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各时期土地路线
中国革命道路探索(1927——1936)
秋收起义(1927/9/9)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叛变革 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遭到失败。 为了挽救革命,1927年7月中共中央 在湖北汉口召开了临时政治局常委会 议,决定在共产党力量较强、工农运 动基础较好的湖南、湖北、江西、广 东4个省举行秋收暴动,彻底解决农 民的土地问题。1927年8月7日中共 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 议),会议决定派毛泽东去湖南改组 中共湖南省委和领导秋收起义。
从此中国革命就在为代表的正确路线指引下走上胜利发展的道路中国革命道路探索长征193410193510中国革命道路探索长征193410193510中国革命道路探索1933年10第五次围剿战争1934年10红军撤退开始10月21突破第一道封锁线11突破第二道封锁线11月13日15突破第三道封锁线11月27日12突破第四道封锁线1934年12红军占领黎平1935强渡乌江1935中共召开遵义会议1935月29日31月12日7月29日31全歼胡宗南第四十九师10翻越六盘山10月19红一抵达吴起镇1936年10红二红四与红一会师长征结束长征193410193510中国革命道路探索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事件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的历史走向
会 议 的 发 言 主 要 围 绕 以 下 三 个 方 面 问 题 ︓
会议内容
1共产国际代表作报告; 2中央常委代表瞿秋白作报告; 3改选临时中央政治局。
壹
八七会议
中国革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道路探索
八七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重要会议,它在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挫折后,总结了失败的经验教训,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 在党中央的统治,确定了党在农村领导武装暴动、开展土地革命的斗争方针。这次会议对于挽救大革命失败所造成的危局,实现党 的战略转变起了重要作用。 总之, 八七会议在我党历史上是一个转折点。它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 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 但是,八七会议在反对右倾错误的时候,没有注意防止“左”的思想的出现,使“左”倾情绪在党内滋长起来,给后来的中国革命 造成很大的危害。
中国共产党各个时期的土地政策
中国共产党各个时期的土地政策(一)建国前的中国共产党各个时期土地政策的演变:中国共产党依据革命和建设不同时期社会矛盾的变化,制定了符合当时革命和建设实际的土地政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产生了重大作用。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31年,毛泽东制定了土地革命路线,即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因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中国人民同蒋介石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上升为最主要矛盾,为了调动农民阶级的革命积极性,必须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因为在这一时期,中华民族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上升为最主要矛盾。
必须调动农民抗日、生产的积极性,并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制订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并且提出了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
因为抗战结束后,人民群众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又上升为最主要矛盾。
只有解决解放区农民土地问题,才能保证解放战争的胜利。
(二)建国后,各个时期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及农业的曲折发展历程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四次变革,这其中有成功也有失误,但总体是好的。
土地改革:1950年,全国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从而彻底消灭了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农村生产力得到了解放。
农业合作化:随着国家工业建设的开展,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越来越难以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
所以,从1953年起,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土地国有,广大农民纷纷参加农业合作社,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至今,我国仍然是社会主义的土地公有制。
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由于一些党的领导人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的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
高中历史关于中国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
【导语】近代史是学⽣在⾼中阶段所学的内容,也是⾼考靠的考点,下⾯⽆忧考将为⼤家带来⾼中历史关于中国不同时期的⼟地政策,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1.⼟地⾰命时期(国共⼗年对峙时期)政策:打⼟豪、分⽥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路线:靠贫、联中、限富、保中⼩、灭地主(1931)作⽤:农民在经济上政治上翻了⾝;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产
2.抗战时期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作⽤:有利于团结农民、地主⼀致抗⽇
3.解放战争时期政策:没收地主⼟地,废除地主⼟地制度,实⾏耕者有其⽥的⼟地制度,按农村⼈⼝平均分配⼟地路线:靠贫、联中,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地制度作⽤:农民分得⼟地,积极参军、⽀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4.建国初期政策:废除地主⼟地所有制,实⾏农民⼟地所有制;(与以往不同:保护富农经济)作⽤:彻底废除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地制度;解放了农村⽣产⼒,为农业发展和国家⼯业化开辟了道路
5.三⼤改造时期(对农业的改造)政策:采取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针,实⾏⾃愿互利的原则,建⽴农业⽣产合作社作⽤:农民⼟地私有制转变为⼟地公有制
6.⼗年探索时期政策:⼩社并⼤社(⽚⾯追求⼀⼤⼆公)影响: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7.改⾰开放时期政策: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调动了农民⽣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注意三化)。
