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的形成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五章课堂笔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五章课堂笔记

3,财政变革与经济建设
财政,经济变革政策: 财政,经济变革政策:
第一,提高进口税率,裁撤厘金; 第一,提高进口税率,裁撤厘金; 第二,币制改革; 第二,币制改革; 第三,实行金融资本国家化; 第三,实行金融资本国家化; 第四,进行了十年经济建设. 第四,进行了十年经济建设.
4,"改订新约"运动和对外关系 改订新约"
思考题(教材139页第1,2,3题): (教材139页第1
1,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 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2,20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前中期,中 国共产党内为什么连续出现"左"倾错误? 3,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 的思想理论建设的?

4,"左"倾错误发生的原因及其教 训
5,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 年 月召开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 倾教条主义在中共中央的统治, 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共中央的统治,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领导集体,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领导集体, 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 点.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以立法的 形式, 形式,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 地的权利. 地的权利. 局 限 1)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 )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 2)禁止土地买卖. )禁止土地买卖.
《兴国土地法》 兴国土地法》
进步性
1) "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 ) 土地" 土地"; 2)自由买卖. )自由买卖.
1935年10月19日 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陕甘支队 到达陕北吴起镇, 到达陕北吴起镇,中央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 征胜利结束. 征胜利结束.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先后同 年 月 红二, 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静宁会师.至此, 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静宁会师.至此, 三大主力红军的长征胜利结束. 三大主力红军的长征胜利结束.

中国土地革命

中国土地革命

到1930年底、1931年初,随着各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的普遍开展,不 仅没收和分配土地的对象和具体办法比以前明确多了,而且长期没有解决 的土地所有权问题得到了解决。1930年9月,周恩来在中共六届三中全会 上传达了共产国际关于土地问题的精神,指出“土地国有问题,现在是要 宣传,但不是现在已经就能实行土地国有”,“禁止土地买卖,目前是不 需要的口号,这只是增加了农民的恐慌心理”。1931年2月,中共苏区中 央局发出通告,明确提出,农民参加土地革命的目的是, “不仅要取得土 地的使用权,主要的还要取得土地的所有权”, 2月27日,毛泽东根据这 一精神和自己在调查中发现的问题,以中央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的名义, 给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一封信,指示各级政府发一布告,“说明过去分好了 的田(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了的),即算分定,得田的人,即由他管 所分得的田,这田由他私有,别人不得侵犯”,“租借买卖,由他自主; 田中出产,除交土地税于政府外,均归农民所有”。3月底至4月,江西省 苏维埃政府和闽西土地委员会扩大会议分别发布文告和作出决议,正式向 广大农民宣布了上述“土地归农民所有,任其出租买卖”的政策。 这样,在3年多的土地革命过程中,从井冈山土地法、兴国土地法到二 七会议、南阳会议,各根据地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条 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即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 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给富农以经济出路,给地主以生活的出路。
发展 1930年底到1931年9月,红军在毛泽东、 朱德的领导下,先后粉碎国民党军对中央革 命根据地的三次“围剿”。之后,在江西瑞 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1931年九一八事变和1932年一二八事变, 加剧了中日间的民族矛盾。大敌当前,蒋介 石集团仍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1932年6月和1933年10月,蒋介石又相继发 动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四、五次“围剿”。 面对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和国民党的“围 剿”,中国共产党一面号召全国人民武装抗 日,一面继续开展游击战争,抗击国军的进 攻。粉碎了国民党军对中央根据地的第四次 “围剿”。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领 导,致使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败。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 据地进行长征。其他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在 “左”倾错误领导下也损失严重,被迫撤离 根据地,先后参加了长征。1935年1月,中 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立了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使中国共 产党和红军在长征中,粉碎了国民党的围追 堵截。1935年12月底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 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 针。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反'围剿'战争与土地革命
1、1927年,国共合作关系破裂,国民政府镇压中 国共产党, 2、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八七会议上,正式 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中国国民党反动派” 的总方针。 3、1927年10月,毛泽东率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队 伍到达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927年8月1日,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敌委员
会及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在南 昌举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 治的第一枪。这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 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 同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随后 开始了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1928年初,中国共产 党先后领导了近百次武装起义。 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土 地革命战争时期,或称十年内战时期。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二、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三、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1927年七一五政变后,经过几番周折,实现
了宁汉合流。1928年12月29日,奉系军阀首 领之子张学良从东北发出通告,宣布“遵守 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此 举标志着北伐的结束、国民政府完成统一中 国以及北洋政府时期的正式结束。这样,国 民党就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自己的统治。

