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及中共在各个时期土地政策的对比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景
• 随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湘、赣、粤、鄂、 豫、皖、闽、浙、陕等地纷纷举行武装起 义,组织工农武装,走上武装夺取政权的 道路。1927年10月,毛泽东率湘赣边界秋 收起义的队伍到达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 ,进行土地革命,组织工农政府,建立地 方武装,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 地。
土地革命路线的形成
结束
• 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 变及其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变的枢纽, 有力地推动了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战争的 过渡。 • 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提出国共两党重新 合作的主张。中国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 实际上接受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政策, 标志着内战的初步结束。
•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全国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形成,国共两党重新合作,开 始了抗日战争。
发展 发展
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领导,致使 ••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 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败。1934年 大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 10月,中央红军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 央领导,使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在长征中, 进行长征。 • 粉碎了中国国民党的围追堵截。1935年12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 大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 月底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 央领导。1935年12月底中共中央召开瓦窑 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 策略方针。
过渡时期(1949-1956)
• 农业合作化时期(三大改造时期 53~56年): 通过变革生产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进一步 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配合国家工业化; • 政策:积极发展稳步发展的方针,自愿互利的原 则,由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 影响: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土地公有制。极大 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并有利于社会主义工 业化的实现。
发展
• 1930年底到1931年9月,红军在毛泽东、朱德的 领导下,先后粉碎中国国民党军对中央革命根据 地的三次“围剿”。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 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 1931年九一八事变和1932年一二八事变,加剧了 中日间的民族矛盾。1932年6月蒋介石又相继发 动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四次“围剿”。面对帝 国主义的武装侵略和中国国民党的“围剿”,中 国共产党一面号召全国人民武装抗日,一面继续 开展游击战争,抗击国军的进攻。粉碎了中国国 民党军对中央根据地的第四次“围剿”。
党史讲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主讲:孙文婧 王彦蓉
• 土地革命(1927-1937), 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 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的革命。
土地革命:1927-1937 一、简介 二、背景 三、形成 四、发展 五、结束 六、影响
简介
• 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 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
中共在社会主义过渡和建设时期的 土地政策
过渡时期(1949-1956)
•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 成,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 具有新旧社会交替时期的特征.
过渡时期(1949-1956)
• 土地改革时期(50~52年):面对艰巨的恢复经 济和巩固政权的任务,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要求 ; • 政策:中共颁布土地改革法,在新解放区继续完 成土改任务,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 民的土地所有制。 • 影响:土地改革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 制度,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形成百度文库
• 随着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 发展,土地革命也日益广泛和深入地开展 起来。 • 1929年4月,在总结赣南土地斗争经验的基 础上,毛泽东主持制定了兴国县《土地法 》,将《井冈山土地法》中规定的“没收 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 主阶级的土地”。这是一个原则的改正。
形成
• 1930年2月,召开二七会议。
影响
• 土地革命使广大贫苦人民政治上翻了身,经 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 • 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努 力发展生产。例如: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仅 半年之内,参加红军的翻身农民达3万多人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黄安七里坪的一个招 兵站,一天就招收800名农民入伍。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谢谢观赏!
• 这条路线,调动了一 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证 了土地革命的胜利。
• 依靠贫农、雇 农,联合中农 ,限制富农, 保护中小工商 业者,消灭地 主阶级,变封 建半封建的土 地所有制为农 民的土地所有 制。
背景
• 四一二事变后,位于南京的国民政府 一方面镇压中国共产党,另一方面继 续对奉系军阀作战,以其完成统一全 国的目标。1927年8月1日,以周恩来 为代表的一部分共产党人率先在南昌 起义。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 急会议,正式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 装反抗中国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
• 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党就领导根 据地人民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 斗争。 • 在1928年底,湘赣边区政府根据井冈山地 区一年来土地革命的实践经验,制定了我 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 法》。这个土地法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 ”,“以人口为标准,男女老幼平均分配 ”,主要以乡为分配单位。
形成
• 二七会议强调平分 土地是当务之急。 毛泽东作了一要“ 分”,二要“快” 的两个字的结论, 批评了当时出现的 一种主张按耕地作 为分配土地的标准 及迟迟不分田的右 倾错误。
形成
• 1931年3月底至4月,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和 闽西土地委员会扩大会议分别发布文告和 作出决议,正式向广大农民宣布了“土地 归农民所有,任其出租买卖”的政策。 • 这样,在3年多的土地革命过程中,从井冈 山土地法、兴国土地法到二七会议、南阳 会议,各根据地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 ,逐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
• 政策:停止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改为地主减租 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 原因:中华民族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上升为主 要矛盾,需要动员一切力量,实行全民族抗战, 争取抗战胜利。 • 作用: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生产和抗 日的积极性,同时团结了地主一同抗战。
解放战争时期(19371945)
政策:①1946年把减租减息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 农民。②1947年9月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 地法大纲》:废除封建性和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 行耕者有其田;贯彻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 别地消灭封建剥削者,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 原因:①抗战胜利后,解放区农民要求土地。②解放战争 的第二年,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需要巩固后方 。 作用: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大批青壮年踊跃参军,支援前 线,农民群众的支援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 靠保证。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8 ~1978年)
• 错误认为公有化规模越大、程度越高,就越能促 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 政策: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小社并大社(片面 追求一大二公)。 • 影响:严重挫伤了农民的利益和生产积极性,阻 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以来 )
• 通过变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和 内容,从而解放农业生产力。 • 政策: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推行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把土地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民对土 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但没有所有权。 • 影响: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 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 品化、社会化三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