土地革命与统一战线
土地问题历来是国家稳定的重要问题,我国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这也给政治、经济、文化带来了一定影响。
土地问题作为考研[微博]政治近代史纲要中的重要高频考点,值得引起考生的高度关注,下面我们就随都教授来学习一下。
一、考点解析
二、名师出题
蒋中挺教授日前在微博发布了最新编写的一道有关土地问题的解析题,希望考生通过上面的知识点能游刃有余的解答。
【材料】在全面内战爆发的前夕,根据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的中心工作的变化。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其基本内容是要坚决地支持和引导广大农民群众,采取各种适当方法,使地主阶级剥削农民而占有的土地转移到农民手中;用一切方法吸收中农参加运动,绝不可侵犯中农土地;一般不变动富农土地,对富农和地主有所区别;不可将农村中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方法,运用于城市中反对工商业资产阶级的斗争。
这就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这一政策的提出,标志着解放区在农民土地问题上,开始由抗日战争时期的削弱封建剥削,向变革封建土地关系、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过渡。
这是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重要改变。
1947年7月至9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和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问题】简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的胜利进行,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革命时期解决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革命时期解决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对中国的土地革命缺乏必要的经验.国民革命时期,由于不具备基本的客观条件和陈独秀右倾的影响,土地革命末能深入开展. 国民革命失败后,共产党认识到土地革命的极端重要性,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
1928年中共六大明确规定没收地主阶级的一切土地,确定了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的阶级路线,对富农的策略也有调整,但土地所有权等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在土地革命初期,采取的土地政策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没收一切土地而不只是没收地主土地进行分配,这样没有把地主的土地和富农、中农的土地进行区分,往往造成对富农和中农利益的损害,影响了他们的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不利于土地革命的开展.其次,土地所有权属于工农民主政府而不是属于农民个人,这样不符合中国农村的实际和中国的国情,容易侵犯中农利益,不易为广大农民所接受,不利于土地革命战争的顺利进行.注意:在土地革命初期采取的土地政策存在的两个问题通常是辨析、材料题和相关的论述题的重要的得分点,考生要认真领会,学会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
1929年4月,在总结赣南土地斗争的基础上,毛泽东主持制定了兴国县《土地法》,将井冈山《土地法》中的“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是一个原则性的纠正。
随着各根据地土地革命斗争的普遍发展,长期没有解决的土地所有权问题也开始得到解决。
到1931年初基本形成了一套比较切实可行的土地革命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以多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土地政策:抗日战争时期(1941),中国共产党实行减租减息的政策以适当调节各抗日阶级在根据地的经济利益.这一政策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求地主实行减租减息;另一方面要求农民交租交息。
1927-1949年中国共产党各个时期的土地政策及其所起的历史作用
1、大革命时期:(1)湘鄂赣三省都成立了省农民协会,其中湖南农民运动发展最为迅猛。
(2)农民在农会领导下,纷纷起来打倒土豪劣绅和不法地主,推翻地主阶级的政权和武装,建立农民的政权和武装,做到“一切权力归农会”。
(3)为支援北伐奠定群众基础。
2、土地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含义: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的革命。
(2)背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蒋介石发动围剿,中共在根据地开展的。
(3)原因:①封建土地所有制阻碍生产力发展;②是农民最根本的要求,也是中国民主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③只有进行土地革命,才能调动农民革命和生产积极性,巩固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取得战胜敌人的最基本条件。
(4)区域:革命根据地(5)政策(主要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6)土地革命路线:①内容: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②制定的依据:国内主要矛盾(阶级矛盾即中国人民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矛盾)。
(7)作用(意义):使广大贫雇农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为保卫胜利果实,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调动了一切反封建力量(如贫农、雇农、中农、富农、中小工商业者)。
3、“双减双交”政策(抗日战争时期)(1)背景:①国民党政策由对外转向对内,由抗日转向反共;1939年初,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方针,掀起了反共高潮;②日本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推行“三光”政策。
(2)政策内容: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3)实质:承认地主对土地财产的所有权,同时保证农民的承佃权,即限制封建剥削。
(4)制定的依据:①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即由中国人民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变为中日民族矛盾;②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
土地革命的曲折发展历程
土地革命的曲折发展历程一、土地革命的兴起土地革命,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地主、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革命。
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
那就是︰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废除封建债务,实行“耕者有其田”。
这条路线,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
