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苏轼词两首》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苏轼词两首语文教案范文模板

苏轼词两首语文教案范文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苏轼的两首词;(2)理解并掌握苏轼词的基本艺术特色;(3)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苏轼词的意境;(2)学会欣赏苏轼词的美学价值,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词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2)体会苏轼词中的人生哲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苏轼词的意境特点;(2)苏轼词的艺术手法;(3)苏轼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苏轼词中的意境解读;(2)苏轼词艺术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苏轼词的艺术特色。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两首苏轼词,感受其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词的意思。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苏轼词的意境特点;(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苏轼词的艺术手法;(2)解读苏轼词中的人生哲理。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色为主题的词;(2)挑选几名学生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课后作业:1. 背诵两首苏轼词;2. 结合课后注释,深入了解苏轼词的意境和艺术手法;3. 调查了解其他文人墨客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分享自己的感悟。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苏轼词的朗读和背诵情况;2. 学生对苏轼词意境和艺术手法的理解程度;3. 学生课堂参与度和合作探讨的能力;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苏轼词的艺术特色;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词作,深入理解苏轼词的意境;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七、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苏轼词的相关资料,如词作、注释、背景介绍等;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课堂讲解和自己的感悟;3. 教学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词作和相关图片。

《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精选7篇)

《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精选7篇)

《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精选7篇)《苏轼词》教学设计 1一、知识教育目标1、继续感受、品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

2、了解不同时期词作者的创作风格。

二、能力培养目标1、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

2、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三、德育渗透目标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树立爱国、报国的宏大志向。

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是本课书的重点和难点。

一、知识储备1、词牌常识念奴娇,词牌名,念奴是唐代一个很著名的歌妓,调因此而得名。

题目是“赤壁怀古”,告诉我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苏东坡在赤壁这个地方游览的时候,触景生情,进行怀古,缅怀古人。

后人还用《大江东去》、《大江东》、《酹江月》作为《念奴娇》的代名词。

2、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画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市、蔡襄并称“宋四家”。

与其父苏询、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3、背景介绍苏轼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

1079年,他突遭逮捕,审讯,这是著名文字狱“乌台诗案”,他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总之,苏轼贬黄州,是因为遭人暗算,不知不觉转入政治漩涡,而不是什么因写诗攻击新法。

他这次受打击,心情是复杂的,所以游赤壁时写下了这首词,抒发自己的抱负。

苏轼出狱后被派往黄州,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其实要受地方官员的监督管制,形同囚犯。

为了排遣内心郁闷,他在住地临皋东面的山坡上盖了房子,取名“雪堂”,自号东坡居士。

每天早饭后他就到那里去读书,跟朋友们谈论,或浏览风景。

有时也到稍远的地方走走,到过赤鼻矶(当地人误以此为“赤壁”)、岐亭等地。

苏轼游赤鼻矶,据前后《赤壁赋》所记,共有两次,都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这一年里。

苏轼词两首教案

苏轼词两首教案

苏轼词两首教案下面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苏轼词两首教案,欢迎阅读与借鉴。

更多相关高二语文教案,关注实用资料栏目。

苏轼词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苏轼及苏轼词作的写作背景,掌握苏轼创作的有关知识。

2、掌握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艺术风格。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词作所要表达的思想领袖人物情感,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韵律美。

2、鉴赏词的写作技巧,学习烘托的手法和从生活小事中提练哲理的方法。

3、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引导学生体例词作中的“画面美”,品味词作豪迈、雄浑、壮阔的意境美。

4、通过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理解词作中作者所塑造出的人物形象的英雄气概。

5、通过“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进一步理解苏轼及其豪放的诗词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两首词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苏轼,了解其曲折起伏的人生经历,感受他即使面对打击、身临困境,也能保持豁达、超然、洒脱、乐观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他俩的人格和面对困难保持乐观通达的精神状态。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熟读并背诵两首词,理解词中体现出来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教学难点通过景物描写与人物形象塑造来抒情表意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比较、合作交流探究。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课时【知识预热】(参见《优化探究》第37页“双基集萃”。

)辨别字形,辨识词义,分析掌握词中特殊句式,积累名句。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大家还记得《赤壁赋》中描写曹操的句子吗?我们一起来背诵:“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横槊赋诗,因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寥寥数语,一位纵横驰骋的政治家、诗人曹操的英雄便跃然纸上。

我们惊叹一代文豪苏轼非凡的笔力和同样不俗的气概。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轼词两首》优秀教案

