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流域生态治理的基本措施及对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河流域生态治理的基本措施及对策

黑河是中国仅次于塔里木河的第二大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状况直接关系着青海、甘肃、内蒙古三省区部分区域的稳定与发展。长期以来,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作用下,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从流域长期稳定发展出发,近年来,相继启动了多项生态治理工程,使流域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特别是中游地区用水观念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源头水源林实现了面积和蓄积双增长。目前,流域生态环境建设仍然存在上游林牧矛盾突出、灌木林恢复进展缓慢、中游水资源短缺危机加剧、下游额济纳荒漠绿洲生态建设任务艰巨等问题。因此,要在区域水平上建立和谐社会,需要进一步提高水资源承载力,协调林牧矛盾,建立生态农牧业区,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人口素质。

标签:黑河;生态治理;综合治理

黑河属河西内陆河流域,是仅次于塔里木河的第二大内陆河,地处河西走廊和祁连山中段。为了进一步加强黑河源头流域水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促进源头流域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祁连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安排,2009年10月10日至14日,青海省祁连县组成由县政府办公室、发改委、城建局、水务局、旅游局、县文联等部门负责人和专业人员参加的黑河流域考察组,在县人民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的带领下,从黑河上游沿河对流域生态保护、水资源利用等情况进行了考察。这次考察途经甘肃省张掖、临泽、高台、金塔等地,详细考察分析了黑河中游地区水资源利用和生态治理保护现状,掌握了大量有价值的综合信息,又专程前往酒泉卫生发射中心——东风基地,对基地的生态环境状况、水资源利用情况进行了考察,听取了基地相关负责同志及相关单位对黑河流域的保护、开发、利用现状及规划情况的介绍,后又进入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境内,察看了东居延海水域和居延三角洲生态恢复情况。在返回途中进入甘肃省金塔县境内,对黑河西部水系托勒河末端——鸳鸯池水库进行了考察。考察中,相关人员详细了解了黑河流域的生态保护、水土保持、河道整治、水资源利用等情况,为做好今后黑河上游生态环境治理、保持水土涵养等工作奠定了基础。

黑河流域尤其是上、中游流域生态治理与恢复,对东风基地的影响极为明显,认真做好黑河上、中游地区的流域生态治理,保障黑河径流量,是保障国防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意义极为重大。

一、黑河流域生态治理的措施和做法

(一)黑河流域生态经济治理综述

黑河流域是中国西北干旱地区重要的内陆河流域之一,近年来,由于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恶化所引发的一系列生态经济问题,已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一个热点研发领域。研究表明,黑河流域由于水资源矛盾引发的生态经济问题,与人

类经济活动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从直接原因上来讲,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从根本原因上来讲,农牧区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非理智的经济发展模式与制度安排才是问题的根源。因此,应用生态经济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黑河流域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的模式与对策,不仅可以为黑河流域的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也是对中国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研究的有益补充。

在认真总结黑河流域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查资料和相关文献,详细分析黑河流域目前面临的主要生态经济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借鉴产业结构演变理论和国际经验,应用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对黑河流域的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和总量水平进行多角度分析,结果表明:黑河流域经济发展总体上正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部分地区开始向工业化中期阶段过度,但黑河流域内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上游是黑河保护的主导源区,中游是黑河流域的经济重心,下游是黑河生态经济的最终标识区。将黑河流域的产业结构与世界发展模型的“标准结构”进行对比研究,得出的结论是:黑河流域的工业化程度滞后于经济发展阶段,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在国民经济构成中占主导地位,从而确定以农畜产品加工为核心的农牧业产业化,为今后一段时期黑河的主要发展方向。根据流域内部地域各异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遵照主导产业的选择原则,确立黑河流域的主导产业为集约化经营的特色畜牧业和特色农业。在此基础上,应用系统耦合理论对黑河流域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条件进行评价,将黑河流域生态系统耦合发展模式划分为三个层次:农牧业耦合、农畜产品加工业耦合、系统与外部耦合,并有必要分别对各层耦合的实现过程进行详细的理论研究。