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在土地革命的兴起阶段,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革命,同时也开始进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运动和革命斗争,逐渐形成了以井冈山、瑞金、韶山等为中心的农村革命根据地。
这些根据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建设工作,如建立苏维埃政权、发展生产、普及教育等,为中国革命的进—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土地改革的实施在土地革命的初期,中国共产党主要采取了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将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逐渐推行了更深入的土地改革政策。
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实行了“减租减息”政策,旨在促进统一战线的发展和增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而在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则在解放区推行了“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实现了更彻底的土地改革。
四、土地革命的扩大化随着中国革命的深入发展,土地革命的范围也不断扩大。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建立了大量的抗日根据地,这些地区也开展了广泛的土地革命。
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使数百万农民获得了土地。
五、土地革命的纠偏与调整在土地革命的过程中,也出现过一些“左”倾错误和极“右”路线的干扰。
为了纠正这些错误,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都进行了纠偏和调整。
例如,在土地改革中,中共中央曾经发布过《关于纠正“左”倾错误的指示》,要求各地在土地改革中要避免过于“左”倾的行为。
中国近代史上中共 的土地改革或者革命一共是五次
中国近代史上中共的土地改革或者革命一共是五次国民大革命事情打土豪分田地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31年土地政策抗日战争双减双交政策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召开全国土地革命会议建国后1950_1952年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中国共产党:①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在根据地开展以“依*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为路线的土地革命;②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采取“双减双交”政策;③解放战争时期,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④建国初期,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实行保护富农阶级的土改运动,到1952年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的历史沿革基本情况如下:1、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革命路线和分配土地的方法。
到1931年,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土地革命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条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和正确进行土地分配的方法,即:(1)依靠贫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促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2)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原耕地基础上。
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2、《井冈山土地法》的缺陷主要是:没收一切土地而不是只没收地主的土地,容易侵犯中农的利益;土地所有权属于政府而不属于农民,农民只有使用权,禁止土地买卖。
而《兴国土地法》对《井冈山土地法》所作出的一个重大的原则性修改是:把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3、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抗日战争时期,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
即地租一般地以实行二五减租为原则,按抗日战争前的原租额,减去百分之二十五;利息一般地减少到社会借贷关系所允许的程度。
实行了这个政策,既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调动了广大农民的抗日积极性,又有利于争取地主资产阶级的大多数站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边。
中共土地革命路线的演变
中共土地革命路线的演变
土地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一项重要策略。
中共土地革命路线的演变经历了多个阶段,其中包括土地革命初期、夺取农村革命根据地、土地改革以及农村集体化运动等。
在土地革命初期,中共领导的农民运动主要以土地分配为中心,其目的是为了争取广大农民的支持。
共产党通过发动农民的积极性,采取减租减息和以劳分田等措施,有效地消除了土地所有权不公的问题,赢得了农民的拥护和支持。
随着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夺取,中共开始进行广泛的土地改革。
在这一阶段,中共采取了“打倒土豪劣绅,解放农民”的口号,通过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和财产,将其分配给农民,以实现土地所有权的彻底改变。
这一过程中,中共还组织了农民协会,推动土地改革运动的深入进行。
土地改革的目的是消除封建土地制度,实现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和劳动果实的合理分配。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农村集体化运动成为了中共的主要任务。
在这一阶段,中共以农民合作社为基本组织形式,推动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建设。
农村集体化运动的实施,使得农民可以通过集体经济的方式,共同劳动、共同经营、共同分享经济成果,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产效率。
总的来说,中共土地革命路线的演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根据时代背景和发展需要,不断完善和调整自己的策略。
通过土地革命,中共有效地解决了农民土地问题,增强了农民的阶级觉悟,推动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这些经验对于我们今天理解和推动农村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土地革命路线变化
中国革命土地路线的变化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没有实行土地革命,个重要原因。