《苏轼词两首》优秀教案

苏轼词两首教案目标:1、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2、体会作者写景、状物、叙事、抒情的写作手法,理解词中烘托和映衬手法的运用。

3、体会词中流露的作者的豪迈之情与壮志难酬的感慨。

4、反复诵读,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提高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重点难点1、背诵、默写全词并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

2、理解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

教案方法:合作探究课时安排:二课时教案过程:第一课时(《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导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让我们走进三国,走进赤壁,走进《念奴娇.赤壁怀古》二、词牌:“念奴娇”,词牌名,又叫词调名。

相传念奴是唐天宝年间的一个著名歌女,因其音调高亢悦耳,于是取为调名。

这首词又名为《大江东去》、《大江东》、《酹江月》等,这是取苏轼这首词中的句子为调名。

“赤壁怀古”是题目,是词要咏怀的内容。

这是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怀着抑郁的心情游览黄冈城西的“赤壁矶”后所作。

一般认为三国赤壁鏖战的古战场在现在湖北蒲圻。

三、旷达的苏轼:仕途坎坷:“乌台诗案”/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思想复杂:外儒内道——儒家的积极入世;道家的超脱出世;佛家的四大皆空。

地——四川眉山字——子瞻号——东坡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成就——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开创了词的豪迈之风。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苏轼与父苏洵。

弟苏辙合称“三苏”。

旷世奇才: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与蔡襄、黄庭坚、M芾并称“宋四家”绘画:善画枯木怪石,主张神似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四、朗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苏轼词两首语文教案范文模板

苏轼词两首语文教案范文模板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苏轼词两首——《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 教学目标: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感受其词作风格;分析并欣赏《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激发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

3. 教学重点:理解苏轼词作的思想内容,分析其艺术特色;4. 教学难点:领悟苏轼词作的深刻内涵,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二、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讲解词作的基本内容;2. 引导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分析词作的艺术特色;3. 欣赏法:让学生在朗读、品析中感受苏轼词作的美妙之处;4. 实践法: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诗词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江城子·密州出猎》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朗读词作,让学生感受其韵律美;分析词作的内容,理解词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欣赏词作的艺术特色,如形象的描绘、情感的表达等;进行诗词鉴赏训练,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2. 第二课时:《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对比两首词的异同;朗读词作,让学生感受其意境美;分析词作的内容,理解词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欣赏词作的艺术特色,如形象的描绘、情感的表达等;进行诗词鉴赏训练,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3. 诗词鉴赏练习:评估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检验其诗词鉴赏能力提高的情况。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苏轼词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注重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我国古典文学的热爱。

《苏轼词两首》教案

《苏轼词两首》教案

《苏轼词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苏轼生平及其词作背景。

2.领悟《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情感表达。

3.掌握词的格律特点和修辞手法。

4.提高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苏轼词作的背景及情感表达。

2.词的格律特点和修辞手法。

3.提高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苏轼词作的情感内涵。

2.词的格律特点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1.导入(1)介绍苏轼生平,让学生了解其文学地位和成就。

(2)引导学生关注苏轼的词作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2.讲解《江城子·密州出猎》(1)分析词的背景,了解苏轼创作此词的缘由。

(2)逐句讲解词的内容,引导学生体会词人的情感。

3.讲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分析词的背景,了解苏轼创作此词的缘由。

(2)逐句讲解词的内容,引导学生体会词人的情感。

4.课堂讨论(1)让学生对比两首词的情感表达,讨论其异同。

(2)引导学生探讨苏轼词作的艺术特色。

5.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提高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6.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两首词。

(2)分析两首词的格律特点和修辞手法,写成短文。

(3)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苏轼词作,进行鉴赏分析。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苏轼的两首词作,使学生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词作背景,领悟词的情感表达,掌握词的格律特点和修辞手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提高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课后作业的布置旨在巩固课堂所学,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1.导入(1)介绍苏轼生平,让学生了解其文学地位和成就。

例如,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有“文坛领袖”之称。

他的词作以豪放派为代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引导学生关注苏轼的词作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苏轼的词作情感真挚,意境优美,善于运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富有创意。

《苏轼词两首》教案

《苏轼词两首》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苏轼词两首》优秀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苏轼的词。

2. 理解两首词的背景,词语的含义,翻译和解析词中的意象和表达。

3. 分析苏轼的词风特点,理解其情感表达和审美追求。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教学重点:1. 朗读和背诵两首苏轼的词。