土地革命
背景:红军反“围剿”战争的胜利为革
命根据地发展提供了条件。 目的: 1.消灭封建地主的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 的土地私有制,使广大农民在政治上得 到翻身,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和房展。 2.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安抚民众,发展 经济,稳定政党,为反攻战争建立群众 基础。

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土地政策的演变

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土地政策的演变

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土地政策的演变作者:张太春来源:《作文成功之路(高中)》2015年第09期【摘要】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中国革命史上,只有中国共产党正确解决了这一问题,从而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本文通过对中共民主革命时期土地政策变迁历史的考察,探讨中国共产党正确解决土地问题的历史经验。

【关键词】土地问题土地政策演变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农业发展的关键。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也是无产阶级实现领导权的中心问题。

农民问题首要的是土地问题。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面对的是极不合理的土地分配状况:在全国农村人口中,大约55%是完全没有土地的佃农、雇农和游民;20%是只有10亩以下耕地的农民,他们占全国耕地的6%,11%的中农占全国耕地的13%,14%的地主和富农占全国耕地的81%。

因此,没收封建地主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吸取历史教训,在“八七”会议上确立了土地革命的方针。

1928年12月,毛泽东总结了井冈山一年的土地革命斗争经验,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以人口为标准,男女老幼平均分配”。

1929年4月,毛泽东又总结赣南土地斗争经验,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1929年7月,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提出“抽多补少”的分田原则,区别对待大地主与中小地主,不过分打击富农,保护大小商店。

1930年毛泽东召开会议,又规定“抽多补少”之外加上“抽肥补瘦”原则。

1931年2月,毛泽东致信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明确宣布:土地由农民私有。

到1931年春,经过长期的土地革命斗争实践,中国共产党通过总结土地革命斗争经验,基本形成一条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这条路线的制定,调动了一切反封建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进一步开展和胜利。

抗日战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国内主要矛盾,为了建立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决定“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土改相关知识介绍

土改相关知识介绍

土改相关知识介绍一、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1、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路线: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931)。

作用:农民在经济政治上翻了身;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

2、抗战时期;减租减息政策(即双减政策)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作用:有利于团结农民、地主一致抗日。

3、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实际时间是1947—1948年)政策: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作用:农民分得土地,积极参军、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4、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实际时间是1950—1952年)政策: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与以往不同:保护富农经济。

作用:彻底废除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5、农业合作化(三大改造时期,1953—1956年)政策:积极发展稳步发展的方针,自愿互利的原则,由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作用: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土地公有制。

6、人民公社化(十年建设时期,实际时间1958—1978年)政策:小社并大社(片面追求一大二公)。

影响: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7、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以来)政策: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作用: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朝三化发展)。

二、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规定,国家要“有步骤地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中共三次土地改革

中共三次土地改革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土地改革1大革命时期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发展十分迅速,农民阶级在中共的领导下,组织农会,起来打倒土豪劣绅和不法地主,推翻地主政权和武装,建立农民的政权和武装,并有力的支援了北伐战争,但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没有明确提出土地革命路线,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土地革命对于发动农民阶级参加革命的重要作用。

2、国共的十年对峙时期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吸取历史教训,在“八七”会议上确立了土地革命的方针。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后,为取得农民的支持,领导农民开展了大规模的打土豪、分田地活动,土地革命在井冈山根据地蓬勃开展起来了。

1928年12月,毛泽东总结井冈山一年的土地革命斗争经验,颁布了中国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第一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以人口为标准,男女老幼平均分配。

1928年党的“六大”对土地政策作了原则性的调整:只没收豪绅地主的土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区别对待富农。