为总结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中共中央在1927土地革命与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先后颁布了《井冈山土地法》和《兴国土地法》等,《兴国土地法》对《井冈山土地法》有一个原则的修正,就是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只没收地主的土地及一切公共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它采取了没收地方土地分给农民,并实行了“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的政策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绩的需要,实行减租减息的政策。
实行这个政策一方面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调动了广大农民的抗日积极性。
另一方面又有利于争取地主阶级的大多数站在抗日发族统一战线一边。
在解放战争时期,又把减租减息政策改为没收地主的土地归农民所有的政策。
1947年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经纲》是一部彻底的土地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国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
民主革命不同历史时期其实主要是指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即1950年以前的历史时期,1950年以后的土改开始进入社会主义民主革命时期。
土地革命即国共政权对峙时期:⑴.政策:1927年八七会议确定开展土地革命的方针;1931年制定土地革命的路线: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⑵.原因: ①.为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必须发动农民进行革命;而发动农民进行革命,必须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②.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⑶.作用: ①.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 ②.使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为保卫胜利果实,农民积极参军参战,支援革命战争,巩固了红色政权;抗日战争时期:⑴.政策: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⑵.原因: 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为适应抗日战争的形势,提高农民生产和抗日的积极性,联合地主阶级共同抗日;⑶.作用: 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提高了农民生产和抗日的积极性,有利于团结地主阶级共同抗日,使抗日民主政权得到巩固; 解放战争时期:⑴.政策:1947年中共召开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各时期土地革命
各个时期的土地革命路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抗日战争时期:减租减息抗战胜利后:1946年5月4日《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将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改变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
1947年10月《中国土地法大纲》,确定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是一个彻底的和较完善的土地改革纲领。
1947年12月会议上,毛泽东提出注意土地改革中必须注意的两条基本原则:1.必须满足贫雇农的要求2.必须坚决地团结中农,不要损害中农的利益1948年4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对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改革路线作了完整地概括:“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中国土地法大纲》《中国土地法大纲》是指1947年9月13日,由全国土地会议所通过的土地改革法规(同年10月10日,由中共中央公布实行)。
中共中央在关于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决议中指出: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农据有约70%—80%的土地,残酷剥削农民。
而占乡村人口90%以上的雇农、贫农、中农及其他人民,仅有约20%一30%的土地,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这种封建土地所有制,是我们民族屡受侵略、压迫及贫困、落后的根源,亦是国家民主化、工业化、独立、统一及富强的基本障碍。
为了废除封建及半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中国共产党制订、公布了这一指导土地改革运动的法规。
《中国土地法大纲》全文16条,其主要内容为以下六个方面:1、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废除一切祠堂、庙宇、寺院、学校、机关及团体的土地所有权,废除乡村中在土地改革以前的封建性剥削债务。
2、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公地及其他一切土地,由乡村农会接收,并按乡村全部人口统一平均分配;在分配方法上,实行数量上抽多补少,质量上抽肥补瘦,使全乡村人民均获得同等的土地,并归各人所有。
土地革命时期的阶级路线内容包括
土地革命时期的阶级路线内容包括1、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革命路线内容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我们党制定了一条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而土地分配方法是: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原耕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2、土地革命时期正确土地革命路线形成的过程:土地革命路线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和完善的过程。
早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就对农村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作了广泛地调查,先后写了《宁冈调查》和《永新调查》,为制定土地革命政策找到了客观依据。
1928年10月,根据党的“八七”会议后所确定的土地革命政策,在总结井冈山根据地一年来土地斗争的经验的基础上,湘赣边界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制定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第一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于12月以湘赣边工农兵政府的名义公布。
《井冈山土地法》,是井冈山土地斗争经验的总结,在土地革命史上有着重要意义。
但由于这个土地法,是毛泽东为我党制定的第一部土地法,在这以前没有任何经验可供借鉴,因此,这个土地法并不完善。
经过毛泽东等人多年的探索,在不断总结土地革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经井冈山土地法、兴国土地法到“二七”会议、南阳会议,至1931年上半年,党逐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即: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给富农以经济出路,给地主以生活出路的路线以及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以乡为单位,在原耕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的一整套正确的原则和方法。