2. 理解和翻译两首词中的重点词语和意象。

3. 分析苏轼的词风特点。

教学难点:1. 词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翻译。

2. 苏轼的词风特点的分析。

二、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示范法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PPT,其中包括两首苏轼词的文本、注释、翻译和解析。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如苏轼的生平介绍、词的发展历程等。

3. 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和活动材料。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引起学生对苏轼词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苏轼的词有什么了解?”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看法。

二、学习第一首词《江城子·密州出猎》(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词,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2. 解读词中的重点词语和意象,解释其含义和作用。

3. 教师示范翻译和解析词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三、学习第二首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词,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2. 解读词中的重点词语和意象,解释其含义和作用。

3. 教师示范翻译和解析词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第二课时一、复习回顾(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节课学习的第一首词《江城子·密州出猎》。

2. 学生分享自己对于词的理解和感受,进行讨论和交流。

二、分析苏轼的词风特点(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两首词的共同特点,如用词、意象、情感表达等。

苏轼词两首语文教案模板范文模板

苏轼词两首语文教案模板范文模板

苏轼词两首语文教案模板范文模板教案名称:苏轼词两首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苏轼的两首词作品,了解苏轼的艺术特点和文化背景,提高学生对古代词作品的理解能力。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苏轼的词作品,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苏轼词作品的艺术特点和文化背景。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材:苏轼的两首词作品,如《水调歌头》、《江城子》等。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3. 教学素材:苏轼的相关资料、词曲欣赏录音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苏轼的词曲欣赏录音,引起学生对苏轼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学习苏轼的词作品(30分钟)a. 介绍苏轼的背景和作品特点,如苏轼的生平、文学成就、与古代文化的关系等。

b. 分析苏轼的两首词作品,让学生了解词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如押韵、格律等。

c. 分组讨论,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词作品,分析其中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点,并进行分享。

3. 文学鉴赏与写作训练(40分钟)a.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苏轼的词作品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b. 学生根据苏轼的词作品,进行仿写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c. 学生互相交流和修改自己的作品,提高写作的质量。

4. 总结与展示(1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作品,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欣赏苏轼的词作品。

五、教学评价:1.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表现情况。

2. 学生的写作作品质量和创造力。

3. 学生对苏轼的词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六、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苏轼的词作品,了解更多的文化背景和艺术特点。

2. 组织学生参观苏轼相关的文化展览或演出,加深学生对苏轼的理解和欣赏。

《苏轼词两首》教案

《苏轼词两首》教案

《苏轼词两首》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两首词;(2)理解两首词的作者苏轼及其创作背景;(3)分析两首词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词的意境和情感;(2)学会欣赏古代诗词的美,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词的优美语言和深刻情感,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乐观的心态。

二、教学重点:1. 两首词的字词释义和句意理解;2. 苏轼词的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1. 词中某些生僻字词的释义和句意理解;2. 苏轼词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3.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词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苏轼的生平介绍、两首词的原文、注释、译文以及相关图片等;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2)引导学生关注苏轼词的特点和风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两首词,感受词的韵律和意境;(2)学生自主翻译和理解词中的字词句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两首词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4. 教师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指导;(2)详细讲解两首词的创作背景、意境、情感以及艺术特色等。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结合课堂学习,谈谈自己对苏轼词的认识和感悟;(2)选取两首词中的佳句进行赏析,阐述其美感所在。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苏轼词的艺术价值和人生哲理;(2)推荐课后阅读,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

苏轼词二首教案

苏轼词二首教案

苏轼词二首教案教案标题:苏轼词二首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苏轼的两首词作品,学生将能够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的魅力。

2. 学生将能够分析苏轼词作品的主题、意境和修辞手法。

3. 学生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自己的词作品。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词的定义和特点,并提问学生是否熟悉苏轼以及他的作品。

2. 展示苏轼的两首词作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江城子·密州出猎》,并简要介绍苏轼的背景和文学成就。