1929年4月,毛泽东又总结赣南土地斗争经验,制定了《兴国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1929年7月,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土地问题决议案》:提出“抽多补少”的分田原则;区别对待大地主与中小地主;不过分打击富农;保护大小商店。

1930年毛泽东在赣南吉安县陂头村召开联席会议,又规定“抽多补少”之外加上“抽肥补瘦”原则。

1931年2月,毛泽东致信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明确宣布:土地由农民私有。

到1931年春,经过长期的土地革命斗争实践,中国共产党通过总结土地革命斗争经验,基本形成一条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这条路线的制定,调动了一切反封建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进一步开展和胜利。

3、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期华北事变后,随着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开始实行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高三历史中共各个时期的路线及其比较

高三历史中共各个时期的路线及其比较

2.洛川会议:确立全面抗战路线
洛川会议决定共产党在抗战新阶段的中心 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 “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 战”。洛川会议通过了毛泽东提议的《抗日救 国十大纲领》。这个纲领全面地概括了中国共 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政治主张,是全面抗战 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的具体化。洛川会议还 制定了抗战的方针政策:在敌人后方放手开展 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 后抗日根据地 。
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中共各个时期的路线及其比较
学习目标:
通过对本专题的学习,让学生掌握 中共在不同时期制定的路线,以及制定 这条路线的原因,依据,路线的实质等 问题。

一.民主革命时期
1.土地革命路线:
毛泽东在井冈山根据地从1928年起就 对此问题进行探索,在1930年才确定了土 地革命路线。这就是:依靠贫农、雇农, 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 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 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②③④ D.①②③④
D
比较两个总路线
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社会主义总路线(1958)
正确
错误
特 发展生产力与调整 忽视客观的经济 点 生产关系同时并举 发展规律
内 容
一化三改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 义
;https:/// 配资炒股 ;
形成原因:
①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 ②人们思想的解放 ③工作重心的转移 ④杰出人物的贡献 ⑤中国的基本国情 ⑥解放发展了生产力 ⑦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练习题
1、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依据是
A 《共同纲领》
B 国民经济已恢复 C 过渡时期总路线

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1949年1月15日至17日,中国共产党在贵州省遵义市举行了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即遵义会议。

这次会议对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主要内容和意义如下。

一、主要内容1. 评议党的历史:遵义会议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进行了全面的回顾和总结。

会议指出了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错误路线,特别是对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的错误理解,导致了中央红军的失败和长征的艰难。

这是遵义会议的核心议题,也是会议的重要内容之一。

2. 确定正确的军事路线:遵义会议通过对军事问题的讨论和研究,确立了正确的军事路线。

会议认识到红军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应采取游击战争的方式,以分散敌人力量、消耗敌人战斗力,并争取时间和空间发展自己。

这一决策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

3. 重新确定党的领导核心:遵义会议重新确定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

会议对张闻天同志的错误路线进行了批评,并肯定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这一决策为中国共产党在后来的斗争中保持了正确的方向。

二、主要意义1. 校正错误路线:遵义会议对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错误路线进行了批评和纠正,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制定了正确的战略和策略,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2. 统一了党的思想:遵义会议统一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重新明确了党的基本路线和革命目标,为党的后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3. 确定了党的领导核心:遵义会议重新确定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为党的领导集体的形成和健全奠定了基础。

毛泽东同志在遵义会议上的战略思想和领导能力得到了充分肯定,为其在党和国家的领导地位奠定了基础。

4. 加强了党的纪律:遵义会议对党的纪律问题进行了严肃的讨论和规范,加强了党的纪律建设,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和组织纪律性,为党的事业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5. 为长征胜利奠定了基础:遵义会议的决策确定了正确的军事路线,为红军胜利完成长征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保证。

土地革命的曲折发展历程

土地革命的曲折发展历程

土地革命的曲折发展历程一、土地革命的兴起土地革命,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地主、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革命。

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

那就是︰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废除封建债务,实行“耕者有其田”。

这条路线,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

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在土地革命的兴起阶段,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革命,同时也开始进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运动和革命斗争,逐渐形成了以井冈山、瑞金、韶山等为中心的农村革命根据地。