3、土地革命路线的意义:党的土地路线是在农村中坚定的阶级路线,它正确解决了在土地革命时期党在农村中依靠谁、团结谁、打击谁的根本问题,反对了“左”和右错误倾向,使党能够联合占农村人口90%的贫雇农和中农,集中主要力量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
中国革命各时期土地路线
《中国土地法大纲》
• 《中国土地法大纲》是指1947年9月13日,由全国土地会议所通 过的土地改革法规(同年10月10日,由中共中央公布实行)。中 共中央在关于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决议中指出:中国的土 地制度极不合理,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农据有约70%— 80%的土地,残酷剥削农民。而占乡村人口90%以上的雇农、贫 农、中农及其他人民,仅有约20%一30%的土地,终年劳动,不 得温饱。这种封建土地所有制,是我们民族屡受侵略、压迫及贫 困、落后的根源,亦是国家民主化、工业化、独立、统一及富强 的基本障碍。为了废除封建及半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 有其田,中国共产党制订、公布了这一指导土地改革运动的法规。
抗日战争时期:
双减双交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收租收息
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2月,中共中央在《致国民 党三中全会电》中,曾承诺“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抗战 时期,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即地租一般 地以实行二五减租为原则,按抗日战争前的原租额,减去百分之 二十五;利息一般地减少到社会借贷关系所允许的程度。)实行 这一政策,既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调动了广 大农民的抗战积极性,又有利于争取地主资产阶级的大多数站在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边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 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其基本特点是在保留集体经济必要的统一 经营的同时、集体将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承包给农户,承包户根 据承包合同规定的权限,独立作出经营决策,并在完成国家和集 体任务的前提下分享经营成果、一般做法是将土地等按人口或劳 动力比例根据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分给农户经营。承包户和 集体经济组织签定承包合同。具体形式有。(1)包干到户。各承包 户向国家交纳农业税,交售合同定购产品以及向集体上交公积金、 公益金等公共提留。其余产品全部归农民自己所有。(2)包产到户。 实行定产量、定投资、定工分,超产归自己,减产赔偿。目前, 绝大部分地区采用的是包干到户的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主要生产资料仍归集体所有; 在分配方面仍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集体和家
中国历史上一共有几次土地改革
中国历史上一共有几次土地改革?
1.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路线:靠贫、联中、限富、保中小、灭地主(1931)
作用:农民在经济上政治上翻了身;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
2.抗战时期
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作用:有利于团结农民、地主一致抗日
3.解放战争时期
政策: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地主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路线:靠贫、联中,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作用:农民分得土地,积极参军、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4.建国初期
政策: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与以往不同:保护富农经济)
作用:彻底废除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5.三大改造时期(对农业的改造)
政策:采取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作用: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土地公有制
6.十年探索时期
政策:小社并大社(片面追求一大二公)
影响: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7.改革开放时期
政策: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作用: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在中国近代史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这一考点是历来是考试的重点,出题角度较多,客观题或主观题都有可能。
因此,同学们在复习过程中必须要扎实掌握。
下面跨考教育政治教研室王老师就这一考点为同学们做一个详解。
一、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1.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政策(1)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1930年制定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原因:①广大农民迫切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推翻地主阶级统治。
②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最迫切的问题。
(3)作用:农民在经济政治上翻了身;使中共赢得广大农民的拥护,政权得到巩固,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
为革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抗日战争时期政策(1)政策:停止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改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2)原因:中华民族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需要动员一切力量,实行全民族抗战,争取抗战胜利。
(3)作用: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生产和抗日的积极性,同时团结了地主一同抗战。
3.解放战争时期政策(1)政策:①1946年把减租减息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
②1947年9月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性和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贯彻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者,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
(2)原因:①抗战胜利后,解放区农民要求土地。
②解放战争的第二年,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需要巩固后方。