主体活动:3. 分组阅读和分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a.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分析词作品的主题、意境和修辞手法。

b. 每个小组汇报他们的分析结果,并进行讨论和辩论。

c.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该词作品的核心主题和特点。

4. 分组阅读和分析《江城子·密州出猎》。

a.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分析词作品的主题、意境和修辞手法。

b. 每个小组汇报他们的分析结果,并进行讨论和辩论。

c.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该词作品的核心主题和特点。

5. 学生个人或小组创作词作品。

a. 学生根据所学的苏轼词作品的特点和风格,进行个人或小组创作。

b. 学生展示和分享他们的创作,并接受同学和教师的评价和建议。

总结活动:6.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习的收获和体会,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a. 你对苏轼的词作品有什么新的认识和理解?b. 你在创作词作品时有哪些收获和困难?c. 学习苏轼的词作品对你的写作能力有何影响?拓展活动:7.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欣赏苏轼的其他作品,并进行深入的文学研究和创作。

评估方式:1. 学生小组的分析报告和讨论表现。

2. 学生的个人或小组创作作品。

教学资源:1. 苏轼的两首词作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江城子·密州出猎》。

2. 分组讨论和创作所需的纸笔和其他学习材料。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苏轼的其他作品,如他的散文和诗歌,以及他的生平和思想。

高二下册《苏轼词两首》语文教案

高二下册《苏轼词两首》语文教案

高二下册《苏轼词两首》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词作背景;2. 学习理解并欣赏《江城子》和《临江仙》这两首苏轼的词作;3. 培养学生对于古文的欣赏能力,感受其中的意境和美感;4.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对《江城子》和《临江仙》两首词作进行深入的解读;2. 学习欣赏古文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理解古文中的隐喻、对仗等修辞手法;2. 理解并感受古文的意境。

教学准备:1. 课文《苏轼词两首》;2. 宣传海报和图片素材。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图片展示苏轼的生平及其诗词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

导入:1. 让学生回顾一下高中以来学过的古诗词,教师提问:你们对于古诗词有什么感想?有哪些古诗词令你印象深刻?并请学生举例说明。

呈现:1. 请学生自主阅读《江城子》和《临江仙》两首词作,并思考以下问题:诗人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是怎样的?探究:1. 学生合作讨论,分享自己的答案。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并总结:《江城子》描写的是什么情感?通过哪些修辞手法表达出来的?《临江仙》中描写的是什么景物?通过哪些修辞手法表达出来的?拓展:1. 教师引导学生对比《江城子》和《临江仙》的意境,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巩固:1. 学生自主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分析和欣赏,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展示:1. 学生将自己的分析和感受展示给全班。

作业:1. 以《江城子》或《临江仙》为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字数不少于800字。

板书设计:高二下册《苏轼词两首》教学反思:通过此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苏轼的词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欣赏。

通过分析词作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学生能够更好地欣赏古诗词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此外,通过学生的分享和展示,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

苏轼词两首教案范文

苏轼词两首教案范文

苏轼词两首教案范文主题:探究苏轼词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手法目标:1.了解苏轼词的背景和特点;2.分析苏轼词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3.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古典词作品的能力。

教学内容:1.苏轼词的背景和特点;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江城子·密州出猎》两首苏轼词的分析;3.学生欣赏和鉴赏苏轼词。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放一段古琴曲音乐,制造中国古代文化氛围,并引导学生对古典词的欣赏和认识。

一、介绍苏轼和苏轼词的背景和特点(10分钟)利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介绍苏轼的生平和苏轼词的背景,包括苏轼的文学成就、他在宋代文坛的地位以及词的发展趋势等等。

二、分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0分钟)1.分享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全文,带领学生感受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分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手法,例如抒情写景、借景抒怀等等。

3.解读词中的重要意象,例如“明月”、“故乡”等等,并讨论这些意象对诗词的意义。

三、分析《江城子·密州出猎》(20分钟)1.分享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的全文,带领学生感受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分析《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手法,例如咏史写景、借景抒怀等等。

3.解读词中的重要意象,例如“江城”、“出猎”等等,并讨论这些意象对诗词的意义。

四、学生欣赏和鉴赏苏轼词(15分钟)教师选择其他苏轼词,让学生欣赏和阅读,并引导学生从意象、表达手法和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五、小结与延伸(10分钟)教师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回顾学生们对苏轼词的认识和理解。

延伸:鼓励学生自己尝试写一首古体词,了解和体验古典词的创作过程。

教学资源:1.多媒体设备2.苏轼词的全文文本。

《苏轼词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

《苏轼词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

《苏轼词两首》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苏轼词两首》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1《苏轼词两首》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苏轼及其代表作品《江城子》、《东篱乐府》的背景、词牌及作品特点。

掌握阅读这两首词的技巧和方法,把握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

2. 能力目标能够体会和感悟文学作品的深刻内涵,理解作品中的情感和哲理。

通过分析词牌的音韵特色、押韵格式和句式结构,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 情感目标在阅读和理解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发现美和美感,培养审美情趣。