这些根据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建设工作,如建立苏维埃政权、发展生产、普及教育等,为中国革命的进—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土地改革的实施在土地革命的初期,中国共产党主要采取了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将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逐渐推行了更深入的土地改革政策。

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实行了“减租减息”政策,旨在促进统一战线的发展和增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而在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则在解放区推行了“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实现了更彻底的土地改革。

四、土地革命的扩大化随着中国革命的深入发展,土地革命的范围也不断扩大。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建立了大量的抗日根据地,这些地区也开展了广泛的土地革命。

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使数百万农民获得了土地。

五、土地革命的纠偏与调整在土地革命的过程中,也出现过一些“左”倾错误和极“右”路线的干扰。

为了纠正这些错误,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都进行了纠偏和调整。

例如,在土地改革中,中共中央曾经发布过《关于纠正“左”倾错误的指示》,要求各地在土地改革中要避免过于“左”倾的行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土地政策述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土地政策述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土地政策述论摘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开始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探索中国革命道路。

期间,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土地政策的决议、条例、训令和法律,经过近十年的探索、修正、补充和发展,形成了党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

系统研究这一时期党关于土地政策的演进,分析其特点,总结其经验,对于深化党关于中国革命规律的认识具有最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土地政策;特点;启示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而要充分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就必须解决好他们最关心的土地问题。

1927年—1937年十年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党在这一阶段制定了许多具有重要影响的土地政策,但目前学界对这一专题的研究仅仅停留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土地政策的演变史上,未能揭示其特点,总结其经验。

全面系统的考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土地政策的历史沿革,分析总结其特点和经验启示,对于我们把握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土地政策的基本规律,积极探索新时期土地政策的新思路,促进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价值。

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土地制度的演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开始独立地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上探索中国革命道路。

这一时期,党根据革命形势的变化,一方面积极探索并制定了一系列适合当时斗争需要的土地政策,为调动和团结革命力量,推动革命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左”倾路线的干扰,党的土地政策也随之“左”倾,使党的革命事业遭受巨大挫折;随着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在党内重新占据领导地位,党的土地政策也随之得到纠偏,为中国革命的顺利推进及抗战时期土地政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一)1927—1931年党对土地政策的初步探索:从土地公有到土地私有的政策转变胡乔木在《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一文中对党在大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与大革命失败的关系进行反思时曾指出:“如果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因为没有正确地领导农民解决土地问题而失败,那么,在新的条件下的正确的领导农民的土地斗争就是复兴革命运动的希望所在。

土地革命路线变化

土地革命路线变化

中国革命土地路线的变化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没有实行土地革命,个重要原因。

为总结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中共中央在1927土地革命与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先后颁布了《井冈山土地法》和《兴国土地法》等,《兴国土地法》对《井冈山土地法》有一个原则的修正,就是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只没收地主的土地及一切公共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它采取了没收地方土地分给农民,并实行了“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的政策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绩的需要,实行减租减息的政策。

实行这个政策一方面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调动了广大农民的抗日积极性。

另一方面又有利于争取地主阶级的大多数站在抗日发族统一战线一边。

在解放战争时期,又把减租减息政策改为没收地主的土地归农民所有的政策。

1947年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经纲》是一部彻底的土地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国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

民主革命不同历史时期其实主要是指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即1950年以前的历史时期,1950年以后的土改开始进入社会主义民主革命时期。

土地革命即国共政权对峙时期:⑴.政策:1927年八七会议确定开展土地革命的方针;1931年制定土地革命的路线: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⑵.原因: ①.为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必须发动农民进行革命;而发动农民进行革命,必须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②.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⑶.作用: ①.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 ②.使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为保卫胜利果实,农民积极参军参战,支援革命战争,巩固了红色政权;抗日战争时期:⑴.政策: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⑵.原因: 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为适应抗日战争的形势,提高农民生产和抗日的积极性,联合地主阶级共同抗日;⑶.作用: 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提高了农民生产和抗日的积极性,有利于团结地主阶级共同抗日,使抗日民主政权得到巩固; 解放战争时期:⑴.政策:1947年中共召开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土地革命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土地革命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一、土地革命战争的时间:十年内战,亦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或“土地革命战争”,是指1927至193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国内革命战争,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战争,国共内战第一阶段。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中国共产党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南昌起义后内战正式开始;抗战时间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开始算起,至1945年结束,共十四年抗战。

