
以看出来。儒家的入世和有为,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因此在苏轼的一生中,都信 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2)归田园。 苏轼喜欢老庄的作品,不自觉也会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的无为非凡,又使
他淡泊名利。所以他每到一处,都能敞开胸怀,尽情走进深山,寻找一种解脱,在山 水间淡泊名利,皈依心灵。
(3)归佛门。 苏轼自号东坡居士,他与佛印等人关系密切,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佛家的静达
(2)作者在疾风骤雨中“吟啸徐行”想
表达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呢?
——从容镇定,泰然自若
三
问 题 探 究
(1)竹杖芒鞋真的轻胜马?为什 么作者觉得它轻胜马?
(2)“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句 中哪个字最关键?
(3)这的风雨单指自然界的风雨 吗?还有其他的含意吗?
(4)“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了词 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3、概括内容
明确:上阕写冒雨徐行时的景物和心境,下阕写雨过天晴后 的景象和感受。
初读诗歌,认识字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读通诗歌 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 了阅读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 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了解本诗内容的同时,也对本诗 的感情基调有了自己初步的认识,为解决教学重难点做好铺垫。
环节三:问题探究
1、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而词人却能“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2、赏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1)雨是什么样的雨?何以见得? (2)作者在疾风骤雨中“吟啸徐行”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人 生态度呢? 3、赏析“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1)竹杖芒鞋真的轻胜马?为什么作者觉得它轻胜马? (2)“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什么意思? (3)“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哪个字最关键? (4)这的风雨单指自然界的风雨吗? (5)“一蓑烟雨任平生”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定风波》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 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的第2课《苏轼词两 首》中的第二首。
这个单元所选四位词人的作品兼顾了豪放 与婉约两种风格,《苏轼词两首》都是苏轼因 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其中的《定风波 》词人以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因此淋雨的生 活小事,表达了乐观、淡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学习该词有利于学生掌握诗词鉴赏方法,提高 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性情。
陶渊明独善其身归隐田园,苏轼所归之处是一个使他敏感复杂的灵魂得以安宁的 精神家园。
再读全词,体悟情感
四
课 堂 小 结
五
作 业 布 置
1、背诵本词 2、请以“有话想对东坡说”为 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
目录
一、说教材 二、说教法与学法 三、说教学过程 四、说板书设计
一
说 教 材
说教材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 能力
1、认识学习本词的表 达技巧。 2、理解内容,感悟形 象。 3、感悟苏轼达观的处 世态度。
你
的
主
标
题
教学重点
理解内容,感悟形象,熟 读成诵。
说教学目标
过程与 方法
1、 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
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 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2、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
式品读、欣赏精彩生动的文 学语言。
苏 轼
你 的 主 标 题
了
一
时间(三月七日) 地点(沙湖道中)
解
天气(雨、晴)
序
人物(拿着雨具的仆人、苏轼及同行者)
言
事件(途中遇雨) 写作缘由(因为途中遇雨引发感慨而写)
二、初读感知
问 题 探 究
三
(1)雨是什么样的雨?何以见得?
——大雨、急雨,能听见穿林打叶的 声音;同行皆狼狈可见应是疾风骤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