领悟“爱国主义”的真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包括:苏轼及其代表作品《江城子》、《东篱乐府》的背景、传世与名气、词牌及作品特点等。

三、教学过程1. 教师讲述+学生听写导入环节,通过PPT介绍苏轼及其代表作品《江城子》、《东篱乐府》的背景、传世与名气,为学生快速进入课堂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合作阅读+学生独立思考学生分小组阅读《江城子》、《东篱乐府》两首词。

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交流组内思考结果。

3. 个别讲解+角色扮演抽取几个学生,分别扮演苏轼、己亥岁、黄州、横塘等不同角色,让学生在“角色扮演”的形式下,更加透彻地理解和感悟这两首词。

4. 教师点拨+学生主动分享教师点拨学生的阅读、表达方法和技巧,强调学生应该多读、多感、多思。

在学生分享环节中,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者对同伴的解读提出疑问或不同看法。

5. 创作模拟+学生写作以课文为蓝本,对比分析《江城子》、《东篱乐府》的词牌、押韵及语言风格等特点,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仿写。

6. 评价汇报+学生检讨评价汇报环节,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鼓励,学生互相欣赏和赏析。

最后,让学生在反思和自我评价环节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错误,尝试改进和进步。

四、教学评估教学评估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在听写环节中是否能熟练掌握苏轼及其代表作品《江城子》、《东篱乐府》的背景、传世与名气、词牌及作品特点等。

[苏轼词两首教案]高二下册《苏轼词两首》语文教案

[苏轼词两首教案]高二下册《苏轼词两首》语文教案

[苏轼词两首教案]高二下册《苏轼词两首》语文教案没有人敢否认苏轼是一个天才是文学史上的一代天骄。

他的文学成就甚至代表了一个时代的高度。

一起来看看本站wtt 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二下册《苏轼词两首》语文教案”欢迎大家阅读供大家参考。

更多内容还请关注本站哦。

高二下册《苏轼词两首》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1.鉴赏《念奴娇赤壁怀古》之景、事、情揣摩《定风波》词意。

2.了解作者经历理解苏轼在黄州的心境变化感受苏东坡特有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经历理解苏轼在黄州的心境变化。

教学过程:一、导入坎坷磨难是人生的财富这句话苏轼一定深有体会他少年成名早已被定为宰相人选的他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牢中被拘130天大难不死重获自由。

从苏子瞻到苏东坡他完成了怎样的精神飞跃呢……二、学习目标三、诵读《念奴娇赤壁怀古》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感情。

3、学生个别读教师点拨。

四、赏析《念奴娇赤壁怀古》怀古诗从三个方面欣赏:①观眼前之景②写历史之事③抒一己之怀(一)观眼前之景1、齐读上片2、用一个词语概括景物的特点明确:这个景物属于“骏马西风塞北” 之景而非“杏花春雨江南”之景正是这锦绣江山孕育了无数的英雄豪杰。

3、上阕以哪句结尾?“一时”指何时?三国英雄辈出为何如此衷情周瑜呢?(二)写历史之事1、分析周瑜形象2、苏轼生平介绍(多才多艺、多灾多难)(三)抒一己之怀1、苏轼才华横溢不逊周瑜人生际遇却相去甚远心中怎会不生感慨?2、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的情感。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明确:这里既有人生的失意又有抛却英雄梦的无奈还有诗人欲从痛苦的泥淖中挣脱出来的释然。

这是一声宏伟的叹息一次壮阔的悲哀一次飞跃历史的翱翔这不正是诗人要极力挣脱的束缚吗?要知道个人情感无论多么强烈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那么可怜可笑。

苏轼正是在这种历史与个人的强烈对比中获得了人生的自觉从而获得了超然物外达观世事。

苏轼词两首优秀教案

苏轼词两首优秀教案

下阕:
小乔初嫁_______年青得意
雄姿英发_______人才出众羽扇纶巾_______风流潇洒
谈笑间_______自信乐观樯橹灰飞烟灭_______从容破敌儒将周瑜