二、战争经过:1927-193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反对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支持下的蒋介石反动统治的伟大国内革命战争。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实行法西斯统治,血腥屠杀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人士及革命群众。

中国共产党于1927年8月7日召开紧急会议。

克服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撤换了他的领导职务,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屠杀政策的总方针。

党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坚持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

同年10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组织工农政府,建立地方武装,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武装夺取城市的正确道路。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等领导的部队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合后,逐步扩大了根据地。

在此期间,党还在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广西等地领导了平江起义、百色起义、宁都起义等武装起义,成立了几支红军和几处革命根据地。

从1930年底到1931年9月,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工农红军粉碎了蒋介石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一、二、三次反革命“围剿”。

在此期间,其他革命根据地也取得了反“围剿”的胜利。

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成立了中央工农民主政府。

同年,发生了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武装抗日,并领导了东北抗日联军等的抗日斗争。

【精品】第三章土地革命战争时期.doc-(1927年8月-1937年7月)1

【精品】第三章土地革命战争时期.doc-(1927年8月-1937年7月)1

第三章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1937年7月)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理论;了解土地革命路线的形成过程及其基本内容;了解王明“左”倾错误的形成、表现及其对革命的严重危害;掌握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了解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和实践。

本章重点:1.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的重大意义;2.八七会议作出的决策及其重大意义;3.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理论;4.土地革命路线的形成过程及其基本内容;5.王明“左”倾错误的表现及其严重危害;6.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7.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本章难点:1.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2.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计划学时:16学时第一节具有中国特色的武装夺取政权新道路的开辟一、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和中国革命的低潮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内政治局势急剧逆转,原来生机勃勃的中国南部一片腥风血雨。

蒋介石在南京建立政权后,经过一系列新军阀混战,建立起在全国范围内的统治。

这个政权对外实行反苏、亲帝的政策,对内竭力维护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限制和压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残酷地镇压、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

因此,这个政权性质同北洋军阀一样,它仍然是一个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独裁专制政权。

在这样的政权统治下,中国共产党要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首先必须直接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然而,这时的党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其中最主要的困难是,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惨遭屠杀,全国革命势力受到严重摧残。