黑河流域的产业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在黑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占主导地位。农牧户作为广大农牧区投资、生产与消费等经济活动的微观行为主体,是农牧业生产中最基本的决策单元,农牧户经营行为、经济收入水平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相互关系。研究这一关系,就可以得出基于农牧户经营行为的经济发展对策和生态保护对策,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和自然资源有效管理方面的制度安排提供一些对策建议。

(二)对黑河流域进行生态综合治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黑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植被是牧业的根本,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二者都是黑河流域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黑河作为河西走廊及额济纳绿洲的母亲河,是上、中、下游各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展望美好明天的生命线,而黑河生态环境的治理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黑河流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键。因此,如何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保护利用好水资源,实施好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对于进一步恢复流域生态、完善黑河流域的水利设施,发展生态牧业和节水农业,促进流域内经济社会尤其是中、下游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各级政府对黑河流域的综合治理,已使局部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但由于自然和人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生态环境整体退化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面临的挑战仍然比较严峻。可喜的是,沿岸生态环境状况已经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积极申请将沿岸更多

的生态湿地纳入自然保护区规划范围,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以青海省祁连县为例,在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及黑河流域管理局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源头区草原生态保护取得了初步成效。这个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黑河源头区生态建设实际,对不同区域采取相应措施,提出充分发挥工程建设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增加地表径流等方面的综合效益,重点加强城镇周边河沟道的综合防治,减轻水土流失对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所造成的危害,加大生态修复力度,促进林草生态的自我修复,使林草地得到合理修养;进一步提高林草植被覆盖度,有效地扩大水源涵养林及优质草场面积的建设目标。通过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区新增草地围栏102万亩,种草16.18万亩,天然林封育10万亩,造林5.51万亩,生态堤防工程建设9.31公里;城镇疏流排洪涵两条,总长度1.86公里;营盘台布设谷坊3座;新建东方红电站尾水入河箱式涵洞1座;新增绿地面积5 024平方米,完成铅丝石笼护岸安装710米;八宝河南岸修建入河涵洞2座,下河踏步6座,警示牌6座,有力地推动了生态环境,改善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根据有关资料显示,项目实施后,这个县恢复林草地132.8万亩,减少水土流失总量为66.93万立方米,草地围栏封育减少了牲畜对牧草的过度啃食和践踏,草地得到合理修养,促进了草地生态的自我修复;宜林地实施人工造林和对天然林保护工程后,有效减少了裸露面积,增加了林分密度,提高林草植被覆盖度,有效地扩大了水源涵养林面积。通过上述工程建设,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少河道侵蚀及城镇防洪等方面发挥了良好的生态效益,推动了黑河源头区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2.黑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是顺应发展趋势的科学选择

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流域人口的逐渐增加及其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上游森林被过度砍伐,林草退化,源头雪线上升,水源涵养大幅度下降;中游地区加强垦荒种田,发展人工绿洲,人为扩大了农业灌溉的用水量,超过了流域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挤占了下游的生产生活用水,导致下游河道断流时间逐年延长,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天然林草枯萎、土地沙化,具有人类活化石意义的胡杨林开始枯死,一些自古就栖息在这里的生命被迫迁徙。黑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直接影响下游人民的生息繁衍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还关系到中国西北地区的整体环境变化。随着生态意识的不断提高和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推进,人们对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的认识日益加深,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水资源的主动性不断增强,生态建设已成为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为黑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的实施奠定了思想基础。至此,加快黑河流域综合治理,维护和改善流域环境,已成为关系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安定和国防稳固的一件大事,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青海省祁连县按照“政府主导、市场推动、效益多赢、统筹规划、综合整治”的原则,突出水源涵养、防洪调蓄、生态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黑河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不断优化上游流域农牧业产业结构,改善源头生态,建设生态防护林工程,加快建设绿色生态屏障的这一举措,是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具体体现。

3.黑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是流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被作为中国今后很长一个时期所要坚持的治国方略。关于可持续发展,从横向上说,是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满足经济发展的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