所叹:多愁善感、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5、下片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用意?我们能体会到词人怎样的情怀?
仰慕英雄怀古伤己
周瑜:
年龄:34
生活:幸福美满
外表:英俊儒雅
职位:东吴都督
际遇:功成名就对比当中苏轼:年龄:47生活:屡遭不幸外表:早生华发职位:团练副使际遇:功业未就
哀叹自我
7、题目为“赤壁怀古”,怀古包括哪些
内容,“怀古”的目的是什么?
古迹赤壁(古战场)
(景-壮丽)
仰慕英雄古人周瑜英雄
年轻有为
风流倜傥渴望建功立业年岁已老,壮志未酬
借古抒怀
风流人物
英雄豪杰怀古咏史壮志未酬抒情描壮观之景怀英豪之人
抒未酬之豪情
气势磅礴
雄奇壮阔
写景
自然风雨(穿林打叶)“莫听”
“何妨”
“吟啸”
“徐行”
超然物外
泰然自若
潇洒安闲
人生风雨晴
“谁怕”
“任平生”
搏击风雨、笑傲人
生、泰然处之、无
所畏惧、潇洒从容
“回首”-“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心中
无晴雨
宠辱偕忘
超然物外
人生态度
旷达洒脱乐观。

苏轼词两首语文教案模板范文模板

苏轼词两首语文教案模板范文模板

苏轼词两首语文教案模板范文模板一、课堂教学设计方案课题:苏轼词两首教材:语文课本教学目标:1. 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2. 理解并背诵《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两首词;3. 学习苏轼词的写作特点和艺术魅力;4. 提高学生的词语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并背诵《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两首词;2. 分析苏轼词的写作特点和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1. 分析苏轼词的写作特点和艺术魅力;2. 运用词语鉴赏能力对苏轼词进行分析和评价。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 利用多媒体展示苏轼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苏轼的认识和兴趣。

2.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谈谈对词的理解和词的重要性。

Step 2 学习两首词1. 分发《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两首词的课文,让学生阅读并理解词的内容。

2. 分组讨论两首词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点。

3. 学生逐句朗读两首词,感受词的音韵和节奏。

Step 3 分析苏轼词的写作特点和艺术魅力1. 引导学生回顾两首词的内容,分析苏轼词的写作特点和艺术魅力。

2. 引导学生分析苏轼词的音韵、意境、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等方面的特点。

Step 4 词语鉴赏和评价1. 分组讨论苏轼词的词语鉴赏和评价,包括词语的选择和运用、意境的描绘和情感的表达等方面。

2. 学生代表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评价,进行词语鉴赏和评价的交流和讨论。

Step 5 课堂小结1.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苏轼词的艺术魅力和词语的鉴赏能力。

2. 布置课后作业:背诵《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两首词。

二、作业设计1. 背诵《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两首词。

2.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苏轼词的理解和感受,包括苏轼词的艺术魅力和词语的鉴赏能力等方面。

高二下册语文《苏轼词两首》优秀教案

高二下册语文《苏轼词两首》优秀教案

高二下册语文《苏轼词两首》优秀教案高二下册语文《苏轼词两首》优秀教案【高二下册语文《苏轼词两首》优秀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两首词的艺术特色;学习作为豪放词派杰作的两首词在词风上的特点。

2、学习怀古诗把写景、咏史、抒情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的写法。

3、理解两首词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时代意义,体会并正确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作品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情怀。

2、体会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预设】二课时【使用方法与学法指导】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词作所要表达的思想领袖人物情感,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韵律美。

2、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引导学生体例词作中的“画面美”,品味词作豪迈、雄浑、壮阔的意境美。

【导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作者及其作品: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嘉佑二年。

与弟苏辙中同榜进士。

因与当权派政见不和,屡被贬官,甚至在1079年被人告发作诗讽刺新法而被捕入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苏轼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

其文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爽,独具风格。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合称“苏辛”,对后代很有影响。

书擅长行、楷,既取法前人,又自创新意,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可以说,他的诗、词、文所表现的豪放气概及独特的艺术风格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成就。

本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是苏轼游览黄冈城外赤鼻矶后所作。

被贬斥到黄州任团练副使的苏轼,身感年岁渐老,事业功名未有所成,郁郁于心,观景顿生种种联想。

“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

这种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伸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苏轼【名句回味】写两句 (看谁积累的名句多,4分钟)(1)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3)长淮忽过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4)成书在理不在势,服人以诚不以言(5)崇德而定势,行又而忘利,修修而忘名(6)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7)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8)大勇若怯,大智若愚(9)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0)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11)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1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1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14)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15)天涯何处无芳草,多情却被无情恼2、写出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自读并识记,2分钟)故垒(lěi) 羽扇纶巾(guān) 樯橹(qiáng lǔ)早生华发(huā fà) 雄姿英发(fā) 还酹江月(huán lèi)3、解题:(结合注释完成填空,2分钟)《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时写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词两首教案目标:1、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2、体会作者写景、状物、叙事、抒情的写作手法,理解词中烘托和映衬手法的运用。