在极其险恶的局势下,党内思想异常混乱,一些同志和不坚定分子离开党的队伍,有的公开声明退党,有的甚至成了可耻的叛徒。

党员数量急剧减少,由5.7万多人减少到1万多人。

与此同时,全国工农运动走向低沉,相当多的中间人士同共产党也拉开了距离。

毛泽东与土地革命路线的形成及实践

毛泽东与土地革命路线的形成及实践

了一 定 作 用 。 《 冈 山土 地 法 》 的 井

部 分 地 区 ,遂 川 、酃 县 的部 分 地 区
都分 了 田。党 的六 大于 1 2 问题决 议案 》、 《 治 决 议 案 》 ,提 出 自耕 农 的 田 政 地不 没 收;富农 多余 的土 地要 没收 , 但 在 革 命 初 期 不 没 收其 土 地 , 也 不 废 除 其 债 务 ;对 农 村 小 地 主 要 没 收
人研 物 究a — _
毛泽东与土地革命路线的形成及实践
罗红 希
(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中山 5 8 3 2 46)
【 要】 摘 土地革命 时期 ( 9 7年一 1 3 12 9 7年 ),毛 泽东总结 土地 革命 的经验 ,制定 出一条 完整的土地革命路 线。这条 完
整 的路 线 ,调动 了一切反封 建的力量 ,保证 了土地革命的顺利进行 ,为建立、巩 固和发展农村革命根 据地作 出了不朽 的历
史功 勋。探 索、研 究毛泽 东领 导广大根 据地群众进行 土地革命斗争 的实践 活动 ,总结其制定 土地 革命路 线的成功的经验 , 对今天我 党解 决三农 问题仍 然具有现 实启示和借鉴 意义。
【 关键 词 】 毛泽 东;土地 革命路 线 ;形成与 实践
第 二 次 国 内 革 命 战 争 时 期 , 中 国共 产 党 在革 命 根 据 地开 展 打 土 豪 、 分 田地 、 废 除 封 建 剥 削 和 债 务 ,满 足 农 民土 地 要 求 。这 一 时 期 , 为 完 成 反 帝 反 封 建 的 民 主 革 命 任 务 ,毛 泽 东 从 中 国实 际 出 发 , 依 靠 广 大 人 民群 众 , 领 导 武 装 斗 争 ,开 展 土 地 革 命 ,解 决 了农 民 的 土 地 问题 。这 条 完整 的战争路 线,调 动 了一切反 封 建 的 因 素 ,保 证 了土 地 革 命 的 胜 利 , 为 建 立 、 巩 固和 发 展 农 村 革 命 根据 地 作 出了不 可 磨灭 的贡献 。 毛 泽 东 积 极 探 索 中 国 土 地 革 命 的主要 实践 活动 12 9 7年 8月 7日, 中 共 中 央 紧 急 会 议 作 出关 于 实 行 土 地 革 命 的 决 定 ,指 出 “ 土地 革 命 问题是 中 国资产 阶 级 民权革 命 中的 中心 问题 ” 是 “ , 中 国革 命 新 阶 段 的 主 要 的 社 会 经 济 的 内容 ”。现 时 主要 的是 用 “ 民式 ” 平 的革 命 手 段 , 发 动 干 百 万农 民 自下 而 上 地 解 决 土 地 问 题 。井 冈山 革 命 革 命 根 据 地 建 立 以后 ,就 开 始 了 土 地 革 命 。从 1 2 9 7年 冬 开始 ,井 冈 山 根据地在 发动群众打倒 土豪劣绅 的 基 础 上 , 逐 步 开 展 分 田斗 争 。12 98 年 5月 中 共 湘 赣 边 界 第 一 次 代 表 大 会 后 , 宁 冈 全 县 , 永 新 、 莲 花 的 大

土地革命时期的阶级路线内容包括

土地革命时期的阶级路线内容包括

土地革命时期的阶级路线内容包括1、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革命路线内容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我们党制定了一条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而土地分配方法是: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原耕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2、土地革命时期正确土地革命路线形成的过程:土地革命路线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和完善的过程。

早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就对农村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作了广泛地调查,先后写了《宁冈调查》和《永新调查》,为制定土地革命政策找到了客观依据。

1928年10月,根据党的“八七”会议后所确定的土地革命政策,在总结井冈山根据地一年来土地斗争的经验的基础上,湘赣边界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制定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第一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于12月以湘赣边工农兵政府的名义公布。

《井冈山土地法》,是井冈山土地斗争经验的总结,在土地革命史上有着重要意义。

但由于这个土地法,是毛泽东为我党制定的第一部土地法,在这以前没有任何经验可供借鉴,因此,这个土地法并不完善。

经过毛泽东等人多年的探索,在不断总结土地革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经井冈山土地法、兴国土地法到“二七”会议、南阳会议,至1931年上半年,党逐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即: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给富农以经济出路,给地主以生活出路的路线以及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以乡为单位,在原耕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的一整套正确的原则和方法。

3、土地革命路线的意义:党的土地路线是在农村中坚定的阶级路线,它正确解决了在土地革命时期党在农村中依靠谁、团结谁、打击谁的根本问题,反对了“左”和右错误倾向,使党能够联合占农村人口90%的贫雇农和中农,集中主要力量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

略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革命路线的形成

略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革命路线的形成

略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革命路线的形成
梁秀华
【期刊名称】《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84(000)002
【摘要】土地革命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党能否正确的领导土地革命斗争,关系到中国革命的成败。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封建土地占有关系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它严重地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是中国贫困、落后和被侵略的根源。