(3)作用: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大批青壮年踊跃参军,支援前线,农民群众的支援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强调注意两点:(1)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的共同点是: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维护农民基本利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பைடு நூலகம்
• 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 产责任制形式。其基本特点是在保留集体经济必要的统一经营的同时、 集体将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承包给农户,承包户根据承包合同规定的权 限,独立作出经营决策,并在完成国家和集体任务的前提下分享经营成 果、一般做法是将土地等按人口或劳动力比例根据责、权、利相结合的 原则分给农户经营。承包户和集体经济组织签定承包合同。具体形式有。 (1)包干到户。各承包户向国家交纳农业税,交售合同定购产品以及向集 体上交公积金、公益金等公共提留。其余产品全部归农民自己所有。(2) 包产到户。实行定产量、定投资、定工分,超产归自己,减产赔偿。目 前,绝大部分地区采用的是包干到户的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 国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主要生产资料仍归集体所有;在分配 方面仍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集体和家庭有分有合。
土地革命时期:
• 到1931年,中国共产党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 逐步形成了一条比较完整,符合中国农村实 际的土地革命路线和土地分配办法,即:依 靠贫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 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 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以乡为单位, 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原耕地基础上,抽 多补少,抽肥补瘦。
土地革命:《井冈山土地法》—《兴国土地法》
• 1928年12月,毛泽东在井冈山颁布了《井冈山土地法》。这是中 国共产党实行土地改革的第一次尝试,是从1927年冬至1928年冬 一整年的土地斗争经验的总结。这个土地法有几个错误:一是没 收一切土地而不是只没收地主土地。二是土地所有权属政府而不 是属农民,农民只有使用权。三是禁止土地买卖。 • 1929年4月,毛泽东主持制定《兴国土地法》,将《井冈山土地 法》中没收一切土地的规定,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 级的土地,”这是一个重大的原则性修改。后来又改变了《井冈 山土地法》中关于土地所有权属于政府而不属于农民,农民只有 使用权,禁止土地买卖的规定。
抗日战争时期:
双减双交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收租收息 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2月,中共中央在《致国民 党三中全会电》中,曾承诺“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抗战 时期,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即地租一般 地以实行二五减租为原则,按抗日战争前的原租额,减去百分之 二十五;利息一般地减少到社会借贷关系所允许的程度。)实行 这一政策,既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调动了广 大农民的抗战积极性,又有利于争取地主资产阶级的大多数站在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边。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 建国后,1950年颁布《土地法大纲》,彻底结束了封建土地制度。 在这里,提出了政治上中立富农,经济上保存它的经济。 • 1953年,社会主义改造,农业集体化 • 1956年,农村公社建立,并逐步推广
改革开放时期: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农村经济体制改 革的产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 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初,全国农村已有93%的生产队实行了这 种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取消了人民公社,又没有 走土地私有化的道路,而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生,统分结合, 双层经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 积极性,是适应我国农业特点和当前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管 理水平的一种较好的经济形式。
各革命时期的土地路线
各个历史时期的土地政策:
• 1927—1937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井冈山土地法》—《兴国土地法》 • 1937—1945 抗日战争时期 • 1945—1949 解放战争时期 双减双交政策 《中国土地法大纲》
• 1953—1956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农业集体化,农村公社建立 • 1978 改革开放时期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放战争时期:(和国共对峙时期大致相同,但强调耕者有其田)
• 1946年5月4日《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 将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改变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 给农民的政策。 • 1947年10月《中国土地法大纲》,确定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是一个彻底的和较完善的土地改革纲领。 • 1947年12月会议上,毛泽东提出注意土地改革中必须注意的两条 基本原则:1.必须满足贫雇农的要求2.必须坚决地团结中农,不要 损害中农的利益 • 1948年4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对中国共产党的 土地改革路线作了完整地概括:“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 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中国土地法大纲》
• 《中国土地法大纲》是指1947年9月13日,由全国土地会议所通 过的土地改革法规(同年10月10日,由中共中央公布实行)。中 共中央在关于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决议中指出:中国的土 地制度极不合理,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农据有约70%— 80%的土地,残酷剥削农民。而占乡村人口90%以上的雇农、贫 农、中农及其他人民,仅有约20%一30%的土地,终年劳动,不 得温饱。这种封建土地所有制,是我们民族屡受侵略、压迫及贫 困、落后的根源,亦是国家民主化、工业化、独立、统一及富强 的基本障碍。为了废除封建及半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 有其田,中国共产党制订、公布了这一指导土地改革运动的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