3、体会词中流露的作者的豪迈之情与壮志难酬的感慨。

4、反复诵读,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提高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重点难点1、背诵、默写全词并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

2、理解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

教案方法:合作探究课时安排:二课时教案过程:第一课时(《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导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让我们走进三国,走进赤壁,走进《念奴娇.赤壁怀古》二、词牌:“念奴娇”,词牌名,又叫词调名。

相传念奴是唐天宝年间的一个著名歌女,因其音调高亢悦耳,于是取为调名。

这首词又名为《大江东去》、《大江东》、《酹江月》等,这是取苏轼这首词中的句子为调名。

“赤壁怀古”是题目,是词要咏怀的内容。

这是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怀着抑郁的心情游览黄冈城西的“赤壁矶”后所作。

一般认为三国赤壁鏖战的古战场在现在湖北蒲圻。

三、旷达的苏轼:仕途坎坷:“乌台诗案”/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思想复杂:外儒内道——儒家的积极入世;道家的超脱出世;佛家的四大皆空。

地——四川眉山字——子瞻号——东坡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成就——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开创了词的豪迈之风。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苏轼与父苏洵。

弟苏辙合称“三苏”。

旷世奇才: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与蔡襄、黄庭坚、M芾并称“宋四家”绘画:善画枯木怪石,主张神似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四、朗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五、译文:长江向东奔流,滚滚浪涛把千古以来的英雄豪杰冲洗尽了。

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陡峭的乱石插入天空,惊涛骇浪拍打着江岸,卷起的浪花如同千万堆白雪。

江山美丽如画,那一时期涌现了多少英雄豪杰!遥想当年周公瑾,美丽的小乔才嫁给他,雄姿勃发。

手拿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战船被烧成灰烬。

我在想象中游历了一番故国(三国)的战场,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长出了白发。

人的一生真象一场梦,还是洒一杯酒祭奠江中的明月吧!六、怀古咏史诗:写景(陈迹)——怀古(人事)——抒情(感悟)七、体会作者在词中的所见,所想,所忆,所叹。

用简单的语言概括上下片的主要内容。

上阕:所见:大江、故垒、乱石、惊涛所想: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下阕:小乔初嫁_______年青得意雄姿英发_______人才出众羽扇纶巾_______风流潇洒谈笑间_______自信乐观樯橹灰飞烟灭_______从容破敌儒将周瑜所忆所叹:多愁善感、早生华发、人生如梦八、本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上阕:正面描写赤壁美景, 以引起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怀念。

(咏赤壁)下阕:借对周瑜的仰慕, 抒发自己功业未成感慨。

(怀周瑜发感慨)九、合作探究: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大江东去”是写赤壁的衬景,用以起兴。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

为下文写“三国周郎赤壁”埋下伏笔,这是先替“赤壁”造声势,替“三国周郎”出场烘托气氛。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你觉得哪些字词用得好,为什么?诗意: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

这句词正面描写赤壁江山景色,勾勒了一幅雄奇壮丽的“长江胜景图”。

“乱”“穿”“惊”“拍”“卷”五个词用得形象,把景物写活了,使读者感到赤壁就迫近眼前,长江的浪花就在脚下,涛声就在身边。

赤壁美景的特点是:“雄奇”。

乱:岩石山崖险怪穿:山崖陡峭高峻惊:江水之汹涌拍:惊涛骇浪力度之大卷:波涛巨大的力量渲染磅礴宏伟的气势夸张、对偶、比喻、拟人面对大江奇景,词人触景生情,发出深沉的感慨: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这两句在全篇中起什么作用?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词人在诸多英雄人物中歌颂的是谁?周瑜周瑜是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的前线总指挥。

当年三十四岁。

词人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风流倜傥,气度儒雅,镇定自若的儒将形象。

赤壁之战时,他迎娶小乔已有十年。

4、下片着力塑造周瑜,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1.说明周瑜当时年轻有为,才华横溢。