因此,实行土地革命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内容和根本任务。

只有实行土地革命,改变封建的生产关系,才能摧毁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买办阶级统治的经济基础,中国贫困和受奴役的状况
【总页数】7页(P160-166)
【作者】梁秀华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231
【相关文献】
1.毛泽东与土地革命路线的形成和实践 [J], 蒋红丹;高敏娥;王金荣
2.毛泽东与土地革命路线的形成及实践 [J], 罗红希
3.毛泽东与土地革命路线的形成和实践 [J], 蒋红丹;高敏娥;王金荣
4.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革命路线的几个问题 [J], 夏春骅
5.论客家社会对中共土地革命路线政策形成的影响 [J], 黄保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党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的形成,有一个发展过程。

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党就领导根据地人民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斗争。

在1928年底,湘赣边区政府根据井冈山地区一年来土地革命的实践经验,制定了我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

这个土地法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以人口为标准,男女老幼平均分配”,主要以乡为分配单位。

此时,由于党缺乏土地革命的经验,曾经有一些不适当的规定,如:规定没收一切土地进行分配,而不是只没收地主阶级土地进行分配;规定土地的所有权归工农民主政府所有,而不归农民;禁止土地买卖等等。

这些都是错误的。

随着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土地革命也日益广泛和深入地开展起来。

1929年4月,在总结赣南土地斗争经验的基础上,毛泽东主持制定了兴国县《土地法》,将《井冈山土地法》中规定的“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这是一个原则的改正。

同年7月,在毛泽东的指导下,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的《政治决议案》提出:“自耕农的田地不没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要没收,但在革命初期“不没收其土地”,也“不废除其债务”;“对农村小地主要没收其土地,废除其债务,但不要派款及其他过分打击”;“对大小商店应取一般的保护政策(即不没收)” 。

大会通过的《土地问题决议案》还规定,“分田时(在原耕地基础上)以抽多补少为原则,不可重新瓜分妄想平均以烦手续”。

1930年2月,毛泽东召开了红四军前委,赣西、赣南特委,红五军、六军两军委联席会议,即著名的二七会议。

会议强调平分土地是当务之急。

毛泽东作了一要“分”,二要“快”的两个字的结论,批评了当时出现的一种主张按耕地作为分配土地的标准及迟迟不分田的右倾错误。

到1930年底、1931年初,随着各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的普遍开展,不仅没收和分配土地的对象和具体办法比以前明确多了,而且长期没有解决的土地所有权问题得到了解决。

1930年9月,周恩来在中共六届三中全会上传达了共产国际关于土地问题的精神,指出“土地国有问题,现在是要宣传,但不是现在已经就能实行土地国有”,“禁止土地买卖,目前是不需要的口号,这只是增加了农民的恐慌心理”。

1931年2月,中共苏区中央局发出通告,明确提出,农民参加土地革命的目的是,“不仅要取得土地的使用权,主要的还要取得土地的所有权”,2月27日,毛泽东根据这一精神和自己在调查中发现的问题,以中央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的名义,给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一封信,指示各级政府发一布告,“说明过去分好了的田(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了的),即算分定,得田的人,即由他管所分得的田,这田由他私有,别人不得侵犯”,“租借买卖,由他自主;田中出产,除交土地税于政府外,均归农民所有”。

3月底至4月,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和闽西土地委员会扩大会议分别发布文告和作出决议,正式向广大农民宣布了上述“土地归农民所有,任其出租买卖”的政策。

这样,在3年多的土地革命过程中,从井冈山土地法、兴国土地法到二七会议、南阳会议,各根据地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即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给富农以经济出路,给地主以生活的出路。

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
1.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路线:靠贫、联中、限富、保中小、灭地主(1931)
作用:农民在经济上政治上翻了身;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
2.抗战时期
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作用:有利于团结农民、地主一致抗日
3.解放战争时期
政策: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地主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路线:靠贫、联中,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作用:农民分得土地,积极参军、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4.建国初期
政策: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与以往不同:保护富农经济)作用:彻底废除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5.三大改造时期(对农业的改造)
政策:采取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作用: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土地公有制
6.十年探索时期
政策:小社并大社(片面追求一大二公)
影响: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7.改革开放时期
政策: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作用: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注意三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