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网络暴民、网红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看待网络暴民、网红现象

杨衡天张鹏飞杨戬张晓松赵凯荣

一、网络暴民、网红的界定

(一)网络暴民的界定

“网络暴民”这一称呼虽然已经被广泛的使用,但是目前学界尚未有对“网络暴民”的准确定义。

首先,所谓的“网络暴民”,顾名思义,它必须存是来源于网络存在于网络,并且借助互联网,以语言、图像、音频、视频等网络传播方式来完成其暴力行为。

其次,并不是所有对某一事件或某些个人进行评论或批判的网民都是“网络暴民”。“网络暴民”必须是一个使用暴力对他人进行恶意攻击的非理性的群体,虽然这一群体的行为在主观上可能带有善意的目的,比如对道德的维护,但是客观上却对他人的合法权利如名誉权、隐私权等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害。

最后,“网络暴民”并不是一个有组织的群体,他们往往是因为某一事件的发生而自发形成的。

(二)网红的定义

网红即“网络红人”,是指在现实或者网络生活中因为某个事件或者某个行为而被网民关注从而走红的人或长期持续输出专业知识而走红的人。

目前主要活跃在在斗鱼、熊猫,繁星、花椒等直播平台上,或者在淘宝等平台,向粉丝销售商品,或者拍摄端短视频获得大众关注。包括主播网红,自媒体网红,电商网红,草根网红,名人网红等等,这些人经过经纪公司培训和包装,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圈粉,所以催生出来一些基于网红经济的相关产业。

二、网络暴民、网红的主要表现特征

(一)网络暴民的主要特征

1、善意的出发点

许多研究者在探讨“网络暴民”的特征是往往都只注重“网络暴民”所表现出来的恶意行为,而忽略了这些恶意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出发点。通过对各典型“网络暴民”事件进行分析,不难发现,“网络暴民”在利用互联网实施“网络暴力”的背后,往往是本着一种维护传统伦理道德及社会正义的出发点的。有相当一部分“网络暴民”利用互联网这一平台实施“网络暴力”的背后,是基于某一“善”的出发点,是出于对“善”维护的。只可惜“网络暴民”们在为达到这一“善”的目的过程中却采取了一种“恶”的手段,这就使得这一“善”的目的大打折扣,甚至被“恶”的手段完全抵消。毕竟“善”的目的不能成为“恶”的手段合法化的依据。

2、借助“语言暴力”进行人身攻击

“网络暴民”之所以被称之为“网络暴民”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他们在利用互联网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以及情绪的过程中借助了“语言暴力”,来对当事人进行人身攻击。所谓的“语言暴力”是指“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的语言,致使他人的精神上和心理上遭受到侵犯和损害。

3、借“人肉搜索”公布当事人隐私

所谓的“人肉搜索”说白了就是搜索者在互联网上发布需要搜索请求,然后由知情者提供相关信息。可以说在所有的“网络暴民”事件中,“人肉搜索”无一不充当着重要的角色。“网络暴民”之所以能对事件当事人发起一轮又一轮的“精确打击”,其关键就在于当事人的个人信息,包括身份、家庭住址、工作单位、联系方式等遭到曝光。而曝光这些个人信息的手段,正是“人肉搜索”。

4、“暴力”从网络延伸到现实生活

“网络暴力”所表现出来的另一大特征就其所实施的“暴力”行为在一定情况下会从网络中走出,并且延伸到现实生活中,由此对当事人及其亲友、单位等的正常生活、工作、学习造成恶劣影响,更有甚者,会直接威胁到当事人的人身安全。

5、在键盘上占据道德制高点

网络暴民通常都自命不凡,自认道德清高,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有绝对权力去抨击、“修正”一切不合自己口味的人、事,并将这一认识积极贯彻于自己的行动中,任何人都可能成为他们的无责任审判、品评对象。

(二)网红的主要特征

网红现象的主要问题出现在直播平台上,具体是直播内容的低俗化,网络社交具有匿名性、私人性等特点,本身较易激发和释放大众个体本我,这就为网络

直播涉黄涉暴提供了市场缘由。

除了直播内容低俗化,还存在其他违法违规问题,包括传播违法违规内容、违规开展新闻信息直播、违规炒作营销等。比如为了制造人气,虚构观众和粉丝人数,在网络直播行业也几乎是通行做

三、网络暴民、网红的产生因素

(一)网络暴民产生原因

1、从传播者的角度来看

群体心理与集体暴力

集体无意识,心里体系分为有意识和无意识的部分,有意识的是属于个人的部分,代表着理性的逻辑思考,有个体差异。无意识的部分来自于继承,从先辈哪里继承的本能、信仰、文化,并且会将一部分遗传给后人。在人和社会的发展中,有意识的部分是短暂的,无意识的部分才是庞大持久的,悄无声息的影响着我们。在个体形成集体的过程中,相互对立的个体差异被抑制,共同部分开始不断生长。所以,有意识的个性开始消失而无意识个性显现出来,通过情感感染,最终形成一股普遍精神,但一个个体网民进入这个群体的时候这股精神释放出强大的吸引力,个体网民便放弃了理性与逻辑,进入这个无意识的区域。

人类的共性是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道德伦理的维护,这种根植于人类头脑深处的意识会促使人的思维和行为在毫不知情的状态下为了维护它而奋斗,这就是网民会为了一个未经考证的帖子迅速结成群体声讨的原因。这是一种非理性的思想,易感染性使得人们容易受别人的知识去看待和想象世界,集体无意识也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不同的表现。

网民构成与暴民特点

调查及结果显示,网民的主体是18~24的青年,其次是25~30岁的中年人和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一方面,青年这个时期,人容易变得兴奋,急躁,紧张,沉不住气,并且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关注。另一方面,青年这个时期,社会竞争最激烈,也最容易产生挫败感,需要有途径宣泄积压的愤懑。

盲目从众是网络暴民的特点,每个人对于自我评价的能力,而且人们总是倾

向于把大多数人认为正确的事物作为判断准则。当个人的观念与群体一致时,就会产生一种安全感,如果我们的想法和全体不同,会遭到群体的拒绝和排斥。我们头脑中实际产生的看法会受到群体压力的影响,从而改变原有的思想,产生从众行为。

从众行为的原因有三种:一是渴望得到正确的信息。二是为了被接受和找到群体归属感。三是减缓群体压力。

如果把头脑中实际产生的想法称为第一想象,不同身份和地位的人容易产生不同的第一想象,从而就造成了思想的对立。然后不同的思想的人就开始站队,支持者,反对者,中立者,然后事件发展升级,情绪性的攻击言论就会成为主流,并快速感染,慢慢的就发生了“群体极化”,冲突激化后就变成了群体暴力。

2、从传播工具的角度来看

网络暴民滋生地——现代网络媒体

网络造就了一种全新的环境,在一个虚拟的公共领域实现信息的传递。人类从读写文化时代过渡到视觉文化时代,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转向了以影像和图片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所以,精神深度淡化,理性思维丧失,感性思维膨胀。在这个感性的读图时代,媒介培养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指导人们的行为。

网络暴民的聚集平台——各种手机软件与论坛

空间,论坛,博客,微博,网游等平台上的言论可以明确感受到多元,躁动,浮夸等,所有的网民冲破了登记的束缚,聚集在这些交互性极强的平台上,享受言论的狂欢。

3、从社会环境角度来看

社会话语体系低俗化的倾向

语言本是一种公众事物,它的使用和发展是受社会制约的。暴力性的言语在文革时期比较猖獗,同时也造就了很多的暴力性词汇,这是一部分历史遗留的因素,而当前传媒语言低俗化才是最重要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