2.以美人衬托英雄。

更显周瑜潇洒的风姿。

3.着力表现周瑜风流倜傥的儒将风采。

词学上的俗语叫“刷色” 5、下片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用意?我们能体会到词人怎样的情怀?仰慕英雄怀古伤己周瑜:年龄:34生活:幸福美满外表:英俊儒雅职位:东吴都督际遇:功成名就对比当中苏轼:年龄:47生活:屡遭不幸外表:早生华发职位:团练副使际遇:功业未就哀叹自我6、有人说,全词结尾一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反映了苏轼思想上消极的一面。

你是如何看待的?应该怎样面对人生中的挫折?苏轼虽遭贬斥,怀才不遇,但仍积极进取,渴望建功立业,虽有“人生如梦”的慨叹,但此属人之常情,不能因此而认为其情感的消极。

“一尊还酹江月”是要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

人生短暂、生命易逝,而江月永恒,因而我们要珍惜时间,加倍努力。

7、题目为“赤壁怀古”,怀古包括哪些内容,“怀古”的目的是什么?古迹赤壁(古战场)(景-壮丽)仰慕英雄古人周瑜英雄年轻有为风流倜傥渴望建功立业年岁已老,壮志未酬借古抒怀讨论:本词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说说其“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抒发壮志豪情;描绘壮丽之景;刻画豪迈之人。

风流人物英雄豪杰怀古咏史壮志未酬抒情描壮观之景怀英豪之人抒未酬之豪情气势磅礴雄奇壮阔写景作业:背诵默写全词。

第二课时(《定风波》)一、新课导入: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二、这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

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湖北省黄冈县),偏居荒野,躬耕自乐。

是年春,诗人至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新购田地,归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

三、诵读课文,积累感悟.朗读的要求:1、读准字音2、读出节奏3、读出感情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四、赏析探究上片: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译文:不要去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而行。

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只要披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我也不在意。

下片: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微微的寒冷。

抬头看时,山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望方才风吹雨落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没有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五、解读小序,了解背景思考:小序交代了哪些信息?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时间:三月七日★地点:沙湖道中。

★环境:先雨后晴。

★事件:遇雨。

★人物:雨具(拿着雨具的仆人),同行,余。

★感觉:狼狈不觉★故:交代写作缘由。

小序交待了写作时间、地点、环境、人物、事件。

六、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上片写风雨中的情景和心境(雨中事)。

下片写风雨后的情景和心境(雨后感)。

七、探究讨论:1、在该词中,苏轼通过途中遇雨这种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怎样的生活态度?(1)途中遇雨,“同行皆狼狈”,而作者的反应怎样?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态?(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从这一心中事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3)作者虽然不在意风雨,但雨过天晴后,本应欣喜,但作者反应如何?由此可以看出他怎样的人生态度?自然风雨(穿林打叶)“莫听”“何妨”“吟啸”“徐行”超然物外泰然自若潇洒安闲人生风雨晴“谁怕”“任平生”搏击风雨、笑傲人生、泰然处之、无所畏惧、潇洒从容“回首”-“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心中无晴雨宠辱偕忘超然物外人生态度旷达洒脱乐观2、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拐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词人形象。

雨中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雨后东坡—看破人生晴雨的智者沉着: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豪迈: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随意而安: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

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

通达:也无风雨也无晴。

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与李白相比,苏轼少了几分桀骜不逊,多了几分隐忍平和;与稼轩相比,苏轼少了几分慷慨激昂,多了几分淡定从容;与杜甫相比,苏轼少了几分沉郁愁苦,多了几分超然达观。

3、回首人生的风风雨雨,苏轼悟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真谛,他决心从此“归去”,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态度去抵抗纷扰的世界。

你怎么看待苏轼的这种人生思想?面对人生的风雨,你会怎么做?人的一生,不论他处于什么朝代,都难免会遭受风雨、不幸和打击。

正所谓“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

可以说,只要生活,就有可能遭受“风雨”,就有可能遭遇不幸。

怎样面对人生道路上的风风雨雨,怎样面对人生的种种不幸?当我们无法排解时,就让我们诉诸内心、诉诸文字。

白居易说过“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庄子也说过“顺适自然,则无物不可观,无物不可乐。

”苏轼的洒脱正是他寄托于内心,从中寻找到平衡点,这也正是我国传统文化在他身上的体现。

懂得了这一点,我们便了解了与生活和谐相处的真谛。

人生启示:* 阳光总在风雨后。

* 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 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成功还会远吗。

*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希望。

4、探讨这首词的表现手法1、以小见大(以一场自然风雨实写人生风雨、人生态度,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